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是什么生肖,12判词结局?

2024-07-01 17:05:25 247阅读

凤冠霞帔是什么生肖,12判词结局?

“金陵十二钗”都有判词。所谓判词,就是断语、结论,是曹雪芹采用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对林黛玉、薛宝钗等十二位红楼女子的人生遭际和结局所作的断语和结论。判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画,二是诗。根据画和诗的内容,来分析和推断“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和结局,应该是比较科学严谨、且有说服力的做法。

这些判词集中出现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里,可见“金陵十二钗”都是“薄命”的女人,她们的结局都是不幸的悲剧。概括起来说,她们的结局大致分为三种。

凤冠霞帔是什么生肖,12判词结局?

第一种是死亡,如林黛玉、贾元春、贾迎春、秦可卿。

林黛玉的结局是死了,这点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她的死因。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病死说”,以无名氏的四十回续本(以下简称“续本”)影响最大。贾府败落,贾宝玉疯癫,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使用调包计,让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得知真相后焚稿断情,吐血而亡。

续本这样安排,有其合理成分。因为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再经历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等生活磨难,尤其是与贾宝玉的感情总是一波三折,使她的身心疲惫不堪。最后在贾宝玉迎娶薛宝钗的欢庆的音乐声中,她“香魂一缕随风散”,带着无限的哀怨和绝望而离开人世。

二是“泪尽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有《枉凝眉》中的诗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评《石头记》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既然曹雪芹可以为写作《红楼梦》“泪尽而逝”,那么林黛玉也可以为贾宝玉的爱情“泪尽而亡”。这条批语可作间接证据。

其实,“泪尽说”只是一种艺术的说法,含有明显的夸张成分。

其他还有“沉湖说”“沦落风尘说”“嫁给水溶(北静王)说”等等,这些说法大多出于主观臆测,或从小说中寻摘到只言片语而加以演绎,实在不足为据。

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其实曹公在第五回钗黛判词里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林黛玉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诗是“玉带林中挂”。诗与画的内容高度契合,相互印证。“两株枯木”合在一起是个“林”字,“玉带”倒过来读是“黛玉”的谐音,“玉带林中挂”暗示林黛玉最后自缢而死。

很多读者出于对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同情和偏爱,很难接受接受自缢而死的结局。他们或从林黛玉的出身、或从林黛玉的病体、或从林黛玉的性格等角度,试图证明她不会这样去死,也不该这样去死!其实,一味地去纠结死的方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死亡,都是肉体的毁灭。

关于贾元春的死因,也有不同看法。续本认为她是病死的,刘心武则认为她参与了政治事件而被缢死。从判词看,贾元春的画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与“宫”谐音,“橼”与“元”谐音;“香橼”挂在弓上,肯定挂错了地方,暗指贾元春误入宫中,未得善终;也可以理解为贾元春是吊死在宫中。续本的病死说,显然与此不合。

如何解读判词中“虎兔相逢”(一说“虎兕相逢”)的含义,一直存在着争议。概括起来说有三种:

一是时间说,《红楼梦》第九十五回续书里这样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寅年即虎年,卯年即兔年,续书的意思就是,贾元春死于虎兔相交之年。这种把“虎兔相逢”只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二是属相说,认为属兔的人和属虎的人命相犯冲,不宜婚配。如果结婚,属兔的人将不得善终。这种说法类似坊间传闻,实在不足为据。

三是政治说,认为贾元春卷入到两派政治斗争当中,“虎兔相逢”只是比喻说法,“兔”比喻贾元春,“虎”比喻谁不知道,也许是皇帝,也许是皇后,反正是能主宰贾元春命运的人。兔子遇到老虎,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老虎吃掉!结合《恨无常》中的“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等诗句,贾元春显然不是寿终正寝,而是死于非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以为,刘心武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至于贾元春参与了什么政治事件,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她的死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续本里最接近判词内容的,就是对贾迎春结局的描写。贾迎春的画谶是“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诗谶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条恶狼就是孙绍祖,“子系”合在一起是“孙”的繁体字;“中山狼”是化用典故,比喻忘恩负义的人,这里借指孙绍祖。美女就是贾迎春。美女遇见恶狼,就像兔子遇见老虎,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生性懦弱的贾迎春嫁给凶残成性的孙绍祖,结果一年不到就被折磨而死。

