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研究法,有什么好的书籍推荐?
社会历史研究法,有什么好的书籍推荐?
网友答得好。
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书有哪些推荐?
个人推荐正史看《史记》,看小说的话首推《大秦帝国》,推荐的原因和两部书的作者有关,当然也和内容有关。我说一部书的内容是否可信,是否值得一看,首先要看作者,这决定了书的格局和高度。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对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毫不为过,这主要源于作者司马迁的不平凡经历,具体原因如下:
一、名门之后,血脉传承司马迁获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必然的,因为在周朝的时候,司马氏就得到了周天子的重用,后来司马氏的后代分散到了天下的诸侯国,大多能力出众,具备了信任廉勇的美德非常人可比。在秦国的司马氏后人里面有一个人十分出名,他叫做司马错。看过《大秦帝国》这部小说的人应该对司马错其人有深刻的印象,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才。大家知道苏秦和张仪都是天下间最强的辨士,苏秦提合纵之策,张仪造连横之谋。张仪和司马错同在秦国,做为将军,司马错在是否伐蜀的问题上,靠自己有理有据的分析,驳倒了以口才和论辩之能闻名天下的张仪,靠的不仅是技巧,还有对于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于秦王的了解。
司马错不仅能说,还是践行者,他亲自带兵伐蜀并且一战成攻,攻灭了蜀国和巴国,解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同时将秦国的版图和人口扩大了三分之一,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错的能力十分突出,到了他的孙子靳时,是武安君白起的部将,一起参加了长平之战,后来和白起一起被赐死。在秦、汉两代,司马氏均在朝为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时候,做了汉朝的太史公,官位尚在丞相之上。
二、学者之风、忘父之愿司马谈在文景之治时,拜在三位名师的门下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拜唐都为师,学习天文方面的知识;拜杨何为师,学习《易经》;拜黄子为师,学习黄老之术。司马谈不仅是个好学生,还善于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六家就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阴阳家阐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但让人多生敬畏之心,人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恐惧;儒家以《六艺》为法,但是内容太多不够提炼,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学不出个所以然,因此“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家崇尚兼爱非攻,但是和方今之势不相吻合,难以让每个人都达到;法家不分贵贱,不别亲疏,全按照法律来办,只能用于一时,不能常用,这就是所谓的“严而少恩”,秦二世即灭就是明证;名家也是专注于名而忽视了人情,不能从人的本性出发,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只有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可行性强,自成体系,符合客观规律又通达人性,才是最好的治理天下的原则。
司马迁就是司马谈的儿子,这位大史学家的家族史,让我看到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少带人持续行动和传承的结果。司马迁生于龙门,在十岁的时候就能朗诵古文,二十岁的时候游历天下,了解全国各地的民风民情,并被任命为郎中,出使巴蜀以南,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为他编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的泰山封山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由于身患重病,没有跟随留在洛阳养病。司马谈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叫到床前,说自己作为太史公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部史书,希望他能像《春秋》一样流传于世。但是现在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愿望,这个垂髫老人希望他的儿子能完成自己的夙愿,司马迁听后跪倒在父亲面前,表示要谨遵父亲的教导,尽管自己能力有限,但是一定会完成父亲的夙愿。
三、逆境发奋、终成巨著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成为太史令,他开始做准备撰写史记。不过这个时候,不幸发生在了司马迁身上,由于他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让自己身陷囹圄并被处以宫刑。开始的时候,司马迁是十分沮丧,甚至陷入绝望的境地,作为一个男人承受宫刑之祸,很多人恐怕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马前谨记父亲的遗命,透过历史深思古代所有成功人士的境遇,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文王被囚禁的时候,创做的《周易》;屈原被放逐的时候,写成了《离骚》;左丘失明的时候,才有了《国语》;孙膑被挖掉了膝盖后,才有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的时候,才有的《吕览》;韩非被囚于秦,才有了《说难》、《孤愤》等不朽之作。所以大抵圣贤的发愤之作,都是他们在逆境中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之后,心中才有发奋创作的欲望,想用自己的笔记述往事,为后世能思考之人提供借鉴吧。
四、字斟句酌、凝练成书现在的人写东西一般都会有一个提纲,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有一个提纲,这里面包括了每一篇的名字和一小段话,每一小段话都提炼了这篇文章的精髓和要旨。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堆砌文字相对是容易的,提炼和精简文字却是十分困难的。司马迁能够将每一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文章,提炼成简单的两行小字,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其见识之深邃,其实史学底蕴之雄厚。就像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一样,司马迁也应该有一个家字,那就是史家司马迁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大秦帝国孙浩辉先生十六年写就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中国先秦历史小说的空白,彻底改变了我印象中的暴秦形象。至今在我的脑海里都会不断的播放经典的场面,耳边都会响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热血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用我浅薄的见识和粗陋的笔触无法尽述,建议大家读小说一窥全貌。
鉴于上面有人已经把《大秦帝国》介绍的很全面了,因此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为什么没有编成正式的史书?
