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针面甲,刃钢组词?
钢针面甲,刃钢组词?
狂刃、卷刃、刃器、刃具、刃口、刃面、刃创、琼刃、器刃、齐刃、淬刃、刀刃、寸刃、兵刃、尺刃、接刃、角刃、甲刃、坚刃、戈刃、封刃、飞刃、顿刃、锋刃、砥刃、矢刃、誓刃、顺刃、霜刃、五刃、陷刃。
铦钢、钢崩、钢鏰、钒钢、钢火、金钢、钢尺、纯钢、精钢、炼钢、方钢、锰钢、钢洋、锟钢、钢钎、钢针、带钢、钢索、宝钢、钢炮、鍊钢、钢硬、钢利、蘸钢、钢缆。
什么鱼最会咬人?
在可钓的淡水鱼中,有些鱼如果处理不当,会给钓手造成一些伤害。在这里就经常能碰到的会咬人扎手的鱼做些介绍。
罗非
有人说它肉中刺少,刺都长在外边。罗非背上有一排硬棘,臀鳍上也长着硬刺。抓它的时候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抓它的下颌,这个寺主没有刺,也易于掐住它。当然,心细也要大胆敢抓。
黄颡
也叫嘎鱼,盎斯、黄嘎、黄刺等。黄颡最利害的武器就是它头上的3根硬刺,既坚硬又锋利,钓上它时在摘钩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这些硬刺。我们垂钓时经常带一把小钳子,摘钩时可用钳子夹住它脑门的刺,装护前北朝鲜给它解除武装,用钳子将这几根硬棘剪去。
乌鳢
黑鱼满口是牙,但不咬人,钓上它摘钩时手万不可伸进它的口中,用小钳子摘钩最安全。
甲鱼(鳖)
甲鱼的口较宽,虽无牙,但上下口缘有坚硬的角质鞘,呈钳子状,非常有力,能咬啐螺壳。它咬住东西如受惊,不会松口,而且头还会往甲壳中缩,更给人带来神秘恐惧感。如果钓上甲鱼,首先当然是不要害怕。抓它时手先放在它的头上等着,待它的脖子伸长后,即迅速出手,掐住它的脖颈,就势将它背朝上摁在地上,并用脚轻踩甲,这样既便于扯出它的头,又不致于被它的爪子抓伤手。摘钩时如钩子吞得很深,可剪断脑线。如果被它咬住手。可用食指和拇指狠掐它的两个后腿窝,它会伸头松口。或将它置于水中它也会松口。
鳜鱼
它是一种毒鳍鱼,其毒甚剧,那排坚硬的背鳍和臀鳍上的3根硬刺,似钢针一般锋利,被它扎上以后,伤口肿胀、疼痛无比,伴有发烧和畏寒。被扎的伤口要进行结扎止血,用高锰酸钾或氨水涂抹。最好还时到医院治疗。鳜鱼的毒鳍既然毒性这第大,吃它时要先除毒吗?不用,其毒虽剧,但它怕热,经烹调加温,有毒质即被分解。垂钓时如钓上鳜鱼,抓它的头部,在装护和搬动时,也要小心,不要被扎着。
白鲳
上下口腔都有两排牙,十分锋利,具有极强的切割力,垂钓时如用普通线,经常会被咬断。通常使用长柄钩,或用金属脑线。钓上岸之后,白鲳可能会自己咬牙,发出“咯咯”的响声,很瘮人,抓它时只要手不接触其嘴,一般不会有问题。
鳡鱼
又称黄钻。它是淡水中最凶猛的鱼,以吃鱼为生,但不主动攻击人。它最利害的就是那张坚硬的嘴,虽没有明显的牙,但上下颌为坚硬的角质,咬合严实,力量很大,能咬破网底。所以钓上它这后,手千万不可置于它的嘴边。
河魨
它的内脏、血液都有毒素,尤其在每年四、五月产卵期毒素更剧。如遇到这种鱼,一定不能留。
除以上几种鱼外,还有些鱼带牙带刺,抓它时也可能弄伤手,所以说凡钓到不认识的鱼,不要轻易去抓它。
吸烟真的那么可怕吗?
