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军需官,为何说即使宋高宗全力支持岳飞也不能彻底灭金?

2024-08-14 15:09:56 85阅读

北伐军军需官,为何说即使宋高宗全力支持岳飞也不能彻底灭金?

谢诸位邀

漫谈宋金形势1.钱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北伐军军需官,为何说即使宋高宗全力支持岳飞也不能彻底灭金?

听到有人说南宋绍兴十年前后缺钱缺粮,宋高宗赵构第一个坐不住了

(绍兴十年四月)丁卯,上谕大臣曰:“闻三京谷贱,令有司籴之,运至江淮,以备凶岁,则可减东南和籴之数”。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万缗,皆宽民力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五

这个“三京”指河南。赵构说,河南粮食也获丰收,要购买低价粮运往另一主产粮区江淮;市舶司主官也比较得力,商人愿意交易,市舶司年收入得钱百万缗。

吕颐浩、赵鼎两位理财高手相继任相,时号“小元祐”,南宋初年吏治也相对清明。于是,战争时期的南宋让人大跌眼镜地处于相对繁荣期

(绍兴十一年九月)甲申,上曰:“水旱有数,虽尧汤不能免,艰难以来十余年间,未尝无岁,此天佑也……令监司视其实数,或有侵失,严责补还。义仓充实,则遇水旱或无饥病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

赵构说,即使上古圣君也不能避免遇到水灾、旱灾,然而从北宋灭亡至今,没有一年发生过大规模灾荒,不得不说这仿佛是天佑大宋。我们应趁着连年丰收,恢复北宋以来的义仓

绍兴十一年九月宋金仍处于交战状态。按赵构的说法,此时南宋的粮食根本吃不完

从绍兴四年以来南宋便试行诸军屯垦,七年正式允许营田,朝廷收入只是整个南宋收入的一部分。各宣抚司军队招募流民和归正人从事商业和农业,不但安抚了人心,还可获得收入,从而也减轻了朝廷财政压力

(绍兴十年五月)丁丑,上谓大臣曰:“天下之财何必尽敛于府库?有若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藏于民,犹在官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五

宋金开战在即,南宋并未象议和后一般“视民如禽兽”,相反,为安抚人心,还不断推出惠政,表示要藏富于民

战争时期,宗室、官员“省陌”,只发部分薪水;还要杜绝富室大户奢靡作风。当然,移风易俗还得赵构以身作则

上又曰:“累禁销金铺翠,朕性淡薄,服用朴素,故宫中无敢逾者。但闻富家大室犹有以金翠为饰,不惟费财,亦非所以厚风俗”。乃诏临安榜谕,三日弃毁,违者重坐之

赵构说,我宫中装饰俭朴,却听说有权贵还在搞销金铺翠那一套。下令,限临安权贵们三天内必须毁弃全部奢侈品,违者从重从严处罚

赵构以身作则还表现在行宫的规制上

(绍兴十年五月)丙戌,江东制置大使兼行宮留守叶梦得奏,修行宫欲大庆、垂德、垂拱、紫宸四殿规模稍大。上恐劳民,谕辅臣,令从简俭,止营两殿足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五

叶梦德奉诏在建康修行宫,除居所外,原打算建四个大殿,赵构主动减了两个

以上只是我随手举的几个例子

谁能想到这时俭朴的赵构和连吃三天史上最奢侈宴席的赵构是同一个人?

谁又能想到此时连宫殿都舍不得修的赵构二十一年后仅一次放出的宫女和女乐就达六百人?

谁又能想到在战争时能享受惠政的百姓却在议和之后“民力重困,饿死者众”?

2.战事

关于绍兴十年~十一年宋金之战已经分别采用《金史》、《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写过太多。综合起来再谈一谈

绍兴十年,金国越国王都元帅完颜宗弼不甘心放弃既得利益,杀掉金国高层中的主和派后,挑起了这场宋金举国之战

举国中之兵集于祁州,元帅府大阅,遂分四道南侵。

四路金军分别是

命聂埒(耶律)贝勒出山东,右副元帅萨里罕(萨离合)犯陕右,右骠骑大将军知翼州李成犯河南。而宗弼自将精兵十余万人,与东平府孔彦舟、知博州郦琼、前知宿州赵荣,抵汴,至是犯东京。