至于贾赦是不是因为五千两借银,才把女儿“典押”给孙绍祖,孙绍祖又是如何对贾府恩将仇报等等细节,我们无法苛求,续本的描写是否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事实上读者也无法揣测曹公的原意究竟是什么。

在“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人的结局是曹雪芹自己写的,这个人就是秦可卿。让读者感到奇怪的是,曹雪芹对秦可卿结局的安排,也与判词内容不一致。

秦可卿的画谶是“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高楼大厦”指贾府中的宁国府,美人指秦可卿。秦可卿为什么“悬梁自缢”?她的诗谶已经作出了回答,“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其中“情”字四次出现,而且写的是“淫情”。

联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三回中畸笏叟的一条批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其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由此可见,曹雪芹初稿是按照判词来写的,写“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在天香楼偷情,不巧被婆婆尤氏(一说“丫头”)看到,秦可卿羞愧难当,结果上吊而死。后来因为“畸笏叟”的干涉,曹雪芹不得不删掉这一章节,而改写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病死”的情节。

第二种是守寡或被休,如薛宝钗、史湘云、李纨、王熙凤。

判词中薛宝钗的画谶是“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诗谶是“金簪雪里埋”。“雪”是“薛”的谐音,“金簪”与“宝钗”同义,合在一起就是“薛宝钗”的意思。金簪本该戴在头上,现在却被埋在“雪”里,究竟又暗示什么呢?

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是暗示薛宝钗婚后被贾宝玉冷落,二是暗示薛宝钗死后抛尸雪野。笔者更认同第一种说法。这从《终身误》中可得到印证: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支曲子是以贾宝玉的身份和口吻写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贾宝玉对待“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不同态度,直截了当;接着采用对比手法,表明贾宝玉因为“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所以才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厚林薄薛的感情取向一目了然;最后引用“齐眉举案”的典故,暗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结为夫妻的事实;“到底意难平”却又写出他们之间名为夫妻、实为路人的冷淡关系。由此可见,“终身误”不仅误了贾宝玉,同样也误了薛宝钗。贾宝玉出家以后,薛宝钗就是守活寡。

续本把薛宝钗的结局写成是:宝玉出家,薛宝钗不久生下儿子,取名贾桂。贾桂与贾兰后来“兰桂齐芳”,复兴贾府。这样安排,违背了人物命运的真实性和悲剧性,冲淡了小说的主题,不能不说是一处很大的败笔。

其他说法如薛宝钗“沦为乞丐”“嫁给贾雨村”等,都属于“草谈”一类,根本不值得取信。

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她肯定是嫁人了。嫁给谁,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嫁给卫若兰,不久卫若兰死,史湘云守寡;二是先嫁卫若兰,卫若兰死后,又嫁贾宝玉,白首偕老。

续本的安排大致同第一种说法,只是没有明确交代卫若兰的名字而已。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脂砚斋和畸笏叟的两条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有史料证明,脂砚斋、畸笏叟和曹雪芹是同时代人,都曾阅读过《石头记》的草稿,他们的说法应该比较可信。

第二种说法,依据是第三十一回的回目及故事情节。回目是个无主句,补上主语就是“(贾宝玉、史湘云)因麒麟白首双星”。史湘云在蔷薇架下捡到贾宝玉丢失的麒麟,与史湘云的麒麟恰好配成一对,暗示他们因麒麟而结缘,而且白头偕老。但是这种说法漏洞很多。

首先,“白首双星”是否是“白头偕老”的意思?

其次,贾宝玉的“麒麟”会不会送人,比如送给卫若兰?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就把袭人送他的汗巾转赠给蒋玉函,暗示袭人后来离开贾府后,嫁给了蒋玉函。

第三,这时候的史湘云已经定亲,而且确定不是贾宝玉。第三十一回王夫人说湘云“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第三十二回袭人祝贺湘云说“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这些话都是明证。

第四,与判词内容不合。史湘云的画谶是“几缕飞云,一湾逝水”,画面非常抽象,很像一幅写意的风景画,如果不联系诗谶的内容,很难读懂画面的意思。史湘云的诗谶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从某种意义上说,史湘云比林黛玉还要不幸,她在襁褓中就失去双亲。后来虽然“厮配得才貌仙郎”,希望能“博得个地久天长”,但是结果却“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字面意思是高唐的云散了,湘江的水干了。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虽然短暂却能化成“朝云暮雨”;娥皇、女英哭祭舜帝,绝望之余尚能投江殉情。然而史湘云却是“云散”“水涸”,既没有“朝云暮雨”的未了情,甚至连投江去死都不能。

