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会:慢热型知识服务类产品分析

文章将从产品发展路径、功能迭代、用户与需求分析、产品功能、拉新流程来分析樊登读书会这款产品。
截止2018年4月,樊登读书会的用户活跃数已经到105.66万。分会授权点遍布全国各地达2013家。
文章将从产品发展路径、功能迭代、用户与需求分析、产品功能、拉新流程来分析解答上面的问题。
一、产品概况1.体验环境2.产品介绍

3.早期发展路径:
2013年11月,樊登读书会微信公众平台诞生,当时的授课形式是在微信群里,樊登同时用两个手机给两个加满人的群授课。
在早期,樊登为大家讲解书的形式成了樊登读书会产品的基调。当时的部分用户反馈:不是没有时间读书,就是读书时精力无法集中。通过用户的不断反馈,樊登读书会也不断地在打磨讲书的内容和自身的讲解能力。
虽然樊登读书会的内容很好,但是每次微信群的直播内容无法沉淀,之后改为了录制形式进行授课,每人每年300元,可以线上收听每周一本的讲书音频。
2014年3月28日,樊登读书会在上海绿地会议中心举行了第一次线下读书分享活动,随后在厦门成立了第一家分会。分会模式成形后,在2014年10月,于西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招商加盟大会,接下来三个月分会不断扩张壮大。
2015年1月,北京分会成立后,迎来了来自联通创投的天使轮融资,之后一个月,樊登读书会APP1.0版上线。
4.产品热度发展路径

樊登读书会整体搜索指数(来源于百度指数)。
从搜索活跃指数能看出:樊登读书会从2015年产品上线,在2016年6月活跃数猛增,2017年4月出现第二个高峰期,今年5月达到第三个高峰期。
这三个时期分别发生了什么?笔者去网上寻求那段时期的相关性,整理如下:
第一个高峰:2016年6月16~25日,搜索指数2739
樊登在《罗辑思维》代班罗振宇讲解的《联盟,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视频音频资料放出,收获罗辑思维用户的关注。
第二个高峰:2017年4月23~29日,搜索指数2204
2017年,借世界读书日联合各大媒体举办《我是讲书人》,推出“入会续费,买1年送2年,买2年送2年”的活动,获得大量关注。
第三个高峰:2018年5月6~12日,搜索指数2814
樊登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中露面收获《奇葩说》观众的关注,也是在这个时期,樊登读书会推出了免费体验2个月会员活动,我的身边出现樊登读书会的内容频次比以往高了不少。
总结大致发展路径:
2013年创立→早期微信社群运营→2014年公众号运营+设立各地分会→2015年联通创投天使轮,樊登读书会APP上线→2016年通过《罗辑思维》被更多人关注→2017年举办《我是讲书人》→2018年《奇葩大会》引流,全新版樊登读书会APP。
二、迭代分析1.产品迭代记录表

2.迭代分析
在观察产品迭代记录中,笔者注意到一个从2015年12月15日上线的笔记漂流功能。


什么是笔记漂流?
官方的解释:
笔记漂流是读书会的原创阅读模块,通过上传读书笔记与其他用户匿名交换读书笔记来增加阅读趣味性。
用户在通过手机拍照上传书籍片段并发表阅读感想之后,会随机收到一份其他用户的读书笔记。收到笔记之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收藏或者撕毁。
收到同时会随机获得随这份笔记附带的一张邮票,增加用户的笔记乐趣,集齐特定的一套邮票可以获得大量积分。
收到其他用户的笔记可以选择收藏或者撕毁,被收藏笔记的用户可以获得系统赠与的积分。
笔者猜测该功能的目的是增加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增进用户使用体验,增加用户黏性。
但是,在2016年10月17日的3.5.0版本之后,再没有优化笔记漂流功能的记录,笔者推测笔记漂流功能在3.50版本以后被砍掉。
笔记漂流功能的消失原因推测:
3.分析总结
樊登读书会从开始的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到线下课的开展,到APP上线,一路走来产品的形式不断地发生着演变,但核心的内容从未变过,内容的稳定成就用户群体的稳定,
关于成立分会的逻辑:听书产品制作的边际成本为零,可以在互联网上无限推广,但线下读书会对于樊登团队来说,属于重度运营,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
如果把直管分会开在全国线下,必然会大大提升运营成本,这时候招商各地代表开可以是不错的选择。
各个城市的当地人成立分会,负责重度的线下运营,而樊登核心团队则把精力投入在边际成本为零的讲书以及APP的产品打磨上。同时各地当地分会在产品拉新的转化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用户与需求分析1.产品用户分析

