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步兵番号,朱日和军事演习究竟有多牛?
十大步兵番号,朱日和军事演习究竟有多牛?
想必大家还记得
2017年7月30日
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
举行的建军90周年阅兵
可谓是举世瞩目
可是有谁知道
在举世瞩目的朱日和军演背后
有这样一支队伍
屡次出色完成重要铁路军运装卸服务任务
他们是集宁货运中心
朱日和军事运输小分队
小分队由9人组成,平均年龄 48 岁,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唯一承担铁路军事运输装卸任务的班组。他们以超强的责任感苦练技艺、精细作业、攻坚克难,连续3年获评集团公司先进集体。今年,被命名为2017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
不断向军事化标准看齐,小分队除参加集宁货运中心每年组织的军事运输业务培训外,日常还坚持学习《铁路军事运输管理办法》《铁路军事运输装载标准》等规章,并认真剖析军运事故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针对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他们加强军运安全风险动态研判,于实践中不断补强技术短板。
在2017年的朱日和大阅兵中,各类先进军事装备令世界惊叹,对小分队成员来说,很多装备也没见过,对其装载加固程序比较陌生。于是,他们广泛查阅资料,熟知每一台装备的超限加固标准;对资料中实在找不到的装备,就一一画出图纸,详细标明尺寸,寻求上级部门帮助,直到问题解决。他们还将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纳成问题库,及时制定预防措施,改进装载加固工艺。2015年夏,一列军列运行至某货检站,对方来电说装备上的罩衣脱落,还特意拍照为证。小分队负责人付俊江立即组织大家分析原因,认定是捆绑松懈所致。于是,他立下规矩:每次拴紧绳头后,必须再用铁线捆绑加固。几年来,小分队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持续提升业务水平。他们用铁线或背包绳对装备的车门、阀盖进行二次加固捆绑,然后再贴封条,有效保障了运输安全。强化“三方联检”措施落实,每次装完车后,都会同装车部队、军代处人员进行逐车检查,并签订《装车质量签认书》,使运输装卸中的问题、隐患逐年减少。集宁货运中心还将小分队的工作经验推广至中欧班列货物装载作业中。
精益求精,造就万无一失的传奇
坚持“军事运输无小事”的思想,在作业中坚持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确保了军运安全的万无一失。
2017年9月,有2批装备发往某局不同地点,内勤货运员赵布仁、刘宝卿、徐燕发现由军方提供的号码与卸载站地点不符。于是,他们立即打电话核实,纠正了号码错误。
2017年夏天,外勤货运员陈建民在装车检查中发现一辆装有电缆盘的军运棚车出现超偏重问题,如果放行很有可能造成事故,而重装则费力费时。面对这种情况,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确保了军运安全。
由于部队新兵缺乏装车经验,每次装载军事装备前,外勤货运员都会对装车部队战士进行现场培训,并严格检查监督,及时纠偏。坦克用平板车运输容易发生窜动现象,外勤货运员焦志芳、王亚雄等人提出,装载这类装备除了交叉捆绑外,还必须实行八字型加固捆绑。“来的时候只有交叉绑,为啥回去要加‘八字’?”“4道铁线变成8道铁线,我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部队战士议论纷纷……焦志芳耐心解释:“二次加固是为了确保军事运输安全万无一失,我们必须坚持!”最终,战士们被说服,并为小分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打动。
家国天平,事业的砝码更重
朱日和地区年降雨量仅190多毫米,夏季最高温度逼近40摄氏度。近年来,随着全军各兵种、多战区、跨区域演练需求增多,该地区重大军事运输任务逐年递增。小分队日均工作10小时,装载一列车,往往需要走10多公里路,攀爬车辆 700 余次。
军演期间,参训部队从全国各地迅速向朱日和训练基地集结,加之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装卸作业常常不分昼夜,小分队成员经常错过就餐时间,方便面、纯净水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旷野中,他们还要与肆虐的风沙为伴,吸着装备喷吐的油烟。
