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血之东都,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

2023-06-21 02:05:03 79阅读

斗战神血之东都,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

史书中对史思明着墨的也挺多,只是咱们不怎么留意而已。

不过,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确实低得多。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斗战神血之东都,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

其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人们只记得第一名”,安禄山是这场浩劫的发起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趋的尾随者。

其二,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反差更大:出身最底层的杂胡,却能实现草根逆袭,在当时世界的最强帝国身兼三大节度使、进封东平郡王;这样的人生赢家,其后竟悍然造反、残害自己所服务的政权,整个履历充满了话题性,更别提他跟杨贵妃之间的花边新闻。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禄山的影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相同:出身类似、经历吻合、性格接近,连人生的结局也一模一样。正是这种“恶人抱团”的怪相,才让“安史之乱”具备了恐怖的破坏力,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史思明本名史窣干,他和安禄山一样,也是唐朝北方边境地区的“杂胡”,也就是两个不同少数民族男女之间的结晶。与如今不同,在那个时代,这种身份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水平普遍不佳、难以接受系统教育,在艰辛的环境中求生,很容易形成不怎么正面、甚至可怕的性格。

比如,安禄山为人“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即善妒残忍,却又善于揣摩人心。相比较之下,史思明的形象更加立体,他“姿癯露,鸢肩伛背,廞目侧鼻,寡须发,躁健谲狡”,身形扭曲、面目丑陋、毛发稀少,而且为人极其暴躁狡猾。

安、史俩人不仅是同乡,而且出生日期也只是相差了一天,几乎是同年、同月、同日、同地生,因此,俩人自小就交情匪浅。

长大后,二人结伴前往大唐王朝北方的边贸市场讨生活,起初都从事中介、翻译之类的工作,正式的头衔是“互市牙郎”,可见这是大唐王朝体系内的正经工作。

这种业务看似微不足道,却对二人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大巨大作用:他们借此机会认识了各族的商人、亡命之徒,并且还掌握了六门蕃语。

人脉关系、语言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资源,后来他们能轻易驾驭数以十万级的蕃兵,正是得益于早年的这段经历。

后来,他俩都因机缘巧合投到幽州节度使麾下,担任捉生将,也就是侦察兵。史思明跟安禄山一样,“俱以骁勇闻”。

普普通通的侦察兵是怎么发迹的呢?凭借自己的阴狠毒辣、随机应变,史思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时幽州节度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北方的契丹、奚族。有一次,史思明因欠官债逃到了奚族地区,被对方的巡逻兵抓获。

眼见即将性命不保,史思明灵机一动、镇定自若地说:“我是唐朝的和亲使,你如果敢杀我,你们全族都要遭受灭顶之灾”。对方被这份气势镇住了,果真老老实实的把他带到了奚王的牙帐。

在面见奚王之时,史思明只作揖而不下拜,还厚着脸皮宣称:“天子使见小国君不拜,礼也”。奚王虽然愤怒,但一来他害怕唐朝,二来他正想跟中原改善关系,因此不仅没杀史思明,还把他当作宾客供在馆舍里。

随后,史思明忽悠奚王派了300人组成的使团跟随自己前往长安,为了表示诚意,其中还包括一位名将琐高。

当一行人高高兴兴的进入幽州辖区时,史思明却私下联系唐军将领裴休子,编了这么一套谎话:“奚王派琐高带领精兵前来,他们声称入朝,其实是想趁机袭击军城,请大人做好准备、先下手为强。”

随后,这批毫无准备的奚人被唐军抓获活埋,琐高被送往节度使营帐。张守珪认为史思明立了大功,就任命他为果毅,不久后又因战功升为将军、知平卢军事。

正是凭借这份高超的应变能力、毫无底线的为人态度、史思明的人生从此得以改观,仕途极为平坦,平步青云。而那300位奚人,在他看来只是工具而已。后来的事实证明,为了实现他的私欲,别说300人,就是3万、30万乃至300万人的性命,在他眼里也只是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已。

由于地位提高,在公元742年,史思明得到了前往长安汇报工作的机会。此时的他已满40岁,多年的阅历让他的反应更加迅捷,以至于让李隆基都连连称赞。聊到高兴处,皇帝大人甚至用手拍着这位蕃将的背勉励道:"卿贵在后,勉之。"爱卿今后将会大富大贵,好好干!