所以,扼要概括一下史湘云判词的要义,就是她的“才貌仙郎”很快就死了,她的幸福婚姻转瞬即逝,非常短暂。假如史湘云历经磨难后又嫁给贾宝玉,而且和贾宝玉白头偕老,那就不是“乐中悲”,而是“悲中乐”了。

至于“白首双星”的含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两层来理解,“白首”代表心愿,表达史湘云对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的向往,渴望能与心爱之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双星”代表结局,暗示史湘云的婚姻生活虽然幸福,却很短暂,如同牵牛星、织女星一般天河永隔。

在《红楼梦》里,李纨的形象也许不是最完美的,却是最真实的。

她一出场就是寡妇身份。“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第四回)

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她活着的全部意义似乎除了丈夫贾珠就是儿子贾兰。她的结局,也是和儿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在李纨的画谶和诗谶里也能得到证明,她的画谶是“一盆茂兰,旁边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字面意思是茂盛的兰草或兰花,实际上是暗示贾兰将来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凤冠霞帔的美人”指李纨,“凤冠霞帔”是她的装束,意味着她母以子贵,受到了朝廷的诰封。在《晚韶华》里,她们母子的形象更是生动逼真,李纨是“戴珠冠,披凤袄”,光彩照人;贾兰是“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神气十足。虽然此时的贾府已经日薄西山,而她们母子的形象却如同最后的一抹霞光。然而对李纨来说,所有这一切不过是迟到的“韶华”,来得太晚了,等待她的是死亡,“昏惨惨黄泉路近”;留给世人的是嫉妒和谈资,“枉与他人作笑谈”。

续书把李纨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节妇”形象,远没有曹公笔下的表面如“槁木”、心却未必如“死灰”的李纨形象更生动更丰满;对李纨的结局处理也显得草草了事,第一百一十九回写道:得知儿子考了“一百三十名”,“李纨心下喜欢,因王夫人不见了宝玉,不敢喜形于色”。

关于王熙凤的结局,续书写她病死在贾府,87版电视剧里写她死在羁侯所,这两种说法都认为王熙凤死了,其实不然。

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对第三句的解释一直有不同看法。

一说主语是王熙凤,“一从”是说王熙凤初嫁贾府,凡事都要服从贾母和王夫人的意志;“二令”是王熙凤当家掌权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三人木”用的是析字法,“人木”合在一起是“休”字,指贾府败落后,王熙凤被贾琏休回娘家。

另一说主语是贾琏,“一从”指贾琏对王熙凤言听计从;“二令”也是用了析字法,合在一起是“冷”字,指贾琏对王熙凤日渐厌倦;“三人木”指贾琏休弃王熙凤。

两种解释有一点是共性的、相同的,就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而哭回金陵的娘家。古代休妻有“七出”的规定,据《大戴礼记·本命篇》所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对照一下,贾琏要休弃王熙凤,至少可以罗列出王熙凤的四点“不是”:无子、妒忌、多言和有恶疾,从而堂而皇之地把王熙凤休回娘家。

王熙凤被休,与守活寡无异,甚至比守寡还多了几分屈辱。

王熙凤的画谶是“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冰山”比喻败落的贾家和王家,“雌凤”比喻王熙凤。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凤凰出现,象征祥瑞。此处用“雌凤”来比喻王熙凤,既突出了王熙凤“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的形象,又暗示了贾府“束带顶冠的男子”比如贾珍、贾琏之辈的无能。王熙凤的悲剧根源在于她“生于末世”,却又“机关算尽”,自作聪明。她不仅没有给贾府带来“祥瑞”,反而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的预兆。

第三种如贾探春、贾惜春、妙玉、巧姐,她们落魄飘零的结局同样让人唏嘘不已。

贾探春的结局是远嫁异乡。判词后二句说“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写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画谶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掩面泣涕”的女子就是贾探春。“放风筝”,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据说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是放走、放掉的意思,就是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让它再也回不来了。放掉风筝就是放掉病灾。此处“放风筝”用的是引申义,象征探春远嫁一去不回。

