魔怨外传,有哪些让你笑尿的弹幕?

2023-07-27 12:05:06 39阅读

魔怨外传,有哪些让你笑尿的弹幕?

1,甄嬛传这里,皇阿玛长得真的很像小熊维尼,哈哈哈抱着蜂蜜罐着实给我笑到了

2,哈哈哈哈哈这个达康书记的网友,真是皮

魔怨外传,有哪些让你笑尿的弹幕?

3,同样是甄嬛传,网友们脑洞真大

4,头上的是个电话吗?你仔细看看,真是很像

5,星爷的九品芝麻官中,每次直播间播到这里,弹幕都是非常统一的:让她生。当时原话是:不对,要表决就要公堂上所有人一起表决,赞成让戚秦氏生孩子先的,请举手!

6,哈哈哈,这个毫无违和感,弹幕真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7,估计这是《背景》这篇课文该有的插图,小时候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很是形象了!

8,不好意思,唱出来了,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9,这弹幕来的真是时候,看到我爱你,实在是憋不住了

10,尔康:我就画一个鼻孔吧,哈哈哈哈。

没想到这么多阅读,再给大家分享一点,继续更新一些搞笑弹幕

《闯关东》主角们登上海船时,船桨在画面里特别像自拍杆。哈哈哈哈,仔细看看真的很像,不得不佩服网友们的脑洞

《宰相刘罗锅》里,水缸上面惊现「宰相刘罗锅」这5个大字?!哈哈哈,大家有Get到笑点吗?

本来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搞得现在又好想笑。悲伤那么大~!形象至极!

还有看林正英的鬼片。有一个镜头给了口棺材特写,此时音乐特别诡异。奇怪的是棺材上还贴着一张福字。更加增添了诡异的气氛。。。。。。。。。。。

下面一条弹幕: 他娘的我扫出了敬业福!

hhhhhhhhhh我当时笑的喘不上气

来自网友:

前两天重温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

第一单元的剧情是乾隆发布恩科,在江南考场进行乡试。纪晓岚被派去监督考场作弊行为,和珅在内的四个官员是主考官,都合谋参与了受贿作弊。

于是在考场纪晓岚出了个对子讽刺和珅等人的行为。

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这幅对子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明代冯梦龙所著《古今谭概》中曾有记载。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也曾引用,黄蓉曾与朱子柳对过这个对子。

下联正解应该是,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在剧中,上联由纪晓岚提出,引诱和珅说出下联来讽刺和珅等四位贪官的腐败行径。

结果,弹幕里默默飘过一句:

膀胱肿胀,四个月下不来床。

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

公元697年,73岁武则天养了2个男宠。她信任上官婉儿,床帏间的事,从来不避着她。但上官婉儿悄悄和男宠幽会,还被武则天抓了个现行。

上官婉儿,是唐朝著名才女。

她本是罪臣之女,但武则天欣赏她的才华,把她提拔起来当秘书。后来,她成了武则天最信任的人。

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的推荐下,结识了张昌宗兄弟,自此沉醉于男宠的温柔乡中,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信任上官婉儿,床弟间的嬉戏,武则天从来不会避着她。

但她没想到,上官婉儿竟然背着她,偷偷和张昌宗约会。

盛怒之下,武则天拔出金刀,对着上官婉儿就刺,并大喝:“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

张昌宗连滚带爬,跪地求情。

最终,武则天心软,留了上官婉儿一命,但此时,上官婉儿的前额已被刺破,留下伤痕,基本等于破了相。

这便是流传甚广的上官婉儿受“墨刑”的经过。

但,这是真的吗?

正史的记载

“墨刑”是上古五刑之一,是指在犯人脸上或者额上刺字,然后涂上黑炭,一辈子都去不掉,以此作为识别罪犯的标志。

这个刑罚,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在正史的记载中,上官婉儿的确遭受了墨刑,但并不是因为和张昌宗幽会,而是忤逆了武则天的圣旨,被武则天下令“黥面”。

《旧唐书》: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正史并未记载上官婉儿抗旨的原因,因此,民间对她受墨刑的推测很多,一共有3种说法,分别是与张昌宗幽会说、李治吃醋说、无妄之灾说。

文章开头和张昌宗幽会的故事,流传最广,因此,我们先来聊聊第一种说法。

与张昌宗幽会说——不可信

虽然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但我认为,这个故事并不可信,不是上官婉儿被黥面的真正原因。

