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王,为什么说美军击沉大和号代表着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2024-09-24 04:32:52 183阅读

海战王,为什么说美军击沉大和号代表着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大和级战列舰是最大的战列舰,可以说是巨舰大炮的登峰造极之作,它被打沉了自然也就意味着巨舰大炮时代的结束。

大和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这个并不是吹牛。

海战王,为什么说美军击沉大和号代表着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大和级战列舰,排水量6.91万吨,主炮口径460毫米,主炮炮弹重1452公斤,装甲厚度超过203毫米,近7万吨的排水量中30%是装甲的重量,这些指标已经是战列舰的巅峰了,就算是最近美国人通过一些技术指标的对比认为,虽然大和的主炮口径大,但是实际的作战能力和美国人的依阿华之间并没有拉开差距。但是,世界第一战列舰这个头衔,大和级战列舰绝对是名副其实。

在二战中,航空母舰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占据了海战之王的位置,而昔日海战之王战列舰已经是昨日黄花,但是在莱特湾大海战中,鬼子人的战列舰还是露了一小脸,鬼子的战列舰虽然最后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依旧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最后的指挥失误,鬼子舰队还是能将失去保护的美军舰队消灭的。但是到了冲绳海战,大和号可就没有莱特湾的战绩了,面对美军舰载机的蜂拥而至,大和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自己的460毫米主炮虽然也开了炮,但是打下来的飞机用一个手就能数出来。

大和最后执行的就是自杀任务,但是还没等进入舰炮的有效射程,大和就被击沉了,而且美军付出的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大和号被击沉之前,相当多数的人对于战列舰的作战能力还是抱有一线的希望,比如哈尔西,哈尔西之所以被调虎离山,就是还想着用自己的战列舰全歼鬼子舰队,但是大和号的沉没就表明这种场面永远不会再有了。事实上也是这样,二战中还是有一些战列舰建成服役,但是二战以后就再也没有国家设计建造战列舰了,包括极速扩大的苏联海军,那些建成服役的战列舰都是在战后被拆解或者作为纪念舰退出了作战部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海军有一个“600艘军舰”的目标,当时是把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又开出来凑数,不过上边是装上了战斧巡航导弹,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发射的第一枚巡航导弹就是战列舰发射的。但是海湾战争以后,战列舰还是回了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

老电影甲午风云与历史真相差距多大?