2016年7月,小分队繁忙异常。可就在此时,付俊江却接到妹妹通知父亲病危的电话。付俊江对领导说:“这列车刚装了一半,等装完再走。”就在司机开车送付俊江回家的路上,妹妹打来电话说父亲走了,55岁的付俊江掩面痛哭……当聊起这件事时,付俊江满怀愧疚地说:“其实,老人5月份就住院了,本想忙完这一阵子回去伺候,可没想到……”当问他为什么不请假时,这个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回答十分朴素:“活多、人少,怕耽误工作。”
小分队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事迹还有很多:程树德58岁,是班组里的老大哥,作业过程中他的慢性肠胃炎时有发作,但他总是咬牙坚持;青工霍利鑫原定于年初的婚期一推再推,直到军运任务完成后才步入婚姻殿堂……
对他们来说,在个人家庭和军运事业的天平上,事业的砝码永远是最重的。
国民党军中一个团?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事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为什么呢?咋说呢?国民党自打建立黄埔军校开始,他就一直在整军,基本上就没怎么停过。
咱不说别的,就从北伐战争结束到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爆发,就这不到十年的时间,国民党对军队的整理就有好几次了。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国民党为嘛会这么频繁的整理军队呢?这里头的道道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到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国民党虽然是一个党派,但他这下头派系林立,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还有桂系,阎锡山的晋绥军,张学良的东北军等等。
面对这么多的派系军队,蒋介石想要把控军队,不费一刀一枪的那最好不过了,所以他就用整理军队的事情来达成削弱对手的目的。
怎么削弱呢?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当年东北军可是有着二十万人马,兵强马壮就不说了,武器装备都是一流的。
结果一个西安事变下去,蒋介石对东北军进行整编。原来的东北军那可都是甲种军,一个军四个师,每师有三个团,合共十二个团。
就这么一整编,甲种师变成了乙种师,一个军被砍成了两个师这就不说了,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的编制,合共八个团。
莫名其妙就少了四个团的编制,而单位编制还给加了一层,塞进去旅的建制,军队命令下达就变的缓慢了。
这么一弄,军队变少了,对手的实力削弱了。而且每个月领取的军饷也就变少了,乙种军的待遇,能和甲种军的待遇一样吗?
就这么不动刀枪的把各个派系的军队给缩减了。
当然了,这里头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国家编制太过混乱也不是个事,必须进行统一。
当然这么说空落落的,小编具体给您说道说道,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接着往下瞅。首先介绍一下北伐之前,中国军队的编制,说这事主要是为后边的解释做一个铺垫。
这个时期,咱就挑几个主要的派系简单的说一下。
您比方说国民党军。国民党军的建立起始于黄埔军校,而黄埔军校之所以能进行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到了苏联人的支持。
国共合作吗?苏联又是给予资金支持,又是给予枪炮弹药的支持,还有人员指导,这才有了后来的北伐军。
所以国民党军一开始执行的是苏联的建制,他属于三三建制,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全师有五千五百人。
说道这里,小编想插一嘴。
军队这个基础单位,并不是说越大越好,他还讲究一个灵活,师的编制太大,那么在运行起来必然会慢。
如果将师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位的话,这就要吃亏的。
好了,咱接着说事。
那么这个时期,北伐军在团,营,连这个级别上是有副职的。
说道这里,还得说一下其他部队的编制,让您感觉一下编制有多混乱。
在北伐军中,并不都是采用苏联这种三三制的,您比方说第七军,他采用的是法军编制,军下边是旅,有九个旅,一个旅两个团,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三个连。
原因是第七军是新桂系的嫡系部队,和黄埔出来的不一样。
而之后被北伐军打服气,收编的其他军队,后来都采用了三三制。
那么其他军队呢?
