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种子,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为何惊人的相似?

2024-06-29 20:12:22 131阅读

十二生肖种子,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为何惊人的相似?

中国考古学用事实证明,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为何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有如此众多的相似之处呢?

十二生肖种子,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为何惊人的相似?

这必须要详细说一下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

苏美尔文明的考古发现,是19世纪末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此后虽然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但考古学却再也没有类似远古文明被发现,

19世纪末,众多的探险者深入到全球各地,寻找一些遗失的远古文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一些欧洲的学者,很热衷于到西亚一带寻找文明的遗迹,

1877年,奥斯曼·哈姆迪在古代巴比伦城附近的一座废墟,发现了一个窖藏,在窖藏里面发现了若干块的泥板,这些泥板上刻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

刚开始人们认为这些泥板属于古巴比伦,而奥斯曼·哈姆迪就将这些泥板卖给了,当时在附近的法国考古学家,谁也没想到这些泥板竟然藏着一个上古文明的线索,

1884年至1886年,法国考古学家恩斯特·库恩,来到现伊拉克的尼普尔进行考古勘探,在这里它发现了一个遗址,这个遗址中出土了不少从来没有见过的文物

这些文物的出土,立刻吸引了更多的考古探险家到来。随着考古的深入发掘,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出土,此时考古学家对文物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遗址的文明,和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不同,

属于一个从来没发现过,并且历史没有记载,上古文明遗址,随着考古的深入,众多专家为这个新发现的文明起名为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也成为了当时考古界的焦点。

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法国和欧洲的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苏美尔文明,是位于今天伊拉克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一种古老文明,并且认为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其历史比埃及文明还要久远,并且还有专家推测,它是世界众多文明的起源。

考古专家对苏美尔文明,发现的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进行了研究,最后破解了楔形文字泥板的语言结构,成功的解读了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内容,

通过楔形文字泥板,他们初步了解了苏美尔文明的结构,根据泥板的记载,苏美尔文明是由不同城邦组成的国家,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其社会阶层,和埃及不同的是,城邦以贵族、祭司为主导,这些人一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拥有议事的权利,类似于后来希腊的城邦制度。

苏美尔人生活的方式,主要是农耕和贸易为主,苏美尔人会通过和周边部落的贸易,获取所需的资源和粮食。根据泥板的内容分析,苏美尔人的贸易足迹,最远的地方,甚至涉及北非和印度等地。

苏美尔人有自己的神话,苏美尔神话也影响了巴比伦和阿拉伯等后继文明,考古学家认为,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发明,就是给后人留下了楔形文字泥板,这些泥板,被欧洲的考古专家,认为是现在最早的符号系统。

这些楔形文字记载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在这些泥板记载中,苏美尔人的技术和工艺也相当发达,他们发明了车子,青铜器和石制品,陶器等。此外,他们还掌握了冶炼、玻璃制造和纺织等制作技术。

在随后的考古中,一些苏美人人的城市遗址相继被发现,包括乌鲁克、厄里多、拉加什等,这些遗址中体现,让考古专家能够苏美尔人的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欧洲学者因此认为,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已经具有非常高超的工艺和文化水平。甚至超越了公元前3100年埃及文明。

可是令人很疑惑的是,苏美尔人如此高的文明,为何忽然消失,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为何又在19世纪末横空出现呢?

欧洲的考古专家,至今对苏美尔文明消失,并没有任何的定论,但大部分专家,认为和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有关。

一、生态环境变迁

苏美尔地区早在古代就是个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苏美尔人在创造灌溉农业,发展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此外,历史上该地区还发生过多次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环境变迁对苏美尔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城邦之间的竞争

苏美尔文明时期,曾有多个城邦之间相互争夺领土和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邦的实力逐渐增强,他们之间的竞争和战争也越来越激烈。阿卡德帝国崛起后,让各个城邦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导致了整个苏美尔文明的消失。

三、优势的衰落

在苏美尔文明的后期,其文化优势逐渐衰落,艺术、文字方面缺乏创新,导致苏美尔文化难以与时俱进。此外,随着其他部落和民族崛起,苏美尔文明的特有优势也被削弱了。

四、内部的原因

苏美尔城邦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这些差异逐渐加剧,威胁到了苏美尔文明无法聚在一起。

五,大洪水的到来,

远古时期的一场大洪水,导致苏美尔文明城邦的消失。而以上的几个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导致苏美尔文明忽然消失。也因为没有后继者,导致苏美尔文明,并人们遗忘,所以没有记载于历史中。

但也又专家认为,苏美尔人并没有全部消失或搬迁到其他地方。苏美尔人其实是融入到了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等周边民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美尔文化特征也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至今当地的一些部落的传统文化中,一些礼仪和仪式,依然苏美尔文明的影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苏美尔人可能通过贸易、迁移将自己的文明传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但为何苏美尔文明,又在19世纪末忽然横空出现呢?