吸烟的危害
吸烟,甚至一个香烟会提高患心脏疾病(CHD)和中风的风险。
吸烟是冒险直觉上,抽一支香烟而不是20支香烟的数量应该大约有1/20的风险,这可能是许多人认为是这样的情况。
虽然每天抽一支香烟与抽烟相比,减少了大约一半的心脏病和中风风险,但每天一次的风险仍然很大。每天抽一支烟的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要高于从不吸烟的人,而女性则增加了57%。在男性和女性中,研究人员发现中风风险增加约30%。
吸烟者应该放弃戒烟,而不是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吸烟如何伤害你的心脏吸烟是心脏病风险因素的首位。
许多人将吸烟等同于肺癌,但实际上它是造成死亡率最高的心脏病。
一项研究发现,吸烟者中约三分之二的冠心病死亡可归因于他们的习惯。
吸烟会对心脏造成伤害。除此之外,香烟烟雾中的化学物质导致血管排列的细胞肿胀并发炎,导致这些血管变窄。这些化学物质还会导致血液变稠并在静脉和动脉内形成血块。这两种变化都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但这对吸烟者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一旦他们戒烟,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很快就会消失。
即使长期吸烟者也可以看到健康状况的迅速改善。一年内,心脏病发作风险急剧下降; 在五年内,大多数吸烟者将他们的中风风险降低到几乎不吸烟者的风险。
减少吸烟习惯如果你是想戒烟的三分之二的吸烟者之一,逐渐减少你的习惯可能会有一些好处。
如果您打算减少吸烟,那么将其视为完全停止吸烟的途径之一。
而你吸烟越少,停止就越容易。
当你每天下降到一支香烟时,很可能你正在处理的习惯多于对尼古丁的化学成瘾, 在这一点上尼古丁的消耗量非常低。
要打破这种习惯,可以用另一种手势来替代,比如当你想抽烟时拿起牙签或肉桂棒,或者散步,打电话给朋友,或者阅读新闻,分散注意力。
欢迎大家关注答主,答主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如果曹丕及时大举伐吴?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史称曹魏。在曹丕当皇帝后曾下诏询问众臣刘备会不会为了给关羽报仇出兵伐吴。众人的议论都说:“蜀不过是个小国,有名的将领只有关羽一人。关羽已死,军力衰败,国内担忧恐惧,没有机会再次出兵。”刘晔却说:“蜀虽然又小又弱,但刘备的图谋是想依仗威武自强,势必要动用众兵以显示他力量有余。并且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名义上是君臣,但从恩情上说却如同父子,关羽被杀死而刘备却不能为他起兵复仇,这在他们至始至终的情分上是说不过去的。”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关)羽。(关)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魏志刘晔传》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史称蜀汉。刘备开始调集人马伐吴。蜀汉大臣很多人都不同意伐吴。赵云认为应伐魏,不应先伐吴。国贼是曹操,现在曹丕篡盗神器。只要灭掉曹魏,东吴就不成问题。但刘备没有接受赵云的建议。七月伐吴,孙权写信给刘备请求讲和,刘备当然不同意。当时吴将陆逊、李异、刘阿等驻守巫、秭归。蜀将吴班、冯习率先头部队攻破巫、秭归。荆州武陵五谿蛮夷起兵响应。
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在刘备正式伐吴,孙权求和不成。公元221八月孙权向曹丕称臣。曹魏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夷陵之战后孙权曾对大臣言明为何要向曹魏称臣和接受封爵的原因。因为曹魏伐吴后,群臣劝进孙权才不得不讲。孙权对他们讲:“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从这段话来看孙权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才向曹魏称臣。
当时曹魏收到孙权称臣的表章,群臣都血曹丕表示祝贺。只有刘晔说:“吴国处在江汉之南,我们与那里隔绝难通,他们没有来臣服的心思,是很久以来的事实了。陛下您的仁德虽然与虞舜相同,但那些丑陋的蛮敌性情,却没有被感化。因为遭遇灾难而来臣服,一定很难讲信用。他们一定是在外有蜀军迫境,内部也很困难的情况下才派来这个称臣的使者。我们可以趁他们危难的时候,攻袭夺取。放纵敌人一天,就是几代人的隐患,不可不加以考察啊。”
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三国志刘晔传》
