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属什么生肖,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

2024-06-08 14:31:47 110阅读

吕不韦属什么生肖,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

太上皇,也称太上皇帝,通常是皇帝退位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头衔。历史上,除了部分被迫退位的皇帝之外,内禅的皇帝大多都能获得“太上皇”的称号,而除了个别皇帝外,太上皇大多没有实权。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事实上多达26位,分别来介绍一下。

秦庄襄王嬴楚: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亲国国君,但在位仅仅三年之后,便于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享年35岁。其实严格来说,秦庄襄王嬴楚并不算是太上皇,因为其生前并未称帝,生前也并未称太上皇,其太上皇的称号是秦始皇称帝后追尊的。不过,子楚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太上皇称号的,还是将其在此列出。

吕不韦属什么生肖,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

汉朝刘太公:唯一没做过皇帝的太上皇,第一位在世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乃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其最初一直在家乡务农,后在彭城之战中与刘邦的妻子吕雉一起被项羽俘获,落入敌营成为人质。直到前203年,楚汉鸿沟议和,项羽这才将刘太公和吕雉送还刘邦。

刘邦称帝之后,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如同普通父子之间的礼节一样。后官家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于是,此后刘邦再来拜见,刘太公便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便将其尊为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未做过皇帝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终年64岁。

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中被尊为太上皇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九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传说,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帝,痴呆不能任事,结果导致皇后贾南风与太傅杨骏争权,之后贾南风消灭杨骏家族,开始大权在握。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废黜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并于次年将其杀死,“八王之乱”至此拉开序幕。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废杀贾南风,自领相国,恢复原太子的地位,司马遹之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皇太孙司马臧被杀。

而晋惠帝司马衷最终也死在了“八王之乱”时期,于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于洛阳显阳殿突然驾崩,终年48岁(传闻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后凉太祖吕光: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

吕光乃是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初为前秦将领,曾率军征服西域,“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崩溃,吕光于是回军消灭凉州刺史梁熙,入主凉州。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后凉,从而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后凉国。

龙飞四年(399年)十二月,吕光病重,为避免诸子争位,于是先传位于嫡子吕绍,自称太上皇,并以吕纂为太尉,吕弘为司徒。同年,吕光病逝,终年63岁。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拓跋弘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于太安二年(456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其父拓跋濬去世之后,拓跋弘登基为帝。

拓跋弘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信佛,拓跋弘竟然根本不愿做皇帝,经常有出世之心,因而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便打算将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因群臣反对只好作罢。然而群臣的劝阻并未使得拓跋弘死心,同年八月二十一日,献文帝便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后因太子年幼,因而献文帝得以上尊号“太上皇帝”,代为处理国事。因此拓跋弘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不过,拓跋弘虽然屡有出世之心,但其作为皇帝还是比较合格的,倒也颇有一些建树。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

北齐武成帝高湛:为“应天象”传位于太子

高湛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病重,为避免儿子惨遭屠戮,于是传位于弟弟高湛,高湛逐成为北齐第四任皇帝。

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清河四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现,太史官称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皇帝出现。武成帝为了“应天象”,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传位于皇太子高玮,自为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被酒色掏空身子,武成帝在邺宫乾寿堂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北齐后主高玮:兵败逃亡期间退位

高湛在“应天象”传位后,高玮成为北齐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间,这位仁兄继承了“禽兽王朝”的“优良传统”,任用奸佞,荒淫无道,诛杀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自毁长城,北周已经摇摇欲坠。

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高玮率兵抵御,结果北齐大败,邺城被攻破。高玮扔下军队独自逃走之后,高延宗被拥立为帝,但随后兵败被俘。于是在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高玮传位于高恒,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帝。

高玮一路逃窜,到达青州后打算投靠南陈,但被手下高阿那肱出卖,在青州以南的邓村被北周将领尉迟纲擒获,后被宇文邕封为温国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纬被诬告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高纬、高恒与高延宗数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

