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旅馆,有公公跟媳妇和孙子一起生活的吗?
癌症旅馆,有公公跟媳妇和孙子一起生活的吗?
儿子去世后,为了抚养孙女,张老伯和儿媳妇桂珍在一起生活了不少年,他们相依为命。张老伯去世前前做出了一个决定,桂珍泪流满面。
按辈分,我得称呼桂珍为嫂子,桂珍嫂子为人老实,从不多言多语。
她32岁那年,丈夫因为一场意外事故,撇下了她和两个女儿,离开了人世。
桂珍的公公张老伯备受打击,婆婆头一年刚刚去世,如今,儿子又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几天之间老人的背都驼了,走路拖拖拉拉。
他一共有五个儿子,桂珍婶的丈夫是老三,老人把其余四个儿子都叫来了。
张老伯开了一个家庭会,他说:“你们的母亲走了,老三也走了,她们孤儿寡母的,日子太难了,我不能装作看不着,我得帮帮她们。”
“我的退休金,以后大部分就用来帮老三家了,你们没有意见吧?”
四个儿子都没有反对的,过了一会儿老大说:“爹,老三没了,我们都很难过,各人过各人的日子,我们想帮桂珍也是有心无力,你的退休金就帮老三养家吧!”
老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四个儿子都非常懂事孝顺,让他很宽慰。
张老伯年轻时在离家三百里的铁路局上班,很少回来,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家操持一切。
他就知道好好上班挣钱,一发了工资就赶紧寄回家,五个儿子的吃喝就是大问题,工资常常花不到月头。
虽然他有工资,但是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也不宽裕。
张老伯虽然没有参与五个儿子的成长,但是这几个儿子都正直善良,邻里称道,没有一个不夸的。
万万没想到,老三竟然英年早逝,老人心痛得不能自已,恨不得要替儿子去了,让儿子留下。
如今桂珍孤儿寡母的,张老伯觉得自己义不容辞,要帮老三把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撑起来,把两个孙女养大。
张老伯对桂珍说:“桂珍啊,老三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下去,你不要发愁,我会帮衬着你,把孩子养大。”
桂珍听到公公这么说,她的心里一片温暖,似乎有了一点依靠。
桂珍自从嫁给丈夫,她一直孝敬公婆,婆婆病重的那两年,基本上是她一个人伺候的。
丈夫对桂珍很感激,她说:“照顾老人是应该的,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孝顺老人不能攀比,谁多伺候几天少伺候几天都不要计较。”
和公公婆婆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桂珍已经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父母。
桂珍对婆婆的真心付出,公公张老伯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人心都是肉长的,真心换真心。
如今儿子走了,他要义无反顾地替儿子担当起责任。
桂珍家里还有几亩地,到了农忙季节,桂珍就早早下地干活,两个女儿就去了爷爷家,由爷爷照管。
有时候桂珍天黑了才收工,她就把已经熟睡了的女儿一个一个抱回家。
桂珍觉得这样非常不方便,她就对公公说:“爹,你一个人做饭也不方便,孩子在你这里我也得天天来回接送,不如你就搬到我们家里住吧,这样我们相互照应也方便一些。”
桂珍坦诚地说:“爹,我早就把你当做了自己的父亲,以后你就把我当女儿吧!”
