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勋章之先头部队,让你感觉既充满正能量?

2023-06-06 15:55:03 87阅读

荣誉勋章之先头部队,让你感觉既充满正能量?

上面的碑文是贺龙悼念彭雪枫的挽联,于1945年2月8日发表在《解放日报》。其中“我来复仇”四个字,是何等霸气!可以说是贺龙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和光辉革命斗争历程的生动写照。“一把菜刀起义人,半生革命刃犹新”,在我的心目中,贺龙元帅个性鲜明、侠肝义胆、用兵如神,是最有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将帅之一。贺帅戎马一生、片纸难尽,这里分享几个故事以表敬仰之心!

南昌起义军代总指挥

1927年6月,由于在北伐中战功卓著,贺龙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7月26日,贺龙率部抵达南昌,他把军部设在西大街中华圣公会宏道中学,与驻省长公署的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留守处隔街相望,这是为起义时迅速消灭敌人的指挥中枢所作的精心安排。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召集前委第一次会议后,立即赶到第20军军部,与贺龙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代表党中央委任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后,贺龙率部南下潮汕地区,准备夺取沿海港口城市。

荣誉勋章之先头部队,让你感觉既充满正能量?

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28年2月下旬,贺龙、周逸群带20多人,前往湘鄂边开辟新的根据地。贺龙挥师解放了五峰县城,消灭了长阳县团防,建立了长阳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农民协会和赤卫队进行抗租抗税斗争。经过两年的艰苦战斗,红四军在以贺龙同志为首的湘鄂边前委正确领导下,在武陵山下,澧水之滨开辟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包括五峰、长阳、石门等苏区在内的湘鄂边根据地,部队发展到5000余人,消灭了上万的敌人。

1930年春,根据党的指示,贺龙同志挥师东进洪湖。这一战略行动威慑敌胆。敌人惊呼:“湘西地方偏远,幅员辽阔,贺龙大肆活动,趁虚东窥”,东进洪湖的红四军与周逸群等同志创建的红六军会师公安,成立红二军团,发展了辽阔的湘鄂西根据地。

率红二、六军团钳制敌人130多个团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红二和红六军团受命坚持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以偏师一角钳制敌人,支援中央红军长征。贺龙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决策了红二和红六军团的行动。是年10月,正值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困难时期,为钳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并建立新的根据地,贺龙等策划发动了湘西攻势,当时红二和红六军团已不足8000人,连续奋战48天,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歼敌一个师又两个旅大部,造成北去长江进逼鄂省之势,调动了敌12个师又两个旅,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4道封锁线。接着又在兵力更加悬殊、条件更加困难的形势下,连续粉碎敌人三次围剿,红二和红六军团,钳制敌人最多时达到130多个团。

指挥120师抗日战功卓著,是八路军平均战绩的两倍

八年抗战中,平均每千名八路军歼敌1090人,120师每千人歼敌2638人,是八路军平均战绩的两倍多,八路军平均每歼敌千人伤亡486人,120师每歼敌千人,伤亡461人,120师也是在对日作战中缴获敌人机枪最多的部队。

1937年9月,贺龙率八路军120师主力东渡黄河,参与忻口战役,他指挥部队在雁门关设伏,击毁日军运输汽车100多辆,毙敌500多人,夺回雁门关。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率部挺进晋西北,进军绥远,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接连收复岢岚、五寨等七座县城,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底,贺龙奉命率领120师主力千里挺进冀中,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120师和八路军第三纵队转战冀中平原,先后在大曹村、曹家庄、刑家庄、黑马庄4战4捷。

1939年4月,贺龙指挥的河间齐会战斗,是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平原后所进行的第1次歼灭战,也是八路军首次取得平原大量歼敌胜利的模范战力,在周围日军据点林立的情况下,贺龙集中7个团的优势兵力,经三昼夜激战,共必伤日军700余人,俘虏7人,缴获山炮一门,轻重机枪20挺、步枪200余支,歼灭了曾经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吉田大队。敌人被包围的时候,灭绝人性的使用了毒气弹,正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的贺龙和120师机关20多人中毒,贺龙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医务人员要抬他进村治疗,他摆摆手要过浸了水的口罩,戴上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把敌人完全消灭。

结语

贺龙元帅毕生奋斗,功垂史册,骁勇过人,坦诚豪爽,他传奇的一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有哪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一个王朝的兴衰牵动的是无数老百姓,无论是旧的政权崩塌还是新的政权建立,都是老百姓们的黑暗时刻。那么历史上有哪些黑暗时期?