北周宣帝宇文赟:为沉湎享乐而退位

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于建德元年(572年)被立为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武帝去世,宇文赟继位为帝。然而其在位期间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言行,导致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大成元年(579年),为了更好的沉湎享乐,宇文赟传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实际相当于太上皇),此后便长居于“天台”沉湎享乐,并于全国大选美女充实后宫,由于纵欲过度,宇文赟健康情况迅速恶化。最终于大象二年(580年)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隋炀帝杨广:李渊遥尊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初为晋王,后在与太子杨勇的竞争中胜出,被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逝(存疑)后,杨广继位。在位期间,也算颇有作为,但却因滥用民力而引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天下迅速陷入战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隋都大兴。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只是夺位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李渊才未敢贸然行动而已。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事变后退位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关陇李氏,本为北周唐国公李昞之子。晋阳起兵后先是拥立杨侑为帝,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迫使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并通过南征北战最终一统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此后,李渊先是在太极宫生活,后于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搬至大安宫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终年69岁。

圣神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后退位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帝,本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先后两次入宫,先为唐太宗才人,后为唐高宗昭仪,“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因唐高宗常年身体不好,逐出现“两圣临朝”的局面,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才,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期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实际上的太上皇)。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终年八十二岁。

唐睿宗李旦:为避免同室操戈退位

李旦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早在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前,因为唐中宗被废,唐睿宗曾短暂成为皇帝。武周建立之后,被降为皇嗣,囚禁于宫中。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崩逝(另说被韦皇后毒死)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旦再度成为皇帝。

唐睿宗在位期间,势力大增的太平公主由幕后走到台前,大肆干预朝政,并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为避免矛盾激化,最终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李旦于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但仍一定程度掌握朝政。直到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先天政变”爆发之后,太平公主集团被诛灭,李隆基这才全面掌握朝政。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老子之父李敬:唐玄宗李隆基追尊

李敬,嬴姓李氏,名敬,又名“李乾”,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父亲。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追尊李敬曰先天太上皇(全称“大唐先天太上皇帝”),其妻益寿氏为先天太后。

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遥尊

李隆基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又称李三郎。唐睿宗禅位后继位,“先天政变”爆发后,太平公主集团被灭,李隆基开始全面掌握朝政。

李隆基在位初期,倒是颇有一番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却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叛军迅速逼近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一众大臣逃往蜀地避乱,结果在马嵬驿发生政变,太子李亨联合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逼死(存疑)。之后,唐玄宗一行继续前往蜀地,太子李亨则率人北上灵武。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被幽禁于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此后,唐玄宗不再过问政事,晚年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燕光烈帝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本为胡人,早先随母亲在突厥部落生活,其母后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后因族破离散,安禄山和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归附唐朝,后逐渐成为唐朝大臣。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严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然而,由于安禄山身体肥胖,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导致其变得极易动怒,大臣庄严便曾遭到抽打,这让庄严怀恨在心,意图干掉安禄山。

之后,庄严、李猪儿和安庆绪等合谋刺杀安禄山,之后庄严向外宣告,说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并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

唐顺宗李诵:中风后禅位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驾崩,太子李诵继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担任多年储君的李诵,因心理极端忧郁而身体状况不佳,结果这一年突然患上中风,竟然失去了语言能力。结果,因为担忧儿子的病情,唐德宗李适的身体也开始迅速恶化,终于次年一命呜呼。

李诵继位之后,虽然因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顺利理政,但却通过任用翰林学士王叔文等进行革新,这大大触及了宦官势力。因此,在位仅仅186天的唐顺宗,便在宦官俱文珍等的胁迫下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此后便爆发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派被尽数放逐。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至于去世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唐昭宗李晔:宦官发动政变被迫退位

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封寿王,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但宦官杨复恭却拥立寿王李晔,后经唐僖宗恩准,李晔逐成为储君,并最终继位为帝。

唐昭宗继位之后,倒是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国力。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也令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导致宣武节度使朱温崛起,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在唐昭宗在位后期,他的皇位已经是名存实亡。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为唐昭宗酒后砍杀宫女,王仲先联合左军中尉刘季述、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崔胤等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何皇后锁进少阳院,迎立皇太子李裕为帝,以昭宗为太上皇。

卓某:一个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太上皇

卓岩明本为五代十国时期雪峰寺的僧人,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三月,李仁达杀死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后,想独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因而立一向被人敬重的卓岩明为帝。卓岩明后派人迎接他父亲于莆田,尊父亲为太上皇。

宋徽宗赵佶:为抵御金国南下传位太子

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逝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国力日渐衰微,而金国则崛起于北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灭辽后南侵,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于是,宋徽宗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桓,先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后又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靖康之难”爆发,宋徽宗与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受尽屈辱。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下诏退位

赵构作为南宋开国皇帝,本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南渡后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在位初期,尚能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后又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赵构退位后,只在偶尔时干预一些政事。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

