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人族女皇,而隋炀帝迁都洛阳就马上天下大乱直到隋灭亡?
氐人族女皇,而隋炀帝迁都洛阳就马上天下大乱直到隋灭亡?
说隋朝时因为隋炀帝迁都洛阳而灭亡,这个其实并不准确。迁都洛阳这个政策其实是没有错的,隋朝灭亡的问题出在隋炀帝杨广前半生太过安逸,一个太过安逸的帝二代在制定发展方针的时候没有将百姓以及贵族势力考虑在内。最终才导致了隋朝的分崩离析。
换一个角度看隋炀帝说到隋炀帝,想必大家脑海中立马浮现的就是暴君,昏庸,嗜杀这几个字眼吧。当然,从隋炀帝作为隋朝的亡国之君,并且,在位期间弄的民不聊生,使隋文帝开创的大好基础毁于一旦。从这种种事迹来说,隋炀帝确实称得上是一代昏君。但是,在我看来,这隋炀帝就像是被宠坏的帝二代,有学识却完全没有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带着那么一点好高骛远的性质,我们先来看看,隋炀帝在位期间都做了哪些大事。
积极开凿京杭大运河。
远征高丽,为国家开疆扩土。
为了经济发展,打算迁都洛阳。将经济中心南移至富饶的南方。
修建长城,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单看以上这几件事,明面上可以说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很有为的君主了,干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并且,做成了这业绩也是十分的有牌面的。就算是单拎出一件事,做成了那也是名垂千古的成绩。那么,这一手的好牌为啥会给杨广打乱了呢,最终落个暴君的名声。
隋炀帝输在一个“急”字。隋炀帝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前半生顺风顺水的人物。这一下子登上了帝位,大有想要一展才华的心。并且,这心还非常的大,想要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就拿上面这几项大工程来说,基本全部都集中在公元605-610这几年。可惜的是,这上面几个大工程,哪一个不是得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还有时间来慢慢经营的。而杨广太着急,急于向出成绩。这就让隋朝刚刚打好的基础,不堪重负,瞬间倾倒了。让我们来看看杨广有多急。
开凿京杭大运河期间,每年都要使用超过一百万的劳动力。
远征高丽时期,征集百万军队,后勤财力难以负担。
建立洛阳都城,每年需要劳力也超过百万。
修建长城,驰道也征集了大量的劳动力。
当时的隋朝才有多少人口,这几项大工程就征集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并且都需要大量的金钱。那么,这问题就出现了,壮劳力不是去打战就是去劳动了。这大片的地谁来种呢,同时,几项大工程消耗了大量的金钱,这又没人种地,没有税收,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让隋朝逐步走向了末路。
另外一点,隋文帝在位期间就想迁都洛阳,可惜的是关陇贵族反对所以隋文帝只能缓慢图之。毕竟,这关陇贵族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而隋炀帝登上地位就急切的想要迁都,这可是得罪了这帮贵族。而到了后期,也就是这些贵族最先的反叛点燃了隋朝的末路之火。
总结这隋炀帝使得新生的隋朝灭亡,并不仅仅只是隋炀帝想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因。主要还是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并且没有足够的评估好国情和民情。最终,空有想要成就千秋基业的心,落得个遗臭千年的骂名。另外,隋炀帝还喜欢学秦始皇外出巡游,这学秦始皇能有好下场么。最终,短命的隋朝就这样走完了它的一生。
为什么有些历史学者对陕西黄帝陵收费意见很大?
哪些历史学者有意见?请提问者出来说一下。
提问者是河南郑州人,这也就难怪了。
仔细看了一下这个人的动态,竟然发现这个V自己画的😂😂😂
《史记》曰“黄帝崩,葬桥山”,这个是历史上的记载,也是最权威的记载。
有些河南朋友可能觉得陕西只是一个“衣冠冢”吧?那么就属于你们的理解错误了。
“至谓葬衣冠于此者,乃臣子不忍直言葬帝,故曰葬衣冠,犹称君薨曰晏驾,亦实录也”。
上面这句古语请河南朋友们仔细研究一下,要是看不懂也别来问我,因为没有必要给你扫盲!