苏美尔文化之所以能在现代被发现和研究,主要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考古学和文物收集运动的兴起,以及当时专家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视。

19世纪末欧洲拥有了实力和技术,使得他们有能力开展远距离的海外探险和考古活动。另外,当时伊拉克地区,正处于奥斯曼管理下,虽然对考古学来说并不容易,然而却也给探险者留下要给空间。

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古代遗迹和文物的研究中。欧洲许多的考古,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现的,而因为考古发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探险者,可以所是层出不穷。

也因此当时的人们对考古和探险有着浓厚的兴趣。考古学的流行,推动了苏美尔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人们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发掘,重新描绘了苏美尔文化。到了20世纪初期,还出现了许多对文明起源进行研究的学派,如汉弗莱认为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苏美尔文化的忽然被发现,主要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和文物收集运动的兴起,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视,以及对文明起源的研究等等,但不可否认,令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一些考古专家,对苏美尔文明持有怀疑的态度,

考古专家认为,苏美尔文明的历史距今已有数千年,而且不少重要的遗迹和文物已经被岁月风化,很难还原其真实面貌。

另外苏美尔文明的生活方式,并非我们亲眼所见,只是依据泥板提供,而除了泥板,苏美尔遗址,缺乏支撑一个城市的各方面文物。

另外,你又没发现,大部分人对苏美尔文明了解,都是通过一些讲解,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来了解,而大部分的这些资料,都是讲解苏美尔文明的神话,还要苏美尔人科技又多么的高,但都很少讲解,苏美尔考古的起源,还要缺乏深入的思考。

所以人们都知道有一个苏美尔文明,但人们大部分的认知都是停留在表象上,缺乏对苏美尔人深度和全面的了解。更为重要的,就是苏美尔文明历史已经断层,由于历史没有任何的记载,因此苏美尔文明的是否真实存在,被怀疑也的确很正常。

但即便如此,苏美尔考古的发现,也让人们将它和中华文明进行对比。人们发现两个文明有很多相识的地方。

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两个文明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中华文明和苏美尔文明都拥有独特的文字系统,这是他们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而中国古代则发展出了象形字和汉字,这两种文字系统都具有图案化的特点。虽然文字对于中华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来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但它们都是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

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华文明和苏美尔文明都采用了灌溉系统,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利用水资源来支持农业生产。苏美尔人开创了灌溉农业,使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在干旱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得以繁荣;而中国古代农民也发展出了各种灌溉工程,如大型水利工程黄河治理等,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不过虽然两个文明看上去很相识,但中国的考古证明,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

中华文明是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从部落联盟到至今的一个文明,也是唯一历史上从来没有断绝国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特点,诸多特点是苏美尔文明没有,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中华文明崇尚团结互助,大洪水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部落面对滔天的洪水,团结起来在大禹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洪水,而在大禹的基础尚,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华文明第一个王朝夏朝。

而苏美尔文明,每个城邦都是一个个体,相互之间竞争,且经常会发生冲突,最终无法团结,导致文明的中断。

中华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的文字系统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华文明的汉字,是一种表意符号文字,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传承有序的中华文字,从陶器图案到甲骨文,再到竹简和书法,无论是书写文字工具,承载用具,都是具有丰富的考古发现,然而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没有任何的过度,直接就很成熟,并且长时间的发展,文明的载体没有任何的变化,记载的内容大多数是记录事件和商业交易等方面的信息。

中华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的自然认知上也有很大差异。远古的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后世发展的儒家、道家等,都强调人要敬畏自然;苏美尔文明则虽然也强调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他们对自然的认知,和中华文明大相径庭,更崇拜神化人物的无所不能。

随着近代考古的发现,特别是中国考古学古郧县古人类化石的出土证实,我们的祖先在一百万年前,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农耕和狩猎,因此即便是昙花一现的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有很多相识的地方,只能说是一个巧合,两者作为世界文明的不同的分支,也可以说明世界文明的源头,并非来自非洲。

对于昙花一现的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惊人的相识,你有什么看法?

早出晚归指什么动物?

你好,答案是虎,虎在十二地支中以「寅」为代表,目前是以寅月为元月,是一年的开始。时至寅月,阴已过而阳展现,代表生气蓬勃,草木回春,植物将吐新芽,冬眠的昆虫也将纷纷甦醒,准备迎接阳春的到来。方向为东北偏东,属艮宫。在一日中,寅时指凌晨三时至五时,天方大白之时。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为什么不用其他九个呢?