张老伯和儿子们打了个招呼,他要去桂珍家生活。
儿子们非常支持他的决定,大儿子说:“爹,你和桂珍还有孩子们住在一起,生活上就方便多了,你年纪越来越大,一个人在家我们都不放心,去了桂珍家我们就放心了。”
儿子把他的东西简单收拾了一下,他搬进了桂珍家里。
桂珍家是宽敞的大院子,她主动把西头的两个大房间让给了公公住。
她和两个女儿住在东头两间屋里。
多年以来,公公的生活习惯是起床后就要喝一个荷包鸡蛋,再喝上一壶红茶。
每天早晨,桂珍早早起床就做好了荷包蛋,老人起床时,不冷不热地正好吃。
老人吃着鸡蛋的时候,桂珍就赶紧生火,为公公煮上一壶红茶。
在公公的眼里,桂珍就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每当到了发了退休金的日子,张老伯就领着两个孙女去镇上的银行提出钱来,给两个孩子买点零食。
张老伯总是把钱放在堂屋的抽屉里,他说:桂珍,钱都在这里,你该怎么花就怎么花,不用问我。”
虽然公公这么说,可是桂珍花钱总是算计着花,她从来不会浪费一分钱,她知道公公的年纪一天大起一天,人年纪大了,说不上哪天就会添毛病,她得给公公攒下养老钱。
桂珍对公公说:“爹,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还有四个儿子,他们家的日子也不是多么宽裕。”
“俺家孩子爸爸没了,确实困难,但是另外几个兄弟家也都是过庄户日子,也需要帮助,只要咱手里有节余,该帮就得帮,当然前提是先安排好你的生活,每月都得给你攒点钱养老!”
桂珍的话,说得入情入理,张老伯连连点头。
从那以后,张老伯只要听到哪个儿子家有困难了,他提出退休金后马上就给予一定的帮助。
张老伯是个明事理的人,他以前也想帮帮儿子家,但是桂珍家毕竟是特殊情况,再说自己又住在这里,他担心把钱给别的儿子,桂珍会不高兴,现在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公公对待桂珍就像女儿一样。桂珍的娘家就在我们邻村,娘家人不经常来看她,帮助她干一些重活累活,公公就让桂珍出去买酒买菜好好招待娘家人。
逢年过节的时候,公公就提前准备好礼品,让桂珍走娘家。
桂珍的娘家人对张老伯也是毕恭毕敬。
张老伯是高小文化,他经常教两个孩子读书识字,他写一手好毛笔字,两个孙女的字都写得有模有样的。
他们家的春联都是祖孙仨写的。
张老伯教孙女做人的道理,两个孩子见了邻居都非常有礼貌。大家都夸奖桂珍的女儿懂事。
桂珍的大女儿不太喜欢学习,小女儿学习很好,如饥似渴地读书。
看到孩子们和爷爷这么亲,在爷爷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桂珍的心里非常踏实。
两个孙女在爷爷的抚养照看下,慢慢地长大了。
大孙女雨琪职高毕业后,在镇上开了一家商店,卖水电暖,婆家就是邻村的,这样方便回娘家。
小孙女薇薇大学毕业后,考进了镇上工作,乡镇离村子也就是不到二里路,站在镇委门口,就能看到自己家的房子。
受苦受累的桂珍,如今看着两个女儿都长大了,非常欣慰。
雨琪忙完了店里的生意,就去附近的水果店买上时令水果,带回来给爷爷和妈妈吃。
薇薇非常孝敬爷爷,中午下了班,她就赶紧回来,如果母亲去地里干活了,她就赶紧给爷爷做饭。
她发了工资,就给爷爷买新衣服,给爷爷买可口的东西吃。
桂珍经常对两个女儿说:“闺女啊,没有你们的爷爷就没有咱们家现在的好生活,我还年轻,你们不用经常想着我,我吃惯了粗茶淡定,别经常买好东西给我吃。”
“你们要好好孝敬爷爷,爷爷年纪大了,咱们得让他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样才能对得住他的一片苦心。”
张老伯在桂珍和孙女的陪伴下,日子幸福,邻居们都羡慕他。
张老伯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
那些日子,桂珍发现公公的精神头不足,说话没有力气,饭量大大减少了。
桂珍要带老人去医院,但是他说什么也不去,他说:“人老了就这样,就像老树一样,慢慢地就枯萎了。”
那天早晨,张老伯起床后头晕目眩,一下子跌倒在地上。
薇薇赶紧带着爷爷去了医院,一检查竟然是重症,桂珍和女儿一直在病房伺候老人。
一起住院的人都以为桂珍是张老伯的女儿,当张老伯说是儿媳妇时,大家纷纷称赞桂珍的孝心。
张老伯的几个儿子也是焦急万分,他们忙完了农活,就来县城探望父亲。
可是父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当医生建议从普通病房转去重症监护室时,张老伯拒绝了。
他要回家!态度非常坚决。
薇薇流着泪询问医生,爷爷还能康复吗?
