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红楼,读不懂红楼梦的人能校勘书吗?

2023-06-29 22:50:04 163阅读

梦幻红楼,读不懂红楼梦的人能校勘书吗?

这个问题的从红楼梦成书角度来研究,

接下来说一下红楼梦的成书问题。红楼梦的成书应该是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在红楼梦的前面有一段就说到: “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可见在红楼梦成书以后又经过了一边又一边的改写。红楼梦为何经过十多年的改写,迟迟不能面世,即使传世以后,也是一部不完整的小说呢?说明红楼梦所涉及到的问题与曹家的家庭变化以及社会的动荡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作为小说的后半部更可能是涉及到了曹家和当时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否则一部单纯的小说,不管时间如何变化,都不会妨碍到小说的写作进程以及小说的完整性。 经过前面分析,我们认识到曹顒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就是书的作者,曹頫就是畸笏叟。这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进程以及故事的变动是大有帮助的。探讨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结合上面对作者和批者的分析结论,对成书的过程做大概的说明。其目的之一是根据成书过程的分析来印证一下前面结论的正确性,目的之二是抛砖引玉,以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 读红楼梦书我们能够体会到,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是非常复杂的,有追悔、有看破红尘的感悟、更有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思想。这些思想认识,由浅及深,是一个渐进的认识。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具有这些思想是矛盾的。将这些思想分开认识,就能清楚的看出红楼梦是有一个较长的成书时间。

梦幻红楼,读不懂红楼梦的人能校勘书吗?

1、最初阶段。 红楼梦的最早写书应该始于曹顒出家以后,并在曹家抄家以前。张爱玲在她的《张看红楼》中详说了红楼梦故事内容的变迁情况。她根据旧时真本推断出原来的红楼梦中,整个贾府只有荣府,还没有宁府。可见宁府是以后加上去的,抄家也是以后加上的内容。这与明义的《题红楼梦》诗描写的是相一致的。在这首诗之前就说:“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从诗的内容看出,明义见到的应是早期的文稿抄本。可见红楼梦在早期内容是比较单一的,其主要的内容是围绕宝玉与黛玉和宝钗的爱情纠葛为线索进行描写的。这反映出曹顒对少时繁华生活的追忆。 在红楼梦的前面作者就写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这里作者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追悔思想,是这种追悔之意让他立志写书。作者“历过”的“梦幻”般经历正是曹顒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在红楼梦书中,批者也在许多地方讲到作者为何而写红楼梦。在第二回批者就说到:“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批者猜测作者是因生活的巨大反差而写红楼梦一书。在其他的地方,批者也经常写下:“不肖子弟来看”、“不学纨绔来看”等等,也是认可作者写书有表达悔恨之意。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自己能够认错并写一部悔过书是不容易的,可对于曹顒这样的人来说是非常自然的。原本是一个有才华能写作的人,一下子出家,并在世上消失了。一年两年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可时间一久,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甘于这样的寂寞吗?埋在心中的东西时间久了就要表达出来,人“消失”的久了就有“求生”的强烈愿望。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写书可能是唯一的选择。红楼梦为何一改过去的艺术形式,采用了一些写实的手法,就是要证明书中的主人公现在还活着,还在写书!书中一再说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批者也一再说经过见过,确有其事,这无非是留下经历过此事的人物曹顒还活着的证据。为什么红楼梦在当时不能立即传世,直到很久以后才传向社会,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根据上面的分析看,红楼梦在最初的阶段应该是以写实为主的。在这个阶段书中既没有宁府的描写,也没有抄家的经历。从现在红楼梦中我们仍能看出,荣府院落的描写是据实叙述的。象在小说中对于贾政和贾赦的居屋的安排,很多人感到疑惑。贾赦居长且袭世职却住在偏房,贾政是次子却住在正房。小说这样写人们不解,可在现实中就很好理解了。曹宜官任护军校领,当差三十三年后,于雍正十一年才升至护军参领兼佐领。作为皇帝的包衣之家,他极可能是在京中任职。曹寅担任的差事是在内务府的核心层,是皇帝的身边人,其地位高于曹宜,况且他住的地方本身就在江宁织造行署。因曹宜军中任职自然回来的很少,只因他的母亲和家属都留在这里,仅是留有住所而已。在现实中曹宜的职务没有袭职一说,倒是曹寅的职务连传了几代。所以红楼梦中人物的居住安排在小说中不妥,在现实中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即便是写实小说,也不应该就是生活日记,它只是将部分人物和事件对应地写进小说中,艺术肯定是其主要形式。根据史料记载,曹顒在继任父职之前,就已到北京的内务府当差,在这阶段曹寅正奉命建造皇家园林西花园,这段经历可能就是大观园描写素材的最好来源。 在第一阶段可能写到了宝玉出家的一些情况。象“寒冬咽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章节。这一阶段书名应该是《石头记》。