上善若水来与大家分享“贵庚”。

甲木为雷、乙木为风、丙火为日、丁火为星、戊土为霞、己土为云、庚金为月、辛金为霜、壬水为秋露、癸水为春霖。

以上可知,天干中的“庚”代表的是月。所以在古代要问别的的年龄,就是问别人的“庚”。为了表示遵敬,用“贵庚”来表达。

贵庚一般是询问对方岁数,是敬语,可以用在20岁以上的年纪。

“贵庚”是问对方今年的年龄是多少,多用于问长辈的年龄和书面语。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相互之间经常用,一是显示自己有学问,二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如:“请问您贵庚”?

1、询问中青年人年龄的敬语。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虞候又问:‘小娘子贵庚?’待诏应道:‘一十八岁。’”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小生]请问 邹兄 贵庚?[生]学生二十有三。”柔石《二月》:“ 萧先生 今年的贵庚呢?”

2、“贵”是对对方的尊称,当“你、您”的意思,和“您贵姓?”中的“贵”同个意思。

3、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志学之年”(满15岁)【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满20岁)

“而立之年”(满30岁)、

“不惑之年”(满40岁)、

“天命之年”(满50岁)、

“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满60岁)、

“古稀之年”(满70岁)、

“耄耋之年”(满80或90岁)、

“期颐之年”(满100岁)

成吉思汗有几亿子孙后代?

800年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随后组织多次远征,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都归附于他,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领土面积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当前很多领域: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科技、战争、商业、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影响。今天,各国的学者普遍认为:成吉思汗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由于成吉思汗蒙古大军13世纪的远征,一部分蒙古人陆续离开了蒙古高原,来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近800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众多国家和政权,这包括在中国建立的大元王朝(1271~1368年),还曾建立金帐汗国(1242年建立,统治俄罗斯各公国长达240年)、伊儿汗国(1264~1388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1225~1321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立,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帖木儿帝国(1501年建立,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蒙兀儿帝国(存在于15~16世纪的中亚),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331年。由于诸多蒙古政权和汗国的建立,蒙古人及其后裔成了这些汗国和领地上的主人。他们在这些土地上劳作耕耘,创造了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政权把蒙古人像种子一样撒向了欧亚大陆,融合了当地民族、部落文化。由于互相的影响,逐渐演变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国家,这一现象在文化和民族学领域中,被称为涵化现象。确切地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民族体系间发生持续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被对方的文化所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民族涵化现象。我们把这种以蒙古族与其他部落和民族融合产生的民族称为蒙古涵化民族。在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组成的国家里,人们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为祖先,这些民族的统治阶层和贵族大多是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后裔。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有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西亚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有哈扎拉人、莫卧儿人;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有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着他们的移民。

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世系延续角度来研究,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有3个人的后裔留在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只有四子拖雷和孙子忽必烈及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后裔留在了中国和蒙古国故地,他们的后人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蒙古国的蒙古人和中国的蒙古族。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和他的金帐汗国后裔演变形成了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和哈萨克人。窝阔台汗国后来并入了察合台汗国,他们有很多后裔又融入了乌孜别克人和哈萨克人中。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和孙子旭烈兀的后裔。

从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在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来看,中国:蒙古族人口约550万;蒙古国:蒙古人总数约265万;俄罗斯联邦:鞑靼人约600万,布里亚特人约45万、图瓦人约25万、卡尔梅克人约20万、阿尔泰人约7万;阿富汗及西亚和印度次大陆的哈扎拉人约200万;在中亚(乌孜别克族和哈萨克族在中亚各国家都有散居):乌孜别克族约1600万、哈萨克族约1400万。在全世界,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总人数近5000万。

从蒙古人离开亚洲蒙古高原大漠腹地的历史时间来看:在12、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各部落就被统一,并构成了蒙古人的组成部分;在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留在阿富汗的蒙古人后裔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哈扎拉人;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发动的蒙古大军西征,征服了东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拔都建立起金帐汗国,他们的后裔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鞑靼人;在14世纪,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南征统一中国时,留在四川、云南的蒙古人就演变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15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昔班尼(乌兹别克汗),建立乌兹别克汗国,他的部众就称为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带着一部分百姓投奔察合台汗,这些人被称作哈萨克人,这是近现代哈萨克人的起始;17世纪生活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来到了东欧伏尔加河下游驻牧,他们就形成了今天的卡尔梅克人。从人种和种族人类学特征来看蒙古涵化民族:鞑靼人离开亚洲蒙古高原的时间最早,距离蒙古腹地达

