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吕秀才,两个实打实干活的同事离职了?
怀才不遇吕秀才,两个实打实干活的同事离职了?
八名设计开发工程师同时提出离职,本以为老板会想尽办法挽留,可结果是这八个人连老板的面都没见着。
当时我就在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哪怕你再能干,再优秀,可对公司来讲,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除了老板,公司真的是离开了谁都照样转,更何况是几个只知道闷头干活的苦力。
在职场打拼几年后,大家对职场中的人来人往早就见怪不怪,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公司中的人员流动的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如果在同一天,有八名同事同时提出辞职,而且还都是设计开发岗位,这就非同一般,肯定会掀起很大的波动,牵动着公司上下所有人的神经。
我在前公司工作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同事提出辞职当天,部门经理真是措手不及,一向沉着稳定的他变得慌张起来,以至于一时间不知所措。
在这八名同事中,有两位同事和我关系很不错,一起合作过几个项目,听他们俩描述,经理满脸都是惊愕和无奈,看得他们既解气又得意。
本来他们几个人是想一个个去找经理提辞职的,但是后来感觉太过分,就商议还是一起去经理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出辞职的原因,也算是给领导留一点面子。
在此之前,除他们八名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要离职的事情,可以说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真正做到了,不能让同事知道你有离职打算这一条。
可想而知,当他们同时出现在经理办公室,然后亲手将辞职申请放在经理办公桌上,告诉经理他们八个人都要离职时,领导那错愕的眼神和难以接受的表情。
在那一瞬间,经理的脸都红了,然后就让他们说下辞职的原因,接着就是努力劝阻,说有困难可以沟通,辞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等等。
可是,这几位同事早就做好了离职的打算,而且是加入一家初创公司,过去后不仅工资比现在高,还有的直接是部门经理的岗位,根本没有留下来的可能。所以,纵使经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依然没有说服同事。
此时,经理只能使用缓兵之计,让他们把辞职申请先拿回去,这事他说了不算,会尽快找总经理汇报,争取给大家升职加薪。总之,经理既惊讶又无奈,在这背后,还有一份难以向总经理交代的恐慌。
手底下的研发人员集体抱团离职,这份工作上的失职,足以被总经理苛责,甚至会直接问责,丢饭碗都是可能的。
但明知如此,经理还是在第一时间将事情汇报给了总经理。当然,这是大家早就预料到的,大家心想总经理也会想方设法留下他们,所以他们已经提前达成默契,无论待遇多优厚都不要留下来。
好马不吃回头草,留下来后,很可能被领导给穿小鞋,等招来替代的人后,他们早晚会被排挤走。
然而,当他们再次接到经理的电话,让他们去办公室时,他们才知道自己太幼稚了,也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
老板的处理方法让人当天晚上,研发经理就跑到总经理办公室,老板看他慌慌张张的样子,就先让经理坐下,然后让他慢慢说。
经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老板做了详细的汇报,最后还不忘强调这些人都是部门的中坚力量,平时表现也十分优秀,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否则很多项目的开发进度都会受到影响。
据我观察,在这八个人中,有三个是公司去年的技术能手,还有一个是公司的优秀员工。每次加班时,总能看到他们几个的身影,而且都是加班到很晚。
当然,工作成果也很明显,与他们几个合作的项目,设计进度几乎没有出现延期。就算临时出现Bug,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应对,保证产品正常交付。
都说领导最喜欢这种踏实能干的好员工,毕竟部门的活大部分都是由他们来承担的,不像那些阿谀奉承,油嘴滑舌的下属,只会说不会干。
本以为老板也会和部门经理一样,听到下属集体离职后会十分着急,从而方寸大乱。可是,听完部门经理的描述,哪怕他已经多次重复这一次有八名员工同时提出离职,老板面不改色,一言不发地坐着。
经理坐在对面,大气都不敢出,胆怯地等待老板的批评,此刻的他应该都开始想到自己的位子是不是还能继续坐下去。
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经理所预估的方向去发展,老板缓缓站起身,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经理;“同意他们离职,但是辞职申请就不要让他们一个个拿过来签字了,你负责收集好拿到我这里一并处理。当务之急,是安抚留下来的员工,招聘新人填补空缺。”
经理面带疑惑,但是又不敢反驳,只能连连答应,然后诚惶诚恐地转身离开。在经理出门之前,老板又嘱咐一句:“对了,让他们签订一份保密协议,这件事到此为止。”
直到这八名同事离职走的那一天,他们几个都没有见到老板一面,原本希望吐槽一下现在的公司,然后给老板提出的一些建议也都只能烂在了肚子里。
