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寓意,守株待兔成语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刻舟求剑寓意,守株待兔成语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从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的进行分析:
第一,兔子是因为不懂得拐弯,才一头撞到树上,撞晕过去。
第二,守株待兔的宋人,第一次偶然捡到一只兔子,就不再努力,继续蹲守,幻想有更多次的意外收获。
无论是兔子惊惶失措中误撞树桩而死,还是宋人幻想不劳而获,都是因为各自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判断来自于自身的思想,思想出问题了,才会导致行为出现问题。
一、成语故事的出处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把兔子捡回家中。随后幻想会再有第二次甚至更多次的捡到撞死的兔子。于是不再工作,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韩非把这个成语故事写在他的鸿篇巨作中,肯定不是随便写着玩儿的。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韩国君主的儿子,他深得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阴阳辩证的思想,也在他的作品得以体现。
韩非虽然身为韩王之子,但是却并不被韩王所器重,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可能是父子意见不和所致。韩非写下《韩非》一书,里面阐述有治国理政的策略方针,所以秦王赢政看到后非常的欣赏韩非,为了得到朝非不惜派兵攻打韩国。可见得《韩非子》的含金量是非常之高。
《朝非子》一书中,有许多民间故事和成语典故,都是充满着韩非的朴素辩证思想与哲学理念。这个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一个充满哲理意味的典故,语言虽然平实,但是其中的寓意却是很深刻。
二、兔子的可悲下场。兔子做为一种温柔、弱小的动物,经常被人类或者其他大型动物所攻击,(其生而为“兔”,是一种宿命结果,里面有因果定律,在此处先不探讨)。无论是被人捕猎,还是被其他天敌追击,都是非常可怜的遭遇。在仓皇逃跑中,慌不择路,结果没看清楚前边有障碍物,一头撞到树桩上面撞死。
兔子虽然弱小,但是如果它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冷静不乱,寻找更好的躲避方式,可能会避免故事中的撞树而死。但是兔子在故事中,以自己的死,来唤醒看到的人能够有所反省。
致虚极,守静笃,则身心安稳。人如果心中烦恼不断,意乱情迷,就会像兔子一样慌张不知择路,撞到树桩上,也是早晚的事情。
三、宋人的贪婪、投机宋人的本职工作是农民,只要本本份份种好地,做好耕地、除草、播种、施肥、松土、收割等工作,到了秋季就会有好的收获。但是他并不安于本份,一直想不投入或者少投入就有更好的收获。
刚好这一天他就发现了这只把自己撞死的兔子,这种情形正好符合宋人不劳而获得的想法。于是在捡到第一只兔子之后,放下锄头,不再耕种,守住树桩,静等更多的兔子前来送死。
宋人把偶然的事件,看成是实现自己不劳而获的必然途径,然后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其中,结果自然是一天天空手而归,一无所获。
《道德经》中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人民各守本份,安于本职,则天下自然久治。宋人不安于本份,偶然中见到了本不该得到的收获,就产生了贪念,从而有了更大的欲求,然后就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乱了本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结】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守株待兔这个典故的寓意,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不仅仅只是给我们讲一个农人捡兔子的笑话,可以一笑了之。
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读出老子在《道德经》中阴阳辩证的思想,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冷静理智,以发展、辩证的思想来对待处理,这样才不会犯兔子的慌不择路、自撞而死;也不会犯宋人投机取巧、以偶然代替必然的不劳而获的愚蠢思想。
刻舟求剑的道理10字左右?
刻舟求剑讲的是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等船靠岸后,就顺着这个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他不知道的是,剑沉入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一直向前移动,用这样的办法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
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我们也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些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刻舟求剑和削足适履的区别?
削足适履·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削足适履·刻舟求剑:xuē zú shì lǚ;kè zhōu qiú jiàn
削足适履·刻舟求剑释义:
履:鞋。《淮南子·说林训》说,有人削去脚跟部分去凑合鞋子。《吕氏春秋·察今》说,楚国有人在掉剑的船边刻上记号,以便船靠岸时寻找掉入河里的剑。比喻做事不顾客观情况,生搬硬套,不知变通。俞平伯《论清真〈荔枝香近〉第二有无脱误》:“更有不可解者,《荔枝香近》之声律如何,郑君也未尝言之,而又何‘厘然’之有? 若~,又何取乎此。”
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典故?
先说结论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典故,主要由郑人买履和南辕北辙。刻舟求剑,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坐船的时候,不小心将他的剑掉到了水当中,他就将剑掉下来的那个船的位置刻了下来,并且上岸以后还要在那个地方去找件,结果没有找到。比喻不知变通的人。
刻舟求剑寓意是什么最佳答案?
“刻舟求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该成语出自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吗,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