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荡路地铁站,可是有还有很多人要去上班挣3000呢?
天荡路地铁站,可是有还有很多人要去上班挣3000呢?
相比于上班来说,摆地摊确实要比单纯的上班收入要高,但是为什么更多人选择工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摆地摊太没面子
现在的人,不管干什么都要讲究面子,对于摆地摊这种杂活来说,估计在年轻人这个群体中,没有几个愿意做的。不光是摆地摊,平时赶大集也不难发现,卖东西的更多的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人群。我认为这是要分群体的,年轻人好面子,所以没有愿意去摆地摊的。
二、缺乏勇气
也许有了货源,有了地盘,也已经摆好货物准备开张了,但是作为一个卖家,如果一直处于沉默状态,是不会吸引顾客眼球的,别人也很难注意到你,我们不难发现比较火爆的摊位一般都是靠摊主的一张嘴,一个大喇叭的叫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摆地摊没有保障
现在的人找工作,不光看的是工资,工作保障也是大家所看重的,摆地摊属于个人做买卖,所以不会有任何保障,一切衣食住行都需要自己解决。如果遇到刮风下雨,也只能认倒霉。除非扎一个雨棚子,不过这也有点太艰苦了吧。
四、没有货源,不知道卖什么
相信很多人曾经都有过摆地摊这种想法,但是思来想去,也不知道该卖些什么,又担心货进来了会没人买,更重要的是没有货源,进货渠道成了个问题,网上的倒是便宜但又信不过,最后只能放弃这个想法。
五、实施空间有限
现在摆地摊不像过去那样,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叫卖。而且摆地摊更倾向于城区,小区这些人员流动多的地方,所以说城管也就成为这个群体的死对头,想摆又没有地方,搞不好还会被罚款,你也只能自认倒霉,没处说理。
综上所述,可以说摆地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应考虑好各方面因素,要我说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可以在下班或休息时当做一项副业干,不建议放弃工作当做主业对待。
新加坡大同斯德哥尔摩在应对交通拥堵问题时都是怎么做的?
去过北上广的人都知道
这些城市堵起车来有多厉害
那滋味真是谁堵谁知道
据说有个北京哥们儿
出差的时候老婆要生了
等到他从机场打车回到家
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
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发达国家
而且面积这么小,人口密度超高
竟然不会堵车???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根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
从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财政可行性
有效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5个方面来看
全世界交通系统最发达的城市是新加坡
其次是巴黎和香港
新加坡的地铁从1987年11月开始运行
到现在还在不断建设新的线路
根据陆交局的预计
全岛的轨道交通到了2030年
将被增加到360公里
到时候80%的新加坡家庭
可以在10分钟内步行到达任何一个地铁站
而全岛的巴士系统就更复杂了
路线和车辆都非常多
而且车次非常频繁
等车的人不会一股脑堵在站台上
根据2015年的数据
新加坡每天大约有380万人次
乘坐公共汽车
全岛共有300多条线路
目前全岛共有4200多辆巴士
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更多
很多地铁站和公交车站通过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进行连接
需要转车的乘客出行也很顺畅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
新加坡的公共基础设施
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
政府积极了解居民需求
有针对性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比如设设置各种无障碍通道
大部分巴士站都装有座椅和遮雨棚
修建自行车停放点
拓宽自行车专用道
还有修建过街天桥等
椰子之前也有详细八过
可以戳这里看详情👇
新加坡这15个贴心的公共设施,不服不行~
有了这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
民众会体验到它们带来的便利
所以更愿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
补贴公交系统
新加坡负责公交定价的机构
通过定期走访居民在公交出行上的花费
和个人收入的比例
来确保公交票价是合理的
同时他们还会给较低收入家庭
更多的公交费用补助
而政府也会拨款补贴公交公司
所以公交票价是越来越便宜了
过去几年新加坡公交系统的
成本上涨了60%,票价却下降了2%
让每个人都能坐得起公交
提高私家车成本
在新加坡有车的人都是土豪
因为在新加坡买车
比其他国家贵非常多!
▲2013年丰田卡罗拉价格对比
这张图简直扎心...
凭什么新加坡的车卖的这么贵?
因为政府要借助这个
来控制路面的交通状况呀
那么究竟贵在哪里呢?
