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一炬打一生肖,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

2024-06-15 20:50:38 209阅读

付之一炬打一生肖,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

常言说,“在农村是三里不通俗,十里改规距”,作为我国农村的殡葬习俗可以说也是这逼理,虽然是殡葬的风俗习惯大体上相同,可是也有不同的农村刘殡葬习俗。

付之一炬打一生肖,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

(一)老人去世第一时间长子去给舅舅家报丧

就象我地老人去世以后,必须是第一时间去世的老人长子去舅舅家报丧,无论是弟兄几个,必须是长子去。在老人去世入棺以后,棺材是绝对不能够钉口的,必须是通过舅舅家里的人看后,同意棺材钉口了,才能够把棺材的口用钉子上下钉住,如果是去世的老人去世后入棺材以后,就把棺材的上下口钉起来了,这样在我地会造成舅舅家来奔丧的人会大闹灵堂的。

(二)老人去世的日期:

我地殡葬的风俗上最计较是出殡的日期上,就是每月的逢七日子,也就是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是绝对不能出殡的。作为我地农村老人去世,从来没有当天去世,当天出殡埋葬的风俗,只有在过去查土葬严的时候偷着夜里埋,才会当天老人去世当天夜里偷着埋葬,现在是全部实行火葬了,也不存在偷埋的情况了。

象如果是去世的老人是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去世的第二天就是逢七的日子,无论是在什么样子的紧急情况下出殡进行埋葬的,必须是要等到第三天逢八的曰子才能够出殡埋葬,我地叫排三埋葬。这在我地的殡葬仪式上自古到今在我地农村是最忌讳的一项,就是逢七的日子不出殡。

(三)孝子的孝帽两面要有塞耳球:

孝子是分本家族下辈孝子,和去世的老人的儿子孝子在殡葬上戴的孝帽子是有区分的,作为是去世的老人的儿,无论是兄几个,在老人去世以后戴的孝帽子的两边都会用布缝上两个布疙瘩,挂在两边,这叫是塞耳朵用的,意思是说无论外面的人说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任何不好听的话,意思就是耳朵有这两个疙瘩塞着,有的是两边逢两条布条,就是挡住了外面的人说的一切话,完全都听不见的意思。

(四)看出魂:

我在前几天我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我地老人去世以后,要给去世的老人看出魂魂的文章,给去世的老人看是男左女右的方法,看去世的老人,手抓着大拇指头捏的其它指头是那个指头的关键,就知道去世的老人去世后几天以后出魂,出魂还是有一定说法的。在我国农村好多地方是不会给去世的老人看出魂的,有很多人还评论说是胡说,是迷信的说法进行评论。

如果是你不相信,你可以完全是可以去验证的,就是现在的人都会在老人去世以后看看表,是几时几分去世的,你可以通过去世老人抓着的手大拇指头捏着的另外一只指头的关节,让懂迷信的人看看和大拇指头捏着手关节,时间上是不是一致,就知道给去世的老人看出魂是不是迷信了。所以老人去世以后,无论是看抓着的手指和表的时间上看出魂,在我地农村的殡葬风俗习惯上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这是和其他农村殡葬上不一样的习俗。

(五)摔的瓦盆下面底部他的儿女们一定要钻上好多的眼:

作为给去世的老人由他的长子摔瓦盆这件事情,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是都有这种殡葬风俗。可是我看过很多关于出殡长子摔瓦盆的文章,只是提到由长子摔瓦盆的说法,从无有看到过给去世的老人摔的瓦盆下面要钻上好多孔眼的说法。

因为是关于给去世的老人摔瓦盆要在盒底上,有他们的儿女们要在盆底上钻好多的眼原因是,去世的老人在阴曹地府要过很多的关,象望乡台,喝孟婆的迷魂汤,用摔的瓦盆去喝孟婆的迷魂汤以后,就会对今生前世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事情全部会忘完。

因为他们的儿女们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让去世的亲上去喝孟婆的迷魂汤,就在盛上孟婆的迷魂汤的瓦盆底下全部漏完又摔碎了,儿女父母之间就不会互相忘掉母女情长。

(六)守灵:

作为老人只要去世以后,作为儿女们开始守灵,到出殡那一天,无论是再大的事情,作为去世者的儿女们无论是排三的三天二夜,都会不会离开去世的老人的尸体,就是入棺材了照样还是守着去世的亲人,直到埋葬到地下。

关于在农村各地殡葬上的不同习俗,确实是有很多不同根本不一样的习俗太多了,我就先列举以上这几项吧。l

尧都区有啥寺院?

