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义坛,郭靖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徒弟?

2023-06-18 07:25:03 68阅读

结义坛,郭靖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徒弟?

郭靖武功盖世,少有对手,但为何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徒弟能够传承衣钵?

我认为原因有三:

结义坛,郭靖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徒弟?

首先,郭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时间管理大师”

自从射雕结尾时的第二次华山论剑开始,

郭靖就一边隐居桃花岛精研武功,一边开始着手致力于保卫大宋,守卫襄阳的战斗。

一直到神雕开篇,李莫愁祸乱武林,小杨过流浪街头,

西毒欧阳锋重现江湖时郭靖黄蓉夫妇方才武功大成,走出了东海桃花岛。

不过书中交代的很明白,此时的郭靖只有一个九岁女儿郭芙,并无其他门徒弟子。

那在这段隐居时间里,郭靖郭大侠主要做了哪几件事情呢?

一是将自身多年习得的各家各派武功进一步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己修为等级。

二是已经由九阴真经、空明拳中领悟出比当年恩师洪七公还要更高层次的降龙十八掌。

当下叫道:“看招!”左腿微屈,右掌划了个圆圈,平推出去,正是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这一招他日夕勤练不辍,初学时便已非同小可,加上这十余年苦功,实己到炉火纯青之境,初推出去时看似轻描淡写,但一遇阻力,能在刹时之间连加一十三道后劲,一道强似一道,重重叠叠,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这是他从九阴真经中悟出来的妙境,纵是洪七公当年,单以这招而论,也无如此精奥的造诣。

其次,郭靖虽然精通双手互搏之术,但终究并无分身行事之能!

大家都知道当年郭靖桃花岛求亲送死之时,在山洞中得义兄老顽童周伯通传授“双手互搏之术”

这门功夫本来是老顽童闲的蛋疼,自己给自己左右手打架时所领悟出来的。

双手互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心二用,能够两手同时做不同的事情。

但因为他太过天真烂漫,迟迟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所以直到郭靖开口道破此术可以在对阵临敌时在招数上大占便宜时,

老顽童才恍然大悟,并自信此时的“两个老顽童”已经可以完胜黄老邪了。

在《神雕》中,老顽童周伯通又一次将此术传给了小龙女,

使其一人就能够使用“玉女素心剑法”,

一个人就能够达到“双剑合璧”的效果,最终一举大败金轮法王等高手。

换言之,郭靖可以利用双手互搏,一心二用的优势占尽自身招数上的便宜。

但是他却做不到真正的分身,总不能给孙猴子和杨戬是的,

一道分身守襄阳,一道分身留桃花岛,一道分身教徒弟、陪黄蓉吧?

这不是个凡人能够做到的事啊!

再者,郭靖的几个徒弟在学武方面的天赋不行,又缺乏用功和创新精神。

很多人都觉得郭靖很笨很傻,但是挡不住人家自身的努力啊!

六神磊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人生有一种牛逼,叫做“我能背下来》

郭靖在大漠跟随恩师江南七怪学基本功,打基础那么多年为何迟迟不见长进?

为何丹阳子马钰只是传授几句口诀,教了点内功方法,郭靖就变得连柯大侠都不认识?

一方面就是郭靖虽然笨,但是他基础打的相当扎实,这就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了。

另一方面,就是江南七怪这几位“名师”教而不得其法,喂不好这匹千里马。

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

梦想会回答生活,生活会回答你我的模样!

等到郭靖这匹草原上的马驹子遇上了“打野专家”洪七公、周伯通的时候却一下子上了道

即便是黄老邪一脉以虚虚假假、奇门八卦成名的武功,自己虽不识得,也能举手破之。

那么难背的“天书”--梵文九阴大纲,在不知有无用处的时候,还能够牢牢的背下来。

别说大武小武,郭芙等人没这机遇,

就算是把上等武学秘籍塞到她们嘴里,恐怕都能练出第二个梅超风来……

大武小武的“一阳指”、郭芙的“越女剑”不都正是如此吗?

哦,你说郭襄自成一派,创立峨眉?

可是她身上又有多少是真正得自郭靖成名武功的传承呢?

降龙十八掌?不会!

九阴真经?不会背!