拥车证
在新加坡买私家车之前
必须向政府申请一张车的“身份证”
有效期10年,时间一到
要么你换一辆新车
要么你续签“身份证”
▲2005~2017年拥车证价格变动
而更可怕的是拥车证的价格每年都不同
像过山车一样让人心跳加速
拥车证的价格按照车子的排量大小来算
简直比一辆车都要贵!
各种稅
车子的关税、进口税、消费税
环境税等各种各样的税费
让新加坡成为
私家车售价最高的国家之一
一辆中国的奇瑞QQ
你从前可能压根瞧不上眼
来到新加坡折合各种税之后
都要人民币将近44万啦
掐指一算
在中国都能买几十辆了吧...
过路费
在新加坡车流量比较多的路段
可以看到ERP电子收费口
经过的车辆就会被扣钱
这个电子收费口在繁忙时段
还会收取额外的拥堵费
一般是1~3新币
不要小看这几块钱
如果每天要经过2-3个这样的收费口
一个月下来也是挺吃不消的
汽油费
新加坡的汽油每升在新2币左右
换算成人民币的话
你还会觉得中国油价贵吗?
坐地铁从东到西也就差不多这个价吧!
也难怪那么多私家车主
不远万里跑去马来西亚加油了
就算跨国也比在本地加油便宜~
养车费
有车的人都知道
很多人就算买的起车都养不起
所以可能十天半个月才开一次
车子保养、车险、停车费
再加上车贷
一个月少说也要1500新币
所以很多人都放弃了买车
还是公共交通划算
发展智能交通
新加坡走在通往智慧国的路上
首当其冲就是发展智能交通
陆交局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
为乘客和司机提供实时路线规划服务
方便他们提前规划好出行线路
避免出现拥堵的情况
陆交局还开发了出租车预约系统
还在出租车停靠站使用站点热感应技术
可以测算出这个站点有多少人在排队
然后根据这个来调度出租车
新加坡裕廊岛上的一些公交站
被打造成了智能公交站
为等车的乘客提供
充电、无线上网、自行车停靠
和电子书怎么玩等服务
车站还设有电子显示牌播报新闻
天气预报等信息
每座车站的遮阳棚由太阳能电池板制成
解决了车站用电问题
你甚至还可以在这里荡个秋千
公交公司在多美歌一带
推出了带有空调的公交站
这种车站不仅有冷气可以吹
还带有空气净化功能
让乘客不会闻到汽车尾气
除此之外
巴士站还安装了监控系统
通过摄像镜头探测到
是否有可疑活动或物品
确保公众的安全
还有各种各样的自动驾驶车辆
都逐渐被投入到运行中
新加坡政府就是通过这些方法
让这个小岛的交通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椰子不由得发自内心的
点了10086个赞👍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刚到美国的时候,觉得美国人像傻子一样,到处都是漏洞。任何地方的厕所都有免费纸,有些人定期去扯很多回家,纸都不用买。快餐店的饮料,有的可以无限续杯,有些几个人买一份饮料,接回来灌到各自的杯子里;等等。
尽管美国有许多“漏洞”,但作为超级大国,显然能带给人以无尽的故事与思考。我来分享一下哪些是去了美国才知道的事,主题主要围绕着生活、衣食住行、文化冲击、教育医疗等展开叙说,本文有5千字左右,你也可以跳到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美国的城市风貌与基础设施1、去到了美国才知道,纽约的城市样貌跟我想象的发达不一样,真实的纽约街景是很嘈杂和市井。
例如,在曼哈顿区路旁,随处可见的小摊位,卖鲜花的、卖各种小食、卖自制首饰的,卖艺术品等等。我留意一下,发现每个路边摊都有合法的营业执照。
而街道边上更是堆放着成堆的打包好的垃圾,老旧的公寓底商,看起来像中国三线城市的街边杂货店。
2、纽约,以中央公园为分界线,被分成了上城和下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东区,它是全纽约最富裕的一个区域,这里城建水平、街道的干净整洁程度,要比曼哈顿下城和中城好很多。
3、除了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其它地方都是横向扩张,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
论城市市容市貌,若是对比咱们现在的基建,无论是信号覆盖、道路路况、地铁修缮等,美国确实是较差,以至于很多人都说美国是个“大农村”。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在一百年前也曾是基建狂魔,如今觉得美国基建破,或许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初修的老旧了,另一面是现在人工成本太贵,新的建不起了。
但客观看待一些事情,人家当初的施工质量是可观的,经常可以看到近百年的带电梯公寓楼,还在正常居住。
美国的交通与开车文化1、纽约地铁的老旧程度令人震惊。
进站刷卡后才知道,地铁站没不仅有空调(因为实在太老了,因此很多站装不了空调系统),而且还没有屏蔽门,我看着都觉得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连马路两侧的站口都不互通,如果走错了要去的方向的站口,只能重新爬回地面;更惨的是,如果你已经买单程票刷了进去,那你票费算是浪费了。
若干天后,我发现美国各州的地铁都是如此,尤其是波士顿地铁,老旧程度让我怀疑它是从报废厂捡回来的!