李成攻取河南西部洛阳一带,实际与攻取汴京的完颜宗弼是一路。宗弼这路除上述降将外,他“自将”的精兵就是当时金国的举国精锐

精锐损失殆尽的后果是

岳飞班师,(忠义社首领)梁兴不肯回,复怀卫二州;绍兴十年秋,王忠植复代、石等十一州

即便讳败,通过《金史》仍能看到金军在河南的窘境

宋兵来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鲁补,与许州韩常、颖州大臭、陈州赤盏晖,皆会于汴。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三州,旁郡皆响应。其兵犯归德者,阿鲁补连击败之~《金史》卷六十八.阿鲁补

宗弼召诸将聚兵对抗岳飞,南京应天府守将阿鲁补却已经遭到攻击脱不了身。金军军纪严明“令酷而下必死”,可以想见,要怎样的恶劣形势(旁郡皆响应)才能使阿鲁补不惜违令也不去汴京

通过这段描述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宗弼并兵前,宋军已经攻占了许(郾城)、颖(颖昌)、陈三州

宗弼再取河南,表荐忠义为猛安。攻翼州,先登。攻大名府,以本部力战,破其军十万。~《金史》卷八十七.仆散忠义

金将仆散忠义攻破的翼州在山西(宋史中表述为“破金人于垣曲,又捷于沁水”),大名府在河北(宋史中没有攻取大名府的记载),这两个地方原本都属于金军的大后方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奉岳飞号令的义军声势浩大到可以攻州掠府。可以想见,绍兴十年岳飞部战果比《宋史》记载的更大

3.形势

绍兴十年六月,顺昌大捷后,汪若海在上朝廷书中写道

今(金)举国之师尽聚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我乃直趋河北,则河朔之民必响应,兀朮(宗弼)可不战而擒也……契丹之属必自立,则女真可不加兵而灭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

汪若海算是半个顺昌之战的亲历者,对宋、金两军战斗力和两国形势判断得比较准确,宋军北伐,河朔之民必群起响应,金国境内被征服的契丹等民族也将纷纷起来反抗部曲制的金国统治。汪若海认为,只要宋军坚持向河北向兵,根本用不着宋军出太多的力,金国的统治就将瓦解

彼方(金国)困于蒙古,姑示强以偿中国

虏已厌兵,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携。朝廷不知虚实,卑辞厚币,未有成约。不若乘势进击,再造犹反掌尔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一.《洪皓行状》

当时洪皓就在金国,他亲眼见证了金国的困境

金皇统四年,金军都元帅完颜宗弼与部下谈起宋金之战

“……又宰杀骡马相兼为食……诸将士云,辎重俱尽,有食奴婢者。又云南军不测,要回淮上……吾视诸军饥心嗷嗷,忘失昼夜。龙虎阿勒巴言:‘若南宋受檄,犹得半军回;若宋军渡江,不击自溃’……忽萧平章跃骑走报,不觉喜感天神……吾班师回泗集军马,辎重骡马依稀四分,奴婵十中无六,惜哉”!

绍兴十一年,宗弼率领精锐尽失的金军强撑着继续对南宋作战,在淮西再次陷入绝境

金军惨败于柘皋,虽然宗弼用计在濠州打败了杨沂中和王德,但宋军岳飞、韩世忠、刘锜等部依然完好,张俊手中大部分兵力也没有受到损失。金军只好渡江北返,军事上进入僵局

这时,金军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凸显。为了填肚子,士兵们摸鱼捞虾采野菜杀骡马,甚至出现宰杀随军奴婢为食的现象

所以,当宋朝同意按宗弼的条件议和的答书送回时,宗弼不由“喜感天神”

宗弼对手下将领后怕地说道

“(南宋)军机至此而不能决,若能决,无一人一骑得回也”

幸好宋军没有决断,若真继续作战,我军及可能全军覆没

跟着,宗弼好好地表扬了一下自己,鄙视了一下南宋

“吾私心用智,但一檄书下,遂取捷。乃万世不传之上策”。

我灵机一动,写了一封措词强硬的檄书(求和信)便让南宋乖乖地趴下了。这就是对付南宋的最好办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征蒙记》

李心传录完这段后感叹

(李)大谅所云,可见金人势穷力竭之实

以实力和形势来看,宋军可以把金国变成部落。然而,结果是宗弼凭一封信就把大宋变成了宋国,把秦桧变成了终身独相,把赵构变成了臣构

答案就是:

强大的确并不代表无敌,但是如果赵构全力支持北伐,南宋能够恢复河山,金国随之也将在内外交困、四分五裂中灭亡

魔兽世界战袍都什么地方有卖?