临汾市境内有姑射(yè)山。襄汾的说法“东侯村,位于姑射山脚下,豁都峪口,交通便利,地下水资源丰富……”。汾西县的说法“(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武祠位于姑射(yè)山,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1161一1189年)改称青山龙王庙,元大德二年(1298年)改称青山庙,延祐二年(1315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均有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45年)创建真武祠,改称真人庙,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元明清建筑。庙依山而建,中轴线建有南门戏台、看亭、韦驮殿、真武殿、文殿、铜殿、玉皇楼,文殿两侧建有库房院、禅院。庙内保存有元碑1通,明清重修碑、记事碑70余通。”而尧都区姑射(yè)山又名石孔山,位于金殿镇姑射村,距临汾城西35千米,方圆40平方千米。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以沟壑纵横,地貌奇待堪称晋西南第一大峡谷。南北两处仙洞相呼应,两洞中间横卧一条深达50米的壕沟,也即峡谷,沟南称为南仙洞,沟北称为北仙洞,两洞间深沟隔断,无法逾越。查相关地理志可知,两县一区都有姑射山,且均位于吕梁山南端。自汾西至隰县为北姑射山(亦称罗云山、青山),洪洞县以西(称青龙山)至龙祠(平山)为中姑射山(亦称天寿山、石孔山),襄汾县西为南姑射山。如此,襄汾龙树峪景区的表述“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相对要确切些。而故事多的景区则是又名石孔山的中姑射山了。天光寺在尧山平阳大地关于尧的故事与传说有许多,说到帝尧,总离不开唐尧二字,洪洞国家“非遗”“三月三”走亲的起点称“唐尧故里”。翼城有许多古大门上雕刻着“守唐风”,翼城还有“尧都村”。笔者随同武警部队训练时发现尧都区姑射山北仙洞顶山中有古庙遗址,生马村有“山海……”石碑。当时虽然拍摄了庙宇遗址与石碑,却没有仔细琢磨。2018年初冬,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蔺长旺邀请笔者再次造访北仙洞山顶古庙宇遗址。当路过生马村时,发现村里的道路硬化,刻有“山海……”的石碑那半个字被土掩饰埋。酷爱古文化研究的蔺长旺扣开掩埋的土,仔细观察了那半个字。轰鸣的车辆沿着沙石路向山顶爬行,轿车选择骑着货车压的“壕沟”行驶,稍有不慎,车辆底盘发出刺耳地刮擦响声。残垣断壁的门额上“天光寺”三字格外醒目,门前有一棵古老国槐,树芯虽然空洞,但伸向天空的树枝,证明了古槐充满活力。树枝上的树叶荡然无存,巨大的树冠,让人联想到盛夏时节树荫的凉爽。院中间有一通石碑,坐北向南的瓦房间飘出一丝饭香,看了看时钟,原来已经是中午13时。山顶上有施工的工人。经了解,原来是市电视台工程项目,古庙遗址居住着林场护林员。热情地护林员端上冲鸡蛋,热包子,两人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农家乐”。蔺长旺围绕石碑转了两圈说“向阳面是清道光年间的碑记,背阳面却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记录。”吴老坡的来历“一通石碑经历了两个朝代,这里边有好戏”蔺长旺说道。明代落款时间为“万历丙午年”,用手机万年历软件查询,万历在位年间丙午当为公元1606年,60年一个甲子年,丙午年是生肖马年。距今已有412年的历史。年已花甲的蔺长旺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的仔细阅读400多年前的故事。题目“平阳府修吴老坡记”“平阳府治西越三十里有唐山……”。“碑文记载的是元代平阳府吴太守的故事”蔺长旺介绍。估计这个吴太守很可能是在元末明初之际因看破红尘方来到此曾是神人居处隐居修道创建寺庙的, 尽管碑文中未道明缘由,但吴太守在天光寺归天却是事实,明代人就称姑射山为“唐山”,兴许与唐尧文化相关。碑阳的题目“尧山吴老坡天光寺助缘碑记”,落款时间是“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中间时隔239年。“尧山”是平阳的一处胜境,元代平阳“府”的吴太守在此隐居,在明万历朝口建… …。可见吴老坡的来历确与吴太守有关。笔者认为明、清两个朝代一个称此为“唐山”,一个称此为“尧山”,这与姑射山景区众多与帝尧的传说与故事分不开。南仙洞有尧与鹿仙女结婚的“洞房”,还有教儿子丹朱排兵布阵的棋盘……,到现代,结合陶寺考古40年的成果,姑射山曾是帝尧唐尧氏族聚落活动之场所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乾隆盛世曾修天光寺天光寺下方有一块梯田,梯田的地坎上一通硕大的石碑耸立,其风化程度比院中的万历、道光碑严重的多,上面的字迹无法辨认,除去秸杆,知道有人曾经光顾,仅可辨认几个名字,根本无法确定什么朝代。“从风化的程度判断,天光寺创建的年代要早于明万历年”蔺长旺自言自语。坐西朝东的一排古窑洞,每天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东方日出,它们向大山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在窑面上镶嵌着两通记事碑。一通是“修吴老坡天光寺记”,一通是“施财管老等记”。时间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此次修缮天光寺距离明万历丙午年(公元1606)154年,比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早95年。实际上 两通碑文说的是一件事。姑射山是帝尧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名胜之地,经常有游人光顾。在明末,天光寺遭到抢劫,并将宫殿与佛像付之一炬。从那时起,天光寺便留不住僧侣与香客,到了雍正甲辰年(公元1724),天光寺周边荆棘参天,废弃的场所成了虎窝与狼出没的地方。在住持实辉与徒弟、徒孙及众管老的帮助下,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经历数十年的艰辛,修缮了上院的东西窑洞和下院的5孔空洞。目前在诸多方志、史书中,除最近一期(2018.3.)《平阳方志》齐长喜先生一文曾提到过外,尚未发现有关天光寺的文字记载,至于曾历经数百年但如今只剩残墙断壁的天光寺,最终因何故毁于何时,迄今还是个谜题。

