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世界,美国隐形飞机的数量这么少?

2023-06-26 12:55:03 65阅读

空战世界,美国隐形飞机的数量这么少?

首先,美国是全世界拥有隐形飞机最多的国家,考虑到隐形飞机与非隐形飞机之间巨大的战斗力代差,这些隐形飞机足够横扫全球了。再一个,空域是受限的,一个空域,容纳不了太多飞机,否则高速机动都会撞到一起,二战中那种几百、上千架飞机作战的规模是再也看不到的了。

强5与A10一对一空战?

强-5,采用歼-6战斗机的发动机和尾翼设计,将中国空军历来的歼-5、歼-6、歼-7的机头进气模式(平头机),改成了机翼两侧进气的布局(尖头机),是中国空军第一型摆脱苏联战斗机、攻击机改观形状的战机。

空战世界,美国隐形飞机的数量这么少?

作为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专职对地打击的攻击机,强-5是在歼-6战斗机基础上研制而成,为一型单座双发超音机机型,除了装备中国空军以外,强-5还大量出口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也是有非常有知名度的攻击机。

在强-5服役的国家军队中,不乏参与了实战,验证了最大载弹量3吨的强-5,有非常出色的低空对地打击能力,且飞行操控性能非常好。

此外,强-5在左右机翼下方,各增设了一个“霹雳”-2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挂点,具备了一定的和战斗机在近距离格斗的能力。

强-5拥有一定的空战能力,是得益于继承了歼-6非常出色的空中格斗性能,攻击机有良好的格斗性能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空重不足6.5吨,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1吨 ,毕竟强-5本身体量较小,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在空中飞行时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不足,也制约了强-5综合作战性能的提高,表现在最大飞行距离短、载弹量少、滞空时间短等,因此,强-5只能是部署前沿,不具备战略打击能力。

A-10,被美空军戏称“疣猪”,是一款专门研制用来实施对地打击的攻击机,不似强-5是半路出家,是由著名的米格-19(歼-6)战斗机改造而成,所以强-5和A-10两者虽说都是攻击机,但实际上仍然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当年,面对苏联为首华约组织的10万辆以上的由坦克、步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榴弹炮等机械化装甲作战单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成员国无不胆战心惊,在空中轰炸机、战斗机的、对地战术导弹的掩护下,北约成员国在一马平川的欧洲大陆,很难阻挡华约坦克等“钢铁洪流”梨地般平推攻击。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A-10“疣猪”攻击机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华约军事集团大规模的“钢铁红流”,阻止华约对北约的军事打击。

A-10,一型单座双引擎攻击,为了保护飞行员的安全,机腹有大量的装甲覆盖,空重超过11吨,最大起飞重量23吨,两架强-5的重量刚好抵一架A-10的重量。

尽管航程、载弹量、作战半径,A-10都在强-5之上,但飞行速度两者相比较强-5最大飞行速度1.2马赫,而A-10只有0.85马赫,也就比螺旋桨飞机快了那么一点点。

当强-5和A-10在空中相遇时,尽管可能性比较小,不妨假设两者进入空战模式,进入视距内作战,“疣猪”庞大且笨重的身躯,无论如何是无法与小身板非常灵活的强-5玩“狗斗”的,强-5肯定在空中会玩死“疣猪”。

强-5和A-10都是攻击机,因此,都不携带远程空空导弹(那是战斗机携带的),两者都只是携带了2枚近距离空空导弹,因此,两者都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双方只能进入视距空战。

尽管A-10携带的2枚AIM-9近距空对空导弹,性能要比强-5普遍携带的“霹雳”-2近距空空导弹先进,但双方近距离接触,进入“狗斗”状态以后,A-10对于强-5就毫无胜算了。

现代空战3d怎样得到勋章?