续书中虽然也有探春远嫁的情节,却又安排她衣锦还乡回来探亲,显然有违曹雪芹的原意。

贾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她的画谶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诗谶是“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古庙”“缁衣”“青灯”“古佛”构成了她出家后的生活画面。

依据脂砚斋的批语,惜春将来还有“缁衣乞食”的经历,就是沿门托钵乞讨,处境非常凄惨。这与续书中写她带着丫头紫鹃,到栊翠庵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有很大出入。

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唯一和贾府没有血缘或亲戚关系的人。她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无名氏续书中写她被强盗掳走,“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第一百一十二回)。二是脂砚斋批语中写她沦落风尘,“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大概情况是,贾府败落,妙玉结束了在栊翠庵的带发修行,她辗转流落到瓜洲,被一个老朽不堪的人(枯骨)买去作妾。

判词中妙玉的画谶是“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诗谶的后二句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淖泥”是同义词,比喻污秽不洁之地。妙玉最终身陷污秽肮脏之境而无法逃脱,求生不能,求死也不能,这是多么凄惨的结局!

巧姐的结局是沦为村妇。她的画谶就是最好的说明:“一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至于她是怎么沦为村妇的,诗谶中也给出了答案:“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联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二进荣国府等情节,正因为王熙凤“积得阴功”,才让巧姐遭难后“忽遇恩人”,这个恩人就是刘姥姥,是刘姥姥救了巧姐。句中的“巧”语意双关,既指巧姐,也有凑巧、碰巧的意思。

续书根据《留余庆》“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的大意,设计创作了贾环、贾芸、贾蔷、王仁等欲拐卖巧姐、卖给外藩郡王作妾的情节,虽然丰富了巧姐人物故事的曲折性,也坐实了舅“狠”兄“奸”的含义,却又让刘姥姥作媒把巧姐嫁给一个大地主的秀才儿子,这无疑冲淡了巧姐人生的悲剧色彩。

“金陵十二钗”或死亡、或守寡、或落魄飘零,正如作者在《飞鸟各投林》中总结的那样:“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正是通过她们的不幸结局,生动诠释了《红楼梦》“怀金悼玉”的悲剧主题。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愧疚难安。原著只有前八十回,这是续书中的情节,我们就按照程本续书的思路来分析。

续书中的贾母是高鹗的败笔,尤其是在宝黛婚事的处理上,简直就是个智商掉线的狼外婆,不仅害了黛玉,也害了宝玉,甚至辱没了贾府的门风,影响了子孙后代的科举仕途,让贾家在抄家后更加声名狼藉。

如果让前八十回的贾母来点评后四十回的贾母,她可能都忍不住要骂自己一声“老糊涂”。

对待宝黛姻缘:后四十回中的贾母和前八十回判若两人

贾母,是保龄侯尚书令史侯家的嫡女,嫁给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为妻,受封一品诰命夫人。

她自十五六岁结婚,从重孙媳妇做起,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太公婆。经历了丈夫早逝,她以守节寡妇的身份承担起荣国府几十年风风雨雨,养育儿女成人,安排他们成婚生育。

自己当了老太太还不放松,亲自抚养大年初一“娘娘命”的嫡长孙女入宫,果然后来靠“贤孝才德”做了贵妃,给家族带来了末世的荣耀。

前八十回的贾母虽然看上去总是在吃喝玩乐,说说笑笑,还自嘲是个“老废物”,实际上她精明睿智,依然是荣国府说一不二的当家人,只不过她只管自己想管的人想管的事儿而已。

其中,贾母一直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支持宝黛姻缘。因为贾家一直想走武荫转科举清流的路线,所以贾母才把金尊玉贵的爱女贾敏嫁给探花郎林如海。

可没想到贾敏早逝,只留下一个孤苦无依,体弱多病的幼女林黛玉。贾母就亲自把林黛玉接过来抚养,和宝贝孙子贾宝玉一起养在身边,想要让这一对小儿女培养感情。就算以后林如海虚线,贾府依然可以借助林如海在朝堂强大的助力。

