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弹夹,cf机枪子弹怎么才可以加到最多?

2023-10-05 22:21:03 286阅读

机枪弹夹,cf机枪子弹怎么才可以加到最多?

1.

cf的机枪常规配置都是两个备用弹夹,有三种方法可以增加子弹数量,开通cf会员,能够增加一个备用弹夹量

机枪弹夹,cf机枪子弹怎么才可以加到最多?

2.

开通七个背包,并在6个背包当中装备盘龙,只留下一个背包装备炼狱,每个盘龙能够增加20发子弹,6盘龙增加330发子弹。

3.

购买机枪弹夹和生化弹夹,机枪弹夹增加一倍载弹量,生化弹夹增加1.5倍载弹量,但是生化弹夹只有在生化模式中才能使用成功。

现役最优秀的通用机枪是哪款?

军迷都知道,通用机枪的鼻祖是二战前德国研制的MG-34,但真正将通用机枪发扬广大的,却是在MG-34基础上改进而来的MG-42,在突尼斯战役中一战成名而名声鹊起,成了战时盟军官兵的恶梦,于是,就有了“希特勒电锯”的绰号,此乃拜美国大兵所赐。(美国M-60)

战后,有多国研发了通用机枪,其中,包括联邦德国将MG-42原7.92毫米口径改成了7.62毫米,就成了一挺MG-3通用机枪。

此外,还有法国7.62毫米AANF1、 比利时7.62毫米FN MAG、苏联7.62毫米PKM、美国在MG-42基础上研发的M-60、德国HK-21、中国5.8毫米88式通用机枪等。

(中国88式)

这几款战后研发的通用机枪,可谓各有千秋,法国7.62毫米AANF1枪管质量较差,重心靠后,总体性能欠佳,因此这款1952年研发的通用机枪,是性能最差的。

美国的M-60、苏联的PKM都是经过越战实战考验的比较经典的通用机枪,在全球的销量也非常高。

(比利时FN MAG)

中国也仿制了苏联的PKM,被命名为80式通用机枪,性能远在国产67系列重机枪之上,但仅少量装备了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几大军区的特种部队。

联邦德国MG-3依然保留了MG-42的高射射,是战常上的“吞弹巨兽”,子弹供应依然是个问题,所以个人并不看好此挺通用机枪。

(联邦德国MG-3)

德国HK21,与G-3突击步枪相同,甚至许多零部件都可互换,外形上两者也很相似,可以视作是G-3的机枪型,采用弹匣和弹链双路供弹,可实施单连发射击。

中国88式通用机枪,由于采用的是5.8毫米小口径子弹,弹丸在远距离的杀伤力有限,本身打算当营连级的火力支援武器;现在,都已下放到步兵班,取掉笨重的三脚架当班用机枪用了。

(苏俄PKM)

比利时FN MAG集各国机枪优点于一身,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通用机枪,该枪已装备包括美、英等国在内的至少75个国家以上,总产量在15万挺以上。

个人以为,经过综合性能比对,包括枪重、射速、有效射程、动作可靠性、在军界的知名度等,比利时FN MAG能成为现役最优秀的通用机枪。

为什么不一次装满上百发呢?

如果有力气拿装满100发子弹的步枪,那干嘛不去抗机枪呢?步枪当机枪使十分不妥,就好比拿核载500公斤的皮卡车去拉5吨重的货物一样,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的最后结果就是报废,步枪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问题似乎成为全世界军迷共同的疑问,为了以最客观的形式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网友曾经做过这个实验:分别使用AK-47和M4A1两款自动步枪各自连续发射10个弹匣的300发子弹,以证明步枪有限的承受力。AK-47的表现是:当连续射击5个弹匣150发7.62mm子弹以后枪管护木开始冒烟;当发射到第7个弹匣时护木开始出现明火燃烧现象,实验不得不终止,证明AK-47自动步枪连续射击的承受能力为不超过210发子弹。M4A1的表现为:当连续发射4个弹匣120发5.56mm子弹后铝合金护木开始冒烟;当发射到第8个弹匣时枪管发红;换上第9个弹匣并拉机上膛后子弹发生炸膛,枪械报废,实验停止,证明M4A1自动步枪连续射击时的承受能力为不超过270发。可见为步枪安装装满上百发子弹是一种超出步枪承受能力的行为,如果战况确实有连续射击需求,最好的做法是使用机枪压制,而不是用步枪突突。