其一,故事来源于野史,源头不可信

我翻阅了史书,上官婉儿和张昌宗幽会,被武则天撞破的故事,来源于《控鹤监秘记》。

这本书,是一本野史,内容主要为武则天和男宠之间的故事,并着重描写床弟间的事,可信度不高。

另外,有人推测这本书可能成书于明清,是有人借用唐人的笔墨来写的“伪书”。

其二,张昌宗,不是上官婉儿的菜

上官婉儿,又被誉为“巾帼宰相”。她在正史中有不少事迹,可以分析出她的性格:不是娇柔的女孩,而是标准的野心家。

野心家的特点是,理性主导,智谋为主,只谈利弊,不讲感情。

在襁褓时期,上官婉儿和母亲一起,被充入掖廷当下人。此时,她不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而是吃不饱、穿不暖,要看人眼色的小奴才。

《旧唐书》: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也。父庭芝,与仪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

14岁那年,她靠才华被武则天看中,后来一步步成了武则天的亲信。

要知道,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而获罪的。

一个14岁的小女孩,能够放下仇恨,让昔日仇人信任自己,带自己脱离苦海、步步高升,这是何等的心智?

后来,在大唐的风云诡谲中,上官婉儿参加神龙政变,在太平公主、韦皇后、李隆基几派势力中游刃有余,这又是何等的心智?

这样的人,基本上不可能丧失理智,去和一个面首约会。

上官婉儿又不缺爱,唐中宗李显曾对她示好,但婉儿认为,李显太惧内,果断拒绝,投靠了韦皇后。

她若真想要谈恋爱,至少要选择类似于太子李贤这样的储君,最不济,也要选个后来当了宰相的侍郎崔湜。

张昌宗除了长得嫩、擅长溜须拍马,剩下的一无是处,上官婉儿能看上他?

其三,武则天占有欲很重,不可能忍受绿帽子

开头故事的后续是,毁容的上官婉儿,在额头上设计梅花图案,遮挡眉心的伤疤,反而让自己更加美艳,京城也盛行了红梅妆。

《酉阳杂俎》:“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

武则天是个占有欲很强的人,当年,李治看上了她姐姐和外甥女,没多久,姐姐和外甥女都死于非命。

若上官婉儿动了她的男人,她绝不可能容忍上官婉儿活着,更不可能允许她创设红梅妆,把自己打扮得越来越漂亮。若上官婉儿真的和张昌宗幽会,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还这么大张旗鼓挑衅武则天,不是找死吗?

而根据正史的记载,黥面之后的上官婉儿,依然深受信任。

《旧唐书》: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

从《旧唐书》的记载来看,黥面之后,武则天依然很信任她,让她参加军国大政,让她拥有生杀大权,让她行宰相的实权。

这也是上官婉儿被称为“女宰相”的原因。

所谓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如果上官婉儿真和张昌宗有点什么,武则天还会信任她吗?

我们再来聊聊剩下的2种说法。

除了开头的故事,有关上官婉儿为何受墨刑,还有2种说法。

李治吃醋说——不可信

第二种说法,主要来源于《北户录》的记载。

事情发生在唐高宗时期,当时,李治生病,把朝政大事交给武则天。

每次,武则天和宰相朝臣议事,就让已被册封为昭容的上官婉儿,藏在桌子下,记载臣子们奏请的事项。

一次,议事的过程中,上官婉儿一直盯着一位臣子看。唐高宗李治见状,很生气,拿起刀就冲上官婉儿的额头扎去。

李治的这一刺,给上官婉儿的额头留下终生印记,相当于“墨刑”。

《北户录》:“天后每对宰臣,令昭容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

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上官婉儿不好好上班,光顾着偷看帅哥,李治一生气就毁了她的容貌。