结果林黛玉在贾家几年,和宝玉的感情是培养起来了,可是林如海又死了。贾母真的没办法了,失去父亲的孤女林黛玉嫁给宝玉,对宝玉和贾家的好处微乎其微。

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从林如海活着就厌恶林黛玉的,还弄来了薛家母女搞出个“金玉良缘”故意恶心贾母。

贾母虽然对宝玉的婚事有话语权,也能让贾政支持她,可是她不得不考虑王夫人的态度。

一方面因为王家强大起来,王子腾成为“四大家族”的新领袖,贾府的很多事儿都要靠王子腾出面摆平,就连贾府提拔起来的贾雨村也投靠了王子腾。

另一方面,如果想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将来王夫人就是她婆婆,拿捏着黛玉的生死,贾母不敢和王夫人闹僵了。

可是,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各自找到更好的对象之前,贾母认为他们是最般配的,亲上加亲,知根知底,情投意合,林黛玉的清贵出身也远比薛宝钗强多了。

所以,贾母一直在明里暗里对抗打击王夫人和薛家母女,支持宝黛姻缘。

黛玉初进贾府,她安排宝黛在碧纱橱内外住着,一桌吃饭,一床睡觉;

宝玉说好像见过这个妹妹,贾母乐呵呵的表示:这样就更和睦了;

黛玉对宝玉耍小脾气,贾母也总是笑呵呵的看着,在她眼里这都是小儿女情态;

黛玉因为“金玉良缘”伤心,和宝玉闹别扭,贾母就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做成年生日,又在清虚观打醮公开表明宝玉不该早娶,都是为了暗示薛家姑娘成年了,该找婆家了,别打宝玉的主意了;

宝玉和黛玉大吵大闹,再次摔玉,贾母哭着说他们是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点醒了宝黛二人,面对内心的情爱;

黛玉在宴会上给宝玉喂酒,贾母忙说“掰慌记”,一边给黛玉打掩护,说我们家的儿女没有那种私情,一面又暗示薛家要用金锁陪宝玉,“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贾母见薛家母女常年不走,对“金玉良缘”不肯死心,利用给薛宝琴提亲再次暗示薛家,宝钗没戏……

总之前八十回的贾母是宝黛姻缘的支持者,她十分的疼爱“两个玉儿”,但是到了八十回之后,贾母的性情就极其诡异的变了。

当黛玉因为听说宝玉婚事病了的时候,贾母的表现是这样的:

贾母心里只是纳闷,因说:“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

“我方才看他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 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就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别说林黛玉心里委屈,就是读者也是一脸懵。从小撮合宝黛的人是您老人家,溺爱宝玉厮混内帏,不懂本分的也是您老人家,宝黛心中有情您老人家比谁都清楚,比谁都支持。

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跟换了个人一样,前八十回那个开明豁达,对宝黛和蔼疼爱的老祖母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冷漠的老太太。

她还跟王夫人着这样说林黛玉和宝玉:

贾母道:“我正要告诉你们,宝玉和林丫头是从小儿在一处的,我只说小孩子们,怕什么?以后时常听得林丫头忽然病,忽然好,都为有了些知觉了。所以我想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你们怎么说?”

这简直就是滑稽了,现在才想起来不成体统?早干什么去了呢?按照后八十回贾母对宝黛的这个态度,从黛玉进贾府就不该让她和宝玉一起长大,男女七岁不同席,更不该纵容十六七的宝玉还在内帏和姐妹们厮混,别说贵族,就是皇帝家里也不敢这么玩儿的。

前八十回贾母对宝黛的刻意撮合和维护有多暖,后四十回贾母的翻脸无情就有多令人寒心,别说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就是读者也要忍不住跟着吐一口老血出来。

后四十回的贾母智商掉线同意掉包计,害死林黛玉,也害了贾家和宝玉

后四十回的贾母,因为发觉林黛玉对宝玉有男女之情,就不再疼爱她了。

最离谱的就是她在给宝玉说亲事的时候,明明王夫人试探着提出了宝玉和黛玉,可是贾母竟然张口就否决了: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这绝不是那个把黛玉搂在怀里叫着心肝儿肉的贾母,要知道王夫人的原话相当恶心,她是这么说的:

“林姑娘是个有心计儿的.至于宝玉,呆头呆恼,不避嫌疑是有的,看起外面,却还都是个小孩儿形象.此时若忽然或把那一个分出园外,不是倒露了什么痕迹了么.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