获得步骤如下:

1、现代空战3D全球战争中的玩家可以参与不同钻石金币入场费的五个场次,赚取更多的奖励。

2、玩家每天都可选择1个最满意的PK分数提交,该分数即转化为PK荣誉点计入飞行团PK总荣誉点。

3、每周系统都将参考总荣誉点对各个飞行团进行赛季段位排名,

1987年试飞的图160为什么到现在还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虽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图160仍然是能飞赴万里之外给敌人带来世界末日的战略大杀器---当然,它不是用来空战的。

近期,俄罗斯2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在一架安124、伊尔62的支援下,飞行上万公里抵达加勒比国家委内瑞拉。由于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此举被广泛认为是俄罗斯向美国“秀肌肉”的战略威慑。而这次行动又让图160在军迷中的热度沸腾起来。

笔者说过无数次、也不放再说一次:图160是最美丽的飞机。虽然庞大无比,但是曲线优美、造型典雅,再配合为了打核战争而选用的银白色涂装,前苏联给她起了一个传神的名字---白天鹅。考虑到图160是为了毁灭世界而生的战略轰炸机,这种审美上的冲击感更是无比的强烈。从感性上说,白天鹅是笔者最喜欢的飞机,但是笔者还是要说:相比于她迷人的外表,图160已经是个落后于时代、行将灭亡的恐龙了。

图160是前苏联对美国进行技术跟踪的产物(当然说它是山寨也可以),其参照物就是B-1轰炸机。上个世纪60年代,在那个防空导弹还不完善的时代,为了提高战略轰炸机的突防能力,美国研制了B-1A轰炸机,高空突防速度超过2马赫。而为了兼顾巡航时的载荷航程性能和起降阶段的低速性能,B-1A使用了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可变后掠翼技术。

B-1A1974年首飞,高空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需要说明的是,该机只生产了4架原型机,后来大量服役的是它的改型B-1B

B-1B,最大速度1.2马赫。为什么美国放着2马赫的A不用,却用速度下降了一半的B呢?原因就是在A型研制完成后,防空系统的发展、尤其是高性能的战斗机和对空导弹,已经使得B-1A2马赫的高空突防跟自杀无异。美国已经将突防技术押注于隐形性能,B-1B只是军工利益以及背后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1B了鸡肋一般的高空高速性能,转而强化低空突防能力,并且采取各种隐身措施。

从技术角度来看,只有这个才是正道。

前苏联在高空高速的邪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发展了图22系列和图160轰炸机。图160于1981年首飞,1987年服役。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轰炸机,估计也后无来者了。而且,虽然图160体型硕大,但是得益于电传飞控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图160操控性不错,机动性能在轰炸机中也是佼佼者,堪称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

但是,不客气的说,图160“出生就老了、服役就落后”。现代化综合防空指挥系统、预警机、高性能对空雷达、高性能战斗机、高性能空空导弹的出现使得高空2马赫突防这种路数成为不折不扣的自杀之举,尤其对于机动性能相对笨拙的大型轰炸机而言,图160还没来得及体会巅峰的感觉就跌落了万丈深渊。在2008的俄格战争中,走同样技术路线的“逆火”轰炸机被绝对意义上的军事弱国格鲁吉亚用老旧的萨姆5击落,要是对上中、美那样更先进的防空系统,图160们的下场可能更惨。

中国军迷一直意淫引进逆火甚至图160。其实除了载荷航程性能强之外,逆火或图160的突防能力跟轰6K没什么区别,航电设备的落后使得这俩货的作战效能还比不上轰6K呢,今年“航空飞镖”的比赛结果算是证据。

在高空高速突防已经是死路一条的情况下,图160目前只能以发射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打击为主要作战手段---这与B-52、图95、轰6K这样的老爷机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运营成本更高,性价比更低。

在防空压力约等于0叙利亚战场上,图160用上千公里外扔巡航导弹的作战方式,堪称杀鸡用牛刀---问题是,图95也能干这活儿啊。

当然,即使在技术角度已经落伍,但是图160仍然是令人生畏的大杀器,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就在这里。具体来说,图160的战略威慑力体现在2方面:

1、图160毕竟是能够执行核打击的战略轰炸机,谁也不能不把它当回事儿;