《北户录》是野史,首先源头上就不太可信。

当然,野史也是史,可能藏着历史的真相,因此,我们还是要回到史料,来看看这里是否藏着历史的真相。

很遗憾,这个记载,看上去合情合理,可一结合大的历史背景,就处处都是漏洞。

第一:时间漏洞。

武则天当天后的时间是,公元674年。

当时,李治称天皇,武则天为天后,史称“二圣临朝”。这一时期,李治头风病发作,无法理会朝政,便当起了甩手掌柜,完全不和臣子议事。

上官婉儿当昭容的时间,是神龙政变之后,即公元705年之后。

此时,李治已经死了很多年,武则天称帝后又被从皇位上拉下来,此时的皇帝,是唐中宗。

第二:情节漏洞。

李治是皇帝,他若吃醋,不可能拔剑划花上官婉儿的脸,这分明是女人吃醋的手段,太不符合君王人设了。

另外,上官婉儿是武则天亲信,是被武则天带出夜庭、一手培养提拔的人。李治不可能把她纳入后宫当昭容。

当年,李治看上了武则天的姐姐和外甥女,不久,这两位就死于非命了。武则天也不可能让上官婉儿和李治有点什么。

第三:与正史记载不符。

在《旧唐书》中,上官婉儿的墨刑,是武则天的杰作,发生在武则天当皇帝期间。

正史不会在时间、人物上撒谎。

《北户录》的记载,与正史差了七万八千里,这是致命硬伤。

综上,《北户录》的说法也不摆谱。

无妄之灾说——最接近真相

综合史料,我认为,上官婉儿遭受墨刑,大概率是受了无妄之灾。

事情是这样的。

武则天称帝后,小型谋反层出不穷。

一次,武则天破获一起谋反案,意外发现,谋反策划的名单上,竟有上官婉儿的名字。

武则天大怒,下令将上官婉儿黥面,与此同时,她质问上官婉儿:“昔日你祖父(上官仪)有罪被诛,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我。”

上官婉儿连忙解释,称自己只是假装谋反,真实目的是套取消息,以便更好地护驾,否则,武则天早在御花园就死于非命了。

简单来说,上官婉儿的辩解是:我是个忠心的卧底,一切都是为了皇帝陛下!

武则天仔细回想,的确,上官婉儿几次劝说,让自己不要去御花园。

她决定留上官婉儿一条命,但黥面的旨意已经下了,必须执行。另外,黥面的范围,可以被缩小为一个小圆点。

就这样,上官婉儿的眉间出现了永久的伤痕。

武则天真的相信了上官婉儿吗?

未必。

但她用人素来如此,给个无伤大雅的惩罚,警告她不要轻举妄动。

而在武则天当政期间,上官婉儿确实不算安分,她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倒戈,但一直在审时度势,随时准备“跳槽”。

这次黥面,或许是双方的暗中交锋。

我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最接近事实的真相。

只有黥面与女人的嫉妒心无关,上官婉儿才敢用红梅妆遮盖伤痕,武则天也会继续重用她。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楼上邻居发出的噪音大?

这个好办,但凡能接触到或者够的着都能有办法解决的。

我家碰到的情况就是个例子:

我家楼上的住户是个“木匠”嘿嘿,懂得吧[奸笑]!后来木匠的女儿和外孙女也住了进来,好家伙,老人,小孩都齐活,成了“声响乐团”一天起码18小时在线,搞的我们家里人常常休息不好。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开始了我们长达5年是持久战。

我们所住的小区是还建小区,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居住的都是本地人,很多人都是认识的乡里乡亲。大家彼此都很熟悉,因为土地征收和集中还建住房,大家更加集中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得以突显出来了。噪音这块就是最大的麻烦。

介绍下我楼上的住户,六十多岁和我父亲一样都是几十年的老木匠,和我父亲也比较相熟,都是我爷爷教出来的手艺人。正因为这样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再忍让,不想因为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

我们家刚搬进来的时候,都还是新房装修期,一栋楼多数住户都在装修,捶捶打打的声音在所难免。

“搞什么,这么早就开始装修还让不让人睡觉”媳妇嚷道,我一看才早上5点,心里很不高兴,媳妇说是什么原因你去说下,我去敲门,楼上的大爷开了门。我往他屋一扫视,根本还是毛坯房,没有装修的,我问他在家里干什么,大早上吵到我们睡觉,他说在做几个板凳,快做好了。我跟他说以后晚点再做,我们难得周末休息,就被吵醒了,他答应了。后来就是中午也不消停,小孩吵的根本睡不着。我上去和他说要他换个房间轻点弄,这次很明显他就不高兴了。后来我跟我父亲说起,父亲要我不管了,说我年轻人说话没有分寸,他又是做一辈子的木匠习惯了点改不了,喜欢做点东西捶打,要好好说。我简直无语了,父亲去和我楼上的说了后,好了段时间,又犯,断断续续的很烦人。

“既然这样那就别怪我了”好说不听,我也不和父亲说了,说了也没有用。我开始正式和楼上的对抗了。

开始早上六点前晚上十点后,楼上发出噪音,我都是扯着嗓门喊,让隔壁左右因为他的作为而受牵连。

后来感觉效果不佳,想着也让他尝尝被吵的滋味,就脑洞大开的网购了一款震楼神器,效果果然是杠杠的,各种模式的声音都有,连续开了三天,楼上估计是怕了(也猜是我报复)连着好几个都是安静的很。

