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襄阳,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2024-07-17 05:28:20 85阅读

鏖战襄阳,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今天的我们总是用“限江自保”来概括孙吴的基本守国政策或是它的某种军事策略。如果用来表示作战的谋略,那么“限江自保”一语比较笼统,未能准确地反映出孙权是怎样以弱敌强,守住绵延数千里之长江防线的。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不仅吴国和魏国,凡是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都不是以长江作为分界线,这就要说到一个军事地理学上的词语——“临江塞要”。

鏖战襄阳,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一、“临江塞要”与东吴守江战略

根据历史记载,孙权没有平均分散部署有限的兵力,而是把它们集中屯戍到几个边防要镇,以阻挡魏师进据江畔。如阮瑀为曹操所作书信中所称:“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

因此,用“临江塞要”来概括孙权的守江战略是更为恰当的。

所谓临江塞要”,即阻塞位于长江北岸的“要地——位处交通枢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篇》称其为“衢地”,即道路汇集,通往各方的要衢。“四达者,衢地也。”占据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并左右战局的发展。

孙吴江防采取“临江塞要”的策略,这在吴甘露元年(265)晋王司马昭与吴使纪陟的对话中也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其事见干宝《晋纪》:

(司马昭)又问:“吴之戍备几何?”对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问曰:“道里甚远,难为坚固?”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文王善之,厚为之礼。

吴国的江防重镇有哪些?纪陟在上述谈话中只提到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和江都(即汉广陵郡属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南)两处,其他地点并未明言。

沿江诸镇当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四座左右,“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从三国历史记载来看,曾经屡次爆发残酷战 斗并被孙吴屯驻重兵的要塞,应该是位处江北且阻遏交通要道的四处, 如曹操“四越巢湖”受阻的濡须(今安徽含山县),孙策、孙权进攻多年 才从黄祖手中夺取的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吴国与蜀、魏多次 激烈争夺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以及陆逊大败刘备的夷陵(今湖北 宜昌市,后改称西陵)。

吴军占领邾城(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和广陵 较晚,且从未在当地阻击过魏师,其地位显然要稍逊一筹。

皖城(今安 徽潜山县)虽然也较为重要,但严格地说还不是“必争之地”。例如孙权 在建安五年(200)、十九年(214)两次攻占该地,随后即撤往江东或北岸的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未在那里设置军镇。

后来诸葛恪自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进驻皖城,以此为据点袭扰 魏境。赤乌六年(243),司马懿率兵反击,孙权即命令诸葛恪放弃城守,退往南岸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没有尽力保卫该地。

濡 须、沔口、江陵、西陵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们地扼南北交通或东西来往的水运干道。

孙权的“临江塞要”,主要是守住长江北岸的西陵、江陵、沔口和濡须四个交通要枢,辅以皖口、邾城等地,来抵御曹魏的南下进攻和防备蜀汉可能从三峡发动的袭击。

就东吴与魏、蜀交战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实施得相当成功。从赤壁之战(208)到孙权去世 (252)共有四十四年,在此期间曹、刘两家对吴国的多次大规模进攻 或以失败告终,或是无功而返。

二、孙吴“临江塞要”战略的特点

1.背依长江拒敌,而非隔江对峙。

从六朝南北割据对抗的形势来看,南方政权总体上处于弱势,通常不敢出动主力与北方敌人在中原决战,故往往利用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东西流淌的河道作为天然水利防线,来弥补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具体到各个朝代的统治集团, 则根据自身的国力强弱来决定据守哪一条水道。

综合实力越强,其防线就越靠北边。如李焘所言“吴之备魏,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 元魏,陈之备高齐、周、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

六朝的政治地理格局大致相同,都是立国于江 东,即以建康(或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以富庶的太湖流域 为根据地。为了保障都城与三吴经济重心的安全,南方统治集团总是力 求将其外围防线向北推移到淮河,向西控制长江中游的荆州。

“不得淮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其中占领淮南地区 尤为重要,像东晋、刘宋文帝以降及南齐、梁朝,基本上是以淮河为天堑来抗击敌人。

