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剑阁五虎将攻略,蜀汉阵营中争议最大的将领是谁?

2023-07-21 15:25:03 91阅读

守卫剑阁五虎将攻略,蜀汉阵营中争议最大的将领是谁?

有人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真相都已经被掩埋。很多人想着为历史洗尽铅华,还原她本来的模样,可是因为时代太过久远,那些被时人和后人添加上去的“脂粉”,早已无法完全剥离。所以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发生分歧,这一点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上,尤为明显。例如三国时期,就有很多人物至今依旧备受争议。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蜀汉阵营中最受争议的三员武将。

第一名:关羽

守卫剑阁五虎将攻略,蜀汉阵营中争议最大的将领是谁?

说起关羽,大家并不陌生,他是蜀汉王国缔造者刘备的结拜义弟,从黄巾之乱时就跟随在了刘备身边,一生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他不但已经成为了忠义的化身,还被尊为武圣人,成为黑白两道都崇拜的对象。可是他的一生并非从无败绩,而且他不但败过,还曾两度兵败被擒。关于他的第一次大败,一般没有争议,大多数人都感动于他的忠义,并折服于他的武艺。

但是他第二次大败,导致荆州失守一事,却一直受到人们的争论。很多人提起此事的时候,都会用“大意失荆州”五个字来概括,原因是他攻打樊城的时候,原本在荆州布置好了大军,以防东吴突袭,可是在陆逊建议吕蒙假装卸任之后,他就将大军调往了攻打曹魏的战场,导致荆州空虚,这才使得东吴的诡计得逞,自己也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荆州失守一事真的是因为他太过大意吗?他出征的时候,“(糜)芳、(傅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使两人心怀不安,先行投靠东吴。再加上吴魏两方,数十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和司马懿、陆逊等顶尖谋士联合,关羽再勇猛善战,再精通谋略,都不可能不败,就算没有中这一计,还有无数的计谋等着他,所以失荆州是必然的,与他大意与否无关。第二名:赵云

在大多数三国迷心目中,赵云都是完美的存在,他不但武艺高超,曾单骑救主;还颇有韬略,大摆“空营计”,吓退魏军。如今我们提起他,一般都会将其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并称为西蜀五虎上将,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将他与这四人列为一传。但是如果仔细品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赵云一生之中,几乎没有过单独领兵的经历,而且官职也明显比另外四人低一大截。刘备在世的时候,其他四人被封为四方将军,他不在其中;其他四人被封侯,他依旧不在其中。

如此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赵云的完美形象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真实历史上的他,无论是战功还是官职,都与其他四人有所差距,陈寿将他与其他四人列为一传,并不是说明他们能力、功绩相当,只是认为赵云与关张马黄为同一类人罢了。

第三名:魏延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魏延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并不好,所以千百年来他一直背负着叛贼的骂名。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不能代表正史,陈寿在《三国志》中曾为他正名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杀除仪等。”所以喜欢正史的人,就会以此为凭,证明魏延没有叛乱,认为他一直在含冤,被夷灭三族更是可悲。

然而当时诸葛亮新死,军中权力最大之人便是他与丞相长史杨仪,诚然诸葛亮临终之前吩咐撤兵一事没有跟他商量,杨仪平时也与他不和,但是他因为与杨仪发生冲突,就直接率军南归,而且烧毁栈道,在蜀汉最该团结一致的时候闹起内讧,又确实于国不利。到底算不算叛乱,实在难说。

姜维夏侯霸王平都是魏国人?

