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神迹,在四川成都有什么好玩好吃的?

2023-06-10 12:15:07 81阅读

不朽的神迹,在四川成都有什么好玩好吃的?

一,景点推荐(十大景点)

成都市及周边共有近百个大小景点,您20天时间可以游好多个景点啊,这里为您推荐十个最有名的必看景点:古堰流碧(都江堰)、祠堂柏森(武侯祠)、青城叠翠(青城山)、草堂喜雨(杜甫草堂)、西岭晴雪(西岭雪山)、江楼修竹(望江楼)、文殊朝钟(文殊院)、天台夕晖(天台山)、青羊花会(青羊宫)、宝光普照(宝光寺)。

不朽的神迹,在四川成都有什么好玩好吃的?

1、古堰流碧(都江堰)。

不仅是天府之国的源头,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现。天府之国因水而生,它因此成为一座城市性格的起源。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而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祠堂柏森(武侯祠)。

明明是汉昭烈庙,百姓偏要称它为武侯祠。一个君臣合祀的地方,违礼违规违制,但不违民心。懂民情,顺民意,才能得民心。被人供奉得再高,也仅仅是种形式,活在心里,才能不朽。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3、青城叠翠(青城山)。

雄秀险幽,天下四绝,青城独占一绝。一亿八千万年板块运动的修炼,道家思想的注入,使青城山成为华夏大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双高峰。上下两千年来,青城之幽,与道不谋而合,有心问道,道不远矣。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而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4、草堂喜雨(杜甫草堂)。

没有杜甫,就没有草堂,没有草堂就没有“大庇天下寒士”的民生情怀和千古绝唱。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是因为那种“以民为本”的精神。无论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历朝历代瞻仰杜甫,必去成都杜甫草堂。若人日,诗圣归来,草堂犹在,杜甫会知道:成都人留给他的是一种温暖的缅怀。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5、西岭晴雪(西岭雪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的一个感叹,成为中国人记忆中从未消失的画面。这是南中国海拔最低的雪线。本为南国山水,恰似北国风光。无论是登临,发思古之幽情,还是挥舞雪橇,穿林海跨雪原,你所亲密接触的,不仅仅是杜诗中凭窗咏叹的那一绝。它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6、江楼修竹(望江楼)。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这里,曾经是学子出川的希望之路;这里,也曾经是游子思归的回家之路。枇杷门前,薛涛井边,幽篁竹下,诗词唱和,绝句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文风千古。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文殊朝钟(文殊院)。

在川西四大丛林寺院中,文殊院位于最市井的所在,清静与喧嚣在此达成和谐的统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出了门去,红尘万丈,入得门来,以心传心。文殊院喝茶,是成都人最平常的生活,或许也是一种不经意的修行,浓淡苦乐之间,懂得放下,辗转沉浮里面,长点悟性。它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8、天台夕晖(天台山)。

天台山,重重天台上九天。传说中,大禹治水,设坛祭天,挥剑劈峰,削为天台。天台虽不高,但追思大禹神迹,直可上达天听。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因水而显得灵动的天台山,水何澹澹,待到山茶花开烂漫,看万千萤火飞舞,唯有暗香如故。它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9、青羊花会(青羊宫)。

两千年前,老子和尹喜在青羊宫的论道,也许仅仅是一个传说。但短短5000言的《道德经》所蕴含的辩证统一思想却由此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道家经典从青羊宫一万四千多块雕版镌刻的《道藏辑要》中流传繁衍。富有哲理的智慧像一颗萌芽的种子,破土而出,直到大树参天。

10、宝光普照(宝光寺)。

要坐香,去宝光,罗汉堂里数罗汉,不看僧面看佛面。宝光寺至今完整地保留了隋唐佛寺的典型布局。“寺塔一体,塔踞中心”,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号称“东方斜塔”的“无垢净观舍利宝塔”仍巍峨耸立,成为宝光寺最具标志意义的建筑。千年古风何处寻,大唐胜迹有宝光。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二,美食推荐(十种美食)

说起吃,成都火锅自然最有名,当然还有很多,但以下十大美食,是在成都必品尝的,否则后悔啊?