如果仅仅是和北寇划江而治,那么国都就和敌境只有一水之隔,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唐庚曾对此议论道:“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敌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又说:“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

王德曰:“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谓唇亡齿寒也。”顾祖禹亦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陈人失淮南,遂为隋人 所并。唐末杨行密与朱温亟战于淮上,温不能渡淮,杨氏遂能以淮南之境与中原抗。五代周取淮南,而李氏之亡不旋踵矣。

综观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的用兵,也是在淮南和荆州两个战略方向努力, 以求将国土向北边和西方延伸。由于上述原因,“故孙权擐甲胄,冒矢 石,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

但是他在扬州的作战收效有限,虽然迫使曹操放 弃了江北沿岸地带,但是始终未能攻克合肥,越过江淮丘陵以全据淮南。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已而求其次,被迫采用了“临江塞要”的策略,在濡须、沔口、江陵等地设置重兵,以阻止敌兵来攻时顺利抵达江 岸。

如胡安国所言: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 以良将守南郡与夷陵。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中流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今黄冈是也。

赵范曾指出,如果失去淮河流域而退守江南,让敌兵完全占领北岸,那 么南方政权的防御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孙权在江北沿岸要地戍守御敌,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形势的出现。张栻称赞这一决策曰:“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 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

2.封锁水运干道,弃守若干渡口。

按前引纪陟所言,长江上下自西陵峡口东至广陵有五千七百余里,其北岸可以设港通航之地甚多,而孙权的兵力有限,不能处处部署重兵,因此他对沿岸渡口的防守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

像西陵、江陵、沔口、濡须等交通枢要之地极 为重视,会与敌人拼死争夺而绝不放弃。但是有些渡口,虽然也很重 要,他却没有设置军镇以拒敌。例如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曾为东汉扬州治所,有著名的乌江渡、横江渡和洞浦,对岸为牛渚,即采石矶(今 安徽马鞍山市),距离吴都建业只有百余里,精骑驰骋朝发夕至,在军事上很有影响。

王应麟引张虞卿曰:“考前世盗贼与夫南北用兵,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孙权占领该地后 仅留守少数部队,并未像其他要镇那样派遣督将率众镇守。

其中原因就是当地与北方没有水路相通,魏军自合肥南下入巢湖后,就要从居巢走陆道东行,过大小岘山而至历阳。到达江边的军队是以步骑为主,不能拥有众多船只随行,这样即便占领江滨的数座港口,也无法组织大规模 的航渡,因此给孙吴造成的威胁并不严重,只要在南岸的牛渚驻守一些 人马,防御敌人小股兵力的渡江袭击就可以了,用不着在北岸的历阳留 驻重兵。

黄初三年(222)九月,魏国大军三道征吴,曹休率张辽、臧 霸等将率舟师经中渎水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入江,然后向西占领了 历阳的洞浦港口,并未受到阻击,可见那里没有驻扎多少吴军。

尽管曹休进展 顺利,魏文帝却下令阻止他派兵渡江,这应是战船和运舟不足的缘故, 若仅以轻兵涉渡,则容易被吴国水军或牛渚守兵消灭,故董昭认为此举 是“自投死地”。

另外一个战例是太康元年(280)西晋平吴之役,在晋朝制订的作 战计划中,是由扬州都督王浑率领的部队进据历阳的横江渡口,准备过江攻占要镇牛渚,向吴都建业发动最后的总攻。

他在前往历阳途中也没有受到吴军的阻击,孙皓的反攻兵力是从建业派来的中军。“吴丞 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

王浑击溃吴军主力之后不敢渡江,也是因为他的军队是 以步骑为主,没有大量船只和水军,所以需要等待王濬的舟师前来接 应,朝廷命令会师后由王浑担任主帅。“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

扬州刺史周浚建议不要等待王濬而先行 过江,当即遭到王浑的拒绝,其理由就是朝廷的作战计划规定不让他的 少数部队贸然进行涉渡,以免遭到歼灭;必须要等王濬到来后提供大量 船只,共同渡江发起攻击。“