“思明”这个名字,正是在这次接见中由李隆基亲自赐予。不久后,史思明官升大将军、北平太守,上司正是自己的老友、发小安禄山,此时他的状态可谓如鱼得水、志得意满。

李隆基欣赏史思明,当然不是因为其才华,而是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时李林甫主政,为了断绝汉人边将因军功出将入相的升迁机会,他向李隆基提出了不用文人、改为重用出身贫寒胡人的建议,理由是这些人忠诚、在朝廷里没有派系。这两点与李隆基的诉求不谋而合,因此,不仅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哥舒翰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节度使,中下层将官也有众多类似于史思明这样的胡人。

这一政策,客观上使安禄山得以光明正大的培养自己的嫡系,史思明毫无疑问成了他的头号亲信,也成了策划谋反的最可靠骨干。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南下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安禄山的叛军共15万,其中既有蕃兵、也有汉人,几乎集结了大唐王朝北部最精锐的武装力量。其中还有他苦心培养了十余年的嫡系部队“曳落河”,几乎全由契丹、奚、突厥等骁勇悍战之士组成,当然了,还有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等身经百战的猛将。

而中原地区则和平了上百年,数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因此,叛军初期势头相当凶猛:“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但所谓“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叛军实际上是为势所迫、为逐利而战,当这两项因素起了变化时,很容易产生内乱。安禄山的老铁史思明,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起初,史思明作为叛军阵中的头号悍将,负责经略河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残忍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所到之处,他任军人肆意烧杀抢掠,甚至以杀人取乐。拜他所赐,河北地区(黄河以北)成了人间炼狱。

但一旦遇上硬茬,叛军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公元756年4-5月,面对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连战连败,被打得稀里哗啦、落荒而逃,叛军河北老巢几乎要被唐军拿下。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隆基为对方送上了神助攻,他闭眼瞎指挥、强行逼哥舒翰兵出潼关,结果20万大军脆败,长安失守。李光弼等人前往朔方援助唐肃宗,史思明终于缓过了气。

到公元756年底,史思明终于完成任务,彻底掌控了河北各郡。不过在下一年,叛军领导阶层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自然不愿意受后辈指挥,开始寻思自立山头。

同年757年11月,眼见唐朝收复两京、声势逼人,史思明再次发挥政治投机客的本色,果断背叛安庆绪,、上表以所辖十三郡及8万兵士归降朝廷。但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是趁机招兵买马、另谋叛乱的机会。

公元758年11月,在郭子仪等人围攻安庆绪的邺城、双方相持不下之际,史思明趁机攻下魏州。第二年正月,他在城北设坛祭天,自称大圣周王,正式再度反叛、建立政权。

其后,史思明抓住唐军疲惫的机会前来袭击,郭子仪等人被迫撤退,邺城之围解除。紧接着,他诱杀安庆绪,吞并了其全部兵马、地盘,并在4月自称大燕应天皇帝,全盘继承了老伙计安禄山的衣钵。

史思明的这番操作,将他从小就形成的狠辣、狡诈、阴险等特质体现无遗,虽然很卑劣,但不得不承认很实用。

公元759年8月开始,史思明兵分四路进攻中原,一路连战连捷,并在9月再度攻下东都洛阳城。

不过,面对老对手李光弼(有意思的是,李光弼正是契丹族),当了皇帝的史思明还是占不了上风。双方在河阳一线鏖战近一年,叛军屡屡受挫,大量将士投奔唐军;李光弼屡屡反攻,史思明被揍得如同没头苍蝇,处境愈加窘迫。

最让人喷饭的是,期间,史思明派李归仁领精骑五千进攻陕州,却被唐将卫伯玉的数百骑击败。

当李光弼正按照这个节奏慢慢耗死叛军时,又是唐朝廷为对方送上了神助攻。连续的胜利,让朝廷对叛军产生了误判。公元761年2月,在宦官鱼朝恩的煽动下,唐肃宗勒令李光弼强行出军、’收复洛阳,结果大军中计战败,河阳丢失,唐军只得退守陕州。