1、肯瑞托。此战袍可以在达拉然的紫罗兰城堡军需官购买,声望必须为友善。

2、黑锋骑士团。此战袍在冰川冰冠的暗影苍穹那里购买,此声望必须为友善,开启声望必须做任务。

3、龙眠联军。此战袍可以在龙骨荒野的龙眠神殿购买,声望必须为友善。

4、银色北伐军,此战袍可以在冰川冰冠的银色北伐军基地军需官购买,声望必须为友善。

太平天国对待清军俘虏怎么样?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同中外反动势力浴血奋战,太平天国对清军俘虏管理是不同的。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开始北伐西征,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勻,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清政府组织了湘军,淮军,楚军等团练武装,疯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对抓到的太平军高级将领,手段是非常残忍的,石达开,陈玉诚,李开芳,林风祥等24王都被凌迟处死,李鸿璋在苏州杀了八王,处死数万投降的太平军。

但是,出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需要,清朝也招降了一批太平军高级将领。如,北王韦昌辉的十二弟韦俊,程学启,丁汝昌等人都得到重用。

太平天国信拜上帝教,视满清政府为"妖",立志要杀光清妖。主张杀满不杀汉,杀官不杀丁,在初期攻城夺寨中,遭到满城旗人激烈抵抗,损失惨重,后来,太平军调整了政策。

总体来将,太平军对普通百姓是比较欢迎的,因为,太平军的宗旨就是建立一个公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勇跃参加太平军,使太平军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

太平军对俘虏的清军军官接受的很少,但,也有个意外。

有一个被俘的清军将领叫候裕田,原是天地会一员,跟首领张嘉祥随太平军起义。

后来,张嘉祥率领手下人投降了清军,改名叫张国梁,成了军门大人。

侯裕田在清军中混了两三年,见惯了清军中的腐败,心中向往从前在太平军中朝气膨勃的生活。

咸丰二年(1852),侯裕田随张国梁追击太平军,在湖南道州失利被俘,又一次加入太平军。

"洪,杨兵行至湖南道州,国梁追与战不利,裕田为所获,编为圣兵。"

候裕田精通水战和炮兵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材,在太平军得到重用,受到破格提拨,担任水师统帅,镇守天京门口,手下将士为太平军中最精锐部队之一。

侯裕田战功卓著,被太平天国封为森王六千岁,地位同北王韦昌辉,成为太平军国高级将领之一。

侯裕田能得到太平军重用,除了他卓越才能外,还和他同是广西老乡客家人有关。

为什么张作霖时期?

首先,你的观点有误。直奉两次战争一败一胜,双方总体打了个平手。且直奉第一次战争结束后,张作霖卧薪尝胆,加之鬼子支持,东北军在两年内脱胎换骨,战斗力远超直军。冯玉祥倒戈,正是直奉两军在力量消长上的反映!下面简要分析直奉两次战争及后续影响。

一、东北军知耻而后勇战斗力反超。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直、奉争夺中央政权以此号令群雄的战争。此战,奉全线溃退,唯张学良和郭松龄统率的第二梯队退而有序。同年,北京政府罢免张作霖多项职务。这彻底激怒张作霖,他宣布东北独立。

经过反省,张作霖制定了军队改革,经营东北等措施。裁军6.9万,取而代之以新式军事人才,并废除举荐制,改为考试审核。这样,奉军老一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张学良、杨宇霆、郭松龄、韩麟春、姜登选等为首的奉军中生代,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张作霖还积极筹建空军、海军,创办东北讲武堂、东北大学。短短两年,奉军脱胎换骨,总战力迅速超过直军。

同时,张作霖派代表秘密接洽冯玉祥,传达张作霖意见:奉军目的并非进关拓展地盘,只为曹锟、吴佩孚;目的达到后决不再向关内进兵。冯玉祥接受张作霖意见,在古北口达成秘密协议。此后,冯玉祥前线倒戈,吴佩孚南逃,直系迅速溃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但张作霖并未遵守约定,率军进入北京,将段祺瑞推向前台,执掌北京大权。冯张之隙由此产生。