老电影《甲午风云》拍摄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时候中国史学界对甲午海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充斥着最多扑朔迷离谣言的一段历史,很多真相长时间不为人所知。一、丁汝昌受伤轻重在黄海大战开战五分钟的时候,一发炮弹就把主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和舰桥打坏,偏巧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舰桥上。这个镜头在《甲午风云》也有所展现,但是电影里根本看不出丁汝昌受伤的严重性,像是仅仅被撞伤后背而已,而且他还被水兵扶走。但是实际上,丁汝昌从很高的舰桥上被炸得摔了下来。他的脸被烧伤,腿脚也受了重伤,完全不能走路。早在黄海海战之前,朝廷中就有人指责丁汝昌怯战,他原本非常想借助黄海海战证明自己并不怯战。因此在如此重伤的情况下,丁汝昌拒绝回舱内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以身作则,激励全舰将士奋勇还击。二、刘步蟾形象大翻个《甲午风云》拍摄于1962年,那个时期历史学界主流意见,就是认为刘步蟾是贪生怕死,评价是负面的。以前的人对北洋舰队的印象就是军纪败坏训练水平极差,除了邓世昌邓公极少数人,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就是中国国耻等等。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黄海海战的失败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导致的,而是其背后的朝廷从上而下的执行力的全面失败。但是在黄海战中,绝大部分北洋官兵都以身殉国,船舰倾覆仍不断射击敌舰。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表现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勇敢和训练水平在亚洲也是一等一的水平。时至现代,晚清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历史评价和定义都是——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炮弹打完后炸毁自己亲自在德国监造并驾驶的“定远”号,最后服毒自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在2012版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的形象也非常正面,风头仅次于邓世昌。而在此之前,他被描绘成一个贪生怕死、阴险狡诈、陷害邓世昌的无耻鼠辈……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刘步蟾(左)刘步蟾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这是晚清海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船政学堂的教学要求极高,以至于一半的学生都难以适应毕不了业。而刘步蟾在船政学堂的成绩非常好,后来他在欧洲留学。刘步蟾留英三年,学业猛进、出类拔萃,每试“成绩冠诸生”。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对其有两句评语:“涉猎西学,功深伏案。”《清史稿》亦有评论称:“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但是刘步蟾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性格的人(邓世昌如是)。他因为反对洋教习英国人泰莱推销战舰等事被泰莱怀恨在心。甲午海战之后,泰莱出版回忆录将刘步蟾描绘成贪生怕死、故意挂错旗号之辈。由于泰莱是甲午战争见证者,他的回忆录一度被认为是正史。所以刘步蟾就成了《甲午风云》中的猥琐形象。改革开放后,历史学界思想空前解放。甲午战争史料不断丰富,刘步蟾的形象也开始得到纠正。可他至今的历史评价仍在邓世昌之下。三、北洋水师没有足够的炮弹,炮弹多被偷工减料填沙土在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舰炮弹不足且有填充沙土现象,这成了关于北洋舰队的谣言中最著名的一个。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炮弹不足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这些被海军官兵望眼欲穿的炮弹全都堆在威海卫和旅顺的军港仓库里。大战在即,北洋水师出港前却连现有的炮弹都没带够。而且根据史料显示,慈禧挪用海军买炮弹的经费导致炮弹不足根本不属实!慈禧虽是历史负面角色,但这个帽子扣得确实有些大。因为慈禧挪用的是海军衙门办公经费,后来也还了。她不曾染指军队武器的经费。对于中日爆发海战,丁汝昌早有心理准备,并不存在仓促应战准备不足的情况。所以问题出在丁汝昌的顶头上司李鸿章身上。李鸿章觉得北洋海军打不过鬼子海军,但是只要船在,鬼子人就会有所忌惮,不会在海上肆意妄为,更不敢到天津大沽口去打北京。能不打尽量不打是李鸿章的指导思想,因此他指示丁汝昌舰船少带弹药以免鬼子人误会。四、邓世昌的致远舰中鱼雷沉没这也是甲午战争最著名谣言之一,其实海战当时,无论是中方的档案还是日方的档案,致远舰都没有接近过敌舰,并不在鱼雷有效的射程范围,所以致远舰根本不可能被鬼子的鱼雷击中。后来在历史档案中证实邓世昌确实驾驶致远舰冲击日寇吉野号。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致远舰被一枚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击中舷侧鱼雷舱,使存放在里面的“黑头”鱼雷(德国磷铜鱼雷)殉爆,导致致远舰沉没。第二种观点认为致远舰水线处被日军大口径炮弹击穿,锅炉被击中,导致锅炉爆炸使致远沉没。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历史上有哪些对话堪称神回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独特而优美的存在。来晚了点,看了下面的几篇 回答之后我来做一些补充吧。

一、《三国演义》是一本神回复录。曹操语录摘选: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尽显奸雄本色的一句话,如此无情无义而不择手段,无怪乎陈宫宁愿陪吕布去死也不跟曹孟德混。

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你的妻儿我收下了,曹操你好大方啊。

刘备语录摘选:

却说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 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千古名言无需解释 ,但缺胳膊少腿的人多,衣不蔽体的多年未见。

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一句话坑得天下无双的吕温侯身死白门楼,一句腹黑不足以形容了。

群雄对话精选:

孙皓--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 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刘禅--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两位“后主”一个残暴,一个昏聩,却都能够保全性命终生富贵,不可谓没有智慧,不过当局者迷罢了。

瑜又问:“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 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 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 ...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 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诸葛亮的意思是其实曹操很好打发,出点钱买两个女人打发一下就可以,不比劳师动众的打仗呢,也不知道周大都督为何生气。

二、春秋名言不断

▲小个子可不好欺负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8。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战国《晏子使楚》

人说矮小的名人无不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果不其然,晏子的机智让楚王屡次吃瘪,代表国家形象怎能被人小觑?

▲割肉自啖的出处

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引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

春秋齐国人确实彪悍,喝了几杯没肉,酒劲上来那就割自己的呗,虽然勇气可嘉,忍耐力一流,但他们是傻,还是真傻呢?

