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城下,三国阿斗投降那一集?
三国之兵临城下,三国阿斗投降那一集?
敌军进攻时阿斗请女巫击鼓降幅,并听信女巫胡说八道,自以为能一统天下,所以不顾军情。
直到兵临城下才有危机意识,但也是不战自乱了。
更何况阿斗就是个成不了大气的人,不认为投降有什么不好,反正自己享福就好,置大局、国家而不顾。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以和为贵的剧情?
1、曹操讨伐陶谦时兵临城下陶谦出城门乞和,曹操不给并骂陶谦假仁假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其实是想以为报杀父之仇为名夺取徐州)。
2、曹操打陶谦时,刘备前来增援曹操,然后写了封和谈的信给曹操,把曹操称赞了一翻接着求和,曹操答应,(因为吕布偷袭了曹操兖州根据)。情节:1、官渡之战时,曹操在两军对垒前请袁绍喝茶假意要跟袁绍和谈,其实是想要让自己的伏兵包抄袁绍接着又利用太阳正射袁绍兵马使袁绍军人困马倦时将其击溃。2、赤壁大战前,江东便为战和相争不下,最后诸葛亮舌战群儒外加孙权鲁肃和大都督周瑜跟一帮武将都想战所以没有和。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许多人才华横溢,却在哪里都早早遇到天花板?
将相之才、卿相之器、乐毅之量孟达归顺魏国后,曹丕十分高兴,派出了许多善于识人者前去看看。
这些识人者回来后,纷纷表示:孟达这个人,文武兼资,有“将相之才”、“卿相之器”。
而曹丕亲自面见孟达时,孟达也“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瞩目”!
直到西晋时,傅玄还写到:“论者多称(孟达)有乐毅之量”。我们有机会去看看孟达的几封书信:给刘备的辞职信,给刘封的劝降信,给朝廷举荐人才的奏书,其文采确实不一般!
可是,就这样一位被人普遍看好的人才,为何却总是遇到天花板,连续跳槽,最终落下反复无常的骂名呢?
不顺利的第一份工,已暴露孟达问题孟达的父亲是曾被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孟他(但似乎没有上任)。良好的教育,扶凤的尚武之风,孟达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本应是乱世中的瑰宝,闪闪发光。
可是,孟达的第一份工作却很不顺利。
孟达和好友法正一起到益州,投奔刘璋。对于这段经历,《法正传》说的是:“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这段经历,暴露了孟达的缺点: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个缺点,影响了他一生。
孟达和法正似乎都有这种问题。后来,法正得志后,睚眦必报,被人所诟病。
法正,作为谋主,他的缺点,尚能让别人帮忙擦屁股。但是,孟达,想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样的缺点就让人很不放心了!胸怀大志,身负才干,却无所作为,因此,法正与张松“常窃叹息”。作为法正的好友,孟达自然也是“不满派”的代表人物了。
投奔刘备,似得明主,迎来史诗级机遇人生总会出现机遇,借着迎刘备的机会,孟达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刘备。
刘备对孟达的印象很好。在平定益州后,让没有参加平益州作战的孟达做了宜都太守。
早先的张飞,后来的陆逊,都做过宜都太守。这个岗位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吧!在平定益州、争夺汉中的战斗中,镇守宜都的孟达都没有参战。可是,孟达没有等多久。公元219年,平定汉中的刘备下令孟达进攻房陵,攻略上庸。
上庸,连结汉中与荆州,不论对关羽北伐还是汉中防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武之机,终于来了!
错杀一人,深失人望,沦为副手孟达打仗有两把刷子了,二话不说,就把房陵打了下来。可是,就在此时,孟达犯下了一个大错:孟达的军士,杀掉了房陵太守蒯祺。
杀掉敌人太守,不算什么特别不好的事,问题是:蒯祺不是一般人。
首先,蒯祺,是诸葛亮的亲姐夫!
由于兄长诸葛瑾很早就去东吴为官,诸葛亮和姐姐的关系很不一般。其次,蒯祺,来自荆州大族蒯家。
荆州大族中,蒯、庞、蔡、黄、习各家关系盘根错节。所以,杀掉蒯祺,无疑是对荆州派的大打击!