五胡乱华——历史上最黑暗时期

司马炎灭了东吴,终于将乱了百年的三国割据再次统一起来。但是晋武帝分封了宗室亲王还给他们兵权这是隐患之一,晋武帝没有选好继承人这是隐患二。正是这致命的两点造就了八王之乱,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剥削。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开启了五胡乱华这段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当时政权远不止十六个国家)、大小各异的政权。

长年的战争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一开始全国约有三千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经过百余年的蹂躏,最后中原的汉人大概只剩下400万,可见人口锐减之严重。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代。

《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

在这段时间里,汉人被驱逐到南方,北方留给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超过20个以上的政权。几乎平均11年便有一次朝代更替,成为秦以后中国古代分裂时间最长、动乱频率最高的历史时期。

这种毁灭性战争的结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加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使得“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贫民起义层出不穷。

北方的老百姓惨遭蹂躏。五胡中的羯族,他们行军作战没有粮草,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

五胡乱华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到公元439年鲜卑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持续了一百余年时间,这对中国北方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期间文化倒退,汉人惨遭屠杀,幸而南渡,保存了下来。这段时期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宋初之间的一段乱世,这段乱世是一段黑暗时期,从朱温代唐立梁开始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共经历53年。

唐朝自黄巢起义之后就名不副实了,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到了唐朝末年中原大地上硝烟四起,各个政权起起落落,如同走马灯般换个不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场,被后世称为五代,五代中有后唐,后晋,后汉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权。

而中原以外的地区,还有很多小国,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国,则被后世史学家们统称为十国。

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

五代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们不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不明礼乐,轻视文人。他们在意的是武力,是军事,随意拥立新的君主,随意杀人不受军法约束,因此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开国之初就开始打压武将,他害怕啊,万一有一天谁在搞个阴谋拥戴造他的反或者造他子孙的反那找谁诉苦去,他经历过五代乱世知道其中的弊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有宋一朝将武将压制的死死的。

《旧五代史·史弘肇传》里记载,当时人们认为平定祸乱,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剑拼杀,文人的礼仪教化不管用。正是这种传自少数民族的尚武风气盛行,让五代十国的中原秩序混乱,战乱不休。人要是没了信仰,没了约束,人的丑恶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崇尚武力,便是屠夫。

武将们专权,残忍,他们动辄发动政变、改朝换代,为此不惜弑君、弑父、兄弟相残。从后梁到后唐,朝代更替、几易其帝,弑君、弑父、杀兄三种分别违背君臣、父子、兄弟伦理的事情都发生了。这才其他朝代是少有的。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

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

五代时间不长却有十几个政权,频繁更迭,相互征伐,可想而知当时的人民生活正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口也随着频繁的战争而减少,更是在这段时期失去北方的屏障燕云十六州,这成了北宋一百多年的一道硬伤。

蒙古灭宋

如果说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是老百姓的不幸,那蒙古灭宋就是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元灭亡宋,对华夏的文明应该是史无前例的浩劫,其影响至少使华夏文明倒退百年。更是有了那句”崖山之后再无宋“。

蒙古从部落民族走向元朝是他们的进步,然而对华夏文明却是毁灭性的打击。两宋的富庶程度远超汉唐。宋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次由农业帝国尝试向商业社会转型的王朝,期间外贸行业手工行业都是相当发达的。

文化上更不必说,唐宋八大家六位是宋朝人,陈寅恪先生亦表示,赵宋王朝是华夏文明的巅峰。然而经历过元朝的摧残之后,明清两朝的文化再也不能像宋朝那样璀璨了。

南宋时共有1200多万户,蒙古人向来有屠城的习惯。宋被灭时人口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六。可见当时统治之黑暗。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采用武力将汉人降伏。而在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采取的一系列强硬措施是对汉人的严重摧残。

要知道在古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们把头发看得相当重要,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 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清军于1644年入关后颁发第一次的“ 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 剃发令”,遂趁势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这便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之后剃发令还是遭到江南的百姓们继续抵抗,于是清军对嘉定的老百姓进行三次屠杀,就是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严重伤害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百姓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发斗争尤为顽强激烈。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清军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死亡者达二万余人。

这无疑是历史上又一次黑暗时期。

文字狱

文字狱古来有之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而清朝时期文字狱尤为兴盛。文字狱是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

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已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

鲁迅说,“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

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库全书是修书吗?