为什么要收费呢?因为这里是国字号“001”号大墓,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为什么河南新郑免费呢?因为你那个是假的,是近几年才做的一个水泥台子。但是,自建成之后“招商引资”活动一直没有停,说明还是以敛财为主。本来文物局给的《明清轩辕庙》,大家看清楚没有?是明清才建造的,不知道被谁改成了《黄帝故里》?
最后再提醒一下,新郑人的祖先来自于陕西华县“老郑国”,后来搬到了河南新郑。把陕西的黄帝传说带了过去,后人忘了本,实在令人遗憾呀!
欢迎大家关注大唐神都,将会带给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武则天最后把王位还给了李家?
武则天是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个女人的厉害程度,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否能够一生都保持着曾经年轻时的那种残酷无情呢?还是说武则天后来会发生一些改变?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晚年把庐陵王李显接回去立为太子,说明武则天已经愿意把江山还给李家,可是为何后来还会发生神龙政变呢?我想这些种种谜团,我今天都有必要从历史资料中为大家找出一个答案。
狄仁杰解梦这天,武则天做了一个神奇的梦,她梦到一只大鹦鹉,想要展翅高飞,奈何两翼被折断,扑通落地,怎么也飞不起来。
武则天从梦中醒来,感觉有些不对劲,心想这一定是大凶之兆,遂命人去叫狄仁杰来给自己分析一下是怎么回事。
狄仁杰前来,听武则天详细讲了梦境,狄仁杰思考了一会儿,连忙告诉武则天:“梦中的大鹦鹉,实乃陛下姓氏,而两翼折断,说明陛下缺少两翼,如今庐陵王与相王不就是陛下两翼么,启用他们也就是使两翼振作,定可重振雄风!”
《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狄仁杰说得有理有据,武则天一时间无言以对,此时狄仁杰看到武则天有所犹豫,继续补充道:“先帝高宗将天下和二子托付给陛下,如今陛下难道要把江山让给外姓么?况且,姑侄与母子之间的亲近程度是不一样的,自古以来,儿子都会给父母配享太庙,世代供奉,而侄子则从来不会这样,他们只会供奉自己父母!”
《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毫无疑问,狄仁杰的这番话正中武则天下怀,实际上武则天晚年已经处于折磨纠结之中,自己一手抢过来的江山,到底要传给武家还是李家呢?
武家是自己的本姓,侄子武三思早已等待着武则天传位,李家虽然不是自己本姓,但却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狄仁杰提到先帝,让武则天内心泛起涟漪,曾经自己在感业寺孤苦伶仃,要不是先帝李治的拯救,可能真的就青灯古佛一生了。
她拥有的一切,是李治给她的,他们曾经确确实实拥有过爱情,李治为了武则天不惜一日杀三子。过往一幕幕往事浮现脑海,武则天更加凌乱了。
再想一想武家人对自己的种种,在自己年少之时,武家兄弟仗势欺人,凌辱了武则天母亲,让年幼的武则天心理留下阴影。
这些年来,虽然武则天也惩罚了武家些许,但那份恨意依旧存在心头。要是真的把皇位传给武三思,不说自己对不起先帝,还对不起内心。
毕竟武则天是一个母亲,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母爱的泛滥,她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嗜杀的暴君,武则天现在仅仅是一个母亲,是李显与李旦的母亲,她希望一家人团聚。
流血政变不该再发生了,传位给武三思,自己后代肯定会被血洗,传位给李显或者李旦则不然,两人正直善良仁厚。
经过深思熟虑,再加上此刻狄仁杰的言语。武则天终于想清楚了,命人去把李显接回来立为太子,唐朝江山终于还给了李家,狄仁杰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武则天也终于可以做一次母亲了!