王夫人直接把责任全推到黛玉身上,把宝玉撇得一干二净。一边嫌恶的说林黛玉有心机,有相思病,还假模假式的让贾母给宝黛办婚事。贾母居然没有为黛玉辩解半句,还主动要舍弃黛玉,让宝玉娶宝钗。

这就离谱,按照前八十回中贾母对宝黛的支持,对薛家的厌恶,就算宝玉的新娘不是黛玉,也绝不可能是宝钗。

要知道宝钗本就是商贾之女,哥哥已经两次犯下人命案子,目前还在大狱里。她的出身和家事简直就是污浊不堪了。别说是贾府这样的贵族世家,就是柳湘莲那样的破落户子弟也不愿意沾惹这样的麻烦。

而且宝钗已经二十多岁了,贾母如果真的中意宝钗,能接受“金玉良缘”何必等到现在才提出来,之前还各种暗示让薛家离开,对宝钗没有流露过喜爱,还曾严厉批评过宝钗雪洞般的屋子,处处都显示自己瞧不上她。

贾府这时候元春刚死了没多久,贾府还没有抄家,还希望宝玉继续读书科举,中兴家业,就是财政出现危机,也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于情于理贾母、贾政都不应该同意给宝玉娶薛宝钗这样一个身家不清白的商贾之女为妻,就算王夫人也不该这么眼皮子浅,这么糊涂。

贾家和薛家结亲,意味着自降身价,自毁长城。百年勋贵的嫡系和金陵一霸商贾薛家联姻,在京城贵族圈子里看来就是天大的笑话,大家只会议论,贵妃一死,贾府就完了,贾母给孙子找媳妇都不顾体面了,荣国府几百口人大概要等着皇商薛家女儿的嫁妆救急吃饭了。

可惜,薛家的钱都被拿去打点关系给薛蟠救命了,宝钗的嫁妆也没多少东西。所以贾母她图什么呢?图薛家名声不好?图宝钗年纪大?在薛蟠又进了大狱里?

贾母还拿薛宝钗和林黛玉做对比:“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感情贾母让宝玉娶宝钗就是为了个宝钗会宽厚待人?别闹了!续书作者高鹗不仅忘了柳五儿在前面死了,还忘了宝钗曾在贾母面前讥讽宝黛负荆请罪,骂宝玉说自己没有好哥哥好兄弟做杨国忠,还凶巴巴的把找扇子的小丫头给骂哭了。

贾母这不仅是老糊涂,还老健忘啊!

要不然她也不会在贾政以薛蟠还有命案为由拒绝让宝玉娶宝钗的时候,自己倚老卖老,用孝道逼着贾政答应,完全不顾薛家恶劣名声会给贾家的门风,给宝玉、贾兰等人未来前途带来的负面影响。

她不会在袭人说出宝黛相互钟情的事情之后,表示:“别的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难道忘了紫鹃试玉的时候,宝玉如何死了一半?

她也不会在王熙凤提出掉包计的时候欣然同意,还表示:“这么着也好,可就只忒苦了宝丫头了。”

听听吧,一口一个宝丫头叫的这个亲,再不是曾经生疏的“薛姑娘”了。只看后四十回,不知道的人哪里能想得到贾母是宝玉的祖母,是黛玉的外婆,只认为她是薛宝钗的亲奶奶了。

因为贾母这一系列的反常操作,薛宝钗在元春孝期内嫁给傻了的贾宝玉冲喜,结婚仪式和娶个妾差不多,冷冷清清悄悄的进行,连世交权贵一概没有邀请,大概也是怕丢人。过礼的东西寒酸的很,和土财主西门庆嫁闺女差不多。

在薛宝钗的委屈,贾宝玉的昏厥,以及林黛玉焚稿魂归之后,终于结束了这一场狗血的闹剧。

后来贾府抄家,宝玉性情大变,贾母临终前祭天求告祖宗保佑,又把多年的积蓄分散给众儿孙生活。

贾母在临终前大喊黛玉,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良心发现,愧疚不安,不知道一会儿下去见了林如海贾敏林黛玉一家三口如何交代。

只能说高鹗不懂贾母,他也不能体会这种贵族老太太的内心格局。他把贾母硬生生的改成了一个冷漠无情,糊涂不讲理的封建老太太,实在是太失败了。

孝义娶媳妇的风俗有哪些?