曹魏刘晔的建议是跟蜀汉一起伐吴,但是曹丕没有接受。曹丕认为人家称臣投降,我们却去攻打人家,以后还会有谁敢称臣投降。我不如接受孙权的称臣,发兵攻打蜀汉。刘晔再次反对讲:“蜀汉距离我们远,东吴近。得知我国发兵,那刘备就会暂停伐吴。现在刘备已经愤怒,所以才会伐吴。一旦得知我国伐吴,就知道吴肯定亡。肯定会非常高兴进攻吴跟我国抢占地盘。也不会再去救吴,这是自然的道理。”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刘)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傅子》
在当时曹魏大臣大多是赞成接受孙权投降而一起打蜀汉。我觉得会这样子有政治原因。因为曹魏是代汉而立,这跟蜀汉是势不两立。当曹丕下诏询问:“是否应当发兵与吴一起攻取蜀国?”司空王郎发表建议:“天子的军队,比华山、岱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踞着,闪烁天子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样岿然不动。假使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旷日持久地搏战下去,智慧相等力量相当,战争不能很快结束,应当发兵来成就那形势,然后应该选拔谨慎的将领,面对着敌人的要害,考察时机而后行动,选择地方而后进行,一举成功可以没有多余的事。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那么助吴之军就不能先征。况且现在雨水正盛,不是行军动众之时。”曹丕采纳了王郎的建议。
(王)朗议曰:“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孙)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今(孙)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三国志蜀志王郎传》
从王郎的建议来看,且前蜀吴虽然已经开始交战,但尚没有到决战的地步。如果孙权亲率大军跟蜀军相持,打得难舍难分时。我国再行动,这样子就能一举成功。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动,那我们也没必要先动。何况现在是雨季,并不适合军事行动。我觉得王郎的建议是要蜀吴两败俱伤时再行动。公元222年正月曹魏收到孙权的上书。孙权报告蜀军先头部队四万人从秭归出发。请朝廷派兵征讨。曹丕回报讲一些客气话,总之就是我不派兵,但我相信你能建功。当时孙权也想曹魏出兵,不出兵也好,只要不跟蜀汉一起来打我就行。
孙权上书:“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
从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正月,这半年时间蜀吴两方只是小规模交战,双方的主力都没有动。我个人认为蜀吴都在看曹魏的态度。刘备是要以战逼和,达到收复荆州的目的,恢复公元219年时的状态。但孙权只是求和。史书记载先主盛怒不许。刘备真的是不同意吗?那是因为东吴给的价码不够,不把荆州还回来,再赔偿点损失,刘备岂能同意。陆逊的孙子陆机认为刘备东征的目的: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公元215年孙刘以湘水为界,以西属刘备,以东属孙权。
在蜀吴交战的前半间,都是以小规模交战。我前面也讲过,他们在等曹魏的态度。在公元221年七月时蜀军已经攻破吴军第一道防线。公元222年正月蜀军推进到夷陵,蜀将吴班、陈式率水军驻夷陵控制长江东西两岸。刘备则率军返回秭归。蜀军已经推进六七百里,但双方并没有大规模交战。吴军主力也没有动。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从秭归率主力进驻夷道猇亭。孙权看刘备来真的了,于是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章武二年)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夷陵之战最终以东吴的胜利告终,王郎所预测的孙权亲率大军跟刘备交战的局面并没有发生。从公元222年二月至六月,蜀吴双方在夷陵猇亭对峙,闰六月吴军以火攻大败蜀军。形式一下子就逆转。如果在夷陵之战初曹魏也大举伐吴,我认为吴国也不会灭亡。首先来讲吴国的实力远比蜀汉要强。西线防衡蜀军的军队在六万左右。曹魏一旦攻打东线,孙权至少还能调动十万人去防御,也许用不着那么多。加上有长江天险,曹魏未必能讨得便宜。
但是孙权一直是避免两线作战,这很容易让国家陷入险境。我觉得这时候孙权会向刘备求和,当然这个求和跟之前的求和不同。在曹魏也大举来伐的情况,孙权会割地求和。最低限度也是把湘水以西的荆州害给蜀汉。正如公元215年孙权派人攻打荆州,刘备从成都率军五万支援关羽。孙权正是看好曹操攻打汉中这个良机。但刘备并没有理会曹操,坚决不割地给孙权。反而率军跟孙权争夺荆州。但当刘备得知曹操攻入汉中,于是刘备跟孙权议和。双方重新瓜分荆州。刘备率军返回江州,孙权则率军攻打合肥。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孙)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三国志先主传》