2、第二阶段。 红楼梦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曹家被抄家以后。曹家被抄家,全家调往北京,曹頫作为主犯“被枷号中”。几年后曹頫释放。在同时曹顒也以一个江南出家人的身份,随同来到北京的郊外。曹顒由一个出家人,变成了一个专心著书的曹雪芹。 曹顒来到北京后,在开始的阶段应该是继续完成小说的部分章节,并系统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看到抄家这样的巨变,曹顒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书中又融进了出家人的思想。这时的书名应该是《情僧录》和《风月宝鉴》。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旧时真本。明义后来看到的可能就是这一阶段的抄本。 曹頫释放后,曹家的少数人散而复聚。曹家在北京的生活与江南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仅仅是维持度日而已。他们对雍正皇帝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也经常与一些落泊子弟混在一起,象曹雪芹就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等人。这些交往增加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思想上出现了质的变化。红楼梦的创作也由单一的个人创作变为集体创作。曹頫、脂砚斋等人一边提出修改意见,一边对书写下批语。曹雪芹进行他的批阅增删工作。红楼梦中加上了抄家的内容,加上了宁府的描写。这时的红楼梦出现质的变化。 家族在加上宁府后,其规模和气势都增加了,成了一个虚假的形象,因而命名为贾府。塑造了贾府后,将它搬到了京中,对应的甄家仍然留在江南。虽然贾府中保留了曹家的人物故事,可毕竟成了假的形象,这正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对于这种改写表面上是比较模糊的,就象是一个人穿上了另一个人的衣服而已,这正是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说贾家是曹家,可在规模上不能相比,说它是另外的形象,可讲的是曹家的事。其实作者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段对贾府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在这一回中讲到贾家、史家、王家、薛家是四大家族,“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搞清了四大家族的形象原型,其实就明白了贾府的形象究竟指的是谁,也就很容易明白作者写这一回的真正用意了。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文学形象,是以江宁三织造为原型的。江宁三织造是南京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三家。三家也是“连络有亲”,李煦本是曹寅的内兄,孙文成是曹寅母亲孙氏的娘家。这三家确定了,那另外一家是谁呢?我们知道三家都是皇帝的包衣,他们与皇家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曹寅的女儿就嫁给了纳尔苏王子,也可以说是“连络有亲”,这另外的一家其实就是指皇家。这虽然在实际的并列关系上不太恰当,可现实中的联系就是这种关系,作为艺术形式,这已经讲的够清楚的了。书中贾府是其它三家的总代表,现实中康熙皇帝是三织造的总后台。 搞清了四大家族现实中的关系,也就基本清楚了红楼梦改写后的含义。红楼梦是借用原来曹家的败落史,去象征现实中的雍正王朝,对雍正皇帝抄封曹家的行为进行竭力的批判。所谓“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就是对抄家行为的看法。作为包衣之家,其实也是皇家的一部分,因此才有“不能自杀自灭”的说法。这些警示实际是冲着雍正皇帝的。改写后的红楼梦在宁府的很多描写上影射着皇宫的形象,在内容上也加进了更多的艺术形式。改写后的红楼梦融进了曹家人的共同心声,当然表面上讲的仍然是曹家的故事。 第二阶段的红楼梦有甄(真)也有贾(假)。曹家人在红楼梦中的影子被淡化而出现模糊。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很难面世的小说,他的后半部有曹家的秘密,一旦传出去,就是欺君之罪,所以在第二阶段,红楼梦的后面部分可能依旧没能完成。第二十二回有一批语:“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 畸笏”。可见作者是将精力用于人物故事的从头改写上。既然是从头改起,说明变动的内容是很多的,要不不会从头做起。一边边的改写,使红楼梦的前面部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裕瑞的《枣窗闲笔》中就记载有“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的说法。可见在曹雪芹的周围人中红楼梦是具有吸引力的。曹家人正是借书的这种吸引力,赋予它警示雍正皇帝、批评雍正皇帝的思想。

