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票房破2亿,让你说出三部你觉得最好的电影或电视剧?
信条票房破2亿,让你说出三部你觉得最好的电影或电视剧?
《遇见王沥川》+《用心过日子》+《士兵突击》这三部电视剧分别让你看见爱情的样子,婚姻的样子,和奋斗的样子。
《遇见王沥川》:爱是这个故事的开始,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局。爱情总是干渴的,除非遇见一个王沥川一样的男人。
《遇见王沥川》讲述了爱情该有的样子,是彼此的真心付出,时刻为对方着想的模样,而不是一味索取。沥川为了小秋买到票回家,专门从厦门飞回来,把小秋送回家。沥川知道小秋被父亲训斥很担心。放弃了回苏黎世过年,而是在小秋的家乡等着小秋,只为小秋需要帮忙时,他可以离小秋近点。
小秋知道沥川的假肢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更加关心沥川,她陪沥川一步一步慢慢爬楼梯。沥川因病不辞而别,小秋硬是坚持四年给沥川写信,哪怕没有沥川一个字的回信。而且小秋身边还有一个对她锲而不舍的萧观一直在追求她。
《遇见王沥川》是一部你看了第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的电视剧。这剧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很饱满。
《用心过日子》讲述了婚姻生活。所有的激情退却后,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生活,有孩子的牵绊,有工作的不如意,有各种诱惑。面对这些婚姻的问题,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面对,也是一门学问。
《用心过日子》中各位女性自发成立的婚姻互助小组,时不时在一起讨论各自遇到的婚姻状况,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女人对于婚姻出现的问题的反省,从而进行挽回的故事。而不是一味的去埋怨责备对方。
《用心过日子》这部剧中对于婚姻生活讲述的很透彻,怎么经营好婚姻生活,我想它给了我们答案。值得一看。
《士兵突击》一部没有女主角的电视剧。是军旅剧的开端。虽然军旅剧,但里面的精神都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应该学习的品质。它也是一部励志剧。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每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看看这部剧,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与激励。重新唤起你内心的激情与斗志。
《士兵突击》是一部老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每个人对于它的理解都不一样,不管你对它的理解是什么,我相信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至于电影,我看的不是很多,看过多次是《独自等待》。然后印象还比较深的有《战狼》《中国合伙人》。
国产片不敌进口片是因为我们太崇洋媚外吗?
就事说事,这个问题我认为一半一半吧。国产电影走到现在这般尴尬境地,一方面固然是国内电影工业体制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当下唯颜值论对伪娘小鲜肉的盲目吹捧粉丝号召力,再就是媒体的不良引导,以及总是一副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盲目崇洋媚外心理。 最重要的还是世风日下三观不正的社会心态畸形扭曲。就事说事,现在播出的《荡寇风云》确实值得一看,可是在我们这里,排片率确实极低,基本都被所谓外国大片占满了,现在太多人生活太好自以为优越,早已不再想起先烈英雄们保家卫国的荡气回肠和视死如归之精神,逐渐忘却了男儿血性杨门女将巾帼风采。像印度阿三那个什么爸爸竟然破了十亿,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就在你们为其奉献票房和金钱的时候,端午佳节的中印边境有着一次冲突!我不是道德绑架,也不是反对引进外片,只是我们能不能有点骨气,引进也不要引进棒子阿三之流时时膈应我们的不友好国家的影视。
最后,我们的电影人真该反思了,我们的媒体也不要总是煽风点火,多些正能量的鼓励和引导吧,少干点崇洋媚外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吧。
是因为我们没有做特效的技术吗?
谢邀~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电影不仅仅是编剧、导演、场务等参与的艺术,更是需要后期特效加持的一门技术,如果一部电影的后期特效没有做好的话,那么这部电影的最终效果和观赏性就会大打折扣。
而现在世界上电影特效做的最好的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这是为什么呢?