1、夫妻肺片。

味道独特,吃起来非常爽口、下饭!在成都,只要有客人,大部分的家庭都会去买肺片招待,这也是成都餐桌上的“常客”。

2、担担面。

担担面作为成都人早上必吃的美食之一。一边炖鸡炖猪蹄,一边煮面,煮好面之后,用鲜美的汤汁浇上去,配上佐料,味道极美。如果你来到成都,早上来一碗担担面,那生活简直赛神仙!

3、龙抄手。

龙抄手其实就是北方人经常说的馄饨,在成都大家都叫抄手。龙抄手的食材都是采用鸡肉和猪肉身上特定的部分制作而成,肉质爽滑细嫩,皮薄肉嫩的龙抄手非常受到大家的喜爱,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对龙抄手都是100%的好评。

4、串串香。

串串香是成都驰名中外的一道美食,更是成都街边小巷、街头巷尾、夜市餐桌的一道必备菜品。串串香是把菜和肉切下,用竹签串起来,顾客选择要吃的菜,然后用特制的汤料烫好。串串香的味道普遍偏辣,不会吃辣的小伙伴可要小心啦!

5、肥肠粉。

肥肠粉中的“粉”可能跟很多北方地区用的材料不同,成都的“粉”是采用的是马铃薯、红薯作为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打磨成面条一般,味道却跟面条大不相同。在成都,肥肠粉应该算是相当特别的一道特色!

6、钟水饺。

钟水饺同其他水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水饺个儿小,皮薄,皮薄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煮好的水饺透过皮可以看到里面鲜嫩的馅儿。吃钟水饺的时候,成都人一般喜欢做成红汤的汤饺,不过拿一个专门调味的蘸料,蘸着吃味道也是相当美味的。

7、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主要原料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肉末、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其口味独特,口感顺滑。

8、二姐兔丁。

成都没有特别吃某些肉的习惯,但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气,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

9、酸辣豆花。

成都的豆花与其它地方的不一样,成都的豆花一般是酸辣味儿的。豆花最开始是很多小贩挑着挑子沿街叫卖,如今成都的豆花早已进入各大饭馆,变成人们口中赞不绝口的精品!

10、三大炮。

三大炮当属成都名小吃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由于名字取的特别,很多外地人来了成都,都是直接去找三大炮。而三大炮的名字跟制作过程有关。三大炮是用糯米制作的,制作三大炮的时候,厨师会把揉好的糯米球扔到案板上面,糯米球便会顺着案板“铛、铛、铛”弹三下,落到锅里面煮。煮好的三大炮非常具有弹性,非常滑口。

以上这些,愿能对您有所帮助。

索爱x8手机怎么样?

行货手机。已经使用半年了,手机属于主流配置。实测游戏包括极品飞车13,14.都市赛车5,6。地牢猎手1,不朽的神迹等,都可以流畅运行。

拍照摄像清晰流畅,GPS定位快,音乐功能很强,音质很好,不易进灰,不掉漆。没有过死机重启,没有任何门。不玩长时间游戏,用耳机听音乐,正常电话量,电池可以坚持两天,唯一的缺点就是屏幕分辨率较低。

为什么有的奸臣也写的好书法?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书法与人品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反映在书法艺术审美方面,也反映在对书法家德行的约束和要求上。在书法中有“心正则笔正”、还有“书为心画”、“书品如人品”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书家除了要有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外,还要有贤德的品行修养和恰当的行为举止。历史上有些书者的书法造诣很高,比如蔡京、严嵩等。但因其德行与人品低劣,被世人所诟病,所以纵然其书法水平再高,也难成经典,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得不到承认。

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从中国书法所处的文化大背景来分析,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深受老子的儒家思想所影响,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