姜维、夏侯霸、王平三人作为魏国人为何被蜀汉重用,毫无疑问,这是两方所促成的结果:即这三人为何会从侍奉魏国转而侍奉蜀国;以及蜀国为何会收留他们三人。

首先,我们从第一方,即三位主人公的角度来看,他问为何投蜀:

王平,于建安二十四年随曹操攻打汉中时因曹军战败而得以投降刘备集团。当然,战败并不是他投降的主要原因,而只是一个契机罢了。王平之所以从势力较强的曹操集团中叛逃,有着两个原因:

第一,性格所致;根据陈寿在《三国志 王平传》中记载:“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而事实的确如此,王平在侍奉曹操时,当时曹操的阵营可谓人才济济,而王平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在军中仅仅担任代理校尉之职,久而久之便认为曹操轻试于他,所以只好另谋出路。第二,他随曹操来攻汉中,其实相当于攻打自己的家乡。王平作为曹操阵营的人,但他作为巴西郡人,家在益州,属于刘备集团的管辖范围。所以投靠刘备,也就相当于回归故里,为家乡效力,可谓是名正言顺。

姜维本来也是魏国的将领,他之所以投降蜀汉,可以说是被逼无奈。史料《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当时的天水郡太守怀疑各县的军民因蜀军将至而打算投诚,而姜维也是被怀疑的对象之一,于是天水郡太守当夜便逃亡至上邽,姜维得知此事后也随之而逃,但是当他赶到上邽城下时发现城门紧闭,被拒之不能入内。姜维无奈,又逃往冀县,但同样吃了闭门羹,最终不得已率部投入诸葛亮帐下。

而夏侯霸投降蜀汉则于姜维如出一辙,都是在危及自身性命迫不得已的情况所做出的决断。当时的魏国名为曹魏,实际上大权均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而夏侯霸所依靠的曹爽,因其本人无能在高平陵之变中被诛杀,曹氏家族和曹氏旧党因此受牵连,毫无疑问夏侯霸作为曹爽一党必定不会有好下场,在此形势之下无奈逃往蜀汉以保全性命。

再来看看蜀汉为何收留此三人:

在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大多数读者都认为蜀国十分强大,文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以及在舆论上有着“兴复汉室”的正统庇佑。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蜀汉在三国当中是属于弱势一方,尤其是在关羽丢失荆州之后,张飞被害,刘备更是打着复仇的旗号在夷陵大败,损兵折将,这对于蜀国来讲可谓是灭顶之灾。而此之后马超、赵云等臂膀又相继去世,蜀国几无能用之才,而王平、姜维、夏侯霸在当时也非庸才,完全可以弥补蜀军人才缺乏的状况。除此以外,此三人作为魏国旧将,在魏任职多年,必然掌握了一些魏国的具体人员、军力等信息,这对于蜀汉攻魏来讲也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总而言之,王平、姜维、夏侯霸投靠蜀汉是双方各自需求所促使的,在身处三国乱世当中,人才的流动是再为正常不过的现象。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

汉中虽仅为益州一郡,但其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在战略层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次年张鲁归降曹操,汉中落入曹操之手,刘备为了自家安全,曹操为了染指益州,二人势必会在汉中爆发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汉中之战。

而要说汉中之战的含金量如何?我觉得堪比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而刘备和曹操的用兵能力也在此战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虽然曹操最后略输一筹。

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的含金量

正如前文所说,不管对于刘备还是曹操来说,汉中的地位都是非同一般的,所以曹操在控制住汉中后就第一时间将汉中百姓迁往了关中和中原地区,可见当时曹操就已经料到双方在此必有一战,而且他没有必胜的把握。

公元215年,孙权得知刘备夺取益州后就派人跑到刘备那要荆州之地,刘备心想“我今天已经不是当年的刘备了,荆州岂是你孙权说要就能要回去的?”于是对来人推诿说我现在就只有益州一个底盘,还不够保险,等我夺取凉州后再还。

我就是不还,你能拿我怎样

孙权听后大怒,于是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当即领五万精兵至公安,关羽也率三万之众之益阳。孙权看刘备这准备死磕的架势也不怂,又让鲁肃、潘璋率部与关羽对峙。

就在孙刘二人剑拔弩张,一言不合就开战时,一个消息传到了刘备那,汉中张鲁降了曹操。得到消息后的刘备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好在偏将军黄权这个时候急忙进谏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而刘备这个人又能听进去意见,冷汗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心想我就益州一个地盘,要是这个时候和孙权掰扯不清,被曹操那厮偷家就得不偿失了,于是立马换了一副嘴脸,和颜悦色的对孙权说道:“你看现在最强的是他曹操,我们两个在这死磕,最后还不是便宜了那曹贼。”