手里有一套航天纪念币?

大家好,我是宝轩。刚看到“三位航天英雄将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16日升空”的兴奋消息,沸腾的血液尚未平息转身就看到关于航天纪念币的消息,回想一下航天纪念币近年来在市场的境况,真是有点冰火两重天之感。

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瞩目成就。2015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中国航天”为主题发行了普通流通纪念币一枚和纪念钞一张。

中国航天纪念钞

中国航天纪念钞面额为100元,票面长为155毫米,票面宽为77毫米,发行数量为3亿张。正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图案,背面主景图案中国航天工程系列等图案。

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

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面额为10元,直径为27毫米,材质为双色铜合金,发行数量为1亿枚。主景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背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航天器图案。

航天纪念装帧套币

当时发行航天纪念币/钞,公众凭有效证件到承销银行自由兑换,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授权北京康银阁钱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装帧一币一钞的套币共250万套,主要是用来满足收藏与礼品市场的需求。

航天纪念钞、纪念币自发行开始就受到航天迷和收藏爱好者的热烈欢迎,曾在市场上掀起收藏热潮,但近六年时间过去了,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普通航天纪念钞在市场上被号称为最失望的纪念钞。收藏未见增值,溢价几乎为零,当流通钞使用时常被拒收,去到银行兑换成普通钞或存入账户又被告之要到指定的银行网点办理,甚是憋屈。

曾有荧光币“流浪地球”蹭同名电影的热度,在市场上起过一阵浪花,但终究还是死水一潭。

二、航天纪念币被认为是科技题材的龙头币,价格曾一路高涨,最高达到60元附近,曾被誉为“黑马”,可惜现实是残酷的,2016年大涨大跌后,航天币再没翻过身,如今价格更是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跌幅超过70%,“龙头”之名难以自圆其说啊!

三、装帧册币是向收藏及礼品市场溢价发行的,曾价为298元一套,现在早已破发行价,不但价格不到一半,而且普通编号码随便挑。想一下,怎么智商税越交智商越低呢?脑壳疼!

手里有一套航天纪念币,现在值多少钱?