这一幕,跟当初哥舒翰的潼关之战几乎一模一样。

史思明终于击败了老对手李光弼,当他正准备乘胜西进入关之际,却跟当初的安禄山一样,死于亲儿子之手。

史思明的大儿子史朝义久经战场,他为人谦恭、爱惜士卒,因此深得人心。但史思明更偏爱小儿子史朝清,甚至动了杀掉老大、改立小儿子为太子的念头。打定主意后,他就经常找史朝义的茬。

在战胜李光弼后,史思明让史朝义为前锋进击陕城,自己则亲率大军由南道进攻。

但在卫伯玉的阻击下,史朝义屡战屡败,史思明闻讯大骂,声称要杀掉儿子以及跟随他的一众将领。

紧接着史思明命令史朝义在一天内修好三角城。众人搏命终于完成了任务,但仅仅因为没来得及涂抹外墙,又是被史思明一顿怒骂,并且放话:等拿下陕州后,就杀了史朝义这个“家贼”。

史朝义惊惶不安,在部将的鼓动下,他派骆悦等人在鹿桥驿发动政变、囚禁了史思明,随后将其勒死。经此事之后,叛军势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

763年,四面楚歌的史朝义自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中原的动荡并没有就此终结,随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使曾经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安禄山、史思明虽然身为少数民族,但身份是唐王朝的将领。然而他们不满足既有的地位和权力,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悍然起兵反叛,将盛唐之世拖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他们从发家到得志的过程,无不体现出狡诈、无耻的本质。为什么这样卑劣的人能够掌握唐朝北方十几万大军呢?为什么在在安禄山之前,曾经兼任四大节度的王忠嗣却没有给唐朝带来危害呢?

越是没有文化、没受过教育的人掌握权力,后果越是可怕。如钱穆先生所言:“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

弄权者终被权弄,李隆基、李林甫等人妄图以权术巩固自己的地位,自以为能掌控看似老实、无知的安禄山、史思明,最终却玩火自焚,给唐王朝带来了无尽的浩劫。

猛龙能顺利晋级决赛吗?

不请自来。

哎呀呀,猛龙又赢球了,在密尔沃基的主场他们把雄鹿打了下来,这是一场关乎比赛主动权的天王山之战,现在,猛龙晋级决赛的机会大大增加。

雄鹿队的开局打的漂亮,感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上来就打了一个18比4。让让感觉,回到主场就是不一样,哪知道下半场风云突变,让莱昂纳德的两个三分直接给投死了,在莱昂纳德那两个三分进了以后,明显感觉雄鹿队慌了,第一次打东都决赛,他们还是欠缺经验,虽然字母哥成长很快,但是,作为一个球队的核心和领袖,想成为最顶级的巨星,现在的他还是要多学学莱昂纳德。这是雄鹿自己的原因,最后时刻现在没有一锤定音的人,防守的时候,防不住莱昂纳德这个超级巨星。

猛龙的莱昂纳德和马刺的莱昂纳德好像根本不是一个人,除了防守依旧出色,在进攻端那是火力全开,谁也挡不住。这是猛龙获胜的重要的因素,没有莱昂纳德,可以说猛龙走不了这么远,走不了这么好。这个低调的巨星,终于让人看到了他可怕的一面,解说们都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乔丹。

能赢球,猛龙的防守真的不错,限制了除了字母哥以外的球员,按理来说,雄鹿的替补要比猛龙的高出一筹,可是今天的范弗利特化身范乔丹,投进了7个三分球,让人防不胜防。可以说为球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想要晋级总决赛,下一场比赛就是机会,回到多伦多,天时地利人和,毕其功于一役,拿出今天的表现,进入总决赛不是问题。

我是老三,大家多多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而不震主?

在历史中,一旦将领功高震主时,反而会不得善终,所以很早便有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说法。

然而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却是例外,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终的人。他究竟是如何办到的?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王翦受嬴政青睐,平步青云。

王翦是陕西省富平县人,出生在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出身贫寒,却擅长舞枪舞棍,尤其喜欢兵法谋略,身强力壮,轻而易举就能抱起牛过河。

二十岁时,他加入了军队,从此王翦大半辈子都在军营度过。年轻的王翦因处事沉着、战斗勇敢、武功高超,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尤其深得秦军统帅白起的欣赏。

