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之一,北汉当时是怎样统一的?
督军之一,北汉当时是怎样统一的?
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享元年)正月,辽国使臣来开封庆贺新年,并询问宋朝欲兴师征讨北汉的原因。此时吴越钱俶、漳泉陈洪进等割据政权已先后“納土”宋太宗正欲一战灭亡北汉,扫平天下,故面对契丹使臣的责让,意气风发地宣言:“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
鉴于以往多次征伐北汉皆无功而返,宋太宗召见枢密使曹彬询问缘故:“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以当时兵力而不能克,何故也?岂太原城壁坚完而不可近乎?”当年曾参与进攻太原的曹彬答道:“周世宗时,因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还师。我太祖当时顿兵于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皆非因城垒不可接近也。”
并建议立即进攻:“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就如推枯拉朽耳。”此语甚合宋太宗之意却遭到宰相薛居正等官员的反对,认为:北汉有契丹之援,又有固守之志。当年宋太祖将其境内之民南迁,已使北汉穷困不堪,故我“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
但宋太宗表态道:“今者事同而势异,且先帝破北汉,徙迁其民而使其地空乏。正为今日之事也。”决计用兵。宋太宗汲取以前多次征讨失败之教训,在战前准备中制定了不少颇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晋王府“旧人”、枢密直学士石熙载为签书枢密院事,执掌军政要务;派遣太子中允张洎等渡海东去高丽,游说高丽人出兵夹击契丹,至少不让高丽倒向契丹,从而达到在契丹东线边境施加压力的目的。
同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宋太宗命令特使分赴诸州等措粮草,运去太原城下。在军事上,宋太宗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主将,任北路都相讨制置使,节度使崔彦进、李汉琼、刘遇和观察使曹翰等四员猛将分别负责太原城东、南、北、西四面的攻击;以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分别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统帅扈从行营将士;以经验丰富的悍将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阻击契丹援兵;并安排专人负责攻城器械及后勤补给等。
随后又命将领解晖、折延赟、齐延琛、王僎、王贵等攻取太原外围州县,以孤立太原城。据载宋太宗亲征太原,“驾前之兵盖十余万”。二月七日,宋太宗宣告亲征太原,命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宣徽北院使王仁瞻为大内都部署,晋王府“旧人”枢密承旨陈从信为大内副都部署;皇弟齐王赵廷美、皇侄武功郡王赵德昭、皇长子赵德崇以及宰相以下官员多人从征。
十五日,宋太宗统军离开东京,向北取道河北进向太原。北汉主很快获知消息,急忙遣使向辽乞援。辽廷可能以为宋军此次北伐还与此前数次围攻太原之战一样,有始无终,铩羽而归,故并未作出激烈反应,仅于十八日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翼王耶律敌烈(辽太宗之子)为监军,统领援军自燕京去太原,并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本部将士为后军接应,枢密副使抹只为督军一同前往。
从辽国所遣援军的规模、领军将帅等情况上可以看出,辽景宗显然还是低估了此次宋太宗灭北汉的决心以及宋军军力。十九日,宋太宗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渡黄河时,见一个穿绿衣的官员在道旁号呼,说要献“封事”,便令人取来,见上写有“临河县主簿宋捷”数字,感到是好兆头,便即刻授宋捷官将作监丞。然后宋太宗经德清军(今河北清丰西北)、大名府(今属河北)、洺州(今河北永年东)、邢州(今河北那台)等地,于二十八日抵达临城县(今属河北),正遇辽使前来问候宋帝“起居”,即来探问宋军北伐实情,宋太宗下令召见。
