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打正确生肖,千万里超然永无争简单不攀比是什么生肖?

2024-06-20 19:27:36 80阅读

大禹治水打正确生肖,千万里超然永无争简单不攀比是什么生肖?

此生肖为龙。两手同执笔,圆展千万里,有龙腾万里之说。另外,龙是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的胸襟。而且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能够呼风唤雨,为人们消灾除疫。自古以来,我们华夏民族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祈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崇拜“龙”的本领,因此将它视为本民族的图腾。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开天辟地的神物,它帮助大禹治水,为千百万百姓造福。

超然永无争,简单不攀比。道德经中也有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作焉而不辞。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们自称为“真龙天子”,自然与世无争!

大禹治水打正确生肖,千万里超然永无争简单不攀比是什么生肖?

中国的玉器艺术巅峰期是在哪个朝代?

在博物馆可看到的玉器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0000年到8000年,可以说玉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到了公元前4000-3000年的红山文化期,以及后期的良渚文化等史前文化期,玉器的制作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也极具规模。从红山文化期至今,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旷世之作呈现给后人,但如果说玉器艺术的巅峰期,我认为第一个巅峰是良渚后期的石家河文化期,无论是在雕琢手法和表现力上,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

在石家河文化之后,出现的第二个中国玉器至今不可逾越的巅峰,那就是战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雕琢之精美,打磨之细腻,构思之巧妙,用料之大之考究,你只需看一下曾侯乙墓里出去的玉器,就足以把你震撼到。还有南越王的,中山王刘胜的,楚王刘戊的。真的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第三个玉器艺术的巅峰就是乾隆时期的乾隆工了,乾隆皇帝是个玉痴,不但让宫里的玉工为其创作了很多精美的艺术品,还动用国家的巨额资金,雕琢出《大禹治水山子》,乾隆帝不但喜欢新玉,还喜欢高古玉,他在不少他所收藏的古玉上刻上了自己的御提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时期在宫里宫外,在他的带动下,玉器的制作和艺术表现力上又走上了一个高峰。

玉器艺术作为一种的玉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中,在神玉时代、王玉时代、民玉时代,不同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艺术表现力、审美趋向,都能够忠实的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反应出当时社会的兴衰。所以,无论东西方,一个文化的艺术史,也是一个社会的发展史。玉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中独有的一块瑰宝。

有哪些听起来特别来劲的民间故事?

这个民间故事特别“来劲”,准确来说应该是特别“来气”。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苏州的虎丘街上出现了两个乞丐,其中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口袋,另一人从进城开始就不停吆喝,“人熊,人熊!看人熊啦,这里有你们一辈子也看不到的奇珍异兽!”

两个乞丐一边走一边吆喝,来到集市正中间,前前后后已经跟了几十人,穷人们想要看个新奇,富人们则憋着一口气,自认为什么都看过,什么都吃过,觉得这两个没见过世面的乞丐有些大言不惭。

能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光凭两声吆喝是远远不够的。

主要还是因为前面那个乞丐背上的大口袋,口袋里一直动个不停,说不定乞丐真抓到什么奇珍异兽。

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口袋一旦静止,后面吆喝的乞丐就会拿小棍敲一下让它动起来。

两个乞丐看到周围已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把大口袋放在地上,开始了一套江湖卖艺的说辞,又臭又长的说辞让人很是烦躁。

大意是“如果我这口袋里是你们没见过的东西,麻烦你们看过之后给个赏钱!”

看着两个乞丐故弄玄虚,有人忍不住叫骂起来,只要是罕见的奇珍异兽一定给钱。

两个乞丐相视一笑,开始介绍这口袋中的“宝贝”,口袋中的动物叫人熊,大小如小马一般,全身长着厚厚的竖起的毛发,神奇的是人熊还会写字,只是不会说话。

想要看人熊就得先打赏一番,乞丐拿着空盘子逐个向围观者讨打赏。

围观的百姓一边谩骂一边掏钱,这人熊实在太神奇了,反正乞丐被团团围住也跑不了,要是货不对板再找两个乞丐算账也不迟,围观者纷纷掏钱。

乞丐将钱装进钱袋,将大口袋打开,然后在口袋上敲打。

不一会儿,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口袋里爬了出来,当这黑东西完全爬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这种动物果然没有人见过。

只见它长着一身黑毛,仔细看他的脸与普通人差不太多,行走时而用两脚,时而用四脚。

两乞丐得意洋洋地问道:“你们之前可曾见过这人熊?”

