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算命网,中华文明到底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

2024-07-19 12:47:22 75阅读

中华算命网,中华文明到底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

中国究竟有多少年的文明历史?

你不要跟我提什么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我们这里说的是“文明历史”,野蛮人、原始人、穴居人什么的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没关系,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判断是否“文明”?

中华算命网,中华文明到底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第一个提出, “文明”有三个特征: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建筑,只要满足其中至少两个条件,就可以称之文明。但我国的一些专家偏要认为,还需要加上第四个条件:冶金技术。由于冶炼青铜是最早被人类掌握的冶金技术,所以青铜器就成为了他们眼里衡量文明与否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红铜还不算哦。

【商代出土的簋。】

这实在不能怪这些自作聪明的学者,中国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却一直是一本糊涂账。

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历史著作当属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代。但其中有确切年代的只能上溯到周厉王时期,当时,周厉王堵塞言路致使国人暴动,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这被称为“共和元年”,后世史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这是公元前841年。

太史公权威在此,中外各大家还都是给点面子的,所以大家对“共和元年”之后的中国历史没什么意见,但对那之前就不是那么客气了。比如胡适提出,东周之前都不能算历史。

【周厉王堵塞言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言也没有让他警醒,最终导致国人暴动。】

打人不打脸,但事实上很快就打了。1928年,安阳的殷墟被发掘出来,这里不仅被发现有高大的城墙、威严的宫殿,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其中的青铜器尤其精美,让全世界惊呆了眼球,发掘出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这回专家们没话说了,既有甲骨文(文字),又有青铜器,商朝无可异议的成为可信的历史。

但崇古的中国人心里还有个执念,不是一直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吗?这加上商朝,最多也就3500年啊,说好的夏朝呢?说好的三皇五帝呢?

【司母戊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一代大师顾颉刚考证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录,发现越往后,对夏朝的事情描述的越清晰,所以夏朝很可能是周朝统治者为了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而捏造出来的,然后经后世流传,虚伪附会上的故事越来越多,这就是他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后来,美国女学者萨拉*阿兰更是提出,夏朝历史跟商朝历史十分类似,可能是周朝统治者夺位不正,因此杜撰一个商朝灭夏的故事,说明自己也是天命所归。

【顾颉刚说大禹是一条虫,你相信吗?】

建国以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出土,根据碳14测定,年代大约处于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之间。这里不仅发现了宫殿、符号文字,还有车轮的痕迹,说明祖先们已经掌握了轮子的技艺,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器和鼎,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冶炼青铜器的作坊。用考古队长的话来说:这里摸到了一个王朝的脉搏。

中国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但国内外仍有一些声音质疑二里头文化中的文字还未完全被翻译出来,不能证明它跟夏朝有直接联系,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文字符号,跟商朝甲骨文区别还是很大的。】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青铜爵。】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这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上古历史的工程,其中动用了碳14年代测定神器,还调用了各种天文学记录。

2000年,该工程结题,《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根据该表,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中国历史的准确年代往前推进了1200多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度饱受质疑,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物。其实,科学是不怕质疑的,科学是欢迎质疑的。甚至可以说,科学就是百般证明自己是错的,而不是拼命证明自己是对的。只要自己使用的是科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为什么要怕质疑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推断: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发现的实物不是假的,不管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夏朝的遗址,中国在4000年前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也没必要过于纠结,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祖先不可能在4000年前一夜之间踏入青铜时代,之前三皇五帝时代的精彩神话传说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要得到举世公认,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至于有人提到中西考古标准不一,我们也完全可以用证据和数字去挑战西方的考古结论,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名画:特洛伊之战中的阿基里斯大战赫克托。有人质疑西方以荷马史诗作为信史,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也很不“科学”。】

没有异议的是,从商朝开始,中国的青铜器达到鼎盛,全国各地都出土了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真是百花齐放。这些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不仅有兵器、农具、工具、车马器,还有酒器、食器、乐器、货币等等,仅仅酒器就有角、觯、爵、尊、壶等二十多种。