医生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老人年纪太大了,如果老人坚决想回家,还是回家好好休养吧。”
桂珍和薇薇只好把老人带回了家。
桂珍细心地照顾公公,老人已经吃不下硬饭了,她就做好了流食,把肉和菜都搅成糊糊,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饭。
大孙女雨琪也经常回来照顾,他们对老人床前尽孝,无微不至。
儿子们也经常过来坐坐,陪老父亲聊天,二儿媳妇更是跑前跑后,帮着桂珍照顾老人。
桂珍和薇薇把老人照顾得特别好,她们每天都要给老人擦洗身体,爷爷是板正人,她们天天给爷爷刮胡子,每次吃完饭,都会给老人漱口。
虽然家里有卧床的病人,但是,他们家里没有一点异味,夏天的时候两个她们天天给老人换洗衣服。
老人不能吹空调,桂珍就给摇着蒲扇降温,她一边给公公扇风,一边说:“爹,你得有信心啊,好好保养身体,我还想带着你去赶集呢!”
老人点点头,他也不舍得眼前的好日子,可是病情摆在那里啊。
薇薇见多识广,爷爷特别喜欢听她说话。她一边给爷爷讲单位里的事情,一边逗爷爷开心。
桂珍白天忙完地里的活儿,每天晚上,她都会等公公睡着了她才睡去。
自从公公病倒后,她就在老人的对面按了一张小床,老人有任何风吹草动,她就会一骨碌爬起来。
老人晚上要醒好几次,有时浑身疼痛,桂珍就赶紧给揉揉肩,搓搓腿。
张老伯非常过意不去,他说:“桂珍啊,我现在成了咱家里的拖累了!对不住你啊!”
桂珍一听公公这样说,她着急地安慰公公:“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啊,我早就把你当做了自己的父亲,我照顾你是应该的,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我还能忘记了吗?做人得讲良心啊!”
在她们的照顾下,医生曾预言张老伯也许活不过两年,但是他竟然又生活了五年。
那些日子,爷爷精神不好,好几天了只是喝几口牛奶。
那天地里的活儿不多,桂珍把房间里里外外收拾得清清爽爽的,给老人擦洗身体后,又把换下来的衣服洗完晾好了。
公公一直在看着桂珍,他等桂珍忙完了,他说:“桂珍,我想和你说几句话。”
“这些年,你对我尽心尽力地照顾,有你这样的儿媳妇,我非常知足了。雨琪已经结婚了,薇薇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咱们都放心了!这个世界上,我基本上没有挂心事了。”
“桂珍啊,有些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还有一件事我一直放心不下。”
桂珍一听公公说这些话,她的眼泪刷刷而下,多年以来,她习惯了和公公相依为命,如果老人走了,她怎么办?