还有,这里的地铁跟国内不一样,出站不用刷,直接推闸门就行。
上下班高峰期时,才知道纽约的地铁也是人头攒动,跟国内差不多嘛,车厢内空间相比较拥挤,中间的通道很窄。
2、在美国,即使是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行人并不总是遵守交通规则;在等红灯时,我发现许多行人匆匆从我身边走过在。
3、 美国对待狗狗的态度非常宽松,狗狗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进商场、博物馆,甚至小狗可以带上飞机,这让我感到困惑,不知道这样的操作是否安全。
4、 在美国,夜间驾驶确实是一项考验。因为许多道路没有路灯,而且单行线和转弯道路非常多。在美国租车自驾游时,我总是保持高度警惕,不敢有丝毫放松,那是真的累!
5、机动车都要让行人先行,有的州是法律明文规定,有的州是出于礼貌。停车场也是看见行人就要停下来让行人先走,不然会被骂。
此外,纽约人骑自行车很快,且路权意识特别强,若是你不小心占用了自行车道,多数骑车人会很不耐烦的大声说你,甚至会飙脏话,因为他们认为被侵犯了路权。
6、在洛杉矶等城市,很多红绿灯路是不允许右转,如果被拍下违规右转,会被视为闯红灯,罚单通常是在450美元左右。
7、在美国,如果开车遇到警车要求你停车,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照做。停车后,千万不要主动下车,而是应该摇下车窗,双手放在方向盘上,如果手乱动,画面可能会变得非常尴尬。
美国大部分停车场都有残疾人车位,不能随意占用。因为在美国,停在残疾人车位是最严重的违章行为之一,视各个州的规定,罚单至少的100美元,甚至400美元以上。
9、 由于美国的地理面积巨大,他们在长途出行时更倾向于选择搭乘飞机,飞机运输网发达,全国大大小小飞机网上万个,机票价格也不高。
10、没去美国之前,我觉得美国面积大人口又少,开车应该很舒服。哪曾想到也会塞车,尤其在波士顿,高峰期时有可能半小时的车程,能开一个多钟头才到达目的地。
美国生活习惯与文化出乎我的意料1、到了美国知道,并没有网上某些群体说的“随处可见大胖子”。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在美国大城市里,胖子并不多。而在中部和农村地区,的确有一些胖的比例较高的人群。
2、美国人的穿着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奔放。
在美国东部的城市,当地人的着装比较保守,在街头和地铁上,很难看到穿着比较露的人。
然而,在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他们的穿着就变得非常随意和多样。
毕竟美国的国土面积之大,不同的州,其建筑风格、生活习惯、民风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3、到了美国才知道,美国人并非都是乐观外向,不同区域人的性格差异很大。
在纽约,上班族们通常显得很严肃,不苟言笑。而在芝加哥,人们则更加友好和热情。即使是与陌生人交流,也会相视一笑并打招呼。
4、美国人家庭观念和我们不同。
老人通常不帮忙照顾孩子,子女很少会赡养父母。老人们要么相互照顾,要么住在养老院,主要是靠养老金维持生活。子女的话,一般是每周或每月去探望老人。
不过,美国有些州的法律规定,在父母丧失行动能力时,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这种家庭观念,可能是美国人重视独立和自主,不希望过多依赖孩子。
5、美国的衣物晾晒方式有特别。
在美国有些城市,衣物和床单不能晾晒在户外,违者罚款。这可能是出于美观考虑,或者是因为担心衣物粘上花粉影响到过敏人群。
此外,烘干机和电费在美国并不昂贵,例如在加州,居民用电一度通常在0.15美元,因此晾晒衣物的需求并不大,这种规定也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太大不便。
6、美国人使用洗衣机的方式非常随意。
我曾在泽西市租房时,看到房东将鞋子和内衣一起放进洗衣机清洗。洗衣机似乎是“万能”的!脚垫都能往里扔。