有道理

孙权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二人就在擦枪走火的边缘罢兵了。而接下来就是刘备调转枪头横眉看向曹操,说道:“听说你把张鲁那小子给收拾了?现在想对我益州动手了?大可来试试,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还要靠你赏茶喝的刘备了。”

曹操闻言心中那个苦啊!其实曹操一点都不想打,哪怕司马懿和刘晔等人一直在劝曹操打益州,曹操也只是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至于曹操当时为什么不想进攻益州,后世也是众说纷纭,不过并没有一个说法能得到绝大部分人的支持,我个人觉得可能是他还对当年没听贾诩休养生息的建议,轻易获得荆州后执意发动赤壁之战后惨败的后遗症导致的。

不行,不行

加上曹操当时年纪也大了,不管是为政还是用兵都很谨慎,他想到赤壁之战的失败曹魏还能接受,若此时进攻益州有失,结果可能就不是他所能承受的了,所以没有采纳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

但曹操不想打不代表刘备不想打,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刘备脖子被曹操掐着那叫一个难受,于是厉兵秣马。曹操也知道避无可避,于是一场旷世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因此我个人认为汉中之战在三国中的地位不亚于其他三大战役,毕竟这不是一场局部战争,是曹、刘、孙三家的博弈的结果。

三国这盘棋很大

二人的用兵能力如何

想要一窥刘备、曹操二人在此战中的用兵能力如何,我们还得回到这场旷世之战中。

我之所以说汉中之战意义重大,也是因为此战规模并不算小,说是战役都不为过。

简单将此战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一、汉中对峙阶段。

曹魏方面征西将军夏侯渊督益州刺史赵颙、平寇将军徐晃、荡寇将军张颌等驻守汉中。但关于曹魏方面的兵力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陈琳所写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找到只字片语。

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不过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出这就是一个讨伐的檄文,而古代的檄文一般都是朝着怎么夸张怎么写,所以可信度也就那样,五万肯定是没有的,但两三万估计是少不了的,毕竟汉中就算对于曹魏来说也还是很重要的。

下辨、固山之战

而蜀汉方面由于是进攻方,部署比较复杂,兵力大致部署在下辨、固山、阳平关一带。下辨、固山一带由张飞、马超、吴兰、雷铜等率领,目的在于切断汉中与曹魏后路,但这是蜀汉喊出来的,所以这支偏师部署的真实目的不得而知,而这支偏师的战果也不怎么样,而且吴兰还于这个阶段战死。

另外阳平关一带由刘备亲自带队,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不仅尝试过夜袭,还让陈式等人率部从阳平关北面断绝马明阁道,向切断阳平关内外联系,结果还是被曹魏事先发现最终大败。就这样,刘备和曹操在这个阶段相持了一年之久。

也能看出,处于进攻态势的刘备在这一阶段的用兵实在是不敢恭维,不仅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还折损了不少将士。

阳平关

当然,曹魏采取守势除了本来就是防守一方以外,还跟曹操没能来到汉中有关,当时曹操是准备亲赴汉中好好和刘备掰扯一下的,可结果刚走到长安,南阳那边就发生了叛乱,曹操不得已让曹仁去平叛,自己则只能在长安两线操作。

总结一下,汉中对峙阶段,刘备毫无进展,还损兵折将,曹操两线操作,汉中方面固守不出,战术得当,略胜一筹。

不好意思,略胜一筹

二、剑指定军山

看着自己在汉中被动不已,刘备也是没了办法,不得不再次拉下老脸,眼巴巴地看向成都的诸葛亮。

诸葛亮摇头苦笑,心想“自己怎么就摊上这么个主公。”但吐槽归吐槽,诸葛亮比谁都知道汉中对于蜀汉有多重要,一点不含糊,刘备要兵给兵,要粮给粮。

当时汉中之战,蜀汉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来打的,男的能上都上,女的不能上也都去搞后勤,这就是当时蜀汉的情况。