您比方说奉系,用的军—旅—团这样的编制,晋系呢,一个师下边就一个旅加一个团,至于其他的大多都是师下边两个旅四个团的编制。
所以看起来就比较乱。
北伐后的整编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在取得第二次北伐成功之后,就开始了对除了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之外的军队,进行整顿。
按照蒋介石的话说:
“北伐完成,军事急应结束,裁兵节饷,从事建设,已成全国一致之要求。”
咋说呢?当时根据统计,中国光军队的人数就有二百多万。
按照当时的局势,中国要为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光军费这一块就够头疼,毕竟军队是不从事生产的,没有战事的时候,一个军每个月的开销就有六十万左右(中央军的标准)。
面对四个集团军的开支,节省军饷也成了一个议题。
所以在1928年的八月份,国民党召开的第二届五中全会上,就通过了一个《整理军事案》,这里头主要说明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全国的军队进行收缩,俩字——裁军!
全国的军队要裁减到五十个师。(这个数据和后来实施的不一样,至于原因,说和做总是存在偏差)
这《整理军事案》是通过了,但要实施起来还是需要时间的。
翻过年到了1929年的一月份,全国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干嘛呢?简单的说就俩字——削藩,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将军权收归回来。
您就说吧,这事能有个好?地方上那些个派系大佬当然不开心了,阎锡山和冯玉祥就表示了反对,这事就算是黄了。
所以整编计划也就那样,成了摆设,实施不下去。
咋说呢?其实在1929年的时候,全年事实上有六十三个师进行过整编的,但这事触动的利益很大,最终这六十三个师就算是整编完成了,随后又进行了快速的扩张,跟啥也没干一个样。
所以这个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依然混乱,这一次整顿,白费劲。
也就因为这次整编,最终引发了中原大战,毕竟要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他们不干,最终蒋介石通过这一次战争把地方这些个军阀算是打服气了。
随后蒋介石就重启了军队整理计划,最终整理出一套《民国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这就是我们翻阅资料,经常出现的十九年编制,就是这个东西。
这个十九年编制,彻底的执行下去了,算是国民党南京时期第一个正式编制。
有的部队,使用这种编制,一直用到了抗战爆发后的一年。
小编给您说说这个十九年编制是个啥样子的。
他这一次是把军这一级的编制给废了,直接从师这一级进行整编的。
他分甲乙丙三个种类的师。
这甲种师,下辖三个步兵旅,每一个旅下边又有两个团。
其中还包括师直属部队:
一个炮兵营,这里面又有三个炮兵连,每一个连有四门炮。一个工兵营,下辖三个工兵连。
还有一个包括两个连队在内的辎重营,其余骑兵,通信兵和师特务连个一个。
乙种师下边少一个步兵旅,是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三个团(比甲种师的旅多一个团,和甲种师步兵团的总数是一样的),其余配属和甲种师是一样的。
到了丙种师,下边是两个步兵旅,每一个步兵旅有两个团,至于师直属队,除了工兵营少了一个连之外其余都一样。
咋说呢?这编制下来之后,整编完成除了师下辖的步兵团可以到位之外,师直属的特科部队,其实都没有达到编制中的要求。
后来和日本人在抗战中较量,这就导致了火力的严重不足,被日本人占了不少的便宜。
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又悄悄的给自己进行了扩军,他的嫡系部队一水都是甲种师就不说了,还偷偷的搞出了独立旅和补充旅。
举个例子您看看蒋介石是怎么搞的。
您比方说一开始第十一师,他是按照苏联的编制,三三制搞出来的,下边有三个旅,一共九个团。
这要是按照十六年编制来的话,应该是三个旅六个团,必须砍掉三个团的编制。
而第十一师的这三个旅分别是三十一,三十二和三十三旅。
蒋介石把三十三旅的番号撤销,然后编成了一个独立旅,这不就保留了下来,还合乎规矩。
而这些个独立旅和补充旅,在1931年之后逐渐的被扩编成了师级单位。
好了这是一个总体的编制变化,接着我们来看看,团以下是个什么情况。团以下的编制都差不多,每一个步兵团下边有三个步兵营,每一个步兵营里头会有三个步兵连,加一个营直属的机枪排用来增加火力。
那么军官的职务在连里就有了变化,在一个连里有五个军官,他们分别是三个排长,加一名连长,至于另外一个是相当于副连长的教官。
出现了教官的职务,原因是这一套体系仿了德国人的军队编制,教官的职务是负责平时训练部队的,所以人家也不叫副连长,直接叫教官了。