3、第三阶段。 红楼梦写作的第三阶段是在雍正皇帝突然暴死以后。改写后的红楼梦本来是冲着雍正皇帝的,可雍正皇帝却在突然间暴死了,红楼梦失去了影射的目标。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上台执政,并实行了与以前不同的政策。此时,这些写书和批书的曹家人也已经人到晚年,他们不得不进行最后的改写。根据分析,宁府中的这些人物与现实中的曹家是对不上号的,曹荃家并不是单传。宁府的形象实际影射着皇宫的形象,贾珍居东府也说明这个问题,作为皇帝的包衣之家,皇家自然是曹家的东家。宁府的人物是代表了以往天子的形象,贾代化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形象,贾敬是顺治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264663732的形象,在曹家的心目中,康熙皇帝是他们的圣君偶像,不能有丝毫的亵渎,是应避而不谈的。原先是将贾珍比做雍正,贾蓉比做乾隆。因为康熙皇帝与曹寅同事一母,是一种同辈的关系,雍正自然就是下辈人。在书中贾珍是族长,且低一辈。雍正皇帝死后,这种影射的关系显然是打乱了,所以就将贾敬写做服金丹死去,变成雍正的形象了,这样书中的人物又靠后了一辈。红楼梦改写的地方,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如将秦可卿的死就搬到了前面,这一改写留下的痕迹是明显的,在后面仍然留有“贾蓉之妻”等字眼。可卿的丧事异常隆重,而贾敬的丧事却简而又简也不合常规。 十三、对红楼梦的再认识。 为什么将可卿的丧事改在这一位置,还不太清楚。可在曹家的历史上,在女儿出嫁成为纳尔苏王妃以及康熙皇帝南巡这两件事的前后,确实有过一次大的丧事,这就是曹寅的母亲孙氏的去世。可见作者是亲身经历了这三件大事。说到这里,我们感到红楼梦的描写,有一个现象,就是讲到作者和批者至亲的时候,在一些不吉利的地方都是尽量回避,就象避讳“寅”字一样。贾母之死不写,贾政之死也不写。如第七十六回有一批: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庚辰双行夹批: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如果象批语中说得一样,两年后贾赦死亡的话,那又与前面的批语相矛盾了。在第一回中批者就说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可见贾赦在两年后没有死去,而贾政在后面没有结果。根据实际情况,曹寅死的较早,应该是在红楼梦的这个时期。象在第七十八回就有预示贾政要死去的迹象,所以“算赦死期”应该是“算政死期”。红楼梦为何中止于这几回,可能也是作者和批者都不愿意写贾政的死去有关,何况紧接着就会涉及到曹顒的实际问题了。 说到“致使锁枷杠”联系到贾赦,很容易将贾赦与曹頫等同起来。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书中贾宝玉是在家境较好的情况下,自己无意留恋,或因某种原因被迫出家的,如果将贾赦与曹頫等同起来,书中贾宝玉的故事内容就不复存在了。贾赦应指曹宜。查有关资料,曹宜在曹家抄家时是否一同被捕,后又释放,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曹宜反在雍正十一年由护军校领升为护军参领。曹颀在抄家后不久,还有在职的记录,以后也得到提升。贾雨村在书的前面批者就说他是“奸雄”,贾府的败落可能也与他有关,他更象现实中的隋赫德。隋赫德奉命在抄了曹家的家后,自己接替成为江宁织造。几年后,隋赫德同样被抄家,落了个同样的结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指贾赦、雨村一干人这句话,不应只指最后“锁枷杠”的结果,还应该表示他们有为竭力爬升不择手段方面的行为。在曹家抄家后,隋赫德和曹宜、曹颀分别得到提升。在抄家后的第四天,雍正就赐在茶房任事的曹颀等人每人御笔纸「福」字一张。其后,曹颀由茶房任事提升为护军佐领。曹宜在雍正十一年由护军校领升为护军参领。从这里分析,是否由于曹家人出现内讧而导致的抄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书中看出,王熙凤是作者比较认可的人物,身为王家的侄女自然倾向于贾政一家,与贾赦一家分道扬镳正是书中的结局,“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否就说明这点呢?这样说来曹家内讧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在书的前头批者有:【“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的批语,是否也说明这点呢?

