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上海马超,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
lol上海马超,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
要说中国历史上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战争,鄱阳湖之战值得一书。
这是元末农民起义过程中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一次战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围攻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死守洪都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率军来援,陈友谅遂退至鄱阳湖迎战。当时,陈友谅军队60万人,朱元璋20万人,双方兵力悬殊。但陈友谅集巨舰为阵,行动不便,朱元璋多用小船,行动自如。朱军乘风纵火,陈军大乱,众多将领败死,陈友谅退守鞋山。朱元璋派兵封锁湖口,断陈友谅归路。八月下旬,陈友谅率众突围,中流矢死,全军溃败。
陈友谅一方将领有张必先、陈普才、陈普胜、陈友富、陈友财、陈友直、陈友信、熊天瑞,还有太子陈善、二子陈理、兄弟陈友仁、陈友贵、 叔陈谱略、侄子陈荣,谋士有:张定边、瞻同、李仁、徐祥、邹谱胜、张凤道。
朱元璋一方将领有徐达、常遇春、愈通海、廖永忠、郭兴、郭英、赵庸 、汪兴祖、金朝兴、丁德兴、华高、唐胜宗、 陆仲亨、华云龙、陈德、王志、郑遇春、曹良臣、茅成、康茂才、杨璟 、仇成 、张龙 、王弼、叶升、张赫、谢成、张温、戴德、韩成、张志雄、丁谱郎、傅有德、程国胜、宋贵,后援还有冯胜、 汤和、 吴良、吴祯、耿炳文、费聚、邓俞、朱文正、李文忠、胡泉等人,可以说明朝建国时的主要将领都到齐了。谋士有刘基、汪广洋、李善长等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朱元璋虽然兵少,但是猛将如云,在这次战争中,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看:
战前准备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
引诱陈友谅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
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 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突然袭击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趁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 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
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 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
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 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 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 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 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如今什么地方?
汉末三国时期,凉州是最为奇特的一个州了。
这里的文化、习俗,乃至军队作战方式都迥异于中原。
这里地处边陲,却对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凉州,在哪里,为何如此奇特呢?
凉州汉武帝为加强对天下的统治,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州下的各郡国。
当时的凉州,就是十三刺史部之一,以姑臧为治所,下辖10个县。
东汉时,凉州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管辖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宁夏、青海湟河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后来,凉州的管辖地区又有所变化,不过,论及汉末三国的凉州,基本以东汉辖区范围即可。
看看凉州所管辖的范围,我们就知道:这里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草原文化、青藏雪域文化融汇之处。
因此,凉州,天然就独具特色!
而在汉末乱世到来前,这里已经具备了四个特点。
这四个特点,对凉州,乃至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乱世到来前四个特点1、多民族聚集,文化迥异于中原。
凉州,水草肥美,可耕可牧,自古就是各民族聚集的地区。
月氏、匈奴,都曾统治过这片区域。(当然,当时这里还不叫凉州)
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大汉在这里建立了统治。
此后,匈奴、羌的降人,多为安置在这里的郡县、属国。
此外,仰慕中原先进文化,自愿内徙的各族人民也很多。
因此,到东汉时,这里的聚集的民族很多,他们带来各种文化也很多。
东汉中期以后,当地羌人屡屡发起反抗,汉羌战争持续百年!