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 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上述战例反映出,如果是单纯的步骑兵种前来进攻,即使占领了不通北方水路的渡口,对孙吴的江防也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陆军无 法渡江和在水上作战,对吴国真正致命的是强大的水军和运输船队。

所 以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孙权与其后代统治者并不在历阳这类港口屯驻重兵,而曹操及其魏国后继者也不把当地作为南征的主攻方向,而 是将大规模的用兵放在邻近有水道沟通北方的濡须和东关一带。

杜佑列举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虽然属于吴国境内,曾经作为庐江郡治,但实际上屡得屡失,多次被孙权放弃而没有在那里坚持戍守。 该地往北有道路经夹石(今安徽桐城县北)、舒城可以分别通往六安与合肥,往东南则有发源于潜山的皖水流入长江,水口即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因而也是处于江淮之间的交通枢要。

皖城以北的皖水航道受潜山阻碍,至其终点后需要改为陆行绕过大别山脉东麓继续北进。太和六年(232),陆逊沿此道北上进攻庐江,魏国扬州 都督满宠即认为不用急速赴救。他说:“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 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悬),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曹魏大军若从寿春、合肥经这条道路南下,中间 有一段路程无法利用水运,兵员和给养的投送不甚便利,所以魏国征吴 通常不选择这条路线作为主攻方向;即使投入大规模部队占领该地,也会由于后方辽远,粮饷转运难以为继而被迫撤退。

鉴于以上情况,皖城 多次成为魏、吴双方的弃地。在孙权的“临江塞要”战略部署当中,皖城 属于可争可弃的据点,而非“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对待皖城的攻防策略 很明显:如果敌人派兵驻守,那么必须要将其消灭或逐退,以保证江防 的安全;若是魏军不在当地久驻,自己也可以暂时弃守皖城和皖口,避 免与强敌交战,借此来保存有限的兵力。

在孙吴的长江防御体系当中, 皖城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如濡须、江陵和沔口,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在 的这条南北交通路线是半水半陆,其运输的效率要低于汉水及肥水、施 水、濡须水。由于这个缘故,魏军主力很少从这里南下进攻,对吴国江 防的威胁相对较轻,因此孙权并未在这里设置军镇。

(正文完)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为何最后一次伐宋却如此成功?

一直以来都传说宋朝杨文抑武所以在军事方面是非常“弱”的,但是我们客观上看,南宋只占据江南半壁国土,竟然能够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数十年,其中两次蒙古都是举全国之力进攻南宋,而南宋(1127-1279年)国祚仍然长达152年。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不久后就开始大举入侵南宋,蒙古人不习水战,采用了一个迂回大战略:从西路经四川到云南,然后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南宋。于是蒙古攻打南宋时,基本上都是兵分三路:一路往江淮方向、一路往荆襄方向、一路往四川方向。

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蒙古对进攻宋朝其实有三次

1)窝阔台时期第一次进攻南宋

1235年的窝阔台时期,蒙军分为东西两路进攻襄樊和四川,准备在长江集结,横渡长江。但是,南下的蒙古大军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从1235年到1241年的六年里,蒙宋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互有胜负。后来,南宋名将孟珙率军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而西路的四川也在一代名将余玠的坚守下打退了蒙古的进攻。蒙古军因受到重创不得不撤退。第一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失败而告终。

2)蒙哥时期第二次进攻南宋

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蒙古大汗,发动了蒙宋之间的第二次战争。采用的还是首先攻取四川的战略,但是采用战略大迂回企图包围四川:兵分北、中、南三路:南路十万大军直取大理国,经广西进入长沙;中路由蒙哥率领南下四川进入重庆;北路由忽必烈率领,进入武汉。三路大军计划在武汉会合后再顺江东进,直取南宋都城临安。虽然上次防守的南宋名将孟珙、杜杲早已病逝,但是但蒙古仍然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蒙哥被炮石打中,重伤身亡。于是乎蒙军仓皇撤退。

