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志,隋有几个州?

2023-07-06 10:30:04 73阅读

隋唐志,隋有几个州?

隋朝有241个州,但隋炀帝时期取消了州。

据《隋书·地理志序》记载,北朝的周朝末年,计有州210,郡580,县1124;隋文帝平定南朝的陈朝后,又得南朝30州、100郡、400县。

隋唐志,隋有几个州?

因此,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而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大业五年的行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

有人说明史被篡改很多?

都说后朝为前朝修史,一是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来可以标榜自己,抹黑前朝,美化本朝的事,历代史官或多或少都有干。

按我说,想要史书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就不能让当朝的官员来修,特别是大官,因为这些人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比如唐朝宰相魏征,那是有名的谏臣,他修《隋书》,把隋朝和炀帝贬得一无是处。

(宋濂,元史是他主持修的,明朝礼仪由他制定。)

再看《元史》,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的,史料严重缺失和错误,到了清朝时邵远平等人重修了《新元史》,不但纠正了缺陷,补充了大量的史实。

历史本是个严谨的东西,要想尽可能保持公正,让置身事外的民间文人来修,或者隔代的史官来修,让当朝官员修,那肯定完蛋,《明史》也是这样。

《明史》是张廷玉等人编撰的,张廷玉什么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不亲满清统治者,能升到如此高地位吗,修史不抑明扬清,能获得清皇帝的高兴吗,所以不排除《明史》中有大量抹黑明皇帝的篡载。

(图为张廷玉画像。)

另外,《明史》也是二十四史里修纂时间最长的一史,三次废其稿重修,为什么废?皇帝不满意,是对历史不满意,还是写的不满意,当然是改的不满意,问题是历史能改吗,张廷玉说,皇帝说能改就能改。

如果你是明粉,看了《明史》肯定对清统治者咬牙切齿,那这本史就这样废了吗?不,史是记录所处朝代发生的大小事,而不是只记录皇帝,如果只盯着《明史》皇帝看,只会一个比一个昏庸,如果放眼整个时代,除皇帝外,剩下的记载是写得非常好的,成书价值很高。

是这样的,《明史》的初稿是一批明代著名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万斯同等,用几十年心血收集整理撰写而成,他们基于爱民族的热忱,不求名利,甘愿出力,把明朝300多年各方面大事,都扼要的保存下来。

关于《明史》前期收集整理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明遗学者们拒绝出仕,但修史,本着民族大义,都愿出一份力,他们在地方上奔波行走,整理了初稿后,由黄宗羲弟子万斯同带去京城,万斯同协助修史,但他不署衔,不受俸,以一介布衣身份在总裁官徐元文家里参史事,达19年之久。

(图为万斯同画像。)

这里面,《阉党传》毫不客气的记述了其祸国殃民的罪行;《土司传》详细记载了少数民族的情况,是一段珍贵的史料;《天文志》、《河渠志》、《艺文志》等包含了大量明朝的科学、技术、文艺、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总结一下,一部史料,如果只盯着皇帝那一部分,那是互相笑话,明朝修元史把蒙古人骂的体无完肤,等到清朝修明史时,毫不客气的抹黑一塌糊涂,但如果放眼其它,却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人类进程史,非常珍贵。

有什么隋唐时期的电视连续剧推荐个?

1、《贞观长歌》是一部2007年首播的中国长篇古装历史剧,全剧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始,至其子唐高宗登基结束,刻画了唐太宗在位共23年的历史,尤其着重讲述了其荡平东突厥、处理太子李承乾之乱并挑选继承人等若干重大事迹,通过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最终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2、《唐太宗李世民》是摄于1993年的古装历史剧,该剧由李朝永执导,林俊贤、傅艺伟、玉尚、周绍栋等人主演。该剧主要讲述大唐开国史的历史,交代了杨广助隋文帝灭陈,李渊与高颍杀了杨广心仪的女人、陈叔宝的爱妃张丽华,从而与杨广结下仇怨,一代英主李世民的丰功伟绩和感情经历。

3、《秦王李世民》是由赖水清执导,何润东、高圆圆、严屹宽、贾静雯、保剑锋、陈秀丽等联袂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该剧讲述了隋末唐初李世民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和李建成、若惜公主三人之间爱情纠葛的故事。

4、《风尘三侠》该剧讲述了传奇人物虬髯客、李靖、红拂女,三人身当乱世。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

5、《风尘三侠之红拂女》是由梁德华导演,舒淇、霍建华、于荣光等人主演 。该剧主要讲红拂与李靖,李世民、杨素,独孤城,虬髯客之间在乱世中的爱恨情仇。

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两个史实?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其大融合的体现有:

1、 隋唐制度的渊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曰:“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陈氏认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

2、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仲勉《隋唐史》总结有四个特点:

1.不强迫同化,只顺其自然。

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

3.不使杂处通婚。

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这种自由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全国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其效果亦非常显著。

3、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 唐之开国,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将两类,而府兵“不堪攻战”,其主力实赖蕃将。

其著名蕃将(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契苾何力,铁勒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李谨行,人等)皆受太宗重用,战功卓著。

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出身而任节度使,天宝后有李光弼、李正己、李宝臣、李抱玉、李光颜、李克用、王思礼、王镕、仆固怀恩、乌重胤、浑瑊等少数民族位兼将相。

《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中唐以后,少数民族入相更为普遍。

4、少数民族人员出将入相,必然会对当时的政治以及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很为青年人所发扬,许多诗人对尚武精神进行歌颂。

5、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李唐的这种文化背景,使他们在融合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较积极,亦比较通达。他们努力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内传布。

6、对传统礼教的突破。西晋以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深受胡风影响。唐兴以后,虽仍然以中国传统礼教治国,但时转世移,民风世俗不能不有所变化,很难再回复到魏晋以前。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就指出了这种情况。

7、对世俗民风的转移。《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条:“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使诸部敛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啖。”陈寅恪云:“此突厥俗,见《通典·突厥传》首,太宗以突厥为宫工,故承乾习染其俗也。”李承乾作为皇子,爱好突厥语言、风俗,以致于极力摹仿。

又《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载:“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近服妖也。”长孙无忌是鲜卑族,是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浑脱是胡物。长孙无忌戴少数民族风格的帽子并不为奇,但天下人都跟风效仿。

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初,贵族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陈寅恪笺白诗曰:“乐天则取胡妆别为此篇以咏之。盖元和之时世妆,实有胡妆之因素也。

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须详证者。” 其实,自北朝以来,男女衣饰多尚胡服窄袖,唐初犹尔,至开元后稍博 。向达先生研究敦煌壁画,谓自六朝至唐初,男女俱着胡服,即所谓裤褶,男衣短仅至膝,折襟翻领;女衣亦同而稍长,内面另有长裙,肩披肩巾,俱穿胡靴,足觇李唐一代服装趋向之转变 。总之,从唐初到中唐,少数民族妆束一直是引导新潮流者。

8、 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唐诗人

在大一统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人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文人的特点。首先在民族构成上,很多著名诗人是少数民族出身,或者是汉化已久的少数民族,如白居易等。

四大名著都有什么?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顺序)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扩展资料: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2、《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 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介绍:《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3、《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西游记》作者也存在一定争议,但目前普遍认为作者为吴承恩。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