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区续集,已经11年过去了?

2023-10-01 21:21:03 43阅读

第九区续集,已经11年过去了?

看楼主的配图及大虾的称号一看就是2009年的那部科幻神片《第九区》

《第九区》是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一部长片,由自己在2005年时完成的电影短片《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扩充而来。

第九区续集,已经11年过去了?

这部伪纪录片用不到三千万美元的成本,赢得了全球2.1亿美元的票房,并且一上映,就收获无数赞誉,提名了奥斯卡和金球奖,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还拿到了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具潜力导演奖。

在这部科幻电影中,人们看到了太多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去正视的问题,种族歧视、贫富差距,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政客、媒体在电影中丑态百出,开放式的结尾又让“希望”这个词变得如此缥缈。

多年前,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极乐空间》上映时,就说过要拍续集《第十区》,并且表示已经开始着手创作剧本了,可四年过去了,续集还是没影子。

而尼尔·布洛姆坎普和他的工作室Oats Studios,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名为《Rakka》的短片20分钟短片,网友一看惊呼,这不就是《第九区》续集的预告吗。

的确,相似的世界观构成,以及外星人大虾一样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多年前的《第九区》。

不过导演的回答是否定的,这部名为《Rakka》的短片,只不过是Oats Studios计划中系列实验短片的第一部,免费发布,是否还会有第二卷、第三卷则取决于观众的态度。

《Rakka》一共分为三段,用大段独白的形式,讲述外星人入侵后的人类社会。

第一章:世界

2020年的德克萨斯,未来的世界已变成一片废墟。

外星人来到地球,夺取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用超声波摧毁建筑。

建造产生甲烷气体的建筑使地球上的空气更符合他们自己星球的生存环境,他们用将死之人点缀人类的标志性建筑,起到警示的作用。

地球环境被破坏殆尽,人类此时已几乎灭亡。

外星人能够入侵人类的大脑,麻痹人们思想,使人们沦为外星人的奴隶。

他们不断进行人体试验,用人类躯体作为外星幼崽的孵化器。

幸存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苟延残喘,奋起反抗,但却如蚍蜉撼树,千分之一的胜利概率,或许每个人都明白,末日到了。

第二章:Amir和Nosh

Nosh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在旧世界中,Nosh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纵火、制造炸弹这些罪行足够他做一辈子牢。

但在适者生存的新世界中,Nosh却活得如鱼得水,他有技术,可以做出任何东西,包括对抗外星人思想入侵的头盔,他将头盔卖给人类反抗军,大发国难财,他甚至非常享受废墟中的生活。

Amir是外星人人体试验的失败品,但却偶然让他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反抗军希望他能用这样的能力帮助人类击败外星人。

第三章:围攻

人类的反攻打响了,尽管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但总有人愿意为人类的未来做出努力和牺牲。

Rakka》第一卷没有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铺陈出整个故事的前提与大背景,并留下了许多悬念。片名“Rakka”意为“落下”,用来映射人类的衰败与堕落。短片的构想起源于霍金著名的理论——不要联系外星人到地球。

血腥暴力的限制性镜头有不少,尺度丝毫不逊色于同为怪兽电影的《异形》。

虽然尼尔·布洛姆坎普版的《异形5》流产了,但是我们却在《Rakka》中,发现了铁娘子西格妮·韦弗的身影,年近70的她饰演一名反抗军首领,岁月催人老啊。

整个短片继承了《第九区》垃圾美学的感觉,营造出荒凉恐怖的末世感。

在尼尔·布洛姆坎普《第九区》的金字招牌下,影迷还是买账的,第一卷反响不错,不过鉴于类似的美剧已经有很多了,还是期待后续《Rakka》能拍出尼尔·布洛姆坎普独树一帜的风格来。

科幻电影中所有科技前一百排行榜有哪些?