孝义地处晋中盆地,受晋中、晋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嫁娶礼仪习俗。

孝义旧城嫁娶拾零

1、八字单

结婚前,男女双方开具八字单。均以天罡、地支来标明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并请阴阳先生刻“八字”,八字相合即可结婚,如不合,不能结婚。现如今“八字单”有的人家用,有的人家不用。

2、结婚

(1)着装:新中国成立前的结婚,仿效宫廷状元及第的衣着。

男方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并配以银花、披绸,腋下有红布乾课。

新娘凤冠霞帔。腋下有红布乾课,即诰命夫人的衣着。

(2)执事:仿效宫廷鸾驾,设有纱灯、开道锣、金瓜、蚀斧、朝天蹬、绣花伞、红油棍等

(3)迎亲乘坐:新中国成立前,新郎坐蓝轿,新娘坐红轿新。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骑马、骑自行车、坐汽车。

(4)捧盒。

(5)新人下轿:新人下轿,要踩黄绢,黄绢约二尺见方,五六块交替使用,意在出嫁后走上了金光大道。

(6)撒新娘:要用小罗内放谷草,并付撒草人喜钱。

以前有几句念词为:

喜轿到门,高秉吉星。

凶神退后,神福来迎(四句后新人下轿)。

东面一朵紫云开,西面一朵紫云来。

两朵祥云分左右,拥护新人下轿来。

新人下轿喜重重,大吉大利百事通。

谷草金钱四面撒,合家欢乐迎新人。

一撒东方甲乙木,新人进门增福禄。

二撒南方丙丁火,新人美貌如花朵。

三撒西方庚辛金,盼望来年抱孙孙。

四撒北方壬癸水,夫唱妇随多和美。

以后句子,触景生情,自编自念。

(7)防犯:这是按新人属相而定。

十二个属相共分四组。即:鼠龙猴,鸡蛇牛,虎马狗,猪兔羊。简单的记法,为新人属相紧接第“一、五、九”,如新人属猪,即防鼠龙猴,如新人属鼠即防鸡蛇牛,依次类推。

3、宴席

(1)摆桌子。

古来多用八仙桌,凡是有木纹的桌子,桌面顺纹不能对着上座。筷子与桌边一齐,靠里靠外均不合格。新郎席八仙桌只安七位,新郎上席为独坐,陪客坐新郎的下席。

(2)拉盘子。

(3)接待新郎:第一杯红糖水,第二杯开始倒茶。

倒糖水、茶酒时,掌握酒满、茶八分、糖水多半盅。

4、拜天地行礼

(1)拜天地。

娶回媳妇后,新郎先下车,由母亲领上在各位神灵和祖光堂上烧香、化表纸、鞠躬(神位鞠三躬,祖先鞠四躬)而后迎接新娘。迎新娘一般是嫂嫂、姐姐、长者优先。

迎回新娘后紧接着拜天地,新郎、新娘男左女右站立于礼仪台前,由司仪人唱礼:

一拜天地(三躬),二拜高堂(二躬),夫妻对拜(一躬),引入洞房(由新郎引新娘人洞房)。入洞房后,新郎要搅酵糊、捅火、翻厚旋子(当地类似烧饼的食物),给新郎解披绸等,然后端坐在已经铺好的红被褥上(坐厚尘)。

(2)行礼:新郎、新娘行礼,采用先外后内、先男后女,逐辈行礼的办法。

首先是介绍人,依次顺序为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单位的各位领导、各位新老朋友。

父亲、母亲化妆后闪亮登场,双双落座。由新娘叫爸、妈,父母高声答应,观众听清后行礼有效。紧接着各位办事人行三躬,行礼毕。

娶亲行礼:新郎、新娘共鞠两躬,谢拜礼新娘鞠一躬。嫁女家新郎鞠两躬,谢拜礼鞠一躬。

(3)拜礼:孝义境内,对收拜礼的方法不统一。

有些地方采用写礼的时候就写上拜礼;有些地方行礼的时候当面给拜礼。应根据地区习俗分别对待。

历史上有哪些颜值逆天的文物?