在曹魏也出手的情况下,孙权还真有可能跟刘备割地议和。在吴军击败蜀军后,曹魏大举来伐。孙权得知刘备还在白帝,非常害怕,于是遣使请和。刘备也同意了,派宗玮使吴。这次议和只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并没有割地。那是因为刘备打败了,如果在刘备打败前曹魏出兵了,就会不一样了。但孙权还是害怕刘备会不顾一切地跟曹魏一起来打他。当时刘备还给陆逊写了一封信讲贼人已经到江陵,我也要再次东进,将军你看行吗?陆逊回信讲你们才大败,伤还没有养好,就不要来送死了。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先主传》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东吴有位叫吴范的预测蜀吴打完仗后会恢复联盟。当然吴范并没有讲那国胜利。我认为吴范的意思是无论谁胜利,最终都会联盟。我前面也讲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湘水为界的状态,或者逼迫东吴再让出一些利益。很多人受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以为刘备要打到建业去,灭了东吴斩杀孙权为关羽报仇。可惜的是蜀汉没有那个实力。当时东吴的实力两倍于蜀汉。如果能恢复到以湘水为界地状态,那蜀汉和东吴就相当。
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三国志吴志吴范传》
两家都知道只有联合才能对抗曹魏。刘备想通过战争耀武扬威逼迫孙权。而孙权是不怕刘备,他怕的是曹魏也一起来打。但是刘备等了大半年,曹魏都没有动,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孙权看刘备来真的,那他也来真的了。孙权击败曹魏三路大军后,仍然跟曹魏往来,口头书面上认错认罪。对于蜀汉这边亦是如此。孙权派去蜀汉和曹魏出使的是同一个人,叫冯熙。出使完蜀汉回来又立马出使曹魏。曹丕责问冯熙:“吴王若欲脩宿好,宜当厉兵江关,县旍巴蜀,而闻复遣脩好,必有变故。”冯熙回答:“臣闻西使直报问,且以观衅,非有谋也。”反正两家都不得罪,见好就收。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尚书邓芝主动找诸葛亮讲:“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诸葛亮回答讲这事我也一直想做,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有了,就是你。于是诸葛亮派邓芝使吴。一开始孙权不见邓芝。于是邓芝写信给孙权:“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于是马上见了邓芝。于是邓芝给孙权分析两家联盟的好处。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不联盟而是依附曹魏的话,大王你也不可能满足曹魏的要求。在曹魏南伐时,蜀汉也东征。这样江南之地就不会再属于大王。孙权听了很久都没说话,然后承认邓芝说的对。
(孙)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公元224年邓芝再次使吴时。孙权对邓芝讲现在吴国山越作乱,防守长江的军队很多都调回平叛。考虑到曹丕会趁机有所动作,所以才求和。吴国很多人认为蜀国自顾不暇,但幸好你们也有和好之意,这对我很有利。但恐怕蜀汉不能能明白我的心意,怀疑我求好的心意......。孙权的话已经讲得非常直白,因为邓芝也是个很实在的人,孙权干脆讲明白。在当时蜀汉也好东吴也好,还是有不少人不同意恢复联盟。但诸葛亮和孙权都知道,联盟才是唯一的出路。
(孙)权谓(邓)芝曰:“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于我有利,宜当与通,以自辨定。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用致嫌疑。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
在恢复跟蜀汉的联盟后,孙权就跟曹魏断交。直到公元229年孙权才敢称帝,遣使交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蜀汉群臣很多人都不同意,认为孙权只求鼎足而立,不会跟我们齐心协力伐魏。诸葛亮主张承认东吴的并尊二帝。去追究东吴,对蜀汉也是不利。至于讲孙权没有渡江之志是不对。孙权不能越过长江正如曹魏不能渡过汉水,不是力量有余,有利也不去取......。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於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於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僣之罪,未宜明也。—《汉晋春秋》
如果虎王和T29这两辆坦克在战场上相遇了?