万里

之遥,来到白种人的故乡欧洲,经过长达800年的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鞑靼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种人;乌孜

别克

人的白种人血统成分比鞑靼人要少,但也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哈扎拉人、哈萨克人以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为主,但也有白种人血统成分;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卡尔梅克人以及中国、蒙古国的蒙古族都具备典型的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

从宗教信仰来看:早期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留在东北亚的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习惯,藏传佛教是多数蒙古涵化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直到现代都在虔诚地信仰藏传佛教;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当时的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最终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哈扎拉人、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由于受到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部分鞑靼人转信了东正教。

从语言学上来看,蒙古涵化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只有哈扎拉人操的是印欧语系。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又分别属于两个语族,即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民族有鞑靼人、图瓦人、阿尔泰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由于这些人与蒙古人的渊源关系,他们在山水地名和畜牧业术语方面还保留着蒙古语特点。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有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

在文字的使用上,原苏联所属的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诸蒙古涵化民族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都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在原苏联政府的干预下,30年代后都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蒙古国当时也追随原苏联,走了同样的路。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解体,他们又陆续和部分地恢复了原来使用的传统文字。在中国的蒙古族一直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使用塔吉克文字。

从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习惯上来看,散居在欧亚大陆的诸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点,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草原民族的特点。从古代开始,畜牧业一直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手段。直到今天,畜牧业在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他们有的还继续被世人称为“马背民族”,保持了当年蒙古人彪悍的骑射武士的特点。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哈扎拉人都是伊斯兰教徒,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都不同程度上伊斯兰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遗风。另外,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喀尔喀蒙古人都有曾经生活在中国元朝、清朝的经历,因此他们与中国都有很多渊源关系。

生活在阿富汗腹地的成吉思汗子孙——哈扎拉人

今天的哈扎拉人(Hazara)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以南、巴米扬与赫拉特河谷之间的哈扎拉贾特山区一带。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构格哈尔、巴达赫尚等省,也散居着一些哈扎拉人。据统计,阿富汗约有160多万哈扎拉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6%,是国内第三大民族。在西亚和印度次大陆还有约40万哈扎拉人。许多哈扎拉人也自称是“中国人”,称他们同样使用十二生肖。

不少历史学家和学者经过考察认为:阿富汗的哈扎拉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最早来自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蒙古军队和伊儿汗国的蒙古移民。在帖木儿、莫卧儿帝国时期,又有一部分突厥化蒙古人加入进去。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会讲蒙古语,也不使用蒙古族姓名,但他们最早的来源的确是蒙古人。根据欧洲旅行家报道,直到16世纪初,哈扎拉人还在使用蒙古语,后来才淡忘。现在他们通用塔吉克语。但他们所讲的塔吉克语里仍夹杂着不少蒙古语和突厥语词汇,与纯正塔吉克语相比存有区别。至今,他们还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使用的是塔吉克文字。

从生理特征上看,哈扎拉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蒙古人的体质特征:他们是黄皮肤,头发直而硬,体毛和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脸平扁,唇厚适中,眼睑多有内眦褶;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虽然他们由于长期以来与当地民族通婚,但是这些身体特征仍然能表现出来,经过若干世纪的长期演化和同异族通婚混血,还没有完全消失。2003年根据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赛克斯通过人类染色体和DNA样本的调查,其中三分之一的哈扎拉人具有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遗传基因,因此完全体现了他们的蒙古族源。

目前,从哈扎拉人的生活习俗上,仍然可以窥见其蒙古族的遗风。首先,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在服装上,男人上衣穿无领肥大衬衫,下衣穿灯笼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时头戴绣花小帽,外出时头缠深色或白色头巾。女人服装与男人的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只是妇女不束腰带,只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裸露,这与教规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同化,已没有了蒙古族服装的遗风。