这届主公不好带啊

得到了后面全力支持后,刘备一仗优势兵力从阳平关以南渡过汉水,占领了战略要冲定军山。虽然这个时候阳平关依旧还在夏侯渊手上,但人家刘备都站在定军上上遥看汉中郡治南郑了。

于是夏侯渊没有办法,只能率兵出阳平关企图夺回定军山,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一直以来都教导夏侯渊说做将军的人,不能一味地逞能,要善于使用计谋,结果被夏侯渊当耳旁风,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定军山之战

夏侯渊一死,曹魏虽然失去了主心骨,但很快就推举张郃作为临时主帅,采用了依托汉水来进行防守的策略,算是暂时稳定住了局面。

总结这一阶段,刘备采纳了法正攻占定军山的建议,不仅一战确定了自己在汉中之战中的优势,同时还斩首了夏侯渊,可以说是相当的出彩。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得知是法正献策后还大肆嘲讽了刘备一番,说刘备要是没有法正啥都不是。

但刘备这人的优点就是能听进去意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人家司马懿和刘晔早早就让你趁刘备和孙权死磕的时候出兵占据主动,可你曹老板不听啊!所以这一阶段刘备略胜一筹。

就说你得意早了

三、决战

宛城那边的叛乱被平定后,曹操也来到了汉中直接接管了指挥权,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刘备掰扯了。不过曹操这次来带了多少援兵史书依旧没有记载,不过根据此前征讨张鲁都带了十万来看,这次也不会比这个数字少。

所以决战时刻,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兵力对比应该是差不多的,刘备也已经没有了之前兵力上的优势。但人家刘备在定军山一战定乾坤后是那么的意气风发,得知曹老板亲率大军来到汉中后他是一点不虚,对将士们说就算是曹贼亲至,也没有卵用,我军必胜。

老当益壮

此战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蜀汉一方由于山道难行,粮草运输很不方便,打刘备不方便,曹操那边更不方便,根据《云别传》记载:有一次赵云、黄忠奉命去劫曹操的运粮队,结果半路上就遇到了曹操的大军。

赵云不虚,想了一会弄了个空城计就把曹魏的兵马吓跑了,而自己则在曹魏大军退去的方向设置了伏兵,待曹魏大军经过,雷鼓声大作,茫茫多的蜀汉士兵冲向曹魏大军,喊杀声震天。结果可想而知。

得到消息的曹操气急败坏,大骂刘备这个卖草鞋的怎么敢如此,等我把我那黄须儿叫来,定要你刘大耳好看。由此可见当时曹操确实被气得不轻,都放狠话了。

黄须儿曹彰

但我们都知道,一旦放狠话了,就说明这个人已经黔驴技穷了,由于这仗已经打了很多年了,人死了不少,现在粮道又被断了,曹魏一边的士兵已经开始产生厌战情绪。

无奈之下,曹操还没等到曹彰前来支援就下令撤军了。再次说出了那句经典的鸡肋典故。不过这次对象不是杨修,而是变成已经被他搬空了的汉中。

总结,决战阶段,刘备用兵得当,直取曹魏生命线,而曹操明知己方后勤压力不亚于蜀汉,却依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最后惨败。刘备在这一阶段胜出。

胜负什么的我无所谓

结语

当然,仅凭汉中一战是很难看出刘备和曹操二人用兵能力的,尤其是此时曹操已经步入晚年,虽不至于昏聩,但确实已经没有了从前那种从容,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岁月不饶人,哪怕强如曹操也免不了老来岁月的蹉跎。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曹操壮年时期在汉中遇到了刘备,结果会如何?

刘备为什么不派张飞守上庸?