虽然红楼梦的写作没有完成后面的部分,事实上也很难完成,即使写出的部分内容曹頫(畸笏叟)也不会让它传向社会,但即使这半部红楼,作者和批者的目的应该都达到了。这半部红楼故事所针对的主人公,只有曹顒一个人能够符合,讲自己亲身经历过,实际就是证明自己还活着!这半部红楼寄托了曹家人的思想和对抄家的认识,当满清皇帝看到的时候不能不有所触动,只是事过境迁,这种影响越来越小了,倒是对世人的启发却是永恒的! 写到最后,在突然间我好象明白了一个问题,就是“真事隐”究竟是什么?既然说是真事隐去,肯定是隐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甄士隐”是书中一个人物的名字,“甄士隐”的谐音就是真事隐,书中的这个人物在最后是弃家出走,“真事隐”肯定是与这种行为有关。根据前面的分析,能经历过红楼梦中故事的人物,最符合贾宝玉形象的只有曹顒一人,所以红楼梦即使不写后面的内容,那前面的记实性的描述,岂不是隐藏了这样一个事实:曹顒没死,曹顒出家了!

曹雪芹命途多踹,深奥莫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红楼梦高天?

一,《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应为“情天”)、“补天"的出处。

1、《红楼梦》“补天"出现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2、《红楼梦》“高天”、“奈何天”、“情天”,都出现在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

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走进第一层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孽海情天”。两旁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宝玉心里想:“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进入第二层门内,警幻仙子允许他观看“薄命司”的册子。——此即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判词。

宝玉看了判词,警幻仙子知道他天分高明,怕泄了天机,带他到了“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宫墙上有一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宝玉吃了“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茶酒,警幻仙子又命十二名舞女上来演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宝玉观看其歌词,〖红楼梦引子〗:“……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二,《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情天)、“补天"该如何理解。

1、关于“补天”。

女娲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脂砚斋在“高十二丈”侧点评“总应十二钗”,脂砚斋在 “见方二十四丈”侧点评“照应副十二钗”,那么明显这里是指“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女子。

“补天”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多余的一块,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加以记录城故事,然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被携带到红尘中去了以后,就构成所谓《石头记》,亦即《红楼梦》。

可见,这是《红楼梦》全书的缘起。

2、关于高天、青天(情天)。

“孽海情天”的横匾额下面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的对联。

孽海情天总括全体,厚地高天和痴男怨女是互文。在孽海情天的笼罩下,厚地高天里的痴男怨女,叹不尽偿还不完的风月情债。

整部《红楼梦》都是以宝玉等痴男和金陵十二钗等怨女,在偿还风月情债。宝玉想着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之时,“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可见红楼梦全文与此紧密相关。

很明显,这是《红楼梦》全书总纲。

3、关于“奈何天”。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都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的大背景,点出了《红楼梦》怀金悼玉的意义和结果。