我给大家介绍九部黑科技电影吧,我觉得都挺厉害,不可思议。1、《机器姬》中的美女机器人

索菲亚

Sophia 是 Hanson Robotics 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她拥有杰出的表现力、美感和互动能力,可以模仿一系列人类的面部表情,追踪并识别样貌,还能与人类自然交谈。Sophia 热衷于宣传机器人与 AI 技术在生活中的角色,并且经常作为发言人出现在重要的行业性会议上进行演讲。

2.《第五元素》中的空中出租车

City Airbus

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男主角是一名空中出租车司机,影片讲述了他集齐了五种元素最后拯救了地球的故事。而欧洲空中客车集团研发的 Lying Taxi 将被命名为“城市空中巴士”,暂定只能搭载一名乘客。未来问世后,乘客可使用智能手机预约叫车。

3.《头号玩家》中的 VR 游戏

VR 技术(虚拟现实)

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部影片,讲述了在 2045 年遭遇能源危机的世界处于崩溃边缘,人类选择在名为“绿洲”的 VR 游戏中寻找慰藉。如今,市面上 VR 游戏馆虽与电影中还差距甚远,但已初具雏形。例如国内的幻影星空 VR 体验馆就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享受,极大满足了消费者们的需求,是行业中很受欢迎的品牌。

4.《黑豹》中的远程驾驶

DJI Goggles

知名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商大疆推出了一款全新的 VR 头显,名为 DJI Goggles ( 中文名:DJI 飞行眼镜 ) 。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可以为佩戴者提供“上帝视角”,还支持直接用头部对无人机进行控制。

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可以飞的摩托车

Hoversurf 飞行摩托车

日前,在迪拜电子展上演了一场未来战警跨上炫酷飞行摩托追赶罪犯的科幻片。迪拜警方展出了由俄罗斯无人机厂商 Hoversurf 制造的飞行摩托车。该摩托车可以携带一名警察,也可以远程操控及无人驾驶。

6.《碟中谍 4》中的全息投影技术

初音未来

当下,在日本动漫迷中颇有人气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使用的也是全息 3D 投影技术,甚至还开办过个人演唱会。

7、《美国队长》中的盾牌

石墨烯

电影中美国队长的盾牌里含振金这种材料,是漫威宇宙中最坚硬的矿石。大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与之最相像的对应物就是石墨烯了。明尼苏达大学的物理教授 JamesKakalios 将石墨烯描述为“ 10 倍于钢铁的防弹能力”,异常坚固强韧。

8、《钢铁侠》中托尼的电脑 Jarvis

小维 AI

今年 3 月创维与百度共同研发了全新对话式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小维 AI,并将这一技术应用在了创维 MAX TV 系列悬浮屏 AI 电视 Q6A 之中,实现了智能电视上更高阶的智慧灵魂。

9、《碟中谍 4》中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iPhone X

影片开头,哈纳维特工运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今已能在苹果刷脸支付中体现。当用户用手机进行支付时,不仅可以使用数字密码,还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刷脸支付,非常的

如何看待三体要拍成电视剧了?

虽然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我依然保持期待。为什么?正是在一次次尝试、试错的过程中,才会有进步。就像国产科幻片,电影公司拍了无数不知名的烂片,最后才有了《流浪地球》,观众看了数不清的烂科幻,最后才有了国产科幻元年。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很多产业都绕不过的一条路径,电影产业尤其如此。

我也希望《三体》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来拍,一出手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样名垂影史的经典,估计刘慈欣本人也希望这样。但是,每个行业、每种产业都有其规则,《三体》的版权现在在国内一家公司手里,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演员,以自己的方式呈现这部作品。作为普通观众,只管等待就好。对于那些表示强烈反对的观众,就请敬而远之。

既然说到《三体》影视化这个话题,就简单梳理一下《三体》之前的影视化尝试,以及它影视化的难点。

一、之前的影视化尝试:最成功的是一部动画片,相当于科普解说了《三体》的内容。

影评网站豆瓣上有关《三体》的条目共有8个,不算那些蹭IP热度的,在这8部中,已经上映的有4部,其中一部动画片达到了9.5的评分。

虽然看的人不多,相对小众,但这部动画片对于观众了解《三体》的主要内容,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三体》实在太经典,只要通过某一种形式把它真实、精确地讲述出来,就已经算是成功了,而这部动画片做到了。

还有一部11分钟的短片,也获得了较高的评分,记得这部短片此前在某款电视节目中播放过,短片的导演用特别极客、特别炫酷的方式呈现了三体人派出的“水滴”到达地球,类似于库布里克《太空漫游 2001》中那几分钟的炫目画面一样的方式。

