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科举,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

2023-06-05 02:40:03 164阅读

御前科举,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

“去,把张中堂的椅子搬到后边去”,雍正又悄悄地观察了张中堂脸上的神情,然后走到张中堂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御前科举,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

皇上:是朕粗心了,原不该叫你来的,坐,坐到那边去,朕陪着你!

这就是在菜市口观斩现场,雍正对张廷玉说的话,他为什么要说这番话,那就是被斩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张廷玉的亲弟弟张廷路。

雍正下令让人搬凳子

雍正让张廷玉亲临现场观斩弟弟,难道是真如他自己所说的粗心吗?在此之前他不知道张廷路是张廷玉的弟弟吗?

答案当然是知道,让张廷玉亲临现场观斩,其目的就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名声,同时也是再一次的检验张廷玉的忠诚度。

张廷路是张廷玉的亲兄弟,是开恩科考的主考官,可张廷路这个主考官却是老八举荐的,老八是朝中的捣乱份子,

张廷路犯罪

是雍正政治上的天敌,朝中局势越乱,对他的皇帝梦就越有利。他举荐张廷路有两个明显的目的,第一个是以此拉拢张廷玉,

第二个是利用这一次机会举荐离间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张廷路犯下了科场舞弊案,雍正是铁定了心要杀他的,因为不杀不足以正国法纲纪,不足以巩固皇权稳定朝局。

只是这个杀,要杀得服人心,还要张廷玉主动站出来支持自己,并通过这件事一次又一次地对他进行检验,

老八个折保张廷路

雍正要杀,老八当然会反着来,他联络了众多官员上折子保张廷路,如果张廷路被保下了,张廷玉就得欠他一个人情,

此时张廷玉成为了热锅上的蚂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步入万劫不复之地。雍正需要张廷玉亲自上杀张廷路的折子,

让他用大义灭亲的主动去成全自己的威严,并且也展现了其忠心,这份忠心和威严都是雍正在此时迫切需要的。

张廷玉陷入窘境

张廷玉也因此陷入了窘境,上折子杀亲弟,那是大义灭亲,属不孝,不上折子,违背了雍正的意愿,又成了不忠。

这事件无论他怎么选择,只有A和B两种答案,一个是不忠,一个是不孝,这件事也实在是让他心乱如麻,

直到孙嘉诚的出现,对其进行劝谏,他才下了决心,递上了斩杀亲弟弟的折子。雍正收到这个折子,如释重负,

孙嘉诚深夜去劝谏张廷玉

这个折子可以证明很多的东西,其一张廷玉是可以信任的股肱之臣;其二张廷玉没与老八勾结,朝局可控;其三连张廷玉都上大义灭亲的折子了,

证明所犯之事确实该杀,他不会落下杀臣子的口实;其四等张廷玉的折子也是给了他面子,以此收买人心;

其五向老八一党秀自己的肌肉,张廷玉这类重臣不是你想拉就能拉的,他是和我统一战线的人。雍正收到张廷玉的折子之后,

张廷玉被逼

就在朝中下了杀张廷路和诺敏的圣旨,并命令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不准请假,必须要到菜市口观斩,张廷玉也没有给出例外,

亲自到场,那可是要亲眼看着刽子手将自己亲弟弟的头颅斩下,这是多么的残忍。雍正在现场发现张中堂如坐针毡,面露痛苦的神情,

他上前安慰到,说是自己粗心了,一句粗心就想将自己洗白,此时他哪里是粗心,他只不过是需要张中堂来站这个台,

张中堂往上一站,他的口碑就无损,威严就可立,同时也将张廷玉牢牢地拉入了自己的政治集团。

所以雍正让四品以上官员到菜市口观斩,并强调不许请假,必须到场,他明明是故意为之,别有用心,之后看到张廷玉难过不已,

才对他说了一句推脱之词,说是自己粗心了,这句粗心不过是他自己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雍正并非初心而是故意

那么当时在场观斩的张廷玉又是什么感受呢?亲眼目睹自己的亲弟弟人头落地,这种痛苦感受似乎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

其实这是老八在给张廷玉挖坑,从他举荐张廷路的那一刻起,张中堂就被逼陷入了泥潭,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他选择以大义灭亲,做到了先有君父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作为兄长,他眼睁睁地看着亲情从他的面前流逝,

张廷路即将被斩

想抓住,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自己也必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此刻他的心情是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地提醒弟弟,

让他蹚了这浑水;也恨自己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面对自己的弟弟被斩,他不但不能为其说一句话,还必须在一旁大喊支持的话,