要说我国颜值逆天的文物,那可是无数,鉴于我国历史悠久,只向各位朋友展示部分精美的文物,这些全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啊,第一眼就爱上了。胭脂水釉茶圆

馆藏于首都博物馆,是清宫色釉瓷中最矜贵的品类之一。工匠要在铅硼熔剂中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的黄金,然后采用吹釉的方法将釉料薄施于白胎之上,入窑经过800℃低温烧制而成。因其呈现出浅粉或红紫的色调,酷似胭脂,故称胭脂红。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是清代后期石湾陶塑名家黄炳制作,采用泥胎烧制后自然色呈现出金丝猫的毛色,把猫捉老鼠的瞬间雕塑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象牙萝卜

现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雕工十分精美,萝卜茎叶上趴着一只蚂蚱,似正在咀嚼鲜嫩茎叶,但似乎又怕自己被意外袭扰,双腿弯曲,准备随时逃走。栩栩如生,

由于象牙的密度比较大,想要着色十分困难,这两件“清朝”时雕刻的萝卜和白菜如真的一样,并且直至今日光鲜依旧,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现今即使有人勉强给象牙着上色,可过了三五年之后也会慢慢褪去,如今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已成失传。萝卜衬以稀疏的茎叶,使作品不显单调,增加了造物的情趣。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掐丝珐琅的做法是以极细极薄的铜丝掐成各种纹饰,烧焊于铜胎之上,继而填施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直至器物表面釉色均衡适当,再经打磨,最后镀金而成。

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黑釉茶碗,属于宋代黑釉的建盏。宋人好风雅,爱斗茶,三两人各出好茶,轮流品尝茶的好坏。这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一种活动,这只茶碗就属于斗茶用的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属于南宋的孤品,烧制难度极其高,对窑内的温度把控非常严格,稍有偏差就可能失败。且“曜目”属于窑变现象,窑变本就是偶然性现象,做出这样绚烂如宇宙的窑变现象,偶然性更大。

那些耀斑星星点点,神妙莫测。在光照下,能焕发出蓝色,紫色,黄色等等揉起来的彩光。垂直看,看见的是幽幽如宇宙般的蓝色,斜着看,又是璀璨的金黄色。

曜变”的发生机率非常低,被视为偶然,无法被复制,几乎是十万中取一才有可能发现的罕见现象,在烧制过程中,窑里发生特殊的变化,导致釉面出现气泡爆裂产生一点一点的多彩釉斑,非常奇异罕见,至今都没有研究出烧制方法。

世界上目前仅存的曜变天目茶盏只有三件半,国内仅有半件,另外三件在鬼子。国内现存的半只南宋曜变天目茶盏;口径12.5厘米,高6.8厘米,底径4.2厘米,全器施挂饱满且厚实的黑釉,釉色紫红光彩,然而在呈现束口形式的口缘处,釉药渐薄。

黑漆螺钿松梅纹竹节形墨盒

馆藏于上海博物馆,清代康熙时期梅纹竹节形墨盒,配色、做工之精细,浑然天成

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钿子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什么叫做窒息,当你看完这件艺术品之后就明白了,每一个纹理,没一丁点配色,无可挑剔。

宋如意纹金盘

馆藏于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似由四个如意纹云头相叠而成,中间有凸起的四云头相对组成盘心,盘内阴刻繁密的变形缠枝花卉。

金累丝嵌宝双龙福寿掩鬓

现在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墓孙妃棺内出土

飞凤穿花镶宝石金簪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宣王墓出土。重39克。以扁金丝编织成唐藻纹为地纹, 用极细的金丝编镂成飞凤, 凤上及头前满饰花朵, 并镶嵌宝石二十二颗。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现馆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国时期(宋代)时期文物,1978年,文物部门在对崇圣寺三塔整理维修期间,在主塔千寻塔内发现了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还有还有许多做工精美绝伦的文物没有被展示出来,每个地方博物馆都会有许多令人惊艳的文物,他们是历史更迭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证物,是我们这些后人瞻仰前人辉煌的钥匙。无数令人惊艳的文物要么还没出土,要么已经流落海外。相信在中国日益强大之后,许多离家已久的国宝将会完璧归赵。

有哪些好看的古风图片古风句子和歌曲?

哈哈,给你们看我的宝贝\(^o^)/喜欢抱走Y(^_^)Y要留赞哦*^O^*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