7、美国人没有那么爱卫生。
很多青少年房间经常是一地鸡毛,什么衣服鞋子、课本啊,化妆品,吃剩的东西胡乱掉在地上。车里也一样,副驾驶和后排座椅下方一片狼藉。
美国青少年离开家里去上大学,如果是租房,很多人很不习惯用手洗碗,毕竟在家里都有洗碗机,所以吃完的碗泡在水池里,几天不洗是很常见的事。
8、在美国,小费文化非常普遍。
服务行业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的小费,因为很多美国餐厅的服务生、送餐员、酒店客房服务人员的底薪都很低,真正维系他们生活的就是客人们给的小费。
在餐厅就餐时,一般需要支付15%~20%的小费,而点外卖时,需要给送餐员10%~20%的小费。
这种小费文化,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对服务行业的尊重和认可。
从从另一面看,在美国,小费开支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9、与咱们国内相比,美国的公共卫生间相对较少。
免费厕所只有在旅游景点、公园、商场、车站、码头等地方。而在餐厅里的厕所,基本上都是被上锁了,需要在餐厅里消费才能免费上厕所。
10、美国朋友特别不见外。
他们会很随意地直接往你床上一坐开始讲话,你的零食都是随手拿起来吃,爬上你床和沙发都是不脱鞋不脱外套的。
11、在美国,买车既方便又便宜。
普通美国人常常换车,二手车市场非常发达。国内40万的奔驰,在美国二手市场上可能只需要两万美金。
保时捷卡宴听起来很豪华?
新车一般是六万多美金,二手的价格也只有三四万。
所以,看到留学生开宝马奔驰,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富二代。由于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像国内那样发达,许多人不得不购买汽车,否则连超市都去不了。
12、在美国婚礼习俗与国内有很多的差异。
首先,结婚并不一定要有房有车,婚礼的花销通常由女方承担,有些则是共同承担。
其次,美国人喜欢将婚礼举报成一场派对,通常会持续两三天。婚礼期间,亲朋好友们会从外州甚至外国赶来参加,大家一起喝酒、跳舞、狂欢。
再者,与咱们传统婚礼的礼金习惯不同,美国婚礼上宾客们通常会送礼物,而新婚夫妇会提供一个礼品清单,亲友们可以根据这个清单来选择合适的礼物。
此外,参加婚礼的宾客可以带一个约会对象,这个人不必是他们的伴侣,甚至可以是刚认识的人。
美国的婚礼习俗更加注重个人的喜好和选择,强调轻松的氛围。
13、美国人在资源浪费方面,空调使用尤为明显。
冬天,室内的暖气足以让人穿短袖;夏天,室内空调冷得需要外套。商场、学校等地方的空调通常全天候开启。
而且许多美国人对寒冷似乎毫不在意,穿短袖短裤的男生,和穿低胸露背短裙的女生,让我觉得仿佛自己穿越了。
14、很多美国人对基本地理常识确实知之甚少。
有些人以为柬埔寨在非洲,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知道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的存在,对美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再来说说饮食文化1、 美国人和我们的用餐习惯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基本上对午餐比较敷衍,常常只吃一个汉堡、三明治或一份卷饼,甚至有时候一份沙拉就能打发了。
2、美国人也习惯喝冰水,并且喜欢加冰块。
夏天喝冰水可以理解,但冬天也是如此。往往很多美国人喜欢一个杯子里一半加冰一半加自来水,甚至女生生理期时,也是毫无顾忌喝冰水,痛经了就吃止痛药。
3、在美国,咖啡无处不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套咖啡设备。在公司里,一般是用咖啡胶囊,放进胶囊咖啡机里,大概半分钟就能制成一杯浓缩咖啡。
4、他们的社交方式让我很不习惯,就是一大群人举着一杯喝不完的酒,站着能聊好几个小时...