要说盛世修书是说明这位皇帝是个清明之君,可是修书修成乾隆这样的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份。这又是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很多一手史料也见不到了。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大量的对清朝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

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

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还对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

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这是修书还是毁书呢?

《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

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这实在是空前绝后的一场文化大浩劫。很多一手资料再也见不到,很多文化传承出现断流,历史也被篡改,站在文化层面来说乾隆所为实在不应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兴盛,都会出现黑暗的时期,吃苦受累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是被自己的队友给坑害了的?

杨家将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杨家将指的主要是杨业和他的那帮仔们,他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杨老令公。

不过杨业早年并不是宋朝的将领,他是北汉将领,甚至跟辽国有很深的渊源,因为当时北汉是依靠辽国才建立起来的。

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灭亡北汉,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宋太宗赵光义身上。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击败了刘继元,当时杨业力战不敌,最终选择归降宋太宗。

当时的杨业还被称之为刘继业,赵光义很欣赏杨业的战斗能力,所以就让他改回了本姓杨,又取名为业,所以才有了杨业。

跳槽来的员工,总是比公司里培养出来的要香一点,就算是工资待遇都要高一些。因此杨业也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厚赏,不仅手握兵权,而且所得财物很多。

拿了人家的钱财自然是要给人家办事的,因此当辽景宗攻打雁门的时候,杨业和潘美合作,前后夹击,重创辽军。雁门关之战后,杨业名声大噪,威震四方。

由于对付辽国他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在雍熙北伐的时候,潘美担任西路军主将,而杨业则担任他的副主将。此外蔚州刺史王侁担任护军职务。没想到的是这位潘美和王侁就成了杨业身边的猪队友。

一、王侁故意激怒杨业,导致杨业身陷重围。

杨业是降将,自然是得不到宋朝大将们的信任,因此可以说这哥们虽然地位高,但是跟同事之间处不好关系。

这么一来弹劾杨业的奏疏,那就比较多了。宋太宗每天批改作业的时候,都能找到若干份骂杨业的文章,不过宋太宗知道其中缘由,因此从来都是置之不理。

这次参与雍熙北伐的时候,杨业虽然也是西路军副主将,可是他依旧跟同事们处不好关系。其中最讨厌他的,就是王侁。

当时东路军出师不利,因此宋高宗让潘美这边带人把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的百姓,都迁徙到内地来,这一招估计是跟曹操学的,有够狠的。

可是在迁徙的时候,辽国大军又杀来了寰州。杨业这个时候对主将潘美说:咱们暂时打不过他们,应该先以护送百姓回去内地才是上策。

而且杨业还提出了非常精妙的护送方案,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但是王侁骂骂咧咧地说:你这家伙好歹也带了几万精兵,居然如此胆小怕事。要我看,直接从雁门走,大张旗鼓地前进才是上策。

杨业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王侁又神补刀了一句:你不是一直号称杨无敌吗?怎么现在却害怕辽军了?是不是有什么其他想法呢?

这话直接戳中了杨业的内心,因为他是降将,所以总是受到这帮宋朝老将们的歧视和怀疑,这次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们的想法,杨业当然是被激怒了。