1260年,蒙军全部撤回北方,第二次蒙宋战争结束。此次大战蒙古大汗战死,三路军无功北返。

3)忽必烈时期第三次进攻南宋

前两次南征宋朝的失败,使得忽必烈真正正视起了南宋的实力。鉴于前两次攻宋失利,蒙古知道襄阳和樊城就是两个绕不过的钢铁长城了。于是在1268年,忽必烈命阿术和刘整集中兵力进攻襄阳,同时派兵进攻四川,以牵制宋军,使四川无暇增援襄阳方向。经过艰苦的6年攻防战,蒙古都没有攻下襄阳。但是,由于宋军叛徒的出卖,1274年襄阳最终沦陷。襄阳城破后,蒙古军队自汉江入长江,东下临安(今杭州,南宋都城),南宋灭亡。

为什么南宋能够抵抗强大的蒙古军队几十年的进攻呢?

我认为,虽然南宋偏安一隅,但是经济发达,军事生产力强大,大量使用火器,另一个主要是战场变了。宋朝缺少战马,主要兵种是步兵军团,不适合在北方的平原上战斗。到了南方,都是攻城陷地的堡垒站,这是中原汉人的强项,而蒙古战马却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四川的襄阳城能坚守6年。蒙古人不习水战,南宋又凭借长江天险的优势,善于守城和使用火器,武器优势在城防战中可以死死挡住蒙古士兵。正因为如此,在第三次进攻前,蒙军借鉴上两次的失利原因,开始重视水军的作用,攻襄阳城时已经组建起一支相当战斗力的水军了。

那么为什么第三次蒙古能灭难宋呢?

主要是忽必烈采用了正确的战略。鉴于前两次攻宋失利,蒙古终于知道襄阳未知的重要性。襄阳扼守长江上下游,是南宋长江上的门户,如果丢失襄阳的话,南宋沿长江自西向东的防线一分为二,使上游四川防线和下游荆襄、江淮防线首尾不能支援,还能够控制长江上游,对江淮造成威胁。只要蒙古能拿下襄阳,那么南宋必亡。结果证明,蒙军攻下襄阳城后,蒙军乘船由汉水快速进入长江,南宋整个防线一下子就垮了。

为什么庞德投降曹操?

感谢邀请。我基于《三国演义》来陈述我的观点。

首先,马超不可能投靠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与曹操完全是有着血海深仇。而马超的形象再小说中是正面的,因为马超在西凉起兵的原因是在许昌的马腾父子三人被曹操杀害。马超得到消息后,与韩遂联合起大军数十万攻打曹操。因此马超的起兵的理由就是报父仇。

因此,马超与曹操之间有着血海深仇。

之后因为中了曹操的离间计,马超与韩遂的联军被打的大败,马超不得已只得带着庞德与马岱以及残部投靠汉中张鲁。

因此,曹操又害的马超失去了势力与军队。

再加上已故的父亲还是“衣带诏”的成员,以除曹操为己任。一旦马超投靠曹操就会成为不忠不孝不义之人。

因此,马超不可能投靠曹操。

当然在正史上,我觉得马超就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义之人。因为他是拿着东汉朝廷的俸禄,享受的朝廷的官职与爵位,但是起兵反叛,这就是不忠;其父马腾等人就在朝中担任卫尉一职,马超直接不顾马腾的安危,还唆使韩遂共同造反,劝韩遂放弃他在朝中作为人质的儿子,还说今后可以把马超当做儿子,这就是不孝;马超与曹军交战数次,几次败北,又卷土重来,还率领羌人攻破冀城,任其劫掠,造成百姓的大量流亡,这就是不义。

《魏略》: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因此,在正史上,马超完全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真的不是马超不投靠曹操,而是曹操不会接受马超。

第二,就说马超选择投靠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李恢作为刘备的代表前去游说马超,说的话可以说就是马超选择投靠刘备的原因:

李恢开门见山就指出马超当时的处境的尴尬,北方不得去,张鲁对他有猜疑,可以说世界之大,没有马超的容身之处。

李恢指出马超的父亲马腾与刘备同是衣带诏上留名之人,都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投靠刘备可以继承其父的遗志。