偏偏此时,刘备集团内部,荆州、益州、东州,各派的关系十分微妙。
因此,不管是孟达故意杀掉,还是孟达的士兵擅自杀害,孟达兵杀蒯祺,充分暴露出:孟达不具备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连如此敏感的人际关系意识都没有。
因此,刘备“恐达不能独当”,让刘封率军会和孟达,孟达归刘封统属。
千古之谜,或许是千古奇冤随后的一段历史,成了孟达被人指摘的主要“黑历史”——-不救关羽。
有说法是,当关羽攻襄樊时,派人来调刘封、孟达军。刘封原本想出战,但孟达说:“刘备本来犹豫要不要立你为世子,但关羽说你是养子,怎么可以做世子?”因此,刘封按兵不动。关羽战败身死,刘封、孟达之不救,也成了“千古罪人”。平心而论,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刘封给孟达扣的屎盆子。
当时,刘封为主将,调不调兵,刘封说了算。
而刘封与孟达,政治派别本来就不同,又很快“不睦”。孟达怎么可能敢和互不信任的刘封说这样的话呢?刘封又怎么可能因为孟达的话而决定不出兵呢?
遭受侵凌,潇洒跳槽后来,刘封被刘备责备时,罪责为两条:“侵凌孟达,不救关羽”。
欺凌孟达的罪责,排在不救关羽前面!而后来诸葛亮给孟达写信时也说:“当初都是刘封欺凌你,辱没了先帝用贤之名”。
据说,刘封夺去了孟达的鼓乐队。这鼓乐队可不是升旗唱歌用的,是作战的指挥系统。也就是,刘封彻底剥夺了孟达的独立指挥权!
孟达被迫写了一封潇洒的辞职信给刘备。在信中,孟达把自己比做伍子胥、乐毅等被谗言迫害的贤臣。
随后,孟达顾不上留在西川的妻子家人,投奔了曹丕。
应该说,孟达的这次“被迫跳槽”,刘备、刘封都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是孟达缺乏独自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刘封,既是刘备的假子,也是战将,身份特殊。如何与这样的人物相处,需要一定的人际艺术。可是,孟达却与刘封“数争不岔”,激怒刘封,这是不明智的。
短暂的太平后,又陷入孤立如前所说,孟达投奔曹丕时,受到了曹丕几乎肉麻的欢迎。
孟达也用他的表现,顺利渡过了“试用期”。
他以一封佳作试图诱降刘封,又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攻取了上庸。
随后,也与夏侯尚、桓阶等大人物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似乎如鱼得水。
可是,好景不长,曹丕、夏侯尚、桓阶等人都很快去世了。
孟达相对太平的岁月,可能要感谢曹魏阵营中的好朋友——桓阶。事实上,早在孟达投魏之初,刘瞱等人就曾经表示孟达靠不住了。而司马懿,也认为孟达“语多倾巧”,不喜欢孟达。
但是,孟达的好朋友桓阶是曹魏集团中的稳定器。早在曹操时期,他就经常各方周旋、劝解,排解各派之间的相互攻讦。
可是,桓阶死后,孟达就没有人为他擦屁股了。渐渐地,孟达再次陷入孤立中。
欲再投蜀,自恃才智,兵败身死。诸葛亮,敏锐把握到了孟达的危机,于是,写信诱降孟达。
孟达允诺,双方书信往来,商议机宜。
可是,情况被魏国掌握。有的记载说,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给了魏国,害死孟达。这个史料来源,主要是曹睿给孟达的信“这么重要的信息,诸葛亮怎么可能会让我们劫持呢?一定是反间计”。
事实上,敌国之间的书信往来,被查获的可能本来就很大。三国时期,类似的信息截获非常常见,何况,孟达和诸葛亮、李严是频繁书信往来呢?
曹睿给孟达的信,无非是稳住孟达而已,怎么能顺着本意来理解呢?
可是,得知泄露的孟达却“自恃才智”,麻木大意。面对诸葛亮的提醒,他算了道数学题:司马懿想打我,先要派人禀报天子吧。天子回信,又要时间吧,司马懿再来,怎么也要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城池早就稳固了!