“怀金悼玉”的“金”和“玉”,可以实指宝钗、黛玉,也可以泛指大观园的金陵十二钗。这些人最后都是宝玉的伤怀和哀悼的对象。《红楼梦》就是一部怀金悼玉的悲剧,就是整个贾府,乃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剧。

无疑,我们也能看出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总纲。

三,联系全书进一步理解《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应为“情天”)、“补天"的意义。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宝玉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不离不弃黄金锁;黛玉流干了眼泪,宝钗花尽了心思,结局不过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许多人认为是宝玉婚姻的最佳人选,史湘云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不知所终;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挣扎后,千里东风一梦遥;争强斗狠,泼辣能干的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心比天高的晴雯被王夫人生生逼死;枉自温柔和顺的袭人,被指婚给一个优伶;迎春更是一载赴黄梁;惜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随着元春的薨逝:

贾府情天成了孽海,幽微灵秀地成了无可奈何天,女娲补天补了天下苍天,贾府的厚地高天还是塌了。贾宝玉的确无才可去补苍天,贾府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灯将近,覆灭的结局早已注定。

结论:《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应为“情天”)、“补天",应理解为是全书总纲,暗示了《红楼梦》全书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人物结局,揭示了贾府及四大家族覆亡的必然命运。

贾宝玉在林黛玉屋里梳洗了一次?

“袭人冷笑道:‘我哪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服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服侍老太太去’”。

袭人与宝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浓浓的火药味充斥在袭人的语气之间,还出现了罢工的情况,她有什么资格和主子动气?

我们知道袭人在贾府中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成为宝玉的姨娘是她的终极奋斗目标。说实话,作为丫鬟这的确是最理想的归宿,但袭人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用尽手段挖空心思,

袭人挖空心思想上位

“贤”是她的一件华丽外衣,在华丽外衣裹挟的内里满是心机。为了登上姨娘的宝座,第一步是拉拢准婆婆,得到王夫人的认可,

第二步是搞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和宝玉偷试云雨情。在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袭人通过这两步,姨娘之位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

和宝玉有了夫妻之实,从此对她便与别个不同,袭人更是赋予了极大的期望,在她的心中自己已经是宝玉的人了,

袭人和宝玉偷试云雨

自从第六回两人偷试云雨情之后,他们就一直在“地下”享受着二人世界的生活。袭人敢跟宝玉叫板的资本就是来自藏在地下的这一层关系,

这次宝玉又是干了一件什么事惹毛了袭人呢?原来是那个喜欢叫宝玉“爱哥哥”的湘云来到了贾府,兄妹之间好久不见,总是玩不尽兴,

宝玉本来就喜欢黏着这些姐姐妹妹们玩,由于湘云来贾府做客又是和黛玉住在一块,有一个早晨,黛玉和湘云姐妹二人还没起床,

湘云和黛玉住一个房间

宝玉就从怡红院清早赶到了潇湘馆,想和二人一起玩乐。也就是在这里,宝玉见湘云和黛玉起床一起洗漱,

他便觉得自己也在这里洗了算了,还央求着湘云帮他梳头,正当宝玉沉浸在幸福的温柔乡中时,袭人从怡红院追踪而来,

发现宝玉已经洗漱完毕,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撂话要走人,之后便和宝玉打起了冷战,不就是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了一次么?

袭人生气

算不得什么大事,一件小事而已,袭人为何要大发雷霆地生气呢?到底是哪个点点燃了袭人心中的怒火?

一、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僭越了礼仪规矩

贾宝玉是贾府中的小魔王,是王夫人的天之骄子,整个贾府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用功读书,考取功名,通过仕途继续传承家族荣耀。

可这并不是宝玉的理想,他只想自由自在地混在姐妹群中,尝一尝胭脂的味道,也不喜被一些世俗礼仪规矩所约束,

宝玉喜欢混姐妹群

所以在贾府中,违规的事他也不曾少干,黛玉和湘云未起床他就冲进了二人的房间,男女有别在宝玉这里是形同虚设,

黛玉的被子虽裹得严严实实,可湘云睡觉的形态却传递出了一丝香艳的气息:

那史湘云却一氢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个金镯子。

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宝玉该看的吧!可宝玉不但若无其事,还给湘云那雪白的膀子盖上了被子。之后是黛玉醒来,才将宝玉赶出了房间,

湘云是个睡美人

她和湘云穿好衣服起来,宝玉又厚着脸皮进房间了,嚷嚷着要和两个妹妹一起洗漱,洗漱也就罢了,还央求湘云给他梳头,

实际上湘云是拒绝的,此时的湘云也知道她和宝玉之间已经到了男女有别的年纪,可宝玉管不了这么多,脸皮比城墙还厚,

非缠着湘云给他梳头不可。宝玉一大清早跑到黛玉屋里,确实违背了封建社会下的礼仪规矩,袭人之所以生气,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

袭人恨铁不成钢

袭人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白。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从袭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宝玉平时也没少干这些事。而袭人是封建礼教下的忠实捍卫者,她希望宝玉乖乖读书,

将来考取仕途,她不但脸上有光,也有了倚靠。可宝玉屡教不改,专干一些不务正业的事,这严重的违背了袭人心中的期许,简直气杀我也!

袭人认为宝玉不务正业

二、打翻了袭人心中的醋坛子

袭人历来厌黛玉,而喜宝钗,她希望宝玉的正妻是宝钗而非黛玉。所以为了达到这一个目的,她一直和黛玉对着干,暗地里给黛玉使了不少棒子。

只是从结果来看,袭人的算盘从一开始就拨弄错了,能容下她的是黛玉而非宝钗。袭人使尽力气地将宝玉往宝钗身边搬,

可事实是很多事情非人力所能为,宝玉的心从始至终都在黛玉身上,袭人心中也是醋意浓浓,主要是此时她和宝玉有了肌肤之亲,

宝玉来黛玉屋中洗濑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增加了特殊性,宝玉一大清早就往黛玉房中跑,还在其屋中洗漱,简直已经到了不分你我的地步,

袭人看到这一幕,自是五味杂陈,醋坛子也打翻在心中,那是一种酸溜溜的味道。所以之后他跟宝玉闹脾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她吃黛玉的醋,成了生气的导火索。虽然袭人的目标位置只是姨娘,反正上面都会有正妻的位分压着,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袭人吃醋

但是爱是自私的,谁能眼看着自己爱的男人进了另外一个女人的屋子呢?尽管在古代的女人需要贤惠大度,事实上妻和妾之间的战火从来就不曾停息。

宝玉在黛玉屋中梳洗,俨然已经像是成了日常夫妻一般的相处模式,袭人当然嫉妒,这种嫉妒一种是发自于内心,因为自己,

另外一个是为了宝钗,当然也是为了日后的自己,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袭人这气也是生得小心眼,

袭人站队宝钗

人家宝玉和黛玉不仅是表兄妹,还且还是青梅竹马,两人心意相通,是能在精神上找到共鸣的人,你袭人只能靠边站吧,生的哪门子气。

三、袭人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袭人靠什么拿住宝玉的心?和别人相比,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她是宝玉贴身照顾的丫鬟,宝玉的吃喝拉撒,

都是她亲力亲为,贴身照顾久了,自然也会日久生情。袭人能有机会与宝玉偷试云雨,就是近身照顾让她赢得了这一机会,

袭人贴身照顾宝玉

否则麝月、晴雯都有可能成为宝玉偷试云雨的对象。而洗漱也绝对是贴身照顾中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某一个早晨,

竟然可以在黛玉的屋中完成,这不是明摆着想让她下岗了么!袭人心里正是这么想的,这让她深深地感觉到,

自己未来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当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旦被人取代了,袭人就失去了俘获男人的秘密武器。

黛玉被袭人嫉妒

说到底,就是害失去宝玉,洗漱可以在黛玉的屋中,那么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可能发生在黛玉屋中,袭人真就可有可无了,