要知道,他们几个平时可都是各个岗位上最能干的员工,一个人的活能抵得上两个甚至几个人。本以为要通过这次集体辞职给老板一个措手不及,报多年不给涨工资之仇,心里换个痛快。没想到老板如此决绝,直接来个扫地出门,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应对离职,老板的情商有多高?能干的员工离职,对公司来讲是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损失。
公司里的员工形形色色,每天靠一张嘴吃饭的人不在少数,靠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人也大有人在,而真真正正干活,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的员工却十分难得。正常来讲,一个拥有十名员工的部门里面,能有两三个实打实干活的就不错了,剩下的人几乎就是打酱油的。
作为部门领导,无论是平时的嘘寒问暖还是年底奖金的有意倾斜,肯定会对这部分能干的员工进行关照和优待,以期能获得下属的信任,继续为部门分担任务,为领导分担忧愁。
可越是能干的人,自然想法也就越多,也就越容易不安于现状,选择更好的去处,拿更高的薪资。所以,纵使领导有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何况还有很多领导不懂得珍惜,员工离职也无法避免。
一旦下属提出离职,作为直属领导,无论之前是否特意关注过这些员工,就算不会心甘情愿,但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岗位升迁,领导也会第一时间进行挽留,以降低辞职员工给部门绩效和工作所带来的损失。
可这也仅仅只是部门领导的心理和做法,而对于掌管着公司上上下下几百名甚至几千名员工,引领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的老板而言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公司的发展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努力,就算有个别员工辞职,哪怕他是公司最能干的那一个,对公司的整体运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普通工程师级别的员工离职后,很快就有新人来填补空缺,无非就是多花点钱罢了,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找工作的人,特别是只会埋头干活,不懂人情世故的大头兵。
所以,员工离职,老板连挽留的话都没有,哪怕客气客气都不会刻意去做,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能说能干活不代表很重要,如果你足够优秀,或者早早地就通过升职加薪把你留住,让你打消辞职的念头,将辞职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此外,普通员工和老板之间还隔着分管领导,或者还有一层分管副总,平时很少有交集。很多情况下,你认识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可老板对你可能连任何印象都没有,所有的事情都会通过分管领导来传达并执行,出了公司的大门你们就不会再有任何关系,就算离职也没有见面的必要。
最后,对于同事共同离职这件事,老板避而不见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不见面就不会带来风言风语,以免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不见面还可以混淆视听,不明原因的吃瓜员工都搞不清是员工主动离职还是老板把他们同时辞退。
不见面可以将八名员工集体离职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免得公司上下议论纷纷。
不见面也能杀杀员工的戾气,不要动不动就拿辞职来威胁领导。
不见面意味着事情并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老板泰然处之,员工也能安心工作。
当然,老板如此冷漠无情,也会给别人留下不留人才的评价,但是相比较于以上几点,权衡利弊,不见面是最明智的选择。
写在最后最后想提醒一下大家,千万不要把平台当作自己的能力,很多人在公司时做得顺风顺水,可跳槽到初创公司后往往郁郁而不得志,究其原因就是离开了那个平台,身上的闪光点也就变得黯淡无光。
现在的就业环境与前些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在公司里受了点委屈或者薪资涨幅不满意,最好能够先从自身角度去寻找原因,不要一时冲动就要离职。
提了离职以后,就没有回头路了。老板留你那是对你的认可,老板不留你,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你走的心都有了,再强留也没有什么必要了。
所以,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管老板有没有谈话,这家公司和老板对于你而言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走了就不会再有联系,没有必要为此而伤感。做好新工作的入职准备,一切向前看,加油!
水浒传中宋江招安的做法是否正确?
有人说《水浒传》应该剔除出四大名著之列,原因是:其一,这部小说无论从内容还是人物,都比较负面,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其二,书中的所谓英难最后的结局都变成了狗熊,使我们对英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英雄不就应该气吞山河,名垂千古吗?怎么我们读完,都觉得很憋屈,甚至都懒得施点同情心?
