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剧照,徐晃被曹操奉为战神?
风声剧照,徐晃被曹操奉为战神?
三国演义中,徐晃是曹操麾下战力排名前五的猛将,他一生战功累累,深受曹操的赏识与器重。襄樊之战中,徐晃不仅在武功上力压关羽,更是在用兵上打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被曹操盛赞为周亚夫一般的人物。可是,被曹操奉为战神的徐晃,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襄樊之战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大胜,在众臣的推举劝谏下,刘备进位汉中王,同时上书给汉献帝。曹操看到刘备的上表后十分愤怒,想要起兵攻打刘备,最终在司马懿的劝谏下放弃,转而联合东吴,诱使东吴出兵荆州,自己再出兵汉中,这样刘备就会首尾不相顾,疲于应付。
刘备在探知曹操的这一计谋后,和诸葛亮商议,最终的应对之策就是让关羽出兵夺取樊城,以此震慑东吴和曹魏。演义中,这就是关羽出兵北伐襄樊的理由。
关羽军队,攻势非常猛,直接将曹仁给打得大败,龟缩城内。曹操得到关羽出兵的消息后,派出名将于禁和庞统前去解围,结果还是被关羽打的大败。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了于禁和庞德,直接震惊了天下,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冷静下来的曹操,又派出徐晃统帅大军前去迎战关羽。
徐晃到达战场后,先是派兵引出关平,然后袭取了偃城,又用计攻下了第一屯、四冢寨,将关平和廖化打的大败,逼得关羽亲自引兵前来交战。而面对关羽,徐晃放下两人曾经的友情,当着两军的面,以斩杀关羽来激赏士气,事实上,他也确实在武力上击败了关羽。
关羽因为手臂上有旧伤,不敌徐晃,关平担心关羽受伤,鸣金收兵。徐晃率军追杀,这个时候,樊城中的曹仁也引军杀出城来。两军夹攻,将关羽的军队打的大败。
解了樊城之围后,曹操率军到达战场,看到徐晃的战场遗迹和军容,再对比之前于禁的大败,不禁对徐晃一通夸赞。
演义原文:徐晃兵至,操亲出寨迎之,见晃军皆按队伍而行,并无差乱。操大喜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遂封徐晃为平南将军。
周亚夫何许人?他可是汉朝的名将,被称为战神一般的人物,曹操称赞徐晃有周亚夫之风,就是将他奉为战神看待,他的用兵、治军之道,连曹操都自愧不如。
徐晃之死
关羽兵败麦城,曾派出廖化向上庸的刘封求援,然而在孟达的劝谏下,刘封拒绝出兵救援关羽,导致关羽最终被杀。刘备诸葛亮知晓此事后,有意责备刘封和孟达,而孟达也与刘封不和,最终干脆就直接投降了曹魏。在孟达的帮助下,曹军最终夺取了上庸郡。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率军北伐,而此时,曹魏皇帝变成了曹叡,孟达在曹魏也没有像之前那么受重用了,反而受到大臣的猜忌。孟达心中不安,想要投降诸葛亮,重回蜀汉,面对此等好消息,诸葛亮当然十分愿意,与孟达约定了投降等事宜。然而这件事却被司马懿给提前知道了,于是司马懿率军出征上庸,路上遇到徐晃,便任命徐晃为先锋。
徐晃率军冲到上庸城下,孟达已经关闭了城门,收起了吊桥,于是徐晃大呼:“反贼孟达,早早受降!”孟达大怒,命令手下放箭,结果就正好射中了徐晃的额头。
演义原文: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
徐晃中箭,被众军士抢救回营,然而却因受伤太深,最终抢救无效,当晚身死。
一代“战神”,就这样,因为自己的鲁莽,冲到敌人的城下,被敌箭射中而亡。实话说,这种死法对于一般冲锋的士兵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对于像徐晃这样的武将,则是比较憋屈的了。在己方占据军事优势的时候,专门跑去敌方城下送人头,真是莽撞。
结语
身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武功、领军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被曹操奉为战神。然而,最终由于他自己的鲁莽,求功心切,径直跑到地方城下,成为敌人的活靶子,头颅中箭,憋屈而死,可悲可叹。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大帅府是如何将消息滴水不漏地瞒了十多天的?