三月一日,宋太宗来到镇州(今河北正定),在此逗留多日,指挥各地宋军分路攻击北汉事宜。宋太宗在河北地区行军甚缓,却声势浩大,显然有威胁辽人、诱使辽国将更多注意力放到燕京一帯带,以减轻围攻太原之军的压力等用意果然辽景宗于是月七日诏令北院大王奚底、乙室大王撒合等各统本部军马戍守燕京地区,严防宋军直接北伐燕京。十日,因北汉不断告急,辽帝又命左千牛大将军韩悖、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率本部兵马自大同地区南下增援。
十六日,辽军援兵按计划进至白马岭(今山西孟县北)附近,前有大润阻隔,对岸宋军部进部已严阵以待,辽军主将耶律沙打算等后军到来后再发起攻击,但自恃贵显的冀王敌烈与耶律抹只却根本未将宋军放在眼里,主张即刻攻击为好,耶律沙苦劝不听。敌烈等将领率先锋兵马横渡润水,耶律沙也只得挥军跟进。待辽军半渡之际,宋将郭进率领精兵猛烈出击,战斗异常激烈,辽军不支而溃,冀王敌烈及其儿子哇哥、耶律沙之子德里、突吕不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稳唐筈等五员战将阵亡,士卒死伤无数。
耶律沙与耶律抹只也被困阵中,幸亏耶律斜轸率后军及时杀到,用万张强弓齐射迫退宋军,ニ人オ得幸免。白马岭之战是辽军在与宋军作战中第一次大惨败。此后北汉不断向辽告急,但新遭大败的辽军无力于短时间内再出援兵,由此宋军完全控制了战局。《辽史》宣称耶律沙在获救以后,还想率领余兵及耶律斜轸的后军再增援太原,只是路遇北汉驸马都尉卢俊说太原已陷落,才勒兵而还。
宋军打援获胜,乘势全线进攻,连克隆州(今山西祁县东)、孟县(今属山西)、完州(今山西静乐)、石州(今山西离石)、岚州(今山西岚县北)等地,北汉还能控制的州县所剩无几。宋太宗见宋军形势大好便于四月十四日离开镇州西进,一路上与从臣吟诗唱和,意气风发,于二十二日来到太原城下。
次日,宋太宗至军前视察,慰劳将士,并下手诏招降北汉主,遭到拒绝。二十四日,天还未亮,宋太宗便亲自来到城西督率诸军攻城。但连日攻城,双方伤亡惨重,宋将荆嗣、李汉琼等皆受重伤。宋太宗甚至表示要亲自到攻城器械洞屋中慰劳士卒,激励士气,被手下死命劝止。五月初,宋太宗接连至城下督战,宋军越攻越急,北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感到守城无望,不少人开始自谋退路。
北汉宣微使范超率先出城投降,正奋力攻城的宋军士兵已杀红了眼,突然看见翻城而出的范超等人,还以为是出来反攻,便立即峰拥而上,并不由分说,立斩于军前。而北汉主继元得知范超出降,也下令将留在城中范超家人不分老幼全部斩首,将首级抛出城外。
宋军这才知道范超是来投降的,却莫名其妙地遭到误杀。不过北汉将领还是源源不断地相机出城投降,太原城已无法再坚守了。势穷无援的北汉主见大势已去,在老臣马峰的劝说下,于五日晚遣人向宋人投降。六日晨,北汉主刘继元率百官出城,面见宋天子请罪。宋太宗依惯例对归降的北汉君臣放罪封赏,以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
此外宋太宗为消灭太原的“王气”而尽迁其居民,焚其城,改为平晋县,而以榆次县为新并州的治所。至此,前后历经四次的宋军平北汉之战终于修得正果。北汉主刘继元开城门降宋时,据守城东的勇将刘继业仍苦战不止,宋太宗素知刘继业骁勇善战,欲收降他为自己所用,便让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告知北汉主已出降,刘继业这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本名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土豪,在五代混战中古据麟州,自称刺史。因各方势力风云变幻,身为长子的杨崇贵便去太原为人质,后来成为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帐下勇将,为避刘崇之名讳,改名杨重贵。刘崇很赏识杨重贵,遂赐北汉国姓刘姓,改名作刘继业。由于他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所向无敌,故又被号称“无敌”。
有什么好看的民国小说?