因此杨业就这么被激怒了,选择跟辽军硬刚。不过他临走前对潘美说,这次行动十有八九会失败,但是所有人都指责我怕敌人,所以我不得不上战场杀敌了。

二、王侁和潘美在紧要关头,又摆了杨业一道。

这次军事行动,本来就是杨业极力反对的,但是他为了让北宋将领们信服,只有选择逆流而上,再难也要想办法克服。

杨业让王侁和潘美,带着人马埋伏在陈家谷口,等到杨业把对手吸引过来以后,大家再合兵一处将他们击杀。

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宋史》

这本来是很不错的计策,杨业这边也是按照计策来的。辽军那边也用的这一招,不过杨业没有上当,等杨业退到了狼牙村的时候,王侁这家伙的神操作就来了。

王侁以为契丹人都被赶跑了,所以立刻带着本部人马离开了埋伏点,跑到前线去争功了。至于潘美,本来是想要制止王侁的,结果王侁为了抢功,也不听潘美的了。

潘美无奈之下,也带着本部人马后撤了。这么一来杨业可就从诱敌深入,一眨眼变成了孤军深入了。

三、两个猪队友,最终害死了杨业。

本来好好的计划,就是因为王侁这个猪队友的行为,功亏一篑。杨业在前线和辽军厮杀了一整天,等到他按照计划退到陈家谷口的时候,却发现这里空无一人。

眼看着辽军就要把他们杀光了,杨业悲愤欲绝,打算以身殉国。他身上已经受了十多处伤,亲自斩杀了数百名契丹兵,最终还是被对手给俘虏了。

同时他的二儿子杨延玉在这一战中战死了,杨业觉得没有脸面活在世上了,于是选择绝食三天,最终把自己给活活饿死了。

可以说杨业就是被王侁这个猪队友给害死的,不过潘美作为主将也难辞其咎。他选择亲信王侁的建议,其实也是因为杨业是降将的原因。

由此可见,轻易跳槽到其他公司,虽然待遇上是有所改变了,但是你很难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反倒是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宋史》

赵光义得知杨业去世后,非常伤心,他查清楚原因以后,果断将潘美降级三等,王侁直接被流放发配,也算是给杨业一个交代了。

总结:到了新环境,业绩未必就有融入环境重要。

杨业在业绩这一块儿,那是完全没话说的,打仗基本处于战无不胜的状态,堪称杨无敌。可是杨业没有处理好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是让人头疼的地方。

毕竟杨业创造业绩的机会还有很多,可是如果不处理好自己和同事们的关系,那么这些人肯定会给自己扯后腿,到时候就追悔莫及了。

因此我认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如果无法融入的话,将来你也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了。

此外杨业这个人身上也是有弱点的,他经不起别人的激将法。王侁这种货色,很明显就是故意要激怒杨业,杨业分明也知道,可他偏偏还是选择上当,实在是不值得。

参考资料:《宋史》

隆美尔为什么不背望远镜?

二战中,家喻户晓的德国名将隆美尔,指挥第7装甲师横扫法国,他将“闪击战”演绎得出神入化,成为英、法联军“谈虎色变”的“魔鬼师”。令人称奇的是,就在战役爆发前3个月,他还仅仅只是一名陆军将领,毫无坦克作战经验。

熟悉隆美尔的人都知道,他随身总是佩戴一枚一战时德皇亲自授予的蓝马克斯勋章,但很少有人注意,他还随身携带着一部莱卡相机。难道隆美尔有摄影的爱好?答案是:不,与第7装甲师在法国跑得太快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隆美尔接手第7装甲师说起。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走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作为一战英雄的隆美尔受到德国元首的特别青睐,从此青云直上,不仅成为元首大本营的指挥官,而且官居少将。然而,作为一名纯粹的军人,他更希望上战场冲锋陷阵。

作为陆军精锐的装甲师,在当时的德国也只有6个师,怎么排也轮不到隆美尔的头上。好在“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元首“撑腰”,陆军司令部不得不将“东拼西凑”的第7装甲师交给他,看这位步兵战术专家,如何驾驭装甲部队。

隆美尔执意选择装甲师,在外人看来,无非是好大喜功,利用精锐部队的实力抬高自己的威望。但实际上,他看重的是坦克的高机动和强火力,能够实现其一直倡导的“进攻、进攻、再进攻”,以及“快、狠、准”的战术理念。

尽管第7装甲师实际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其中有一半还是老旧的、捷克造的轻型坦克,但在隆美尔看来,所有部队的管理都是相通的,无外乎纪律和榜样的作用。他每天与基层官兵一起摸爬滚打,钻研坦克构造和战术,并且整肃军纪。

更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理念与先进的武器结合起来,经过多次演练和磨合,隆美尔通过无线电指挥,可以迅速的将全师分成大小不一的战斗群。同时,还利用“特权”扩建了3个独立炮营,一个工兵营,兵力已达一万多人。

经过隆美尔2个月的调教,一只崭新的队伍建立起来。但他依然很繁忙,因为进攻法国的作战命令已秘密下达,他必须利用不多的时间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不管是报答元首的“知遇之恩”也好,还是证明自己的实力,他都要做到“首战必胜”。

法国战役证明了隆美尔的实力,成就了“魔鬼师”的威名。

5月10日,德国10个装甲师,160万人分成3个集团军群,在3个方向上开始入侵法国。第7装甲师所在的第4集团军正是A集团军群的先锋,为了达成战役目的,“快、狠、准”是取胜的关键,而隆美尔却将这一原则演绎的出神入化。