我以为楼上的被我治住了,可是就在我把我的震楼器卖了不久,楼上又吵了起来。不过现在的声音模式变了,变成小孩的跳绳,转圈轮类的声音,后来才知道是她女儿和外孙女住进来了。

媳妇说跟我说:年轻人好沟通些,就由她去跟他女儿去说,刚开始也还好,后来也不管用了,去说也不承认是她们家弄的。

后来因为疫情原因,社区组了几个社区微信网格群,供大家交流。所以每次被吵到,都在群@楼上的,她跟他理论,后来还在群里打起口水仗。在加上群里也有其他的受害者一起吐槽,弄的她也不好意思,次数多了,后来真的好多了。

所以我说但凡能接触到或者够的着都能有办法解决的。

真正难已解决的噪音是像我这样的:

火车道离楼栋才30米左右那才叫HIFI

市长热线没有回应,人民网地区领导的省长留言板也无回复,看看我这才叫最大的噪音而且无解!

大家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

现在只能做努力挣钱换房子的打算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大概是中国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已饱读诗书,开始了他的万里旅程。

与谢灵运、李白等人的游山玩水、寻仙访圣不同,与杜甫以及后世苏轼等人的命运多舛、颠沛流离而不得不走万里路也不同,王昌龄的旅程充满了奇幻色彩。

首先,他尚未赴科举、入仕途,就先自主选择了旅行。而且,与文人雅士最喜好的名山大川相比,更令他神往的,却是那偏远的塞外边疆。

于是,赴陇右、出玉门,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大唐的西北边陲游历,也因此而写下了众多精彩的边塞诗篇。

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诗一共两首,其中的“秦时明月”这篇,被后世评为整个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绝句,又叫截句、短句等,四句一诗,通常为五言或七言(也有六言的,但极为少见)。绝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类。

古绝多在唐代以前,魏晋时期较为盛行,与乐府诗一脉相承,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古绝对于平仄韵律等要求不严,创作比较自由。

而律绝则从南朝后期律诗兴起之后诞生,至唐代达到鼎盛。律绝按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其形式上就等同于半首律诗。律绝也成为传世最多、最为后世认可的绝句诗的主要代表。

(因为在形式上就像是把整首律诗截开、断绝开,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才是“绝句”这种体裁名称的由来)

律诗可算是古诗词中,对格律对仗要求最为严格的体裁了。八句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相互对仗,并且有着极严的平仄韵律要求。

而绝句则可以选择律诗中或头尾两联,或中间两联,或者前四句,或者后四句均可。在创作格式上相对律诗要自由的多,但是在表现功底上却有着更高的要求。

王昌龄在整个唐代中,绝对是以七绝诗而著名的,号称“七绝圣手”,在七言绝句的造诣上与李白齐名。而他也是推动绝句从稚嫩走向成熟、最终在中晚唐时期成为流行体裁的一大功臣。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留传至今的唐代七绝诗,初唐仅77首,盛唐有472首。而其中,仅王昌龄一人就占了74首。他创作之高产,以及在七绝诗坛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唐代以边塞风格为题的诗人中,初唐的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等人创作题材广泛,边塞诗只是其表现内容之一,尚不能算作完全的“边塞诗人”;而真正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均晚于王昌龄,因此后人共认他为唐代边塞诗派的创始人和先驱。

王昌龄的《出塞》就属于绝句中的七言律绝,是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 秦时明月汉时关

首句用七个字描写了两样景物——“月”和“关”。

然而,诗人仅仅用了两个特定的指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再加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立刻赋予了首句七字以极为强大而浓烈的历史感、岁月感。

虽然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但是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到沧海桑田、时空轮转,秦汉魏晋千年的时光在舌尖、在眼前、在七字之间飞速流过。

此句不仅引人思古,更能令人感受到造化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仰望夜空,看到的是与千年前强秦时人们头上的同一轮明月;左右回顾,环绕的是千年前强汉时遗留下来的关城。

想当年,秦之一统天下,汉之囊括四海,何等的王道伟岸、宏图霸业,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雄关相比,是那样的短暂。

想当年,秦皇汉武等一时雄君英主,卫青李广等一时无双名将,在时间的面前却又显得那么的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一闪即逝。