这题目的答案相当明显了吧:

1、普通的航天纪念钞价格为面值上下。一些特殊冠号有一定收藏价值,见实物估。

2、航天纪念币15元左右/枚,这是美品价格,而卷盒币稍高。

3、普通装帧套币130元左右/套有交易。

在钱币收藏中,钱币的价值影响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取决于钱币本身的存世量,而如今的纪念币、纪念钞基本不会用于流通领域,因此发行量基本等同存世量,发行量为3亿天量的航天纪念钞在“物以稀为贵”的定律下,生活岂能乐观?

投资不是收藏,收藏却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长线的投资,投资是有风险的,而收藏是快乐的。无论升值空间如何,纪念钞、纪念币作为收藏还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未来航天纪念币/钞的价格趋势如何,那就交给市场来决定吧。

回答完毕,君如满意,挥指点赞,言之未尽,下方留言,再续故事!

为什么不重新修建圆明园?

这个每隔几年就会被重新提出来的问题。

民族衰败 国人受辱 圆明园的废墟就是这个最好的象征

那就从头开始吧

从圆明园被毁,到现在历届政府都做了那些事。

这些从这些中,能得到某些启示

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刚刚亲政不久的同治皇帝就下了一道命令,要求重新修建圆明园。

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领衔上疏反对的,是同治的六叔,恭亲王奕訢。晚清吴汝纶的日记中,记载了这一事件的过程。因为恭亲王身份比较特殊,同治又刚刚亲政,血气方刚,逆反心理极重。所以恭亲王的劝谏不但没讨得好,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同治甚至大骂皇叔说:“此位让尔,何如!”吓得一旁的军机大臣文庆都昏了过去。

后来有一个叫游百川的御史给同治谏言时,同治生气地回答说:“汝亦有父母,岂有父母所欲,而故为违抗者?”言下之意,其实同治本人并不想重修圆明园,只是迫于慈禧之命,不得不惟命是从。

回来政治舆论、财政压力只得做吧。

下旨:

“朕曾亲往阅看数次,见工程浩大,非克期所能蒇功。现在物力艰难,经费支绌,军务未尽平定,各省时有偏灾。朕仰体慈怀,甚不欲以土木之工重劳民力。所有圆明园一切工程均著即行停止。”

1894年,刚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她打算学乾隆皇帝,新建园子。五年前光绪大婚,慈禧名义上撤帘归政,实际上仍旧把持着朝廷大小事务不放,光绪有心厉行节约办大事,却拗不过慈禧。

慈禧听了之后,特意让户部尚书阎敬铭拿出600万银来,结果阎敬铭当面驳斥,直言“不是臣不让修,是银子不让修”,恼羞成怒的慈禧革了阎敬铭的职。

要求重修皇家林苑,但因资金限制,只进行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程,也就是今日北京的颐和园了。

至此到大清完了,就没动过修的想法

民国,没有稳定的秩序,只有破坏。

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

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

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

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

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

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1922年9月7日,京师警察总监致函溥仪内务府,称北京市地方长官“京兆尹”刘梦庚准备“借用圆明园故址内少许废旧山石,或酌给价值”,请内务府“可否之处,希即酌示”。

内务府居然当真了。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专门批示,称不能同意,因“该园太湖石应加意保存,碍难拨借”,并请警察总监薛子衍“婉言代答”。

可这是1922年,满族人已经失去了最后一点儿保护圆明园的能力,他们早该体会出这封信不过是假惺惺走个过场,给名义上的主人一个面子。

信中虽客气备至,但已决定“拟于内日派员起运。并已函至聂统领查照”。换句话说,就是开始拆运。文中所提“聂统领”乃当日步军统领聂宪藩,是北洋政府责令保护圆明园遗址的,他本人一上任先从长春园拉了352大车太湖石,经他查照,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了。

9月19日至24日6天之内,刘梦庚拉走长春园太湖石201车、绮春园青云片石104车。运石劳累,又歇了十几天,于10月6日重新开工,8天里拉走长春园太湖石422车。

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

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为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

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

1940年以后的鬼子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

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

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这一段不看也罢

终于到新中国这一段路。

自80年代圆明园引起人们关注以来,对于到底是重建还是保留目前遗址的争论已经进行过三次。

第一次是1980年至1981年,

第二次是1998年至1999年,第三次则是在布里塞出书后的几年里。而在80年代,曾有专家估计重修圆明园需1.6亿元、耗时10年。

总结起来就 遗址派和整建派

“遗址派”坚持的是保留国耻象征、警示后人,

“重建派”则是在此基础上希望用重建来标示1949年以来中国的重生。

“废墟派”