《清史稿》没办法成为一本真正的史书,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由下一代王朝的文臣来编纂的,比如说《宋史》是元朝人编的,《元史》是明朝人编的,《明史》则是清朝人编的。
而《清史稿》还是清朝人编的,这不就是在闹笑话嘛?虽然赵尔巽组织编写《清史稿》的时候,武昌起义已经成功了,清王朝也覆灭了。
但是编写《清史稿》的这一百多个人,全部都是清朝人,他们不是翰林就是进士,再次也得是个举人。这帮人都在给清朝锦上添花,这玩意儿能看吗?
再说了,组织编订《清史稿》的政府,那是北洋政府。赵尔巽是在袁世凯点头同意之下,才开始编纂的,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为了自己统治的正统性,自然是要在诸多方面肯定清朝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史稿》也没办法成为一本真正的史书,偏袒性太强。
《清史稿》成书仓促,来不及修订。1914年开始,清史馆的馆长赵尔巽便请示了袁世凯,开始编纂清史。赵尔巽是什么人?他是清朝的翰林学士,曾经多次阻挠过辛亥革命,所以他是心向清朝的。
历时14年时间,在1927年《清史稿》的雏形就这么出现了,期间参与人员多达100多号,这只是第一版,还没来得及修订,就急匆匆出版了。
虽然这本书里也是按照纪、志、表、传的正统史书写法来编写的,可是写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搜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导致书里面各种矛盾频频出现。
甚至连时间、人物、地点都存在差异,一经发布以后,立刻引起了各种指责。赵尔巽也在同年去世,因此取代赵尔巽的柯劭忞表示,这个只是稿子,算不上什么正史。
就这么一句话,立刻将《清史稿》给定性了。为什么《清史稿》能够成为正史当中字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本呢?就是因为这本书根本就没删减过。
工作人员直接把自己的草稿随手交了上去,上面的人也不核验,大致看了看就编入了书中。因此很多细节问题都被暴露了出来。
《清史稿》等于是未删减版的原著。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清史稿》也是弥足珍贵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是最原汁原味的史书。
我们看其他朝代的史书,基本上是没有错漏的,因为他们反反复复修订了很多次,把一些存在矛盾的地方、不利于本朝的地方都给删掉了。
这就好比是一部好片子,因为种种原因,各种删减,最后不成人形了才给播出来一样,已经变了味道了,不是导演和编辑最初想要的那种效果了。
但是没办法啊,规矩就是规矩。可是《清史稿》就完全来不及遵守这种规矩。如果北洋政府还能再坚持个三五十年,那么这帮人或许有时间慢慢删减内容,可惜北洋政府眼看着就要垮台了。
这本书如果不早点公诸于世,那么对不起,这本书可能就要从头再来编纂了。因为过去北洋政府也是清朝的余孽,他们也是站在清朝这一边的,所以这本书才能这么编写。
如果完全改朝换代以后,那么史书可就不是这么写的。至少应该像张廷玉写《明史》一样,把明朝皇帝个个都写成奇葩才行。
当然了,《清史稿》还是根据清实录等权威性的材料作为编纂的主材料的,所以这本书相对来说,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但是正是因为不是删减版,所以它始终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再给他们三十年时间,这本书或许就会成为二十五史之一。
编写史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实你不管怎么编写史书,总归是有人会骂你。比如说张廷玉编写的《明史》,基本上是个人都要骂两句,因为他们觉得张廷玉写得不客观。
可是我们要知道,春秋笔法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谁敢说自己百分之百客观写历史呢?根本就不可能,尤其是正史。
因为前朝的历史,一定是本朝来编写。既然张廷玉是清朝人,那他总不能把明朝给吹上天吧?恐怕他的脑袋是不想要了。
可是如果不按照事实来写的话,又会遭到人家的臭骂。所以说编写史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前朝人编写会遭人骂,那么本朝人编写呢?一样还是会遭人骂。
这本《清史稿》名义上是北洋政府编写的,其实全部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合伙编写的,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是清朝人自己编写的历史。
这样一来事情又麻烦了,更多人跑出来骂他们,说他们写历史不客观,什么好就写什么,简直就是在捧清朝的臭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人家是清朝人,承认清朝就等于是承认自己。你不能拿你的价值观来要求人家的价值观。因此《清史稿》依旧是遭到万人唾弃。
总结:成不了二十五史也好,算是史家绝唱了。这本《清史稿》算得上是官方修订的最后一本文言文体的正史了,这也标志着封建王朝的彻底终结。
我认为它成不了二十五史,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往上贴金。毕竟二十五史里又有几本是真正凭良心来写的呢?