李恢指出刘备是现在仅存的可以与曹操对抗的势力之一,想要报父仇,只能选择投靠一方势力。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江东太过遥远,其他诸侯都是碌碌无为之辈,选择实力正在蒸蒸日上的刘备是最好的选择。

《三国演义》:恢曰:“······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恢曰:“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与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乎?”第三,庞德投靠曹操,而不选择继续跟随旧主马超。

《三国演义》中,马超起兵对抗曹操,是为了报父仇,庞德跟随,是义不容辞的选择。因为庞德可以说是马腾势力的家将,很早就跟随马腾,南征北战,庞德与马家的关系是十分好的。

但是马超中了曹操的计谋使得大军溃败,庞德还是继续跟随着马超。但是到了刘备攻打益州,张鲁接到刘璋的求援之时,马超主动请缨率军攻打葭萌关,但是当时庞德正好生病,因此没有跟随马超。其实,庞德也可说是变相的人质。

后来,马超选择投降刘备,没有告知庞德,如果张鲁迁怒庞德,庞德必死无疑。因此可以说这个时候庞德就与马超再无瓜葛。

庞德也是一代勇将,不可能一辈子作为平庸之辈张鲁的麾下,在曹操攻打汉中之时,庞德帮助张鲁出战也算是还了张鲁的人情,再加上曹操的招揽,选择明主曹操这是必然的。

在庞德与于禁出兵救援樊城之时,因为曹操对庞德有疑虑,但是庞德强烈的表忠心,还抬着棺木以示决心。在他之前说的话中,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不去选择刘备?

刘备麾下有他的兄长庞柔,而因为一些事情,庞德与庞柔关系十分不睦;

评论旧主马超勇而无谋,认为在西凉兵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马超,后来又孤身入川,这个“孤”字,就可以看出庞德对于马超的失望。

因此,在刘备麾下,有着这两个与自己相关之人,庞德也不想再与过去有瓜葛,打算开始新的人生,就不会选择刘备。

《三国演义》:庞德闻之,免冠顿首,流血满面而告曰:“某自汉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乡时,与兄同居,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见,恩已断矣。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惟大王察之。”

正史上,庞德选择放弃马超,我觉得很大可能就是因为觉得马超道德、行为有亏。

第四,刘备接受马超

《三国演义》中,刘备接受马超是理所当然的,马超在当时既是名门之后,又有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的威名,凭借刘备爱才之心,是不可能会放弃这样一员猛将的。而且,马超一加入刘备,就帮助刘备恐吓刘璋,压倒了刘璋心中最后的希望,坚定了刘璋的投降之心。

而在正史上,马超完完全全可以说说吕布第二,道德有亏,刘备敢于接受马超的投靠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勇气。但是刘备的确需要马超的投靠。

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马超传》的记载中,并没有马超上战场的记录,但是马超最大的功劳就是与群臣上了一个文件——《立汉中王上表汉帝》,而其中马超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个。在当时,其实刘备的麾下几乎没有哪些人有着东汉朝廷正式的官职,而马超在当时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需要马超的名头来加大这份文件的重量。

当然,刘备给予了同样做过诸侯的马超足够的尊重,不仅在称汉中王时,封马超为左将军,还在称帝后,封其为骠骑将军。

上述就是我对马超选择刘备,庞德选择马超的理由陈述。不妥之处,欢迎在下面评论。

为何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而不是襄樊之战?