前方战事紧急,郭靖黄蓉天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哪有空为自己考虑弟子传承呢?

真要说传承下来的,唯有郭大侠那“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爱国精神!

还有随之城破人亡时,一起为国捐躯的一家老少们的热血,

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每一滴热血,都来守卫着大宋国境的每一方净土。

最后,送上一段沈腾在《飞驰人生》中的讲话,助力我等继续前行。

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1462道弯,没人能背下来。

我每天在脑海里开20遍,5年,3万6千遍,我能记住每一个弯道。

你若是耍小聪明,可能你赢得了100米,但你却赢不了100公里。

你要问我绝招是什么?那我告诉你,做什么美梦呢?

凭什么有这种绝招,只有你能会,别人不能会?

记好了,我的绝招只有两个字,奉献!

就是要把你的全部,把你的所有,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

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

在西游记的世界中,唐僧是一个自幼父亲被杀、母亲被夺的苦命孩子,他自幼被寺庙中的和尚收养长大,从年幼时期就和佛家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在成长起来后,他成为了名动长安城的高僧,在种种机缘下,他最终走上了西行、追寻佛法的道路。

一路中他有着三个徒弟伴随着他,一路为他披荆斩棘、解决各种的困扰,最终帮助他抵达了西天世界,在那里探知到了佛法的精妙。

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着徒弟们的保驾护航之外,唐僧还有着来自于李世民专门为他准备的“尚方宝剑”为他解决着这一路上的困扰。

这份“尚方宝剑”就是李世民为他准备的通关文牒,在唐朝存在的那个年代,唐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着让诸国臣服的强悍实力。

因此在有着李世民给出的最高级别通关文牒下,这一路上是没有什么国家胆敢阻挠唐僧的,除了女儿国国王因为仰慕于唐僧,请求他留下之外,基本上没人敢拦他的去路。

关于李世民为唐僧准备的这份通关文牒,大家可以往下了解一下。

这就是西游记世界中李世民为他御弟唐僧准备的通关文牒,而在现实的历史中,唐僧是没有通关文牒这么好待遇的。

现实历史中的玄奘西行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现实中的唐僧西行,在现实历史中,唐僧原名叫做陈祎,父亲是隋朝时期的一名县官,在当地有着非常良好的名声。

只不过在他父亲去世后,才十来岁的他就被他成年的二哥给带入了寺庙中,从此在他哥哥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和尚。

在出家后,他的法号是玄奘,所以人们一般会将他称之为玄奘法师。

在李世民篡位成功的第一年,玄奘法师就向李世民提过想去印度寻求最原始佛经的请求,只不过李世民因为两种原因没有回复他。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唐朝正在和西边的突厥作战,因为担心有人会把军事机密泄露出去的原因,所以不允许有人在这个敏感时期往西出境。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唐朝当时对佛教的不重视,唐朝的国姓是李,老子也姓李,因此在唐朝立国后,他们把道教定为了自己的国教,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对佛教是很不重视的,这才会对玄奘法师数次提起的要求一直不管不问着。

在这种出镜无门的尴尬处境中,玄奘法师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他决定要偷偷跑出去。

玄奘法师的西行路线

玄奘法师最开始是从长安城出发的,而长安城就是我们现如今的陕西西安。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他从陕西来到了甘肃,然后从甘肃的玉门关出关,跨入了茫茫的大漠,在经历种种波折后,玄奘法师来到了当时的西域。

唐朝时期的西域就是我们现如今的新疆,在唐朝时期,这一块地区还不属于我们的掌管范围,这里当时大大小小林立着很多的西域小国。

而恰巧的是,这些西域小国中有不少国家是崇尚佛法的。

再加上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力重大,因此西域人对于玄奘法师这个来自于唐帝国的佛门来客就显得非常热情。

在玄奘法师来到高昌国的时候,高昌国王甚至一度请求他留在高昌国。

不过玄奘法师的态度非常坚决,在他坚决的态度下,高昌国王最终只能无奈地把他放出了高昌国,并给他准备了足以在西域一带使用的各种通关文书。

玄奘法师接下来一路走走停停,在穿越了西域诸国后,他来到了中亚的吉尔吉斯坦。

然后又通过吉尔吉斯坦进入到了现如今阿富汗,进入到阿富汗后,他通过各种波折的路途进入到了当时在文化范围中属于古印度一部分的巴基斯坦,最终在现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敏感无比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受起了天竺深厚佛文化的熏陶。玄奘法师的镀金归来