▼下图为连续射击后发生炸膛的M4A1自动步枪。

举个例子,2009斯里兰卡政府军在剿灭猛虎组织时9人步兵班组的火力配置为4名装备81-1式自动步枪的步枪手,5名装备81式轻机枪的机枪手,每个班分为4个战斗小组,每组2人,每2人当中1人担任步枪手,另一人担任机枪手,班长也为机枪手,弹药基数与我国步兵一样,步枪手为5个30发弹匣,机枪手为2个200发弹鼓。可见,即便是火力孱弱的斯里兰卡陆军在丛林剿匪作战中也没有做出为步枪安装百发弹匣的事,而是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火力持续性的问题,实在没必要为步枪装满上百发子弹。

下图为正在指挥战斗的斯里兰卡陆军步兵班的班长,他手中的武器为81式轻机枪(与伍六一的同款,只不过伍六一的机枪是30发弹匣供弹,而他使用100发弹鼓),他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侧各有一个战斗小组。

实战中步枪的战斗射速只相当于理论射速的1/10不到,步枪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发展为自卫型武器

我们以56-1式自动步枪为例,该枪设计射速为600发/分钟,理论战斗射速为40发/分钟,仅仅是纸面上的理论战斗射速就已经远远低于理论射速了,那么在实战中究竟能达到多少射速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在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的老山收复战斗,经过持续26天的炮火准备过后,陆军第14军40师118团2营5连步兵开始向老山主峰冲击,经过5小时20分的激烈战斗后5连官兵在副连长张大权的带领下成功占领老山主峰。第一个登上老山主峰的人就是副连长张大权,他牺牲前所使用的56式轻机枪100发弹鼓还剩下60发子弹,而第二个登上主峰的2排排长只发射了不到60发子弹(第二个弹匣里还有10余发),许多牺牲在战斗中的官兵甚至一枪一弹都未打过,生还的官兵开枪最多的也不超过3个弹匣(即90发子弹),全连弹药消耗不及1/3,战斗就结束了,实战中连机枪都没有达到战斗射速,而步枪的战斗射速就更低了,如果从战斗开始算起,步枪的战斗射速平均不到5发/分钟。

▼下图为发起攻击前合影留念的我军步兵班组,步枪手的弹药基数就是胸前弹袋里的3个备用弹匣以及枪上的1个弹匣,一共150发,机枪手除了枪上100发弹鼓以外,腰间还有一个100发备用弹鼓,一共200发。

也许有读者会这样质疑:这只是攻坚战,如果是阵地战,步枪的战斗射速会不会更高呢?那我们就再例举一个典型的阵地战——李欣海高地防御战。该战斗是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代理排长李欣海率领15名战士固守孤立的142号高地,越军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55天的时间里轮番向这个小山包发起进攻。李欣海的防御战术为:500米~200以内的目标呼叫炮火覆盖,100米以内用机枪扫,50米以内用手榴弹和定向地雷炸,30米以内才用步枪射击或者肉搏。而实战中越军很少能有靠近我军阵地100米以内的机会,因为我军在很早以前就将这一整片区域的射击诸元测算好了,只要步兵呼叫,130mm和152mm榴弹炮立马就会覆盖目标位置。因此当越军放弃进攻以后,李欣海高地上的官兵弹药只消耗掉54%,而且大部分为手榴弹和地雷,连机枪都没打过几轮,在指挥员李欣海牺牲、电台损坏无法呼叫炮火的危机关头,士兵们用得最多的武器依旧是手榴弹和地雷,当战壕被突破的一瞬间甚至有3名战士抱着炸药包引爆与越军同归于尽,其中就包括机枪手周忠烈。可见步枪在实战中正在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为步枪装满上百发子弹这种事纯属多余的圈圈。

▼下图为正在使用81式自动步枪向敌人驳火的我军战士,不远处的植被以及被炮弹炸秃,两山轮战期间我军使用最多的武器是火炮,单兵轻武器作用比较有限。

即便是改装的大容量弹匣都很少有超过75发的,达到100的绝对罕见

所谓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否认步枪有使用大容量弹匣的事实,比如说阿富汗武装分子的武器作坊就曾经为AK-47制作过弹容45发的大容量弹匣;美国民间射击发烧友也曾向工厂定制过弹容40发的5.56mm自动步枪弹匣;朝鲜陆军边防部队则试用过弹容为50发的弹筒;而游戏中的旋风AK则使用弹容为60发的弹匣。超过75发的步枪弹匣确实不多见,就更别提100发的弹匣或者弹鼓了,可见即便是不太严谨的民间以及不太专业的武装分子也没有“装满百发以上子弹”弹匣的需求。