战争期间,甘青地区受到战乱破坏,生产凋敝,汉族百姓大量内迁,此地的人口锐减。
因此,到东汉后期时,此地的汉族人口大量减少,羌人的比例非常高。
如此,该地的文化、经济,乃至部队的作战方式,都与中原迥异,独具特色。
2、尚武之风盛行,天下精兵所在。
由于常年战乱,当地百姓为了保卫自己,普遍尚武。
因此,东汉时期,凉州地区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所以,汉末乱世之初,凉州军的战斗力是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的。
董卓,成为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魔王”。
张绣,只是凉州军阀中不算特别突出的一支,但曹操硬是三征而不能胜。
麹义,精通羌胡战法的凉州人。在界桥,他与他的部队力破纵横幽州的公孙瓒“白马义从”。
可以说,至少在乱世初启时,凉州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内地的兵马。
3、缺乏治理中原的能力。
凉州军彪悍,因此,凉州军阀董卓可以第一个控制朝廷,成为“大魔王”。
然而,由于凉州的文化、经济明显不同于中原,因此,凉州军阀缺乏治理天下的相关能力。
同时,由于东汉的统治中心在关东,因此,关东士大夫在政治上起着主导地位。
这些官僚士大夫尽管畏惧凉州“羌胡”的军力,但又看不起来自边陲的凉州“武夫”。
所以,凉州军阀即便能控制朝廷,但始终融不进官僚士大夫的圈子,得不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
而且,由于凉州军成分复杂,将士多成长于掠夺性的战争,因此,习惯掳掠,也自然不能得到内地百姓的支持!
自己缺乏治理的能力,官僚士大夫又不支持,凉州军阀自然很难治理内地,自然也很难成为“天下之主”了。
4、分裂。
当时的凉州地区,有羌人、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等各族人民。
各族之间文化不同,而且,各族内部也没有完成统一,所以,天然派系复杂。
而凉州军阀,多为当地豪强,各有割据势力,互不相下。
因此,没有人能真正地统一凉州各部。
即便凉州军阀董卓能控制朝廷,但他也不能统一凉州各部。
所以,汉末三国历史上,凉州军阀很多,但没有任何军阀能统一凉州各部。
因此,凉州军,不能以一个整体参与逐鹿天下的战争。
但同时,分散而精锐的凉州军,却成为各英雄们分别争取的对象。
此后,汉末三国时期凉州的形势,基本是由以上四个特点决定的。
乱世的第一个中央政权汉末乱世,第一个挟天子的,正是凉州军阀董卓。
其实,此前,朝廷已经对董卓不放心。汉灵帝曾试图调动董卓,让董卓交出兵权。
然而,董卓紧紧把握手下的凉州精锐,与朝廷“打太极”,观望形势。
终于,利用何进与宦官的斗争,董卓率军入京,控制了朝廷。
然而,尽管董卓极力想要拉拢官僚士大夫,但是,官僚士大夫集团却并不愿追随他。
官僚士大夫的青年领袖袁绍、曹操等人到了地方,举兵反抗。
董卓的军队精锐,连续击败王匡、曹操等内地军队,但他却依然控制不住局势。
一方面,董卓虽控制了朝廷,但他并没有控制凉州,凉州各军阀他调不动,董卓所仰仗的,只有自己带来的凉州军及他吞并的一些原先在洛阳的军队,兵力不足。
另一方面,董卓想要在内地征兵,又因官僚士大夫阻挠而无法实施。
如此,兵力不足的董卓,只有放弃洛阳,退入关中。
此后,“潜伏”在朝廷的官僚士大夫王允,拉拢并州军将领吕布,除掉了董卓。
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又振臂一呼,带领董卓旧部击败王允、董卓,再次控制了朝廷。
然而,李傕、郭汜,虽能以军力控制朝廷,但他们玩起朝堂之谋就更不是官僚士大夫的对手了。
在官僚士大夫们的策动下,凉州各部自相残杀。
而他们所挟持的天子,居然趁此从他们眼皮底下走了···
如此,失去对朝廷控制的凉州军,沦为地方军阀了。
凉州军精锐,因此,他们能在乱世中第一个把持朝廷,并试图以此建立对天下的统治。
然而,他们缺乏治理能力,更得不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
因此,最后,朝廷,他们拿得到却玩不转,终究不能成为操持天下的力量。
“半割据”的地方势力失去对朝廷的控制后,李傕、郭汜等人继续内讧。
此后,李傕、郭汜相继被杀。
马腾、韩遂等凉州军阀也陆续进入关中,他们在关中各自分裂、厮杀。
可是,他们原本在凉州就杀不出个结果,跑到关中,又怎么杀得出一个结果呢?