桂珍哽咽着说:“爹,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安排都行,咱爷俩之间你不用为难,我都听你的。”
张老伯顿了顿,慢慢地说:“桂珍啊,这些年,虽然咱们在一起生活,可是你一个人不是长久之计,孩子们都大了,你也得替自己想一想了。”
“老三已经走了这么多年了,你还年轻,应该往前再走一步,我活不了多少日子了,薇薇也会结婚的,剩下你一个人怎么办?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桂珍听公公这么一说,她半天没有言语 。
公公说的都是实情,老人如果不在了,女儿都结婚了,她一个人确实孤苦伶仃了。
那天薇薇下班后,张老伯委婉地说想让桂珍做自己的打算,他想征求一下孙女的意见。
薇薇说:“爷爷,你放心,我支持我母亲往前走一步,她这一辈子很不容易,应该有个做伴的陪她一起过日子。”
雨琪也非常支持母亲找个做伴的人,她知道母亲还年轻,日子还长着呢,找个做伴的人才是长久之计。
有了孙女的支持,张老伯心里有底了。
张老伯病倒后,经常有亲戚朋友前来探望。
张老伯请他们帮忙打听,给儿媳妇桂珍寻个好人家,这样他就放心了。
后来,亲戚给桂珍介绍了一个叫赵晨光的人,憨厚老实 ,他也是丧偶的,他家离我们村子大约有十里路,两家相距不远。
张老伯见过赵晨光后,他非常认可,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能过日子的人。
张老伯告诉桂珍,让她放心就是,他会把两个孙女抚养长大。桂珍结婚时,张老伯准备好了一份厚礼作为嫁妆,就像嫁女儿一样。桂珍和赵晨光跪下给老人磕头。桂珍热泪盈眶感谢老人。张老伯说:“桂珍啊,这里永远是你的家,随时欢迎你回来,有困难就告诉我。”说着说着,公公老泪纵横。桂珍再婚后,还是隔三差五地回来,她还是像以前那样照顾老人。
赵晨光不但不反对桂珍回来照顾公公,他也一起帮着照顾老人,让张老伯非常感动,多么通情达理善良的人啊!
薇薇下了班,就一心在家陪着爷爷,她希望爷爷能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多年以来的朝夕相处,爷爷已经是薇薇心里最重要的人了。
那天晚上,爷爷和薇薇说了很长时间的话,爷爷嘱咐薇薇,在工作中要和同事和睦相处,还要继续学习,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是好事。
薇薇点头称是,爷爷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薇薇非常佩服爷爷说的话。
爷爷又说:“薇薇啊,等我走了后,你要和伯伯叔叔们好好相处,我不在了,他们就是你的亲人,有什么事你就找他们帮忙,他们也是你的依靠!”
“薇薇,你姐姐已经成家立业了,你母亲也有了自己的家,我现在不放心你啊,你自己一定要好好生活。”
说着说着,张老伯的眼角有了泪水,薇薇也是泣不成声。她心如刀绞,她不能没有爷爷啊!
天亮以后,薇薇拿着温热的湿毛巾准备给爷爷擦手时,这才发现老人在睡梦中安静地走了。
薇薇哭得肝肠寸断,爷爷是她的依靠啊!
大家体面地办理了张老伯的后事,桂珍和赵晨光也回来送别了老人。
桂珍用女儿的身份,披麻戴孝,送别老人。
办理完了老人的后事,一大家子坐在一起,满脸悲伤。
叔叔伯伯们对桂珍说:“你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薇薇的,我们这一大家子,要好好善待这个孩子。”
薇薇坐在一边,早已泪流满面,她第一次感觉到没有了爷爷的日子,自己仿佛折断了翅膀。
薇薇好久都没有走出失去爷爷的悲伤。
薇薇非常思念爷爷,回家后她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她会抱着爷爷的照片,默默地想念爷爷。
我想说的话:
公公也是父亲,桂珍用自己的孝心赢得了老人的疼爱和帮助,他们一家人有情有义,让人非常感动。
亲情无价,这一大家子血脉相连,顾大局识大体,谁都不计较个人得失,相扶相携,和和睦睦。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祝福他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愿每个人都心存温暖和善意,让亲情弥漫天地间!
农村大少爷越来越多?
没啥原因,因为现在农村人都富了。最起码我认识的很多农村的同学,比我们这些城里的人有钱多了。
以前说起中国的农村,给人的印象都是:土坯子房,老黄牛,一年都啃窝窝头。你还别说,现在很多洋大人还是这样认为的。
就前两年,我在以色列海法认识的一个朋友在skype上问我,是不是中国的农民一天只吃一顿饭,连双鞋都买不起?我说你听哪个扯淡的?
