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动态能力理论
6.1 动态能力理论6.1.1 动态能力理论提出的背景
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Prahalad 和 Hamel 教授的核心能力理论已经成为指导企业建立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注意到,在动态环境中,竞争优势难以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因为:
(1)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和侵蚀。研究者认为在技术不断变化和消费偏好多变的动态环境中,存在着不断创造一连串暂时竞争优势和不断迅速模仿竞争优势的现象,这说明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并随即被侵蚀。核心能力理论所谓的持续竞争优势,其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而持续性是建立在多个竞争优势的不断更替之上的。
(2)竞争优势产生于竞争对手的互动中。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为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动因,许多行业的竞争规则改变,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紧密联系世界的信息流使对手能够更快地感知企业的行为并迅速做出反应,研究者认为一个战略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实施的措施,也取决于对手、顾客和其他参与者的反应。一个战略所引起的涟漪将通过对手和消费者扩散出去,然后再反射回企业自身。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反击的多重波浪所致的复杂互动行为决定了竞争效果。这意味着在动态环境中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自己如何做,同时也取决于对手如何反击及反击的程度。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动态博弈中形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成为与竞争对手互动效果的概念。
正是由于在动态环境下难以存在持续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理论在动态环境中必然难以发挥作用。核心能力本身存在的刚性缺陷,使得核心能力理论难以进化为可以指导处于动态环境中的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理论。因此,能力学派的另一个分支——追求以迅速进行资源整合获得动态环境下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并且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6.1.2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1.动态能力的内涵
自 Teece 和 Pisan 于 1994 年在《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 An introduction》一文中提出动态能力以来,动态能力理论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们所关注。但是,一个显著特点是:虽然许多学者都接受了动态能力这个概念,但是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的解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1)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Teece、Pisano 和 Shuem(1997)认为在全球市场上的胜利者是这样一类企业:具有有效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了识别作为优势源泉的企业特殊能力的范围,解释竞争和资源的结合是怎样被利用、发展和保护的,Teece 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来强调开发那些企业现有的和外部存在的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环境的企业特殊能力。Teece 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挖掘竞争优势新来源的一种逐渐显现出来和潜在的综合理论。Teece 认为「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
(2)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Kathleen(1998)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Routines)或流程(Process),它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包括复制、转卖常规惯例,被经理们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Zott(1997)认为,在一段时期内每个企业都通过模仿或试验来改变、选择和保持一个独特的资源配置,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指导公司资源建构发展的常规程序。动态能力是融入在指导企业资源重构、演进和运营常规中的日常组织程序。
(3)动态能力是一种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Subba 和 Narasimha(2001)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人体有能力应对生物环境),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的业务的知识特性。知识的有用性来源于头脑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帮助人们融会贯通,也就是知识具有跨越时空转移的特性,这样,产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知识是一致的,动态能力帮助公司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动态环境。
(4)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认为,能力可以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2.动态能力的特征
(1)动态能力与竞争环境的密切相关性。Kathleen(2000)等学者认为在一般的动态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复杂的,有效的动态能力依赖于现存的知识,可以促进流程的可预见性;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简单,简单的常规惯例使经理们广泛关注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将自己锁定在具体行为或过去的经验的运用之中,有利于迅速地做出决策以适应环境。学习机制和获得经验的速度引导动态能力的进化。Kathleen 的这种观点隐含了一个命题,即动态能力在不同的环境特征下其作用特征不同。这一命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持。
(2)动态能力特征与核心能力相似,并具有开拓性。黄江圳、谭力文(2002)认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如企业的动态能力也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但动态能力理论是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因为倾向于以具有强烈路径依赖的经验性学识为基础的再生性动力,并不能改变能力中的惯性,动态能力只有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
(3)动态能力具有开放性。黄江圳、谭力文认为,建立在开拓性动力之上的企业动态能力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了内部知识与吸收性知识的产物。因为吸收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与能力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所以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建立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的特殊能力。这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化积累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论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动态能力由于其开放性而显现出灵活性,减少了能力中的刚性之不足。
(4)动态能力具有复杂性和难以复制性。根据多个学者的研究结果,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非常复杂,连企业自身都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更别说它们的竞争对手了。前面提到的动态能力与环境密切相关,也表明了它的复杂性。Teece 等人认为,动态能力建立在一组流程的基础之上,要正确认识支撑某一种能力的所有相关流程并不那么容易。同时,企业流程的紧密联系性导致组织能力系统的不同层次都表现出一致性,如果改变企业内某部分流程,就必然会引起其他部分流程的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动态能力的复制就变得非常困难。正如 Teece 所说,对成功模式进行部分复制或模仿不会产生任何收益。另外,隐含在组织流程中的核心知识难以编码和理解,也是动态能力难以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动态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也进一步增加了复制的难度。
表 6-1 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