写在前面:以前特别喜欢金粉世家这部民国剧。最近看墨非墨宝的十二年故人戏,觉得很好看,这本前面已经推荐过了。这里就推荐其它基本好看的民国文。《南城》
瓢泼大雨,梧桐小巷。顾三爷懒懒靠着椅背,车外她抱胸而行,柔美脆弱似朵白嫩丁香。黑色别克缓缓停过来,清溪扭头,车窗里露出一张冷峻淡漠的脸。她咬咬唇,乖乖坐了进去。
书评
女主是酒楼娇美掌柜,男主是汽车大亨,苏爽甜文,无虐。但是文章不会觉得腻,两人的爱情真是让人羡慕啊。
《红豆生民国》
上海滩“声名狼藉”的贺二少偶遇圣约翰大学女学生虞红豆,两强相逢必有一妻奴。
书评
虽然背景是民国,但是本质是篇披着悬疑探案皮的甜文。怕虐的放心看。凝陇文笔不错的。这本书还在连载中。
《碾玉》
上海名媛玉晚辞家世显赫,容貌出众,性格宁折不弯。父亲玉正扬因好友纪司令蒙冤惨死,不得以纳了纪司令的姨太太乐心兰为妾,以保纪家遗孤纪泽宇。他对纪泽宇宠爱有加,远胜于亲生女儿晚辞。晚辞不满父亲偏爱,却反被父亲送遣送德国留学。十年后,晚辞归来,机缘巧合救下神秘男子齐远,暗生情愫,齐远喜欢的却是玉家养女苏凌之。晚辞遭受打击痛苦不已,彼时陪在她身边的,竟是她一直厌恶的纪泽宇。他是外人眼中的浪荡公子,却独独包容她,宠溺她,究竟哪一面,才是真正的他?掀开层层伪装,晚辞身边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另一重身份,迷雾重重下,谁才是真正的隐藏者?
书评
这个文怎么说呢,不是单纯的甜文虐文,是相互交织的,两人算是欢喜冤家。虐甜虐甜的,看的停不下来。虽然这本书很好看,但是作者在晋江也没更完,只更到17章,因为出书了,所以电子版是完全没有的,只有实体书卖。
《盐店街》
一条盐店街,你方唱罢我登场,世事风云变幻。两个大家族,新仇旧恨理不断,看谁难过情关。民国十六年,七小姐来到盐店街。看似门当户对的联姻,暗藏着两家处心积虑的设计。虎狼环伺,暗箭汹涌,金玉满堂里,时时是钩心斗角。千里盐场,盐战澎湃,风平浪静下,处处是尔虞我诈。纵火、闹事、罢工、枪战,盐店街上风波迭起;流言、诬蔑、陷害、嫁祸,玉澜堂里阴谋丛生。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追清河两岸花香,览一卷盐业风云,看几番尘缘真情。
书评
文笔倒是挺好,但是看完很郁闷,我觉得男主太懦弱还有渣,结局也不算好,因为文笔忍着看完。不过也做一个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开头和不和胃口再选择是否继续看。
《无心法师1》
无心法师不老不死,他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直至他下山偶遇对他有半个窝头之恩的李月牙,他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了。妖女岳绮罗被他意外放出,对他纠缠不休;顾大人是无心的好伙伴好兄弟;张显宗的爱,对岳绮罗来说无足轻重。这么好看,这么精彩,全因他们活生生就在眼前。
《来不及说我爱你》
原以为此生便能永结鸾俦,共盟鸳蝶,却逃不过万丈红尘的沉沉烟嚣,十面埋伏。他不过是要逃脱羁网,随手抓一个掩障,窄窄的车道里,与她擦肩。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情长意深,生死关头,一幕逢场之戏而已。落花时节又逢君,他和她都还年少意气。他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原是乱世中一个门阀豪强;她待嫁芳心,为救许郎入境来,曾是鸾镜朱颜双双影。此后经年,关山如雪,烽烟残梦,她与他终究是情深缘浅,长恨如歌。
简评
这两个放到一块说,就不写书评了,因为都拍过电视剧。来不及说爱你是李小冉演的,还挺好看。无心法师也很有名。大家可以补一下小说,文笔没得说。
《情到刻骨,原来如此》
他是江北司令,凶悍魁梧,狠毒霸道。
她是江南闺秀,清丽温婉,貌美柔柔。
他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哪怕要这个天下,我也会为你去打!
她望着眼前的男人。一字一顿,无比清晰地说,我只想要你去死!
一次次的逃离,一次次的禁锢,他为她甘愿舍弃一切,却不曾换她看他一眼。
而他,梨花树下那抹微笑,却是他此生心底最美的痛!