▼下图为使用75发弹鼓供弹的95式班用机枪,通常只有机枪才会有大容量供弹需求。

如果在战场上遇到一群手持大容量弹匣的敌人,对于是我方士兵而言那绝对是绝好的、世间罕见的练手机会,因为这群人的战斗力绝对是渣。正规的、有战斗力的军队或武装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战士使用增加弹容量的非主流方式来解决火力持续性的,万一真的出现了有使用步枪来解决火力持续性的战况时,部队也会为士兵配发扩展弹匣,而不是扩容弹匣。回到上述敌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老兵一定会让没有射杀过敌人的新兵用这群手持“旋风AK”的非主流来进行现场实战练习,通常这种战斗会在一片欢愉的气氛中结束,负责指挥本次行动的排长或者士官可能连炮火都懒得呼叫,这就是使用“装满上百发子弹弹匣”的结果。

▼下图为使用弹匣并联器扩展弹匣的自动步枪,实战中士兵宁愿使用扩展弹匣也绝对不会选择能装上百发子弹的扩容弹匣。

美俄德日军人一身装备各值多少钱?

单兵装备就是一个士兵所携带的战争装备,装备的先进程度具体看士兵所属国家的实力而定。

可以这样说,单兵装备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士兵战斗力的强弱,也是背后国家国力强盛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士兵的单兵装备方面,当属美国和德国最为豪华,他们各有所长,基本可以并列,而苏军次之,日军垫底。

一个国家的单兵装备越好,那么这个国家士兵在打仗期间的信心就越足,和贫弱的国家打仗,武器装备的优势一下子就能体现出来。

当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一个联队就能追着中国一个师打,这就是武器带来的差距,毕竟战争打的就是武器装备和后勤。

而一说起单兵装备,那可以说的简直太多了,比如钢盔、腰带、弹药、弹盒、水壶、军靴、手榴弹、急救包、工兵铲、指南针、望远镜、防毒面具、军衣等单兵必不可少的装备,要是一展开,是需要大量文字来陈述的,今儿咱只说枪械武器。

德国作为轴心国巨头,武器质量自然没得说,性价格比较高,除了美国,没有其他国家可以与之比肩,那么多的科学家在德国本土拼命研发的成效可不是盖的。

德军单兵装备

德军二战期间步枪主要以98k单发步枪为主,射程远,威力大。是二战期间最好用的旋转拉栓式步枪,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这把钱大约售价$28美元。

手枪则是鲁格p38手枪,这是一种半自动手枪,直到二战结束时德国还在大量生产。每把手枪大约售价$13美元。

二战德军除了步枪手枪之外普及率最高的就属冲锋枪了,德国的MP40冲锋枪由MP38改进而来,可以大量生产,且造价低。其重量轻便、可折叠、精准度高、火力持久。在野战和巷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每把售价$24美元。

接下来才是德军战场上性价比最高的武器,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MG34通用机枪作为二战德国最早的的机枪,給盟军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虽然其凶猛程度比之MG42通用机枪更高,可是因为复杂的工艺水平和昂贵的造价,所以其普及率并没有MG42通用机枪高。每把枪$215美元。

后来德国为了战场局势做出了改进,研制出了MG42通用机枪,这款武器在射速方面虽然稍微逊色MG34,但却被其巨大的产量所弥补。盟军将这款武器称为“希特勒的电锯”,这主要因为它射击会发出布片撕裂的声音而得名。售价$117美元。

STG44突击步枪,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售价$138美元。

为了对付苏军坦克,后期的德军甚至还配备了火箭筒专门攻打苏联的坦克。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德国的虎式豹式打不过,只能让士兵扛着火箭筒往上怼。具体价格没找到,想必也不便宜。

美军单兵装备

美国财大气粗,每个士兵都配备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也是半自动步枪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最后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美军又改进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变为M1A1半自动步枪。两款分别售价$131美元和$65美元。

除了这两款,美军后期还装备了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但也只是少量,售价$297美元。

汤普森冲锋枪又叫芝加哥打印机,最早的型号为M1921。后来就成了美军和盟军的装逼神器,在哪儿都能看见。售价$70美元。后来则被1942年出厂的M3冲锋枪所取代,因为低廉的造价而逐渐成为主流,售价22美元。