白起把他调到身边当亲兵,不久又提拔他为大将军。秦赵长平之战,王翦作为年轻将领,表现十分出色。

白起向秦昭王推荐王翦,但白起与秦昭王矛盾激化,白起被处决了。同时,王翦也没有得到秦昭王的重用,他默默地生活在部队里。

直到秦王政继位后不久,王翦才成为秦王嬴政的心腹将领,备受宠爱。

王翦奉命出征,战功卓著。

秦王政即位后,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了。军事上,秦王嬴政以王翦为顶梁柱,带兵横扫中原诸国。

王翦也不负众望,发挥得非常出色。他只用了几年时间,秦国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230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韩。韩是一个小国,经过秦国几十年的骚扰和进攻,早已疲惫不堪。

因此,王翦很快就包围了韩国的阳翟,但阳翟城墙坚固,王翦久攻不下。最后,王翦采纳了将军的建议,以江水灌城,韩最后投降。

秦王嬴政十八年,王翦率军二十万攻赵。然而,当王翦攻打赵国时,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那就是战国名将李牧。

两人可谓是棋逢对手,李牧的纵深防守让王翦几次进攻无效。数十万军队暴露在荒野之中,如果不能尽快突破对方防线,久而久之,就会疲于奔命、不战而败,后果极其严重。

就在王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手下给了他建议,在征得嬴政的同意后,他决定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当时赵王是个没头脑的庸人,当他听到流言蜚语和挑衅时,他真的怀疑李牧通敌了,于是解除了李牧的兵权,起用了没有指挥能力的赵葱。

赵葱一到位,就改变了李牧的防守,主动进攻秦军,结果被王翦打败,赵葱被灭,赵军被败,伤亡八万人。

王翦乘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一个月后,邯郸被破,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秦王嬴政十九年,燕王命太子丹想办法阻止住秦军的进攻。此时的太子丹也感到力不从心,只好命令壮士荆轲前往秦国刺秦王,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 “荆轲刺秦”。

可最后没有成功,反而让秦王很生气,命令王翦率军北上攻打燕国,最后燕军大败。至此,秦军已全部占领燕蓟之地。

此时,除了齐国、楚国,其余地区基本为秦国所有。王翦率20万大军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秦王给的各种赏赐源源不断,王翦还被提升了官阶,很多人以为王翦幸福了,可王翦却深感担忧。

王翦率军伐楚,求田索舍。

虽然王翦是心腹将领,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王翦的功劳越来越大,嬴政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所以,伐燕之战一结束,他就尽量不用王翦,秦王看到北方大势平平,于是他欲挥军伐楚,举兵南下。

嬴政二十二年,秦王嬴政在咸阳和大臣商议如何讨伐楚国。秦王嬴政问需要多少兵力时,大将李信认为20万人就够了,秦王嬴政转身问老兵王翦,王翦说需要60万人。

秦王嬴政一听,吃了一惊。所以秦王认为李信年轻有为,勇猛果断,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很高兴地称赞李信。退朝后,王翦隐居,自称有病,悠闲地去游山了。

不出所料,李信率20万大军伐楚,最终败了,这也是嬴政即位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因此,他决定灭亡楚国,在将领的选择上,他又想到了王翦。

他认为王翦的意见是对的,姜还是老的辣。得知王翦的病是心病,嬴政便到王翦的住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于是,秦王嬴政下诏在全国征兵,为王翦补兵60万。出发当天,秦王拉着王翦的手笑道:“请老将军早点奏凯歌。”但笑得很不自然。

军队出发后不久,他还站在那里不肯回宫,因为他心里不踏实,把全国的士兵交给一个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当然,王翦知道秦王嬴政的心理,为了不让自己功高震主,让秦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当军队离开咸阳时,王翦迅速骑马返回。

这时,秦王嬴政还站在那里。嬴政见王翦独自归来,莫名其妙地问道:“将军为何归来?”

王翦说:“我年纪大了,以后给王出力的机会不多了,趁着现在还能动,想给儿孙谋点地。 我只要肥沃的土地和漂亮的房子,就够了!”