一
1928年6月4日凌晨,经过了几天故布疑阵的张作霖还是没有逃脱日本人的阴谋,被炸死在了沈阳城外的皇姑屯。
按照传统的礼仪,众多迎接张作霖车驾的官员早已聚集在沈阳车站的码头,到处都是军警和便衣,安保规格也达到了顶峰。然而在5:30他们就听到了爆炸声,不久后所有欢迎仪式被宣布取消。
到了上午10:00左右,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沈阳城内的各路记者纷纷赶往出事现场,争取拿到第一手资料。但根据奉天省发布的公开消息,张作霖只是受了轻伤,脑袋被撞了一下,有轻微的脑震荡,只有卧床休息几天,就可以完全恢复了。
因为事情发生在南满铁路上,控制了南满铁路的日本人就必须站出来解释一下。大约在上午8:00左右,日本人宣布在皇姑屯附近发现两具男尸,从尸体上找到了两封信,上边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于是日本人宣布这是和奉系作战的南方革命党所为,很有可能是南方革命军的便衣队投放了炸弹。然而过了一天,就有附近的村民到沈阳来报案,说他们一共三个人被抓走,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经过沈阳警察厅的验证,那两个被日本人发现的尸体正是其它两个村民。
二
在张作霖炸死的那一刻,张作霖身边的日本高级顾问嵯峨就和张作霖坐在同一节车厢里。随即他就跳出了车厢,张作霖的卫队迅速控制了周边的形势。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吴俊生命悬一线,张作霖在说胡话,处在昏迷之中。
嵯峨是日本政府派出的高级顾问,他马上就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根据他看到的情况,张作霖的伤势并不严重,当然衣服基本上都被炸弹撕碎。最后他跑到日本特务机关去抱怨了一通:你们怎么可以这么干。
因为日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日本内阁控制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不甘心被架空的天皇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渗透进了军队。这样就出现了日本政府和军队之间的对立,日本军队的历次政变背后都有日本天皇的影子。
张作霖身边的日本高级顾问的话在日本军部那里并没有太高的分量,就更不用说不听话的日本关东军了。事后日本天皇趁机逼迫田中内阁总辞职,让他们部分承担了责任,爆炸案的发起人河本大作则被调离了日本关东军。
三
奉天省省长刘尚清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晰的人,他召集奉天省内的政府要人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先不要对外统一口径,并成立了一个应变组织东三省治安维持会,对沈阳实施戒严。
日本政府和军队都迫切想知道张作霖的伤势,但他们之间相互不信任,缺乏信息和情报共享系统,导致他们一误再误,始终被牵着鼻子走。
奉天政府以张作霖需要休息和东北形势需要稳定为借口,对外封锁了一切消息,禁止日本人和记者,甚至包括一般的官员前来探望。日本领事馆希望派出医生来协助治疗,都被婉言谢绝。
日本军方和特务机关更是非常渴望能够得到最真实的情报消息,他们不断派出人前往张作霖的大帅府来探望。进入大帅府比较容易,但如果想迈入张公馆那就比登天还难。
四
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是满清贵族的养女,从小知书达理,见过世面,她对应付外人这一套非常得心应手。既然奉天方面的军政大佬都认为要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她就作为主要演员全力配合了。