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表现真善美,都应将人的思想引向文明的形态。儒家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书法也深受儒家的这种思想所影响。在中国书法中,书法被认为是贤德者的艺术,书法是可以反映人品与性情的。宋代书家苏轼就对此总结说: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的意思是说,书法对人品的看重更重于书品。在书法艺术中,讲究学书要胸中有道义,要勤于工读,开阔视野。这种思想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端正贤良的品质和君子形象,也是儒家最为看重的。

在中国书法中,品评一个书家的书艺成就,并不只看他的书法水平,还要与他的品德修养相关联。朱和羮在《临池心解》中说:

“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落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书,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千千古。”

书家的人格修养与德行如果达不到儒家的仁与德的标准,或他做过什么坏事,那他在书法上的水平再高,也不能成为垂世的名家,也无法受到后世的推崇。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就当属蔡京,蔡京在宋徽宗时期身居高位,以宰相之官位,在朝野之上,权力仅在皇帝一人之下。蔡京在书法上非常有造诣,他楷书和行书都很擅长,其行书写得姿媚豪健、沉着痛快,极具宋代“尚意”书风的美学情趣,颇有大家风范。当时就连以狂傲著称的米芾都对蔡京的书法大加赞扬,认为其书远在自已之上。

蔡京书法

蔡京的书法在当时已享有盛誉,且显赫的地位也极具影响力,按说应成一代书法名家,青史留名。但蔡京贪婪自用,残害忠良,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其人品德行饱受垢病,口碑极差。所以纵然其书再好,也不受推崇,更有说法认为其原本位列“宋四家”之中,但受其恶名所累,终被宋朝另一书家蔡襄所替,在书法史上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客观而言,书法成就的高低与书者的人品优劣本来扯不上关系,因人而废书也容易使艺术经典被埋没,造成文化艺术上的悲剧。

另一为名所累,其书名险些因人而废的历史书家当属王铎,明代书法家王铎在明代尚态的书风浪潮中,以其雄健恣意的笔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了独属于自已的篇章。可有谁知道,王铎的大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却极少有人提及,从他故去的清代算起,在将近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偶有人提起他时,也只会想起他的变节失志,而他那惊世骇俗的书法却完全被他“贰臣”的恶名所掩盖。

王铎书法

王铎的仕途几经沧海,创下了文人变节的历史记录,如果用儒家的德行标准,或人格的操守去衡量他,他堪为令人所不屑,他为了功名利禄,极尽钻营投机之能事,视人格和品行的底线于不顾,在韬光养晦中心机用尽。

王铎的书法在明代是受到很多名家所肯定和赞誉的,王铎的书法曾被赞誉为“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只因为王铎的那些恶劣行径,他那出色的书法成就才一再被人无视,王铎书法一度不被承认既有他不符合人们道德传统中的贤德标准的原因,也与当时朝廷对他的打压有很大的关系。

在后乾隆时代,皇帝为了树立“忠贞不贰”的为官道德标准,把降清的大臣书入《贰臣传》中,把王铎等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高宗还取消了王铎“文安公”的谥号,王铎的诗文著作也被付之一炬。这样,王铎在书法上的成就遭到了彻底的抹杀。

王铎书法

王铎的书法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少有人提及,学其书法者也寥寥无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日两国书坛相继兴起了王铎书法热,他的各种书法作品才逐渐为人所欣赏。

在中国书法史上,因品德不佳,书名不被承认者有之。因人品德行高尚,书因人贵者也大有人在。比如被尊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以及颜真卿等人,据史料记载,王羲之为人正直清雅、仁义孝道、勤奋好学,非常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且书法成就开宗立派,所以被后人极力推崇,在王羲之传名留世的过程中,唐太宗所起作用极大,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亲书《王羲之传论》,为王羲之奠定了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书法

其实,单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任何人只要肯下苦功,再加上一些个人天赋,练好书法就没有问题。如果书者天赋过人,在书法艺术上就会有所成就。所以书法水平的高低与书者的忠奸善恶本没有关系。但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中国书法中的一笔一画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书法家的德行修养更是被置于儒家思想及传统道德的标准之中,成为对书者全面衡量的重要因素。

回答完毕。

欧洲中世纪为什么要把女巫烧死?

