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无二,韩信为什么注定要被杀?
战将无二,韩信为什么注定要被杀?
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可以说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君臣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疑和决裂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刘邦对韩信的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自从被拜为大将军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攻灭魏、代、赵、燕、齐等诸国,最后合围项羽,战无败绩。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建立汉朝几无可能,很有可能老死汉中。
作为一名君主,刘邦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何尝不知道韩信的功劳,他也并不想做兔死狗烹的事,但是韩信的存在,对自己的威胁太大,并且从韩信的诸多表现来看,认为他反心已露,为了江山稳固,只能狠心痛下杀手。
刘邦最初对韩信产生疑心始于韩信自恃功高,用蒯通计,欲立为假齐王之时。刘邦被迫做了顺水人情,立韩信为齐王。最后合围项羽之时,刘邦约韩信与彭越南下,二人却迟迟不见发兵,后不得以听从张良的建议,许诺给二人增加封地终于成功将项羽全歼。
除此之外,在齐王田广已经答应郦食其降汉的时候,韩信为了一己私利,置郦食其的生死于不顾,下令袭齐,致使郦食其被田广烹杀,刘邦对此事也是大为光火。
通过这几件事,可以说刘邦对韩信的好感全无,二人的君臣之谊渐行渐远。韩信一方面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不忍背叛,另一方面却有列土封疆的打算,这怎么能不引起刘邦的反感。故而在剿灭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赶到定陶,夺去了韩信的兵权,徙封韩信为楚王。
钟离昧在项羽死后前往投奔韩信,韩信对这件事的处理上也并不高明。正如钟离昧所言:“汉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楚国,是因为有我钟离昧在这里。你如果把我抓起来向刘邦献媚,我死之后,你也就快完蛋了!”以后的发展果不其然,韩信因此被废为淮阴侯。
至此,君臣二人可以说已经是彻底决裂了,刘邦对韩信完全没有了信任,而韩信也开始有了谋反的念头。韩信临死前又拉了一个垫背,那就是陈豨。陈豨在出任代相之前曾去拜访老领导韩信,韩信与他约定,一旦陈豨失去信任被逼谋反,韩信将在京城策应,共图天下。陈豨知道韩信的能力,对其言听计从。
后来陈豨果然谋反,刘邦带兵前去平叛,韩信积极谋划,结果被人告密,萧何将韩信诓骗至长乐宫,吕后派人将其斩杀,并夷三族。
这里面的是非曲折,刘邦和韩信二人很难说谁对谁错。刘邦为了天下,不可能容忍韩信对自己的威胁,因为韩信的能力实在太强,换做别人,韩信可能也是一样的下场;而韩信如果一直安分的做个臣子,刘邦未必不会容忍他,要知道刘邦最后消灭的都是异姓王,这一点作为一个政治家其实是必须的。萧何、张良、曹参、樊哙、周勃、陈平等人的功劳都很大,没有一个遭到诛杀。所以有人说刘邦屠戮功臣,其实是有点冤的,韩信所作所为,纯属咎由自取。
韩信最好的机会就是蒯通让他三分天下的时候,但是他不忍背叛,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与项羽一样都有点迂腐。你要么忠心耿耿,要么彻底决裂,而不是骑墙观望,待价而沽。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如果99分,那韩信就是100分,但是作为政治家,二人都是0分。
韩信至死都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死时才34岁。也有人不相信韩信最后会联络陈豨谋反,认为这只是胜利者的谎言。不论真假,其实都已经不再重要,二人已经决裂,刘邦担心在他死后,将无人再能制服得了韩信,所以必须尽早将其除掉。
业余人员为了防身最好练哪家的武术?
说句实话吧,这当今社会,打赢坐牢打输住院,练啥啊,我来跟你分析一下三种最好的方法……
上策:力量健美,无论你身高多少,反正不管是什么傻逼不会轻易对一个两百斤的壮汉动手的,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记住一定要练大块肌肉,不是那种穿衣显瘦脱衣有肉那种,就要那种撑破衣服的样子!
中策:跑步,只要你跑的比别人快,无论是短跑长跑,你先动手也行,别人先动手也罢,跑的别人筋疲力尽了,你想干嘛干嘛,这都不是事,俗话说,练好跑步,哪里都不怕!