秦王嬴政一听,欣然答应,“咸阳西边的一万良田,从此归你了。”王翦一听,心安理得,快步骑马向前。

不久王翦又派儿子王贲去见秦王嬴政,请求赏赐他咸阳东边的五府,秦王嬴政说:“我答应你父亲的请求,赐他八个府邸。”王贲磕头道谢。

大军还在路上,王翦又派人去见秦王嬴政,要求把赐府周围五十里地作为他的猎场,等他老了可以休息打猎。

秦王嬴政一听,哈哈大笑:“王将军太着急了,只要能灭楚国,我何必珍惜赏赐呢?”于是下诏赐王翦百里青山,作为狩猎休憩之地。

作为统帅,如此反复要田要家为子孙后代谋产业,实属罕见。看来,这不像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买卖和讨价还价。

对此,王翦的许多部下将领都很不解,认为王翦做得太过火了,其中也包括他的次子王苗。

然而,王翦并不这么认为。他私下对王苗说:“秦王嬴政给我六十万军队,如果他不这样做,他能放心吗?这仗还能打吗?我不是为儿孙谋地,而是为自己找活路。我请了一次,秦王不信,再请两三次,秦王嬴政一定会相信的,给我六十万军队,就不会有太多疑虑了。”

其实,王翦担心秦王嬴政,秦王嬴政也不放心王翦。当王翦一次又一次地要田地、要房子时,像做生意一样,嬴政心里就会踏实。

如果王翦不忠,他不需要这样做,夺取天下后,一切都是自己的,何必向别人要呢?

见王翦率60万大军伐楚,楚王命项燕率40万大军御敌,楚国名将项燕曾击溃李信的二十万大军。

王翦得知与自己对峙的是项燕,便改变了李信长驱直入的战术。当军队到达天山中段秦楚交界处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然后筑起防御工事,不与楚国作战,即使楚军挑战,王翦也不会打,只有反击。每天命令将领和士卒同吃同住,调教马匹增强体力,做好充分准备。

楚项燕见王翦原地不动,大为困惑,率军坚守在秦军面前,与其僵持不下。这样坚持了一年多,项燕认为秦军无意攻占,决定率军离开。

当楚军放松戒备时,王翦携60万大军猛扑而下,楚军仓促应战,十分被动。经过数日激战,楚军主力大部被歼灭。

楚国亡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秦王嬴政是第一个皇帝。灭楚后,王翦立即交出兵权,不再问天下,深居简出。

当然,秦王嬴政并没有食言,他不仅兑现了对王翦的一切诺言,还让王翦之子王贲当将军,子孙世袭五代。

结语

作为名将的王翦在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文武双全、刚柔并济,他在战争稳操胜券。

同时,他又能机智地处理自己与秦王嬴政的关系,向主人索要赏赐,最终避免被诬蔑杀害的悲剧,平平安安地走完一生。

两个短命王朝灭亡的原因中有哪些相似点呢?

都是爹太历害,创业高手,大儿子也还行能守业,小儿子很坏,弄死大哥自己继位,也弄垮了江山。

不过得感谢这两货,秦、隋快速败亡后均迎来中华盛世大业!也感谢蒋二世蒋经国搞垮了国民党并蜷缩于台湾,迎来新中国盛世再现。

历史上有薛仁贵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

薛礼字仁贵(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纵览薛帅一生功过看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后来的指挥作战也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明是个军事家.在朝鲜做为地方父母官,大力发展生产,整顿民生,能使亡国者感恩,在象州的作为,说明薛仁贵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即便那次大败也是本自己人出卖了。

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仅败一次,其余全部胜利,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而且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可见其军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

薛仁贵是唐朝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安东都护。终生喜穿白袍,因之,白袍即薛仁贵,薛仁贵即白袍。他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大战40年,功勋卓越。在朝鲜和象州的政绩也非常突出,他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勋。

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玄孙薛从,官至上将军、河东县子。所有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和其它河东薛氏裔孙三百三十余位文武官员,为唐朝立国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继的二十一位皇帝尽忠报国,为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

因此,“薛家将”是中国古代“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整个显示了以白袍薛仁贵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跃着“白袍文化”的光辉.薛仁贵,一个让华夏民族骄傲的子孙,一个必须让人尊重的英雄,“白袍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

《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

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至安地,有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甚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及大军攻安地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二十五万来拒战,依山结营,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

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太宗遥望见之,遣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