对于饮酒,美国的法定饮酒年龄是21岁。未成年人不能买酒,如果店家猜不透顾客是否成年,基本会要求出示证件。
5、美国的中餐馆基本上以粤菜为主,川菜湘菜为辅,广式早茶很多都是那种小推车的,蛮好吃。
不过,美式中餐自助经过了改动,很多都是各种油炸品,各种酸甜口味,对于我来说可能不太适应,但很受当地人欢迎。
美国的治安真的很差吗可以说是两面性,有安全、也有危险的地区。
洛杉矶,美国第二大的城市,行走中心街上或河沿岸,你会看到许多流浪汉,因为在洛杉矶有上万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而同样是在洛杉矶,只是不同的区,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好莱坞的山地区或比佛利,几乎看不到一个流浪汉,而且经常有警车,甚至直升机巡逻。
据了解,美国是以地区纳税额来分配警力的,越有钱的地区警察越多!简而言之就是富人区的治安相对比较好,尤其是游客多的地方警力都比较充足,有问题找警察,绝大多数美国警察客气又周到。
这种现象让我感觉到了美国社会的分裂,贫穷家庭的孩子很难有机会改变自己的阶层。
所以,每当有人在质疑国内“一考定乾坤”的高考制度不公平的时候,我就想说虽然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但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还是远超欧美的。
中国不好么?中国挺好的!
教育医疗方面跟我想象中不一样在美国生活的经历让我对教育和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曾经以为美国的教育和医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事实上它们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完美。
美国并不像邻居加拿大,它不是一个福利国家。
医疗价格非常昂贵,有保险的情况下,费用相对会降低,但保险本身的费用也可能很高!
我在美国工作时,每年需要支付四千多美元的保险费用,虽然这可以让他免费体检和日常诊疗,但相比之下,如果在国内购买商业保险,这笔费用已经足够了。
在美国,医疗保险通常是人们的主要支出之一,没有保险的情况下,看病费用可能让人承受不起。例如看一次诊就要100多美元,叫一次救护车要四五百美元,生个孩子就得花费2万多美元。
教育方面,美国对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差异。
在孩子们四五岁时,让其尽情“撒野”,而美国家长则只是在一旁喝咖啡聊天。
然而,美国其实是挺重视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
例如,在机场或者大巴站,带儿童的家长,即使是购买最普通的票,也跟VIP乘客一样优先安检或者优先上车通道。
至于小学和中学基础教育,作业题不再是繁琐的数理公式,而是要求孩子表达观点,如“假如你是市长,你会提出哪些政策来帮助这个城市?”
学校在假期都会组织各种趣味夏令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亚洲学生比,美国学生的确不怎么“会读书”,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是很好的。
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让我感叹:“太贵!”
虽然美国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研讨会和博雅教育的形式也让人耳目一新,但美国高等教育的费用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高昂。
私立学校每年五万多美金的学费,对于留学生和普通美国家庭来说都难以负担,尤其是许多美国家庭并没有存钱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许多家庭不得不选择申请学生贷款。
截至2021年,美国学生贷款债务总额已超过1.7万亿美元,是仅次于抵押贷款的第二大类消费贷款。
我在美国时听到不少朋友抱怨学生贷款的问题,毕业前就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工作后每个月要还贷款,有人甚至需要十年或二十年才能还清。这还不算之后的房租和房贷压力。
因此,一些家庭条件不那么富裕的人,可能会产生反智想法,认为大学是资本主义专门为了骗钱的勾当。
说到最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时候听说的或许是被灌输的,或许是被夸大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只有你真正见过、思考过,才能形成自己的眼界和观点。
私塾师兄(完)
每次听到就会勾起你的回忆?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每次听到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先介绍这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先生作词,刘炽先生作曲,刘惠芳演唱的歌曲。该曲是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这首歌在1980年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这首歌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是一首经典歌曲。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青春美少女组合于2011年6月16日在北海公园重拍《让我们荡起双桨》MV,当年这个MV还获得了《中国音乐电视》MV大赛金奖,这首歌曲也成了青春美少女组合的保留曲目,至今美少女组合经过几代了,每次演出还唱这首经典歌曲。可见这首歌影响力之大。
这首歌表达了孩子的心声和快乐生活,每当听到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出生在山村的我与山为邻,以水为伴,虽然生活很苦,但很快乐!至今仍时时勾起甜蜜的回忆:春天万物复苏,我们一帮乡村娃上山采花、采野菜,这山呼,那山应,快乐无比。采花,树上梨树花雪白,果树花粉嫩,地面石竹花、苦菜花、耗子花等一片片,长在青草里,空气中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采野菜,山蕨菜、山芹菜、山玉米.....采回家吃,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美食。到河里抓鱼,水潺潺、水清清,水中草窝里,石头缝,用手抓,抓到鱼有时就连河水喝进肚里,惬意极了。从春玩到夏。秋天野果成熟季节,上山摘山果,榛子、梨,那时山里也多,一袋子一袋子的。特别是梨,回来放在箱子里放上蒿子,等熟了,拿开蒿子一看黄黄的,扑鼻香!