下策:擒拿,街头争斗,拳打脚踢,很容易控制不住,轻头破血流,重一点伤及要害,真要练到收放自如,拿绝非一日之功,能顶得住普通人的几顿王八拳,出其不意按在地上摩擦几下,正可以达到制服的目的,又可以防身,练好了抓个小偷色狼还可以见义勇为,因为如果打小偷闹不好出了事还得赔钱,把小偷追死了也要惹官司,按住就行啦,不过擒拿不能一个人练,要反反复复的肌肉记忆,同时胆大心细,不能逞一时之勇!
哪些名将死于无名之辈之手?
僧格林沁,晚清最后一个能撑场面的名将,慈禧太后曾赞扬他为“大清国之柱石”,但他最终却被一个16岁的无名小卒砍死在麦田里。
晚清时期,除汉人将领外,八旗军中能被称得上名将的人屈指可数,而这其中,僧格林沁绝对能当得起名将这一称号。
僧格林沁的一生,曾帮助清朝打下多场关键性战役,大破太平军,生擒太平天国统帅林凤祥,尤其是他主持与参与的大沽口之战,更是取得了西方列强入侵大清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胜利。
就连慈禧太后,都曾经高度称赞过僧格林沁,说只要有他在,大清就会在。
可以说,纵观整个晚清时期,僧格林沁是唯一一个能给清朝撑起来场面的名将,把他形容成当时大清最后的嫡系倚仗,丝毫不为过。
但就是这么一位堪称“晚清脸面”的名将,却相当屈辱地死在了一个无名小卒手里,并且,这个无名小卒还只是一个16岁的新兵蛋子。
从世系上来讲,僧格林沁算是成吉思汗的后人。
根据《蒙古世系》的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的二十六代孙,虽说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人,但也勉强能搭上黄金家族血脉的边儿。
不过,就算是有这么一丝黄金家族的血脉,但对于幼年时的僧格林沁来说,并没有太大用处。
自打元朝灭亡后,黄金家族算是一蹶不振,而蒙古诸部的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在经历了明朝的连番打击后,更是大不如从前。
而在清朝崛起时,蒙古诸部也自然而然地沦为了清朝的附庸势力。
不过,在清朝崛起之初,也就是努尔哈赤时期,蒙古诸部也并不是全部都愿意附庸,因此,努尔哈赤就对当时蒙古实力较大的三个部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像东部蒙古的科尔沁部,与努尔哈赤所在的后金接触最早也最多,因此,努尔哈赤就对科尔沁部采用了联姻的方式。
而像西部蒙古的喀尔喀部,努尔哈赤则是棒子加胡萝卜的方式。
至于历来不听话的准噶尔,那就只能是刀兵相见了。
这种策略一直持续到清朝入关之后,也是因此,在清朝的历史上,一直与其配合紧密的科尔沁部,就在很长时间内,活跃在清朝的朝堂的之上。
像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出生于科尔沁部,而僧格林奇,同样也是如此。
不过,到了僧格林沁出生的时候,他所在的家族,已经沦落至一个四等台吉的家族,也就是清朝册封给蒙古的爵位中,最低等的一种。
因此,小时候的僧格林沁,所过的生活与寻常的蒙古家庭一般无二,在他幼年时,为了生活,还曾和父亲一起,靠着为蒙古贵族放牧为生。
不过,在僧格林沁少年时,迎来了一次时来运转的机会。
僧克林亲有个族叔,娶了嘉庆皇帝的三闺女,并且他还是科尔沁部第十代扎萨克多罗郡王,但他的妻子因病早逝,没有留下后人,因此,已经继位的道光皇帝,就做主在科尔沁部中找一个少年来当其继承人。
而仪表堂堂的少年僧格林沁,就这样被选中,成了族叔的继承人,到了族叔去世时,僧格林沁也就继承了郡王的爵位。
在此之后,僧格林沁就走上了平步青云的人生道路。
从道光五年僧格林沁第一次受封开始,到道光十四年时,他已经担任领侍卫大臣兼正蓝旗都统,并在同年年底,又被道光皇帝委任正白旗都统。
前后也就九年时间,而在当时,僧格林沁也只不过才二十三岁。
纵观僧格林沁的升职履历,简单总结就是一个“快”字,而之所以这么快,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僧格林沁本身确实具备一定的能力,毕竟他从小苦日子出身,不同于那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因此,当时缺乏人才的清廷,自然会重用这个年轻有为的蒙古青年。
另一方面,就是僧格林沁的血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身他就是科尔沁部出身,而科尔沁部历来是清廷的紧密合作伙伴,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优秀的科尔沁部的后人,当然是大力提拔了。