其实张飞驻守阆中也并非浪费,而无论是谁驻守上庸也救援不了关羽,实际上当时的情况就是,襄樊战役变化的太快,在一开始的时候荆州根本没必要去救援,因为荆州的形势一片大好,蜀汉在当时势头正盛。只是由于后来的变化太快,导致当刘备要救援关羽的时候也已经来不及了。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下当时襄樊战役的形势。

襄樊战役的形势

公元219年,可以说是刘备集团最为鼎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取得了整个西川,再加上一半的荆州,可以说北伐的实际已经成熟。根据之前“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在取得西川和荆州以后,从西川和荆州两路出击北伐,那么平定中原就指日可待了。其实如果真的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其实当时刘备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点后面会分析。

▲公元219年形势

只是在西川的刘备集团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关羽竟然率先北伐了,这里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北伐的前提是西川和荆州同时出动,而不是只是荆州一路出动,这个问题只是在当时来说并不明显,到了后面就成了一个要命的问题。

至于关羽北伐的动机,历史上没有明说,估计也是关羽在荆州待的时间太长,看着西川那边的弟兄们在这些年里立了不少战功,自己也心痒痒了,要立些战功来证明自己吧。

襄樊之战前期,刘备集团风头正盛,没有救援的必要

在襄樊之战的前期,关羽攻到了当时曹魏的重要城市樊城,如果樊城被攻下的话,那么关羽大军就能直逼曹魏的统治中心许昌,所以樊城是曹魏必须要守的,而且是不能丢的,这里也是由曹魏方面最善于防守的大将曹仁据守的城市。

关羽在前期一顿猛攻后,樊城没能拿下来,为了救援樊城,曹操派出了手下最为精锐的七军,并由跟随自己多年的大将于禁带领,也可以说曹操为了就樊城,是下了血本了。这支军队人数历史记载不详,估计在三万人左右。

眼看着樊城攻不下,后面曹魏的救援又来了,形势一下子对关羽不利了起来,不过关羽巧妙地运用了汉水的地利优势,放水淹了七军,这一下子七军这支老曹手下多年经营的精锐部队算是报销了。

水淹七军也让关羽名震华夏,一时间在老曹的地盘上大量的人开始响应关羽,老曹在许昌也开始坐立不安,甚至有了把都城迁到北方的邺城的想法。

关羽水淹七军是在219年的8月,这个时候刘备在成都得知关羽水淹七军的捷报,自然是十分欣喜,这个时候刘备会想到要救援关羽吗?显然是不会的。而且这个时候的刘备集团多年来一直节节胜利,已经忘了失败该怎么写了。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如果刘备能起西川的兵马两路北伐,那么胜算还是相当大的,只不过这个时候西川的刘备刚拿下汉中,老曹在临走的时候把汉中的百姓都迁走了,汉中还需要巩固,而且就整个西川来说,刘备拿下来还没多久,这么大的地盘也需要一些时间消化,便暂时无法出兵北伐了。

形势的逆转

就在关羽最为得意的时候,司马懿及时阻止了老曹,认为许昌不能放弃,此时的关羽虽然风头正盛,但是他却忽略了东边的东吴,表面上刘孙联盟联合的很紧密,但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矛盾就在于荆州。荆州处在当时天下的中心位置,蜀汉占据了荆州,往北可以打曹魏,往东可以打东吴。而对于东吴来说,荆州在刘备手上始终对自己都是威胁,如果能拿下荆州,那么便可以北拒曹魏,并把刘备集团限制在蜀地,自己又可以做大做强。最为重要的是,东吴向来奉行的是谁最强就联合弱的对付强的,之前最为强大的是曹魏,便联合刘备对付曹魏,如今如果关羽北伐成功,那么最强的就是刘备了,那么就要联合曹魏对付刘备。

▲联合弱的对付强的,这个游戏孙权玩了一辈子了

不过孙权毕竟还是要点面子,拉不下背盟的脸,便曾经派出使者表示愿意与关羽结亲,希望关羽能把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本来是个加强孙刘联盟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不过关羽却说“虎女岂配犬子?”这话到了孙权的耳里孙权自然是火冒三丈,说自己的儿子是犬子,那孙权他自己是什么?