四周鸦雀无声,无一人应声。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你不是说人熊会写字吗?写一个给我们看看!”

乞丐得意地说:“何止会写字,这人熊还会作诗!”

围观者的情绪到达顶峰,乞丐再次拿起钱盘子找四周的百姓收钱。

收到钱后,拿出纸笔交给人熊,人熊果然在纸上写下一首唐诗。

乞丐得意洋洋地离开,离开前告诉众人道:“我们就住在城外的古庙中,想要求人熊赐字的可以来古庙找我!”

有一日,有两个书生去城外游玩,听说了人熊的事情,正巧古庙离他们不远,便相约一起去见识一下。

两人一同来到古庙。

此时,两个乞丐皆外出,只有人熊在庙里,书生便向人熊求赐字。

人熊盯着书生二人很久,然后在纸上写下,“我是长沙人氏姓金,少年时候在外游玩时被几个乞丐捉去,他们先用药把我毒哑,所以我没法说话。”

“乞丐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只狗熊,他们脱掉我的衣服,将我捆住,然后用针在我身上不停地戳,直到全身都是血才停止,趁着血还是热的,他们将狗熊杀死,将狗熊皮剥了下来,包在我的身上,人血和狗熊血粘在一起,待血凝固之后就没法再脱开,然后用锁链把我锁住,到处赚钱。”

人熊写完自己的经历,指着纸痛哭不止。两个书生极为惊骇,回到县里将事情如数告知衙门。

衙门立即派人将两个乞丐擒获,将二人押送进京,按照“采生折割”的律法将两个乞丐杖杀,然后将人熊送回了老家,可想而知人熊的下半生该有多凄惨。

少时离家老大回,却早已不是昨日模样。

就在十几年前曾有过一起和人熊类似的报道,有一伙不法分子专门拐骗智商有缺陷的人和孩子,将拐骗来的人人为致残,然后再让他们到街上卖惨博取同情,得来的钱全部归幕后的人贩子所有。

2017年,山东省广饶县的一个妇女刘某在网上看到一个没有双手和双脚的残疾女青年在街头卖唱,刘某反复看了这个look上百次,因为刘某觉得look中的这个女青年很像自己失散了十五年的亲生女儿牟某。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刘某还把look拿给自己的家人看,家里人都说很像牟某。

牟某在十六岁那年跟刘某吵了一架,然后找朋友借了20元钱后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这十五年来牟某杳无音讯,就连一个电话也没打过。

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刘某报了警,非常肯定look中的女青年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

警方费了很大力气找到了look中的女青年聂某。

聂某对警方表示,自己并不是刘某要找的失散多年的女儿,还表示自己并没有被别人伤害过,希望不要有人再来打扰自己的生活。

发声完之后,聂某便没有再露面。

警方带回了一张聂某的照片,刘某看到照片后表示照片里的女青年跟look里的女青年绝对不是同一个人。

刘某之后又向媒体求助,此事一经曝光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网上有几种对立的说法。

这个女青年不管是不是刘某的女儿牟某,她一定被人伤害过。因为本来当地警方表示会调查此事,可是之后聂某突然消失了,很有可能是被什么人藏起来了。

也有人认为刘某确实是看错了,媒体不应该对此事继续大肆报道,这些报道说不定会害了这个女孩。

大部分网友对第二种说法进行了非常严重的驳斥,表示这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这么“理智和乐观”了。

第一个事例出自徐柯的《清稗类钞》,多见于明、清两朝,尽管朝廷对这类犯罪处罚非常之严重,但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

《大明律》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是采生折割者需要凌迟处死,所有的家财归附于死者的家属所有。