其次,哈扎拉人的饮食以烤饼和奶制品为主食,这些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并且,从奶制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上,也能看出与蒙古族的联系。哈扎拉人把奶煮沸、发酵、晒干,制成奶酪,这与蒙古族制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浆,熬去水制成干酪,这与蒙古族制作奶渣的方法也相差无几。甚至用酸奶加水制成饮料,用酸奶打制黄油等也与蒙古族的制作方法几乎接近,但他们在节庆日的羊肉抓饭则具有更多的中亚风味。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办,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订婚这天,男女双方的父亲要举行一个换包仪式。男方家长事先要在给亲家的包里放入一定数量的钱,换包以后,就按人头分糖,凡参加者都得到一份。哈扎拉人婚姻中很重视送彩礼。男女订婚以后,关于彩礼的数量还要协商几次,哈扎拉人当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双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举行婚礼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给新娘蒙上盖头,唱离别曲(边哭边唱),一般只对母亲和姐妹唱。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毛拉、男性亲属和尊贵客人则聚集在一个大帐篷里,由毛拉诵经祈祷,祝贺新人。这一切做完以后,人们把新郎引到唱完离别曲的新娘跟前,新郎将新娘领出帐篷,帮助她骑上早已备好的马或骆驼。新娘家派一位年长女眷与新娘同乘一匹坐骑,一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与新娘同住一村,接亲的队伍则需绕村一周。婚礼期间,一般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鞑靼人(Tartar),又译作“塔塔尔人”,是俄罗斯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5554601人(俄罗斯境内,200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流域,鞑靼、巴什基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境内和彼尔姆、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地。在中亚国家的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

别克

斯坦,以及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分布。

“鞑靼”一词源于7至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游牧的蒙古部落。在西方人眼里,鞑靼人和蒙古人一样,游牧、善骑射,并且在蒙古西征军中,不仅有许多鞑靼士兵,而且鞑靼人多身居要职,所以,“鞑靼”便成为蒙古的代称,中国明代把成吉思汗的后裔皆称鞑靼。欧洲人也把当年成吉思汗远征大军的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

现代鞑靼人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后所建立的金帐汗国蒙古征服者的后裔,混合了跟随蒙古人西征的突厥人的血统,形成了今天的喀山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等分支。15世纪金帐汗国灭亡,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16世纪中期,被沙俄兼并,1920年建立自治共和国。

经过长达800年的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从种族学特征来看,鞑靼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种人,不少人的眼睛是蓝色、灰色、绿色和黄色的,皮肤偏白,只是脸型特征还保有某些黄种人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种族特征更类似于中亚人。可以推测,鞑靼人的民族形成经历了多元混血的过程。鞑靼人的种族属性已经是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其文化也是欧亚文明交汇的产物。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鞑靼语,分中部(鞑靼斯坦共和国大多数居民的用语)、西部(或称米沙尔语)和东部(西伯利亚鞑靼人的用语)三大方言。1927年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后一度改用拉丁字母,1939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

现代鞑靼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也有少数改信东正教(称楚瓦什人,主要在俄联邦楚瓦什共和国境内),还有部分信原始的萨满教。十月革命前,在鞑靼人居住地区,清真寺到处可见,在一些穆斯林家庭中也设有礼拜点,并出版了本民族文字的《古兰经》译本。

过去,鞑靼人主要从事农业,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则从事畜牧业和渔业,部分人从事制作靴子等皮革品、首饰以及纺织等手工业。乌拉尔地区鞑靼人的传统住宅是用圆木柱架成的木屋,墙上绘有各种色彩艳丽的壁画。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较多地保持着草原畜牧业的传统特点,夏季住帐篷。男女喜爱穿肥大的衬衫和灯笼裤,外罩无袖长袍。男子戴绣花小圆帽;妇女戴丝绒小帽和各色头巾,并喜欢佩戴金属胸饰。民间口头创作形式多样,长篇历史传说深受群众欢迎。建筑艺术和装潢艺术保持着许多民族特色。农业以生产谷物、麦类为主。

由术赤后裔演变而来——乌兹别克人

乌兹别克人(Uzbeki)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现代乌兹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中亚、西亚国家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有1600多万。从种族学特征来看,乌兹别克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属于中亚过渡型人种。乌兹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30年代,曾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40年代,改用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乌兹别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

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金帐汗国的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后裔乌兹别克汗(也称“月即别汗”),信奉伊斯兰教,统一了分散在中亚广大地区的各个蒙古部落和操突厥语的部落,其汗国被称为乌兹别克汗国,乌兹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其国人被称为“乌兹别克人”。《元史》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后来逐渐演变为族称。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白帐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民主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都笼统地被称作乌兹别克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白帐汗国的一部分乌兹别克游牧民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塔什干等城市,推翻了蒙古帖木儿王朝,与当地使用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后来陆续建立起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和乞瓦汗国。另有少数乌兹别克人在1世纪到中国新疆经商,其中部分人逐渐在新疆定居,繁衍生息,这就形成了中国的乌兹别克族。

乌兹别克人在进入河中地区以前,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在昔班尼汗率领下进入河中地区以后,其生产方式转入农业耕作,变成了农耕民族,但保留了很多游牧人的传统习惯。由于乌兹别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因此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对乌兹别克人影响深远。