他跟我说,以前我干活的那个餐厅来了个印度厨子。这家伙说他到过中国的武汉,长沙和郑州。说起中国都是有鼻子有眼的。说中国的农村住的都是土坯垒起来的房子,吃的都是地里烂掉的菜,煮一大锅一群人围着吃。
孩子更惨,买不起衣服更买不起鞋。每天和猪一起放出去,都要先和猪一起去泥塘里面打个滚,浑身糊上一层烂泥才能不怕蚊子咬。
我是越听越离谱…赶忙打住。这印度人把自己当马可波罗了,来没来过中国咱不能肯定。但这一嘴胡说八道有一个标点符号是真的吗?
最后我给他发了好多农村的照片,看看现在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别是发了好多江南这边的新农村,简直建设的跟富人区一样。他才相信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
最后我跟他说,下回你再去餐厅吃饭,给我狠狠的挑印度人的刺,他们现在占着我们洞朗地盘儿不走,给我好好找他的事儿,我给你寄好东西吃。
说回正题,现在正如你说的,农村啃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你说的这种不干活,还有钱花的情况,应该是农村的富裕家庭,人家本来就不缺钱。而这种大少爷往往是家里面最小的一个孩子,爹妈宝贝的不得了,怎么还会让他去干活呢?
在家不愁吃不愁穿,每年赚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你就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呆着,最好娶个老婆,然后多生两个大胖孙子。家人其乐融融多好。
所以现在很多农村的大少爷,已经是看不出来一点农村人的样子了。细皮嫩肉,瘦瘦削削,穿一身名牌,拿个iphone,开个大几十万的车。别说下地干活了,连工厂打工都懒得去。
再说了,他老子只有钱又没有什么背景,到大城市去竞争那么激烈。知识已经贬值到无法形容的地步,而高昂的房价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这盆冷水,早就已经把这些大少爷的梦想和奋斗精神浇灭了。
所以很多农村的大少爷都内卷化。宁肯在家呆着,打打游戏,上上网。不愿意和外界来往,不愿有任何的社交活动,甚至连媳妇儿都懒得找了。
这种情况在江浙地区尤为常见。老头子有钱,年轻的时候奋斗了一把,家财万贯不说更是置下了很多房产。所以只要你不败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甚至你花钱的速度还比不上家里产业生钱的速度。老头子也安于看你这种平平稳稳的生活,不求你闻达于天下,只求你能守住这份家业,也就足够了。
其实写到最后我是特别羡慕这些大少爷的。含着金汤勺出生什么都不愁。
我认识的一个昆山的有钱人家的年轻人,快30岁了。两个孩子都让父母带,自己潇潇洒洒的天天出国旅游。即使在国内也没有什么朋友和社交活动,一人一台电脑昏天暗地的在家上网打游戏。
有时候无聊了做做自媒体。现在账号早就已经几十万粉丝,比我这苦哈哈的强多了。
但人家一没不良嗜好,二不结交狐朋狗友。再加上老子年轻的时候置办的那么大的家业,这样下去几辈子都花不完。
而我呢?家里给不了任何帮助,甚至都没法带孩子。我和我老婆只能上班错开,拼着命赚钱养家。虽然现在也吃穿住都不愁,但你不要存钱孩子教育吗?不要存钱防老吗?
现实就是如此,我真的一辈子也追不上这一对天天打游戏全世界旅游的年轻人了。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人在临死前会不会恐惧?
