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三国志民夫,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

2023-06-05 12:45:03 102阅读

盗版三国志民夫,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

因为中国在一战中站在了协约国一边,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中国虽未受到战火的攻击,但当时的北洋军阀为了得到英法等国的支持,在战争中先后派了12万劳工到法国,帮助协约国军队搬运物资、修筑战壕等防御工事,必要时还拿枪直接参与战事~。(甄子丹的电影中就有一部描述该历史事件的影片,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盗版三国志民夫,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

中国在一战中由于国家实力拍在那里,没有直接派遣军队去欧洲参战;但中国力所能及地站在协约国一边,同协约国一同打败了三国同盟,但中国在战后的巴黎协会上,却没有得到战胜国应有的待遇。

宛如战败国一般,中国原先想趁机收回青岛,却没成想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力又转换给了鬼子。听到这消息,中国人民群情激奋,迫于中国国内人民的压力中国代表没能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三国时期郿邑属于哪里?

故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郿坞是董卓在迁都至长安后,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的院邸。

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卓败,坞毁。

据《三国演义》: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

邕州

邕州是广西南宁市的前身。318年南宁设治,古称邕州,唐改南晋州置,治宣化。后来又曾改称宣化县、邕宁县,元为邕州路,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路是地方建制的等级名称,相当于后来的府),南宁之名才由此开始 。明清有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邕宁县。解放后有南宁市、邕宁县。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

古代山东最有名的十个女人是哪些?

李清照、吕后、妺喜、羊献容、伏皇后等有名的女子都是山东的。

古代山东有名的女子

1、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号为易安居士,与字为幼安的辛弃疾并称为“山东二安”。

李清照也是历史上一个极其出众的才女,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对于李清照的大名,只要上过学都会知晓,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诗词都是必备的佳作。这些诗词现在就算全部背不下来,恐怕也能记住其中的几个名句。

2、吕雉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

在历史上,吕后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女子,韩信、彭越都折在了她的手里,助刘邦定了天下。

到刘邦死后,吕后更是执掌天下,汉朝天下实际已成为吕氏的天下。因此,吕后是与武则天并称的女子。

3、妺喜

妺喜是有施部落(山东省蒙阴县境)人,乃是夏朝君主夏桀的元妃。

《左传》中有言为:“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这是说妺喜、妲己、褒姒是红颜祸水,夏商周三国因她们而亡。这其中的妺喜最喜欢听撕裂绢帛的声音,听见就会笑,与妲己笑炮烙之刑,褒姒笑烽火戏诸侯并称为“亡国三笑”。

4、钟无艳

钟无艳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是战国齐宣王的王后。

钟无艳也是历史上四大丑女之一,一个传奇的丑女。据《列女传》记载,钟无艳生得极丑,四十岁还没有出嫁。

齐宣王执政之时,天天歌舞,国政腐败。钟无艳就去找上了齐宣王,说了齐国的四大祸患。齐宣王如梦初醒,将钟无艳立为了王后,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自此之后,齐国大治,成为山东六国的佼佼者。

5、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唐朝的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不过,初时的文成公主并非是公主,是李世民封的一位宗室女,祖籍是山东济宁市任城,可能是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

在入藏后,文成公主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吐蕃人对文成公主也是极其爱戴,她在吐蕃的地位非常高,去世后仍有众多故事流传。

6、羊献容

羊献容是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是西晋和前赵的皇后。

没错,正是西晋和汉赵的皇后。羊献容本是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八王之乱期间曾被几次废立。等西晋被前赵大将刘曜所灭后,羊献容也被他所俘虏。

不过,刘曜相当宠爱羊献容。在刘曜夺得前赵皇帝后,又立了羊献容为皇后。这已经是羊献容第六次被立为皇后了,也是一段传奇了。

7、伏寿

伏寿是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是汉献帝的皇后,也就是伏皇后。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伏皇后曾写信要父亲伏完铲除曹操。不过,伏完没敢动手。但是这个秘密后来还是泄露了,曹操勃然大怒,逼汉献帝废了伏皇后,将她幽禁直到去世。