当时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当时他们就如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一样,零零落落存在着大量的小国。

在玄奘法师差不多修行到一定高深境界后,他又深入了印度地区的各个小国中,开始和当地的各大佛门高僧展开了友好的交流学习。

在这一切一切完毕之后,玄奘法师这才回到了唐帝国,而那个时候的他,早已在印度地区成就了巨大的名声。

在归来的时候,他几乎是相当于锦衣归来的,名声之盛惊动到了李世民,因此接受到了来自于李世民的召见。

当时李世民已然忘记了曾经玄奘法师请求出国的事情,还问玄奘法师之前出国的时候为什么不跟自己和朝廷说明,一度引发了尴尬状况的出现。所以说这就是唐太宗给唐僧的通关文牒,这种通关文牒只存在于西游记世界中,现实中玄奘法师是完全凭借着自己一己之力、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才最终前往天竺求得到原始佛经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哪个版本值得收藏?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值得收藏。

2上美出版的三国最早是五十年代出版,有几十个当时的连坛著名画家,通力合作完成。当时一共出版了60本,从第一本桃园结义到最后一本三国归晋。沉旬旬的60本大全套。以经问世,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厚爱,

3历经六十余载,还是魅力不减,光彩照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文言文50字?

1、却说陈式引兵行不数里,忽听的一声炮响,四面伏兵皆出。式急退时,魏兵塞满谷口,围得铁桶相似。式左冲右突,不能得脱。忽闻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入,乃是魏延。救了陈式,回到谷中,五千兵只剩得四五百带伤人马。背后魏兵赶来,却得杜琼、张嶷引兵接应,魏兵方退。陈、魏二人方信孔明先见如神,懊悔不及。

2、却说邓艾出辕门上马,回顾从者曰:“钟会待吾若何?”从者曰:“观其辞色,甚不以将军之言为然,但以口强应而已。”艾笑曰:“彼料我不能取成都,我偏欲取之!”回到本寨,师纂、邓忠一班将士接问曰:“今日与钟镇西有何高论?”艾曰:“吾以实心告彼,彼以庸才视我。彼今得汉中,以为莫大之功;若非吾屯沓中绊住姜维,彼安能成功耶!吾今若取了成都,胜取汉中矣!”当夜下令,尽拔寨望阴平小路进兵,离剑阁七百里下寨,有人报钟会说:“邓艾要去取成都了。”会笑艾不智。

3、孔明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势虽慢,并无一只船筏。孔明令伐木为筏而渡,其木到水皆沉。孔明遂问吕凯,凯曰:“闻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数围。可令人伐之,于河上搭起竹桥,以渡军马。”孔明即调三万人入山,伐竹数十万根,顺水放下,于河面狭处,搭起竹桥,阔十余丈。乃调大军于河北岸一字儿下寨,便以河为壕堑,以浮桥为门,垒土为城;过桥南岸,一字下三个大营,以待蛮兵。

4、魏将先锋常雕,领精兵来取濡须城,遥望城上并无军马。雕催军急进,离城不远,一声炮响,旌旗齐竖。朱桓横刀飞马而出,直取常雕。战不三合,被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吴兵乘势冲杀一阵,魏兵大败,死者无数。朱桓大胜,得了无数旌旗军器战马。曹仁领兵随后到来,却被吴兵从羡溪杀出。曹仁大败而退,回见魏主,细奏大败之事。丕大惊。正议之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言未毕,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吴、魏自此不和。

5、正走之间,见山凹里一簇人马,拥出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道袍,乃孔明也。孔明大喝曰:“反贼孟获!今番如何?”获急回马走。旁边闪过一将,拦住去路,乃是马岱。孟获措手不及,被马岱生擒活捉了。此时王平、张翼已引一军赶到蛮寨中,将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皆活捉而来。

