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替亡父还清739万债务,孔子当官的弟子或曾经从过政的弟子都有谁?
男子替亡父还清739万债务,孔子当官的弟子或曾经从过政的弟子都有谁?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局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据说他有弟子三千人,但是其中可以称为贤人的只有七十二个。或许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早期并没有得到当时诸侯国家的接受,或者是弟子本身不愿意出仕为官从政,所以在这七十二贤徒里真正做官从政的没有几个,下面我们就大概的讲述一下。
第一个,冉耕,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冉耕,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对冉耕十分器重,他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冉耕为中都宰。最后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备注:中都宰是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
第二个,仲由,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之前作为孔子的弟子兼护卫陪伴周游列国,后来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最后死于卫国内乱,被砍成肉酱。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备注:同中都宰,蒲邑宰就是蒲邑的地方官。
第三个,端木赐,曾任鲁国、卫国之相。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因为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所以曾任鲁国、卫国之相。而且此人善于经商,所以有端木遗风之说,它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来他本人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
第四个,言偃,曾任鲁国武城宰。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中唯一的南方人。他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
第五个,宓子贱,曾任单父宰。宓子贱(前521年或502年—前445年),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的弟子当中,当官从政的并不多,而且大多为一地的地方官,比如冉耕、仲由、言偃、宓子贱,只有一个端木赐,曾任鲁国、卫国的相而已。(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春秋曾参的父亲叫什么名?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曲阜的颜庙是做什么的?
第一个问题:
颜庙又名“复圣庙”,位于曲阜明故城北门内东侧,原陋巷故址处,是祭祀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庙宇。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渊,又称子渊。他并不是颜氏家族中以颜为姓第一人,但却被后世子孙尊为第一世祖,其后裔延顺。这主要是颜回在颜氏家族中社会声誉最高,他生前勤学善思,以礼修身,达到了名冠孔门弟子之首的境界,死后被儒家学子奉为楷模,尊称颜子。历代帝王屡加封赐,直至尊为“复圣”。
颜回家居鲁国都城,其东为鲁国宫室及达官贵人的府第,西邻孔子故居阙里。因《论语》载有:“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赞语,后人遂将颜回的故居处称之为“陋巷”。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至曲阜祭拜孔子,大多同时拜祭颜子。晋朝之后,祭拜孔子以颜子配享成为定制,颜子及其后裔也在不断地受到历代帝王封赠。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李世民诏升颜子为“先师”;开元八年(720年),玄宗诏颜子“亚圣”,二十七年(739年),又封颜子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诏封颜子为“兖国公”;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赠颜子九旒冕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明景泰二年(1451年),封颜子后商颜希惠为翰林五经博士,后改授嫡系颜议。随着颜子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其庙宇的规模亦愈来愈大,礼遇品序也随之提升。
第二个问题:
颜庙的建筑
陋巷坊
位于颜庙正门偏东,陋巷街北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东巡抚郑汝壁、巡按连标建。西梢间塌折,1985年重修。坊石质,三间四柱,柱出头,明间大额枋,花板无纹饰,小额枋上刻火焰,火焰下刻正书“陋巷”二字,字板两侧浮雕云纹,每侧上下两云相交,中间透雕。两次间有楼,石刻作瓦垅形,悬山顶,有脊无吻。柱八角形仰莲座,中二柱上端各有南向坐蹲狮,亦称“辟邪”,边柱刻火焰。柱以石抱鼓夹抱,浮雕狮、鹿、牡丹等,以示高规格的等级。
复圣庙坊
坊位于庙的正门外,为石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添建。明间额篆书“复圣庙”三字,上面雕刻有火焰。柱子呈八角形,两边柱上顶仰莲座,用石鼓夹抱,上端刻有云板,中间二柱踞蹲辟邪神兽。
复圣门