宋孝宗赵昚:主动禅让

赵昚乃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因宋高宗赵构禅位而继位为帝。继位之初也曾发动“隆兴北伐”,一度威慑中原,后因主将不和、军心涣散而遭遇战败,宋金又达成和议。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自称太上皇。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赵昚在重华殿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宋光宗赵惇:被迫退位

赵惇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后经赵昚禅让继位。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

赵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由于在储君问题上的分歧,宋光宗赵惇与父亲赵昚关系出现裂痕,最终爆发“过宫风波”,导致宋光宗赵惇患病,且病情不断加重。随着光宗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宋宁宗登基后,尊光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驾泰安宫。庆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光宗在寿康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西辽襄宗耶律直鲁古:被俘后被迫退位

耶律直鲁古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次子,西辽仁宗去世后继位,因其尚年幼,由其姑母耶律普速完(承天后)摄政。崇福十四年(1178年),承天后遇刺身亡,直鲁古正式即位,改元天禧,称菊儿汗(也称葛尔汗、古尔汗)。

耶律直鲁古在位前期记载较少,但其在位后期西辽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西辽的附属国花剌子模和撒马尔干等与乃蛮部汗屈出律相呼应,进攻西辽,西辽不敌,一步步走向没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强迫其让位。屈出律取西辽政权后,尊直鲁古为太上皇。耶律直鲁古后于1213年病逝。

西夏神宗李遵顼:内外逼迫之下退位

李遵顼乃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1203年,参加廷试考中状元。1211年8月12日,李遵顼废襄宗李安全自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在位期间,其全盘承袭襄宗依蒙抗金的自取灭亡政策,导致百姓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

1223年12月,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内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公元1226年5月,正当蒙古军攻陷西夏河西诸城之际,李遵顼病死,终年64岁。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被遥尊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瞻基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因年纪尚幼,由贤臣“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主政。然而,随着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其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也先南下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但因王振的错误指挥,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六十余位随行大臣被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

明英宗被俘之后,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经太后准许,明代宗朱祁钰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被释放回京后,却被代宗囚禁于南宫。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称帝。虽然明英宗在政治上有不足之处,但其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年仅37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中国最后一位太上皇

弘历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第四子,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在位期间虽然被称为“康乾盛世”,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而清朝也正是从此开始由“康乾盛世”转向“道咸衰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尊为太上皇帝。不过,乾隆虽然退位,但仍然大权在握,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十二属相最高成就都有哪些人?

感觉这个问题问的过于宽泛,历史上特别忌讳“最”这个字,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评价的标准不同就会使得评选的结果大相径庭,而且题目也没有言明所属的领域,就比如拿秦始皇和孔子相比,一个是政治家,另一个是思想家,又能比较出什么结果呢?

因此我们不妨设定一个范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溥仪逊位,中国一共出了408位皇帝,在这么多的皇帝中,我们来挑选一下各个属相成就最高的皇帝。

属相鼠——明成祖朱棣

公元1360年,农历的庚子年,朱棣出生在朱元璋的大营之中,此时的朱元璋正在南方与张士诚一争高下,朱棣的出生并没有给朱元璋带来过多的惊喜。

不过朱棣成年后,其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担任燕王期间多次北征蒙古,太子朱标死后,本希望朱元璋能青睐自己,结果他的侄子朱允炆被立为储君。朱元璋死后,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成功夺位,虽然得位不正,但在朱棣的统治下,明朝迎来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单从治国而言,朱棣无疑是鼠相中的佼佼者。

属相牛——蜀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也就是农历的辛丑年,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中山靖王刘胜一生声色犬马,生了120个儿子,至于真伪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到这并不影响刘备乱世英雄的本色,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贫农,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比爹他比不过孙权,比人脉他不如曹操,在三国之中,蜀国的立国最为艰难,要不是碰上曹操这样的强悍对手,复制刘秀的成功之道也并非不可能。

属相虎——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农历壬寅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无论其他属虎的皇帝有多么伟大,这个位置始终只有秦始皇可以独占一席。

虽然秦始皇的统一耗尽了秦国六代国君的心血,但仅仅九年就统一了分裂了500多年的中国,他的能力毋庸置疑。登基之后,书同文,车同轨,开郡县,修长城,如果没有他,我们不敢想象,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和欧洲一样四分五裂。