人临死前不会感到恐惧,我身边就有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在死亡29小时以后,又奇迹般地复活了,他醒来后,给众人讲述了死亡之后的事情。
在我的身边有一位这样的人,他51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在生病期间连续性的高烧不退,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是无法退烧的。
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有病的,在医院检查以后,觉得他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多了,让家里人做好思想准备。但奇迹的事情,就是在从医院回到家以后,高烧也恢复正常了。
病情也得到了一些好转了,人的气色看起来一天比一天好了,不过通过这个人说话,能判别出来,人可能给烧坏了脑子了,说的话都是牛头不对马嘴。
性格也和发烧之前都是二种不同的性格。家里人才不会管那么多,只要人能活过来就是好事了,但是这种事情好景不长。就在从医院回来的半个月以后。
有一天突然睡下,就再也没有起来。赶紧让村里的医生过来看看,医生看了一下,身体冰凉,没有心跳。觉得人已经是走了,没有再去医院治疗的必要了。赶紧准备后事是吧。
就这样他的家人从高兴又转为悲痛了,村里的医生说道,前段时间的气色好,是因为有回光返照的效果的。这是身体在临终前释放最终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当时那个年代,医疗技术都是相当低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大病了才去医院治疗,小病都会请村里的医生上门来看。
就在这个人死亡29小时之后,突然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一件事情,所有的亲戚友人都围绕着死者哭泣的时候,这个死者突然从床上起来了。对着众人就说道,你们哭什么。我还没有死呢。
不说话,不要紧,这一说话,把所有的人都吓坏了。很多人都从房子里面吓着跑了出去,跑出去以后,死者从床上自己就下来了,跑到厨房里面,端起厨房的冷水,就咕嘟咕嘟地喝了 起来。
一边喝、一边说,喝死我了,总算解馋了。喝完水以后,恢复到了他生前的样子。众人看到他以后,总觉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一个死去的人突然就活了过来。
这个死者就是老刘,平时经常在工地干着苦力,生活过得还算说得过去吧,在经历过这一次生死以后,老刘死而复生的信息,就在我们十里八村全部都传开了。
这个事情是97年发生的事情,当时的网络几乎没有,所以这个消息除了我们这边的人,其他的人,可能都是不知道的。
老刘从死亡到复生后,亲戚朋友很多人都是由害怕转变为高兴了。有一些人,都非常的在意,在死亡29小时以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老刘自己也是感觉自己是经历了生死,毕竟在这个29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自己从来都是想过的,也在这个29小时的时间里面,见到你去世30年的奶奶。
他见到的奶奶,是和老人生前的留下的照片都是一样的,而且他能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一眼就可以认出自己的奶奶,同样自己的奶奶也能一眼认出他。
人在临死前会不会恐惧?按照我们村老刘起死回生的经历说来,他告诉我们,人在临死前是不会产生感觉到恐惧的,相反还会有一种释放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
临死前5分钟、老刘告诉我们,他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听自己的使唤了,想抬胳膊的时候,已经抬不起来了。就有种鬼压床的感觉。这个时候人的意识是清楚的。
就是你想说什么话的时候,就感觉已经说出来了,也能听到周围人的说话,就是自己不能做回应,感觉在这个时候,手指动一下,就要耗费全身的力气。
好像自己这个时候,就处在梦境与现实之中的那种感觉,能感觉到光线、声音、也知道时间,甚至能在心理做算术题,就是与外界的交流特别的难。
临时前3分钟、感觉自己完全由现实过渡到梦境的感觉,周围的人声音、人已经变得模糊,自己的脑子像是在放电影一样,在现实与梦境中循环的播放出来。
自己也感觉到自己一下子就变轻了,只要稍微一用劲自己就可以漂起来了,自己一跳就可以跳得很高的那种,地球貌似一下子对自己没有了任何的吸引力了。
这个时候,他能模糊地看到房间的一切,也能看到房间的所有的人,当他大声呐喊的时候,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这种感觉出现的以后,自己也是拼命的呐喊。
但却得不到周边人任何回应。他还尝试用房间的东西,去和能看到的人打招呼,却发现平时的一个小小的水杯,自己却怎么都拿不起来了。
临死前1分钟、突然感觉到自己变得更轻了,人会一直往上漂,虽然他尽力地抓住能抓住的一切物品,但丝毫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他会从你的手中滑走。
而且这种往上漂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直到消失在云层之上,进入到云层之上以后,能看到大山、河流等等,风景会变得非常的优美。
突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会进入一个隧道里面,周围都是一片漆黑的,感觉自己一直往下掉,在往下掉的同时,你还能感觉到周围的吹风的声音。