【《太空漫游 2001》中的酷炫夺目画面】

这部短片的成功,依然得益于:对于《三体》中精彩内容的忠实还原。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三体》影视化项目,就是由张静初、冯绍峰主演的那部电影,这部电影立项拍摄很多年,甚至一度传出剧照,马上要上映的样子,但目前推迟到了2022年。

【张静初出演女主叶文洁】

这部电影2015年3月18日就已经开机,不知道什么原因延迟到了2022年,我更愿意相信:是制片方看到了市面上的一些优秀科幻片项目,不好意思上映,在不断后期拍摄完善中。而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就是国内拥有《三体》剧本版权的影视公司,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不负观众期待。

另外,最近立项的电视剧版《三体》,也是由这家公司牵头制作的,如果能够成功,那将是国产科幻的又一大功臣。影视行业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行业,任何一环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最后结果的崩盘,我愿意相信他们。

二、《三体》电影、电视剧为什么这么难产?

最重要的原因是:《三体》世界观的庞杂,记得高晓松曾在脱口秀节目里边说过:一般的科幻作品,只要能开一个精彩的脑洞,就已经很牛了,而《三体》中,大刘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脑洞,将读者折服得五体投地(大意是这个)。

精彩脑洞一个接一个的好处是:读者看着解馋、给力,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并被那个世界深深吸引,但精彩脑洞多的坏处就是:很难用影视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通过抽象化思维呈现的,而影视作品需要具象化思维的呈现,光是水滴到达地球,书本中简简单单几句话的事情,呈现在影视作品中,就需要11分钟,而且需要一个团队付出艰辛的努力,《三体》中这么多精彩的脑洞和设定,择其精要呈现出来,那得是多大的工程?

再用《流浪地球》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电影《流浪地球》只不过是截取原著《流浪地球》中的一小部分拍摄出来的,就已经成为了载入中国科幻电影史的鸿篇巨制,让国人扬眉吐气。而这部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据称,光是电脑显示屏就用了几百个,分镜头画了8000多幅,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实景搭建、后期制作。

总之,世界观太宏大,影视化呈现难度太高,而中国科幻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三体》的影视化呈现才会这么难。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对这些行业内人士的努力表示尊重,同时期待他们不负众望。

上海堡垒到底是哪里失败了?

作为想要承接《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题材元年的作品,《上海堡垒》把自己的目标定的有点脱离实际。本身就是一个在世界末日架构里谈情说爱的玛丽苏爱情故事,却非要挂着科幻末世战争片的视觉效果来撩拨观众的好奇心。

结果,刘海太长的男主角被吐槽不像军人,大姐姐关怀小弟弟的情感戏怎么看都门不当户不对,外星人入侵的灭绝危机弄得跟过家家一样不走心,小鲜肉拯救地球的戏码完全像是敌方故意放水……

一系列毛病堆积起来,《上海堡垒》在观众的口诛笔伐里,票房没上去,反倒是热度一直不减!

国内科幻题材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些不妨碍我们借鉴好莱坞和其他国家的同类型题材片,来丰满我们自己的类型片细节!

01怎样用小鲜肉,去看《安德的游戏》!

《安德的游戏》在太空题材科幻电影里,算不上佳作。真论水平,仅仅是及格线上下的合格流水线成品而已。但是,同样是小鲜肉扎堆做噱头的题材,最终却明显好过《上海堡垒》很多!

《安德的游戏》是典型的小鲜肉电影,参演的阿萨·巴特菲尔德,海莉·斯坦菲尔德,阿比盖尔·布蕾斯琳都是当年炙手可热的小鲜肉演员。

这小鲜肉不是那小鲜肉。毕竟,扛大旗的三位,都在奥斯卡颁奖礼里面抛头露面了。 男一号阿莎当时有《雨果》傍身,

女一号那年刚刚翻拍了大热新西部片《热带惊雷》,

甚至于客串的阿比盖尔,都有《阳光小美女》这样的作品凸显存在感!

但是,他们年纪小啊,毕竟当年拍摄上映的2013年,男主演16岁,女主演17岁,客串的阿比盖尔也才17岁。论年纪,全部都是刚刚成年,但是,几个人的履历却全部都是等身的。

回头再看看我们的1990年生的小鲜肉,奔三的人了,还有着端起来放不下的偶像包袱。演军人不舍得剪头发,不舍得完美的外形和形象有任何被剧情打扰的瑕疵。要命的是,还是从头到尾软萌萌,甜腻腻的气质不愿意改变。那你何苦来选这个你根本演不出气势的角色来扮演?!