因为襄樊之战不像汉末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大战三大战役规模大,这三大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战争结果直接关乎参战方生死存亡与势力归属,投入兵力及规模影响都极其巨大;

一、襄樊之战虽不及三大战役,但对局势也产生深远影响;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汉末最强诸侯河北袁绍,击溃袁军主力势力大增,为曹操统一北方直接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使得孙刘势力得以保存,曹操南下统一的脚步被打断,为后来的曹孙刘三分天下奠定基础。夷陵之战,孙权击败刘备,使得蜀汉刘备东征灭东吴的想法成为泡影;此战东吴孙权虽取得胜利,但是孙刘两方都损失巨大,为两方再次走向联合,抵抗曹魏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三国鼎立局面能够形成。

而襄樊之战这一战不属于战略决战,属于局部战争;前期是刘备帐下关羽与曹军围绕襄阳、樊城展开争夺,后期是关羽与江东孙权围绕荆州争夺。虽然襄樊之战不如三大战役规模大,但不是说襄樊之战不重要。此战和汉中之战类似对于参战方来说,关乎战略进军目标的实现与否;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汉中丢失对于刘备意味川蜀之地难保,曹操若想夺得益州必先拿下汉中;而襄樊之战关羽从荆州(南郡)北伐曹魏必先拔下襄樊重镇;而关羽坐镇的荆州(刘备集团主要占据南郡、零陵、武陵)对于孙刘两家都属于战略要地,都必须占据。荆州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而且刘备是凭借荆州为起点,夺取川蜀、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孙权因为拥有荆州使得东吴全据长江天堑拥有天然防线,成为三国中最晚被灭亡的国家。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以占据荆州、益州为起点,两路出兵平定中原中兴汉室,所以荆州对刘备至关重要。

二、襄樊之战对局势的影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进位汉中王;七月,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曹魏,发动襄樊(襄阳、樊城)之战,围攻襄樊;取得水淹七军、逼降曹将于禁、斩庞德等一系列战绩,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也动了迁都避其锐气的念头。在关羽与曹军鏖战之际,孙权帐下吕蒙趁机袭取荆州,关羽进退失据兵败被杀。此战刘备集团不但没有攻陷襄阳和樊城,反而丢失荆州南郡、零陵、武陵等要地,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进军路线也被打断;此后荆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以及江夏郡部分等地归属东吴孙权;荆州北部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及江夏部分区域等地仍归属曹魏;刘备势力则完全退出荆州。襄樊之战失利后,刘备帐下孟达叛变投魏,导致刘备又丧失上庸等地;最为严重的是,此战更导致了后来刘备东征孙权夷陵之战的发生。所以说襄樊之战虽不及三大战役战略决战,但襄樊之战意义也影响深远,这一战也成了三方形势的转折点。

十万百姓跟随刘备逃亡?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

《三国志》里对这10万百姓的去处,其实是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交代,曹操抓获了这些百姓,还是说斩杀了这些百姓呢?

不管怎么说,刘备不仅抛弃了百姓,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只带着几十个人逃跑了。那么这些百姓岂不就都成了曹操手底下的鱼肉?

曹操怎么对付他们,那是曹操的事情。可是刘备之前的人设,因为这次的逃跑可就彻底嗝屁了。那么对于曹操怎么对付这些百姓,我们姑且可以根据曹操的作风,做一些假设。

01屠城是曹操家常便饭的事情。

曹操喜欢盗墓,喜欢人妇,其实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屠城。没错,你真的没有看错,所谓屠城就是把一座城的人全都给杀了。据不完全统计,曹操在历史上屠城的记录,就有6次。

第一次是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陶谦的时候。他走到哪儿就屠杀到哪儿,看来对陶谦是真的恨到家了。路过取虑、雎陵、夏丘三城的时候,杀掉了数十万男女,泗水都被阻断了。第二次是曹操击败张邈以后,把雍城给屠戮了。张邈是曹操昔日的好伙伴,可是友谊的小船,说被打翻就被张邈打翻了,他居然联合吕布偷袭曹操,结果曹操一顿操作以后歇菜了。第三次是曹操讨伐吕布的时候,把彭城给屠了。上次攻打徐州,没有打下彭城,这次总算是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曹操心满意足。第四次是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坑杀了袁绍七万多降卒。当然这次跟屠城不沾边,纯粹是杀人比较多,列在这里表达一下对曹操杀人如麻的感叹。第五次是击败了袁绍的儿子袁尚后,将邺城屠戮殆尽。这次应该没杀光,至少袁熙的老婆甄氏是被曹丕给救走了。第六次是在征讨乌丸的时候,屠杀了柳城。还是因为袁尚这个瘪犊子,他其他地方不跑,偏偏跑人家乌丸这边来,结果引来了曹操的屠刀。