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只有做到心怀国家,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公平的生活环境,无论前面的困难有多大,我们也应当勇往直前。子产不愧孔子所说的贤人之称,如果生于晋楚,当不亚于管仲而名垂千古。

三、其他的神回复。

时姚兴遣使告刘裕云:“慕容见与邻好,又以穷告急,今当遣铁骑十万,径据洛阳。晋军若不退者,便当遣铁骑长驱而进。”刘裕呼兴使答曰:“语汝姚兴,我定燕之后,息甲三年,当平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宋书武帝纪》

▲声名赫赫的却月阵为刘裕所创

刘裕不愧为“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第一帝,面对后秦的恫吓毫不退缩,一句“正好一起收拾了”体现了其侧漏的霸气,同时也算准了对方外强中干的本质。果然秦军出发后随便找了个借口(台阶)就灰溜溜地回去了。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曹景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

如此文采和意境俱佳的诗居然是一位大老粗武将所作,曹景宗北伐大胜归来,借着了点酒意挥笔写下了不亚于任何边塞诗的千古佳句,这是当年那场饮宴流传下来唯一一首诗。想来曹景宗站在光华殿文武百官中时的神情,应该和金庸笔下萧峰站在聚贤庄群雄间时的神情有几分相似吧。

四、近现代也有厉害人物

辜鸿铭的辫子: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什么叫有话说不出来,辜老有点狠啊!

▲大国总理当如是也

周总理的钢笔: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记者便用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这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我觉得不错,就一直在用。”说完,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嗯,点个赞,周总理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已。

今天到此为止吧,快写不下了,请点赞、关注和赐教。

合肥涌现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安徽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将帅,光我军中就有128位开国将帅,位居全国第四,其中比较就包括大家熟悉的洪学智上将、李克农上将和陶勇中将、皮定均中将等等。而国军方面同样有卫立煌、张治中、孙立人等爱国将领,但他们大多来自安徽各地,要说来自合肥的将领,麻花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卫立煌将军。

傅作义、蒋介石、卫立煌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卫立煌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由于父亲早逝,卫立煌的哥哥卫立炯担起了养家的重任,这一切都被小小年纪的卫立煌看在眼里,他想要帮助哥哥分担,所以从小他学习就非常刻苦,为他将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1914年,17岁的卫立煌考入了湖北陆军学兵营,期间他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唯有革命能够拯救中国,于是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加入北洋军,而是去到了上海寻找革命党。1915年,他参加“肇和”舰发难讨袁,失败后,卫立煌来到广州参军,成为了革命军中最底层的士兵,但由于他有文化和极高的军事素养,很快就在革命军中崭露了头角。

1917年,孙中山就任革命军海陆空三军元帅,卫立煌被选派到了孙中山身边成为警卫员,由于长期跟随孙中山先生,有很多机会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教诲,耳濡目染间,卫立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工作努力的他在革命军中成长的很快。

北伐战争期间,卫立煌就已经成为了团长,由于期间卫立煌作战英勇,在松口战役后就被升为了师长,真正成长为了革命军中的高级指挥员。

“四一二”之后,由于卫立煌不对红军还不是很了解,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很是卖力,也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在1936年被授予了国军陆军上将军衔,成为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

思想开始转变

抗战全面爆发后,联合抗日成为了国内的主流声音,身为第二战区副司令员的卫立煌因此得到了很多与八路军高层接触的机会,真正认识到了共产党的理念和理想,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同时卫立煌也在这个时候也与朱总司令、周总理、彭老总等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8年4月,卫立煌要去西安开会,期间卫立煌公开拜访了延安,与伟人进行了多次谈话,伟人还特批了50元请卫立煌吃饭,那个时候的延安非常的艰苦,但每个百姓却都带着满足且幸福的笑容,卫立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发现这里的人尽管贫穷,但是很有朝气、有组织、很清廉,和国统区的奢华、腐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对卫立煌影响很大。

离开延安后,卫立煌不仅为八路军提供了很多物资援助,同时还保持着和伟人的书信来往,和伟人探讨抗战与革命的理论和战略,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卫立煌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八路军的合作也更加密切了。

