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养蛙,旅行青蛙的热度已经退去?
佛系养蛙,旅行青蛙的热度已经退去?
谢邀。
还没有卸载,但是最近有些厌倦是真的。
从玩家心态来说说吧。
画风简洁明快,玩法简单易上手,套路少,收三叶草,买食物和道具,喂青蛙,看它出门,等它回家,收明信片和特产,周而复始。
佛系养成游戏。
开始会很期待它寄回来新颖别致的明信片
这样
这样
或者这样
交到好朋友,去风景优美的地方,让老母亲倍感欣慰。
朋友见面也会讨论,你养青蛙了吗?有哪些别致稀有的明信片啊?但是玩了两个月,发现明信片越来越水,明明配置越来越好,带回来的明信片却很无聊。
除了完全重复的,类似的越来越多。
不同颜色的帐篷
换个姿势拍照 感觉非常敷衍 忍不住一个白眼
最近水图越来越多,感觉越来越乏味。
归根到底,除了父母对孩子,真的没什么关系是不求回报的吧?况且就算是父母和子女,也是因为亲情互动才越来越有感情,每次都自顾自写信看书吃东西完全木有互动,父母都会厌倦吧。
以上
佛系青蛙是什么啊?
目前很火的日系游戏"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养成类的。小青蛙有时候在家做各种事,有时候出门旅行,还会寄明信片回来让你知道他的行踪。
各位养蛙人都成了老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家嫌他宅家不出去,出去了又担心去哪了怎么还不回来。老母亲们都热衷在朋友圈晒自家蛙儿子的各种状态。而除了帮小青蛙准备行囊,玩家跟他没有其他交流,相当佛系了。
最近为什么养蛙这么火?
最近一款养蛙游戏风靡朋友圈,在appstore上已经有了1000万次怎么玩,位列手游排行榜第一。这是一款鬼子开发的游戏,在鬼子却一点不火,中国玩家占百分之95!就连小编看了朋友圈那些人整天秀来秀去,也忍不住下了一个玩玩。
点进appstore,直接看游戏排行榜第一名就是它,名字只看得懂一个旅,应该就是旅行青蛙的意思了,目前是4.3的评分。进了游戏也是一阵瞎点,然后就看见一只青蛙坐在那,让你取个名字。后面一直瞎点,然后就时不时地看看青蛙怎么样了。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游戏为什么会这么火,甚至有人冒出来说这游戏要取代吃鸡了,真是有点危言耸听了。小编认为,这游戏火还是靠着几点硬性原因的。
1.朋友圈的威力。朋友圈现在将近有10亿的用户,靠着一传十十传百,再怎么无聊的东西它也会有知名度了。
2.人的盲从。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游戏是什么,看见别人玩,他也要玩。这种从众心理是很多人的一个缺点。
3.游戏简单的风格。门槛低,四岁就能玩。不需要太多的智商,不需要沉迷于此。很多人里面的青蛙当成一种精神寄托,让青蛙代替自己做了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好吧,到现在我也认为这款游戏不是我的菜,还是安心玩lol去了。
现在这个养蛙游戏是什么梗?
这是一款鬼子的游戏名叫青蛙旅行。
是一款适合佛系青年玩的游戏。
主角是一只呱儿子,他会自己吃饭,写信,看书,睡觉,削木头以及旅游。
而你所能做的只有为他准备便当。然后呢,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的事情。
有时候甚至会四个小时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
而他在外出回来后可能会带回旅行时的照片,在此之前,你无法知道他去了哪里?
够佛性吧!
就是低欲望社会了吗?
我们知道 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点 就是懂得伪装自己 也懂得安慰自己或者说懂得骗自己 现在的社会的确有很多的压力 升学的压力 就业的压力 经济的压力 感情的压力 没有办法,我们知道不能被这些压力击垮,于是我们暂时的伪装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显得很从容,甚至根本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是我说了只是暂时的,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我们的欲望还是那么多,只是想避免成为人们口中的庸俗;我们的欲望还是那么高,只是不想失败的那么难堪;我们的欲望那么高,只是想成功是显得游刃有余。但是我从来没有认可我们这代人的执行力,他和欲望不同。我们缺少的更多的执行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拖延症。欲望到执行力到成功,中间一定是少了什么逻辑链接。
养蛙符合我们大众的口味,让我们体会到当妈的不容易,这是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应该体会的东西,总觉得懂得了这个会使自己几长大了不少。这和低欲望没什么直接关联。人们还是常常喜欢把蛙儿子寄回来稀奇古怪的明信片放在朋友圈上秀,这是为了满足哪种欲望?
佛系,还是有很多欲望的,只不过他追求的欲望和我们追求的欲望不太一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