这些是曹操直接参与的六次屠城记录,其中有五次是直接将一座城池的人都给屠戮殆尽了。这里面大多数当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馀,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后汉书》

由此可见,曹操对新野的这10万百姓,也极有可能采取如此残忍的做法,毕竟有时候屠刀使顺手了,那就搂不住了。

02迁徙汉中居民,并没有造成杀戮行为。

曹操在平定了中原地区以后,一度想要南下占领荆襄和江东,结果被孙刘联军给打回来了。为了弥补赤壁之战的损失,曹操打算西进。

所以他先后进攻了西凉的马超和汉中的张鲁。张鲁选择投降以后,曹操并没有屠杀汉中的百姓,而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迁徙,曹操迁徙走了数万户汉中百姓。

这对汉中百姓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老命。人家祖祖辈辈都在汉中这块过日子,早就习惯了这里的风土。

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讨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三国志》

可是曹操一声令下,这帮人就被挪到了长安附近居住。对曹操来说,这当然是有战略意义的,充实了关中地区,有利于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态势。

在后来关中地区成为了西北重镇,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叡才得以亲自坐镇长安,以此化解曹魏的危难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似乎不会将新征服的百姓给屠杀了。与其杀了这帮人,还不如将他们安置到一个需要的地方去。

汉中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重要,但是这里更适合军队盘踞。因为复杂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如果大量百姓在这里占山为王,是非常难以剿灭的。

为此曹操未雨绸缪,为了防止汉中出现第二个张鲁,他必须要让这里少点人,再少点人,最好只有自己的军队驻守。

03没有迁徙的理由和价值,估计这10万百姓活不了几个。10万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出新野城,按照后来的说法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刘备舍不得丢下百姓,一种是为了拿百姓当作掩护,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为什么呢?

首先刘备是个连老婆孩子都丢了的人,怎么可能舍不得丢下百姓?何况他后来的确把百姓丢了自己逃命去了。其次明知道曹操喜欢屠城,在北方屠了五六次了,拿百姓当成挡箭牌,这种蠢办法是哪位天才想出来的?你出来走两步?

或许刘备是认定了百姓留在新野也是死,出来逃难也是死,倒不如制造一些混乱,好让自己可以从中逃脱,同时逃出来的百姓还有一线希望。

反观曹操这边,他到底该如何处理这10万百姓呢?我认为被屠杀的可能性很大。第一,曹操没有迁徙这些百姓的理由。当初迁徙汉中的百姓,是因为汉中地势复杂,很容易像张鲁一样,占山为王。可是荆襄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二,曹操迁徙汉中的百姓,目的是为了充实关中,让长安片区发达起来,房子才能卖得出价格。可是荆州房价已经很高了,而且物阜民丰,总不能把他们运往北方吧?第三,新野这10万百姓,实在是不具备迁徙的价值。人数太少是一方面,其中老弱病残者不计其数,所以根本就入不了曹操的法眼。

由此可见,这10万百姓大多数应该是在这场战役中被杀掉了,要么就是在路上饿死了。曹操真的没工夫去管他们。

总结:屠城和迁徙,都是有目的性的。

曹操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做这些事情。就拿屠城来说,曹操真的喜欢杀人吗?或许真的喜欢,但是他屠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喜好,更是为了威慑那些对付他的敌人。

屠杀徐州三城,是为了让陶谦不要抵抗,屠杀吕布的彭城,是为了让下邳的百姓主动打开城门。屠杀张邈的雍城是为了告诫那些朋友们,不要背叛自己。屠杀柳城,是为了让辽东不要再藏匿袁家那两个瘪犊子了。

同样迁徙也是有目的的,为了让汉中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让关中地区变得富庶起来。曹操才会想到迁徙。

由此可见,对新野的这10万百姓,曹操完全可以放任不管,任由士卒们践踏抢掠,毕竟没有任何有利用价值的目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