可是,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孟达仓促应战,部下开门,孟达兵败身死。
上庸城三面阻水,易守难攻。如果孟达能不拖大,安抚好军心,做好防务,坚持守到诸葛亮汉中援军到达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孟达败后不久,吴蜀两国的军队都接近了上庸,见孟达已败,退军。)
汉末魏晋之际,名士看人很准,既然众一致认为孟达“卿相之才”,孟达自然是有能力的。
可是,这样的才智卓绝之人,却在刘璋、刘备、曹魏三处都早早遇到自己的瓶颈,从未真正接近成为“卿相”,甚至被迫跳槽!
真正的“卿相”,不但要自己才智卓绝,还要能够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可以不“同流合污”,但你要有处理好关系的能力(或强势压制,或怀柔处理,或问钱不问心,总之要有一套自己的相处之道)。否则,如何在大规模行动中获取必要的信任、配合呢?
可是,许多人,不屑于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合作伙伴的情感、利益,看成“世故”,结果,往往得不到支持,早早遇到天花板,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遗憾!
愿君得道多助,不断进取。
三国兵临天下怎么布阵?
1要体现阵形站位与被攻击之间的关系,必须阵形中五个位置都有部队,且部队的士兵数不为0。否则部队会被随机攻击。
2当条件1满足时,锋矢阵和方圆阵的前排位置会优先被敌人攻击。简单的说,当敌人只有近战兵种的时候,敌人只会攻击锋矢阵和方圆阵中站在第一排的部队。
3以雁形阵迎战时,各个位置都有可能被攻击到,因为每个位置前方都没有其他部队遮挡。
4己方站位靠左的部队优先攻击敌方站位靠右的部队,反之亦然。
他为什么要背叛刘备?
靡芳是刘备什么人,为何背叛刘备?
(流誉原创 抄袭必究)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以陶谦杀害父亲为名,出兵攻打徐州,一路烧杀抢掠,陶谦派人向田楷求救,田楷、刘备都赶来救援,刘备当时有一千多兵,以及部分乌丸骑兵,还收集饥民数千,陶谦又给配备四千兵员,总数近万。刘备先给曹操一封书信,劝曹操收兵罢战,曹操开始轻视,说刘备啥东西,还让曹某人退兵?刚好,曹操接到荀彧急报,说吕布夺取兖州,目前只剩甄城、东阿、范县三座小城,非常危急。如此,曹操无奈,作个顺水人情,收兵对付吕布去了。曹兵退走后,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屯扎小沛。
陶谦临死前,嘱咐靡芳的哥哥、别驾糜竺说,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于是,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官员,迎接刘备接手徐州,刘备不敢接受。陈登劝说刘备,如今天下大乱,汉室被割裂得千疮百孔,徐州富有,户口百万,干一番事业,正是时候,刘使君还客气啥呢?和刘备一样来支援的孔融,也劝刘备别推辞,刘备就接受了。
刘备成为新领导,糜竺作为徐州的老资格官员,家大业大,自然需要设法结好,不久,糜竺就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样,糜竺成了刘备大舅子,靡芳就成刘备的小舅子。
看三国志 :【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遂领徐州 】
从糜芳履历看,也是刘备的老资格成员。 建安二(196)年,吕布打败刘备,刘备逃奔曹操,靡芳跟随。曹操抚慰刘备,补充兵员、物资,靡芳也被拜彭城相,但靡芳考虑还是跟上姐夫干,于是辞官回归刘备身边。建安三年(198)初,刘备暗通曹操,被吕布察觉,派高顺、张辽打败刘备,糜芳仍最终找到刘备。建安五(200)年,曹操放下似乎要南下的袁绍,出兵徐州,打垮刚刚逃回,杀了刺史车胄,立足未稳的刘备。关羽投曹,张飞上山,糜芳费尽周折,回到刘备身边。
建安十七(212)年,诸葛亮率张飞、赵云分两路进益州,留下关羽镇荆州,糜芳也被留下,当时任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是关羽丢荆州的两大原因之一。看《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成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这里说,糜芳投敌,是因为关羽蔑视、并说回军后要严惩,糜芳心里害怕,在东吴兵临城下时,顺势投降吕蒙。
其实,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主要还是因为 :另一位同僚,傅士仁已经投降,起了很坏的引领作用。当时的小荆州,只有两座主要城垣,傅士仁一降,糜芳成了孤城,势单力薄。至于关羽严厉,如果糜芳在荆州防守时,尽职尽责,出了大力,加上刘备小舅子身份,关羽能怎么样?再不行,还可以申请调离荆州,去益州发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