这种过程需要持续好久的时间,这个往下掉落的时候,说白了还是有一些害怕的。当经历过向下掉落以后,他就不知道怎么就掉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了。
死亡后、在进入到了童话世界以后,这里的很多动物都是会说话的,老刘说,他是被一只兔子带着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多年的奶奶。
见到奶奶以后,奶奶慈祥的笑容一下子就出现了,这种亲切感立马就有了,老刘见到自己奶奶的时候,说是自己的奶奶在一个花丛中正在荡秋千。旁边还有一只会说话的小狗。这只狗正是当年家里养的那条狗。
在这个充满童话的世界里面,所有的人都是能飞的,他们在这里也都是有分工的,也有种地的。还有浇花的。就连很多动物,也是帮助在干活。
当他和奶奶说话的时候,却遭到了奶奶的拒绝,奶奶的周边的狗在一直帮助奶奶回答问题,表达的意思就是,你现在还不会来这里的时候,等以后再来把。
说完奶奶一手把自己推了一下,瞬间感觉自己一下子又起飞了,不知道飞了多么久,自己就睡着了,醒来以后,就看到了你们在床前哭的情况。
他醒来后,嗓子都喝得冒烟了,于是才有了开头中去厨房找水喝的情况,用他的这种经历来说,他告诉我,人临时之前是感觉不到痛苦的。
在九年后的一天,老刘也是无疾而终,最终也是一直都没有醒来。
我想说,世界万物,都是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您说是吧。
真实的夫妻生活是什么样子?
对很多人来说,婚姻都是从年轻时相伴到老的,伴侣不光是自己爱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亲人。但在婚姻生活中,亲情的增加往往意味着爱情的变淡,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很多人也已经忘记了爱情的滋味。根据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到了45岁,就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一半,而二十多岁开始的婚姻,也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工作和家庭都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生活的乐趣也逐渐减少,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道坎。
女人到了45岁,要面临的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压力,家庭和工作的重任让很多女人都喘不过气来。而到了这个年龄段,真实的夫妻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三位已婚女士就说了实话。
杨女士,46岁,和丈夫结婚已经有20年,两人育有一个女儿。对杨女士来说,工作已经代替婚姻成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女儿在外读高中,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于是生活的重心就完全移到了工作上。作为公司的中层领导,杨女士和丈夫只有晚上下班的时候才会见面。
在忙碌的工作中,时不时还会遇到加班、应酬和出差的情况,夫妻二人有时候连一起吃一顿晚饭都做不到,累的时候更是想直接倒头就睡。在这样的生活里,夫妻更像是室友,更不要谈爱情了。对于杨女士来说,46岁的夫妻生活只是凑合能过,没有大的矛盾,也没有激情。
秦女士,48岁,和丈夫结婚26年,两人有两个孩子,大的已经工作,小的离家上学,夫妻二人在十几年的操劳之后终于有机会重温二人世界,在这个年龄段,两人趁着一切空闲时间享受休闲时光,因为现在的财力更加丰厚,感觉比刚刚结婚的时候更加幸福、快乐。
方女士,45岁,和丈夫结婚21年,育有一子。早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方女士就已经发现了对方出轨,然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她一直没有离婚,想着婚姻既然已经是亲情,就不用在乎这么多了。然而,出轨带来的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伤害,二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了。
方女士每每想到离婚的时候,都会劝自己“为了孩子再忍忍”,然而长期处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方女士的精神也越来越不稳定,加上更年期给身体带来的压力,她感觉自己已经到了生理和心理的临界点,决定等孩子成年就去和丈夫协议离婚。
一段婚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数十年的相濡以沫。在考虑要不要进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女人千万不能草率,不要光想着这个人和自己是不是“门当户对”,也不要光想着这个人和自己在一起是不是有激情,毕竟两个人在长期琐碎的生活中合得来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处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不适合自己的婚姻当中时,一定要趁更多的沉没成本产生之前脱身,不要因为很多小事犹豫,因为很多时候一味地忍耐智慧带来更多的痛苦,婚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自然也要为了自己的幸福作考虑。
但是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实的?