6、孔明正在寨中议事,忽哨马飞报,说三洞元帅分兵三路到来。孔明听毕,即唤赵云、魏延至,却都不分付;更唤王平、马忠至,嘱之曰:“今蛮兵三路而来,吾欲令子龙、文长去;此二人不识地理,未敢用之。王平可往左路迎敌,马忠可往右路迎敌。吾却使子龙、文长随后接应。今日整顿军马,来日平明进发。”二人听令而去。又唤张嶷、张翼分付曰:“汝二人同领一军,往中路迎敌。今日整点军马,来日与王平、马忠约会而进。吾欲令子龙、文长去取,奈二人不识地理,故未敢用之。”张嶷、张翼听令去了。

7、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问诸将曰:“谁敢去敌蜀兵?”辅国将军徐质曰:“某愿往。”师素知徐质英勇过人,心中大喜,即令徐质为先锋,令司马昭为大都督,领兵望陇西进发。军至董亭,正遇姜维,两军列成阵势。徐质使开出大斧,出马挑战。蜀阵中廖化出迎。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张翼纵马挺枪而迎,战不数合,又败入阵。徐质驱掩杀,蜀兵大败,退三十余里。司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

8、逊领命下坛,令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一面调诸路军马,水陆并进。文书到猇亭,韩当、周泰大惊曰:“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比及逊至,众皆不服。逊升帐议事,众人勉强参贺。逊曰:“主上命吾为大将,督军破蜀。军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违者王法无亲,勿致后悔。”众皆默然。周泰曰:“目今安东将军孙桓,乃主上之侄,现困于彝陵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上之心。”逊曰:“吾素知孙安东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众皆暗笑而退。韩当谓周泰曰:“命此孺子为将,东吴休矣!公见彼所行乎?”泰曰:“吾聊以言试之,早无一计,安能破蜀也!”

9、祥回告孔明曰:“郝昭未等某开言,便先阻却。”孔明曰:“汝可再去见他,以利害说之。”祥又到城下,请郝昭相见。昭出到敌楼上。祥勒马高叫曰:“伯道贤弟,听吾忠言:汝据守一孤城,怎拒数十万之众?今不早降,后悔无及!且不顺大汉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浊乎?愿伯道思之。”郝昭大怒,拈弓搭箭,指靳祥而喝曰:“吾前言已定,汝不必再言!可速退!吾不射汝!

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杏园、杏林和杏坛各代表什么?有的人一直分不清,下面将就杏园、杏林和杏坛向朋友们介绍一下。

说起杏园,就是一个园林,是指山西省太原市东南晋中榆次区常家庄园的。杏园也是庄园里最早的园林。

后来又在杏园里修了杏坛,将孔子像供于杏坛上,才取名杏园的,用来表去对孔圣人的敬仰。

那么都代表什么呢?大概有三个意思:

一是杏园、杏坛都是尊儒奉孔。由于孔子曾在杏林里讲学并创造了儒教,历代都将这里视为圣地。

二是杏林尊董奉为仙人。相传东汉名医董奉医德甚高,给穷人看病不收任何钱财,每治好一个病人,他就让患人家在门栽一棵杏树;长年累月便成了杏林。

三是杏花表示会试。由于二月正是全国各地举子赴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杏花也在这时开放。因此,杏花又被称为“及第花”。

据说孔子当年经常在杏林下讲学。所以常家为了鼓励后人学习儒学,就在杏园里槐树下建了杏坛。

还于杏坛台四周雕有四幅浮雕,分别是孔子“周游列国”、“论穆公霜”、“杏坛讲学”、“学琴师襄”的历史典故。

关于杏坛讲学,由于孔子周游列国后,没有哪个国家重用他,只好垂头丧气回到鲁国。在鲁国的遭遇也一样。于是,孔子干脆不想做官了,每天就在杏坛谈经论道,当了老师,向弟子们讲述“诗、书、礼、乐、易”。

后来杏坛就被人们尊为孔子讲学立教的天下第一圣地。另外,他讲学的地方由于种满了杏树,后人们就称之为“杏坛”。人们后来就把杏坛作为追求知识,追求理想的代表。

孔子去世以后,学生子贡就老师的陵墓周围种了不少楷。还由于在周文王陵墓种满了模树,人们认为他们二人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先驱和典范,后人就以“楷模”作为学习榜样代名词。

注: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