02论剧情带入,学学《洛杉矶之战》!

背景交代不明确的问题,《安德的游戏》和《上海堡垒》都有. 安德的游戏开篇介绍也极端简略,对于虫族的入侵以及带来的人类居民伤亡,仅仅用数字一笔带过,重点在于通过最后如何战胜虫族的契机,为以后的故事留下线索。而且,人家在此故意留下破绽的用意还在于,为了更好的在最后为故事的翻转留下时机。

但是,《安德的游戏》是格局太过于宏大,所以需要简化处理。而《上海堡垒》则明显因为剧情过于薄弱,才将带入故意弄的简单化!

但对比起来,背景带入薄弱的毛病,《洛杉矶之战》 处理办法好像更加简略。因为它开篇就直接把故事与人物置身于已经进行了很久的事态当中,角色在废墟里摸爬滚打,冒着不知名的枪林弹雨在战场里摸索前进半个小时了,才交代来龙去脉。观众也愣是在半个小时以后才知道——洛杉矶,被外星人摧毁了!

然后,主角们就一直在剧情里用自己仅有的枪械和各种资源和侵略的外星人做斗争!反过来看《上海堡垒》,前情提要弄完了之后,大规模的篇幅不是在铺垫外星人入侵的局势有多紧迫,而是在各种为男女主角拉近距离做铺垫。开会,双方面要到场,商量作战计划双方要同时在场;最主要的吃饭也要凑上去增进感情……这偶像剧的情节,剧情完全是在为拉皮条做准备的!

03营造恋情的唯美与华丽,学学《逆世界》!

《上海堡垒》的影片标签以爱情打头,可惜,我们看见的爱情也过于一厢情愿。江洋对于林澜的暗恋好说,但是林澜对于江洋的感情投射,就显得过于一厢情愿了。因为林澜身边有着更为成熟的杨建南这样的男性,对于江洋的感情必然掺杂了姐弟情谊,甚至是发自本能的母性!

但是很明显《上海堡垒》的爱情戏还是不够大胆。基本上是照着校园偶像剧的套路安排的。那种没有沾染世俗的青春美好,那些阳光明媚的旧时回忆,那些低眉浅笑的眉目传情……

拜托,世界都要灭亡了,你不赶快表白,你能确定下一秒来临的告白还是死亡啊?

而《逆世界》则不这么含蓄,人家一个下流社会的穷小子,一眼喜欢上了上层社会的美少女。人家可没时间含蓄,没打算等水到渠成。人家积极想办法,满世界找出路。甚至于盖于挑战两个世界存在的根本界限,就为了两个人可以跨越社会阶层的鸿沟,拥抱在一起!

而且,为了这段感情,导演也舍得给特效。两位主角在天之极相拥相见的时候,那种绚烂若极光的视觉特效,能够在瞬间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就算是再不看好这段感情的观众,那一瞬间是相信爱情的!

04论场景压迫感,《独立日》可以给你做榜样!

《上海堡垒》一直在鼓吹的,是一种末世论里爱情的金贵。可惜,末世的感觉没有做好,自然体会不出那种“每一段感情都要像最后五分钟一样去爱“的紧迫感与决绝!

《上海堡垒》的末世视觉做得过于工整了。作为人类硕果仅存的抵抗根据地,人们生活得过于悠闲,过于有条不紊。不同于《星际迷航3》里面的新约克镇是和平时期的科研基地,也不同于《小时代》里的现实环境里本身的样子,《上海堡垒》里,这是战争必经之地,你悠闲得太虚无缥缈了。

再对比一下,《独立日》两部曲里面,外星人对于人类的逼迫一直悬在人类的头顶。虽然之前外星人飞船蓄势未发,但是那种降临之时的压迫感一直让观众不安。

前半个小时就已经让观众心里隐约不安,当外星人彻底开始对地球地标性建筑开始攻击与破坏之时,那种气势就彻底释放出来,达到了主创们想要的氛围!

05想学习如何讲好人性善变,绕不过《第九区》!