我们把罪过都归结给了水泊梁山的一号人物:宋江
01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在中国历史上,不伐农民起义的例子,但是通过起义成功建立政权,最后一统天下的起义军,却是寥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开创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众多,但大部分都以失败结尾,原因主要有:其一,起义目的单纯,初衷只是填饱肚子,一开始就没有周密的计划,即使前期无限风光,也抵不住后期也抵不住正规军的进功。正可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其二,在经济上没有有力的支撑。起义军前期取得的成绩之后,自己也变成了统治者,老百姓也一样失去信任,支持自然不会给力。其三,没有深谋远虑的核心智囊领导集团。起义军的领导者及周围的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文化这东西,有时还真是关键,没有真不行。
再看看梁山集团,有成功的可能吗?
02 作者为什么选择让宋江招安我们现行的版本《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但根据记载,作者也不一定是他。究竟是谁写的不甚明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再说《金瓶梅》的作者署名是兰陵笑笑生,这在我们当代看来就是一个网名,在明代的人就有了网络思想?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明太祖朱元璋自己没文化,农民出身,但却把科举制度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还搞出一个“八股文”。朱元璋说了农民也可以参加考试,但是想要考取功名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54岁的范进中了举人后,就疯了。可见下层人民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是多么坎坷。其二,《水浒传》《金瓶梅》这些作品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一些深受功名利禄折磨的人写的,不是富二代,也拼不了爹,从心底里是发自内心的怨恨科举制度,看透世人眼中的功利之作,有违于伦理纲常的作品,自然不会署真名,作品问世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开个新书发布会。只能在民间流传,但是却深得民意,所以这些不入流的作品在民间传播广泛,反而成为了名著。
其三,《水浒传》的作者,把对明朝的怨恨写在宋朝身上,可谓移花接木。作者身在其中,一旦不敢明目张胆的讨伐当朝政府,这只能说明这个作者对朝廷还是有期望,倘若得到皇上重用,他也是愿意肝脑涂地的孝忠皇帝的。所以作者并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作者生活于明代,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抵是知晓的,大多无疾而终。于是作者出于对功名在心底还残存的渴求,安排了宋江招安的大结局,但是他又深知这帮农民起义军不会取得当朝的信任,阶级仇恨摆在那里,宋江虽招安,也不得善终。
03 宋江为什么选择招安首先,宋江这个角色,他一出场就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人,在骨子里他还是向往功名的,招安一事不能不说他没有私心。其次,他是个读书人,是个有深谋远虑的人。梁山好汉能名噪一时,这其中他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所以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人,也了解局势。梁山好汉的聚义,目的很单纯,只要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便是人生,这便是梁山中人思想的局限性。生存还得有补济,梁山人真是正规军的对手吗?场面能撑多久,取决于你有多少钱?宋江深知这一点,唯一招安是出路。他的本意是好的,想为兄弟们谋个好出路,也算没有白聚一场,可是他的忠义并没有换来同样的回报,下场凄惨。晋文公为何要大火烧死介子推?
在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两个节日是纪念历史人物的:一个是端午节,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个是寒食节,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今天讲讲介子推的故事。
一、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胁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杀重耳。从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时已经43岁,按理说,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没有指望能东山再起,再当国君了。
所以,追随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几个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汤: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还要躲避追杀,一行人狼狈不堪。
有一次,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粮食。重耳饥饿难耐,眼看就要晕死过去。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承诺有朝一日辉煌腾达时,一定好好报答重耳。
三、宁落一群,不落一人
19年后,重耳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当上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追随他四处流亡的功臣们大加封赏。连偷粮食的头须都有份儿。却独独忘掉了有肉汤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邻居解张愤愤不公,赋诗一首挂在城门上。诗中说: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晋文公看了诗,很是懊悔惭愧。召见介子推,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可是,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奖赏。带着老母,不辞而别,登上绵山,隐居起来。
四、介子推之死:
晋文公亲自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山深树密、重峦叠嶂,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留下一面作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死不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二人出山。
后来,有人在一颗干枯的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体。介子推后背堵着柳树树洞,树洞中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书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五、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思念和歉意,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同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能开火做饭,吃一些蒸饼、饭团、鸭蛋等事先准备好的冷食。
六、“足下”的由来:
晋文公还将一段烧焦的柳树带回宫中。命人做了一双木屐,每次穿它,都黯然神伤,叹道:“悲哉,足下!”传说,这就是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一词的由来。
七、戴柳、插柳风俗的由来:
后来,晋文公带领群臣,白衣素服,徒步登上介山,祭奠介子推。只见那棵老枯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望着绿枝千条、随风飘摇的柳树枝,像看见介子推一样,感慨万分。晋文公摘下柳枝,编了个圈戴在头上。文武大臣纷纷效仿。这就是清明节戴柳、插柳习俗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戴柳、插柳习俗的由来,还另有说法:传说,清明时节是百鬼出没索讨之时,柳枝有驱鬼辟邪之效。观世音就是用柳枝沾水,来普度众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人们踏青时,折下柳枝,可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屋檐门楣上。
二千多年过去了,时移世易。现在,人们已经无法欣赏介子推愚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寒食节千年如一地流传下来。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点击关注。
秦淮河有哪些传说?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为长江下游右岸的支流。历史上,秦淮河起着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1、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杜牧(唐)《泊秦淮》一诗现世后,秦淮河之名始盛于天下。李白(唐)《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的诗句,出现了“秦淮”河名。
2、清代,有位名叫潘恩的雅士,在秦淮河停云水榭题了一副怀古的楹联,将秦淮河的前世今生说了个明白。所谓停云水榭,是秦淮河畔的一个亭台。这亭台名字中的“停云”,意为停止不动的云,最初源自于晋代大诗人陶潜的《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译文:云雾密集停云亭,蒙蒙的雨雾)。”
他曾在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停云亭是专门用来思念亲友的)”所以后世多用作思念亲友之意。潘恩的楹联是这般写的:“一曲后庭花,夜泊销魂,究是三生杜牧;东边旧时月,女墙怀古,我如前度刘郎。”
金陵秦淮,从唐朝到大明王朝,一千多年没变过样子。白天是江南水乡,小家碧玉;晚上摇身变成一眼的秦楼楚馆,搔首弄姿。讲到秦淮河就不得不提“秦淮八艳”在秦淮河历史上留下绚丽多彩的一笔。
3、1624年,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连回光返照的机会都没有了,但却有一个绝代佳人降生在秦淮河畔。她就是董小宛。董小宛名叫董白,字小宛,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之一。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4、明末将领吴三桂投在闯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长城要塞,抵御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受尽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麾下另一将抢夺陈圆圆。吴三桂迷恋与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将军一怒为红颜,自此吴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
5、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她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钱谦益的爱妾柳如是力劝钱以身殉国,钱也同意了,大张旗鼓地对外声明后,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
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探手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凉了,怎么办呢?”不肯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被人救起。后来,柳如是多次变卖家财,资助抗清武装。
6、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李香君爱慕侯方域的一表人才,更欣赏他的气节道义。为了抗拒高官田仰的逼娶,她不惜跳楼以死明志,血溅桃花扇,成了一段美谈。
后来,李香君为逃避清军,一路颠沛,病倒了,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好友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7、顾眉生即顾媚,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
龚得顾媚甚宠爱,受为一品封典。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顾氏曾多镒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8、寇白门又名寇湄,金陵人。崇祯十五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嫁给了声名显赫的大明勋臣保国公朱国弼。寇白门进朱家后一直忍垢含屈,走的时候却极有尊严。这尊严不仅仅是用二万两银子换来的,更是凭她重义守信,一诺胜万金的高洁品行博得的。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
9、卞玉京名赛,后来自号“玉京道人”。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忧郁的气质令吴不由倾倒。天有不测风云,田国舅下江南选妃,圈定了卞玉京。卞玉京知后托人告知吴,表达自己愿托付终身。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玉京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有负卞玉京一片衷情。后来,卞玉京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
10、马湘兰明代女诗人、女画家。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王稚登。马湘兰痴心恋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鸟,以脱离青楼生活;而王氏因怀才不遇未能高就,不愿伤害这位红颜知已,始终不提迎娶之事。
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
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和遭遇?
成语应该是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拼音:
huái cái bù yù
解释:
怀:怀藏;才:才干;才能。很有才能但是没有碰到赏识和重用他的人;没有施展的机会。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语法:
怀才不遇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郁郁不得志。
示例:
高曾祖考,俱是怀才不遇的秀才。
近义词:
黄钟毁弃、大材小用、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反义词:
脱颖而出、怀宝迷邦、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