单兵装备自然还少不了美军的1911手枪,经历了一战、二战、越南战役以及波斯湾战役,算是美军的经典手枪。售价也只15美元。

最后就是美军的m2重机枪,它由著名设计师勃朗宁设计,常用于装甲运兵车和坦克车直上,既可以用来对付敌军的轻装甲也可用于防空,售价1136美元。

苏军单兵装备

莫辛甘纳作为苏军的经典步枪,在苏德战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仅48美元。

PPSh41冲锋枪也叫波波沙冲锋枪,更是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较大的容弹量,将德军大量部队拦截在巷口之中,这枪的功劳功不可没,售价45美元。

还有苏联的大盘鸡也叫DP轻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主持设计的,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价格207.34美元。

鬼子单兵装备

三八大盖这款步枪作为日军的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通常看着没枪高的鬼子兵在中国各处烧杀抢掠主要靠它,因为此枪精度高、准星好,一直被日军视作宝贝,被整整用了四十年。这也是所有步枪中最便宜的一款,只有14美元。

除了步枪之外,日军最常用的就是机枪,像大正十一和92重机枪都是基础常用款,分别是330美元和1087美元。明明效率不咋高结果制造成本比美德还高,既费钱还费力。

本文所说的单兵装备只是枪械类的一部分,但却是各国军迷津津乐道的最经典的一部分。

为什么拿弹夹在头盔上敲一下?

这就是美国电影的优点,为了能让观众有最佳的观赏体验,拍摄中往往能客观地提现细微之处,其中就包括士兵在更换弹匣时在头盔上敲一下这种细节,而最值得称赞的是诸如题主这样能在从影视剧中观察细节并提出问题和做出思考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美军士兵喜欢敲弹匣的知识:敲弹匣这个操作并不是炫酷,而是为了提高弹匣供弹可靠性的一种措施。因为美军士兵手中的自动步枪所使用的STANAG弹匣供弹可靠性是很差的,这种弹匣定型于1980年,当时北约提出了STANAG 4179(标准化协议4179),以求研发出一种通用于所有5.56×45毫米子弹的枪械,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各成员国间弹药及弹匣通用的目的,以降低后勤工作量。当时北约决定,采用M16突击步枪的弹匣作标准,其后大部分成员国跟随采用,这款通用型弹匣就是STANAG弹匣,即著名的黑克勒-科赫设计的直-弯-直型弹匣。

▼下图为使用STANAG弹匣的M4A1和M16A2两款自动步枪。

造型为直-弯-直的STANAG弹匣存在着供弹可靠性的问题

STANAG直-弯-直造型弹匣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弧度,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30弹匣,视觉上感觉比俄罗斯5.45毫米自动步枪弹匣还小。由于流畅的造型设计,使得该型弹匣具有携弹方便、操作流畅、更换迅速等优点,比如士兵在更换弹匣时只需要据枪的右手食指按下弹匣释放键然后手腕抖两下,弹匣就会从弹仓脱落;此时左手从弹药袋里取出新弹匣插入弹仓,然后用大拇指按下空仓挂机释放键,枪械的重新装填动作就完成了。STANAG弹匣直-弯-直造型的灵魂就在于不论是从弹袋取出弹匣还是从弹仓释放弹匣、装填弹匣都能始终保持弹匣两头笔直插入,使更换弹匣操作极为流畅。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其突出优点就必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STANAG弹匣同样如此。上述所讲的优点恰恰就是该型弹匣的缺点所在,由于直-弯-直的造型促使弹匣在供弹过程中产生一个子弹直接从直行供路突然变成弧形供路,然后再转换为直行供路的过程。过于复杂的供弹行程引发一个以概率形式存在的供弹故障,即子弹在通过弯曲供路部分时会发生弹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STANAG弹匣发生卡弹故障的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其发生在新弹匣上的概率为10%,也就是说10个新弹匣中就有一个存在发生卡弹的风险;而旧弹匣在子弹的多次磨合之下,发生卡弹的概率仅为0.5%。因此美军士兵们在作战时什么都可以丢弃,唯独空弹匣不会丢;战友之间借用什么东西都好商量,唯独旧弹匣免谈。

▼下图为美军视为珍宝的旧弹匣,红色箭头指示的部位就是直-弯-直造型的STANAG弹匣弯曲部分,它就是造成卡弹的罪魁祸首。

STANAG弹匣发生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对枪械和作战的影响

我们以美军装备的M4A1自动步枪为例,在战斗中不论射击模式为单发还是连发,当弹匣内的子弹耗尽、枪机在击发最后一发子弹后枪机系统就会判别“弹仓无弹”,从而触发空仓挂机机构动作,将枪机挂起。而STANAG弹匣在供弹过程中一旦出现卡弹故障时,卡住的子弹将制约供弹弹簧的作用力,从而导致子弹无法供应到位。这时候枪机在完成击发枪膛内的子弹的动作后后,在活塞的作用力下向后移动完成抽壳动作,并在复进弹簧的作用力下准备做出向前移动推弹入膛动作。但是由于弹匣内已经发生卡弹,子弹并未被供应到位,所以枪械将发生“弹仓无弹”的误判,枪机被空仓挂机机构挂起,枪械停止发射,如果射手继续扣动扳机,枪械将发出清脆的“咔嚓”声,以提醒射手弹药耗尽。