19世纪,俄国开始进军中亚。乌兹别克各汗国相继被俄国吞并。1919年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乌兹别克人民举行起义。1920年陆续成立花刺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和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3年以后两共和国合并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共和国。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斯坦于1991年8月31日宣布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哈萨克人(Kazakh)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分布在中国、乌兹

别克

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蒙古和阿富汗亦有分布。从种族人类学特征来看,哈萨克人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其语言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原来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苏联时期)。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哈萨克人同蒙古人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15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阿布海尔汗建立起强大的乌兹别克汗国。15世纪末,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带着他们的部众迁移分裂出去,建立起哈萨克汗国,他的部落又融合了当时中亚的很多突厥和蒙古部落,最后形成统一的哈萨克民族,可以说,现在的哈萨克族是由术赤的后裔主导演变形成的民族。

在牧区的哈萨克人终年住在可移动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里,其构造是可拆卸的木架,四周和顶上覆盖毛毡。帐篷内的墙壁上挂有各种民族特色图案的挂毯,使帐篷内既美观又舒适整洁。畜产品中的皮革用来做衣服、容器和马具,马鬃毛可编绳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哈萨克人按季节和草场的好坏来逐水草放牧,为其牲畜寻找优良牧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制品和牛羊肉食。发酵后的酸马奶、马奶酒和马肉极为珍贵,但通常只有节庆假日才能享用。

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后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着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

追寻生存空间的蒙古人——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人(Kalmykia),原是突厥语对大漠之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的称呼。土尔扈特本是统一的蒙古族卫拉特四部之一(包括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明朝末年,该部族大部分离开原在塔尔巴哈台(今中国新疆境内)的游牧故土向西迁徙。当时,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噶尔部的统治,为寻求新的生存环境,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当时尚未被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里开拓建置,劳动生息,创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庭,完善了各项典章制度,维持了长达100多年的政权。他们来到这块新的领地之后,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用蒙古语称里海为呼克廷格斯,即蓝色的海湖,称伏尔加河为额吉纳高勒,即母亲河。到后来,沙皇俄国势力迅速扩张,不断欺凌土尔扈特人,激起了他们的反抗,为摆脱俄国的控制,1771年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大部分土尔扈特人离开伏尔加河畔,东归中国故土。由于沿途遭遇俄军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另约三分之一的土尔扈特人由于游牧于伏尔加河西岸,受到伏尔加河的阻拦和沙皇俄国的阻击,没有能够返回故土,这些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留下的这部分人就繁衍发展成今日的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卡尔梅克人。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43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销,1957年重设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

卡尔梅克人系卫拉特蒙古人的后裔。属蒙古人种西亚类型。使用卫拉特蒙古语,分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两种方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以前使用由1648年班弟创造的托忒特蒙古文(中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使用的文字),现在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蒙古文,目前多数人已改用俄罗斯语文。卡尔梅克人在十月革命前大部分过着游牧生活,信奉藏传佛教,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在俄罗斯共有卡尔梅克人173996人(2002年统计),其中84%的卡尔梅克人居住在卡尔梅克共和国,还有部分人分布在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等地。

卡尔梅克人主要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业,饲养绵羊、马、骆驼等,部分人从事渔业。从19世纪30年代起逐渐定居务农。现在,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产品、畜产品和鱼产品的加工工业。农业以生产小麦和饲料为主。

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阿尔泰人

居住在俄罗斯的阿尔泰人(Altai)与蒙古人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阿尔泰人被学者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罗斯共有阿尔泰人67239人(2002年统计),占全俄罗斯联邦总人口的0。02%,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西西伯利亚主要行政区之一,面积9。2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联邦领土面积的0。5%。阿尔泰地区曾长期处于蒙古卫拉特部准噶尔人的统治之下,阿尔泰人旧时一直被称为“阿尔泰卫拉特人”,自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噶尔部。1679年准噶尔部与清朝开战,准噶尔兵败,一部分蒙古准噶尔人退到这里,并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尔泰地区的其他部落,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阿尔泰人。当清朝胜利后,该地区被清朝管辖,当地的准噶尔人被编入阿拉坦淖尔乌梁海二旗,他们就是现在的阿尔泰人的前辈。1864年,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边防当局迫使阿尔泰人归属俄国,阿尔泰地区遂被并入俄罗斯版图。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6月1日在阿尔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卫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为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

阿尔泰人早期操卫拉特蒙古语,由于受到突厥人的影响,后来改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吉尔吉斯-奇普恰克语,可以和维吾尔人、哈萨克人进行语言交流,但是他们不信仰伊斯兰教,而信奉原始萨满教,有部分人在俄罗斯人的影响下,已经改信东正教。