而到了道光去世时,僧格林沁已经与其他几位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为了道光皇帝托付江山的顾命大臣,因此,在咸丰皇帝继位后,僧格林沁的地位与日俱增。
史载,僧格林沁在道光和咸丰两朝,深得皇帝信任,时常“出入宫禁,最被恩眷”。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僧格林沁也不会被称为“晚清最后一个名将”,他之所以能扬名,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有过硬的本事。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反抗清王朝统治战争,到了1853年,洪秀全攻下南京,并在此定都。
定都后,为彻底摧毁清王朝,洪秀全派出大军,展开了西征和北伐。
西征抛下不说,单说北伐这一支部队,领军北伐的,是太平天国的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并且,这支北伐的队伍,是当时太平天国精锐中的精锐。
之所以说这支队伍是精锐中的精锐,是因为在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广西老兵组成,这些人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最早班底,也是为太平天国开创局面的嫡系队伍。
个个身经百战,且忠诚度极高,甚至达到了狂热不怕死的地步,仅凭这两点,就足以说明这支队伍是精锐中的精锐。
而这支队伍出发后,刚开始的战绩,也确实对得起他们精锐的称号。
从当年五月出兵北伐开始,林凤祥一路北上,进入安徽境内后,势如破竹般地打下滁州、凤阳、亳州等地,并在五月底进入河南境内,迅速占据了大片区域。
而这一路上的清军,在其凌厉的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溃散而逃。
太平军打进河南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让朝中上下极为震动,毕竟速度太快,再加上河南距离京城已经不算太远了,为此,咸丰皇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而就在咸丰皇帝还在商议如何处理的时候,太平军再接再厉,又长驱直入打进直隶,这下,算是已经摸到了京城的边儿了。
慌乱之下,僧格林沁临危受命,担任起负责护卫京畿安危的最高长官,同时,咸丰皇帝调派给僧格林沁4500人,以堵截太平军继续北上。
而就是凭借这4500人,僧格林沁在天津大破太平军,不仅令太平军被迫退出天津,还在之后,又生擒了天官副丞相林凤祥。
仅此一战,僧格林沁就扬名大清,在此之后,他对太平军的其他战役中,几乎每一场都是以全歼完胜而告终,由此,他与在南方平定太平军的曾国藩,在当时被誉为“南曾北僧”。
除了打击太平军累获战功之外,僧格林沁最值得骄傲的,是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之战。
咸丰八年(公元1858)4月,英法联军合计2700余人,乘坐26艘军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向清政府提出增开口岸,传教自由,赔偿军费等无理要求,同时言之凿凿的称,若是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大沽口展开攻击。
最终,因英法联军代表不满清政府派来的谈判人选,就要求清军交出炮台控制权,无果后,悍然发动了侵略。
刚开始的时候,守卫炮台的将士十分英勇,对于英法联军的侵略展开了激烈的还击,但不久后,时任直隶提督的张殿元,偕同一众高级官员望风而逃,使得士气大受打击,在当年五月底,大沽口炮台失陷,而英法联军也顺势攻入津郊。
与此同时,朝中的主和派看到大沽口失守,纷纷向咸丰皇帝上书,建议与英法联军和谈,《天津条约》就是在这么个局势下被迫签署的。
条约签署后,按其中款项,清政府需要与英法方面进行换约,清廷这边就委派僧格林沁前往,在到达大沽口后,僧格林沁先是整顿了大沽口的部队与防务,同时修筑防御工事,做好了防止对方再次入侵的准备。
而在不久后,僧格林沁所做的这些工作,派上了用场。
按照换约规定,英法方面本来是要在上海换约,但其十分蛮横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要到京城换约才行,不得已之下,清政府退而求其次,想让英法方面在天津北塘换约。