首先,占据一个好的出发位置。在举步维艰的“阿登山区”,为了尽快通过狭长地带,隆美尔在地图上“蛮横地”标出了第7装甲师的行进路线。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先与其他部队通过,以免拥挤在一起,实现不了快速突击的效果。

其次,不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机会。隆美尔的战术是坦克部队不是散成一条线,而是组成一个方阵进行冲锋,3个野炮营在其后率先开火,待坦克冲到射界边缘时,坦克停下炮轰,待野炮营跟上后继续进攻。这么做的效果就是对方毫无还手的时机。

更关键的是,大踏步突击,不怕战线长。在一般人看来,战线拉得过长,不要侧翼掩护、没有弹药补给,是犯了兵家大忌。但隆美尔认为,这一条不适用于正在溃逃的对手,为了不给他们组建第二道防御阵地的时间,装甲师必须不停的进攻。

导致的结果,一是,第7装甲师的官兵们已经几乎一个星期没有睡觉,苦不堪言,但在隆美尔的催促下,继续推进;二是战地记者根本跟不上他的脚步,以至于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送给他一部相机,希望将部队的第一手资料拍下来。

更夸张的是,他和第7装甲师一度被列为失踪,让所有的人为他担心。殊不知,这时候的隆美尔正在为战俘太多而苦恼。为了节省时间,他命令战俘们将手中的枪摆在公路上,由坦克碾压过去,让他们自己去找战俘营,部队继续前进。

第7装甲师以每天60-80公里的速度推进,比原定的计划快了20倍,这样的速度远远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被俘的英、法联军称之为“魔鬼师”。隆美尔也以伤亡2000多人代价,抓获战俘近10万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这场战役也体现了隆美尔随机应变、处置决断的能力。

单从行动迅速不足以评价隆美尔的战术造诣,他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把控能力,并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更大的胜利,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术家。也正因为如此,也让那些对他“另眼相看”的人,也由衷的佩服起来。

一是,先发制人。他对可能藏匿对手的地方,总是命令全师坦克和火炮同时开火,一方面诱使对方暴露火力,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先敌开火,从而掌握先机,并集中火力,连续攻击,直至歼灭或击退对方,不给其任何反应的时间。

二是,打心理战。由于德军的突飞猛进,不仅打乱了英、法联军的防御步骤,而且使其指挥系统全面瘫痪,到处都是打散的部队。隆美尔知道这些毫无士气的官兵,此时只需要给个小小的压力,就会土崩瓦解。

于是,他让第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手摇白旗,大喊:“停战、投降”,本来就被糟糕战事整蒙的法军官兵,面对这样的德军一时不知所措,纷纷举手投降。更有甚者,隆美尔只身拦下一支法国车队,40辆满载全副武装的法军成了俘虏。

当然,隆美尔唯一遇到的不顺,是英国人的抵抗。他们凭借“玛蒂尔达”重型坦克,不仅阻止了德军的攻击,而且还成功地进行反攻。原来,“玛蒂尔达”重型坦克的厚装甲,可以抵御德军所有坦克和野战炮的炮弹。

眼看撤下来的部队没有了章法,隆美尔命令88毫米的高射炮也参加阻击,没想到,居然打穿了英国人的坦克装甲。从此,88毫米高射炮不仅可以防空作战,还可以被用作反坦克炮,而且效果比一般的反坦克炮还要好。

此役过后,隆美尔的卓越才能,让德国将领们对他是既佩服又嫉妒。于是,许多人得到了晋升,而他不仅没有获得晋升,连梦寐以求的橡叶十字勋章也未得到,这多少让他有些沮丧。不过,他用相机捕捉到的战争画面,成为他最满足的回忆。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历史上因为遇到猪队友?