好莱坞电影特效技术发展成熟要说好莱坞电影特效,有一个人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乔治卢卡斯。
1975年,乔治卢卡斯开始拍摄《星球大战》,电影中需要有大量的特效,由于当时这方面的人才分散各处,水平难以保证制作出理想的效果,于是他在加州范努斯市选择了一间旧仓库,在那儿诞生了ILM,也就是后来的工业光魔。
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他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也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大库房内,卢卡斯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还创造了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把多少年来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记述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这个机械装置对电影工业的发展,绝对是里程碑式的。
1982年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生产的场景。
1985年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也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1989年光魔为科幻经典《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Yoda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光魔在1991年为《魔鬼终结者2》创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产的主角。讽刺喜剧《飞跃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真人(《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真人电影里。
《星球大战》视觉特效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制作上,其观念上的突破对电影工业的推动作用也非常巨大。在第一部《星球大战》里,卢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来"(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电影里涉及到的未来世界,都非常干净漂亮整洁,一切都像是从工厂刚刚生产出来的。《星球大战》里第一次将高科技表现得有真实感,累年的建筑外表早已经破败不堪,用过的飞船表面坑坑洼洼,酒吧里聚集了佩戴着各式旧武器的各类生物……观众们一下子觉得很有亲近感和亲临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认,《星球大战》"让我终于明白如何让未来产生质感"。他后来依此思路拍摄了《异形》和《银翼杀手》。《银翼杀手》里那座破败的未来城市,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设计的经典。
在数字技术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星战前传》依然在技术角度走在了业界前面。《前传1》超过70%的场景是由数字合成。《前传2》成为影史第一部完全由数字拍摄的电影。《前传3》里100%的戏都在室内拍摄完成,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叠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ILM内部一个叫"计算机动画小组"的组织,专门研究全3D动画,但是卢卡斯先生对这种技术不感兴趣,他对创造照片级真实的电影特效更有兴趣。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给史蒂夫乔布斯,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电影特效技术的不断成熟为好莱坞大片打造越来越震撼的视觉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什么是美国做出来了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电影起源于法国,但是在美国取得快速的发展。
美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就是建立了好莱坞,好莱坞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由此迅速形成并兴起,电影产业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也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资本的注入为美国电影的高速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美国电影特效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美国电影实行的是制片人制,在很多制片人心中,特效是一部电影能否卖座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为了电影能够卖座,很多制品人信奉特效先行的理念,所以会在电影特效方面投入重金。这也是我们看现在的很多好莱坞大片剧情感觉很一般,但是看特效觉得值回票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中国做不出来其实并不是中国做不出来,这与中美两国的电影制作理念有很大关系。
美国电影重特效,信奉特效好就能卖钱的观念,而中国电影则更重营销,通过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
而营销也的确让很多电影从中尝到了甜头,比如去年最火的电影《战狼2》,在电影上映前两三个月,吴京就带着电影的主创人员在全国进行路演,同时在多个自媒体平台上造势。而最终,前期的营销加上口碑良好得到自来水的宣传,《战狼2》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
通过短期营销就能够带来如此客观的票房,还有什么电影愿意在特效方面花大价钱呢?
香港票房历年top10?
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电影市场曾先后三次停业,共计85天,全年放映时间只有280天,严重影响了各影片的发挥。国外电影《信条》夺得年冠。港片时隔三年之后重回年度top10,避免了连续第四次吃鸭蛋的尴尬。《乜代宗师》夺得本土影片票房桂冠,《幻爱》位居第七。两部国外影片进入top10,一部国外影片进入top10。原因应该是国外好莱坞大片撤档的撤档,转网的转网,给了香港本土及国外、国外影片机会,即便如此,国外好莱坞仍有5部影片杀入top10。年冠的票房创2007年以来历史最低,港片年度票房冠军票房也创2010年以来历史最低。
2020年内地进口电影总票房?
2020年所有进口片的内地票房,单片都没过5亿,总票房也只不过33亿。今年进口片占比只有16.38%。
诺兰的《信条》似乎太曲高和寡了,上映的时候又在影院复工初期,票房止步4.56亿元。
刘亦菲的《花木兰》被大家吐槽得体无完肤,《神奇女侠1984》也显得过于絮叨温吞,两部电影的内地票房仅有2.78亿和1.63亿元。
进口动画片也未能突破今年的票房魔咒。《疯狂原始人2》和《心灵奇旅》的口碑都不差,后者更创下年度院线口碑最高分,但票房也只有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