卫立煌对抗战的贡献

在众多的史料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国军与日军的正面战场或者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的表现,很少看到有关卫立煌的表现,于是就有很多人认为卫立煌对抗日并没有多少功劳,这是不客观的。

作为第二战区的副司令员,卫立煌在1938年3月到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败后,依旧领导国军在晋南中条山地区坚持敌后抗战长达三年之久。这段时间,卫立煌在山西领导的国军部队数量最多,包括第4、第5、第14三个集团军,同时他与八路军合作牵制的日军数量也是最多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忻口战役和韩侯岭阻击战这两次正面阻敌,“百团大战”也是卫立煌配合八路军完成的壮举,当然像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计划也是双方合作完成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中,作为总指挥的卫立煌同样有着突出的贡献,可以说卫立煌对抗战胜利是有功的。

受到排挤

由于卫立煌在抗战期间和八路军走的很近,而且并没有做什么掩饰,都是公开且光明正大的,所以这让蒋介石很不舒服,但由于卫立煌对于革命的功劳很大,所以蒋介石也不好明面上针对卫立煌,只是让特务监视卫立煌的一举一动。

到了1942年远征军远征缅甸之时,由于被告发,蒋介石第一时间就撤了卫立煌远征军总司令长官的职,但后来由于陈诚在缅甸作战不利,蒋介石不得不再次启用卫立煌,由此也可以看出卫立煌的能力出众。

到了辽沈战役期间,由于蒋介石对卫立煌的指挥作战指手画脚导致战事不利,卫立煌和蒋介石的矛盾达到了顶峰,1948年11月,蒋介石以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为由将卫立煌撤职查办。

卫立煌一气之下带着家人从上海辗转广州准备前往香港度日,不再过问国军事物,但在广州被特务阻拦,而不得不回到南京。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将卫立煌释放,但已经对国军彻底失望的卫立煌并没有选择继续为国军效力,而是趁特务看管不严之际乘船前往了香港。

心系国家

成功他到香港后,卫立煌还是时刻关注着国家,当10月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卫立煌很是兴奋,给伟人、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发去了贺电。

期间卫立煌被蒋介石要求前往宝岛,但都被卫立煌坚决拒绝了,直到1955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卫立煌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也成为了海外归来的官职最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回到祖国后,卫立煌被安排到了北京东单麻线胡同的新居居住,周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经常都会到卫立煌的住处看望他,并关心他的生活,组织也给他安排了工作,卫立煌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1955年的国庆,卫立煌被邀请参加了国庆大典。

这段时间,是卫立煌精神最为饱满的一段时间,1959年底,卫立煌在旧病未愈的情况上又患上了肺炎,这对一位长期征战且身患多种疾病的将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结语

卫立煌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虽然期间也犯过不少的错误,但他及时认识到了错误并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对合作抗日作出了突出贡献,抗战的最终胜利,卫立煌也是有功的,组织对卫立煌的态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任何兵种上了战场,生存率全取决于训练水平与敌我强弱对比。包括迫击炮兵,哪怕远离前线的远程炮兵也一样,这是不可更改的铁律!

打炮,就像打格斗对抗,必须讲究快打快撤。”咚咚...咚咚咚!”一阵拳脚输出,就要立即抱架回防,以防对方打来反击。否则的话,准出事!天下万物不同,其之原理相通。

打一枪,就要换一个地方。没打过仗,这话也人尽皆知,那么何况是动静比枪更大的炮。

以前看过一部美国越战片,一支美军部队困守在山头上,山下漫山遍野越军围攻。而美军的几门迫击炮射击时,几发连放后,炮手就要迅速的拖着身管、炮架、座钣奔跑,转移至叧一预设阵地,然后再架炮射击。

所以说,美帝的电影,拍得好,真实感强,只是这电影名字忘了。

迫击炮是真正掌握于步兵手中的大炮,曾在我军历史上,立下过赫赫战功。

解放军的迫击炮班训练。

迫击炮有个特殊本领,就是能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

它既能摧毁百米外的敌军工事,又可打击几公里外、躲在山丘背面的敌人,这是加榴大炮做不到的。又因为轻便,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伴随步兵连攻防的战场神器。