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依旧北门长上。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宫,甲夜,山水猥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于是赐御马一匹。苏定方之讨贺鲁也,于是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伏。今泥熟仗素干,不伏贺鲁,为贼所破,虏其妻子。汉兵有于贺鲁诸部落得泥熟等家口,将充贱者,宜括取送还,仍加赐赉。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贺鲁是贼,知陛下德泽广及也。

”高宗然其言,使括泥熟家口送还之,于是泥熟等请随军效其死节。显庆二年,诏仁贵副于辽东经略,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明年,又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

俄又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赴东都。以功封河东县男。寻又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乾封初,高丽大将泉男生率众内附,高宗遣将军庞同善、高等迎接之。男生弟男建率国人逆击同善等,诏仁贵统兵为后援。

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等又进至金山,为贼所败,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男生相会。高宗手敕劳之曰:“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

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仁贵乘胜领二千人进攻扶余城,诸将咸言兵少,仁贵曰:“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遂先锋而行,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余川四十余城,乘风震慑,一时送款。仁贵便并海略地,与李绩大会军于平壤城。高丽既降,诏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于平壤留守,仍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

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

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

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仁贵叹曰:“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仁贵坐除名。寻而高丽众相率复叛,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上元中,坐事徙象州,会赦归。

高宗思其功,开耀元年,复召见,谓曰:“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边不静,瓜、沙路绝,卿岂可高枕乡邑,不为朕指挥耶?”于是起授瓜州长史,寻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又率兵击突厥元珍等于云州,斩首万余级,获生口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贼闻仁贵复起为将,素惮其名,皆奔散,不敢当之。其年,仁贵病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将军,官造灵舆,并家口给传还乡。子讷,别有传。

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将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

”仁贵乃往见将军张士贵应募。至安地,会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仁贵驰救之,斩贼将,系首马鞍,贼皆慑伏,由是知名。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倚山结屯,太宗命诸将分击之。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帝召见,嗟异,赐金帛、口马甚众,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令北门长上。师还,帝谓曰:“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迁右领军中郎将。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帝遽出乘高。

俄而水入帝寝,帝曰:“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赐以御马。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厚加赉遣,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

”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显庆三年,诏副程名振经略辽东,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明年,与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丽大将温沙多门,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又战石城,有善射者,杀官军十余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

俄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将行,宴内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转讨碛北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铁勒有思结、多览葛等部,先保天山,及仁泰至,惧而降,仁泰不纳,虏其家以赏军,贼相率遁去。有候骑言:“虏辎重畜牧被野,可往取。”仁泰选骑万四千卷甲驰,绝大漠,至仙萼河,不见虏,粮尽还。

人饥相食,比入塞,余兵才二十之一。仁贵亦取所部为妾,多纳赇遣,为有司劾奏,以功见原。

乾封初,高丽泉男生内附,遣将军庞同善、高侃往慰纳,弟男建率国人拒弗纳,乃诏仁贵率师援送同善。至新城,夜为虏袭,仁贵击之,斩数百级。同善进次金山,衄虏不敢前,高丽乘胜进,仁贵击虏断为二,众即溃,斩馘五万,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遂会男生军。

手诏劳勉。仁贵负锐,提卒二千进攻扶余城,诸将以兵寡劝止。仁贵曰:“在善用,不在众。”身帅士,遇贼辄破,杀万余人,拔其城,因旁海略地,与李绩军合。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辽海。有诏仁贵率兵二万与刘仁轨镇平壤,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移治新城。

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击之,以援吐谷浑。侍封尝为鄯城镇守,与仁贵等夷,及是,耻居其下,颇违节度。初,军次大非川,将趋乌海,仁贵曰:“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

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乃约赍,至河口,遇贼,破之,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初不从,领辎重踵进,吐蕃率众二十万邀击取之,粮仗尽没,待封保险。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吐谷浑遂没。仁贵叹曰:“今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有事西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固知必败。”有诏原死,除名为庶人。未几,高丽余叛,起为鸡林道总管。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帝思其功,乃召见曰:“畴岁万年宫,微卿,我且为鱼。

前日殄九姓,破高丽,尔功居多。人有言向在乌海城下纵虏不击,以至失利,此朕所恨而疑也。今辽西不宁,瓜、沙路绝,卿安得高枕不为朕指麾邪?”于是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

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称是。永淳二年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给舆,护丧还乡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