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结伴出游,连首都北京都没去过?
北京结伴出游,连首都北京都没去过?
美好的、歌舞升平的2019已经远去,疫情过后是洪灾,多灾多难的2020年希望早日过去,早些回复我们的日常,不再抱怨上班路上的堵车、奶茶店的排长队,那是生活给我们的馈赠,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我就是那个没去过北京,但是出国旅游了不少地方的一份子,应该有不少的驴友和我一样,应该不是个例。
不去北京,不代表什么,爱国或者爱慕虚荣不是以去不去北京。上海、广州等来度量的,有阴差阳错的机缘,有来自心底的抗拒。这年头出国不代表什么,去几十次北京也不代表这个人比别人更喜爱我们日渐强大的祖国。
就个人而言,不去北京的理由:
年少的时候,没有钱这是事实,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父母都是农民,供我读大学都是省吃俭用,所以本科毕业后没有再考研。暑假要打工挣生活费,尽量给年迈的父母减轻一点压力,虽然微不足道。真心没有出去旅游的实力,最多在大学周围的大明湖,趵突泉去看看,最远到泰安去爬爬泰山,北京去一趟太贵了,还有那么多门票和酒店的费用,不是我一个穷小子可以负担得起。
等我有能力去北京的时候,没了那个兴趣大学大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空闲时间最多的时候,然后我并不是。匆匆忙忙毕业后,由于开始作为一名老师,7月学校安排培训,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忙碌的上班族生涯。作为家中独子,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还得赶紧存钱去媳妇,传宗接代啊。日子总归是慢慢会好的,等有了闲钱发现,旅游毕竟不是必需品,也没那么迫切的愿望非要去北京,就已在耽搁了。
成家以后的日子,生活并不随你支配更换了工作,有了家庭,肩上的单子和责任更重了,两个人组织的家庭,需要互相尊重。这以后出游的安排,不归我老爷们支配,爱人北京去的太多,兴趣缺缺,而我也没有那种强烈的非要北京去一趟,长城爬一爬才能证明是好汉的心愿,也就耽搁又耽搁,不足为奇。
倒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有机会世界各地转悠,而不是刻意要回避去国内旅游,到国外晃荡。况且这也说明不了什么,仅仅一个旅游就盖之以崇洋媚外的话,帽子大了一点。
来谈一谈心态:
喜欢出国游,无可厚非,趁自己年轻国外跑一跑,看看外面的世界、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真的可以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原来日常人与人之间,没必要那么多计较,不失为对自己和社会有利的好事。我们大可不必动不动崇洋媚外来看待一个人,我目前旅居新加坡,但是我爱我的祖国,这并不矛盾和冲突,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我没钱,也不是富豪赚了国内的钱移居海外,赚人家外国人的钱,也好啊。爱一个国家不是口头说说,去北京旅游就算支持,看国家、人民有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很痛,会不会伸出力所能及的援助之手,当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北人家欺负的时候,是不会会挺身而出。尽量不要以道德绑架来看待一个人,特别是你不了记得情况下,很多事情不是看表面,你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爱国是必须的,但是请给人以选择的自由。能找不认识的人结伴旅行吗?
提问者的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不认识的人”,另外就是“结伴旅行”。
我们不要被“安全”二字蒙蔽了所有,和陌生人一起旅游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所有的朋友都是从不认识开始的。绝对不能因噎废食。
举两个例子。
大家处熟悉的今日头条上的旅游大V小小莎老师。她和他的老公就是在旅游中认识的,然后结伴,一些旅游旅游世界,一起感受路上风景,然后相爱,成为一家人。后来老总辞去百万年薪陪她,现在两个人一起创业,公司做的越来越大,基本上成为旅游第一自媒体,风光无限,爱情和事业双丰收。
如果她当时拒绝和陌生人一起结伴旅游,那可能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还有一位就是当年曾写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河南实验中学的顾少强老师。她也是和一位陌生人在大理旅游中相见,相约半年后去成都的街子古镇,后来他们感情迅速升温,现在已经结婚生子。现在成都的街子古镇开了一家客栈,过的也很幸福。
她们的幸福的生活的起点,都是和陌生人结伴旅行开始的。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一些陌生人图谋不轨。
这个时候就需要生活的阅历所带来的“鉴别能力”。小小莎和顾少强都是老师出身,都是从很封闭的教育系统出来走到这个社会上的,他们都能够辨别出来,如果作为一般的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辨别一个好人或坏人,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呢,和陌生人旅游完全没问题,还有以下好处:
一是,有个伴儿。一个人旅游呢有很多问题,例如拍照难、安全问题、内心孤单等问题。但是两个人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二是,陌生人带给你更多的“人生”。每个人的阅历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知识携带体,每个人都是一种行走的自媒体,可以从陌生人身上得到很多很多。这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种启发
不会自己孤孤单单的走在路上,只能和东南西北风进行对话了。
不要顾忌,畅心远行,即使湿鞋。
我是徐大肠,真心回答大家在旅游领域的问题,即使很小众,但愿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也可以给我留言和私信,我们多交流。
五一北京哪里好玩人又少?