熟练运用迫击炮火力,是一名步兵连长的必备技能。

我军历史上,对迫击炮的运用尤其重视。

在进攻中使用火炮和迫击炮支援时,中国军队能紧跟在其火炮与迫击炮的弹幕后面。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美军对志愿军的评价。

因为我们长期没有加榴炮等重炮。而迫击炮,曾是我们最重要的步兵攻防压制火力。

长征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中。传奇神炮手赵章成,在关键时的几发迫击炮射击,几乎可以说是挽救了红军。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凭得也是迫击炮与训练有素的炮手。

我们对迫击炮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

迫击炮分好几种,有伴随步兵连攻击的60炮,也有营级的82炮,更有旅\团级的120炮。以前,还有军\师一级的160重型迫击炮。

我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边境反击战争中的160重型迫击炮。

级别越高、口径越大、射程越远、离战场也就越远,相对安全系数高一些,但是,只是相对。

只是,在敌我双方强弱相等,都普及了炮位侦测雷达等技术手段情况下。

炮兵射击,一般就是一阵急促射之后,就要立即转移阵地,以防止让敌军的反击炮火覆盖了。

数年前的某次边境实弹演习中。曾有公开报道过,我军炮位侦察雷达,反炮兵能力强大,敌炮一开火,我就能8秒内,立即测算出敌炮位置,然后指挥我反击炮火,迅速摧毁之。

所以,要细说迫击炮的生存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三点。

一:我方火力与侦察体系是否完整。

二:炮兵训练水平高低。

三:敌我强弱对比,武器装备差距。

敌我交战时,双方都会在战前尽力摸清对方火力部署。然后在战斗发起时,第一时间打掉对方的侦察设备与炮兵,这是双方炮兵的共同任务。

所以,如果我侦察能力强大,观瞄体系完整。

那么,就能先行摸清敌军火力位置,并在发起攻击时,先发制人,所有火力全开,打掉敌人的炮兵。

先解除了我们炮兵阵地的可能威胁,然后才可放手支援步兵攻击。

如下图,这也是迫击炮。我军82自动迫击炮,就是迫击炮中的机关枪。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空中到地面,战场控制权向我一边倒。

例如八十年代中边境轮战,我炮兵火力牢牢占据着主动压倒性优势下。

那么,迫击炮的生存率是很高的。

其本就是只管放炮开火支援前沿步兵,无须去过多考虑遭敌火覆盖;也不须打三五发弹,就要急急忙忙的提着傢伙转移阵地了。

而如果敌我力量相等,那么炮兵的训练水平,武器性能,是生存率高低的关键了。

如果敌强我弱,那么迫击炮的快打快撤速度,就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了!

接到射击命令后,立即算出射击诸元,快速开火、准确命中。

然后,立即转移,换位置,再次以最快速度,完成架炮射击准备。

这就是炮兵训练水平,训练水平越高,生存力就越强。

迫击炮射击计算盘。

老式的85加农炮,口径只有85毫米,却是大炮。

100迫击炮,口径明明大于85加农炮,却像是一门小炮。就因为转移阵地时,方便而快速,手提肩扛就行。

速度就是生命。从这点看,迫击炮生存率相对较高。

但是,伴随步兵的,比如60\82等营连级的迫击炮,由于是随步兵营行动的,任务性质,又注定了离敌人近。从这点看,他又比加榴炮更危险。

迫击炮班的战斗,一般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是确认射击目标,然后占领并构筑射击阵地。

构筑阵地,就要挥动镐铲挖坑,用来安放迫击炮座钣。

挖坑很重要。好比一个人拳打出来有没有力量,首先得看他的腿有没有力量。

迫击炮也如此,坑挖得好不好,座钣放的稳不稳,直影响炮打得准不准。

所以,迫击炮班的三炮手们,都是高高抡起座钣,再狠狠砸向地面的。为的就是下盘必须沉稳。

负责抡砸座钣的人,估计是炮班中力量最大的那个。

阵地构筑完毕,架炮、射击准备好。然后,就是开火射击了。

这张图,完整的展示了一个迫击炮班射击时的人员分工。

训练有素的炮兵,在关键时,甚至能不用炮架,直接用手扶着炮身,就能实施简便射击。

图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