地位也将大打折扣,再加上袭人也打心底里认为,尖酸刻薄的黛玉容不下她这个小妾,此时袭人只能用生气来引起宝玉的注意,

因为此时生气,袭人还有点分量,宝玉也会在意几分,要是以后宝玉完全脱离了她,生气也无济于事。这一次生气,袭人是摆高了架子,

袭人生气扳回一局

在宝玉面前讲了许多含沙射影的话,直逼到宝玉折玉簪发誓才算完结:

宝玉无法,只得拉她的手笑道:“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

这就是因为前面的梳洗之事,还在生闷气呢,说了这番话后,又放了狠招,说:“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

宝玉被袭人分手

这一言不合就又要闹分手呀,宝玉见袭人对梳洗之结已经解不开了,于是拿起簪子折了发起了誓言“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这样。”

想起宝玉这个誓言貌似又对不起黛玉啊!男人的誓言果然是经不住考验的。袭人看到宝玉发了毒誓方才罢手,气才算消了。

生气这一招,也算是从宝玉这里扳回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袭人为保地位不受威胁也真是煞费苦心啊!

袭人生怕自己的地位被人取代

写在最后

宝玉在黛玉屋里梳洗了一次,袭人就生气,从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藏在袭人心中的许多心思,她寄希望于宝玉,

也更希望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宝玉的女人,并且为自己的未来不断地在做着谋划和打算。所以她非常的害怕宝玉不能成才,

也害怕宝玉不属于自己,更担心被黛玉夺了去,其实袭人的心思有些可笑,她有什么资格去跟黛玉争呢,我认为袭人连吃醋的资格都没有。

袭人入股宝钗

并且从一开始就押错了宝,选择入股宝钗,和她统一战线来对抗黛玉,可最终结果呢,宝钗成功地嫁给了宝玉,

可袭人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嫁给了贾府门外的蒋玉菡,袭人落得另嫁他人的结局,这背后保不定就是宝钗的手段。

真是一腔心思付诸东流,“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一切皆是梦幻泡影,如果是黛玉呢,或许一切都有了意义!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梦里人物的名字有什么含意?

曹雪芹善用谐音法为《红楼梦》里的人物起名,大部分人物的名字及书中的诗词歌赋对联住处摆设均有作者的用意及深意,影射暗示人物的性格人品及命运。

真世隐去~甄士隐

假语村言~贾雨村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贾芸的舅舅叫卜世仁~不是人,想想就知道这人的品性。

娇杏~侥幸

封肃~风俗

张如圭~如鬼如蜮

冯渊~逢冤

甄英莲~真应怜

秦钟~情种……

书中很多,不一一列举。

葫芦案~糊涂案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等等……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10版红楼梦结局?

林黛玉死,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贾宝玉第一次出家,贾府败落的前夕贾宝玉的玉消失了。

消失了的通灵宝玉回到一僧一道二仙手中,由二仙转交给甄宝玉,以甄宝玉做为贾宝玉的度化人送玉给他,以点醒贾宝玉,使他最终彻悟

贾府败落,贾宝玉流落成乞丐,见到了甄宝玉送还玉给他

甄宝玉还告诉他,这不是一块美玉,而是青埂峰下一块顽石,一切都是幻像

甄宝玉告诉贾宝玉,他自己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假宝玉,仅仅是风月宝鉴中的一个影子,而他只不过是之前甄宝玉做的一场梦里的梦中人在风月宝鉴中的虚影。

贾宝玉在得知真相以后,第二次正式出家后跟随甄宝玉回到太虚幻境证盟后,悬崖撒手,化灰化烟随风飘散,神瑛侍者回到太虚幻境与早前归天的绛珠仙草证了前缘。

留下的是出家人甄宝玉,甄宝玉乘坐着木居士撑篙灰居士掌舵的木筏渡过迷津,到达了彼岸,彻底了悟人生如梦,万境归空后在智通寺修行一直到老。

甄宝玉老年时,又聋又昏,一天他煮粥时遇见了无意间看到智通寺门口的对联而踏入寺中的贾雨村,贾雨村见他所问非所答,十分的不耐烦,遂转身出寺离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