那么排里头有没有副排呢?还真没有,他相当于副排的位置上,是一名资深军士。
这也是为什么小编说,这个时候国民党一个连队里头只有五个军官的原因。
这是这个时期的军队编制,接下来我们来看看1932年以后的整编。1932年的三月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这个时候蒋介石推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所以同时出现了两种编制。
第一种叫整理师,第二种在发动对红军围剿的时候,为适应作战需求编制的所谓剿匪师(其实可以划归为整理师的丙种师)。
这一时期的整理师是为了提高部队的灵活性,同一时间增加部队的火力。
您比方说一个整理师,他也分甲乙丙三个类型。
甲种师下边是两个旅四个团,和十九年编制的丙种师有些类似了,但加强入了一个独立团的编制,比十九年编制甲种师少了一个团。
乙种师是两个旅四个团,不设置独立团这种编制。
至于丙种师下边只有三个团,不设置旅这一个级别的编制。
在团一级有了火力加强,有了团属步兵炮连,营属小炮排,连队里头有了直属机枪排,一口气让一个连多出了六个机枪班。
这也是为什么,在红军反围剿时期,特别的喜欢打国民党中央军的原因,这家伙太肥了,打一个就够一支部队换一波武器,用一段时间的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对红军进行围剿的时候,他同样发现了按照十九年编制出来的师,他灵活性不足(团级编制有点多),所以相应的适用于战术需求弄出一个所谓的剿匪师,师的下边直接是三个团(其实就是丙种师的设置)
您比方说陈诚第十八军下边的四个师就是这样安排的。
原因说出来也有意思,一开始十八军下辖的十一师是两旅六团制的甲种师(第一次整编的),而五十二和五十九这个两个师是两旅五团制(第二次整编)。
结果这三个师被红军给歼灭了,国民党就把十一师,十四师以及四十三师一分二,又弄出三个师。
三个师变六个师,人没有变化番号多了三个,那么下辖的只能是团了,旅被取消了,变成了丙种师。
团下边是三个营,是直属团一级的重机枪,特务,炮击炮等等都各有一个连的编制,甚至都塞进去一个编制——侦察队。
而班这一级却加强到了十四个人。
这个编制是比较特殊的,他是一种适应战术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编制。
咋说呢?这个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整编,没能继续下去。
再一次整编这事到了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中,红军的反围剿失败了。
那么蒋介石又推出了他的整军计划,这一次整军就促成了德械师的出现。
这就是大家伙熟悉的1935年出来的整理师和1936年出来的调整师。
计划用三到四年的时间把这个编制完成了。
师这一级的编制都是两个旅四个团,那么整理师的特点是以原来部队的军官为基础,打造部队,而调整师呢?他的军官是从各师里头挑选出来,打乱编制的。
调整师虽然是两个旅四个团,比之前的编制少了,但火力得到了加强,光轻重机枪一个调整师就有三百二十八挺。
至于团这一级的军官编制,就有了一些变化,在团一级里头塞进去一个职务——附,叫团附(没打错,不是团副),他是没有副团长的,变成了两个团附,一个是中校团附,另一个是少校团附。
连这一级别依然没有副连长,用教官代替。
排这一级没有副排长,而是资深士官。
至于副团长,副排长的出现,还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以后的事情。
因为在作战的过程中,发现之前的编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和日军作战的过程中,基层的士兵伤亡很大,基层的军官伤亡也不小。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面临一个问题,一支部队主官战死,那么这支军队的接任者是谁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备选的军官,就拿排一级说事,只有排长没有副排长,仅仅用资深士官代替,到时候排长阵亡之后,资深士官顶替排长职务,这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所以就出现了副职。
那么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又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这就出现了堪比一个军实力的整编师,还有什么暂编师等等。
这又是一套,还特别的繁琐,有时候看他们的番号都有点眩晕的感觉。
总之这种整顿,一直等到国民党败退小弯弯之后,进入了最后一次整顿,国民党的整军这才算是完成。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哪个战斗力更强?