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按时按点送到张作霖的卧室,卧室内也是一片灯火通明,透过窗户还隐隐约约能够看到抽大烟的吞云吐雾,前来探视的日本人,时不时的还能听到张作霖的几句经典骂声。为了让戏演得更真一点,寿夫人强忍心中的疼痛,让大帅府的日常活动都维持正常。甚至大家还可以去听一听戏剧,外松内紧的政策是一贯的,这一点倒是做到了密不透风,让日本人无从插手。
当然在张公馆内部正常的祭拜工作还是要进行的,这就被沈阳城内的一个汉奸听到了。他迅速把听到的女人哭声报告给了日本人,但在日本政府和军官的争吵中,时间被一点点的浪费掉了。
五
当时的张学良还在北京城负责安排关内的奉军撤回东北,他已经收到了回东北的命令。日本人也前来探望他的态度,希望能够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按照东北人的习惯,发丧期间不能剃头,但张学良还是理了一个短发。日本人对南满铁路进行了特殊管制,张学良化装成普通的士兵回到了沈阳。
张学良回到沈阳的时候已经是6月5日,到6月21日,张学良正式宣布担任东北保安司令,成为张作霖的接班人。这中间有半个月的时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显而易见,就东北应该由谁来接班的问题在东北军政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新派人物认为应该由杨宇霆来接班,旧派人物认为应该由东北保安副司令张作相接班,但张作霖指定的接班人无疑就是张学良。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东三省的军政大佬们开了数次会议,最终确定由张作相来接替。但张作相是张作霖的铁杆儿,他认为一切应该按照张作霖的意思去办,坚决要把东北保安司令让给张学良,由自己来辅佐。
当张学良坐上东北保安司令的时候,又需要对东三省的军政人选进行进一步调整。在各派人物的利益得到满足和相互妥协后,张学良才宣布正式按替东北保安司令,对张作霖进行风风光光的大葬。
这时的日本人才如梦初醒,原来张作霖早已被炸死。临时还给他们唱了一处空城计,把他们都蒙在鼓里。毫不客气的说论搞阴谋诡计这一套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就算再过一万年也是如此。
你觉得李世民到底知不知情?
我认为李世民不知情。
李世民如果知情的话,肯定会把武则天给处死,或者带到坟墓里去让她去陪葬。
李世民虽然是一世明君,但在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杀伐果断毫不留情。玄武门之变,亲兄弟都能被他杀死,何况区区一个武则天。
李世民虽然当时病重,但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戴绿帽子。
武则天为了给自己谋一条后路,兵行险招,勾搭了太子李治。如果两个人的事情败露的话,不但武则天会死,太子李治有可能也会死。
不要说因为李治是太子,李世民就不敢杀他。所谓皇家无情,李世民一个病重将死之人,行事应该更加无所顾忌。所以武则天和李治能够活下来是他们足够的幸运。
科恩的骨骸已在叙利亚冷冻了54年?
5个阿拉伯人质、100万美元,1965年,素来高傲的以色列向叙利亚低头,不惜一切代价欲挽救以色列摩萨德间谍伊莱.科恩的性命。甚至以色列总理亲自呼吁国际社会拯救,欧洲各国律师皆想为其辩护,甚至罗马教皇以及苏联政府都为其向叙利亚求情,却终未如愿,事过五十余载伊莱.科恩的尸体仍不知所踪。
2019年4月,以色列媒体曾爆出一个俄罗斯代表团离开叙利亚时,疑似带走了装有伊莱.科恩遗骸的箱子,伊莱.科恩的尸体有望回归以色列。
不过以色列与俄罗斯官方对此消息皆予以否认。伊莱.科恩到底有多厉害,竟能引起以色列朝野如此重视呢?