再说了史书都是成功者彪炳自己功绩的一种工具,他们需要通过史书来肯定本朝,否定前朝。所以说这么多史书当中,唯独《清史稿》不是这么干的,也算是史家绝唱了。
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认真读一本好书,比读几十本言之无物的书,要有价值得多。相信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历史的厚重感可以带给你全新的视角和平和的心态。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这5本“特别”的历史方面的著作。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进行挑选,任何一本都值得细细品读。
------------------
1、《海洋与文明》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不同于以往以大陆为视角的世界史,而是以人类海洋活动的历史发展为叙述线索,展示了人类文明与航行、探险、海上贸易、海军建设、造船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内容浩瀚,不但适合阅读,也适合收藏。本书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作者林肯·佩恩是美国著名海洋史学者。
2、《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这本书早已风靡了全世界。它的特别在于剖析历史的角度、态度和方式。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同样很特别,他被称为“青年怪才”。《人类简史》让他一举成名,在这本高度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著作中,他不但彰显了自己在历史学上的造诣和心得,而且对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也是信手拈来。 《人类简史》囊括了物理学、化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多项学科,相比起将此书列入历史书的范畴,将它归入哲学的范畴更为恰当。作者非常具有“创新性”的打破了固定思维,舍弃了绝大部分以往历史书写中的事件叙述,而将人类发展浓缩为“认知”“农业”“科学”三大革命,再辅以人类社会得以成形的“宗教”“金钱”“帝国”等几大聚合因素,来讲述人类从动物走来,而向着“神”演进的趋势。
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作者约翰•赫斯特是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这本书是我读过的脉络最清晰的历史书,书很薄,非常好懂。作者只用了短短230多页的篇幅讲完了从希腊到近代差不多3000年的历史,同时核心观点和线索非常清晰,就算你是个欧洲历史小白,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并且对欧洲历史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另一半中国史》
《另一半中国史》 作者高洪雷,现任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党委书记。他虽然不是专业研究者,但长期从事民族史、人类学、地质学研究,已发表论著三部,对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非常有见地。 这本书很好的填补了以汉族为主线的中国历史,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字优美,在正史之外,还穿插了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内容,读起来一点不累。
5、《万历十五年》
在去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多次出现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就跟电视剧里的人物对它的评价一样,是难得一见研究明史的专著。这本书有7章,只写了6个人,分别是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却串起了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论述的角度和观点都非常有见地,深度也是叹为观止,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普罗大众也能读懂。
作者黄仁宇是美籍华人,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
历史即是严肃的,也是有趣的,历史方面的书籍也同样如此。它们带给阅读者的远远不止是历史知识点这么简单,好的历史书里藏着真理,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对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知道科学与技术的定义与区别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关乎我们要有一个可靠的世界观。
注意两点:①在不同的语境,科学有不同的定义;②人们往往把科学与学科混为一谈。
本文,先引用我国的《辞海》与英国的《朗曼词典》(定义版),分别给出二者的权威定义。然后再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1. 关于【科学】的权威定义1.1 《辞海》所定义的科学
请看下面拍摄原文的图片:
这个表述形式不太好,可以换一个说法:
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与思维方法的存在形式与运动方式的知识体系的统称。
科学的关键词是【知识体系】,解释如下:
知识,有三要素:事物的定义(是什么)、产生的动机(为什么)、发展的机制(该怎么)。
体系,对特定领域涉及的各典型实际案例研究,有一整套逻辑操作(定义、划分、推理、演绎、命题与证明)并遵循逻辑四律。
不成体系的是零星知识,未必可靠。成体系的知识是科学知识,是比较可靠的。
1.2 《朗曼》所定义的科学
这是朗曼当代英语(定义)词典的原文拍摄的图片,共有四个释义,我分别翻译如下。