因为他只要站在弟弟的角度说一句话,就有可能陷入无穷无尽的政治漩涡中去。他这个上书房首府大臣,被逼得大义灭亲,做的是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张中堂面露痛神色

他悔,他也恨自己,但也一定会痛恨雍正吧!弟弟犯罪,被判斩,无可厚非,可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不惜利用他去观斩树威,拉拢人心,这种无情无义之举,在当时张中堂的心中恐怕是一种深深的痛恨!他虽然在面子上与雍正保持了一致,内心只怕想死的心都有。

写在最后

雍正假仁假义,让张中堂现场观斩,说是自己粗心了。其实隐藏在这背后的一切皆是利用,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全部登岸,

雍正假仁假义

张廷玉现场观斩,不仅震慑了八爷党和隆科多,还获取了在京中下级清流官员的支持,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团队,巩固了和张廷玉的同盟关系。

逼张廷玉完成站队,对其进行了捆绑,日后的张廷玉便不能背弃雍正,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从此,老八确实也没有再拉拢张廷玉,

张廷玉也有自知之明,既难两全,也就只能保全一边,从此他忠心辅佐雍正,成为了雍正后方强大的力量支撑。

雍正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能说帝王心术,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实在太过残忍,张廷玉表示我复议这个观点!所有一切皆有所图,手段不计,只看结果,难免也会让人心寒呀!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女主是知府夫人献给当时出差在外的太子?

这本有点像哦,看看是不是? 《强宠无道》作者:歌疏 商户女江璃,美艳绝尘,嫁与秀才陆焕之为妻,三年无所出。

陆焕之科举高中,御前钦点探花郎,被最得宠公主看上,上欲指婚,陆拒之,被放偏远贫瘠之地为县令,苦不堪言。适逢三镇节度使顾臻应召回京,路经此地,陆欲攀附,遂献美人、妻。。。

明朝翰林院检讨是一个怎样的的官职?

作者: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苏子韬

“翰林”一词,始见于汉代。汉代杨子云《长杨赋》中道:“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本意为文学之林,即文翰荟萃之地。到了唐代,“翰林”正式成为官署名。自唐以降,历朝皆设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为天下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乃网罗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后逐渐成为参政、修史的枢要机构。

【1】翰林院旧址

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早在公元1367年就初置翰林院,功能定位为辅政智囊团。但是丞相的存在架空了翰林院,成为皇帝掌权的掣肘,因此朱元璋在废中书省与丞相之后提高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在明代的功能定位为:首先,接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其次,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驱使,加强了皇权;再次,作为官方编史、修史机构,掌握全国舆论的话语权。

【2】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据《明史》载:“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如成化年间的“翰林四谏”,皇帝在元宵节时一时兴起,想让翰林院写几首诗词助兴,史官编修章懋、检讨庄昶等翰林四官便因拒绝皇帝的要求受到杖刑且被贬官。

【3】翰林院检讨庄昶

那如何才能成为史官呢?条件是必须为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即殿试中前三甲方可获得资格。同时,殿试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庶吉士后被授予史官。那何为庶吉士?公元1385年正式设立,科举考试中优秀之人才能进入,进入后国家进行为期三年“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培训之后进入翰林院进而获取担任史官的资格。

参考文献:

【1】《明代翰林院之建制及史学功能的强化》陈彦朝

【2】《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梁思立

【3】《浅析明代秘书机构——翰林院的建制与发展》柯晓纯

土木堡之变失败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国家战略重要的转斩点。是役,明军大败。有些人不免要说,全赖宦阉王振贪图边功、怂恿明英宗亲征所引起的。阉竖王振恃宠擅政、搅乱朝纲,罪责自不待言,但在这个时候,明英宗朱祁镇已坐朝15载,是个23岁的老资格皇帝了,又不是初登大宝的8岁冲帝之时。

要知道,大明自朱元璋立国伊始,便废除宰相制,推行内阁辅政。利用宦官系统的司礼监,来制衡文官的士绅系统,而皇帝则居中取利、用以治国。历史证明,在这套治国系统之中,皇帝即便是深居后宫,也不可能大权旁落。所以,不要再说王振这个阉人专权了,要专权也是英宗骄宠、任人唯近所致,怨不了别人。

复盘此役,朱祁镇用于出动20万大军的准备工作,竟只需区区的二天。即使是在强大的现代科技支撑下的美军,征战前的准备工作,没个半年数月,也不敢轻启战端。何况是在明朝那个以农业为支撑的封建帝国的那种简陋的条件之下。粮粖不足、指挥混乱,一定会象个幽灵,如影随形的跟着这支出征的军队。