2、图160是是世界上载荷航程性能最好的战略轰炸机,不加油航程12000公里,最大载弹量40吨,可以远程奔袭,在数千公里之外投送打击力量,执行战略威慑任务。

普京有一句话说的好:抗议一百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扇动一次!这就是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即便落伍,那也是大杀器,江湖地位在那摆着呢!我国近年来用轰6K搞的绕岛巡航、前出西太、战巡南海等动作,也充分体现了大型轰炸机的价值。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利用战略轰炸机进行巡航,仍然是当今大国最有效的威慑方式之一。

二战期间的战斗机是如何在夜间进行空战的?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文章有点长,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最后一段的结论。在航空时代的早期,夜间飞行是极为危险的,飞行员即看不到地标,也难以辨别方向,甚至无法控制飞行姿态,只有借助有限的灯光信号和声音来感知飞行状态,在那种情况下连控制飞行都很难,更不用说相互交战了。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夜间飞机本身也难以被发现,从作战角度上说夜晚又是飞机最好的伪装,因此从飞机用于战争伊始,人们就不断探索夜间飞行的方法,由此产生了夜间空战。在一战时期,夜间空战就已经萌芽,德国发动的著名的“齐柏林空袭”基本都在夜晚,到战争中后期,为了阻止“齐柏林恐慌”的蔓延,英国开始着手使用夜航战斗机攻击笨拙的飞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不过,齐柏林飞艇身躯硕大,即使在能见度不良的夜晚也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现的目标。当德国转而使用轰炸机实施夜间空袭后,英军飞机的拦截效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诸如探照灯、对空听音机等侦测设备也陆续出现。

一战时期,英军战斗机在探照灯指引下攻击德军“齐柏林飞艇”。

夜间空战在技术和战术上真正走向成熟还要等到二战时期。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很多飞机,尤其是大型飞机具备了夜间仪表飞行能力,导航技术的发展也让飞机能够在夜间确定航线和找到目标。在二战夜间空战方面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水准最高的莫过于德国和英国,很自然因为两国在二战时期都对彼此实施了大规模的夜间空袭,同时也进行了高强度的夜间防空作战。英国皇家空军在夜间空战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攻击方面,即运用大中型轰炸机实施远程夜间空袭,相比之下,作为防御方的德国空军则在夜间防空领域建树颇多。通过对德国空军在二战时期夜间空战的发展历程的描述,大致可以解答题主所说的二战战斗机进行夜间空战的问题。

二战初期,英军惠灵顿轰炸机在拂晓时分对德国城市进行轰炸。

从1939年9月战争爆发伊始,英国皇家空军就对德国展开昼间和夜间空袭,由于昼间空袭遭遇德国空军的有力阻击,损失很大,英军轰炸机部队从1940年初开始专注于夜间空袭,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做出改变。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在夜间防空方面准备并不充足,主要依靠高射炮和探照灯,没有专门的夜间战斗机,直到1939年底驻西线的德国战斗机联队纷纷组建了第10中队,专门负责夜间拦截,而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难以发现目标。德军飞行员提出一种被称为“黎明战”的战术,即在英军飞机返航时升空拦截,利用拂晓时分的晨光发现目标,进过反复尝试后取得了少数成功。在战争初期的实践中,德国人也意识到,Bf 109等单发战斗机不适合夜间战斗,而Bf 110双发战斗机则是出色的夜间战斗机。1940年6月,德军第1夜战联队组建,一个月后又组建了第1夜战师,由卡尔胡贝姆上校任师长,此后此人还担任了夜战总监,成为德国夜间防空的领军人物。

德军梅塞施密特Bf 110夜间战斗机,在二战时期一直是德国空军的主力夜间战斗机。

在“黎明战”基础上,卡尔胡贝姆又发展出两种夜战战术,一种是利用探照灯和听音机协助战斗机发现目标,被称为“明亮的夜战”,他在从北海沿岸至法国北部地区部署了6个探照灯团和16个夜战中队,组成一道绵延数百公里的防线,被称为“卡尔胡贝姆”防线;另一种是是对英军机场实施主动攻击的远程夜战,派出夜间战斗机跟踪英军夜航轰炸机,找到英军机场,在英军飞机最脆弱的起降阶段实施攻击,这一战术非常有效,一度令英军非常头疼,然而,这两种战术在1941年都被叫停,前者是因为德国各大城市的纳粹党头目们要求将探照灯用于保卫城市,后者是因为宣传效果不足,德国民众希望看到飞机在自己眼前被击落,而不是在遥远的英国!