历史上的猪队友简直太多了。

1、伯嚭:

这位是夫差的宠臣,当初伍子胥帮助阖闾强盛吴国,阖闾在对战越国时受伤而死,夫差即位后一心复仇,后来把勾践打到了山上,就剩那么一点人了。然后伯嚭收了贿赂,向夫差进言,放过了勾践。后来虽然伍子胥屡次跟夫差建议杀掉勾践,都是因为伯嚭的保护,勾践才多次逃过一劫,后来伯嚭还跟夫差说伍子胥的坏话,导致夫差赐伍子胥自尽。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夫差自杀,伯嚭还以为自己是大功臣,没想到勾践却立刻把他杀了。

2、项伯。

他可是项羽的叔叔啊,胳膊肘还往外拐啊。此人先是向张良通风报信,当然这是他讲义气,也就罢了,然后他就经受不住刘邦的甜言蜜语,和人家结亲家了,帮刘邦跟项羽说好话,然后第二天又在鸿门宴上掩护刘邦。虽然如果项羽下定决心,刘邦还是个死,但项伯的保护作用还是很大的。范增得郁闷死啊,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位猪队友啊。

3、项羽。

许多人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中之所以没杀刘邦,主要是因为有个猪队友项伯,但其实项羽自己也是一个猪队友。在鸿门宴上,刘邦假惺惺地忽悠了几句,说是有小人在挑拨他们的关系。结果项羽自己冒出了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把自己安插在刘邦军中的眼线曹无伤给出卖了。刘邦回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无伤给宰了。4、马谡 。这位也不用多说了吧。街亭之战的表现完全是个渣啊,堪称刚愎自用的典型。王平哭死,怎么就遇上了这么一位猪队友,不,还是猪领导啊。

5、慕容评:

这位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前燕太尉,当时皇帝的祖父的弟弟,在慕容恪死后大权独揽,而且逼走了一代名将慕容垂,这也就罢了,争权夺利,也不能说你猪。但后来,当前秦的王猛率兵进攻燕国时,慕容评作为前方统帅,居然在阵地上“卖樵鬻水,积钱绢如丘陵”!什么意思,告诉手下的士兵,你们要砍柴,行,交钱;要喝水,行,交钱!老大,那是你的兵啊,用来保卫你的国家的,你不给他们赏赐也就罢了,还要让他们自己花钱买柴火和水。当时的小皇帝知道这事后也快疯了,立刻写信让他把钱都分了,还跟他说,大爷啊,国家是我的,也是你的,你还怕没钱吗?后来,当然,很轻松就被王猛给击败了。王猛听到这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前燕也就这么被灭了。

6、宋襄公。

宋襄公为报在宋国举行的诸候大会上被楚王摛获之仇,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迫使宋国退军。两军相遇于泓水,宋军在北岸,楚军在南岸开始渡河,谋臣子鱼建议乘楚军渡河之时发动进攻,但宋襄公认为这不“仁义”,没听,等楚军全部渡过河之后,宋襄公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方开始攻击,结果惨败,身受重伤。“猪队友”这个词就是为宋襄公量身定做的。

7、王侁:杨业是杨家将中的重要一员,也是一员很勇猛的大将,因为建立不少功勋,所以官职也步步提升,成为了北汉时期的重要将领。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后,因为欣赏杨业,将他召入帐下做了右领军卫大将军。杨业投降大宋后,数次率兵击败辽军。

雍熙三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名将杨业也随军出征。在和辽军作战中,各路大军表现出色,接连拿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等地,但曹彬一路出师不利,各路大军被迫撤军。

在这个时期,监军王侁因为建功心切,要求杨业率兵出战辽军,杨业知道此时和辽军作战是不明智的,但由于自己是降将,恐遭人话柄,所以被迫出战。同时他也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所以和王侁约定,让他率兵在谷口救援自己。

潘美、王侁等人在谷口率兵等到巳时后,还没有等到杨业,于是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他们为了建功,争相离开了谷口,而主将潘美不能控制,所以也带着士兵沿交河向西南行军。

王侁和潘美相继带兵离开后,谷口空无一人,杨业兵败逃回谷口时,没有人接应他,这导致他寡不敌众,被追至的辽军杀害。杨业本不该死,但却被王侁这个猪队友给害死了,同时主将潘美也有责任。

8、曹爽:

历史上颇有一些人物,有才学和抱负。如果跟对老板的话,必定封侯拜相。只可惜碰到了猪队友,连累自己的前途尽毁,搭上性命的不在少数。我们今天先说一个魏国时期的恒范。魏国时期的恒范。