科学science构词法:词根sci是see,兼有明白(see)、见证(see,evidence)、认知(know),后缀ence表抽象,指行为或事物。
字面意思:科学是对有关事物进行见证与认知的活动。见证即验证、实证、经验或经历。
注意,[U]指做不可数名词,相当于统称或泛指。[C]指可数名词,相当于特指具体。
定义1:科学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系统),尤其基于对事实进行调查、试验与证实。
该定义有三个关键词:世界与认知与证实。这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与主观世界(思维与意识与方法论)。
定义2:科学是科学研究的简称。
显然,定义2是要与技术区别开来。常说的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包括研究与开发,通常简写为r&d或R&D。
研究,是对事物三要素的认知(定义·动机·机制) 并重在基础理论;
开发,即开创与发明的技术活动,是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技术。
定义3:科学,指总体科学的特定部分,即某个具体的学科。例如:
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
技术科学领域的学科,如:电工学、仪器分析学、晶圆工艺学、机电一体化,
思维科学领域的学科,如:形式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数理逻辑、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语义学。
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如:法哲学、美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货币与金融学、会计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
定义4:科学,特指不严谨的(not exact)猜想与幻想、理论或学说之类的科学事项。
可见,定义4把未经证实或未必正确的理论,列为科学事件,不涉及伪科学。
2. 关于【技术】的权威定义2.1 《辞海》所定义的技术
下面的原文图片中,给出了关于技术的两个定义,一是狭义的技术,二是广义的技术。
狭义的技术:特指基于自然科学原理与生产实践验证的工艺方案与操作技能。
这里给出了技术的三要素:
技术要素之1:有纯自然的科学原理支持;
技术要素之2:有生产实践验证的可靠性;
技术要素之3:有超自然的多种方法支撑。
广义的技术:用于各种物质技术装备的工艺方案、作业规程与方式方法。
注意,这里的方式方法,包括所有思维科学成果或人类的智慧,诸如逻辑工具、哲学工具、数学工具、系统方法论、控制方法论、信息论,也包括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2 《朗曼》所定义的技术
技术technology的构词法:词根tech(n)指接触或传动,后缀ology是logics的变体指逻辑关联体系,表示研究体系或学科。
字面意思:技术是关于传动设备的材料加工或制造与逻辑思维方法论支撑的学科。
朗曼词典的解释,既有泛指或广义的技术,也有特指或狭义的技术。翻译如下:
朗曼定义的技术:技术是涉及物质技术装备与各种方式方法(ways)的基于有关科学(原理)与计算机(手段)的现代知识(体系)。
这个定义很像《辞海》关于广义技术的定义。我们不能看出:
有的技术是物质技术装备,属于硬技术,有的技术是各种思维方法成果属于软技术。
3. 对科学与技术的深度思考首先明确一点:科学与技术两个范畴都是知识体系。对于任何体系的精准定义,取决于人类的认知深度,属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黑格尔提出的对绝对精神的追求。
为了避免把科学与学科混为一谈,避免把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缩小科学与技术的范畴,做以下的精准定义:
3.1 科学的精准定义
科学,特指自然科学,是对纯自然物态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认知体系。自然科学原理是所有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的基本依据。
纯自然物态,可分为两大类:
纯自然物态,是不涉及人类主观能动性或抽象思维的存在形式,诸如: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的低密度真空场(引力场与电磁场)、自由分散的等离子态粒子、星际物质如原子气与分子气、各种成型天体、无机态(矿物质或凝聚体)、高密度超聚态、有机态(蛋白质、基因、病毒、细胞、尤其脑细胞)。
3.2 技术的精准定义
技术,是在科学原理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对纯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分离、提炼、重组、配伍、改造等一系列操作进而创造超自然形态的认知体系。
超自然存在形式,是大自然不可能自发生产的只能通过人类智慧干预所生产的硬件与软件。
有人对超自然很敏感而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唯心主义思潮,低估了抽象智慧的伟大力量。
例如,平面的标准圆与三角形与矩形,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是人类把自然界近似的投影图景抽象为数学模型,创造出全新的工具,这些工具(例如汽车与电脑),彻底超越了天工开物。这就是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超自然存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例如:杠杆、轮轴、发动机、桌椅、钢笔、纸张、面包、房屋、风筝、火箭。
二是基于自然原理所抽象的科学方式方法。例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或对立统一法则、数理逻辑、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发明专利、著作权专利。
有了上述科学与技术的定义,我们就可以轻松判断下面的几个学科,是科学还是技术:
①数学,②中医,③易经,④诗经,⑤词典,⑥都江堰,⑦赵州桥,⑧指南针,⑨勾股定理,⑩伯努力大数法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