属相兔——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生于公元前5年,农历乙卯年,其实刘秀和刘备的身份差不多,都是被汉武帝推恩令所连累的没落皇族,然而与刘备不同的是,刘秀兼具实力与运气,这一点刘备就不得不服。

王莽篡汉实行的一系列“复古”政策,不但得罪了既得利益的贵族,而且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顿,绿林赤眉相继起义。而刘秀跟着大哥刘演也举起了“兴复汉室”的旗号,后来大哥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单骑闯河北,收服王郎,与更始决裂,称帝以后,诛灭隗嚣,得陇望蜀,剿灭公孙述,仅仅8年就一统天下,被人称作“位面之子”。

属相龙——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生于公元1328年,农历戊辰年,不得不说,得天下最正者,除了刘邦,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相比于刘邦这个“乡镇公务员”,朱元璋可以说是八辈贫农,在从军之前,他要过饭,出过家,估计他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能站在金字塔的最高层。

朱元璋登基之后,恢复元末战乱的创伤,大力发展农业,虽说他为了权力杀了不少功臣,但作为一个平民天子,他大力打击贪腐,对百姓而言,他无疑是救世主,而对于官员来说,洪武朝是他们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的时代。

属相蛇——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农历乙巳年,让人没想到的是,秦汉两代的开国帝王,仅仅相差了3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过了一个朝代,这就不得不说刘邦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刘邦原是沛县的一个小混混,到了40多岁还是不务正业,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因此常常被父亲刘太公责备。但在秦朝末年,刘邦注定是掩盖了项羽的最明亮的一颗星,三年亡秦,四年灭楚,虽然后人评价因为世间没有英雄才成就了刘邦,但刘邦的驭人之术绝对是屈指可数,萧何、韩信、张良、陈平、周勃,哪一个不是能臣良将,能拜服在他的膝下,可见刘邦的过人之处。

属相马——清圣祖康熙

康熙名叫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农历甲午年。康熙8岁继位,此时清朝刚刚入关18年,他接过的是一个看似统一,实则不稳的江山。

经过他的努力,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收复了台湾,在东北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康熙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完全配的上“马上皇帝”,经过他61年的统治,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康乾盛世”。

属相羊——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农历丁未年,李世民的一生,要是没有弑兄屠弟的污点,作为帝王来说,他是堪称完美的。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李世民在一统天下的战争中居功至伟。

在位期间,从善如流,北击突厥,大唐在他的基础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后代历朝帝王崇拜的偶像。

属相猴——武则天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农历丙申年,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绝对是女权主义的先行者,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武则天在中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不过在男权社会中,武则天这种“叛逆”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虽然在现代我们能有公正评价她的权利,但在古代,武则天则是教育女性要安分守己的反面典型。

属相鸡——汉武帝刘彻

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农历辛酉年,刘彻的一生开疆拓土,大扬国威,在他统治的54年间,几乎不是在打匈奴就是在打匈奴的路上,结束了西汉成立以来60多年和亲的屈辱。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且拓展河西走廊,让新疆从此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给了我们一个民族唯一的名字,在他的汉帝国之下,享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尊严。

属相狗——唐高祖李渊

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农历己戌年,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其光芒完全被儿子李世民所掩盖,并不是说李渊没有能力,实在是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有故意遍地李渊的成分。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交出了权力,为了不让李世民猜忌,安心在后宫中做享福的太上皇,他看得也很开,与其纠结于权力,还不如在后宫中饮酒作乐做一个逍遥天子呢。

属相猪——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农历丁亥年,赵匡胤原为后周大将,在周世宗柴荣死后,成功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结束了唐朝灭亡后近半个世纪的军阀割据,虽说宋朝版图缩水严重,但并非赵匡胤之过。

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武将权力过大的局面,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办法,杯酒释兵权巧妙的解决了拥兵自重的问题,在开国皇帝中算得上是比较仁慈的,只是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弟弟赵光义一脉继承,自己的子孙则泯然众人,直到北宋灭亡,皇室被金国掳掠待尽,赵构才想起了赵匡胤的后人,在太祖的子孙中挑选了一位作为继承人,帝系的传承才回到了太祖一脉。

可以看见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的属相分布还是挺匀称的,每个属相都有其代表人物,要是评选出中国的十大帝王,这十二位候选人绝对是竞争的最大热门。