二、两大矛盾致“东北王”殒命皇姑屯。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陆大派和士官派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李景林、杨宇霆、姜登选,请功领赏,坐拥一方。战功卓著的郭松龄却受张作霖冷落。

“权力的分配不公平”让郭松龄忿忿。不久之后,冯玉祥联合郭松龄反奉。郭松龄倒戈导致奉、直联合,冯玉祥退往西北;也导致张作霖与鬼子订立反郭密约,战事结束后,张作霖反悔,被炸身亡。此后东北易帜,田中内阁倒台,鬼子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

为什么历史上北伐总是失败?

“北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它是指历代南方政权为复克中原而越过长江黄河,进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为。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因为直到南宋,南方的人口和财力才终于超过北方。

冷兵器时代,同一民族之间打仗打的就是人口和粮食。别看南方地域广大,农业时代能有效利用的只有巴蜀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这三块土地,能养多少人口?不像北方,华北大平原到处是农耕好田,山东,河南至今是亿级人口的大省,江苏,河北也是七千万级人口大省。在古代,平原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人口!

这是西汉人口分布;

这是三国时代人口分布;

这是唐朝人口分布;

这是北宋人口分布;

这是明朝人口分布。

所以,大家都看到了。北宋时代,南北方人口已经差不多了。随着靖康之耻,南方迎来了史上最大一波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充分开发,而北方却遭到了蛮族的入侵和破坏。一加一减,南方人口和财力自然超过了北方。

所以在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南方统一北方的现象,那就是明朝的建立。此外,明朝灭亡之后(并且南方三大平原都已经沦陷),南方抵抗北军长达数十年,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现象,也正说明了南方人力物力的优厚。

当然至于内因,大家看了下面八次以失败告终的北伐以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一、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是指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公元4世纪初,匈奴等种族铁骑南下,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怀抱报国之志的祖逖对每况愈下的政局十分关切。半夜里听见鸡鸣,即起身至户外,拔剑起舞,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西晋末年洛阳沦没后,祖逖率领亲族乡党数百家避乱南下,“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当时司马睿与朝廷一帮官僚、门阀士族正热衷于建立东晋新朝廷,进行权力再分配,根本无意于北伐。祖逖不甘故国倾覆,恒存振复之心,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粮饷和3千匹布外,未给一兵一卒和兵器铠甲。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北渡长江,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自己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渡江后,祖逖驻扎淮阴,一面铸造兵器,一面招募士兵,组建了一支2千人的武装,然后挥师北上。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伐军打败了凶狠的敌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

太兴四年(321),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由于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猜疑,朝廷另外派人来做大都督。北伐的计划也给取消了。同时祖逖又得到晋朝内部在酝酿政变的消息,不禁悲愤成疾,垂危时还一心惦记着国事。祖逖死后,敌人很快又占领了河南和淮河流域地区。从此中国就出现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二、桓温北伐

在洛阳沦陷西晋灭亡快40年的时候,北方传来一个利好消息,那边乱起来了,后赵国主石虎病死后,内部发生政变,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东晋权臣桓温为了建功立业、树立自己的威信,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对桓温的请求,晋穆帝是有顾虑的,桓温功勋日盛,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因此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是个浪得虚名又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欢天喜地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断了军粮的桓温,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是公元369年,桓温率五万晋军进攻前燕,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带着深深的耻辱再次含恨而归。

三、宋武帝刘裕北伐

东晋自南渡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桓温先后北伐,均铩羽而归。而刘裕所策动的北伐,是古代南北对峙中,北伐历史上最成功,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打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了东晋朝政。

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南燕政权领导人慕容超见东晋内乱,便乘机多次派兵袭扰东晋边境,南下攻掠淮北。刘裕为了为了提升其个人的威望,积累政治资本,决定兴兵北伐,当然,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的,他向晋安帝递交了一份报告后,就统领晋军向北开拔。

刘裕率军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慕容超龟缩在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投降,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负隅顽抗,死不投降为借口,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以及俘虏的人口一万多,马二千匹以泄愤。慕容超被押送回师,在建康街头斩首。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国君姚兴寿终正寝后,由子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宣告灭亡。