如此,凉州众将力量更加分散,已不能成为重要的独立势力了。
与曹操、袁绍等军阀不同,关西众将,都是纯粹的军事武装,他们没有自己的稳固根据地。
所以,一方面,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做大做强”,真正统一各部,成为足以逐鹿中原的强大势力。
另一方面,由于在关中缺乏根基,他们又要依赖朝廷任命的官职来维系对部分地区的控制,所以,他们的状态连割据一方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半割据”。
影响天下格局的力量尽管凉州军阀自己没有参与逐鹿天下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十分能打,所以,群雄都视他们为改变格局的重要力量。
曹操曾认为,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袁绍“连接羌胡(凉州军阀)”···
周瑜曾建议:东吴应该进取益州,然后“联结马超”,与曹操一争天下。
诸葛亮就更不必说了,“西和诸戎”,早以是他的战略规划重点。
曹孙刘,天下英雄,都视争取凉州势力为改变天下割据的关键所在!
蜀汉自始至终在争取凉州势力刘备得益州后,孙权来索荆州。
刘备答: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的话当然是搪塞之语,不过,争夺凉州,确实是蜀汉下一步的关键。(只是因吴蜀交恶,中断了一段时间)
刘备以马超为凉州牧,试图依靠马超在羌胡中的影响力,争取凉州势力的支持。
诸葛亮北伐,”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然后,”西和诸戎“,利用凉州势力的支持,壮大自己(尤其是稀缺的骑兵),然后西进关中,北伐中原,这是其一贯思路。
尽管“断陇右之臂”的企图无法实现,但诸葛亮仍以魏延为凉州刺史,曾让魏延远出羌中,击败郭淮,以争取凉州势力。
此后,姜维更是以”凉州上士“的身份,极力争取凉州。
姜维北伐,多次是以接应凉州地区羌胡来归为目的的。
正如蒋琬所说: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所以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
显然,利用羌、胡”思汉如渴“,争取凉州势力的支持,始终是蜀汉的重点工作。
晋一统天下最后的腹背之患蜀汉灭亡后,司马家决心一举灭吴,一统天下。
然而,凉州,却成为司马家的一次大考!
270年,凉州地区的河西鲜卑在秃发树机能的率领下叛晋。
秃发树机能连续大败晋军,连续斩杀了胡烈(秦州刺史)、牵弘(凉州刺史)、苏榆(凉州刺史)、杨欣(凉州刺史)四位封疆大吏。
其间,杜预、文鸯、马隆等重将都曾参与镇压。
最终,耗费了9年时间,晋名将尽遣,损兵数万,才艰苦镇压了此次起义!
一年后,晋灭吴,“破竹之势”。
看来,比起灭吴的“势如破竹”,讨灭凉州叛军,才是晋一统天下最后的大考!
可以说,汉末三国的乱世,由凉州势力开启,又以平定凉州叛乱结束···
神秘色彩除此之外,汉末三国时期,凉州地区的军队,颇有神秘色彩,又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未解之谜”。
首先,有资料显示,凉州地区的军队,比如马超的军队中,有古罗马“失落的军团”。
比如:潼关大战中,关西联军对长枪兵的用法,就很有古罗马的特点。
具体情况如何,仍待考古进一步发掘。不过,地处河西走廊的凉州,确实受到各类文明的影响,吸收部分西方古代战法并不奇怪。
此外,《哈珀.科林斯的世界军事史》以及波斯史、亚美尼亚史中,又记载:一位蜀汉王朝流亡王子马姆哥,成为波斯驻亚美尼亚总督,并以中国骑兵镇压亚美尼亚贵族的叛乱。后来,这位马姆哥又在罗马的支持下与亚美尼亚贵族联合,驱逐了波斯统治者,成为亚美尼亚独立的民族英雄。
尽管这位马姆哥究竟是何人尚有争议,但是,蜀汉流亡王子率领中国骑兵西去,影响波斯、亚美尼亚历史是有信史记载,没有太大争议的。
显然,”蜀汉流亡王子“要去亚美尼亚,必然要走河西走廊,而能够以中国骑兵纵横亚美尼亚的,大概率有西凉骑兵了。
总之,这些神秘的未解之谜,虽然仍待解开,但毫无疑问,他们都与凉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凉州,自古就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
古代,这里的文化迥异于中原,因此,尽管这里民风尚武,但却很难成为逐鹿中原的主角。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仍然是塑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成员,并使中国的历史更为绚烂多彩!