从易观万象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

在一天中用户活跃高峰期在中午12点以后,和21点以后。这正好是整块的个人安排时间来收听书籍内容。

2.行业用户分析

从易观数据分析,24-35岁,中低收入的女性用户对知识付费的需求占比在不断扩大,重点是中低收入人群。知识服务解决了这类群体对于社会压力的消解和对知识的追求,24-35岁的女性也是学习孩童早期育儿和家庭知识的高频阶段。

四、用户需求分析1.用户需求分类
并非所有爱读书想要自我提升的用户,都是樊登读书会的目标用户。在知乎的“樊登读书会怎么样”话题中,大部分评论都是不支持樊登读书会的。
原因概括来说,就是樊登的解读偏个人化,通过樊登读书会得不到客观全面的书籍知识。除了杠精,也确实有一部分用户喜欢自己找书看,主动地阅读和独立思考。
那么在读书上,樊登读书会的用户具备怎样的特点?

笔者把选书能力,主动性,阅读能力归纳为「读书能力」,把想获得书籍知识和拓展知识盲区归纳为「读书意愿」,区分为:读书能力强、读书能力弱、有读书意愿、没有读书意愿四个用户需求象限,每个需求象限对应了不同的知识类APP。
(右上)读书能力强,读书意愿强:
(左上)读书能力强,读书意愿弱:
(左下)读书能力弱,读书意愿弱:
(右下)读书能力弱,读书意愿强:
注:对于用户需求的划分,把目标用户定义为读书能力弱但读书意愿强的需求类型,是笔者带有一定的主观猜测,不属于官方的解释,如果有不正确之处还望指正。
2.产品与用户需求匹配分析
对于读书能力弱但读书意愿强的用户,樊登读书会刚好能契合他们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关于笔记漂流的问题。
笔记漂流功能,更适合自主性读书后主动输出干货读书笔记的用户,显然这是(右上方)第一象限的用户类型。
得到最近推出的“知识城邦”功能本质就是笔记漂流。即使得到的用户产出质量很高,但得到也很克制,目前只放出得到老师和得到核心工作人员以及被转载精选的读书笔记。
笔者还认为得到知识城邦源自于学习小组的运营经验积累,如果说得到订阅专栏是只做头部内容的知识服务,那么知识城邦就是只做头部知识类的信息流,即使用户在花时间刷知识城邦,那也是在“帮用户节约时间”。

樊登读书会的目标用户(右下角),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笔记能力,笔记内容产生偏少,用户对听书领域的目的性不强,引发共鸣的机会就很小。
笔者在网上查笔记漂流的相关网页,没看到有人专门评论过这个功能,从当地分会会长那了解到,很多人用过一次就没有用第二次了,由此可推断,功能被下架的最大原因就是使用率太低,低的原因就是笔记漂流功能与用户属性不符。
如果再细挖樊登读书会的典型用户特征,可以从樊登读书会APP的内容设定来看。
五、产品功能1.功能结构

从功能看用户定位
知识超市是2017年12月上线的新版块,入口在“我的”标签栏中,放在“积分商城”旁。知识超市的内容主要是亲子家庭类,其中,育儿类内容占据80%。
能看出,知识超市针对的用户群应该是以女性为主,而且用户大概率已经有孩子,他们重视孩童教育知识的获取,热爱学习和分享。其中有一部分的用户在工作中要做管理,也需要一部分领导力相关的知识。

2.KANO模型3.核心功能分析
「会员听书」和「每日文章」更新是用户高频使用的核心功能,笔者将从业务目标、用户目标、使用场景、衡量指标来分析这两个功能。
(1)会员听书

核心功能:会员听书
体验转化率=续费的体验用户数/体验的用户数
第一次续费率=第一次续费会员数/第一次会员到期的用户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