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刘裕留在朝廷坐镇的盟友、尚书左仆射刘穆之去世了,刘裕觉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顿时担心起自己的地位来。他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做安西将军,让他镇守长安,自己连忙赶回建康。当他离开的时候,满怀希望的长安百姓都无比痛心失望,纷纷来到刘裕门前请愿。但在刘裕看来,这些当然远没有他当皇帝重要,他不顾百姓们的挽留,终于还是离开了。后来夏国王赫连勃勃进攻关中,刘义真撤回江南,本来很有希望的北伐事业就这样功亏一篑了。但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为他称帝建宋奠定了基础。

四、宋文帝刘义隆北伐

刘裕过世之后,北魏牢固地控制了河北地区,太武帝拓跋焘逐一消灭了十六国残存的诸胡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进而不断用兵河南,蚕食刘宋的北方领土。面对北魏的军事攻击,宋文帝时期一再组织北伐,意在夺回河南失地,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的北伐规模与声势甚巨,但结果却遭到严重失败,刘宋从此失去了对淮北的军事控制,刘裕所取得的军事业绩基本丧失,与北魏军事对抗的均势被打破。

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刚死,北魏元明帝拓跋嗣就挥军猛攻山东,连陷滑台、高平、金乡、临淄等地,虎牢和东阳则遭到了猛烈地围攻。宋将檀道济从彭城起兵北援,因军力单薄,只好专救东阳一路。此处魏军因长期攻城,伤亡很大。加上疫病流行,见南朝军至,便撤围而去。檀道济解了东阳之围后,因粮草接济不上,没能及时驰援虎牢。十几天后,虎牢弹尽粮绝,魏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终于攻陷了这一重镇,山东及河南境内的大片土地均落入北魏之手。

不久,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北魏与大夏、柔然发生了连年的激烈战争。刘义隆认为有机可乘,便遣使要求拓跋焘归还占去的河南、山东各地,被拓跋焘嗤之以鼻。宋文帝大怒,命到彦之为将,于公元430年率军北伐。

其时魏军主力正在北方作战,河南各地兵少,见宋军到来,便纷纷撤兵而去。宋军不战而得河南,收复洛阳,将防线推进到黄河南岸。到彦之认为魏军无力两面作战,便把全军摆成一字长蛇阵,守卫在黄河南岸2000余里的长的防线上。然而到了隆冬黄河冰封之后,北魏集中兵力,强渡黄河,打开多个缺口,结果洛阳、虎牢失守,至此,其余守将纷纷弃城而走。

宋文帝急命檀道济北援。檀道济与魏军打了30几仗,重挫了魏军锋芒,但是自己军也损失惨重,粮草军资一时略尽,已无力北进,只好便引军南归。北魏军抓住这一战机,切断了檀道济军的运输线,又发起追击。危急时刻,檀道济唱筹量沙,又将仅剩的粮米铺在沙子上,这才成功骗过魏军,得予全身而退。

公元450年七月,宋军再次大举北伐。可惜的是,南朝最有名的将领檀道济此时已被冤杀,南军缺乏统军大将。宋文帝以萧斌率沈庆之、申坦军为东路军,从江苏走水路入山东;以随王刘诞率柳元景军为西路军,从襄阳北上入河南。另有梁坦、刘康祖等几路北伐之军,但都是偏师。

东路军走黄河直入山东,连得乐安等数城。萧斌命王玄谟进攻滑台。滑台城小兵少,本不难攻。可王玄谟想进城掳掠财物,不让破坏城池,也不让用火箭攻城。同时王对来投军的中原义军非常不信任,不但任意拆散分配,还向其家人派饷,弄得人心大失。结果滑台攻了几个月也没攻下来。到了十月,拓跋焘亲自率军来救滑台。两军相接之际,王玄谟被魏军的威势吓得魂飞魄散,不战先逃。结果宋军大败,损兵一万余人,兵器粮草尽数丢失。魏军又用铁锁封锁黄河,宋军水军拚死突围,方才得脱。

魏军继续进兵山东,宋军锐气已失,虽分兵把口,但苦战不胜,不得不纷纷弃城。东路军北伐至此失败。

西路军进兵河南,沿路中原义军纷纷响应,攻城掠地,进展速度很快。柳元景继续进兵关中,连克陕城、潼关等地。而中路的梁坦、刘康祖等军也攻下长社,进逼虎牢,一时形势很好。但此时东路军已败,北魏军长驱进兵江淮。宋文帝震恐,急命西路军班师回救,结果西路军只好放弃所得各地回军,这场大规模的北伐至此功败垂成。