兰州的市中心在城市的哪里?
兰州中心在哪里?兰州城市中心过去几十年是在兰州中心广场,东方红广场。
城关区是兰州的中心,南关、西关、双城门一带是集聚形成了大型商业圈,商业气氛最为浓厚。东方红广场是兰州市举行各种盛大节日活动的中心,不仅过去是,到现在也仍然还是政府举办大型活动的中心。
随着兰州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向东西扩张,兰州城市的重心开始西移,特别是兰州西客站的建立,加快了七里河区的投资建设,加速了七里河区的地块开发、房屋建设、商业化建设的进程。
个人认为这些变化不仅使兰州城市中心西移,也说明兰州城市中心扩大了。兰州受地形限制,城市中心一直局限在点上,现在将点扩大成线并向黄河以北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
您怎么看待京剧演员李少春的李派?
李少春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武生大师,他出身梨园世家,父亲也是京剧文武老生,所以他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生行基础。
李少春曾经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以《两将军》、《击鼓骂曹》这两出文武双出的剧目轰动京城。后来他拜余叔岩为师,得到了余派艺术的真传。同时他又潜心修炼杨派武生艺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才15岁的时候,就跟梅兰芳同台演出,在京剧界打出了自己的名头。
李少春是个生行奇才,文武双全,同时掌握了余派和杨派的艺术精髓。他的唱腔很有味道,行腔婉转,念白有力,节奏均匀,身手干脆利落,特别是短打戏,动作行云流水,非常帅气。
由于生行的杨小楼去世,余叔岩也不再表演,而两派共同的继承人李少春就多少有些瞩目了,李少春在继承两派艺术的同时,又自己钻研,创造出了《文天祥》、《野猪林》等著名的京剧剧目。
尽管当时京剧界群英荟萃,很多牛人都在那个时间段崛起,但这并不能阻挡李少春的锋芒,在1949年的时候,李少春曾经在上海连续演了七十多天,上座率一直保持得特别高。
在长时间的舞台实践中,李少春创造出了生行的李派艺术,他的这个派系不同于以往的生行,要么文要么武,李派艺术是将文武结合在一起,能文能武,在舞台上可以将一些有才华的文武将,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李少春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他能演京剧中各种行当的各种角色,生旦净末丑,样样精通,他在京剧界也因此被称为“李神仙”,是一个既全能又专长的京剧大师。
李少春李派艺术的出现,填补了很多剧目中,文武双全的艺术形象,为京剧生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孙策太史慈张辽甘宁徐晃郭淮都死于弓箭?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名将都死在箭下。很多人的死法都透着奇端诡异。咱们一个个来分析一下。
一、孙策
大家都知道,孙策号称是“小霸王”,武艺高强,横行江东,所向披靡。
在《三国演义》第7回,孙策随父亲孙坚出征,在邓城与黄祖交战,黄祖部将张虎出阵搦战,孙坚麾下韩当飞马迎住,两人大战三十回合,张虎力怯。黄祖的另一员部将陈生出马助战,孙策张弓搭箭,一箭射去,“正射中陈生面门”。
而孙策是怎么死的呢?主要原因就是受了刺客的箭伤。在《三国演义》的29回,孙策兵至丹徒,独自出去打猎,却遭到三名刺客的袭击,其中一个刺客“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
孙策曾经射中敌人面颊,他也是面颊中箭。