这个时候孙权便与老曹密切往来了起来,老曹以朝廷的名义封孙权为东吴之主,同时表示如果愿意在背后帮自己一把,以后荆州就是东吴的。孙权也表示可以和老曹合作一起对抗刘备。

而前方的关羽在樊城之战进入到后段的时候,加强了对樊城的进攻。此时老曹又派了徐晃前来支援樊城,关羽也从荆州抽调了更多的部队参与到樊城的攻城战中来,于是荆州便空虚了。关羽抽走了荆州几乎全部的部队,难道就不怕东吴偷袭吗?其实关羽是根本没把东吴放在眼里,他天真地认为东吴不会偷袭荆州,而且认为自己会很快攻下樊城,到时候及时把部队派回去,东吴也不能把自己如何。

▲吕蒙白衣渡江,迅速拿下了荆州

于是东吴就在这个时候偷袭了荆州,时间是在219年的11月份。由于关羽把荆州的部队都抽调走了,东吴在大将吕蒙的带领下也是迅速拿下了整个荆州,并封锁了长江水道。注意这里,长江水道,如果关羽回到荆州,要撤退的话,长江水道是一个选择,从长江水道可以回到西川,但长江水道因为被东吴封锁了,所以后来关羽便不能选择这条撤退路线了。

在樊城前线的关羽得知荆州危机后,便率军回到了荆州,在这个时候来说,关羽认为荆州还是有救的,他认为此事荆州并没有全部落入东吴的手里。

但问题在于,此事荆州确实落入了东吴的手上。一路上,由于关羽的士兵基本都是荆州人,他们一听说荆州落入了东吴之手,自己一家老小都在东吴手上,便一个个地都脱离了队伍回到荆州去了,关羽从樊城撤退的时候还是一支完好的大军,到了离荆州不远的麦城的时候,手上只有20骑了,夺回荆州已然不可能。

那么关羽此时只能撤到哪儿呢?长江水道被东吴封锁,所以关羽就只能撤往上庸了。不过不幸的是,关羽出了麦城没多远就被东吴擒获,后来宁死不屈被东吴斩首,一代大将就此陨落。

为什么没有救援关羽

东吴在219年11月偷袭荆州,12月(公历220年2月)关羽就被擒获,到了公元220年2月份的时候关羽就被斩首了。可以说襄樊战役的形势变化太快了,哪怕是在219年11月的时候,刘备哪里得到的消息应该还是关羽在继续攻打樊城,而时间仅仅过了2个月,关羽就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斩首了。

▲关云长最终败走麦城

这样的变化速度,远在西川的刘备根本是反应不过来的,要知道在当时要调动兵马,然后从西川赶到荆州,还要组织好相应的后勤,2个月的时间根本是来不及的,恐怕当刘备得知荆州危机的消息的时候,关羽就已经身首异处了。

那么我们再分析下,为什么关羽会失败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可以说曹魏和东吴都集中了精锐的力量一起对付关羽了,以关羽的一支荆州军团,根本无力跟这两大集团同时对抗。关羽在樊城前线,先是击败了前来援救的七军,然后又遇到了老曹派来的徐晃部,可以说曹魏对樊城的援救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此时曹魏只面临着荆州一个方向的进攻。所以如果是西川和荆州两路同时出击,那么曹魏还要分兵在关中地区对抗自西川而出的刘备集团主力,对樊城的救援自然就不会有多少了,关羽就很可能可以在不抽调荆州过多兵力的情况下攻下樊城,而只要荆州有足够的兵力防守,东吴也不会很快拿下荆州,即便进攻荆州,也需要一些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关羽是有充分的时间回援荆州的。因此“隆中对”的两路出击是多么地重要啊!