8、唐赛儿

唐赛儿是山东滨州蒲台县人,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

在明初之时,山东本就灾旱不断,民不聊生。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开修运河,征调了山东大量的民夫。

在这期间,山东水旱不断。百姓连树皮都啃不上,朝廷却是丝毫不顾,徭役不断。唐赛儿的丈夫林三在向官府要粮之时被杀,父亲悲愤而死,母亲病重而死,她一怒之下起义,掀起了一波起义狂潮。

起义军兴起之后,连续打击了山东的明军。朱棣大为震动,派人招安不成,又派大军镇压。最终起义军被镇压,但唐赛儿却失踪了。

据传闻唐赛儿是出家当了尼姑,但朝廷两次将京师、山东尼姑逮捕审查,都没找到唐赛儿。

9、万贞儿

万贞儿是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人,是明朝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

虽然万贞儿不是皇后,但却是实质上的皇后。朱见深对比自己大近二十岁的万贞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立她为皇后。因太后反对,才立万贞当了贵妃,但对她的宠爱却是荣冠后宫。

后来,万贞儿去世。朱见深伤心过度,说自己也命不久矣。果然,同年朱见深就去世了。这也是一个传奇了,朱见深对半老徐娘的万贞儿的心意从没变过,她做了二十多年无名有实的皇后。

10、徐昭佩

徐昭佩是东海郡郯县人,南梁元帝萧绎的正妻。

在徐昭佩嫁给萧绎时,他还是湘东王。因为徐昭佩长得一般,萧绎也不待见她,她也是几番戏弄萧绎。另一方面,徐昭佩放荡不行,私通于和尚,又私通朝臣暨季江。暨季江风流之后,感叹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主人公。萧绎对徐昭佩终于忍无可忍,逼令她自杀了。

其实,山东还是有着不少有名的女子的。汉宣帝的第一任皇后许平君,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曹操第二任妻子卞皇后,南朝文学家鲍令晖,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的杨妙真,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皇后等人都是山东人,名声也都是不小。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诸葛亮犒赏的三军指的是前、中、后三军,古代的三军并不是现代的海、陆、空三军,而是指战车兵、步兵和骑兵这三军。

其实,对于三军的说法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是一种礼制规定的,当时的“军”是个数量单位,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这样的话,天子的军队数量就比大国的数量多一倍,这是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的权威。

春秋时期的大国都设三军,一般是上、中、下三军,也有左、中、右三军,还有前、中、后三军,中军是统帅部和主力部队,前军或者左军是先锋部队,负责侦查,打击小股敌人,为主力前进开辟道路。后军或者右军是殿后的后卫部队,负责辎重的押运和掩护主力。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对军制进行了改革,《商君书·兵守第十二》 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这段话的意思是,精壮男子为一军,强壮的妇女为一军,年老体弱的男女为一军,给壮男组成的军队丰盛的食物,配备锋利的武器,严阵以待准备打击敌人;给强壮的妇女组成的军队丰盛的食物,坚守堡垒,等待命令;老弱男女组成的军队负责放牧牛羊马猪,采集各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以保证壮男壮女组成的军队有充足的食物。

商鞅的改革其实实行的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制度,培养了全国的耕战之民。

古代中国的军事编制中最大的单位就是“军”,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军”的人数不同,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如此算来汉代的一个军就是3200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军队的称谓就统称为三军了。

诸葛亮的军队编制大多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战车兵几乎很少,四川的地形对战车兵和骑兵的限制较大,所以只能以步兵为主,所以诸葛亮犒赏三军也就是前军、后军和中军。

蜀汉政权建立以后水师几乎就没有了,本身刘备就没有多少部队,水军更是没有,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继承了刘琦手下的一部分水军,但是后来在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之后,蜀汉政权的水军也就没多少了,夷陵之败,水军就都投降曹魏了。所以这时候诸葛亮的部队就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陆军了。

蜀汉政权的军种的变化,也反映出蜀汉政权的势力的衰退,地盘萎缩了,没有大江大河了,也就没必要也没有条件维持水军了,剩余的地盘都是内陆和崎岖陡峭的山路,没有万里平畴,也不能大规模发展战车兵和骑兵了。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很难有进展,都是在曹魏政权的边境地区打一些小仗,胜败得失都很有限,因为当时蜀汉政权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一支兵种齐全规模较大的军队。

北京运河沿线这片风水宝地上?