简单粗暴地说,党卫军是希特勒的嫡系部队,而国防军是德国的国家正统军队。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武装党卫军的帽徽是骷髅,肩章是SS的标志;而普通党卫军只佩戴纳粹标志的袖章,身着黑色制服。
两者的区别:
出身不同纳粹党夺取德国最高权力后,内部发生了路线纷争。冲锋队的头目罗姆主张“二次革命”,意图使纳粹党取缔包括国防军在内的一切特权阶层。希特勒的执政离不开国防军的支持,只能与冲锋队进行切割。
在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发起长刀之夜行动,处决了罗姆等150多名冲锋队的头目。希特勒将1925年成立的专门保护纳粹高层和负责情报工作的党卫队替代冲锋队的职能,充当纳粹的爪牙。
党卫军是党卫队中武装党卫队的分类,党卫军的成员在早期主要是在德国本土的流氓地痞,警察,闲散人员,退伍军人中吸纳,在二战初期招募占领国的外籍人士入编,在二战期间,大约有50万外籍人士在党卫军服役。
国防军的兵源大部分来自于容克地主阶层,出身贵族家庭。由于德国在二战前资本主义改革并不彻底,容克地主阶层从16世纪起长期垄断军队要职,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总理的人选要经过军队的首肯。
德国国防军的入伍门槛相当高,非富即贵,祖上都是清一色的贵族精英,经过军校的正规训练,而且有着子从父业的传统,这就导致德国国防军具有排他性,普通的德国民众是不能随便加入国防军。
国防军的军人是贵族绅士,党卫军的军人是下里巴人。
地位不同党卫军的声明狼藉,在二战前后专门替希特勒干一些脏活累活,打击政治异己,残害进步人士,灭绝犹太人,杀害战俘和平民等恶劣勾当。不仅被国防军的贵族军官鄙视,也被德国民众所唾弃,就连希特勒在二战初期也不看好党卫军的作战能力,更多的是依赖国防军作战。
在德国的传统中,不是以官位为衡量地位,而是以军阶来衡量。德国皇帝在宴请文武百官时,谁的军阶越高,谁就坐得离皇帝越进。
国防军的军人的地位就相当于正统的名牌大学,而党卫军的军人就是函授或者野鸡大学,不能相提并论。
信仰不同党卫军作为希特勒的嫡系部队,实质上的精神领袖是希特勒,而且只效忠他一人,这就解释了党卫军为什么在二战中,即使是犯下罪恶滔天的罪行也无条件服从。党卫军的军人几乎都被纳粹主义和希特勒洗脑了,已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国防军的军人在1935年9月进行改革后,国防军不再是向德国宪法负责,而是向德意志帝国的三军领袖,也就是希特勒负责,并且向希特勒宣誓效忠。尽管如此,国防军的高层却在二战中,并没有100%的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隆美尔就反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甚至在1944年以施陶芬贝格为首的少数国防军军官企图刺杀希特勒。
哪支军队更强:
综合实力国防军更强党卫军由于兵员组成参差不齐,因此也就导致了作战能力有天壤之别。客观地说,党卫军的二三线党卫军部队虽然有些作战英勇,但是充其量只是国防军的附庸军。
然而党卫军的一线部队,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军事训练,除了体格强魄外,拥有纯正的雅利安人,坚定的纳粹主义信仰,德国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优先配给。这其中涌现出了帝国师,维京师,北欧师,骷髅师等精锐部队,确实可以和国防军不分伯仲。但是由于被党卫军的劣质部队而拉低了平均分。
指挥能力国防军更强国防军拥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等闪耀二战史的指挥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标榜军史的战术理论。虽然党卫军中也涌现了指挥第六装甲集团军参与阿登反击战的迪特里希,在花园行动中挫败了蒙哥马利的比特里希。