正在进行对空照射的德军探照灯,背景中还可以看到一座对空听音机。

不过,卡尔胡贝姆已经找到了新的夜战战术,即通过地面雷达引导战斗机发现目标并展开攻击,这一战术被称为“黑暗的夜战”,而地面引导系统被称为“华盖床”。当时一个德军地面引导站配备一部远程雷达和两部近程雷达,实战证明雷达引导远比探照灯更加有效,从1941年夏秋时节,卡尔胡贝姆开始在西欧占领区及德国西部建立更广阔的雷达网,构筑新的夜战防线,并且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战果,不过,“华盖床”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一个引导站一次只能引导一架战斗机,这一缺陷在1942年英国开始采用大编队轰炸战术后暴露无遗。

德军地面雷达站配置的雷达,中间为“弗雷亚”远程雷达,两侧为“维尔茨堡”近程雷达。

针对英军战术的改变,卡尔胡贝姆采取的对策是为夜间战斗机安装机载雷达,从而增强夜战战斗机的自主搜索能力,在地面雷达的配合下更有效的发现目标。在1942年底,利希滕施泰因BC型机载雷达开始装备夜战部队,虽然雷达天线会增加飞行阻力,但确实给飞行员们安装另一双夜眼,使之能够在近距离找到目标。

德军Bf 110夜间战斗机从后方接近英军轰炸机的场面,可见地面的城市已是一片火海。

1943年夏季,英国皇家空军又出新招,为大型轰炸机安装机载雷达,获得了在云层以上盲视投弹的能力,降低了被德军探照灯锁定的可能性,同时使用金属干扰箔条,瘫痪了德军地面雷达系统,从而导致德军夜间防空体系一度失去作用,同时卡尔胡贝姆失势,被解除职务。面对这种困境,前轰炸机飞行员哈约·赫尔曼少校提出一种新战术,使用Bf 109、Fw 190等单发战斗机利用地面火光和探照灯发现英军机群,从上方实施攻击,这种战术不依赖雷达引导,被称为“野猪战术”,并在1943年秋季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种战术缺乏早期预警、操纵难度大、损失率高,到1943年底基本被放弃了,而夜间战斗机在获得了改进型的利希滕施泰因SN2型机载雷达和新颖的斜射炮系统后,重新获得了迎击能力,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的几个月重创英国空军,击落了超过1000架英军轰炸机,夜战轰炸的损失率超过了昼间轰炸,甚至一度取得了西欧上空的夜间制空权,这是德国空军夜间防空的顶点。

准备出击执行夜间截击的德军Bf 109战斗机,在1943年秋季,单发战斗机的“野猪”战术曾风行一时。

德军He 219夜间战斗机实施截击的场面,1943年底至1944年初,凭借新型机载雷达和斜射炮武器系统,德国空军在夜间防空作战中取得重大战果。

德国空军在夜间防空上的优势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季,此后,由于盟军在法国登陆,德国空军失去了部署在西欧的雷达网,预警能力大为降低,英国空军也将性能优良的“蚊”战斗机投入夜间护航,遏制德军夜间战斗机的攻击,同时英美战略轰炸进入高潮,尤其对德国石油工业的集中轰炸导致德国空军陷入燃料危机,极大影响了作战和训练,最终导致了德国夜间防空体系的瓦解。

英国空军的“蚊”式战斗机在战争后期也投入了夜间空战,遏制了德军夜间战斗机的进攻。

通过对二战德国夜间防空的大致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二战时期,战斗机在夜间进行空战的最主要难点是发现目标,对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以解决:1、利用自然光线,比如拂晓时的晨光或明亮的月光;2、利用人工照明和声音定位,即使用探照灯和听音器,也包括地面的火光;3、使用地面雷达系统进行引导 4、战斗机搭载的机载雷达。显而易见,地面雷达加机载雷达是夜间空间的最有效武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