书评
讲的是江北司令贺季山与江南闺秀沈疏影的纠结爱情故事。沈疏影的哥哥临出国前将妹妹托付给好友贺季山照顾,贺季山对沈疏影一直倾心不已,然军阀混战,贺常要厮杀于战场,在此期间,女主渐渐心系贺手下的军医薄少同,二人相商私奔,结果被贺发现,恼羞成怒,他只能用军人的手段强娶她为妻。后来女主发现哥哥是革命党,为保全哥哥,只能忍辱负重。然,战场成败一瞬间,她远走异国,当她带着一个眉眼像他的男孩子出现在他面前时,才发现,这一生终是逃不过彼此的宿命,爱,早已在多年前在心里。
女主有点烦,白莲花类型,不怕的可以看看。
《温香阮玉》
民国乱世,菟丝花一样的谢阮玉,只能依傍他人而生,终落得葬身残阳枯冢。一场噩梦醒来,重返二八年华的她决心改写自己的命运,要做绞心的韧藤。不料却偏偏遇上棵带刺的毒树,被沈府七少爷沈培远看透全部心机。迫于形势,两个各怀心事的人只能结盟,然而在几番惊心动魄之后,明明是共谋,却成了同舟共济;明明是交易,却交了彼此真心。纵使大权在握,不如一人在侧,难得狼烟乱世,有你阮玉温香。
书评
这本不涉及家国,背景主要是男主的家族的夺位纷争。女主上辈子惨死,重生后决定改变命运,女主起初像菟丝花,其实是很聪慧的人。男主看低温和,其实是狠厉的人,两人感情发展自然。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沙场?
蜀国的灭亡虽然是诸葛亮去世后约30年的事,但他对此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致他的儿子诸葛瞻也不得不文官上阵。至于诸葛瞻让人把士兵的腿埋在土里打仗,则纯粹是以讹传讹。
一、诸葛亮三兄弟分事三主对于诸葛兄弟,我们熟知的有诸葛亮及其兄诸葛瑾,其实他还有一位堂弟诸葛诞,此人在曹魏一方,他在宦海几经沉浮,曾任扬州刺史,后因好兄弟夏侯玄被杀,于是起兵造反,终被司马昭所杀。
一家三兄弟分事魏、蜀、吴三国,也算史上一段佳话。
有意思的是,在魏国与吴国之间的东兴之战中,镇东将军诸葛诞与征东将军胡遵率水军七万进攻东吴,而吴军首领却是自己的侄子、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叔侄大战中,最终东吴大败魏军,诸葛诞也因此降职。
二、诸葛亮老来得子,诸葛瞻幼年丧父野史传言,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聪明贤惠却相貌丑陋,故有“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谚语流传。
夫妻二人虽然恩爱,但婚后却久不生育,于是其兄诸葛瑾将自己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在蜀国领兵打仗。
历史上有一件趣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有一件经典作品《远涉帖》,据说是临摹诸葛亮的一封书信。
原来,诸葛乔到蜀国后,诸葛亮每隔一段时间要写信给兄长,述说诸葛乔的情况。而《远涉帖》所写内容,正是诸葛乔在参加一次战斗后,诸葛亮向兄长报平安的信。由《远涉帖》可知,诸葛亮的书法一定也是非常之好,否则书圣怎么会临摹他的字?
有意思的是,在诸葛亮46岁,诸葛夫人终于产下一子,这就是诸葛瞻。
但是,公元234年,诸葛瞻8岁时,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诸葛瞻承袭了其父的武乡侯。而诸葛乔更是在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三、诸葛亮对蜀国的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三国的了解,我们多是依据《三国演义》,但这样一本小说有很多演绎的成分,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倾向性,作者更加同情刘蜀,故对蜀国渲染美化较多。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至少有两大错误:
一是逆势而为地穷兵黩武。
偏安于西南的蜀国属小国,本应休养生息,但诸葛亮却一味地主动用强,曾六出祁山,而他的继承人姜维更是十一次北伐!
打仗是要花钱了!国家好不容易攒了点钱,一场仗打下来沒了;于是停下来,攒点钱再打……如此反复,国家怎么能富强?
二是后备人才培养不力。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我们都知道,蜀国在五虎将及魏延、王平等人之后,已无可用的武将,而文官方面,也无更多人才。
而这都得归咎于诸葛亮,他个人能力太强,事事要亲历亲为,不放心、不放手让手下人去干,以至于他操劳过度、累死五丈原后,蜀国人才凋零,衰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也造成后来邓艾千里夺袭江油时,文官诸葛瞻也不得不披挂上阵,从无带兵打仗经验的他,哪是身经百战的邓艾的对手?