还有,随之亲征的许多才华横溢的文臣、将星耀眼的武官,不可能没瞧出个中的毛病,也决不会集体昧着良心不去劝谏与他。最终,都被他所娇宠的王太监给厉言叱止住了。可见这两货已压仰不住对亲建边功的激动和向往。对大型战争理论和实践的无知和盲目,导致了英宗在决定煌煌国事上的轻率与武断。

在对回京行军路线的企划上,又是朝令夕改、随心所欲。一会儿王振想英宗率军“驾幸其第”,经过王的家乡蔚州,以荣耀其门楣,一会儿又怕大军所过踩坏了他的田园庄稼,然后从紫荆关的快速路线,改绕远路跑到宣府、居庸关那边去了,这么玩弄遮山蔽路的20万大军,终致一国之君坐等受俘。

蒙古的瓦刺史有记,当也先的骑兵部队快速移动到土木堡地域之前,沿线的三个最强的军堡独石城、马营、云州受到了瓦刺骑兵的攻击,守军苦战不过均弃城而逃。而比这更早一些,英宗派出的吴忠、朱勇二路计5万人的军队,又在鹞儿岭,被也先的骑兵所伏全歼。此等军情变化,劳师远征、一无所获而回京的亲征军,对此竟一无所知,继续莽撞地向居庸关靠近,进入了抢在亲征军的前头,在土木堡以逸待劳的瓦刺骑兵所编织成的包围圈。

待英宗部的15万人,一头撞进土木堡的陷阱之后,也先的五万骑兵开始冲击明军。训练有素的明军,除用一部抵住进攻外,其余当即挖壕扎寨就地抵抗。毕竟明军人多势众,也先见久攻不下,就命骑兵勒马牵缰不再攻击明军,远远的守住水源,徐徐围之三天。明军饥渴交加,又逢掘井无水,这时,也先派出的使者诈为求和,英宗竟幼稚地答应了也先的求和。

待也先的骑兵消失在视野之外后,明军拨营移向河边饮水。突然,蒙古人凭马快人壮快速回击,漫山遍野的也先骑兵,挥舞着闪闪的蒙古骑刀,呐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的狂啸,海潮般的冲向移向水源的的明军队伍,大批分散出击的蒙古骑兵小队,象无数把尖刀,刺向又饥又渴蠕动中的巨龙。

魂飞魄散、饥渴交加,又士气低落的亲征军很快就互相践踏、死伤过半,不问方向便夺路狂奔。此间,明英宗因御林军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索性与两个太监坐在地上不走了。一小队的瓦刺骑兵靠近了他们,要求他们仨脱甲投刃投降,很快,英宗的铠甲和大监的裝束,引起骑兵们的兴趣,当他们知道,这就是瓦刺部朝贡日久的大明国的皇帝,顿时高兴得花枝乱颤,连马都坐不稳了,五百万大奖和晋升的官职仿佛就在他们的眼前晃动。

一个骑兵军官醒过来最早,立即下令小队不再作战(还作啥战哪,五百万都到手了,都全军的NO.1了,保护胜利果实要紧),小队迅即在英宗的周围围成一圈,充当起英宗的御林军,来提防英宗被箭矢或乱军所伤(大佬就是好,即使投降也比小兵的待遇高,投降的小兵,早被蒙古人踹个狗吃屎了)。当然,骑兵也不再逼英宗脱衣服了,因为怕他冻着,呵呵。“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这么用的?

后来,正统帝为保住性命,领着瓦刺丞相也先在宣大路一线,到处叫门赚关,令大明王朝蒙羞不已。所率正统朝的60多个文武精英,也被瓦刺部团灭,连四朝元老,永乐朝平定交趾的老将、英国公张辅也殒命于此。更使大明对北方蛮夷的政策,由原来正确的战略防御、战术进攻,被迫转入了遗害深远的战略、战术的双双防御。

由于农耕国家受困于土地的牵绊,受制于后勤不能长距供应的短板,一旦定国安邦后,对于偏远的蛮夷荒芜之地,往往会采取一种战略防御的稳妥举措;但在战术上,伟大的帝皇如刘彻、朱元璋、朱棣,会时不时地以攻代守,四处征讨、主动出击,驱逐袭扰的游牧民族,以在中国的周边,扫出一片应对游牧民族袭扰的缓冲之地。当然,明长城也是一种措施。

