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内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内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吧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含义及内容?
中国精神,是国际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相比的中国特有的精神;民族精神,是在全球(世界范围内),中华民族(包括现在中国治下的所有民族,特别是汉族;这些民族之所以统称中华民族,是因为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特别是传统文化相同)与其他民族相比特有的精神;时代精神,是针对中华民族以前的历史而言,而今整个中华民族或国家的精神。
什么是文化精神?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自古就十分重视精神延续的国度,中国文化精神在过去的多个时代能够盘根错节、不断生长,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自觉诉求,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文献,即是这些文化精神的物质底本。今天,我们对传统的溯流与再解读,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种路径。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尚书》《诗经》这两句话联系起来,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诗经》还有一首诗很重要:“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曾说:“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表明这是中国文化思想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表达。我们简单说,有这样几个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有则(品格)、秉彝(常道))。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好是懿德)。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这四个意思,归结为“人为万物之灵”这样一个古老的信念。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在过程论上的意义,指的“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对人本身的自然和身外自然不断加以改造,使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同时,他也反对一些人单纯采用“共时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化,忽视文化具有个别的、零散的存在状态的事实,“文化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他所持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文化复兴的今天,对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进行提炼、总结和阐释,是非常必要而且有现实意义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等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都有过讨论。郭齐勇教授在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体认,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六个特质的,即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这一体认与总结堪称全面。郭教授指出:“要讲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定要建立在与外国文化,特别是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比较背景之上”。这表明他自觉运用中西对比的方式,来突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然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内容,大大地弘扬出来。”这是郭教授的宏愿,也是我们当代学者必须自觉承担的共同使命。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它在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给予各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所生活的,是一块相对封闭,又十分开阔的地域。
所谓相对封闭,是指中国的四面有很大的阻隔,比如北面有沙漠,西边有高原,东边和南边都是大海等等。这样的地域,使得别的民族很难打进来,对咱们构成致命的伤害。
如果封闭的是一个小地域,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没办法发展,同时也很容易被攻破。比如四川就是个封闭的小地域,因此它根本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扩大到中国这块地域,它就非常开阔,中华民族因此能够健壮地生存下来。尽管这块地域里,会产生各种矛盾,但是这些矛盾碰撞后,就会产生很好的融合。这一点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及古印度这些古老文明都是不一样。
除了地域因素以外,还有文化选择的因素。
咱们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比较中庸的文化,同时又有佛家和道家的辅佐,这就使得咱们这块地域的人,一向以和为贵,以团结为主题,因此做事情不走极端,能够容忍别人的存在。
当然了,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和,并不是一团和气,其实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比如咱们古代的皇权制,比如咱们古代的朝贡体系等等,都确保了主次分明。当主次分明的时候,就更容易促进团结和稳定。
总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凝聚力最强的民族,这也使得咱们中华民族能够确保永远不倒,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