神龙政变前边说了,武则天明明已经愿意把江山还给李家,都立李显为太子了,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毫无疑问李显最后只需要等到武则天去世,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当上皇帝。可是偏偏事情在武则天晚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得从武则天喜欢面首开始说起,大家都知道男的皇帝喜欢后宫三千,作为一代女皇帝,武则天也是跳出了世俗的束缚,模仿男皇帝给自己寻找一些乐子,她最喜欢干的就是找面首,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也遗传了武则天的优良基因,在这一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恰好太平公主发现一个男宠张昌宗,觉得这家伙十分不错,不仅人长得仪表堂堂,还十分年轻强壮,并且体贴人,所以太平公主为了讨好武则天,就把这个男宠献给武则天,武则天试过之后觉得确实满意,将其留了下来,还叫张昌宗把自己的弟弟张易之也叫来一起伺候武则天,成为我们所熟知的“二张”。
二张侍奉武则天之后,武则天性情大变,对二张唯命是从,甚至因为二张的一些话语,连自己的孙子和重孙都直接杀掉,《资治通鉴》对此事都有记载: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
由此可见,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变得糊涂,等到后来武则天病重,直接把朝政大事交给二张去处理。二张仗着武则天的权势,到处为非作歹,搞得朝中怨声载道,这时候作为亲唐和唐朝的忠实守护者来说,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行,要不然武则天还江山给李家一事,怕是就要黄了。
张谏之作为唐朝忠粉的典型代表,召集了包括姚崇在内的一共5位大臣,想要发动政变将二张处决,顺便逼迫武则天禅位给太子,可是想要发动政变,作为几个大臣去办,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必须找李显这个太子出面,才有“清君侧”的正义性与合理性。
大家经过商量,派出王同皎去劝说太子李显出面,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叫他去最合适不过,于是王同皎带着大家希望前往,结果李显一听说要发动政变处决二张,吓得不轻,坚决不去,要是得罪了母亲武则天,那可了不得,自己这些年早就吃够了苦头,可不想作死了。
眼看李显不愿意去,李湛也出面打感情牌:“你看这么多将士不顾自己生命想要为你恢复李唐社稷,你却如此胆小,还像话么?”李显自觉惭愧,无奈只能跟随一同前往,事实上整个过程中,李显也就是一个摆设而已。连《资治通鉴》都对李显当时的表现描写如下: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到了武则天宫殿之后,张谏之带人去寻找二张进行诛杀,此时的二张惊慌失措想要逃跑,无奈刚好撞到了张谏之,一切得来全不费功夫,张谏之命人三下五除二将二张斩杀,随后带人去到武则天处。被外边喧闹吵醒的武则天很是好奇,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问道:“门外作乱者何人?”
张谏之回答:“是张昌宗与张易之兄弟二人作乱,已经被太子诛杀了。”武则天一时有些生气,看到太子李显也跟随在一旁,就问太子怎么回事,李显一看到武则天,吓得差点说不出话,半天才点了一下头。
随后,张谏之继续开口:“陛下春秋已高,太子仁德且久居东宫,臣等恭请陛下禅位于太子。”搞了半天,武则天终于明白,原来这是逼自己禅位呢,可是眼前的阵势,自己已经没得选择,只能在张谏之等已经事先拟好的禅位诏书上签字答应。
至此,武则天终于把唐朝江山还给了李家,可是主导发动政变的张谏之等5位大臣,最后却都没有得到善终,不觉让人唏嘘不已。
结语可以说武则天把江山还给李家,一半的原因是她晚年确实想通了一些事情,打算将江山还给李家,从她立李显为太子就可以看出来,可是武则天又是被迫无奈才真的禅位的,因为她晚年心思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人们不得不发动政变把江山抢过来!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连续剧天之痕氐人族女皇最后怎么样了?