◆ 万里长征人未还

如果说首句写的是千年的时间,那么此一句则转化成了万里的空间。

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有类似的语句“塞外征人殊未还”。与之相比,王昌龄万里一句则更加气韵流畅、气势雄浑。

《从军行》隋.卢思道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万里长征”不同的人有过不同的理解,有说将士离家万里戍守边关,有说大军出关远征万里之外的虏庭。根据上下文的涵义,我取后者。

因为前者为军士坚守边关,有家归不得,必然是胡虏入侵,处于被动防守、苦苦支撑之势;而后者则是主动进取,充满了激昂豪情,与全诗的意气更加相符。

汉时的卫青,远征匈奴王帐所在的龙城,开启了汉朝首次反攻北胡的序幕。这是中华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征”,值得大书特书。

“人未还”,既有远征途中无数将士牺牲在异地他乡,再也回不了故土的悲愤,又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为国捐躯不计后果”的慷慨之气。

此外,与首句合起来品读,还有一种古人已随时间逝去,再也回不来的感触。昔人已逝,往者已矣,只留下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关城,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此一句沧桑悲凉的同时也带有振奋之意,古之英雄征战塞外,守护中原,立下了赫赫功绩千古流传,而接下来要看今者来书写新的诗篇。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二句本义:只要有卫青那样的英雄不断涌现,那么胡虏就永远无法进入阴山雄关。

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赞美,抒发了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相信诗人在写此二句时,心中是将自己代入了戍边守关、带兵远征的英雄,因此能直抒胸臆,一吐豪气。

尤其是“但使”、“不教”两词,给直排的词句中加入了转折,更添节奏与韵味,堪称神来之笔。

之前,初唐崔浞《大漠行》中有两句 “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与王昌龄此二句句式相近,所述之意也基本相同。然而前者毕竟落于具体而微的人事与论述之中,在气势上略低于王昌龄此二句一头。

《大漠行 》唐.胡皓单于犯蓟壖,虏骑略萧边。南山木叶飞下地,北海蓬根乱上天。科斗连营太原道,鱼丽合阵武威川。三军遥倚伏,万里相驰逐。旌旆悠悠静潮源,鼙鼓喧喧动卢谷。穷徼出幽陵,吁嗟倦寝兴。马蹄冻溜石,胡毳暖生冰。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崆峒北国谁能托,萧索边心常不乐。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阳春半,岐路间;瑶台苑,玉门关。百花芳树红将歇,二月兰皋绿未还。阵云不散鱼龙水,雨雪犹飞鸿鹄山。山嶂绵连那可极,路远辛勤梦颜色。北堂萱草不寄来,东园桃李长相忆。汉将纷纭攻战盈,胡寇萧条幽朔清。韩昌拜节偏知送,郑吉驱旌坐见迎。火绝烟沉左西极,谷静山空右北平。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后世有评者说,此二句还有一层意思,是诗人认为朝廷用人不当,好大喜功,从而提出的讽喻之意。比如《批点唐音》、《唐诗直解》中均称此诗“惨淡可伤”。但根据全诗意韵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不取这一说法。

王昌龄出塞游历时,正值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之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此二句既充满了豪情壮志,以及身为唐人的一种傲然自信。

此外,我之所以认为此诗只有进取激昂,而无半点颓唐之意,是因为诗中的两个地名“龙城”与“阴山”:

龙城,为西汉卫青远征匈奴的王帐所在地“笼城”(在今天的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已经接近外蒙古的北疆,离俄罗斯不远了)。

阴山,横亘于今天的内蒙中部,东抵河北、西至阿拉善,将北方的瀚海沙漠与南方的河套中原一分为二,隔开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的汉族,自古就是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秦、汉两代均在阴山上修筑长城。

可以看出,龙城远而阴山近。有语云: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强调的是:要像卫青那样直捣敌人巢穴,将防线推进到敌军内部核心里去,使敌人溃败崩散,自然就不用操心敌军会南下入侵、进入阴山这些事了。

这哪是保守啊,这气势分明是积极强大到近乎嚣张了!