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

蝗虫的蝗字带个皇字,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

假若蝗字要避讳,那势必因其灾难性的连锁反应,辉煌、惶恐、遑遽……这些字岂不是都要避讳了,最倒霉的是“皇甫”这个姓。古代有皇帝就做过这种事儿,结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无可取之处。

避讳

所谓避讳,是指封建时期,为了维护严格的等级尊卑,在说话或写文时,若遇到君主或贤人、父母的名字时,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用别字替代。就跟你现在上网谈论到一些敏感词时,用***替代一样,也是一种被迫的避讳。

避讳的起源很早,而且说法不一,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夏朝,最晚则是春秋时期,但避讳的标准被明确且实行,则是从孔子编纂《春秋》开始的: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为尊者讳

尊者分为本朝历代帝王和长官,比如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避讳,将秀才改为茂才;康熙皇帝玄烨,写的时候玄字要少一点;也有例外,清朝初入关,为了稳定民心,顺治皇帝福临就决定不要避讳“福”字,理由是不能为了朕一人,而使天下百姓无福。

下属也必须要避长官的讳,如果你足够娇蛮,甚至可以命令当地所有百姓都避你的名讳,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避长官讳最著名的例子,说有一个名登的州官,下令百姓要避讳,但依照传统,正月十五要点灯三天,这个“点灯”犯讳了,咋办呢?就用放火替代,就有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的千古笑话。

为贤者讳

避圣贤的讳,特指避讳孔子和孟子,但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特例,比如避周公讳、避老子讳等。孔子名丘,这个字就需要避讳,清朝规定,凡是丘姓,要价格耳朵旁,写作邱,读作“qi”,现在姓邱的人,有一部分就是从丘姓来的,当然了,后来也有把邱姓改回丘的。

为亲者讳

指避父母和祖父母的讳,属于私讳。最倒霉的唐朝诗人李贺,他父亲名晋,由于避讳,他一生不能中进士;杜甫父亲名闲,老杜作诗从不用闲字。苏轼的爷爷名序,因此三苏在作序的时候,都改用“引”或“叙”替代。

不仅要避讳自己父祖之讳,与人交往时,还要注意避免别人父祖的讳,比如你与李贺交往,就不能说你爹李晋怎么怎么样,会挨揍的。

说回“皇”字

总有一些膨胀到不行的皇帝,喜欢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福”字,乾隆皇帝就规定全国上下家里都不能有“五福临门”四个字,为他的老祖宗顺治帝避讳,说起来,人本家都没有不乐意,你瞎操心什么。

还有北周宣帝宇文赟,这货自称天元皇帝,十分膨胀,表示要避讳“天、高、上、大”这些字,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北周,嘴里念着:“哇,这么高大上,你咋不上天呢”?

卒。

宋徽宗也是个很膨胀的皇帝,政和年间“龙、天、君、玉、帝、上、圣、皇”这些字都需要避讳,问题就来了,这些都是常用字,如果都要避讳,岂不是天下人找麻烦。于是乎,全国掀起了一股改名热,最有趣的是端明殿学士程振,字伯玉,伯代表家中排行老大,玉代表品德高洁,多美的字啊,愣是被这一道命令改成了“伯起”,再加上他这个“程”姓,简直不忍直视。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贻讥后世,罢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禁天高之称》

这要是放在现代,怕不是会被人耻笑一生,求程伯起的心理阴影面积。

搞出了不少闹剧之后,宋徽宗也遭不住了,于宣和年间亲自下诏,废除这一避讳规定,理由是这些字既不是皇帝的名字,也不是祖先的名字,也没有经典作为避讳依据,胡闹下去可能会被后世耻笑,朕要脸啊。

宋徽宗恐怕想不到,他虽然之所能改,但为时已晚。

所以你看,宋徽宗的诏令里面就有避讳“皇”字,但事实证明不可行。实际上,有些皇帝为了方便,往往会给后代名字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字,因为皇帝的后代说不定哪天就当皇帝了,百姓都要避讳;也有皇帝为了方便人们避讳,把自己名字改为生僻同音字;像周宣帝、宋徽宗这样乱搞的,嘿嘿,都成了亡国之君。

像守株待兔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哪些?

还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等。

1、《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2、《自相矛盾》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3、《郑人买履》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

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4、《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5、《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哪部日漫让你一开始误以为是中国的国产漫?