到1938年为止,阿尔泰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1938年以后开始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从1922年开始用蒙古、俄两种文字发行《阿尔泰启明星报》至今。由于长期生活在俄罗斯和哈萨克人中间,语言受其影响很大,但山水地名、畜牧业术语还是保留着蒙古语特点。

阿尔泰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92年,共有191所普通中学、3所技校、5所专科学校和1所大学。近年来,阿尔泰人民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在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阿尔泰共和国的经济事业也在发展。该共和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境内有石灰石、水泥原料、黄金、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藏,其中稀有金属和贵金属储量巨大,这在全俄自然资源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另外木材资源也很丰富,但目前可开发和利用程度很低,从长远来看,具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的特点。主要工业部门是有色金属冶炼业、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阿尔泰人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畜牧业饲养有羊、牦牛、马鹿、梅花鹿等品种。

古老的唐努乌梁海人——图瓦人

图瓦人(Tuva)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居住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地处亚洲中部。图瓦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设四十八佐领,隶属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萨克图、赛音诺颜两部节制。1864年10月,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的土地。1914年沙俄强占乌梁海。十月革命后,中国收复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从此,乌梁海东部九佐领土地,属今蒙古国,中部被俄占领二十七佐领的土地。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地位,1961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

图瓦人从种族学特征来看,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观与蒙古人相同,风俗习惯、服饰也与蒙古人基本相同。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回纥-乌古斯语组。20世纪30年代以前使用蒙古文,以后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图瓦语。

图瓦人信仰藏传佛教,但萨满教对他们的影响也较深。图瓦人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氏族观念和宗教信仰。图瓦人每年举行祭天、祭湖、祭山、祭鱼、祭火等宗教活动。“敖巴节”是每年一次最大的节庆。

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主要居民就是图瓦人。在俄罗斯境内的图瓦人总人数为243442人(2002年统计)。此外,在蒙古国境内约有图瓦人3万,中国也有几千民族成分为蒙古族的图瓦人,他们居住在中国新疆喀纳斯湖附近。

贝加尔湖林木中的百姓——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人(Buryatia)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为445175人(俄罗斯境内,200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赤塔州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以及俄罗斯其他远东地区,少量分布在蒙古国和中国的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人是13至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部落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后该地区成为蒙古大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布里亚特的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8世纪初期布里亚特地区并入俄国。在并入俄国前,曾与清朝政府保持宗主关系。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别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将上述两州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联邦。1958年改名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

布里亚特人历史上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捕鱼业也很重要,18世纪开始经营农业,19世纪以后受到俄罗斯人的影响,也有了近代工业和手工业。

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的近支。其祖先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现代的布里亚特人,其民族形成过程经历了几个世纪。1631年,俄国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武装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布里亚特人一直反抗俄国人,他们向南移入喀尔喀蒙古领地。另外一部分布里亚特人,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与俄国殖民军作战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目前居住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他们使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区,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其他地区的蒙古人语言相通。18世纪起使用老蒙古文,1931年创造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布里亚特语。

布里亚特人在历史上曾经信奉传统的萨满教,从近代转信藏传佛教,在布里亚特地区建有很多喇嘛寺庙,但是现在仍然保留一些萨满教残余。

留在漠北故土上的蒙古人——喀尔喀蒙古人

蒙古国是以喀尔喀蒙古人(Mongolia)为主的国家,喀尔喀蒙古人占全国人口的80%,约有220万人(2005年统计)。喀尔喀蒙古人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与中国蒙古族同源。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有文字创造于13世纪,在20世纪40年代改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词汇中有大量俄语借词。在蒙古国,与喀尔喀蒙古人习惯上相近的还有杜尔伯特人、土尔扈特人,厄鲁特人、扎哈沁人、明阿特人、浩托戈特人、布里亚特人。他们都属于蒙古族的分支,因历史上驻地的不同而单独成为部落。但喀尔喀蒙古人是蒙古国的代表族群。

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信奉萨满教。元朝以后,忽必烈封

西藏

喇嘛八思巴为国师,藏传佛教在宫廷内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直到16世纪,格鲁派藏传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藏传佛教,并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藏传佛教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成为支配蒙古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在蒙古革命以后,藏传佛教被部分禁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蒙古又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宗教信仰自由。

喀尔喀蒙古人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绵羊、山羊、牛、马和骆驼,号称“马背民族”。20世纪以来,有的地区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小麦和土豆,手工业、采矿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亦有所发展。近年来,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喀尔喀蒙古人已经融入了现代民族的行列。

一个人报复心可以有多重?