虎王屹立在诺曼底
↑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盟军装备长身管76mm火炮的萤火虫坦克和M10坦克歼击车,已经能够在500m的交战距离上对德军虎式重型坦克102mm的车体前装甲构成相当威胁。
↑然而当盟军装甲部队踏上德占法国的土地,他们惊奇地发现了一种新型德国重型坦克。1944年7月16日的大西洋行动中,盟军装甲部队在土伦和代穆维尔之间的郊外,遭遇了德军501重装甲营一连的18辆虎王重型坦克。
↑当年遭遇虎王的是英军还是美军,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查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英军萤火虫上的17磅炮,还是美军M10坦克歼击车或是谢尔曼M4A3E8上的长身管76mm火炮,即便抵近到零距离,也几乎不可能击穿虎王坦克的车体首上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
至于装短身管75mm炮的早期M4谢尔曼或是克伦威尔坦克,在正常交战距离上,连击穿虎王坦克车体和炮塔80mm厚的侧面装甲,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反之,虎王的71倍径88mm主炮能够在2000m开外的距离上,从正面击穿绝大部分盟军装甲车辆。
又是一个相生相克的故事↑本国装甲部队里火力最强的坦克抵近到零距离都打不动敌方的重型坦克,敌方重型坦克却能在远距离上如削瓜切菜一般掀起本国任意装甲载具的头盖骨,这种境地必定会让当时的盟军前线部队陷入或多或少的恐惧。
此时,虽然美军M26重型坦克(战后被重新定位为中型坦克)的研发工作已经步入尾声。但美军认为,45-50吨的M26已经无法与70吨的德军虎王重型坦克相抗衡,因此便计划推出体量更大、能与虎王对标的下一代重型坦克。
↑实际上,美军早就已经知晓虎王坦克的存在(最早的一批虎王在1943年末就已经进入德军服役)。而早在1940年5月,美军就开始研发50吨级的重型坦克。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M6系列重型坦克,该系列坦克有6个主要改型,共制造了40辆原型车。所有M6系列重型坦克都是试验车,没有投入战斗。
↑M6系列虽然没有投入二战战场,但的确给美国重型坦克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在1944年3月,美军开始研究能够抗衡德军虎王的60-70吨级重型坦克时,虽然美军并没有装备重型坦克,但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对重型坦克的设计其实并不陌生。
图为装备和T29同款105mm主炮的M6A2E1试验车。
M29和虎王的各主要指标横向对比机动↑M29便是这一计划的产物,它的设计大量借鉴了M6和M26重型坦克的研发经验。M29采用了发展自M26发动机的650马力福特GAC12缸汽油机,功重比为9.2马力/吨。(一般来说,这一数值越高,车辆的动力性能,特别是加速性能就更好)
↑而虎王坦克采用一台690马力的12缸迈巴赫HL230引擎,功重比8.97马力/吨。值得一提的是,45吨重的黑豹坦克采用的也是HL230发动机,此时它的功重比达到了15.33马力/吨,远超前文所述的两款重型坦克。
↑虽然虎王采用交错大直径负重轮+宽履带的悬挂设计,能有效减轻车体在行进间的颠簸,而且大直径负重轮也能提高战车的越障能力。但T29也采用了扭杆悬挂+宽履带的设计,在悬挂性能上至少不落下风。
因此,在二者悬挂性能不分伯仲的情况下(而且二者的速度也都不很快,对悬挂的要求不很高),T29的功重比和发动机功率都略大于虎王,在战术机动性上要略胜一筹。但在布满弹坑和泥泞的战场上,虎王和T29二者的机动性都不算得上良好。
攻防有矛必有盾,这一段我们把T29和虎王的火力、防护放在一起分析。
在咱们这篇文章的场景下,比较虎王和T29的火炮、装甲性能孰优孰劣,是意义不大的。既然是狭路相逢,那只需要分析二者的主炮是否能有效击穿对方的正面装甲、二者的装甲能不能防御对方主炮的攻击即可。
↑T29装备一门105mm炮,炮弹的炮口初速高达945m/s。根据美军的射击实验结果,在914m的距离上,T29的105mm炮能击穿135mm厚的60°倾角均质钢装甲靶板,或是84mm的30°倾角均质钢装甲靶板。