神秘高效的摩萨德几千年来深受迫害的犹太人,居无定所散落世界各地,复国成为犹太人心中不灭的梦想。
摩萨德的前身就是犹太人秘密武装组织哈加纳。以色列建国前,哈加纳袭击当地强人,威吓当地阿拉伯人交出土地,为犹太人复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哈加纳成为以色列国防军,而其麾下专门从事偷运军火与侦察的部门沙亚就成了今日摩萨德。
以色列身处阿拉伯国家十面埋伏之中,危机感迫使以色列人自强自立素有自我保护理念。摩萨德就在风雨中淬炼成为了办事效率奇高的国际情报界精英,与前苏联克格勃、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并称世界四大情报组织。
以色列人口少,摩萨德为以小博大,只能多方吸取各种精英人物,打造短小精悍的组织模式。
由此摩萨德招录特工条件严苛,不但要求应征人员拥有以色列国防军服务背景,同时还要有海外生活经历,并精通多国语言。当然还有最关键一点就是当选的特工必须拥有深爱以色列的忠诚信念。
如此严苛筛选,入选特工还需经过严格培训,掌握窃听、格斗、驾驶飞机等特殊技能,才能成为正式摩萨德特工。
层层选拔打造了大量摩萨德传奇特工,而伊莱.科恩就是摩萨德传奇中的传奇,为以色列窃取了大量极具价值的军事情报。
天生为间谍而生的伊莱.科恩1924年,伊莱.科恩出生于埃及一个犹太家庭,父母是执着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由此犹太复国信念也深深根植于伊莱.科恩骨子里。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即遭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围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伊莱.科恩将家人送回以色列后,独留埃及暗中帮助滞留犹太人回国。
1954年,伊莱.科恩曾协助以色列政府策划引爆埃及亚历山大的“苏珊娜行动”。后“苏珊娜行动”失败,伊莱.科恩因间接参与而被埃及政府逮捕。
1956年,埃及政府因证据不足只得释放伊莱.科恩,但随即将其驱逐出境。伊莱.科恩来到以色列后,先在以色列国防部担任翻译,却因不喜这种循环反复的枯燥工作辞职,后一直四处打零工为生,并于1959年与纳迪娅结婚。
伊莱.科恩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就如寻常男人那样每日为养家糊口奔波,却不知自己早已纳入了摩萨德猎头的考察目标单。
伊莱.科恩就像为间谍而生,不但天赋语言才能,精通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就连阿拉伯方言都不在话下,而且记忆力惊人,能言善辩情商颇高,尤其是长相英俊极富交际能力。还有更重要一点,别看伊莱.科恩生于埃及,可其祖籍却是叙利亚,幼时曾随父母在叙利亚生活过一段时间。
以色列自建国起,就与叙利亚成为中东战场的一对老冤家,时不时就刀兵相见分外眼红。明面厮杀下的情报暗战,两国也从未停歇。只是叙利亚防范严密,犹如泼不进水的铁桶,摩萨德也有些束手无策。伊莱.科恩的出现,就像专门为撬动叙利亚而来。
当摩萨德向伊莱.科恩表达意愿时,伊莱.科恩也许源于内心对以色列的忠诚,也许源于子女众多度日艰难的经济原因,遂接受摩萨德邀请参加了严格的特工训练,成为摩萨德正式特工。由于保密原则,就连伊莱.科恩的妻子都不知其去往何方。
伊莱.科恩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远赴阿根廷渗入当地叙利亚上流社群窃取情报。摩萨德为伊莱.科恩打造新身份,是一位名叫阿明.塔贝斯极度渴望回故乡的叙利亚富少。
伊莱.科恩为开展工作只用两周时间就学会了西班牙语,随后来到布里诺斯艾利斯继承叔父遗产,做起了进出口贸易。
金钱、颜值、口才就是人的第一张通行证,很快挥土如金的阔少科恩就成为叙利亚上流交际圈的宠儿,并与许多叙利亚头面人物成为密友。其中最重要的一人就是现任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父亲哈菲兹。
当时哈菲兹任叙利亚使馆武官,相当欣赏科恩的能力,于是当科恩要求回叙利亚报效故国时,科恩口袋中的一厚摞推荐信中就有哈菲兹,这也为日后科恩与哈菲兹加深友谊,并一度成为叙利亚政界红人打下伏笔。
伊莱.科恩间谍生涯非凡成就1962年,科恩来到叙利亚,很快就凭借在阿根廷积攒的人脉关系,进入叙利亚上层社会,并以富有大方、时刻关注叙利亚国事的成功富商形象,与众多叙利亚高官成为至交好友。