四、埋腿而战是以讹传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诸葛瞻)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有人据此而说诸葛瞻让士兵埋腿而战。
这完全是不懂古文字而产生的误解。如果真是埋腿而战,那应该记作“埋人脚”而战,而不是“脚步”。
鬼子歌手千百惠有一首歌《走过咖啡屋》,其中有一句: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可见,“脚”与“脚步”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谓“埋人脚步而战”,意思是让大家勇往直前、宁死勿退。
绵竹一战,诸葛瞻及其长子诸葛尚皆战死,其次子诸葛京后入魏,魏国念诸葛亮之忠勇厚待之,诸葛京曾任江州刺史。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为何谋反?
认为天京事变起因于杨秀清“逼封万岁”论者,一般都同意下面的前提:
一是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选择的时机是在一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面对“逼封”只好暂时答应,为的是拖延时间与石、韦联系请他们勤王诛逆;
二是“逼封万岁”时韦昌辉和石达开都不在天京。“逼封万岁”论者认为这是因为杨秀清嫌他们二人碍事,把他们调离天京,为的是放心挟迫洪秀全让位。
然而本文认为,杨秀清不可能向洪秀全“逼封万岁”,更不可能在韦昌辉、石达开不在天京的情况下谋求天王君位。“逼封万岁”说不成立,纯属子虚乌有!
首先,杨秀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向洪秀全“逼封万岁”。
所谓“万岁”等称号是永安封王时加给“上帝之子”们的尊号。洪秀全作为君主称“万岁”,以下东王杨秀清为九千岁,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依次为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因为他们是上帝家庭的成员,所以他们才拥有这样的称号。
洪秀全的“万岁”称号有两个涵义。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太平天国的君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这几位上帝之子中的长者。前者迎合了帝制时代中国人的习惯,而后者如果把洪秀全的“万岁”与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的九千岁、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放在一起考察,应看作是上帝家庭成员的荣誉称号。
从一万岁到五千岁本应按照年龄长幼排列,只是杨秀清借降憧巫术夺取最高宗教权力,因此作为上帝第四子的他就排在了上帝第三子冯云山前面。而萧朝贵借取得天兄下凡的权力和“帝婿”的身份也排在了冯云山之前。
总之“万岁”在永安封王时已有着双重涵义。因此,如果从“万岁”是君主,“千岁”即便是只与“万岁”差一千岁的“九千岁”也仍然是臣这个角度,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的确是谋反叛逆,违反了帝制时代中国人的政治心理定势。但如果从宗教角度,杨秀清则没有必要向洪秀全的“万岁”地位挑战。从本质上看,他与洪秀全地位相当,都是上帝之子,少一千岁仅是少在了年龄上,更何况他可以借天父下凡凌驾于天王之上。
其实这几位上帝之子的位次是不可更改的,也是不可以补缺或提升的。八千岁萧朝贵与七千岁冯云山死后,后面的韦昌辉和石达开并没有依次递补上去。这也可说明“万岁”与“千岁”的宗教意义。
杨秀清借天父下凡,可以象洪秀全一样自称为“朕”,这说明在太平天国的宗教教义里,是天父、天兄与天王共同治理着地上的“小天堂”太平天国。所以杨秀清完全可以借天父下凡这种制度化的仪式行使君主权力,而且他在实际权力运作中早已使天王成为“虚君”,他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取代洪秀全去做什么“万岁”。
相反,如果杨秀清试图取代洪秀全天王的君位并称“万岁”,他就将面临天国臣民的质疑。因为他毕竟是东王九千岁,是辅佐天王的正军师。所谓杨秀清的部属说“有天王在,恐不能”,这个道理杨秀清自己不会不明白。他不会主动去触犯臣民们的习惯心理,即洪秀全是君主,是天子,是万岁。
相反,许多史料证明杨秀清十分注意维护洪秀全的君主地位。他对天王府的修造亲自垂询布置;虽然掌握最终裁决权,而仍然保留向洪秀全“请旨”的程序。他多次借天父下凡劝诫洪秀全,其中对他为君之道的期望颇多。杨秀清一方面架空天王权力,另一方面还刻意维护天王的君主威信,这说明杨秀清深知自己权力再大,在臣民心目中仍然是臣。