颜庙大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庙工时建,其后又加以重修,1980年曾揭瓦修葺。门的上面有“复圣门”匾额,无款。
卓冠贤科坊与优入圣域坊
两坊位于复圣门外东西两侧。建于明正德年间,三间牌楼式。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曾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颜子六十七代孙颜光猷捐俸重建。明间额坊上均有花板,东坊花板刻隶书“卓冠贤科”四字,西坊隶书“优入圣域”四字。
陋巷井及亭
过颜庙复圣门之后,归仁门前西侧,保留着颜子当年吃水的水井一眼,因颜子居陋巷而得名,所以为陋巷井。宋熙宁年间,“颜子之故居谓陋巷者,有井存焉,而不在颜氏者久矣。胶西太守孔宗翰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于其上,命之为‘颜乐’”。元代初年亭已无存,元元贞年间(1295~1297),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治命颜族复构于故基。从《元陋巷庙图》上可以看出,亭在井的东侧。元代始于井上建亭,亭为方形,攒尖顶,明代亦是如此,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时曾拆盖。1979年,揭瓦彩画。井壁为砖砌,井口用石砌成圆形,并且覆盖圆石,留有一小孔。井亭呈六边形,平面边长3.85米,亭高4.6米,单檐灰瓦,形似攒尖顶,但顶部留有一孔,与井口相对。其建筑不用斗拱,檐模直接置于柱上,老角梁分别支于抹角梁上,角梁前端用斜撑支于柱上,做法简单。井的北面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一通,碑正面刻有清康熙时代年款,是重修井亭后刻。在亭的前面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立的“陋巷故址”石碑一通,以说明颜子所居陋巷的原址。
克己门 复礼门
归仁门两侧的掖门,东为克己门,西为复礼门。二门均为三间,灰瓦单檐悬山顶,檐下有单昂三踩斗拱,明间补间二攒,次间一攒,斗拱疏朗。脊檩下用叉手,平板枋扁宽,额枋高瘦,柱头斜,平身科昂宽相同。建于明正德年间,虽经过多次重修,仍保留了明代的建筑构件。
仰圣门
此门与归仁门在一轴线上,是颜庙的第三道门。元代时为神门,三间,单檐,明正德年间修庙时改为仰圣门。此门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有斗拱,后经多次重修,1979年揭瓦大修,门东西各有一座角门,东为见进门:西为杞国公门。此二门为东西两路的正门。见进门根据孔子赞扬颜子“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而命名。
御制充国复圣公新庙之碑碑亭
此碑亭位于仰圣门前东侧,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此碑亭倒塌,明正德二年(1507年)又重建时用绿瓦,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和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亭内立明英宗“御制充国复圣公新庙之碑”,明正统四年(1439年),应颜子五十九代妨孙颜希仁奏请刻制建亭的。亭墙外镶小碑8块。
御制重修颜子庙碑碑亭
位于归仁门西侧,明正德四年(1509年),形制与正统碑亭相同。亭内立明武宗“御制重修颜子庙碑”等8通石碑,亭墙外镶嵌小碑4块。
礼器库
位于克己门内,甬道以东。元代时位于庙东南角,三间,面西。明正德年间移至此处。库五楹,南为斋宿房七槛,俱西向。今斋宿房已不存,有礼器库三间,灰瓦硬山顶,无斗拱。
乐亭(中路建筑)
过仰圣门之后便是乐亭。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建,当时乐亭不在今处,位于陋巷井东侧,元代初年已不存。元初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元泰定三年(1326年)修庙时改亭为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移于今处,当时为单檐十字脊,四面悬山,后经多次重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拆盖,添换了绿疏璃瓦,1979年揭瓦重修。此亭得名于孔子赞扬颜子的话:“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乐亭东南方向的石栏内,有一棵古树,形似华表,相传为唐代柏树,旁有柏图及柏赞石刻。
复圣殿
此殿位于乐亭的北面,是颜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此殿在元代时为五间重檐,明正统元年(1436年)时,正庙倒塌,神像暴露,不蔽风雨,破损十分严重,四年重修。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建后的正殿为七间,重檐,前面有四根石雕龙柱,其他十八根为八角石柱,浅刻龙风、花卉。现殿高为17.48米,阔为37.02米,深为17.27米,重檐绿瓦歇山顶,下檐斗拱重昂,殿有回廊,殿中有神龛及颜子塑像,殿前有露台,台基上有石栏,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1930年,阎、冯、蒋大战时,东面大梁折落,东北角柱打断,东面斗拱全部打落,1934年重修,1978年大修,拆卸彩画上部,更换了部分木构件。2006年全面大修。
寝殿
此股位于正殿之后,是祭祀颜子夫人戴氏的殿宇。戴氏,宋国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被追封为兖国夫人,谥贞素。元代始建庙时名为“夫人殿”,重檐五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庙时改为五间单檐,有单昂斗拱,灰瓦歇山顶,前出廊。寝殿1930年被打坏多处,1934年重修,1979年又揭瓦大修。
退省堂(东路建筑)