二、太史慈
太史慈号为东吴第一勇士,不但武艺高强,他还有一手出众的箭术。
在《三国演义》的第11回中,北海城孔融被巨寇管亥包围,太史慈奉母命前去救援。孔融派他杀出重围去向刘备求救。太史慈披挂上马杀出城去,城外众贼寇追来将其包围,太史慈停马倚住钢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太史慈射了很多箭,伤了不少人。
而后来在《三国演义》的第53回,太史慈率兵夜袭合淝城,中了敌人的埋伏,城头上一声炮响,乱箭齐发,“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
在北海城,太史慈“八面射之”,射死很多小兵。而在合淝城,众小兵“乱箭射下”,把他干掉了。
三、张辽
在“五子良将”中,张辽的军事才华最为高超,成就最大,他也是一员善射的勇将,有一手好箭法。
在《三国演义》的第49回中的赤壁之战,黄盖诈降,率领火船队将曹军烧得焦头烂额。黄盖驾驶着战船四处搜找曹操,张辽掩护曹操逃走,趁着形势混乱,张弓搭箭,一箭向黄盖射去,“正中肩窝,翻身落水”。黄盖虽然被韩当救起,但从此后就从战场上销声匿迹了,应与这次受伤有关。
而在《三国演义》的86回,张辽随曹丕南征东吴,遭到火攻,曹丕慌忙下船上岸,在众士卒的保护下撤退,途中遇到了东吴大将丁奉的拦截,张辽挺刀迎战,“被奉一箭射中其腰”许,徐晃救下。回到许昌后伤病发作而死。
同样是火攻,同样是未射中要害,同样是被战友救走,后来伤发而死。
四、甘宁
甘宁是东吴阵营中战绩最好的将领,他技术非常全面,马、步、水战皆精,还善使各种兵器,箭法也是一流,他是三国时代射死射伤敌人最多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的第68回的濡须口之战中,东吴猛将凌统与曹魏老将乐进厮杀,正斗间,凌统战马中箭,跌落尘埃,乐进正欲挺枪刺之,甘宁放箭,“一箭射中乐进面门”。乐进被救后,从此就消失了,再未上过战场。
在《三国演义》的第83回的猇亭之战中,甘宁正在养病,蜀军突然杀到,甘宁带病上马,匆忙迎战,“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带箭而逃,在富池口大树下血尽而死。
甘宁射敌人的头部,他也死于头部中箭。
五、徐晃
不要看徐晃的兵器是一柄开山大斧,应该是个力量型的猛将,而他同时也是一名神箭手。
在《三国演义》第56回中的铜雀台比武中,徐晃展示了自己超群的箭术,一箭射去,“恰好射断柳条”,再策马奔去,将在空中坠下的锦袍披在身上,这一手可谓是精妙绝伦,艳惊四座。
在《三国演义》的94回中,徐晃路遇去讨伐孟达的司马懿,自告奋勇为前锋,先率兵杀到新城。没想到坐下马突然失惊,“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被城上的反贼孟达趁机一箭射来,“正中徐晃头额”。
徐晃箭术奇巧,挨了一箭也奇巧。
六、郭淮
做为曹魏阵营中的壮年派将领,郭淮与蜀军对抗多年,屡立战功。
在《三国演义》109回的铁笼山之战,郭淮率兵奇袭围困司马昭的姜维。姜维猝不及防,慌忙逃走,手中没有兵器,只拿了一张弓,箭支也全都掉落了。郭淮在后面紧追不舍,姜维数次虚拽弓弦,“连响十余次”,郭淮数次闪躲也不见箭至,于是放心追来,“拈弓搭箭射之”,被姜维空手将箭枝接住。姜维见他追近,反身“望面门上尽力射去”。郭淮不防,中箭落马,血尽而死。
姜维的箭术如何呢?也很不理想,大家知道,在长城之战中,他曾经与魏军小将邓忠交锋,三四十合不分胜负,姜维诈败,以箭射之,被邓忠闪过;沓中之战中,姜维“只一合”杀败魏将金城太守杨欣,追射之,“连射三箭皆不中”,气得把弓都折断了。
姜维箭术一般,射别人都射不中。可他偏偏就射死了想要射他的郭淮。
通过以上将领的经历来看,这就叫“一报还一报”,善泳者死于江河,善射者死于箭下,逃不出的因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