中坚人物叶廷芳先生 ,“废墟也是一种美”,留住圆明园废墟也就意味着保存了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国人铭记国耻树立“鲜明写照”。

“整修派”的开山祖师汪之力先生。 单纯看“废墟派”的观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但这都脱离了圆明园遗址的实际。圆明园遗址的实际情况是,清朝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在被毁坏当中,根本没有静静地躺在那里的机会”,即圆明园废墟的保护不仅是个美学问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问题,因而修复圆明园刻不容缓。

下面我们看看圆明园的主管单位的发展和具体做了那些事吧

毕竟他们是专业的。

筚路蓝缕——遗址保护的起步(1949~1976年)

解放初期,圆明园遗址仍由颐和园管理部门代管。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下令禁止任何机关移用圆明园石块。1

956年2月,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市园林局在圆明园内荒地进行绿化,用地18公顷。

1959年12月,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划定圆明园的绿化用地设计范围为423.5公顷。

1960年3月11日,海淀区人民委员会公布海淀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名单,圆明园西洋楼残存石雕及散失在朗润园的五块刻石列于其中。同年5月,市园林局完成征用园内农业用地1069亩。

1973年,海淀区革委会在圆明园遗址召开现场会,明确规定不许擅自砍伐园内树木、不许挖山取土、不许挖掘砖石和随便建房。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三次力保圆明园遗址。

在1951年时,他叮嘱梁思成:“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我们还可以恢复嘛”。

1953年周总理又及时制止了中央党校拟在圆明园选址建房方案,并对主持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杨献珍说:“圆明园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

探索中前进——遗址公园的开辟(1976~1988年)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

1979年11月,在西洋楼旧址正式推出“圆明园园史展览”。展

1979年8月北京市政府公布圆明园遗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是圆明园罹劫120周年。汪之力、单士元等专家学者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委会”。

1981年5月,园内由颐和园代管的309亩苇塘移交圆明园管理处管理。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把圆明园遗址规划为遗址公园,明确了圆明园遗址的发展方向。

1984年12月1日,福海景区整修开工典礼举行,修绮春园的山形水系,修复新宫门和欧式“迷宫”,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

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稳步发展——2000年《规划》的诞生(1988~2000年)

1991年7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严格控制颐和园、圆明园地区建设工程的规定》。

1991年、1992年,遗址公园整修和建设方面重点修复了别有洞天西山四方亭、绮春园鉴碧亭、浩然亭;全面补砌绮春园东半部河湖自然石驳岸4960延长米,新建凤麟洲九曲桥;全面清整西洋楼遗址西半部,廓清各座建筑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部分石件。1992年12月,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工程开工,至1994年5月放水竣工。

1993年3月19日,圆明园遗址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当务之急是尽快把遗址内的单位和住户搬迁出去。

1993 年,国家收回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全部土地使用权。

1994年4月起,遗址公园全面复建三园围墙,至1995年底圆明园北墙、西墙等共修复4835延长米。

1995年~1999年,继续复建三园围墙,圆明园内外墙共修复10700延长米。

1997年~1998年,清挖福海,整修福海周边遗址,共挖土方13.24万立方米,清整遗址3604平方米,新建桥梁1座,改造桥梁6座,铺装道路2183.92米,整修福海驳岸5992.7延长米。

1997年建成思永斋西三孔翠鸟桥,思永斋东未名桥,长春园西侧山上3个四方亭。

1998年建成长春园十三孔长桥。

1999年重新铺装公园主干路665平方米。

1999年5月,北京市政府责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0年9月29日和2001年12月13日分别正式批复同意《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所确定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与功能,遗址保护分类和规划功能分区,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整修规划,清晰明确,符合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实际需要。

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与功能,《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有了明确定位。

根据圆明园的历史、现状、遗址的价值和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其性质为遗址公园。“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主体,保护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利用的前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保护遗址为主题的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1、具有参观凭吊、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2、具有历史文化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3、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能。4、具有游览休憩功能。通过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对山形水系、园林植被的整体恢复和建筑遗址的清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过去皇家园林的环境风貌。

关于遗址保护分类和功能分区,《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将遗址保护分为遗迹保护类、重点复建区保护类、一般遗址保护类以及三园外规划绿地保护类;规划功能分区分别为遗址凭吊活动区、园史文物展览区、休憩游乐区、综合服务区和公园管理区。