犯人的直系家属指同居在一处的亲属,不知情的人要流放两千里,知情者立斩。

清朝的处罚稍轻,一般是杖杀和斩刑,但也难逃一死。

采生折割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统称,“采”是采集的意思。“生”是指生胚,具体指被迫害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和幼童。“折割”是打折、切割的意思。

也就是说犯人抓到幼童将其人为致残后以此博取其他人的同情,然后从中牟利,在致残时很多孩子都会因为伤重或感染而死,死后被这伙人随意丢弃。

能活下来的则被人当作赚钱机器。

第二个事例就发生在近代,话说十多年前,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近年类似情况大幅度减少很多城市已经完全消失。

以此牟利的人实在是太可恶,希望能早日彻底杜绝这几百年来延续至今的恶俗。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发现有残疾人行乞,应该立马报警并对其展开调查,呼吁警方能多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有大力整治才能杜绝类似的事情发生。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一篇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燧人钻木取火

三皇之首伏羲

伏羲发明八卦

共工撞断天柱

女娲补天

神农氏——炎帝

神农尝百草

精卫填海

望帝变杜鹃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炎黄之战

仓颉造字

酿酒始祖杜康

勇猛的蚩尤

刑天舞干戚

盘瓠救主

白蛇传

农神后稷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尧舜禅位

湘妃竹的由来

鲧治水

大禹治水

石破生启

哪吒闹海

煮海治龙王

鲤鱼跳龙门

龙女拜观音

巫山神女

八仙过海

周穆王神游

姜太公钓鱼

劈山救母

下雨的故事

田螺姑娘

五羊城的传说

生肖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能称得上国宝的东西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有资格号称顶级国宝的,我认为仅有三件,它们个个都是远超传国玉玺的存在,只要任何一个出世,都足以震惊世界。

九州鼎

鼎这一器物在古代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它既是祭祀的礼器,更是权利的象征。

开此先河的人应该是太昊了,他在天下臣服后,铸造了一个神鼎,象征天下一统。可惜,在他去世后,天下便陷入了混乱。

后来,黄帝出世,他建立起了庞大的部落联盟,自己担任盟主,这天下也就渐渐太平下来,于是他效仿太昊,铸造了3个宝鼎,象征他的地位是得到“天、地、人”三方认可的。

后来大禹当上了天下盟主,在他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前人。于是收取九州的金属,制造了九个鼎,也就是九州鼎。

九州鼎中的每一个鼎,都对应一个州,用该州进献的金属铸造,并刻画上该州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势,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九鼎在手,天下我有”。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建立夏朝。这九州鼎便成为了夏朝的传国圣物,象征了其天下共主的身份。

到了夏朝末期,夏王室和诸侯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被商汤所灭。商汤建立了商朝后,九州鼎也自然而然地被商朝继承,象征着权利的传承。

而到了商朝末期,因为殷纣王的残暴,导致了武王伐纣,周朝又取代了商朝,这九州鼎又落入了周朝的手中,成为其继承商朝权利的证明。

后来周王室衰弱,群雄四起,不少强大的诸侯都打过九州鼎的主意,最有名的是楚庄王和秦武王了。

楚庄王想向周天子讨要九州鼎,结果被王孙满的一番说辞怼得无言以对,只得打消了念头。

而秦武王就惨了,竟然想独自一人将鼎搬走,结果没走几步就没力气了,脚被鼎砸到,导致血流不止,最后去世。

据说,秦国灭了周国后,将九州鼎搬走了,但是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也没人再见到九州鼎的身影。

九州鼎的价值

九州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传国器物,其本身就可以视作华夏九州的化身。而它的传承,也证明了新王朝的合法性。

在它的面前,传国玉玺就是个弟弟,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象征性,都无法与九州鼎同日而语。如果九州鼎没有遗失,秦始皇根本不会铸造传国玉玺,说白了它就是九州鼎的替代品罢了。

同时,上面刻画了当初华夏九州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其历史价值非常大。一旦九州鼎重现人间,便可以让我们对本国远古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了解。

九州鼎可能重现人间吗?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九州鼎有可能被周王室给融化铸成钱币了,但是我们想想,九州鼎的意义那么重大,谁敢将他融掉?就算周天子下令,手下的大臣敢这么做?