柳荫公园
开放时间: 6:00-22:00
柳荫公园是北京市内唯一具有田园风光的山村野趣公园。园内建有春、夏、秋、冬四个景区从不同的季节体现出自然、朴素的风光特色。公园柳树的品种多,数量大,共数十个品种的柳树千余株。每年春暖花开时,成群野鸭结伴而来,在野鸭岛上繁衍生息,与夜鹭、喜鹊、松鼠相伴相处,构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是繁华喧闹城区中难得的一片绿色净土。公园的郊野风情,被人们誉为“都市里的村庄”。
地址:东城区安定门外黄寺大街8号
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和熟人去旅游?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一个朋友去了一趟杭州。旅游回来后,两人渐行渐远。
记得有一年我和三个朋友一行四人去杭州玩。同行的人中,高艳是我的朋友,另外两个人王芳王真是亲姐妹,是高艳的朋友,但她们两人与我有几面之交,也算比较熟悉。
我们四人结伴同游。去往杭州的旅途中,大家和睦相处,快乐愉悦。然而,到了杭州后,慢慢有了一些变化。
到达杭州的当天,刚刚入住酒店,高艳邀请的另一个朋友(第五个人)也到了。因为高艳没有提前给她定酒店,恰逢杭州办一个全国性会议,又处于旅游高峰期,酒店很难定,她的那个朋友只好和我们挤在一起。
于是,高艳说她和那个朋友住一间,让我和王芳王真住一间。毕竟来自同一个城市,又身处外地,有诸多不便,大家彼此关照谅解,对此并未提出异议。
接着,身处天堂杭州的我们开始了旅游。那个朋友好像因其它事来杭州,一直没和我们一起出游,一般都是我们四个人一起游玩。
在旅游过程中,我逐渐发现高艳与人相处的一些问题。每次外出,她都会记录下自己花的每一分钱。回到宾馆后,立刻让我们三人还给她。但当我们几人理清花费的钱找她均摊时,她却一再推脱,说等回到西安之后再说。
我提出,每人出几百块钱,由一人当总管,拿着四人的这笔旅游费用来处理所有开销,每日记账,多退少补,这样账目清楚,也明晰省事。其他人都同意,就高艳自己拒绝,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她的这种处事方式让人颇有些不大愉快,但毕竟是来到了天堂杭州,入眼皆是美景美色,愉悦的心情很快就取代了那点小矛盾。
第三天一大早,高艳突然说不出去旅游了,有个会议要参加 。她解释说要参加一个直XIAO的化妆品品牌的全国研讨会,并邀请我们共同前去学习。
我们三人异口同声地拒绝了,说此行目的就是旅游,不想参加什么会议。
于是,四个人兵分两路,她去参会,我们三人继续旅游。接下来的旅游异常的顺利快乐。西湖、灵隐寺、雷峰塔、西溪湿地、清河坊等众多著名景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盛名果然名不虚传。之后的三四天里,我们三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畅谈趣事,一边品尝清淡精致的杭帮菜,和谐、愉快又美好。
每天晚上,高艳在宾馆与我们重聚,我们会拿出带给她的小吃和礼物,她则与我们大谈会议中的收获。画风突变,“风马牛不相及”,大家有些面面相觑。
在回西安的火车上,高艳又开始算账,非要我承担住宿费,理由是预订房间时以我和她一间这样来订的。我反驳道:“到杭州的那一天,你的朋友也就到了。我一直和王芳王真她们两人挤在一个房间,怎么能分担你那个房间的住宿费呢?不大合适吧。”
王芳王真姐妹二人也出面支持我的观点,高艳还一再坚持自己的说法,大家相持不下,最后不欢而散。
从杭州回来后,我和高艳的关系越来越远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经常是因为爱和温暖,而人与人间渐行渐远的原因却有很多。我和她之间就是通过一次旅游发现两人没什么共同语言,三观完全不合。
而我和王芳王真姐妹两人却因为这次旅游成为了好朋友,我们三人的友谊长存至今,也算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杨绛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要浪费时间,去等待那些不愿与你携手同行的人。”她还说:“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的确如此。
冷月无声心语:
1、朋友可以结伴出游,但出发前做好规划,包括旅游路线、住宿方式、费用分配等,特别是费用分配问题。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生分结长远”,账目清楚是大家相处愉快而长久的一个重要条件;
2、与熟人出游,一定是关系熟悉而相互了解的朋友,大家三观契合,相处融洽,以避免给愉快的旅游带来不愉快;
3、旅游就是纯旅游,最好不要夹杂其它目的。如果有人提出其它计划,如果那计划不适合自己,应该明确表示自己的想法,断然拒绝,紧记自己此行的目的。
处理好相关这些问题,朋友结伴出游一定是愉快的,既可以节约费用,还可以增进感情,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什么样的人适合一起去旅行?
我在旅游圈里经常说一句话,旅行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道不同,不相为谋。
要想同行的朋友都能达到良好的旅行体验,圆满完成旅行目标,必须要求团队的参与者具有基本一致的“三观“和“三力“,这是我在多年旅行中得出的结论。
我说的三观就是哲学体系中常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力则是体力、财力和学力。
目前一般人所能接触到的旅游方式大体就两种,跟团或自游(什么机+酒、地头包车性质都是自游,方式略有变化)。
或许你会说,不就是出门旅游吗,有必要搞得这么深刻吗?
我说,这非常重要。请听我慢慢说来。
我的理解,好朋友并非能成为好“驴友”。
我有许多关系非常好的同事、同学,平日里走动很多,但他们绝不会参与我的旅行,而是每年一两次自驾,在半天车程距离内找个环境舒适,风光不错的度假村聚聚餐,聊聊天。
而我还有一帮旅行的朋友,我们互称“驴友”的,平时多在网上联系,交流旅行心得,相互为游记转发、点赞,大多数人一年都见不到面,只有在想去某地旅游时,才会招呼一声。一般只要有人提议、策划,必定会有人积极响应。然后各自分工,直到活动结束,握手告别走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原因就是我前说的三观、三力。
先说我的旅行三观。
旅行去哪?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有人乐山,有人好水,这就是旅行中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决定一个人在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以及生活态度,当然也是决定他在旅行中的目标、方向与态度啦。
第三个是价值观,这好理解吧,一句话,去的地方值不值,有人愿意在五星酒店住下发呆,有人雇向导去探险,花一样的钱,不同的体验。
三力。体力在旅行中非常重要,跟不上大部队的速度你还能玩什么呢?有人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很大的原因是体力不支,即使能跟上全稳,也是费劲吧啦的,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差不多,岬还有心情去欣赏风光呢?而且当你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时,你让大家停下来等你还是不管你呢?应该说,不给团队添麻烦是驴友的基本素养。
财力。这个好理解,不管是穷游、壕游,总得花钱。那种靠路边招手拦车用身体抵车费的不是旅游。只有经济条件差不多的在一起出行,才会有和谐的过程。
学力。我是把旅行当作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知知的一个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我更愿意去一些有着历史人文底蕴的地方,但也有人并非喜欢或根本看不懂,跟着走也是一种受虐。
所以,在旅行前必须问问自己,此行目的地和方式是否适合自己?
兴趣不同,知识面不同,价值观不同会造成对景点的不同评价。
旅行是一个充实自己,放飞心情的极好的活动。但是,前提是:跟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去合适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在旅行中达到最佳状态,找到最好的自己。
我是行色谭。希望用我的原创文章与图片与你交流旅行中的行行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