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遗址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三园格局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主要建筑遗址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历史信息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修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重点安排了建筑遗址的清理,山形水系的恢复,园林植被景观的恢复,园路桥涵的恢复和整修,围墙、园门的恢复以及 10%古建的恢复等6个方面。

步入新世纪——全新发展阶段

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出台,先后对圆明园大宫门、九州清晏等28余处景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测,以及含经堂遗址、长春园宫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正觉寺的修缮工程。

2002年5月16日、17日,举行了“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论证会”。“专项规划”是圆明园管理处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文件的精神,分别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圆明园遗址古建复建部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就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部分及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就圆明园山形水系整修部分制定专项规划。

2008年7月29日,九州景区对社会试开放。九州景区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复建如意桥、南大桥和棕亭桥三座古桥;修整景区约40万平方米,包括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曲院风荷、洞天深处14组园林景观。

2014年4月22日 圆明园九州清晏景区遗址桥修复工程完成竣工验收

2014年9月15日,圆明园鉴碧亭修缮工程开工,并于12月竣工。

2014年10月8日,绮春园宫门修缮工程开工,并于12月竣工

2015年5月13日,养雀笼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共发掘800平方米,清理出养雀笼遗址本体、库房、道路、供排水系统等。

2015年10月,启动海晏堂蓄水楼考古发掘,到2015年底,发掘面积达800平方米,清理出四周墙基、水车间和供排水系统

2015年12月圆明园九州景区碧澜桥复建工程竣工

2016年4月1日,圆明园碧澜桥玻璃栏板工程竣工

2016年8月10日,圆明园廓然大公遗址完成水生态修复

2017年12月9日,圆明园含碧楼台明归砌工程竣工

2017年,完成如园(二期),紫碧山房,大宫门三期、四期考古发掘工作。

2019年6月14号圆明园“修复1860”项目一期工程——瓷器修复工作顺利竣工,共历时38天,成功修复六件珍贵官窑瓷器

2019年9月2号修复后的大宫门首次对外开放

2019年11月5日,圆明园“修复1860”二期文物修复阶段的工作顺利竣工,成功修复11件珍贵文物

2020年9月8日圆明园狮子林流散文物“回家”

12月1日上午9时,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

2020年12月23日 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项目,对包括24件瓷器、5件琉璃在内的29件文物进行修复,首次尝试针对西洋楼遗址琉璃构件的修复工作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苏联解解体后在乌克兰造船厂还躺着一艘龙骨已经完成的航母,当时的乌克兰总统问:该航母何时能够下水?船厂厂长说:我需要强大的苏联才能完成。

横店重新建造个圆明园很容易。

圆明园给我们带来的民族屈辱历史,看看那些废墟,想想流落到世界的国宝,还有的背后沉甸甸的历史……

这个话题注定不会消失

临海称得上书法家的有几个?

中国绘画牛人——卢乐群先生

卢乐群先生

卢乐群先生是当代书坛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兼收碑帖之长,风格雄奇洒脱,简约流动,自成一家,是继于右任、沙孟海、陆维钊之后,走碑帖交融之路的代表性书家之一。

卢乐群先生出生于抗战后期烽火连绵的陪都重庆。父亲爱好书法,与民国时期书法大家如于右任、沈尹默等先生多有交往,并收藏了不少名人墨迹。

卢乐群:“我父亲写的一手好字,他的诗句说三更书生五更墨,至今留有把笔痕。他字写的好久跟当时的书画家徐悲鸿、沈尹默都有很好的交往。因此他手头收有很多名人的字画。这对我从事书法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1949年,父亲前往台湾,幼年的卢乐群回到家乡临海,与母亲及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父曾在杭州图书馆工作,写得一手好小楷,他亲自教导卢乐群习练柳公权、颜真卿等唐楷字帖,由此打下了少年卢乐群扎实的书法基础。

卢乐群:“我祖父是个老学究,他解放前曾在杭州的文澜阁工作,交往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名流 一些文人,他写的一手的好小楷,引以自豪。他解放初退养在家就教我写字,写楷书柳公权。一遍念佛一遍教我写,对我最初的基础有很大的帮助。”