过见进门便是退省堂。明正德庙图中已有此堂,说明堂早于正德年间,但详时难以确定。清康熙七年(1668年),颜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懋衡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1980年揭瓦重修,更换大部分木构件。今堂三间,灰瓦悬山顶,无斗拱。堂名根据孔子赞扬颜回“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命名的,内有明代浅刻颜子坐像石碑一幢,还有刻有乾隆皇帝书写的《颜子赞》石碑一幢。
杞国公殿(西路建筑)
过杞国公门便是杞国公殿,是祭祀颜子父亲颜路的场所,是颜庙现存最早的建筑。颜路,名无繇,字路,孔子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赠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晋赠为曲阜侯;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晋封为杞国公,谥文裕。元代建专祠祭祀,但具体位置不详。
杞国公寝殿
寝殿位于杞国公殿的后面,是祭祀颜子母亲姜氏的场所。姜氏为齐国人,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被追封为杞国夫人,谧“端献”。元代杞国公庙有夫人殿,重檐五间,位置不详,明正德庙图中已位于今处。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
有患痛风的经过治疗彻底痊愈了的吗?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的痛风完全治愈了。
也没有一个医学专家敢于大言不惭的说完全可以攻克痛风的顽疾。
我本人就是一个资深的痛风患者,已经有近二十年的病史,虽然控制的还算可以,好长时间也没发作了。但一点儿也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胡吃海塞的不管不顾,因为我知道,疼起来那个滋味儿实在难以承受。
谁都想彻底去除身上的病痛,但这痛风就像其它顽疾一样,都是不可完全治愈的病痛。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医疗机构或者一个医学权威说可以完全治愈此症。
我前两天还去了专科医院,给穴位打针,以缓解可能发作的可能。虽是疫情期间,还是人满为患,都是一些大腹便便的脑满肠肥者前来就诊,一瘸一拐的,像个伤兵,甚至有的人连鞋子都穿不上,身体好多部位已经严重变形,那个惨状就不再描述了,杀猪一般的嚎叫经常肝胆俱裂,触目惊心。
不要指望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根除顽疾沉疴,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尽量减少口腹之欲带来的危害,严格控制尿酸指标,不吃或少吃那些可令尿酸急剧升高的食物,哪怕是平生最爱,为了身体计,还是应该有所节制。
多喝水,也是一个手段,需要长此以往的保持下去。
毕竟,那种发作起来的疼痛是非人性的,记忆也是惨痛的,还是不要触犯底线为好。
图片来自网络
皇上当初看上杨贵妃?
杨氏家族虽然系出弘农杨氏,极有可能与隋朝皇族同宗,但到唐玄宗年间,杨家凋零成破落户,唐玄宗看重其家族的说法站不住脚。其实,到武周时期,中国的门阀士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豪门大族已经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皇权也不需要门阀大族的支持了。
杨贵妃本人确实有突出的才华,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她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弹得一手好琵琶。不过,这也不是她被唐玄宗看中的原因,宫廷也不缺少音律高手。唐玄宗看上杨贵妃,没有其他理由,就一点:美色填补他的空虚!
没落的杨氏家族,不可能进入唐玄宗法眼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望的门阀士族集团之一,诞生出了隋朝皇族。杨贵妃的高祖杨汪,在隋文帝时期位列上柱国、吏部尚书、尚书左丞、戴国公,是隋朝政治最核心的人物之一。
隋炀帝被弑杀后,杨汪“站错了队”,他与拥立杨侗的王世充互为表里,争夺天下,结果兵败死于李世民之手。隋朝的灭亡和杨汪的死,标志着杨贵妃一族迅速走向衰落。
从杨贵妃的曾祖杨令本起,杨家开始过起了漂泊的生活,他从陕西弘农迁徙到山西蒲州。杨令本在贞观年间,曾经做金州和忻州刺史,大概相当于地市级长官,四品上下。显然,杨令本跟他父亲,差得天上地下,一名普通官员而已。
杨贵妃的祖父叫杨志谦,历史上只留下了个名字,具体事迹空白。杨志谦有三个儿子,长子杨玄琰,即杨贵妃的生父;二子杨玄珪,事迹不详;三子杨玄璬,即杨贵妃的抚养人。
杨志谦有个哥哥叫杨友谅,杨友谅的孙子,就是后来的奸相杨国忠!也就是说,杨贵妃与杨国忠有同一个曾祖杨令本,其实血缘关系有点疏远。
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戸,即负责户籍管理的低级官员,从七品芝麻官,杨贵妃就出生于蜀地。开元十七年,杨玄琰因为犯罪下狱,最后死在狱中,留下了四女一子。
杨玄琰去世的时候,杨贵妃才十岁,被叔父杨玄璬收养。杨玄璬是河南府士曹参军,也是个从七品芝麻官。父亲死后,杨贵妃便离开蜀地,随叔父定居于河南。
通过以上杨氏谱系列表就可以看出,杨贵妃家族是王小二过年,日渐没落。到杨贵妃这一代,有具体记载的男丁都少得可怜,她的亲弟弟估计去世早,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这种家族,怎么可能进入唐玄宗法眼?事实上,杨国忠后来的发迹,是源于杨贵妃的得宠,杨贵妃近支男丁太少,才便宜了杨国忠。而不是杨家人有多牛,杨贵妃才被唐玄宗高看一眼。
门阀士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唐玄宗不需要门阀提问者可能还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历史事实:到唐玄宗年代,门阀士族已经彻底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皇权的支撑不再需要门阀集团!