结果呢,这个要求依旧被英法拒绝,并且,当时担任英法换约代表的公使普鲁士,还大摇大摆地带着数艘战舰,强行从天津白河通过,试图从这里进入京城。
而当他们抵达大沽口时,对于大沽口将士们要求他们停止前行的劝阻,自然是极为无理地拒绝,甚至,还公然向大沽口发动攻击。
面对英法联军的挑衅,驻守大沽口的将士再也忍不下去,在僧格林沁的一声令下中,展开了对英法联军的强力狙击。
最终,由于僧格林沁指挥有方,英法联军损失惨重,在付出了海军司令被击成重伤,英法士兵死亡四百余人,四艘战舰被击毁的代价后仓皇而逃。
而这次大沽口保卫战,也以清军胜利暂时结束,这次胜利的意义十分重大,是西方侵略者入侵大清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由此可见,僧格林沁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说他是名将,也真的不为过。
可以说,僧格林沁在晚清时期,其能力属于佼佼者一类,八旗军中能与之相比的几乎没有,称他是大清的“国之柱石”也确实不算夸张,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会死在一个小兵手里。
说起僧格林沁的死,还得从大沽口一战后说起。
前文讲过,僧格林沁成功地保卫了大沽口,逼退了英法联军,不过,英法联军肯定不会咽下这口气,不久之后,就再次反扑而来。
而这次,僧格林沁没能继续上演神话,以兵败收场,并且在之后一败再败,最终导致了英法联军攻入京城,烧毁了圆明园。
战后,在主和派的鼓动下,僧格林沁被以触怒了英法联军为由,遭到革去郡王爵位的处理。
不过,虽说僧格林沁被革去了爵位,但咸丰皇帝并没有彻底冷落他,不仅仍留他为钦差大臣,还私下多次对其勉励。
到了咸丰八年九月,清政府又遇上了另外一桩麻烦事,就是在直隶、山东一带,捻军四起,而为了对付捻军,僧格林沁再次得以重用。
之所以找他,是因为在当时,清政府实在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因此,只能是让僧格林沁上场了。
当时,咸丰皇帝不仅重新恢复了僧格林沁的王爵,另外,又调派一万兵力,由僧格林沁率领,赶赴山东抵抗捻军。
不过,僧格林沁对付捻军的历程,从开始就十分不顺利,捻军本是流民组成,这些流民为了活下去,作起战来极为英勇,同时,捻军还得到了太平军残余势力的支撑,在战力上就让清军十分头疼。
而在僧格林沁接手时,捻军声势已成,并且占据了湖北、山东、安徽以及河南多个重要城镇,这就更让僧格林沁头大如斗。
不得已之下,清政府为了更有效率地打击捻军,在1862年,特意授予了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的权力,为的就是让其便宜行事,更好的去打击捻军。
有了这份特权,加上僧格林沁的军事能力,配合着蒙古骑兵的悍勇,又集合五省的兵力,在1862年到1864期间,僧格林沁确实打了不少胜仗,捻军的势头被其挫去不少。
但与此同时,清军也损失惨重,大量清军士兵,死在了对付捻军的过程中。
到了1865年,双方的局势又是为之一变,捻军与太平军重组,成为了一支新的武装势力,其作战能力得到增强,并且作战方式上也有所改变,变得更为灵活,并且,其声势又迅速壮大,重新形成了一支具有十万人体量的队伍。
这样一来,僧格林沁在打击捻军的战事上,就较之之前更为不易,甚至很多时候,还会经常被灵活作战的捻军牵着鼻子跑。
而他的死,也是因为被一支捻军队伍牵着鼻子后,不小心中了埋伏导致的结果。
1865年4月,当时僧格林沁正在山东一带与捻军作战,当月中旬时,他为追击一支捻军队伍,来到了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结果来了之后,却发现进了捻军的包围圈。
情急之下,僧格林沁带兵开始突围,但左冲右突之下,始终没能冲出去,而身边的士兵却越来越少。
到了当月二十二日,僧格林沁身边仅剩下少量亲兵,看到如此,僧格林沁最终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突围,不然再这么下去,就会被捻军擒住了。
事实上,这次突围还是挺成功的,僧格林沁与亲兵们一起,一路犹如杀神一般,冲到了曹州北部的吴家店,眼看就要冲出去时,僧格林沁却不小心从马上掉了下来。
究竟僧格林沁是因为跑得太快而坠马,还是被捻军击中坠马,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但他在坠马后身受重伤,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他突围时,当时天色已黑,为了躲避后面搜捕他的捻军,僧格林沁不得不藏在麦田里,寄希望麦子能遮挡住其身形,然后逃出生天。