临海地处浙江省东部,背靠括苍山、天台山,濒临东海,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卢乐群先生虽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而失学,却从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六十年代中期,卢乐群结识了乡贤朱在勤等前辈。朱在勤先生博通古典诗文,精擅“二王”笔法,自撰《中国书法史略》,书法理论和功底都非常深厚,对青年卢乐群的影响很大。

卢乐群:“从1958年我作闲在家,不能再读高中了。因此当时我有意在临海一些文人向他们请教学习。其中有沈灯伍、朱在勤。朱在勤写的一手好字好二王,他对书法理论有很深的研究,他当时著有《中国书法史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付之一炬。他对我进入二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卢乐群先生父亲收藏的名家字画被付之一炬,这对卢乐群先生的打击很大,但是也激励他更加奋发自强,为保存中华书艺和文脉默默努力。六十年代后期,朱在勤先生年事渐高,要离开临海移居别处,他介绍卢乐群先生到杭州,师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

卢乐群:“沙先生说在这个年代里学习(书法),说明我不是孤独的,还有许多人在爱好中国这门真正的艺术。他以后就推荐我去拜见陆维钊先生,沙先生、陆先生在碑的方面功底太深了,由帖进入碑是我这生当中书法很大的转折。”

上世纪八十年代,卢乐群先生迎来了书法艺术的一次创作高潮,作品相继在首届全国群众书法比赛、全国四届书展、五届书展、全国三届中青展、国际赛克勒杯等大赛中荣获高奖,在书坛刮起了一阵“卢乐群旋风”。一九九零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卢乐群书法集》。

卢乐群:“参加书法展览,基本上是需要很扎实的书法功夫的,需要二王跟碑帖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你的思维一定要在那个时代的前边,你去引领他们。我开始的时候有两次造成很大影响的,一次是我写很大的篇幅的,两米八的,那个时候没人写,一写出来了就很引人注目,那个笔墨也扎实,那么一下就吸引了许多人,这是第一次全国展。第二次我知道这个事情应该在纸上面下点功夫,可以不完全是白纸,用色纸,所以以后讲书法家“好色”,最早从我那时候开始的,我最早使用这样。最早用长条幅写,用色纸写。这个为作品增色不少,第三次我考虑风格也有变化,我出来的风格,是我的东西,但是跟以前的不一样,是新的东西在笔墨上更锤炼,那就每次给人家不同的感觉,引人注目。”

正当在书坛上名声鹊起的时候,卢乐群先生却避开了各种纷扰,进入了闭关潜修的日子。整个九十年代,他甚少参加书法活动,隐居临海北固山麓的听涛阁,潜心砚耕,锤炼笔墨。十年磨一剑,2000年,卢乐群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并由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了《卢乐群书法作品集》。2002年,“卢乐群书法展”在鬼子东京举行。2004又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书法展。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当地社会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卢乐群:“在八、九十年代我对文史方面,对美学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功夫。看很多的书像黑格尔的美学,像中国历代的书法论文集,这些东西我学到深更半夜,真是人都瘦了十来斤。但是我觉得理论上面的研究对我自己这份底气会更充足一点,眼界会更开阔一点,心里更有把握一点更踏实一些。说什么情况写什么字很自信。”

卢乐群先生的书法道路,发轫于帖学,精研“二王”、米芾,后对北碑用力甚勤,增加了雄阔豪迈的气息。在碑帖交融的基础上,卢乐群转益多师,广泛吸收了西域简牍、敦煌写本等民间书法的营养,书风变得飘逸和洒脱。卢乐群先生在论文《论民间书法的启迪》和《隶书行书化的思考》中,深入阐述了自己的书法探索理论,并通过成功的艺术创造,站到了新的时代高点。

卢乐群:“一般人说我的这个两方面(气势和韵味),(气势和韵味)需要同时并进,当然不是一块儿前进,有的时候气势走在前边,有的时候韵味走在前边。最后把笔法章法气势韵味全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个最后的艺术,可以深化到那种品格,精神。”

卢乐群先生历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台州学院客座教授。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卢乐群先生,笔力雄健,书艺更加老辣,尤其善作擘窠大字,呈现出力能扛鼎的宏大气势。然而卢乐群先生并不固守已有的成就,依然保持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用一方印章“倾三生之力”,表明了自己献身书法的心迹。博大宏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生肖属马并且爱马的卢乐群先生,正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努力创造着书法艺术新的高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