↑虎王的车体首下装甲是40°倾角的100mm装甲,首上是40°倾角的150mm装甲,量产型虎王的炮塔正面装甲更是达到了185mm。
虎王的首下装甲等效为130.54mm,首上为195.81mm。而炮塔正面由于与垂直面只有9°的夹角,等效只有187.9mm。若T29的炮弹从正面水平法线方向入射,在1000m的交战距离,是能够击穿虎王的首下的,但难以击穿其首上或者炮塔正面装甲。
↑值得一提的是,虎王仅有炮塔正面、炮盾附近的那块装甲板是185mm,其炮塔正面两侧和上部实际上分别是顶部装甲和炮塔侧面装甲的一段延伸,厚度分别只有100mm和80mm。
但由于这两个区域的装甲具有较大的斜角,因此在实际作战中,从正面射来的炮弹实际上是很难击穿这两个区域的装甲的。
↑T29的首上装甲厚102mm并且有45°倾角,在水平法线方向上的等效厚度为144mm。但T29的炮塔正面装甲厚达249mm,硕大的炮盾更是有279mm的厚度。这一数值,在二战绝对属于鹤立鸡群、固若金汤的水平。
↑虎王上的71倍径88mm主炮,在发射常规的10.40kg重PzGr. 39/43 型APCBC(被帽穿甲弹)时,在1000m拥有165mm的垂直穿深。
当发射更为先进的PzGr. 40/43型次口径穿甲弹时,虎王上的长88mm炮能在1000m距离上击穿等效217mm的30°倾角装甲板。
↑仅从数值上分析,虎王的长88炮甚至能够在1500m开外击穿T29的车体前装甲。但对于T29的炮塔正面装甲,虎王即便抵近到零距离也几乎没有击穿的概率。
↑看来,坦克世界里美系高级重坦的卖头打法,在历史上也是可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4辆T29原型车中的一辆,在炮塔两侧安装了一具大型测距仪。如此一来,能够较大提升该车远距离射击的精度和反应速度。
综上,在攻防层面上说,虎王还是要比T29更好一些。换句话说,虎王的整体攻防属性更为均衡。二者的火炮性能是不分伯仲的。虎王的车体首上和炮塔正面能够在较远距离防御T29的攻击。而T29的炮塔装甲虽然非常坚挺,但其整体防护水平被相对薄弱的车体防护拖了后腿。
如果是在真实的二战战场上……二战美军没有T29,真正在战争结束前投入西线战斗的M26也只有千辆左右。到战争结束,美军装甲兵的绝对主力仍然是各种魔改谢馒头,不照样打得很顺利吗?
↑单挑打不过,那就群殴吧。虎王仅有不到千辆,盟军(也包括苏军)却有数以万计的谢尔曼、T34。即便正面打不穿,但英美军的长76mm炮和苏军的85mm炮从侧、后方向向虎王射击,在500m以内的近距离,还是很有可能构成击穿的。
如图中的这辆亨舍尔炮塔型虎王,可见首上装甲上有数个未击穿的弹痕。但在炮塔侧面,美军士兵所指的地方,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弹孔,就是被美军M4A3E8坦克的长管76mm炮在近距离击穿的。
↑美帝陆航:小虎同学,500磅(227kg)航弹了解一下。实在不行,咱这里还有1000磅和2000磅的航弹,管够。对付虎王对于空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暴力炸就完事了。
↑这是2016年5月12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处军事哨所附近发生汽车炸弹袭击事件,车上载有约50kg土制爆炸物,尚能造成如此规模的破坏。
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见,数百甚至上千公斤重的航空炸弹,具有多么巨大的威力。即便不能直接命中虎王,一枚近失弹爆炸引发的巨大震动也足以损坏车内重要元件,迫使虎王车组成员弃车。
↑实际上,在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军装甲部队近65%的战斗损失,是由空袭造成的。
所以即便T29能在1945年完成实验并投入欧洲战场,它也不可能是战场上的主角,正面遭遇虎王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即便狭路相逢,如上文所言,T29也不会占得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T29虽然最终停留在了试验车阶段,没有进入美军服役,更没能经历实战的洗礼。但T29,以及衍生出来的T30、T34原型车,为美军日后的重型坦克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