我爸妈一片好心,借给了邻居500元,过了10多年后,邻居的儿子居然打了电话过来,还了2000元当作报答。
那个时候我还读小学,爸妈在桂林做小生意,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暑假的时候,爸妈让一个亲戚送我去了桂林。
当时,爸妈是在一个农贸市场里摆摊,在距离农贸市场500多米远的地方租了房子。每天一大早,老爸骑着三轮车出去摆摊了,老妈就负责照看我,到了下午的时候,老妈就带着我一起去帮老爸收摊。
出租房的隔壁,有一个小男孩,他很少说话,当我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他偶尔会站在我家门前,即使我和他打招呼,邀请他来家里坐一会儿,他也总是摇头。
随着认识的时间长了,我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才偶尔回答一两句。久而久之,我也算是和他认识了,知道了他叫冬冬,7岁了。
之后,我也从老妈的口中得知了冬冬的一些事情,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冬冬的妈妈就在出租房的大门旁边摆了一台缝纫机,接一些缝补衣服的手工活,赚的收入勉强够维持生活,日子过得也比较苦。
有一次,冬冬的妈妈得了重病,可是没钱治疗,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了。
没有了收入来源,连房租都交不起了,她就找来了一个老乡帮忙,想要让老乡送她和冬冬回老家去,可是手中仅剩了几十元钱了,不但连车费都不够,还欠了房东的房租,希望老乡可以借点钱。
老乡的家庭状况也不好,一脸为难的样子,让她找亲戚朋友借钱,她当时就哭了,说实在是借不到钱了。冬冬看到妈妈伤心的样子,他也害怕地哭了起来。
我妈看到这个情况后,就和我爸商量了一下,觉得冬冬一家挺可怜的,就拿了500元出来。
冬冬的妈妈在接下这笔钱时,说了好几声感谢的话,还让我妈留下了家里的电话,说她家里比较困难,暂时还不了这笔钱,但是以后,只要手里有钱了,就一定会还的。
说实话,我爸妈这么做,只是为了帮助冬冬一家,并没有想过借了这500元出去,将来的某一天还可以收回这笔钱。
第二天,冬冬和他妈妈在老乡的帮助下,拿着一些行李就离开了,我妈还特意买了几斤水果送给他们路上吃。
这就样,过了10多年后,我和爸妈早已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直到一天下午,有个陌生的电话打到了家里,我妈接了电话之后,整个人都有点惊讶了,原来是冬冬打过来的。
在电话里,冬冬说了这10多年来的一些事情,当年他妈妈带着他回到老家之后,为了凑医药费看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可是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过了3年就去世了。
之后,他就跟着一个亲戚生活,高中毕业后他就出来打工,进了一家电子厂上班,终于有了一些存款,所以就准备还钱给我家。
我妈知道他过得也挺不容易的,就说这个钱不用还了,可是冬冬却坚持要还,说他妈妈去世之前曾经交待过,这个钱必须要还的。
为此,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记着这件事,还好我家的电话没有改变,不然的话,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联系我家了。
我妈知道他很有诚意,就给把账号给了他,很快,冬冬转了2000元过来。
我妈就再次打了电话给他,说只要500元就行了,可是冬冬却不同意,说当年的500元远比这2000元值钱了,一定要我妈把钱收下。
在我妈和家里的亲戚聊起这件事时,亲戚们都有点不敢相信。
总结事实上,我和我爸妈都没有想到,10多年前借出的500元,邻居的儿子会一直记在心上,等到有了还钱的能力后,就主动打来了电话,并且还了2000元。
重要的不是这点钱,而是这个“知恩图报”的做法,实在是令我一家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