尽管他本人依靠智慧,把握机会架空了洪秀全,但他知道在臣民心中,他的权力终究来自于天王的授予,即李秀成所说“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仍然是天王授予他正军师权力的。可见杨秀清若夺天王君位,必须解决臣民习惯的忠君心理定势。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杨秀清不会选择一破江南大营之后作为“逼封万岁”的时机,也不会为了使自己的纂位行动顺利实施,而把韦昌辉与石达开都调出天京,以便于挟迫洪秀全。
一破江南大营会战确实是杨秀清时代太平天国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但并非可被杨秀清视“为己功”的一次胜利。参加会战的两大兵团统帅石达开与秦日纲都不是东王的心腹,而是天王的支持者与同情者。
杨秀清本人倚仗的实力基础是林凤样、李开芳的北伐军,这支部队已于一年前在北方覆灭了。杨秀清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保证他“逼封万岁”,他还需要等待机会和时间培养忠诚于己的心腹部队。
一破江南大营就其本身军事意义而言也仍然是东线战场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只是暂时把清军驱逐出天京外围罢了。以杨秀清的政治抱负,他在定都不久即派出自己的王牌部队北伐北京,足以证明杨秀清绝非甘于偏安的人物,他怎么会以为仅仅在天京外围驱逐了向荣就“无外忧”了呢。所以杨秀清即使真的“逼封万岁”,也不会选择这时作为机会。
至于杨秀清把石达开、韦昌辉都调出天京,他真的会认为天京城里没有了这两个人,他就可以逼迫洪秀全就范安全实现纂位吗?从“逼封万岁”论者的材料看,杨秀清在自己的东王府内部召集部属商量这件事,都有“有天王在,恐不能”这样的公开反对意见,更何况地位尊崇、手中已经有了一定军事实力的韦昌辉和石达开呢?杨秀清难道不担心他在逼迫洪秀全就范后,手握重兵的韦昌辉和石达开会立刻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向他挑战吗?
他既然知道韦、石二人是他谋逆篡位的最大障碍,为什么偏偏还要把他们放出天京城?他完全可以借天父下凡捏造罪名,即使不除掉他们,也至少暂时以某种方式消除他们的影响,这样洪秀全岂不更授首让位?
更难以解释的是,如果杨秀清敢于冒挑起内战的危险执意篡位,向洪秀全等摊牌,那他为什么不先保护好自己呢?在天京事变发生前,他把自己最得力的两个宗亲杨辅清、杨义清派到江西作战川,远离天京,一旦有变,他将何以自保?精明的政治家、精于权术的杨秀清难道真的想不到这些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杨秀清不可能“逼封万岁”激起天京事变。自从北伐军覆灭,杨秀清的实力基础大大削弱;而石达开在西征战场湖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和随后在江西的开疆拓土,使洪秀全支持者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有了实质性的扩张。
杨秀清虽可以采用交叉换位的方法使石达开等频繁调动于东西战场,但他已无法直接干预石达开对江西基地军政事务尤其是人事的安排。这说明在杨秀清膺主政治的铁幕之下,已经出现了地方实力派的萌芽。石达开在东征前以岳父黄玉昆代自己主持江西事务,就是明显例证。
再有超凡魅力的个人权威也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持。杨秀清在实力己消彼长的条件下,有什么资本向洪秀全“逼封万岁”!
那么杨秀清在一破江南大营会战后即派韦昌辉到江西作战,派石达开到湖北前线作战,秦日纲则继续在天京外围镇江、句容一带进行军事行动,是有意识地把他们调出天京,好放心“逼封万岁”吗?
本文认为,杨秀清之派出韦昌辉与石达开其实仍然在继续他过去分而治之,对统帅混合编队的策略。他惟恐石达开在江西的势力逐步稳固会形成一个针对自己的离心策源地,而严峻的战争形势又迫使他不得不继续重用石达开。于是他想出一个分而治之的计策,那就是派地位高于石达开的北王韦昌辉到江西督军,而派石达开到湖北前线,以防久踞武昌的韦俊效法石达开在江西的榜样。这或许才是杨秀清把韦昌辉、石达开分别外放江西、湖北的用心。
杨秀清或许认为,他们二人各自指挥不熟悉的部属,特别是很少出京的韦昌辉还没有走过这么远,一定会想办法协调、消化与江西石达开部将们的关系。杨秀清或许想借此一箭双雕。他还派出自己的兄弟杨辅清、杨义清也率队进人江西,或许一方面可监视韦昌辉,另一方面抑制石达开在江西的势力。
所以,东王杨秀清并不是要把韦昌辉、石达开调离天京为他“逼封万岁”制造机会。因此本文认为,杨秀清并未刻意制造机会“逼封万岁”。他无意也无实力向洪秀全及其支持者们摊牌激化矛盾,促成毁灭自己的天京事变。
那么“逼封万岁”的说法这样流传深远,从太平军当时的承相李秀成,到清朝文人,均如是陈述且深信不疑,又是为什么呢?既然杨秀清没有“逼封万岁”,那他为什么长期蒙受着这一叛逆恶名受到后世史书的口诛笔伐呢?看来,有这样一个精心罗织的罪名以谣言的方式传播开来。那到底又是谁把这个罪名罗织到杨秀清身上呢?