但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被捻军的一个士兵发现了。
发现僧格林沁的士兵,史料记载叫做张皮绠,当时他只有16岁,在僧格林沁突围后,张皮绠跟随一队捻军士兵展开了搜寻行动,当他搜索至僧格林沁藏身的麦田附近时,在朦胧的夜色下,看到一块麦田颇有些不对劲。
不对劲在哪里呢?远远看去,这一小片麦子呈倒伏状,并且,青色的麦穗还在微微晃动,要知道,当时可没有风。
于是,张皮绠跑过去一看,就看到了倒在麦田中,并且满身是伤的僧格林沁。
当然,按照张皮绠的级别,他是没有见过僧格林沁的,更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僧格林沁,但毕竟他也是和清军打交道有几年的老兵,清军士兵的穿着他最为熟悉,而眼前的这个人,在穿着打扮上,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士兵,极有可能是一个高级将领。
因此,本着不能放走一个人的原则,张皮绠冲上前去,手起刀落之下,就将基本上失去反抗能力的僧格林沁砍杀在当场。
之后,直到张皮绠带着僧格林沁的帽、珠、红顶和花翎返回军营,经多人反复确认之后,才知道死在他刀下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而这个砍杀僧格林沁的张皮绠,在之后成了清廷的眼中钉,他不得不东躲西藏,以躲避清廷的追捕,但在他24岁那年,还是暴露了行踪,被清兵擒获,最终处以凌迟而死。
正所谓“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但这种死亡方式,估计僧格林沁做梦也想不到,而他的死,也让清政府失去了最后一个名将,同时也意味着清王朝重塑中央军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晚清的军事力量也由此迎来了拐点。
徐州失守后关羽投降了曹操?
关羽,字云长,别称长生。他是东汉河东解县常平里(今山西运城常平村)人。 关羽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将之一。他不仅武艺高强,勇悍过人,而且忠诚守信,义薄云天,是蜀汉政权的忠臣良将。关羽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尊为“武圣”,民间亦将他崇为“战神”,与被誉为“文圣”的孔子并驾齐驱。
关羽和张飞很早就追随刘备,并随他东征西讨,转战数年,因势单力薄,加上运势没到,终未使刘备走上独立发展自己强大势力的道路。史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击溃,士卒死的死,逃的逃,刘备无奈,被迫归附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即官渡之战爆发前一年,曹操派刘备率部东进徐州,以配合主力截击袁绍。刘备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想以此袭取一块地盘,做为根据地,再寻找独立发展之路。他乘机诛杀徐州刺史,将战略重镇徐州占为己有,并私自委派关羽为下邳(江苏邳县)郡守。曹操得知刘备独树一帜,勃然大怒,立即起兵攻击,俘虏其妻妾幼子,并围攻下邳。见曹军大举围城,众寡悬殊,猝不及防的关羽数次出击均遭失利,只好出降曹操。
由于关羽武艺过人,且能征善战、勇冠三军,正准备与袁绍决战的曹操渴望将其招揽至麾下,所以他格外厚待关羽,刚一过来就任其为偏将军,关羽也十分感激曹操的恩德,准备用赫赫战功来回报他。
建安五年(200 年)夏,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帷幕 ,袁绍尽遣精锐,派骁将颜良等率军将曹操部将刘延包围在白马城(今河南清县附近),他自己指挥十倍于曹军的兵力从黎阳(河南浚县)渡河向南,想一举歼灭曹军。
曹操临危不乱,他采用郭嘉声东击西之策,率军渡到黄河南岸的延津(河南延津),以吸引袁绍主力尾追渡河而西。袁绍大军渡过黄河,果然直扑盐津。而曹操却率关羽、张辽等引大军昼夜疾 驰,东击白马,以解救被颜良重重围困的白马城。当曹操大军开到距白马10余里之地时,与颜良的围城袁军遭遇。
颜良是袁绍手下知名的虎将,他武艺精熟,骁勇善战。曹操令关羽、张辽率军掩杀,一场恶战随即在白马城外围展开。关羽果然勇猛,只见他一马当先,单人独骑突进敌方阵营,他左冲右突,杀得袁军人仰马翻,在万众之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他远远望见戎车麾盖,思忖那必是颜良所乘的战车,便拍马直冲过去。双方鏖战数十回合,颜良渐渐不支,关羽抖擞精神,怒吼一声,手起刀落,将颜良斩于车下。袁军大骇,纷纷溃逃。