所以,九州鼎肯定不会被人为损毁的,至于其去处,应该在古泗水附近。

至于依据,主要是秦始皇在南巡时,曾经派了几千人到泗水中去进行打捞某物,可惜没有收获。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据分析,很可能当初秦国从周国将九州鼎运送回国时,遗失到了泗水中。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九州鼎肯定被掩埋在了大地深处,但是只要时机一到,九州鼎总会重现人间的。

十二金人

十二金人,又叫十二铜人。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应该对它并不陌生。

当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做了一系列开天辟地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收六国的兵器,聚集在咸阳城,将这些兵器融化后,铸造了12个金人。

此举,一方面削弱了六国百姓的战斗力,使得他们无力反抗秦朝的统治,这也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叫做揭竿而起。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武器,大多数人只能拿个木棍当武器。

另一方面,铸造12个金人,可以夸耀秦朝的武功,震慑四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十二个金人,就是秦朝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一功绩的化身。

可惜,在秦始皇驾崩后,在秦二世胡亥的领导下,秦朝的国势急速下滑,导致其二世而亡。

项羽进入咸阳城,火烧阿房宫,放置在外面的12个金人也一起遭了殃。不过好在金人耐高温,最终躲过一劫。

等楚汉争霸结束,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这金人便成了汉朝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有一晚,他在睡梦中梦到金人在哭泣。他对此非常不满,毕竟他篡汉惹来不少非议,多少有些心虚的。于是,作为报复,他派人将金人胸前的铭文全部除去。

后来新朝覆灭,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十二金人归于东汉。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进入长安城。他也打起了金人的主意。不过和王莽比起来,董卓的行为可就过分多了,他竟然以汉献帝的名义,将其中十个金人融化后重铸成了钱币。

自此,十二金人不再完整,仅剩下两个,而这两个金人也是几易其主。

曹丕篡汉后,其子魏明帝曹叡打算将仅剩的两个金人运到洛阳。可惜由于金人太重,金人被运到霸城后便止步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后汉的皇帝石虎又盯上了这两个金人,将他们运到了自己的都城。

最后,这两个金人落到了苻坚手中,他将金人运到长安,而等待着它们的命运则是被销毁。

苻坚为何这么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顶级国宝最终毁在其手中。

十二金人的价值

十二金人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的诞生。它们象征着秦朝武力的强盛,是其武功的化身。

相较于可以算作一件玩物的传国玉玺来说,这十二金人才是真正的传承之物。

而十二金人最大的价值,也正是在其代表的意义上。

十二金人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说真的,很难,但是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只不过即使重现人间,不是12个了,最多只有一个。

据《水经注》记载:

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符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

也就是说,董卓当时融掉用来铸造钱币的金人是九个,而不是十个。加上被苻坚毁掉的两个,才11个,那么还剩下一个金人。

这剩下的最后一个金人却被百姓推到了河中。但是是哪条河,我们不得而知。

只能说,这金人有可能还剩下一个,就藏在这华夏大地中,至于在哪里,没人知道。我们只能相信,什么时候时机到了,这个金人自然就会重现人间。不过即使如此,也不是完整的十二金人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朱棣组织人编修的一套类书。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套书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可能的全,要把截止当时为止,这世上所有的书都收录进来。

由此可见,朱棣对这套书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其在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

起初,朱棣是派解缙等人编书,共计147人,花费了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命名为《文献大成》。

朱棣却并不满意,认为很多书都没有收入其中,要求重编。

其实想想就知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人手,这《文献大成》中收入的书籍必定都是些普通货色,尽是些市面上可以轻易找到的书。

如果都是这种普通货色,那这《文献大成》的价值也就不高了,无法彰显朱棣在文治方面的成就。

于是,朱棣任命姚广孝和解缙为主编,组建了一支多达2000人的编书团队,确保编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顾及到。