中国动漫的发展受制于政策和市场,也使得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曾风光无限的国漫一度沦为了海内外漫迷们心目当中的“低幼创作”。

相反,作为在上世纪中叶就早已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鬼子动漫产业,如今简直可谓是如日中天呢,风驰电挚般的成就了鬼子经济产业里头的第二大支柱。而也正因为如此般的繁华,也使得每一年都能够产出海量的新番创作,其中也不乏被动漫迷们认定为神番的剧目呢。

作为一名90后中国动漫迷,拾部君的童年就是被鬼子漫画馋补养育的,没有了它们,拾部君也真的不敢想象童年的生活究竟有多暗淡。

真的一部中国动画都没有吗?过去拾部君并不这么想的,但当长大懂事之后,我还真发现了,那些曾被认定为国产动画的动画创作,竟然均一都是鬼子推出的。你们说好笑不好笑呢?

今天这期内容,拾部君就给大伙好好的盘点一下,这些悉数年来曾遭到国内小伙伴们误会的日漫创作,你们也借此看看自己有否如同拾部君那般曾捣蛋出过这么个大乌龙吧。

《中华一番》

打头阵的肯定要数《中华一番》这部动漫了,拾部君最先接触的便是动画TV的内容,无论是人设,还是场景地点,亦或者是剧情当中最具看头的各色菜式和烹饪厨具,丝毫见不到外国范的存在可能性。后来当的知道这部动漫竟然是经由鬼子漫画家小川悦司创作之后,拾部君可真是遭受到了晴天霹雳的震撼呢,你们知道,这部动画对许多90后小伙伴的意义吗?你们知道我们曾为我们能够拥有这样一部动画创作,而倍感骄傲的那几年的幸福快乐吗?

不过,这一切都成过去了。当然,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部动画的TV版较比起漫画原作是做了大大的修改的,完全憋除了108梁山好汉的厨艺对决,草草了事的便完结了这部神番。

但让人幸喜的就是,就在上一年年末之际,这部漫画又以新番的姿态再度连载了,而且还融入了许许多多的新时代元素到里面去。吃个菜都能够创造“黑洞”呢,你们说牛逼不牛逼呢?

《十二生肖守护神》

同样创造自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小老鼠为领队核心,带领着一众十二生肖小伙伴去抗击邪恶的剧情故事,其中掺和的时空穿越,战斗变身,能力晋级等等元素,使得这部动画在97年引入中国大陆之后,便成为了丝毫不亚于《神龙斗士》等经典动画的存在。

每一位角色都惟妙惟俏,比如外硬内柔的卡奥老虎,娇嫩Q逗的诗芙丽羊和库莉姆兔这两位角色,无疑,对于时值小学一年级年纪的拾部君来说,又怎么可能猜想得到这回事一部鬼子动画呢?

《封神演义》

香港明星陈浩文,钱嘉乐,叶璇等人演绎的那部《封神榜》相信不少小伙伴也都仍然记忆犹新着,但较比这部电视剧投放之前,一部同样改编自中国古代玄幻小说《封神演义》的动画片也横空出世在了我们的面前。

别开申明的以姜子牙(动画用太公望)作为角色的原型,以出征讨伐商朝的妲己为副线,实则内里的阴谋则完全是由元始天尊操盘的。剧情层层递进,不断的刺激着彼时年幼的拾部君的认知。

此外,琳琅满目的法宝和各路神人的力量展现也是足以叫动漫迷们大呼惊奇的,虽说当年也没有完全的看完这部动画,但这部动画留给拾部君的印象却是足够深刻的。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封神演义》这部漫画也在今年年初进行了新番创作了,暌违已久的“仙界大战”也即将登场,大伙,不容错过哦。

《王者天下》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国戎战。那是一个足够纷乱的时代,而这也决定了那将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出生于秦国的主角李信自小便萌生出了干上一番大事业的抱负,而其也在耕耘的旅途当中意外的结识到了彼时正被追杀的嬴政,自此便开启了一桩朝着六合统一,寰宇大成的方向推进的传奇故事。

拾部君宁可它是港台的漫画创作,毕竟黄玉郎,马荣成等大佬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各我们贡献了许许多多的优质创作嘛,而且更重要的就是,他们都是中国人啊。

哎,殊不知,这部完整而精彩的描绘出中国战国时代庞大而传奇的世界观的创作,竟然仍还是出自鬼子漫画家“原泰久”的手上的,实在让人大呼惋惜呢。

希望你喜欢,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表示您的支持,谢谢哦!

关注【拾部次元】,每天都是严谨有态度的精彩推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