说到一个人的报复心有多重,就不得不提白宝山这个中国刑侦史上有坐标地位的罪犯。

白宝山因盗窃入狱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在服刑期先是杀害了两名狱友,出狱后对生活不如意又报复警察,打死军警和无辜群众15人的重大连续杀人犯了。对社会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公安部发布头号通缉令抓捕白宝山!

序:报复心产生。

白宝山,1958年生北京人,3岁母亲改嫁,14岁上小学一年级,16岁辍学,19岁开始迷恋气枪,24岁结婚,25岁喜得龙凤胎。25岁因盗窃被判刑4年,服刑2年后被狱友举报曾经的抢劫案,狱友减刑,而他被追加刑期至10年,期间新婚妻子离他而去,他开始产生报复心理,怨恨狱友的无义,怨恨妻子的无情,怨恨法庭对他的不公。杀害二人:新疆服刑期。

1991年白宝山被注销北京户口,押送至新疆劳改农场继续服刑,服刑期间因为受到狱友欺负,遂产生杀人灭口之心,杀害2名狱友,并埋尸至提前挖好的坑中,后审查了他三个多月,因他杀人准备充分,最终因没有确凿证据,又把他放了。连续杀害2个他所恨的人,他的感觉似乎很好,杀人时没有犹疑,没有退缩,甚至出手致命的一击,他的手都没丝毫手软。回北京报复社会:杀人、抢枪、抢钱。

在北京电厂抢得一支长枪,因觉得长枪不方便,后去某部队驻地抢短枪未果,打伤部队哨兵一人,逃跑期间和来查案的警察发生枪战,后又去丰台八一射击场抢短枪未果,打死哨兵一人。几次抢短枪没有得手,他想起老家徐水地区有一个兵工厂造过枪,就决定到那去搞枪。7月26到达徐水后,杀害2人,打伤一人,抢得一支“81”式自动步枪。逃往期间,白宝山结识了四川来京做买卖的中年妇女谢宗芬,两人很快勾搭成奸。白宝山对相貌平平的谢宗芬,并没有投入过多的情感。他只是觉得带着女人外出,遇到盘查好对付,另外有个帮手,办事也方便。12月初,白宝山到西城区德外北滨河路香烟批发市场,杀害一人,打伤多人,抢得现金六万五千元,分了5000元给谢宗芬。返回新疆:杀人、抢枪、抢钱。

白宝山携长枪进新疆,到石河子农场141团抢短枪未果,逃跑时杀害群众一名,后杀害警长和治安员共2人,抢得“54”式手枪一支,连同枪套、11发子弹。边疆宾馆商贸城,抢得现金120万元人民币,杀害商人2人、保安1人,群众3人,大学生2人,打伤群众4人。白宝山、吴子明、谢宗芬因分赃不和,白宝山杀害吴子明,并进行毁尸,分给谢宗芬11万元人民币并将她送走。

白宝山落网,悬在大家心疼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公安部发布嘉奖令。

1997年9月5日在白宝山北京家中,将白宝山抓捕归案,9月7日,同案犯白宝山的姘妇谢宗芬也在四川落网。喜讯传出,所有参战民警激动不已。是呀,500多个日日夜夜,旷日持久的不懈追缉,民警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9月9日,国务委员罗干作出批示:在十五大召开前夕破获这起特大杀人抢劫恶性案件,消除了重大隐患,向所有参与破获此案的公安民警表示谢意。同日,公安部部长陶驷驹签署命令:给北京、新疆、河北、四川公安机关破获特大持枪犯罪系列案件通令嘉奖。白宝山用扭曲的心理,残忍报复社会。看白宝山在法庭中的叙述,就知道他的报复心有多重了!

在法庭上白宝山对他的第一次服刑有这么一段自述:“我想过了,法律这样判我,我服刑出来就去杀人,杀死那些受法律保护的人。如果法律判我20年,我出来杀成年人;如果法律判我无期,减刑后我出来年纪大了,我没有能力杀成年人,我就杀孩子,到幼儿园去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杀不动为止……”

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辞:“我犯了这么大的罪才有权利在这儿讲几句话,这个代价太大了,多少人的鲜血换来了今天……我对无辜死亡的人……(哭)……说声对不起……(哭)希望以我为戒,不要做一个报复社会,对社会有害的人……”

最后我想说:白宝山犯下的罪太重了,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而白宝山更不敢面对新疆人民,在白宝山手中所杀害的15条人命中,有12条是新疆的,他欠乌鲁木齐这个城市太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