北伐既败,魏军的南侵攻势却愈发锐利起来。魏将拓跋仁率8万骑兵攻寿阳,与刘康祖的8千步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最后刘康祖英勇战死,全军尽没。魏军猛攻寿阳不克,继而连续洗劫周边各地。拓跋焘本人率军进攻彭城,武陵王刘骏奋力守御,魏军久攻不下。其时宋将臧质领兵1万来救,结果被魏军杀得大败,臧质只带几百人逃入盱眙城。拓跋焘不攻盱眙,而是绕城南下,直逼宋都建康。宋文帝登城观魏军兵势,不由叹道:“若檀道济在,怎么会使胡马到此!”

拓跋焘并无意攻取建康,只是命军队四处掳掠以破坏南朝的经济基础,半个月后退军北归。路过盱眙时,拓跋焘命人向臧质要美酒,臧质封了一瓶人尿给他。拓跋焘大怒,挥军来攻。宋军顽强守御,此战异常惨烈,双方士兵的尸体遍布城壕内外。拓跋焘连续变换攻城方式,终因城固粮足而无法得手。一个月后,魏军伤亡严重,且疫病流行,只得退军。魏军一路连撤,困守孤城的各处宋军都不敢追击,眼睁睁看着魏军北归。

这场战争结束了。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掳掠,损失不计其数。而魏军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相对而言,北强南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改变。

五、陈庆之北伐

陈庆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南朝梁武帝萧衍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派将军陈庆之率7000白袍骑兵拥北魏北海王元颢北归。陈庆之率领梁军一路攻城拔寨,连克荥城(今商丘东)、梁国(商丘)、大梁(开封)、荥阳、虎牢,虎牢关一失,洛阳守军弃城而逃。魏孝庄帝元子攸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在洛阳登基称帝。

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当时北魏真正的实权人物尔朱荣迅速集结部队,挥师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最终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尔朱荣最终击败了元颢政权。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

陈庆之入洛之战为刘宋以后南方对北方较深入的一次用兵,与刘宋时期的北伐一样,其进兵也速,其溃败也速。

六、岳飞北伐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樊)。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井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八月,岳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就是在此次北伐中,因壮志未酬,而写下的《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打到了朱仙镇,破了金兀术的拿手战法“铁浮图”、“拐子马”,对开封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岳家军士气高昂,“直捣黄龙”、“还我河山”的吼声响彻云霄。然而南宋政权的一二把手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在临安打着小九九。竟然连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收兵。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七、张浚北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赵构下诏宣布禅位,由赵昚接掌南宁政权,是为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即位第二个月就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一步做出处理。

宋孝宗为恢复北方失地和提高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地位,重新启用了废黜近二十年的主战派代表张浚。隆兴元年四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史称“隆兴北伐”的战争正式开始。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而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县),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

宋军初战告捷,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进行反攻。但因前线两将矛盾趋于激化,当金军十万兵力全力围攻攻宿州、李显忠奋力苦战时,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说风凉话:“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于是,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叹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于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了打击,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与金国议和又再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久,金国开出了议和条件: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备战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对金的岁币)。宋孝宗最终决定继续议和。

隆兴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来函,但要价太高,口气太大。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决一雌雄。可是捣乱的人也来了,汤思退及其同党却攻击张浚“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

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的宋孝宗又将张浚召回,并罢免了他的宰相一职。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八、林凤翔、李开芳北伐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为推翻满清的统治,太平天国丞相林凤翔、李开芳率两万余太平军精锐,从江苏浦口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北伐之旅。在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跨越六省,横扫城池数十座,斩杀清军7万余人,甚至一度逼近京畿地区,震撼清廷!可终因孤立无援,加之清廷调集重兵实施剿杀,北伐军于1855年在连镇、冯官屯等战役中失败,两万将士几乎全军覆灭。

林凤祥在连镇突围中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历史里的第一次大失败,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在自述里谈到“天国十误”,其中第一误就是北伐军的全军覆没。但不得不说,广大将士英勇奋战,极大地震撼了清朝心脏地区,牵制了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