到了现在,这些青铜器不仅承载了历史价值,还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被收藏者所青睐。其中最有名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司母戊方鼎,还有非常精美的四羊方尊,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被称为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之一。

【造型精美的四羊方尊。】

在我国各地的考古发掘中,最有名而神秘的莫过于四川的三星堆。据碳14分析,出土器物大多来源于公元前11-12世纪,对应于商代。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提到过商代控制过巴蜀地区,因此三星堆文化很可能是传说中的古蜀文明。

在已经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一座两米多高的青铜大立人,眼睛严重凸出,历史学界公认为是古蜀国王:蚕丛。另外还出土一棵高达4米的青铜神树,也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这些宝器出土以后,让世人叹为观止,在秦占领巴蜀之前,相对于中原文明,蜀地一直是边远化外之地。

现在大家看到,在文明的边缘地区也曾是如此华美,那么我们的祖先是不是还创造了更多光辉灿烂的精彩?接下来是不是还会有更多考古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呢?

给文明以岁月,不如给岁月以文明,我们不用去纠结我们祖先的文明是否更久远,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曾经达到的高度,最后反思我们当代人应该做点什么呢?

【三星堆出土的巨型铜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秀丽华美。】

中华文明究竟是文化没中断过还是文字没中断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没有中断过,文化更没有中断过。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虽然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却是从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没有之一。

一个国家的文明,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建筑物、器具、天文历法等等,而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没有文字,文明得不到传承,行之不远,只要文字不中断,文明就不会中断。

中国的文字,从结绳记事,到成体系的甲骨文,再到后来的铭文,大小篆,直到现代的简体字都是一脉相承,她承载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

反观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由于种种原因,都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断流,戛然而止。

而这些消失的文明,多是偶然因素或被考古学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1839年,美国人才发现印第安人的玛雅文明,1922年,考古学家才发现古印度文明。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文明虽然曾经辉煌,但是因为文字不再被人使用,文明得不到传承而消亡。

虽然这些消失的文明,因为血缘关系,他们的后裔还大量存在,文明的遗迹也存于世,但因为缺失了文字,文明就此戛然而止。

而中华文明,不仅华夏血缘遍及世界各地,文明遗迹仍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更新。更难能可贵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经典,稍微接受过教育的现代人,读起来豪不费劲,古人的喜怒哀乐,体会起来是那么亲切,也只有中华文化能做到这一点。中华文明的魅力也正源于此。

总之,中华文明,不管是文字还是文化,一以贯之,从来没有断流过,并且都能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自我革命,重新发展壮大。这就是今天我们面对来自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的挑战时的底气所在。

我是中国历史文化爱好者,欢迎关注我。

你觉得应该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二、怎样传承中华文化?

虽然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中得以复兴,但由于中华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再加上本身专业性较强,因此在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下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尚且需要努力。

首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以上精髓值得流传,更需要有影响力的载体去传播。比如中国精英阶层拥有普罗大众欠缺的人脉、社会资源等先天竞争优势,如果可以通过他们的名人来传播中华文化,可能会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的名门世家也前仆后继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推崇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奉行的“立德”、“立言”、“立业”的志向和胸怀,不比西方贵族精神逊色。

其次,中华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以文本本身为主,因此显得客观性、专业性、说教性较强,因为缺少趣味性从而不能很好地被受众接受。如果能在传播过程中适当增加其娱乐性、以及受众的体验性,可能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的古装剧也带火了剧中提及的中华文化、历史遗迹。影视剧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世界,而观众对影视剧的解读常常融入了主观色彩,并且根据剧情的推演将景点们连成一个有关联的系统,因此影视剧中的中华文化对于受众来讲就不再是碎片化的客观景点本身,更是为游客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再比如说这些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也吊足了大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比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百心百匠》等一批传达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主题的文化类综艺诞生,口碑与在社交媒体引发的讨论热度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超过50档,其中既包括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卫视的《儿行千里》《阅读·阅美》《非凡匠心》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