科恩不但在茶楼酒肆谈笑间搜集情报,还经常在家中召开大型Party,用美酒与美女卸下叙利亚高官的戒备之心,觥筹交错间放肆畅谈叙利亚国家机密。科恩每天都将搜集到了情报源源不断的发回以色列。
1963年,叙利亚发生军事政变,科恩的许多军界密友都成功上位,成为叙利亚实权人物。其中最给力的就是哈菲兹成为叙利亚新任总统,竟想推荐科恩担任叙利亚国防部副部长,甚至还一度想将科恩推上下届总统之位。
我们姑且不论科恩真实的军事才能,可其在叙利亚没有丝毫家世根基,却能迅速得到哈菲兹赏识并一路飞黄腾达,可见科恩交际能力远超常人想象。
科恩在哈菲兹推崇之下,不但可以随便出入国防部等机密部门,还能跟随叙利亚高级军官出入军事重地戈兰高地,并合影留念。
科恩发现叙利亚在戈兰高地设置了三道防御工事,而非以色列预测的一道防线,遂假装关心叙利亚驻军,提议戈兰高地到处光秃秃连阴凉地都找不到,不如种些绿树为驻防士兵遮阳挡雨。
叙利亚驻军怎敢惹总统面前的红人,于是在戈兰高地大种绿树。当戈兰高地防御线绿荫成行时,却已成以色列军队瞄准攻击参照物。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以一敌三,对阵埃及、黎巴嫩与叙利亚,可以色列却在六日内摧毁三国防线,一举占据了埃及加奈半岛、加沙地带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以色列军事实力虽强,可当时叙利亚、埃及等国也并非军事弱国,可以色列却能如此大胜,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因素,科恩的情报价值则是不容小觑的主要因素。可以说以色列凭“六日战争”一举奠定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优势地位,科恩谍报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恩在叙利亚混的如鱼得水,丝毫未引起叙利亚军方怀疑。1964年,叙利亚与埃及、黎巴嫩等国协商,欲携手建筑水利工程将中东母亲河约旦河改道,以便掐断以色列主要水源。
以色列气候干旱少雨,独凭约旦河养活800万人口。如果约旦河断流,以色列只有死路一条。科恩得知消息后,迅速将阿拉伯国家共同计划告知以色列,随即以色列空军派出战机轰炸工地,致使改道约旦河计划流产。
伊莱.科恩大意失荆州终丧命科恩的情报工作顺风顺水,可诸多巧合也开始引起叙利亚情报部门怀疑。尤其是与科恩比邻而居的印度大使馆工作人员,多次抱怨每天看电视都会遭到信号干扰,促使叙利亚新任情报部门掌门萨德尼上校,决心彻查国内间谍活动。
心思缜密的科恩早已预感到危机重重,遂给摩萨德发电要求撤回以色列。不过摩萨德要求科恩在大马士革再干一票就能回家了,只是这一票却成了科恩的Flag。
1965年1月,叙利亚在苏联购置了一批无线电追踪器,进行了一次无线电静默。可当时正在密室发报的科恩,并未察觉到密室外出现停电现象,遂一直未停止发报。
而叙利亚情报部门早已通过追踪器顺藤摸瓜找到了科恩的住处。虽然叙利亚情报部门忌讳科恩炙手可热的身份,可几经比对依旧选择抓捕。
正沉浸在发报工作的科恩,听到声音将小型发报机藏起为时已晚,四名叙利亚特工早已破门而入将其抓了现行。
科恩作为一名以色列间谍,将叙利亚政府玩弄于鼓掌间,甚至差点成了叙利亚国防部副部长,以致叙利亚成了国际笑柄。叙利亚人为此恼恨不已,不但时任总统哈菲兹亲自审讯科恩,就连叙利亚民众都将科恩视为国之仇敌。纵使以色列与多个西方国家倾尽全力相救,叙利亚一直未曾松口放科恩一条生路。
科恩在严刑逼供之下,对自己的行为不曾有一丝后悔,在其心中犹太复国比天大。
1965年5月2日凌晨,叙利亚在大马士革面积最大的烈士广场,公开将科恩施以绞刑。科恩一生传奇间谍生涯自此画上句号,享年只有40岁。
结语科恩行刑前曾留下遗言还妻子自由,要求纳迪亚改嫁。可纳迪亚专情不移不但未曾改嫁,还一直向叙利亚讨要丈夫的尸体。
但直到今天,叙利亚不但未归还科恩尸体,甚至连埋葬科恩的地址都严加保密。以色列努力多年,也只是找到了据说科恩生前用过的一块手表。如果俄罗斯真的能将科恩尸体带出叙利亚,也许距离科恩回家不远了。
纵观科恩一生堪称一部真实的谍战大片,他完成了别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称得上摩萨德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间谍,以至于被称为西方的佐尔格,并于2005年评选的以色列200名伟人中,仅次于爱因斯坦4名,位列第26位。