西方在进入中世纪之后,天主教神学是当时历史中的唯一意识形态,在当时人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所以一旦发生灾祸人们就认为是有邪恶的力量在作祟,一时之间魔鬼说非常的流行,一些违反了宗教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巫师,或者是被魔鬼附身,这样的人就会被指为异端,然后用酷刑处死,一般都是火刑。

在十五世界末的时候,欧洲就已经爆发了猎巫运动,不仅仅是宗教在猎捕所谓的巫师,民间或者是政府都在到处捉巫师,然后用不合理的方式来审讯他们,屈打成招,将其定性为巫师,在猎巫运动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女性,至少有上万名无辜女子被当成女巫给烧死,

其实从天主教会刚开始盛行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宣扬有人会巫术,并且用巫术来害人,因此人们非常相信有女巫的存在。由其是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教会大分裂导致教会的地位下降,英法战争民不聊生,黑死病,宗教战争等等,这让欧洲秩序败坏,因此人们没有安全感,加上有人刻意的引导,因此人们相信这都是巫师导致的。

教会是如何分辨女巫的身份的呢?教会里面有宗教裁判所,也被称为是异端裁判所,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曾经在三百多年间惩罚了三十四万人,烧死的就有三万人,可谓是臭名昭著。有时候其实都不用分辨,就因为周围有人说她是巫师,那就得惩罚。

当然教会也给出了分辨女巫的方法的,比如女子体重过轻就有可能是巫师,因为女巫会飞,将女子关起来,故意在墙上留个小洞,看看有没有动物来,女巫会和动物交流,观察女巫会不会流眼泪,不留眼泪就是女巫。其实说白了教会说谁是巫师,谁就是巫师压根不用证据。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上有哪些僧道出身的权臣?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果要问历史上有那些僧道出身的权臣,我想元世祖忽必烈近臣刘秉忠和明成祖近臣姚广孝一定榜上有名,而我认为,姚广孝更厉害。

不摆谱的和尚有个不摆谱的道士师父

姚广孝是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人,出生于至元元年(1335年),比朱元璋小七岁。他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从小聪明伶俐,擅长吟诗作画,父母原想让他继承衣钵,当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可惜他偏偏没有什么兴趣,十四岁的时候就剃度为僧出家了。

姚广孝既然出家了,就应该六根清净才对,但是他似乎也不甘心做一辈子佛门清修的和尚,他不仅不学佛经,居然还拜了一个道士为师。他的这个师父叫席应真,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身为道士一不修道,二不炼丹,专修阴阳术数之术。

阴阳术数博大精深,内容庞大,包括宗教、哲学、历史、中医、书法、天文、地理、占卜无所不包,这玩意在当时属于旁门左道,正经的读书人往往看不上,主要是在科举考试中用不上。一个读书人总不能放着秀才、进士不考,而学会这一套给人家看风水、选阴宅吧。

就这样,一个不修道的道士和一个不念经的和尚,把阴阳术数研究得透透彻彻。

然而不久,姚广孝又郁闷起来,因为他发现,他学会的这些东西似乎派不上用场,他还拉不下脸,满大街拉着人家给别人算一卦。于是,他决定出门走走,当他走到嵩山的时候,有一个相者拦住了他。这个人叫袁珙,浙江宁波人,跟姚广孝同岁,人称天下第一相士。他初见姚广孝,大惊:“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见《明史·姚广孝传》)意思是说,怎么是这么一个奇异的和尚!长了一双三角眼,好像生病的老虎,你这样的人天生爱好杀戮,将来你一定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刘秉忠是什么人?刘秉忠也是一个不安份的和尚,当年忽必烈还是亲王的时候,成为了忽必烈府内重要谋士。就是这个刘秉忠,在忽必烈身旁出谋划策,忽必烈最终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如果是正常人在大街上走着,平白无故被人拉着,来套这样的说辞,恐怕早就生气了,可是姚广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喜。