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初步名单及事迹简介夫差夫差(?—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君。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自然水系,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邗沟。据《左传》: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南起长江茱萸湾(位于今扬州市区),北迄淮河山阳湾末口(位于今淮安市区),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末口密近淮、泗水交会处,由邗沟转入泗水,即可北达徐州、鲁南。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上最为古老的一段河道。《水经注》记载的邗沟(中渎水)走向为:“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邗沟从邗城的西南角起,屈曲从城的东南角东流,至今湾头镇又折向北流,经武广湖(一作武安湖,即今邵伯湖)、陆阳湖(今名渌洋湖,在江都县北,高邮县南)二湖之间,北入樊梁湖(今名高邮湖,在高邮县西北)转向东北入博芝湖(在宝应县东南)、射阳湖(即今宝应、淮安二县东界之射阳湖,据《太平寰宇记》载,湖周达300多里,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又折向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城北五里北神堰)入淮。可见,邗沟是利用当时存在的一些主要湖泊连缀而成的,为利用博芝、射阳二湖,遂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弯子。据《越绝书?吴地传》载:由吴国开凿的太湖流域的运河有百尺渎、“吴古故水道”等。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大致是从苏州向西北,在今运河之北,与今运河平行,由常州北境入长江达扬州。《辞海》有专条。伍子胥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相传伍子胥为了伐楚,开了一条由太湖向西通长江的运道——胥溪。他率领军民,从苏州胥门挖起,向西经横塘、木渎穿太湖、高淳湖、芜湖入长江。《汉书?地理志》称为中江。这一水道通航时间很长。据唐卢恕《楚州新修吴太宰伍相神庙记》,春秋时的邗沟亦为伍子胥所开,伍子胥“及因谗而没,其神凭大波,雄愤无所泄,蓄为猛飙骇众。吴人恐之,故相与立祠邗沟上。”《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夫差、伍子胥画像或塑像,吴邗沟形势图、胥溪形势图,夫差末口陈兵图。魏惠王魏惠王(前400—前319),战国时魏国君。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在今中牟县西),接着,又从圃田东引鸿沟沟通济水及淮水各支流。后来形成黄、淮通航的主要水道。《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魏惠王画像,鸿沟形势图王景 王吴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邪坐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永平初年,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汴渠的开封段)成功。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所谓“堰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当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他排除任水自流的保守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敌道,开凿山阜,采取筑堤、修渠、建水门等措施,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辞海》王景有专条。展陈内容:王景、王吴画像,河汴分流形势图,堰流法示意图张纯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张纯在京师附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东部,向东经过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阳渠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展陈内容:张纯画像,阳渠导流形势图陈登陈登,东汉末下邳人,字元龙。由于邗沟在樊梁湖以上向东北绕道,且又有博芝、射阳二湖风浪之险,随着水运的发展,必然要求避弯取直,因此东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鉴于“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乃“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马濑即白马湖。建安初,陈登主持开凿的工程,是从樊梁湖北口,穿渠至津湖(即界首湖,在今宝应县治南),再从津湖北凿渠百里通白马湖(在今宝应县西北),直至山阳末口入淮。这是历史上对邗沟运渠的首次改建工程。经过陈登这次大规模的开凿,形成了一条比较端直的新运道,史称邗沟西道。邗沟西道与今天的里运河大体一致。陈登还筑有捍淮堰(高加堰前身)、破釜塘、陈公塘等沿运水利设施。《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陈登画像,邗沟西道形势图等曹操曹操(155—20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建安七年至九年(202—204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今河南淇县卫贤镇东)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北通今海河水系各河流。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瓜(缺水字旁)水、滹沱河、鲍丘水(东潞水)、濡水(今滦河)等。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可以视为隋永济渠的前身。《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曹操画像,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形势图谢安 谢玄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时,位至东晋宰相。