科恩走了,可是各国之间的地下暗战并未停下脚步,尤其是摩萨德更是多次搅动世界风云,为以色列踯躅前行保驾护航,屡次创造谍战传奇!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
首先,西汉刑制上并无“诛九族”之刑,顶天的“大辟之刑”也就是“诛三族”而已,比如汉初的韩信、彭越二王就曾遭受过此种刑罚;而且由于是刑过于残忍,吕后主政时还曾下令“废除之”。因此,主父偃不可能被“诛九族”,史书对此的描述十分精确,说其是被“族杀”,而主父偃的真正死因,竟是缘于一桩亲事。
主父偃约出生于汉文帝末年,是“齐国临淄人”,少年时代即专心于“长短纵横之术”,梦想着成为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然而,人到中年时,主父偃恍然大悟,这种学问已然与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氛围相悖,于是又转而向儒(“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并以此混迹于齐国“儒林”,但不知什么原因,大家都不怎么待见他,甚至于打压排挤他。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眼见齐国不容,主父偃便开始了自己的周游诸侯之旅,先后混迹于燕、赵、中山诸国。可悲催的是,就连这些诸侯国也不待见他,以致于生活窘迫,“甚困”。
这可如何是好呢?主父偃还有“活路”吗?也只余长安这一条路。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找到一个叫“卫将军”的老乡兼武帝侍卫,拜托他在刘彻面前为自己美言。或许是卫将军级别不够,虽然其在皇帝面前数次提及主父偃,可武帝并未觉得主父偃有什么过人之处,“上不省”。时间久了,主父偃在长安的日子愈发窘迫起来,“资用乏”,再这么下去,吃饭都成问题。
主父偃一琢磨,别人靠不住,还是自己上吧。于是一天早上,主父偃便跑至“阙下”给刘彻上书。上书之后,便一直焦急地等在宫门外,这一等就是一天,从早上挨到夜幕……真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当晚,武帝竟然召见了他,并拜其为“郎中”——原来主父偃上书中关于对匈作战的意见,很合武帝心意。
再之后,主父偃便逐渐受宠起来:
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
历史上的诸多臣子皆如是,一旦受宠,就很容易骄横起来,主父偃也不例外,以致于朝中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对此,主父偃有些飘飘然,竟打起齐王刘次昌的主意来……
主父偃之死公元前124年,主父偃宴请侍奉皇太后王娡的大太监徐甲,并对他讲:“您若是能将修成君的女儿嫁与齐王,能否让他把爱女也收了?……”—席话说得徐甲有点懵,但后面还是答应下来。
修成君金俗是汉武帝刘彻“同母异父”的姐姐。想当初,王娡未入宫时,就已与一个叫“金大孙”的平民婚配,并诞下了女儿金俗。然而,在母亲臧儿的逼迫下,更为了追求荣华富贵,王娡被送往了“太子宫”。这导致其不得不与金大孙离异,且与女儿断了往来。
公元前141年,王娡与景帝刘启之子刘彻嗣位,是为汉武帝。而刘彻嗣位不久,宠臣韩嫣就“突然”告诉刘彻,说他有这么一个姐姐在世——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突然”之事?想必是王娡在晋升“皇太后”后,荣宠至尊,遂惦念起沦落民间的长女来,心下“怜之” ,便让韩嫣说与武帝,无非是想看看皇帝的态度再行定夺罢了。
刘彻听说自己有这么一个姐姐后,十分高兴,立即派人将其寻到,接入后宫与母后团圆,并于是年封其为“修成君”,赏赐无数。其时,金俗已育有一女一儿。
时光荏苒,金俗之女娥儿慢慢长大,王娡为了补尝金俗,便寻思着为外孙女寻一门好亲事,“欲嫁之于诸侯”。
见此,徐甲(籍贯:齐国)便建议王娡将其许配给齐王刘次昌为后。在汉的诸侯国里,齐国算是比较强大的,而且齐王刘次昌不过十五六岁年纪,风华正茂,年龄正配,因此王娡表示了赞同,并令徐甲前往齐国“游说”。
真真是无巧不成史!主父偃听说此事后,便设宴款待徐甲,指望他在说服齐国以后,也将爱女嫁与齐王,共享富贵——说实话,让自己的闺女去给人家做妾,我都感觉其为人可耻。又是老乡,又是武帝宠臣,又是金钱贿赂,徐甲怎好不依呢?便应允下来。
或许,在徐主父二人眼中,此事已是十拿九稳,定能够马到功成,毕竟,人家王娡是皇太后,你齐国还能不给太后面子吗?