就这样,还花了2年才定稿。随后又花了一年时间抄写正本,进行装裱。

这次编书,特意去民间向那些世家大户寻求帮助,搜集到了很多珍本、孤本,使得成书的质量大幅提升。

朱棣龙颜大悦,亲自给这套书写了序言,并为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光目录就有60卷。

其收录的书籍种类不仅包括经史子集,还包括了天文、地理、阴阳、医学、占卜、佛学、道学,甚至连建筑学、木工、铁匠等技艺都有记载,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永乐大典》只抄写了一套正本,这样其保存就存在着巨大风险。

虽然在永乐和万历年间都有人提议再抄写几套副本,但是都因为开销巨大、国库紧张,而不得不作罢。

朱棣迁都北京后,便将《永乐大典》的正本一起带到了北京城,存放在文楼。而原稿依然放在南京。

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失火,《永乐大典》的原稿就这么没了。

到了公元1557年,北京宫中发生大火,奉天门及三大殿都付之一炬,不过《永乐大典》正本运气好,逃过一劫。

此事为当时在位的嘉靖皇帝敲响了警钟,让他意识到给《永乐大典》加个保险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109位善书人,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永乐大典》重录工作。

此次重新抄录的《永乐大典》被称作嘉靖副本,从此以后,正本便失去了踪影,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后面再提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

而这副本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先是是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乱,北京城二度易主。先是李自成入驻北京,后来李自成兵败,北京城又落入清军手中。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总之,到了乾隆年间进行清点的时候,已经仅剩8000册。

而在乾隆皇帝编修了《四库全书》后,对于《永乐大典》的保存就更加随意了。这也为嘉靖副本的遗失拉开了序幕。

先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带走了不少《永乐大典》的书册。等到光绪元年清点的时候,仅剩不足5000册书了。

而到了光绪二十年,《永乐大典》仅剩400多册。足足有4000多册书都被负责看管的官吏拿去变卖了。

虽然后来英国方面归还了330册,但是其下场可想而知。截止1912年的时候,嘉靖副本仅剩64册。

《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截止明朝初期为止所有能找到的图书,是文化的瑰宝。

人们经常拿他和《四库全书》还有《大英百科全书》作比较,然而这两套书完全无法和《永乐大典》相提并论。

《四库全书》虽然册数超过了《永乐大典》,但是其内容远没有永乐大典全面。

首先,其只收录了经史子集四类书,书籍种类比《永乐大典》少了很多。

其次,其在收录书籍时,对书籍进行了过滤,一些被认为不合适的书都被排除在外。

这都导致了《四库全书》收藏的书籍在全面性上严重不足。

至于《大英百科全书》就差得更远了,它是一套百科全书,追求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字,来让读者粗略了解更多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其内容非常简陋。

而《永乐大典》属于类书,追求的是收藏的内容尽可能的多,用现代的话讲,它就是一个大型的古代书籍数据库。读者不需要什么都知道,按需要找书即可。

一旦《永乐大典》重现人间,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各种技艺也将随之重现人间,世人将再次惊叹中华文化的伟大。

《永乐大典》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这是有可能的,虽然嘉靖副本已经没戏了,但是永乐正本不是失踪了嘛,只要没有确认其被毁,就有希望找到。

对于《永乐大典》正本在哪里,主流观点认为其在嘉靖皇帝的永陵里。

依据是,嘉靖皇帝生前很喜欢《永乐大典》,其驾崩后3个月才下葬,可能是在等嘉靖副本抄写完毕,然后随嘉靖皇帝一起下葬。

不过由于发掘技术有限,专家担心随意发掘会导致《永乐大典》彻底消失,所以迟迟不敢开工。

等到技术进步了,《永乐大典》迟早会重现人间的。

总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诞生了无数国宝。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珍贵罢了,要论价值还是九州鼎、十二金人和《四库全书》最大,可以称作顶级国宝。

虽然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也能算作顶级国宝,但是和上面三个一笔,就差远了。说实话,它的意义不如九州鼎和十二金人,它的文化价值和《永乐大典》完全没法比,因此我干脆没写它。

而上面这三大国宝,一旦重现人间,可谓是天佑华夏、国之大幸。希望我们能尽早迎来那一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