诗,既是心声,也是文道。二者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王昌龄的《出塞》,成功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也是因此才能被后世称为唐代七绝之首:

◆ 《出塞》之美,美在凝炼上

全诗来看,前两句是怀古,后两句是喻今。这固然是怀古诗的通常格局,但是此前的怀古诗基本都是乐府长篇,至少也是八句的律诗。如后世宋词更是字句繁多,极少有如此之短的。

因其篇章短,固而难度倍增,对于作者的煅句炼字有着极高的要求。能力与境界缺一不可,否则,不是落入下乘的具象细节里,就是转成空洞华丽的感怀中。

也因此才能看出王昌龄的水平,遣词用字恰到好处,既不刻意虚华,也不屑于在细节上纠缠。全诗均是大笔泼洒,一气呵成,起承转合,顺势而成章,无任何雕凿之迹,浑然如天成。

《出塞》这首诗也充分展现出王昌龄对于七绝超强的把控能力,所以才能够把高度的概括性与丰富的表现力这两个几乎截然相反的美学因素凝炼于一诗之中。

我曾想过、试过对诗中词语改动替换一下,但是思考许久才不得不承认,本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可谓一字不能改。它就像一块完美圆润的白玉,改换任何一个字都会在上面留下一处微暇。

◆ 《出塞》之绝,绝在内涵上

无须长篇大论,而凝聚千年世事兴衰;不必华丽词藻,而透出无限壮美豪情。

全诗熔古今与一炉,锻炼成金。体裁为七绝,气质兼乐府;既刻画边塞风情,又蕴含怀古追思;既有悲凉厚重,又转成雄壮慷慨。

王昌龄在短短一首七绝之中,竟能包容下、表达出如此之多的意境,除了其人思想高远、文采高绝之外,应该也是运数使然。诗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思路之下,撞出了最绚丽的火花。

眼前的塞外、边关、月夜,刚好触发了诗人追忆秦汉六朝的思古之情,激起了怀古的感慨,忽然又涌上无限的意气,古与今、事与情、眼前此刻与千古以来,所有这一切都在发生重叠、变幻、碰撞……最终通过诗笔凝落在纸上,汇聚成了这篇千古绝唱。

◆ 《出塞》之雄,雄在气势上

气势雄壮,在字句上。《出塞》整篇没有晦涩的字眼、没有繁复的句式,仅用最为常见的寻常词句,组合起来却形成了滚滚洪流般的雄壮气势。

这也造就了此诗的一大特点——当逐词逐字的解析时,极为平凡,似乎没有深意;而当忘掉解析,仅宏观的全篇吟诵时,却给人以极强烈的美感。以平凡,寓不凡。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气势雄壮,更在寓意中。《出塞》诗中,既透露着坚毅不拔、百折不回、一往无前、舍身忘死的军人风范,又表达出“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强大自信,和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雄浑壮阔之气透纸而出,直冲霄汉。

◆ 《出塞》之强,强在风骨上

王昌龄此诗写成之时,正是唐朝的“开元盛世”之时。既李世民“贞观之治”、李治“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的励精图治之后,再加上玄宗李隆基前期锐意改革,整饬吏治,选贤任能,使得国力空前强盛,大唐已经达到其极盛之时。

此外,在军事上,此时的唐朝已经有自信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兴复马政,对外则算得上四夷宾服——

不仅收复了之前被迫“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还迫使契丹、奚、靺鞨、室韦等少数民族政权再次臣服;不仅攻灭了盘据在西域的西突厥政权突骑施,兵锋一直到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吞并了大小勃律,还拉拢回鹘逐步消灭了复国的后突厥国。

在这样的盛况中,以及募兵制之后文人中逐渐兴起的从军热潮中,年轻的张昌龄远出边关,游历塞外,心中自然带着对国家的骄傲与身为唐人的强大自信和骨气。这份自信融入到诗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浓浓的爱国激情。

参考:

《新唐书》

《旧唐书》

《唐才子传》

《全唐诗》

《唐才子传》

《河岳英灵集》

你可以以母亲为题写一首诗吗?

母亲

身在异乡泪涟涟,

父母双亲挂心间,

十月怀胎经苦难,

一朝分娩笑开颜。

弯腰驼背勤耕耘,

一生苦累藏心间,

日夜思儿儿不在,

常望苍宇盼团圆。

情切切,意绵绵,

昼思夜想泪流干,

慈母在上,

痴儿跪拜在远方!

阔别双亲数十载,

独自流落在异乡,

常将思念遥相寄,

端只梦中回故乡。

……

我是清风,一位来自农村的自媒体爱好者,采摘一缕馨香,送给红尘中每一位赤诚的朋友,借头条一角,邀天下宾朋齐聚,青梅煮酒,畅意江湖,聚沙成塔,共创辉煌!

关注清风,关注清风一笑醉江湖,我在头条等您,期盼与您携手天下,共创辉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