唉~,他们还真碰到了硬茬!
刘次昌是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之玄孙,其嗣位齐王时,年纪尚小,便一切交由母亲纪太后主持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了确保齐国的基业落到自家人手中,纪太后硬是要儿子娶了表妹纪氏(纪太后弟弟之女)为“后”。这其实也没什么,古代表兄妹之间婚配的不在少数,只是纪太后接下来的处理就比较过分了。
虽然迎娶了纪氏,但刘次昌却并不喜欢她,“王不爱”,反而与王宫里的其他女人“私通”。这可气坏了纪太后,一怒之下,竟将刘次昌的亲姐姐——“纪翁主”给送了进去。刘次昌一看,母亲硬逼,不睡不行,遂“与其姊翁主奸”。
现在,齐王后宫里的破事就已经令到纪太后烦闷了,你还来给我儿子提亲?
听明徐甲的来意后,纪太后表示了拒绝,并口出恶言:“我儿有后,后宫俱全,再说你徐甲算什么东西?穷鬼一个,当个太监,就敢来乱我家事!主父偃又是什么东西?还敢把自己的女儿往王宫里送……”
话说到这个份上,这个事就没法继续了,只得做罢。
俗话说,做人要有“口德”,不然,口出恶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害!纪太后之言,徐甲不敢如实禀报王太后,却添油加醋地讲给了主父偃。主父偃气地直哆嗦,自思必报此仇,“由此与齐有隙”。
说报就报!不久,主父偃一纸诉状告到了刘彻那里,告发了刘次昌弟姐乱伦一事。武帝听后大怒,并任命主父偃为“齐相”,去齐国勘察此事。你说,这个事交给主父偃去办,刘次昌还能有好么?
最终,刘次昌小小年纪竟被逼到“饮药自杀”……
细细想来,为刘次昌感到不值。如若他能迎娶娥儿为后,就可以交好于皇太后;再纳主父偃之女为妾,又能交好于主父偃,这有什么不好的呢?这不明摆着“买一赠一”吗?可能纪太后担心,如此一来,王宫就不是她女儿说了算吧?可担心归担心,做人还是要面对现实的压力,该屈服时你就得屈服。
再者,即便你不同意,也别硬刚啊。又何必恶言相向呢?委婉拒绝不就行了。如此可见纪太后情商之低。
说来说去,这就是一种权衡,是大利与大害的取舍问题,而纪太后却放弃了大利选择了大害。
民谚曰:“蟑螂捕蝉,黄雀在后”。谁能想到,就在主父偃担任齐相赶赴齐国之际,有人一纸诉状便递到了皇帝手中,告发其收受贿赂之罪——“告偃受诸候金,以故诸候子多以得封者。”
只是刘彻当时按下未理。
现在,加上齐王刘次昌的自杀身亡,竟致武帝怀疑是主父偃逼死了他,便下令“有司”调查主父偃了。
最终,主父偃交待,受贿是真,但却矢口否认是自己逼死了刘次昌——当然不能承认,这可是大罪。
见此,武帝便想网开一面,放主父偃一条生路了,“欲勿诛”,不料丞相公孙弘却站出来反对:“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可能大家不知道,当朝丞相公孙弘是主父偃的老乡,也是齐国人。身为老乡本应相互照顾,可公孙弘却要置主父偃于死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父偃为人处世上的一些问题。
至此,见大臣执著,若不处理主父偃就难以服众,刘彻便不再坚持,“乃遂族偃”。
得,主父偃就这样失去了身家性命。
主父偃之功主父偃生前建言很多,于后世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推恩令”,只不过这个政策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了。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执行“推恩令”:
古者诸候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候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候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候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从内容上看,“推恩令”的目地有二:一是削弱诸候。这主要是汲取“七国之乱”的教训。