发生这种情况时美国大兵会一脸懵逼道:oh my god,劳资刚换的弹匣就打完了?将弹匣拔出来一看才明白过来——哦,特么卡弹了。这时候就需要射手将卡弹的弹匣在头盔上敲几下,使卡住的子弹复位,弹簧恢复作用力,弹匣恢复正常供弹功能,故障就排除了。虽然排除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在实战中一旦出现火力中断将会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该故障成为STANAG弹匣不可回避的重大设计缺陷。

▼下图为处于空仓挂机状态的自动步枪,红色箭头指示的部位为空仓挂机释放键,当弹匣重新装填后按下该键即可完成上膛,步枪立即进入待击状态。

解决STANAG弹匣供弹故障缺陷的办法

做为一种由设计带来的先天性缺陷,士兵们解决它的办法就是“敲一下”。在使用旧弹匣时由于磨合到位,卡弹故障率已经非常低,因此使用前可敲也可不敲;而在使用新弹匣时就必须敲了,保持弹匣的供弹可靠性在战斗中是能起到保命作用的。用敲弹匣的办法来解决新弹匣卡弹是一种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操作,有经验的老兵油子一般会在战前准备时一边为弹匣压弹一边敲弹匣,装满一个敲一个,每个敲2~3下即可;没有经验的新兵则会在战斗中更换弹匣时换一个敲一个。敲弹匣解决卡弹的原理是在敲击中震荡子弹,使弹簧作用力下的子弹均匀受力,同时排出弹匣内可能存在的倒刺边角或者异物阻碍供弹,这就是影视剧中美军士兵拿弹匣敲头盔的原因。

敲弹匣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故此许多北约国家都摒弃了STANAG弹匣直-弯-直的造型设计,用研发自己的弹匣的形式来彻底解决卡弹故障问题。比如奥地利陆军装备的斯太尔AUG自动步枪、德国陆军装备的G36自动步枪使用弧形弹匣,法国的FAMAS“法玛斯”自动步枪则直接使用直弹匣。不得不承认弧形弹匣和直弹匣是供弹最可靠的弹匣,基本上不存在出现供弹故障的问题,因此影视剧中很少见到用弧形弹匣敲头盔的桥段(国产某剧倒是曾经出现过士兵用95式自动步枪弧形弹匣敲头盔的情节,这种操作纯属无病呻吟、脱裤子放屁)。

也许是美国人太过于热衷STANAG弹匣直-弯-直造型的设计了,他们没有摒弃该设计,而是以改进和优化的形式来解决弹匣卡弹的问题。比如号称故障率达到万分之一的HK-416自动步枪,它除了改进枪械结构以外最成功的创举是改进STANAG弹匣以及马盖普弹匣的研发,将STANAG弹匣直-弯-直结构中的“弯”增加了弧度、取消弯曲部分,至此弹匣供弹故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士兵们不再需要装填前拿弹匣去敲头盔了。

▼下图为改进后的STANAG弹匣,红色箭头指示的位置为已经被弧形设计取代的部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士兵们拿弹匣在头盔上敲两下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弹匣供弹的可靠性,以此来达到降低STANAG弹匣发生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概率的目的。对于像我国这样使用惯了弧形弹匣的国家而言,“头盔敲弹匣”这样的操作是不存在,士兵们甚至有可能什么叫做“弹匣供弹供弹路径卡弹故障”都不知道,因此实战中出现丢弃空弹匣的现象并不稀奇;而对于深受直-弯直弹匣其害的美国兵就不同了,在战斗中伴随头盔敲弹匣操作出现的还有小心翼翼将空弹匣收入囊中的动作。不过话说回来,目前弹匣供弹故障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相信在将来的国外影视剧中也很难看到敲弹匣这种桥段了,不过笔者还是由衷地担心国内影视剧还会搞那种拿AK-47自动步枪的弹匣敲头盔的可笑情节。

▼下图为美军士兵手中使用马盖普弹匣的M4自动步枪,马盖普弹匣采用弧形弹匣设计,不会再出现卡弹故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