▲如果真的照着“隆中对”的说法出击,也不至于会出现大意失荆州的情况了

再说说对关羽的救援,其实当时能救援关羽的,是离他最近的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孟达部,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救援呢?这是因为当时上庸地区其实没有多少人口,根据当时的记载,刘封和孟达所在的上庸也就2万人口左右,所以以这样的人口规模根本养活不了多少军队,他们能拿出的部队估计能有个三四千就是最大的极限了。而樊城战役是一场大兵团作战的战役,曹魏和东吴都派出了最为精锐的部队,关羽方面的荆州兵团也是精锐尽出,三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不下十万人,就刘封孟达这点兵力怎么救援呢?即便要救援,多少还要留点兵马在上庸吧,如果都出去了,曹魏一个偷袭上庸就丢了,到时候不要说救援关羽,自己也无路可去。但就是救援,这顶多的三四千人马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实什么作用也起不了。

▲对于刘封来说真实情况并不是不救,而是根本就救不了

所以当时对于刘封和孟达来说,最好的策略还是待在上庸等着关羽过来,只要他们守住了上庸关羽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们真的去救援导致丢了上庸,就连同他们也没活路了。因此当时即便是换了张飞在上庸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张飞真的把他的阆中兵团开到上庸,这支部队大约在1万人左右,那么问题是部队后勤怎么解决?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张飞根本就无法把部队开到上庸。

而当时来说,张飞待在阆中其实是帮助刘备巩固西川的地盘,也有他的任务,刘备把张飞放在阆中也不是浪费了,一方面巩固地盘,另一方面也是在哪里练兵,把兵练好了为将来北伐做准备。

其实关羽从樊城撤到麦城,中间走了大约160公里,如果要从麦城走到上庸大约要走260公里。如果我们按照事后诸葛亮分析,当时关羽要想活命,最佳路线应该是直接从樊城撤到上庸,这样或许还能保住部分兵马,也不至于在到了麦城的时候身边就20骑了。

为啥刘备曹操孙权都没有一个能实现天下一统?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因为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三个并存的政权,分别是:曹操创建的魏朝,刘备创建的蜀汉,孙权创建的东吴,虽然历史上以魏朝为正统,因为魏朝不仅势力强大,而且占据华夏核心地区,但一本《三国志》的出现,还是让人承认了三个同时并存的政权。

以华夏的传统文化来看,”天无二日、地无二君“,从秦始皇开创封建社会皇帝制度以来,到三国相继建立的公元229年,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在这四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乱世之外,普天之下只有一个皇帝,华夏核心思想也只承认整个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现在一下子出现了三个皇帝,这种情况让整个华夏子民感到困惑,无数仁人志士想从思想上找到原因。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为什么在东汉末年乱世结束之后,曹操、刘备、孙权分别代表的魏、蜀、吴三家政权,没有一家统一天下呢?

东汉末年的乱世与秦朝末年的乱世是完全不一样的,秦朝末年,是整个天下除原秦国之外的所有关东六国,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全部起来反抗秦朝,大那个反秦就是绝对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只要扯一张大旗,拉一支队伍,几乎没有不成功的。

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则完全不一样。东汉末年的乱世是因为朝廷内部政治势力的火拼,导致汉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掌控,朝廷名存实亡,相反,地方政府或者军阀势力却不受控制似的发展壮大,汉末乱世之中争夺地盘的基本上就是这些势力。

袁绍

比如袁绍,袁家四世三公,算是朝廷的栋梁和天下的名士,袁绍是以朝廷任命的渤海太守开始,夺冀州,占河北,败公孙,成为汉末最大的政治势力。再比如曹操,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东汉朝廷的高官,曹操同样是从东郡太守的任上开始发展,击败青州黄巾军,升任兖州牧,迎天子,升任司空,败吕布,收张绣,战袁绍,统河北,一跃成为整个北方最大的政治势力。

再比如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凉州的马超,汉中的张鲁,这些汉末哪吒风云的人物,都是以朝廷命官开始发展壮大的,打着汉朝地方官的名义,抢人口,扩地盘,争资源,这些原本是东汉既得利益者,在失去朝廷的控制后,一下子变成了左右地方和天下的政治势力。

从东汉末年到走向三国鼎立的几十年间,就是这些政治势力相互角逐的时期,但是在这些政治势力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壮大的势力,这就是士族门阀。