汉初,刘邦除分封了以韩信、彭越为首的八大异姓诸候王外,还对刘氏子孙进行了分封,比如刘肥被拜齐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郡立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
但这种分封的缺陷也很大,即只规定了诸候国的权利,却未规定其义务,比如各诸候国的“食邑”均归己所有,不必向中央纳贡。
当然,这样的制度设计有他的无奈之处,比如“异姓”诸侯王们就不是真心臣服于“汉”,而是更愿成为“先秦六国”时期那样独立的国家。因此,“汉”与这些“异姓”诸候国之间的矛盾必然逐步加深,“削藩”便首先指向了他们,结果导致了诸候王叛乱,比如淮南王英布之乱,燕王卢绾之反等。
异姓诸侯王叛乱平定以后,接下来就应该对刘氏诸候王进行限制,但遗憾的是,汉庭并没有这个动作,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这个意识,而是任由其做大做强。这种状况在汉景帝年间达到顶峰,以吴楚为首的诸候国们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形成巨大威胁。
就此,谋臣晁错建议刘启削藩,说我们现在削藩,吴楚会反;不削,他们也会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刘启以为然,遂下诏削藩,并由此而引爆“七国之乱”。
虽然“七国之乱”历时三月就被扑灭,但依然对汉朝的统治造成了较大伤害。
现在实行“推恩令”,本质上是将大诸候变成小诸候,小诸候变“了诸候”,其力量也就自然削减了。
二便是宣扬“仁孝之道”,不必细述。
对此,武帝表示赞同,遂与是年下诏:
诸候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这个政策执行以后效果显著,影响深远,刘氏诸候王的势力遭到削弱,之后两汉的王朝史上也再无吴楚这般强大的诸候国存在了。
但不利的方面也有,比如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就已无诸候可对其进行钳制,也逼到以刘秀为首的刘氏子孙,不得不依赖“绿林”“赤眉”这样邪恶的起义军队伍,才得以光复汉室。
那么,明明是很好的政策,为何后来会不了了之呢?
首先,“推恩令”的审批者是谁?是武帝。这意味着刘彻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要求分封的奏折。
可想而知,对于自己的土地食邑如何分配,各诸候王都要有令皇帝满意的方案。不然,皇帝一个不同意,你还得再策划,再解释。这一策划一解释事就多了,比如大儿子分多少,二儿子分多少等等乱七八糟的“破事”,就都来了。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单凭武帝一人,他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呢?
可这些人又都是皇亲国戚,外人不好插手,于是乎,武帝自己忙个半死,还不一定落好。
其次,谁去监督?理论上讲,既然是国家要求,那么国家就得安排足够多的人员去监督。问题是,这些监察人员从哪里出呢?中央还是地方?要不要给人家发俸禄?这恐怕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并且土地资源有限,无法增长,到后面必然会出现逾分逾少逾加难分的局面,你再安排人监督的话,这个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之高。
最后,上面已提及主父偃收受诸候国贿赂以求分封一事。如此看来,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先利己而后利国,已有“公器私用”之嫌,有点“忽悠”武帝之意了。刘彻不是傻瓜,之后对于诸候国分封之事便不再那么上心了。
因此,随着时间推移,“推恩令”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由于前期的执行已经造成了“藩国始分、子弟毕候”的格局,其历史意义便不容忽视了,也使得主父偃成为“功大于过”的历史存在。
参考:《资治通鉴》、《汉书》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