曹军乘胜追击,大败袁军,解了白马之围。此战,关羽以惊人的勇气,单骑冲阵, 力斩敌将,为曹操最终击败袁绍奠定了基础,也使曹军将士深为折服。之后,曹操论功行赏,封其为汉寿亭侯。
关羽虽然不得已暂时归降曹操,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旧主刘备。这年8月,也就是官渡之战正式爆发之前夜,关羽得知刘备兵败徐州后不得已投靠了袁绍,于是毅然挂印封金,单人独骑逃出了曹营(千里走单骑的情节是演义小说虚构), 他打听到刘备随袁绍渡河开赴延津, 于是迅速赶到那里与刘备相聚。
关羽以“义”字出名,他忠诚于刘备,更为世人所称道。在刘备艰难困苦、四处漂流、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他全心全意的追随他,矢志不渝,更显难能可贵。刘备兵败徐州,关羽被围下邳,逼于形势降了曹操,曹操为笼络他,给予大量赏赐,还派他的同乡好友张辽劝他彻底为曹营效力,关羽委婉地回道:“我很感激曹公厚意,但我受刘将军厚恩,立誓与其共死,决不能背叛他,我终究还是要去他身边的”。解白马之围后,关羽将曹操赏赐之物和大印全部封存起来,辞别曹操,单骑奔回刘备身边。关羽守信守诚,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也为民间顶礼膜拜,东吴大将周瑜点赞关羽是“熊虎之臣”,《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记载说彼时之人称关羽、张飞可挡万人之敌,是当世的虎臣。 所以,后世并不认为他暂时屈身事曹是变节行为,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属瑕不掩瑜,刘备最初不也是今天投奔这个明天归顺那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吗?所以,尽管关羽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的行为品德、绝伦武艺,都是令世人仰慕的。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关羽的赤兔马放在今天和什么车价值相当?
这个问题就比较的有意思了,首先有一点需要肯定的就是赤兔马算得上是三国中的第一名马,(在已知的记载当中)就拿它的性能来说吧,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在当时算的上是速度中的佼佼者,还没听说过有那哪一匹马能够追的上赤兔!换做现在来看也只有 福特SSCUltimateAero能与之匹敌,(每小时447公里的极限速度)这台跑车搭载了一台6345c.c. V8双涡轮增压引擎,最大马力输1,199ps@6,950rpm,最大扭力输出1,484Nm@6,150rpm,0-100km/h加速仅为2.9秒,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布加迪系列跑车都不是它的对手!
然后就是油耗了,赤兔马的“油耗”大概是百公里鲜草一捆,可能还需要一些水,这可是很低的油耗了,据当时的市场价格,2捆草的价值大概是1文钱左右,(一捆干柴卖10文)有可能还卖不出去,而现在市面上油耗最低的车大概就是油电混动行的车辆了,大概是5L左右,大众系列的车有时候能跑到4.6L(跑高速的状态下),按照国内的油价7.3元/L是33.58元每一百公里,33.58元在现在应该可以买到一车的鲜草了而赤兔马是怎么吃也吃不了一车草的,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不管是速度还是“油耗”,赤兔马都是第一无二的,而独一无二在今天的意思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现在的车是没有那一辆能和赤兔马匹敌的,如果非要说一辆,那一定就是这一台黄金车了据说此辆车是阿拉伯一富豪斥资2亿8千万欧元(约28亿元人民币)打造出来世界最贵的车。8缸1000马力。最高时速120公里,但是基本不上路,因为平均每跑100公里将磨损掉近50克黄金,有消息称这辆车根本不存在,只是网友们的幻想。而现在最贵的马是名为纯血马的一匹马,据权威人士估价,此马价值高达将近7000万美元以现在的1美元兑换6.88205元人民币来算约合人民币4.817435亿元,配一次种都要3000万美元!大家觉得4.8亿人民币能买到什么样子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