曹操

以刘表为例,他是荆州牧,刘表之所以能够成为荆州牧,那是因为他得到了荆州当地士族门阀蔡瑁、蒯越、蒯良等豪强大族的支持,没有刘表,也有其他人作为荆州士族豪强的代言人,真正左右荆州局势的是当地士族门阀,刘表只是一个傀儡,这从他儿子刘琮被逼投降曹操就能看出。

再比如袁绍,袁绍之所以发展很快,同样是得到了河北士族和豫州士族的支持,袁绍在汉末时期是当时名声最盛大的士人,出身名门,家族四世三公,真正的根正苗红,所以支持袁绍的士族门阀越来越多,所以袁绍很快能成为汉末第一大势力,袁绍手下基本上全都是士族门阀在为他打天下,袁绍已经与士族门阀的利益绑在一起,所以士族门阀会大力支持袁绍,出钱,出人,出力,出粮,这是袁绍成功的最大作用。

再看曹操,曹操有些特殊,但是支持曹操的基本盘主要是他的家乡谯县的夏侯氏和曹氏宗亲,再加颍川士族的支持,比如荀彧、郭嘉、陈群、钟繇等等,就连当时的皇帝汉献帝都在颍川郡的许都城,曹操与士族的融合是相当多的,这是曹操在兖州大战后学到的经验,因为兖州大战,正是因为曹操打击兖州士族,所以差一点被兖州人消灭了,所以后来曹操开始融合士族势力,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及曹操个人能力非常强,所以势力越来越大,最终统一北方。

汉末局势

再说孙权,孙权是继承的父亲孙坚与兄长孙策打下的基业,直接成为一方诸侯,但是孙权巩固江东权力采用的方法却是与江东当地士族门阀不断的融合,否则孙权无法在江东生存,因为江东士族势力是非常强大,孙权依靠这些士族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北方曹操与西边刘备的攻击,并成功地建立了政权。

最后说刘备,刘备是东汉末年唯一的例外,因为整个刘备政权在早年就是一群屌丝和社会底层人物通过打拼建立的,刘备本人虽说是皇族,但早已经没落,关羽、张飞就不用了,就是社会底层人物,没有背景,投资刘备的糜竺、糜芳兄弟,只是商人,商人在当时的地位很低,连农民也不如,当时有钱可不一定有地位,还有像赵云、黄忠、魏延等人,都来自社会底层,就连诸葛亮也是没落士族,刘备政权又是一群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政权,所以一直得不到益州当地士族门阀的支持,所以在三国第一个灭亡。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

与其是三国政权的较量,不如说这三家政权背后所代表势力的较量,也就是魏蜀吴三家背后的士族力量加上君主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在较量,比如说三国鼎立的最关键一战,赤壁之战就是一群为了保住江东而利用孙权野心的士族挡住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像周瑜、鲁肃这些激烈的抗曹派,哪一个不是出身士族门阀?

这些士族门阀最大的特点就是:守土有责,统一无志。他们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愿意冒险去进行统一天下的重大风险,这可是要花钱,耗费物资,消耗人口的,所以在曹操攻打南方时,南方士族联合起来抗曹,曹操就无法统一南方,所以只能分裂为三国。

为啥谁吃不了谁呢?

刘备、曹操、孙权

有两个原因:

一是天下大势。两汉已经统一了四百多年,只在汉末时期乱了四十年而已,根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则,天下大势力仍然是”分“的状态,所以魏蜀吴三家谁也吃不了谁,只能维持分裂的局面,这是天下大势力,非人力所能改变。

二是力量均衡,南北有差异。

魏蜀吴三家之所以维持平衡,是因为蜀+吴的力量在致等于魏的力量,除了魏蜀吴三家,其实在早期还有辽东的公孙康势力,以及西北草原和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和乌桓人,曹魏要同时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时机不成熟,所以曹操不能统一南方,曹丕也不行,不能统一就只能维持分裂了,于是就是有了三国鼎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