姚广孝因此还将袁珙介绍给了燕王朱棣,朱棣正在和卫士在酒馆喝酒。袁珙一见,上前就跪拜,说殿下怎么可以这样不惜重自己啊!等朱棣单独召见时,袁珙说,殿下四十岁必能当上皇帝。

送一顶白帽子给你,你要不要?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跟朱元璋相濡以沫的马皇后已经去世三年了,但是朱元璋依旧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朱元璋就从民间选拔了10名僧人,让他们跟随各个藩王到封地去讲经说法,为马皇后超度祈福,这其中就是姚广孝。

当燕王朱棣走近这群和尚之中,只见一个和尚小声对他说:大王若让我陪伴你身边,我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朱棣虽然读书不少,倒也不会理解为姚广孝真要给他一顶办丧事的白帽子,能让王爷戴孝帽的,只有皇帝驾崩,这个和尚再不着调,也不可能诅咒当今皇帝。那么,只有一种解释,“王”字头上一个“白”字,那是一个“皇”字。朱棣走到姚广孝面前,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人?

姚广孝,笑而不答,看着眼前的朱棣。朱棣思考片刻,同意姚广孝跟随自己走。

姚广孝知道,他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削藩行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将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随后又削掉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的爵位,燕王便成了他下一个目标。

于是,姚广孝便劝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说:“民心向彼,奈何?”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见《明史·姚广孝传》)意思就是,朱棣说,现在天下的民心都在皇帝那里,我怎么呢?姚广孝则说,我知道天意如此,你管什么民心不民心,干他就完了。

就这样,朱棣最终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老和尚最后一个请求

姚广孝在朱棣登基以后,拒绝了朱棣无数次的封赏。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然而,此时姚广孝却迷茫了。

永乐二年(1404年),时任太子少师的姚广孝回乡省亲,当他走到家门口见他的姐姐时,却见家门紧闭。姚广孝感到很奇怪,朝着紧闭的房门拼命的呼喊,他的姐姐就是不开门。而从周边的邻居口中得知,姚广孝的姐姐是在家的,知道姚广孝要来才关闭了房门。乡亲们不知道姐姐为什么不愿意见衣锦还乡的弟弟,但是,姚广孝是知道的,因为,他虽然不是“靖难之役”的发动者,却是“靖难之役”鼓动者。

不仅如此,姚广孝幼年的好友王宾对他也避而不见,并让人捎信过来,穷人不与富人相交,其实姚广孝也清楚,不是王宾不配与他相交,而是像姚广孝这样的恶人,让王宾不屑一顾。

姚广孝知道,这一切从方孝儒之死就注定了。

早在朱棣挥兵南下之时,姚广孝就告诉朱棣:“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见《明史·方孝儒传》: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攻入南京后,让方孝儒书写即位诏书,方孝儒不从。朱棣恐吓他:先生难道不害怕我灭你九族?

方孝儒说:有种你灭我十族!

最终,朱棣灭了方孝儒的十族。

方孝儒作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他的死,在读书人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天下的学子对朱棣有怨言也不敢表露出来,就把这种怨恨转嫁到了姚广孝身上。这也是姐姐与王宾都不愿与之为伍的原因。

姚广孝临终前,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向前来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一个要求,请求释放被囚困多年的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朱棣进入南京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有人说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走了,还是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的,将建文帝送到了某个安全的地方。

朱棣看着这个一辈子不爱财、不贪权、不喜色的老朋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最终还是答应了姚广孝,将溥洽放出了囚牢。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朱棣追封姚广孝为荣国公,按照僧礼将姚广孝葬在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开始修建墓塔,并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建成,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至此,一代“黑衣宰相”姚广孝谢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