但是,这一切自土木堡之变的大败之后,都变了,即便是后来,于谦在顺天府(北京)的保卫战打得再好,大明王朝的这口气,从土木堡这里一上不来,后边即便是使劲地吃药疗伤也没用了。身体便开始隐隐的衰弱下去。虽还不至于致命,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说,对外的免疫力已呈低下,免不了就无法抵挡风寒的侵蚀。虽然,朱元璋的军事举措——卫所制在明末的崩溃有很多原因。但在土木堡之变后,京师三大营被灭,无疑是在卫所制的身上,狠狠得踹上了一脚,以致于后来,张居正施行的“万历中兴”的经济复兴,也不得不因之,化为帝国回光反照的灿烂,而不是成为王朝上升期的发动机。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清朝为何没出现太监乱政?

首先说太监乱政:

什么是“宦官专权”。指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代替自己参与朝政,最后形成宦官专权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关键因素是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文官集团或外戚集团的威胁,皇帝出于自身安全和权力考虑委权于宦官,以期达到制衡的目的。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王朝的中晚期,其中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

清朝的宦官制度开始于顺治帝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时规定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并设立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统治之时,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约束非常严格。具体有以下举措:

一、严格限制人数

清朝入关之前的王族中是不用太监的,在入关建立皇朝之后他们才决定沿用前朝的太监制度。不过历史上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里,他们也不敢重用太监,以免步了前朝的后尘。与明末紫禁城里超过两万名太监相比,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仅有一千多名太监,在以后的皇帝中太监人数基本控制在地位,有着人数的限制,他们就算有心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二、严格规章制度

严禁太监干预朝政。甚至对太监的行为习惯都进行了严格的约束,如吃酒赌博、当差懒惰、口出怨言、混乱行走、言语高声等行为都是禁止的。乾隆时还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的来往,一经发现严厉处罚。上述规章制度基本在宦官势力形成之初就将其扼杀,一颗种子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地自然也就发不了芽,即使发了芽也只能夭折了。

三、时时警醒,一旦发觉立即打压

有鉴于历朝历代受宦官专权之苦,清朝对太监的警惕可以说是如芒在背。简单三个例子可见一斑

有一名叫做吴良辅的宦官,因为顺治皇帝的信任,吴良辅积极和外官勾结,贪污纳贿无所不作,并且仿照明朝旧例还原出了司礼监等宦官理政的衙门。吴良辅在顺治皇帝的包庇下逐步有了一丝把持内廷干预朝政的苗头,在他被揭发后,顺治皇帝虽然最终没有处理掉吴良辅 ,但还是取消了吴良辅设立的司礼监等衙门,顺治死后,刚继位的康熙马上就干掉了吴良辅,彻底遏制住了宫中宦官势力企图出头的势头。

乾隆继位后,对太监干政的事很重视。入宫的太监,他都会给改个姓,一般都姓“秦、赵、高”这仨姓。为什么呢?因为“秦、赵、高”也就指秦朝那个指鹿为马、祸国殃民的赵高。乾隆这样做,是为了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警惕,千万不能给太监干政的机会。

慈禧太后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不过慈禧太后对祖制的维护还是很坚持的,她并不支持宦官干涉朝政和地方事务,安德海就因为在地方上横行不法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干掉,慈禧在得知身边人可能会被杀后也只是默认,并没有因为安德海被杀去报复丁宝桢。

这些都是宦官无法在有清一朝做大的原因,只能恭恭敬敬做个仆人。

再来说外戚专政

“外戚”指的是皇帝母亲一方的亲属。许多皇帝身体欠佳,寿命较短,在英年早逝后幼年的太子登基继位。显然,年幼的太子根本无法治理国家,所以太子的生母便会走上政治前台,进行垂帘听政。

首先是夺,在满清建国后,统治者们一改前朝的做法,每逢嫔妃诞下龙子,便强行将这对母子拆散,将皇子送给其他嫔妃或宫女抚养。有时,皇帝还会将皇子交给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抚养皇子。这种方法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有效地离间了皇子与生母之间的关系。比如雍正帝,对自己的生母乌雅氏比较单薄,对自己的养母佟佳氏十分亲厚。

然后是杀,康熙时,索额图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因参与皇太子夺权,被圈禁宗人府,饥饿而死。雍正时,年羹尧是年妃的亲哥哥,因骄横跋扈,被雍正赐自尽。乾隆时,高恒是慧贤皇贵妃的兄弟,因为受贿被抄家问斩。

所以太监乱政,外戚专政很难在满清的土壤里滋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