《上海堡垒》虽然是爱情片,但是我们很难从里面看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从头到尾,男主角都是一副故作懵懂的模样,从他与女主角的互动情绪来看,我们看不出他们在感情里走到了哪一步。

面对战争迫在眼前的局势,我们也看不出主角有任何人格上的成长,一脸懵懂的进来,一脸懵懂的出去。甚至于,在他所钟爱的林澜死后,也没有看见他个人或者角色气势上的任何改变,仅仅被剧情推动着,沦落为口号的实行者!

但,最后“向我开炮“那一句既没有当年王成的英勇与悲壮,也没有剧情里该有的热血与煽动,仅仅沦落为一句口号而已!

编导在编剧时完全没有顾忌人物的递进与情绪转变,完全想用事态的严重性来强行推进人物感情的生硬转折。他们是忘记了《第九区》里,那个从厌恶外星人到同情外星人的男主角的经历与转变过程了。

06论细节,《上海堡垒》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里。

首先,既然仙藤已经取代了石油作为新时期的主导型燃料,那为什么,当时街道上的主流还是以陈旧的汽油车与柴油车占据主导地位?难不成,这是军方控管资源,民间不允许使用?

其次,为了彰显新时代士兵博览群书,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寝室罗列了大量的纸质书籍!都已经9020年了,数据信息化还进行得那么不彻底咩?

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大的败笔——黄浦江里那尊人间大炮的存在。我相信导演是看过《安德的游戏》的,要不是经历了光子母舰的震撼,不然不会设计一尊这样一尊杀伤力巨大,但是极端容易变成对手袭击目标的高大上的地标性终极武器的。

但是作为量子光子武器发展主态势的未来,你弄出来的人间大炮却摒除了量子武器灵活多变的移动性,以及光子武器极其容易充能再次启动攻击的连续工作性,就跟一个热兵器时代的炮楼一样扎根在黄浦江甚深的水面里,他无疑就成为了外星力量主要的攻击对象,于是,你集合整个城市全部动力运作的终极武器,在实际的战争里面很可能是个摆设!在放了一炮之后,就沦为地方的主要攻击目标,而陷入瘫痪的境地!

然后,不论是智商还是独立人格,男主角完全没有成长的样子,仅仅作为幸存者就被任命为整个抵抗计划的总司令,我不认为他具有这个统领整个地球抵抗外星人以后进攻的实力。

这里就又牵扯到一个逻辑问题,剧情将男主角推到总司令的位置的时候,就认证了外星人会有再次进攻的可能性,而终极人间大炮那样一个庞大而不利于移动的武器,肯定最先沦为敌方攻击的目标,所以,下一次我们上海要靠着生命武器去抵抗敌人的进攻,难道是爱咩?

如何评价电影湮灭?

口碑分化很严重的烧脑科幻电影——《湮灭》。

这部电影是改编于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湮灭》(笔者看完电影已经剁手了这套小说),这部成功打败《三体》拿下2014年星云奖的科幻小说,自从电影上映开来,话题度却比小说大得多,并且网络上的评分也是非常两极化。

先说说剧情,这部电影被评为R级,并且在电影须知中明确写明,未满18岁须与家长一同观看。笔者看完也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的确看完后背发凉。

影篇开端,神秘“闪光”突然降临在美国海岸上的一座灯塔上,形成一个神秘光圈并且范围越来越大。

女主角莉娜(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女神也是一个大看点)的丈夫凯恩是位军人,在一次勘察光圈任务中消失一年,在一年后突然出现在女主角家中,但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并且全身器官衰竭即将要死去。

为了拯救丈夫,女主角加入了研究“闪光”的科研小队,共同进入光圈寻找可以救丈夫的方法。但小队刚进入光圈就发生了极度不合理的事情。例如,会忘记已经进入了光圈多少天、指南针在里面完全不起作用。

里面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打破了人类认知的范围,比如,大多数人都懂的——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因为生殖器官、交配方式,甚至基因配对种种不同,不能跨物种生育后代。

但在这里,一个枝条上可以开出不同品种的花、鳄鱼长着鲨鱼的牙齿、熊会发出人类的声音、梅花鹿真的长着梅花——似乎可以跨物种生育繁殖。

进入这里的人甚至内脏会挪动,女主角也透过显微镜发现自从进入光圈开始,细胞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这个地方是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生物基因,好像是一种折射,不同物种(包括人类)之间的细胞、基因会相互渗透、分裂、变异、重组。