冬天雪下了,厚了,河水冻成了冰,在家堆雪人,上山滑爬犁,去河滑冰车。特别去河滑冰车:天黑了,在冰面上堆起一堆堆山柴,点起火,火照亮夜空,我们在火堆中间划着冰车穿梭,真是如插翅膀在飞。现在想起仍记忆犹新!现在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童年不但离我、我们远去,也离一代代孩子远去了。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
在家附近有什么随手能拍摄的题材么?
在家附近有什么随手能拍摄的题材么?
很多人感叹没机会走出去拍摄大片,熟不知“最美的风光,不只在远方”,每天生活的都有着美轮美奂的景色待你去发现。在家附近有什么随手能拍摄的题材么?
1、建筑
生活的地方,周边总有建筑,不论是传统建筑的对称性,还是现代建筑的夸张造型,都让我们想要通过某一个角度将其记录下来。
水中的倒影与建筑物自身的对称,实现形成了双重的对称构图,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现代建筑的夸张造型,楼体边缘形成的独特线条,线条本身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这样的照片也会比较吸睛。2、日出、日落
深蓝色的天空,火红的云彩,日落与日出总是让摄影者不自觉地按下快门,尽管这已经是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在城市中拍摄,可以占据高处或者选择开阔的场景,这样在取景时近处和地面就不会有什么多余的物体遮挡太阳,同时,以城市建筑物作为画面前景,增加画面的层次、立体感。
以建筑线条作为前景,增加层次、立体感。此外,日出日落时分,一场场极为美丽的朝霞/晚霞常常会华丽现身,也是不错的拍摄题材。
日落时分,天空会被太阳映衬出美妙的颜色,形成绚烂的晚霞,此时是最佳的拍摄时机。前景的剪影轮廓很美,远景的天空与晚霞的色彩搭配完美。3、四季的自然现象
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四季变换,风景更替。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春天大概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季节,风暖云淡好风光,当得摄影师的青睐。
春日百花早春时节,花还没有开全,但别忘了早春的那一抹新绿。炎炎夏日也有许多代表性的元素,但莲池荷花应是最佳的创作景物,优雅清爽,娇而不媚,艳而不妖。此外,夏日的晚霞、夏日的流水、昆虫微距等都是不错的拍摄题材。
荷花确有独特之美,无论是花是叶是蕾是茎都有其独特韵味,甚至是荷塘中的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荷花确有独特之美,无论是花是叶是蕾是茎都有其独特韵味,甚至是荷塘中的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秋季,对于摄影者来说,无疑是充满诱惑的。不仅蓝天白云出现的会更加频繁,各种植物的颜色变化也极具视觉观赏性。
大雁南飞,夕阳西下,为画面增加了一种苍凉感。一树灿灿的明黄,一堵砖红的城墙,屋角的影子投下来,随着日光缓慢游移。如此,构成了典型的故宫秋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大雪纷飞白雪之上的枯叶为画面添色,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4、特殊的光影
光和影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围,但它们又是抓不住、摸不着的东西。寻找特殊的光影效果,如傍晚时分阳光散落,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留下斑驳的树影。
早晨树林中的光影柔和的光线仿佛为建筑镀上一层金子,且由于一些建筑元素对光线的遮挡,明暗对比让画面更有层次感。而夜景在霓虹灯的照射下,如梦如幻,宛如仙境。
车流光轨,似乎成为了城市夜景必拍的主题之一。5、人文元素
出来晨练、遛狗的老头老太太,扫地的环卫工人,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群流动……都是不错的出片机会。
凌晨劳作的环卫工菜市场人文照片既要交代人文元素,又要交代人文环境。虚实结合往往会让画面更有观感,让人记得住。
当然,能拍的题材还有很多,如街头小景、星空星轨、美食等,甚至是人像的拍摄。很多时候,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美,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以上内容如有帮助,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想了解更多摄影技巧,欢迎关注【墨染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