385年,谢安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谢安筑埭於新城北,百姓赖之,比之扶周之召伯,故名召伯埭。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安侄。邗沟与鸿沟、汴水等运河开通以来,淮北地区的泗水成了南方沟通中原和黄河下游的主干。因泗水在徐州附近有吕梁洪之险,晋太元九年(384年),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在吕梁河段,用工九万,树栅,立七埭,抬高水位,以便通漕。《辞海》谢安、谢玄均有专条。展陈内容:谢安、谢玄画像,召伯埭、吕梁洪形势图隋文帝 宇文恺隋文帝(541—604),即杨坚。结束南北朝分立,统一全国,隋朝建立者。隋朝建立之初,建都大兴城(今西安市)。为了解决京城粮食、物资不足的问题,隋文帝于开皇四年(584年)令宇文恺负责,大体沿着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故道,开凿了由长安到潼关连接黄河、沟通关东地区的广通渠(隋炀帝时改称永通渠),“转运通利,关中赖之”。(《隋书?食货志》)对加强关中与关东地区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紧接着开皇七年,又以邗沟年久淤塞,开凿了北起山阳(今淮安)末口,南至江都(今扬州)茱萸湾、连接江淮的山阳渎。不过,此次开凿规模不大,只是疏通而已。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隋朔方人。多技艺,有巧思。受隋文帝之命,开凿广通渠。 《辞海》隋文帝、宇文恺均有专条。展陈内容:隋文帝、宇文恺画像,隋山阳渎、广通渠形势图隋炀帝隋炀帝(569—618),即杨广。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以“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将都城东迁洛阳。自大业元年开始营建东都的同时,下令开凿通济渠和邗沟。隋炀帝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即凿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大运河全长2500余公里,包括通济渠、永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自洛阳通向东南,以通济渠连接邗沟,再以邗沟连接江南运河;二是自洛阳通向东北,经永济渠而达涿郡(今北京市)。通济渠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最早的一段,也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180)这次开凿较夫差时的邗沟和文帝时修的山阳渎不同,是重新开凿的。隋炀帝开邗沟应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裁弯取直,并加以拓宽浚深。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始于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资治通鉴》卷181)其线路起今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讫于杭州。这一路线,绕太湖之东,为江南富庶之区。由洛阳通向东北的永济渠,开凿于大业四年,据《隋书?炀帝纪》:“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大运河的开凿,前后共用6年时间,这一“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的工程,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诗人皮日休的评价还是很公允的。《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隋炀帝塑像,隋大运河形势图裴耀卿裴耀卿(681—743),字焕之,绛州稷山人。裴耀卿迁任京兆尹时,关中发生洪涝灾害,粮食歉收。他分析天下经济大势,从长计议,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在运粮沿线设置几个大粮仓,做为中转站。唐玄宗非常赞同,开元十一年,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都转运使。他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粮,由盟津沂河西上,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裴耀卿画像,大运河形势及粮仓位置图齐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时任润州刺史兼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以“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埭)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开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不逾时毕功。既而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废,却由旧河。”(《通典》卷10《漕运》)这是汴渠下游一次失败的掉尾改线工程。 展陈内容:齐澣画像,伊娄河、京口埭位置图,广济新渠形势图刘晏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汴渠崩坏淤浅,有些河段已经无水,肃宗令转运使刘晏负责修治,刘晏乃征调民夫对汴渠进行了全线整修,使其重新全线畅通。先疏通河道,了解到运河上各段水势不同,采用分段转运方法,并建立了十个大造船场。漕运得到了彻底治理,岁运江淮粮数十万石。刘晏管理漕运,每年运粮一百多万石,没有沉没过一斗米。首都由于粮食供应得到满足,物价平缓,人心稳定。《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刘晏画像,大运河形势图及十大船厂位置图孟简孟简,字几达,德州平昌(今山东高河西北)人。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运河水浅,常州刺史孟简在常州、润州段,疏浚孟渎故渠,由孟渎直接入江。同时,孟简又疏浚了泰伯渎,东连蠡湖以济运。展陈内容:孟简画像,江南运河形势图李吉甫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郡人。博学多闻。宪宗元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因山阳渎水位不足,在高邮筑平津堰,灌溉千顷。这条平津堰一直到宝应。《新唐书》卷146《李吉甫传》“乃筑堤堰,以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