最终女主进入灯塔,看到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复制人,虽然最后看似女主烧死了自己的复制人最终逃离了出来。

当再次面对丈夫的时候,却陷入沉思,眼前的丈夫其实是丈夫的复制人,但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吗?还是说被烧死的才是本来的自己,被光圈折射过后的,到底谁才是真的?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电影大概剧情就是这样子,作为改编小说的电影,笔者觉得还原度已经非常高了,小说描绘闪光击中灯塔后形成光圈的场景,在电影中呈现得美轮美奂,还有在小说中营造的对未知描写的惊悚,通过电影的音乐、演员营造得相当不错。

打败人类的不是外星人,而是人类自己

笔者认为《湮灭》这边电影, 实则为一部打着科幻片旗号的哲学片,对未来世界的无限延伸思考,在跨越相对性和时间性上讨论着哲学至今无人能给出一个满意答案的问题——“我是谁”?

简单来说到底是基因和肉身决定了你是谁,还是意识决定了你这个人。如果基因能被复制,包括你的记忆、肉体、精神,那么人是否可以当做是永生不死。

正如男女主角,看似外观、记忆、意识还是原来的他们,但因为“折射”使得他们的基因在不断变化,与其它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这种基因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意识?不得而知。

在影片中,外星生命只是代表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东西,相比之下,人类微不足道。在整个宇宙中,人类非常渺小,湮灭并不代表毁灭,某种意义上也寓意着重生。

这部电影让笔者最细思极恐的东西是,这个“外星人”在用人类的规则和错误来毁灭人类,而不是像我们过往看的电影中用高科技武器来毁灭地球那般。

比如在人类的认知中,不同物种无法交配繁殖,但在湮灭的时间里,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相同的,所以是可以跨物种繁殖的。而这些变异般的繁殖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影片中能发出人类声音的熊,就足够成为看完影片的阴影了。

同时,就像我们对癌细胞的认知一样,癌细胞是可以不停繁殖分裂,甚至人死亡了细胞还在继续繁殖生长,而且人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我们的细胞开始“犯错误”了,会出错或者分裂越来越慢了。但在影片中人类的细胞是可以无限分裂的,这给人类变异的速度和程度营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通过《湮灭》重新了解外星人

在《异形》、《独立日》等电影中,外星人的形象都是血腥、丑陋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了占领你地球。但在《湮灭》这部电影中,压根看不到外星人的形象,甚至看了前半段你都没意识到这部电影有外星人题材。

直到看到后面,你才会开始意识到,这部影片的外星人是多么的高明和恐怖,利用人类的规则和漏洞,外星人让人类、动物变成“外星人本身”,开始恐惧、迷茫、互相残杀……外星人可以是变异后的动物、变异后的植物、甚至是变异后的自己。

特别喜欢电影里的一句话:自杀不等同于湮灭,人类每天都在做着湮灭的事,湮灭也可能代表着换个方式重生。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同样事情,不同时间,完成的质量也会大不相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终将会消失,但这短暂的经历,可以把我们的一切感受化为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这段时间当中,湮灭并不代表毁灭,而是重生。

当然,整部电影有好的评价就会有很多差评,比如剧情的一些疑点,像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进去了这么多人,到最后只有女主和男主被复制,另一个进入灯塔的女队员却是被什么东西冲破而消失了?

电影中女主的复制人一直在学女主的动作,但最后女主把炸弹塞到复制人手中跑出灯塔,为何复制人却呆住了没有继续学女主的动作?当然也有更直接的问为啥美军不一开始就直接一颗导弹炸了灯塔,而是最后女主一烧就烧掉了

更何况男主也在灯塔里引爆炸弹居然却没把灯塔烧起来?

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些没想通,欢迎有见解的盆友在评论区刷新下我们的知识认知。不过按小说原作者的话,就是《湮灭》完美的诉说了人物的“成长”这就足够了,并不是每个故事都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结局。换言之,开放性结局,自己脑补吧。

虽然这仅仅是部电影,所有情节都是作者虚构而成,但认真一想,人类对于未知宇宙的了解,还是凤毛麟角的。虽说外星人不见得真的会降临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但是正如电影所说:人类每天都在做着“湮灭”的事。人类的欲望推动着我们进步,也可能在加速着毁灭,谁知道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