【“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
北洋军阀的三大派系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陷入了混乱状态,内部权力斗争也日趋激烈,几经博弈,最后形成了皖、直、奉三大派系军阀团伙,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虽然把持中央最高权力,并从鬼子借到了几笔巨款,大肆采购武器,编练军队,显示出很雄厚的实力,但无力辖制整个北洋派系。
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主要控制着直隶(今河北、京畿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江苏等省。1919年,冯国璋病卒,直系悍将曹锟、吴佩孚掌控了直系的军权。
奉系首领张作霖则割据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称“东北王”。以唐继尧、龙云为首的滇系军阀和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军阀盘踞南方,实力亦不容小觑。此外,还有川、粤、湘、黔、晋等割据一省或一地的小军阀。除孙中山领导的南方国民革命军与皖、直、奉三大系军阀长期对峙的战争外,各大、小军阀集团内部为争夺政权或抢夺地盘也连年混战不休。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1918年,段祺瑞挥师南进,欲以武力统一中国,引发了直皖两系的疑忌及抵触情绪,使双方的矛盾愈发尖锐,并逐渐公开化。
段祺瑞欲利用直军进攻湖南,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而率军攻克衡阳的吴佩孚则偷偷与占据两广 的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秘密谈判。1918年,直系通电呼吁和平,指责皖系媚日卖国。次年秋天,因皖系大张旗鼓的扩军备战,直系遂联络奉系,组成“八省同盟”。桂系陆荣廷也决定“联直击皖”,私下里秘密向吴佩孚提供了大量作战物资。
1920年5月,吴佩孚率部从衡阳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保定。同年7月,段祺瑞组建“安国军” ,与直军在河北北部展开激战。双方鏖战正酣,张作霖的奉军突然入关助直,“安国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大败亏输。此战遂以皖军惨败而告终。之后,皖系淡出了历史舞台。
之后,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击败了奉系,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实力派曹锟先打着“恢复法统”的幌子,推举无权无势的黎元洪再次做总统,借此将徐世昌驱逐下台。接着花重金收买国会议员,操纵选举。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大总统成功。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的对象主要是直系军阀吴佩孚, 盘踞在京汉铁路沿线的河北南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有兵力20余万;奉系张作霖,控制着东三省以及津浦路北段的京、津一带 ,拥兵30余万;还有被称为“东南王 ”的直军重要首领孙传芳,占据江、浙、闽、赣、皖 五省,拥军20万。北伐军总兵力大约10万。
经艰苦征战,北伐军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以及武汉之战的胜利,基本摧垮了吴佩孚的20万大军。 到11月1日,在江西战场上的第二波作战开始,按照常凯申事先拟定的计划,北伐军先肃清南昌外围之敌,孙传芳逃到南京,随后北伐军兵分三路围攻南昌,8日攻克南昌,经此一役,孙传芳部署在江西的10万主力全部被北伐军歼灭。
11月9日,驻扎汕头的何应钦东路北伐军奉命扫荡孙传芳在福建、江苏、浙江的军队。12月8日,东路军一举捣入福州。1927年2月18日攻克杭州,3月中旬进入上海。3月24日,常凯申率中路军攻入南京。这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其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8年北伐胜利后,常凯申威望大增,遂掌握了军事实权。1928年4月,第二次北伐开始。这次讨伐的对象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北伐军沿津浦路、京汉路迅猛向北推进。张作霖的“安国军”接连失利,迭遭惨败。5月3日,北伐军攻入济南 ,驻济南的日军无理进行武装干涉,悍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 。北伐军不愿或不能与日军正面交锋,于是绕道北进,6月初兵锋逼近天津。张作霖屡战屡败,见势不妙,无奈退回关外。北伐军进入北平。张作霖撤退途中被日军(此案存疑)炸死于皇姑屯,由其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经过半年多的谈判,张学良顺应历史潮流,于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辖。至此,北洋军阀集团皖、直、奉三大派系相继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南北亦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