恒范追随的这个猪队友叫做曹爽。曹爽和司马懿是受魏明帝托孤,共同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八岁的小皇帝。司马懿老迈,曹爽年轻。司马懿以退为进,告老回家休养,于是曹爽大权独揽。曹爽后来做得越来越过分,甚至把皇帝后宫的女子弄到自己的宅子里面淫乱,还把皇宫里面的金银宝贝搬回自己家。曹爽也想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城都要带着小皇帝在身边。曹爽的谋士恒范就规劝他:“你和你的人(党羽)不要一窝蜂地出城呀,好歹留一些内应在城内。万一有谁使诈,把城门一关,把您关在城外,军队落在别人手中如何是好”。曹爽一瞪眼:“我看哪个敢?”结果后来,司马懿就是用了这么一手,等曹爽带着小皇帝出城祭拜之时,将城门一关,首都的军队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司马懿控制皇城之后,写了一封给小皇帝的奏折,痛陈曹爽的罪恶,撇清自己不是造反,而是要清君侧。同时找到曹爽的一个熟人,让他转告曹爽:如果曹爽把小皇帝送回来,就只是免除他的官职,绝不加害。这时候曹爽带着自己的人被关在城外无计可施,恒范于是又劝曹爽:“我们手中有小皇帝作为筹码,可以取得地方官员的拥护。往西走我们去许昌,那里有武器库,我们可以季节军队对抗司马懿,夺得天下。” 可是曹爽却说:“我即使失去官职,至少还是一个富家翁!”,不肯听从恒范的意见。恒范真是恨铁不成钢,说道:“曹真(曹爽的爹)是何等人物,怎么生出了这种猪狗不如的儿子!看来我要灭族了!”曹爽竟然带着皇帝回去投降了!结果司马懿将曹爽兄弟以及其党羽,一起全部灭族,当然也包括恒范。

9、郭待封: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是唐太宗、高宗时期的名将。薛仁贵曾经经历过一次全军覆没的惨败,大非川惨败。而这场惨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这个猪队友导致的,可谓痛失好局。

说到大非川战役,就不得不说这场惨败的直接责任人-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郭待封号称是将门出身,看不上草根儿出身的薛仁贵。就他的功劳来说跟薛仁贵都没法比,唐朝史书根本连列传都没进入。就这样的履历,也搞不明他哪儿来的优越感。如果不是因为他老爷子郭孝恪的福荫,他能和当时的薛仁贵混成平级?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罔顾国家利益和上级薛仁贵的命令私自主张终于酿成惨败的结局。

当时吐蕃对吐谷浑故地附近的河西垂涎,大举进攻西域,占领了大唐西域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被攻占。唐高宗李治也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的西征军队出征大非川。

这次战役唐天子李治给的兵力是5万。这点兵力对于动辄几十万大军出动的吐蕃来说确实不足,并且吐蕃是主场作战而薛仁贵的远征军属于军事上的“劳师以远”。薛仁贵是久经战阵的兵法大家,自然明白这仗怎么打。

薛仁贵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率领主力迅速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形成局部主力优势歼灭敌人。既然需要机动性,就得放弃辎重轻装出击。薛仁贵的意思是乌海地势险要,而大非川相对平缓可以设置后勤辎重营地。他派副总管郭待封镇守辎重营,明确嘱托等他打赢后率领主力来接辎重营回营房。

战争的经过基本上跟薛仁贵的推演相符, 乌海之战打的很顺利。“乃约赍,至河口,遇贼,破之,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 但是副总管郭待封感觉自己和薛仁贵平级而是副手,所以心里一直不服气。所以他根本没管薛仁贵那一套,没有在大非川设置营寨固守待援。反而以两万军力在狭窄的山路上押这辎重向乌海前进。当吐蕃20万大军出现的时候,没有主力掩护的郭待封全军溃败辎重粮草损失殆尽。

远征军粮草辎重损失殆尽意味着没有后勤,被猪队友坑惨的薛仁贵不得不退出乌海回到大非川。闻讯而来的吐蕃四十万大军与唐军决战,唐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当然吐谷浑复国的战略构想没有完成;而复夺安西四镇也成了泡影。这是薛仁贵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惨败,被猪队友郭待封坑惨。

10、王振

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自阉入宫,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

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 8月1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剌军队北撤,以为瓦剌害怕英宗亲征,坚持继续北进。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剌之计”。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明军迂回奔走,8月13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邝埜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没有办法,邝埜单身闯入英宗行殿,请求英宗速行。王振见状,怒不可遏,骂道:“你这个腐儒,怎么会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必死无疑!”即刻命令武土 强行把邝埜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英宗被俘,20万军队被击溃,王振终恶有恶报死于乱军之中,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消息传到北京,愤怒的人们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随。接着,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