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转基因”,无需畏惧如虎
5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做客河南农业大学,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许智宏看来,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但他同时表示,由于人们对于转基因的认知问题,可能会阻碍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发展。(5月26日郑州日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食品安全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转基因也一度成为科学、生态的代名词。但是,随着转基因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人们有了新的认知与解读,对于转基因也越来越持反对态度。而且,在最新指导“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明确规定“慎重推广转基因”。然而,转基因真的就如“洪水猛兽”一般可怕了?其实,看待转基因,我们更应该理性、科学,不要人云亦云。
一方面,转基因在我国滥种、滥卖的现象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对市场上转基因食品情况进行过调查。在对大米的三十多个抽样中,检验结果显示:样品中有10份是疑似转基因,有5份是确认无疑。“转基因的滥种滥卖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他已经进入了我们的餐桌。”崔永元说道。可以看出,在当前转基因技术未能完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确需要慎重。
另一方面,如今人们谈转基因“色变”,其实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很多是源于误传和误解。网上有一篇名为《军人用两杯水大败转基因专家》的文章,大意是:某人准备了两杯分别溶有一种转基因物质的水,让专家喝下,因为专家不敢喝,以此证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而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只能把目光投向少数意见领袖。因此,信息不完全的老百姓便信以为真,对转基因心生芥蒂。
其实转基因并非“洪水猛兽”,还需“慎重”对待。转基因在大自然当中一直存在,是可以自然发生的,正如今天看见的物种也是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演化而来。现在科学家进行的转基因研究,同自然转基因相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精准性和科学性,是实验室长期研究的人工“物竞天择”作用。可以说,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风险也是可控的。如碘盐中的碘和肉制品中的亚硝酸钠,在低于一定标准是无害的。所以,消费者要像对待食品添加剂一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食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转基因农产品现阶段仍存在安全风险问题,但同时,也为农业发展特色路提供了一强有力的支撑。这些年来,我国虽然不再是单纯的“靠天吃饭”,但也没有必要盲目的质疑“转基因”,要想真正的让转基因在农业上大放异彩,还需要相应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和宣传力度,使我国转基因食品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