玉儿:现在我可以什么都不要,甚至是我的命,我只求你可以救他。 氐人族女皇:那好啊,把你的命给我。 玉儿:这就是我相信的爱。 (用珊瑚划了自己的脸) 氐人族女皇:可恶。 玉儿:我求你,救他。 氐人族女皇:你的脸毁了,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 玉儿:我爱他(靖仇),希望也是一辈子… 氐人族女皇:怪不得那个男人心中有你。 玉儿:原来他看到的是我,真的是我…
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政权的实力非但没有日渐衰败,反而是处于上升期,实力在不断增强。曹叡在位期间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了鲜卑,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虽然曹叡无法与其祖父魏武帝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位守成之君,曹叡还是相当合格的。曹魏政权逐渐衰落是在曹叡去世之后,与曹叡有关,但不完全是曹叡的责任。
曹魏政权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司马氏的崛起,逐渐架空了曹魏政权。但是,衰落的仅仅是曹魏政权,而司马氏主导下的魏国,实力并没有衰弱,依然是三分天下中最强的一家。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灭吴了。而司马氏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魏文帝曹丕父子的短命!魏文帝曹丕在位仅仅七年便去世了,年不满四十岁。魏明帝曹叡也仅仅在位十三年,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了,而且连一个儿子都没有活下来,全部夭折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曹丕一脉很可能存在一些家族性的遗传疾病,以至于父子二人身体都不是很好,四十不到便去世了。岁月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到底是什么病,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曹丕父子都不长寿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事实上,早在魏武帝曹操活着时,曹操、曹丕父子便已经意识到了司马懿的能力有可能会对自身产生威胁。但是,彼时的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野心、甚至反心,而且能力也的确相当出众。因此,曹操父子对司马懿采取了且用且防呢策论,用、甚至重用司马懿,但却始终不允许其染指军队事务、培植私人势力。因此,直到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马懿一直在文官圈子里打转转,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到魏明帝曹叡即位时,因为魏武帝曹操时期的战将逐渐老去,元戎凋零、新人又青黄不接,但是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的对峙却丝毫没有松动,三方摩擦仍在继续。可是,对外作战就必须有将可用,而且必须是能够可以统领三军的指挥型人才,光能征战沙场的一介武夫肯定不行!因此,颇有些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得司马懿进入了曹叡的视野。此后,曹叡开始对司马懿委以兵权,使得司马懿能够染指军队、开始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潘多拉盒子自此打开,曹叡此举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埋下了伏笔!
彼时的司马懿虽然掌握了部分兵权,但是曹叡对他也并不信任,还是处于一个且用且防的阶段。同时,因为司马懿刚刚掌握兵权,也不敢过于放肆,总体上还是以“曹魏忠臣”的面目出现的。而且,曹叡的帝王权术颇得祖父与父亲的真传,那是玩得炉火纯青!如果曹叡没有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司马懿短期内想要做大,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偏偏天不假年,曹叡年纪轻轻便一病不起了,过继的嗣子曹芳(曹丕胞弟曹彰的孙子)才七岁,根本无法扛起曹魏的江山社稷。于是,曹叡只能选择辅政大臣“托孤”,而这个辅政大臣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文武双全的司马懿!但是,曹叡对司马懿是真心不放心,怎么办?最终,曹叡采取了老办法,且用且防,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但是,在司马懿之上又设置了另一位辅政大臣,那就是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在曹叡看来,曹爽的父亲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堂侄兼养子,小宗之后的身份注定了曹爽无法“合法”成为皇帝,同时曹姓又使得曹爽对曹魏政权有着自家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会死心塌地维护曹魏政权。对于司马懿而言,曹爽是曹魏宗室,地位本就在其之上,加之曹爽位居大将军,对于司马懿的确是个不小的牵制。如果一直维持这种权力平衡,倒不失为一个维护皇权的好办法。
但是,曹爽掌权伊始,为了能够抓权、专政,不仅软禁了郭太后,而且开始始极力排挤司马懿。最终,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把戏,企图架空司马懿。但是,经过魏明帝曹叡一朝十三年以及与曹爽同受顾命的这几年的发展,司马懿在军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虽然被明升暗降,但是司马懿在军中的势力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了。就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十年之后,司马懿利用曹爽随时任皇帝曹芳祭祀曹叡高平陵之机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率军控制了整个京师,并借郭太后之名废黜了曹爽兄弟,之后又夷灭了曹爽三族。自此,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实权,架空了曹芳,曹魏政权正式衰落,曹氏成了当年魏武帝曹操手中的汉献帝!
虽然曹氏成为了傀儡,司马师废曹芳改立曹髦,后来司马昭又杀了曹髦改立曹奂。但是,司马氏掌握下的魏国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景元四年,司马昭灭蜀,蜀汉政权正式投降。咸熙二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受魏禅,建立了晋王朝,是为晋武帝。晋咸宁五年,司马炎灭吴,三国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