中国自西汉末年开始,士族集团形成,到东汉,这股势力逐渐变成门阀集团,垄断了官场。魏晋南北朝是门阀集团的高峰期,尤其是南北朝,门阀集团成为左右皇权的顽疾。
北周宇文家族、隋朝杨氏家族、大唐李氏家族,他们之所以能够改朝换代,就是因为得到了门阀集团的支持。
改朝换代需要门阀集团支持,但坐上皇位后,门阀集团又成了皇权的肉中刺。自隋朝建国伊始,杨坚就一直致力于削除门阀势力,他开创的科举制,就是想打破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桎梏,代价就是亡国!
大唐也是如此,自高祖李渊,至高宗李治,一直致力于打击门阀势力。最后,在女强人武则天手中,门阀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所以,本质上来说,门阀集团是皇权的天敌,唐玄宗不可能再逆历史潮流,培养自己的死对头。除非皇权遭遇重大危机,饮鸩止渴或许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开元年间,正是大唐鼎盛时期,唐玄宗怎么可能看重所谓的某个家族?
杨贵妃的才华也不是吸引唐玄宗的始因据记载,杨贵妃有着比较深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善歌舞,精于琵琶演奏,似乎她的这个才能,应该被梨园高手唐玄宗所钟情。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杨贵妃的这个特长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更没有因此让她的声名远播。
杨贵妃在来到唐玄宗身边前,恐怕都不一定知道杨贵妃有这个才能。在李隆基的后宫,他有的是音乐大师为伴,说唐玄宗被杨贵妃才华所折服,太牵强附会。
不过,杨贵妃的这个才华,对她后来宠爱不衰有很大帮助,这是肯定的。唐玄宗有了杨贵妃后,他就沉溺于梨园歌舞,甚至亲自参与编曲编舞,由杨贵妃当女一号。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很多,唐玄宗的怠政也始自于这个阶段。
唐玄宗的孤寂,被杨贵妃美色填补唐玄宗看上杨贵妃,无非是在他最孤寂的时候,被杨贵妃的美色,及时填补了那段空虚。
功成名就的唐玄宗,对政事的热情大不如前,最钟爱的武惠妃又不幸去世,唐玄宗的心灵,瞬间出现了真空期。这时候有人进言:“寿王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一句话点燃了唐玄宗的欲望!白居易《长恨歌》说的透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杨贵妃的美色,深深抓住了唐玄宗的心。
其实,这并非是这对公媳第一次见面。李瑁迎娶杨贵妃,还是唐玄宗亲赐的。不过那时候武惠妃尚在世,老皇帝的感情很“丰盛”,所以也觉察不到儿媳有多美。
按照王阳明的心学,世界其实是心的映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展现在他眼中的世界。同样天生丽质的杨贵妃,当唐玄宗出现真空期时,他迫切需要有人帮他填补,杨贵妃的美,立刻显现出来。
这种迫切的心情,让他忘了俩人之间,还隔着世俗的巨大障碍!
综上所述,唐玄宗看重杨贵妃,跟她的家族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她的家族因为她才获得圣眷。跟她的才华也没关系,她的才华是在后期才得以展现。原因只有一点,杨贵妃的美色,及时地填补了唐玄宗空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