但是在笔者眼中,这些人都不能排入大师的行列。国防军的指挥大师,更像是艺术家,具备卓越的想象力,仅军事理论的层面来说,不仅获得当时盟军将领的推崇,也穿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代代军迷津津乐道的谈资。
二战时期的德军不管多强,都会输给了正义。德军在二战中有时输在偶然因素,但是太多的偶然因素连结起来就成了必然因素,在历史长河中,谁都逃脱不了邪不胜正的规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二战日军有哪些师团始终没有离开过本土?
要问二战时期日军有没有师团离开过本土,可以直接地回答,有!而且还很多!
当然,这些没有离开本土的日军师团,都是在二战后期成立的,是日本为所谓的“本土大决战”准备的新建师团。
至于具体的数目,我们需要做一番细致地梳理。
日军的师团,始于六大镇台,后来成为六大师团管区日军到底有多少师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日军在二战期间到底拥有多少师团。
有关日军的师团级编制,霄林天曾在《二战中日本陆军的编制(中)——旅团与师团》中详细论述。
日军的师团最早始于“镇台”,在普法战争后由德国顾问指导,效仿普鲁士山地师,将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六个镇台改为第1到6师团,再加上卫戍天皇的“近卫师团”,成为日军师团的最初阵容。
大正十二年(1924年)9月内阁职员录中的21个师团司令部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军的师团数量激增到21个——当然,这21个指的是“常设师团”,即在役的野战主力,还有19个后备兵团的编制,可以在战时由预备役快速组建。
1925年6月9日,日本官报中“撤销第十八师团”的消息一战后,战争规则的发展变化让日军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改革军制,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师团规模和编制的改革。1925年的宇垣裁军中,日军裁撤了高田(第13)、丰桥(第15)、冈山(第17)、久留米(第18)四个师团,常设师团数量降至17个。
常设野炮师团(甲种挽马师团)的详细编制所以直到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其常设师团的规模一直是17个。对于其岛国的地理特征,和平时期的本土防卫任务,其实10个师团都绰绰有余,17个师团更多地是被轮流派到满洲进行值守。
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在华北、淞沪挑起战事,17个常备师团的规模远远满足不了侵略战争的需求,迅速将宇垣裁军时裁撤的第13、18师团重新动员,常设师团数量增至19个。此外,动员各师团管区预备役,组建特设师团,番号即在同管区常设师团的番号上加100——在第1师团管区东京,动员的特设师团为第101师团。
1941年11月6日,日军大本营下达的“南方军作战序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拥有师团51个,其中中国战场35个、太平洋战场10个、朝鲜半岛2个,本土仅4个师团。
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战线不断拉长、兵员损失越来越大,每年都要增设师团。
1942年,新建第58、59、60、68、69、70、71师团;1943年,近卫师团改建为近卫第1、2师团,第30、31、42、43、46、47、61、62、63、64、65师团;1944年,新建近卫第3师团,第44、49、50、66、72、73、77、81、84、86、91、93、94、100、102、103、105、107、111、112、115、117、118、119、120师团;1945年,为了本土决战计划和在其他战场的最后挣扎,日军疯狂新增了69个师团,师团总数达到168。传统4联队步兵师团-又称“方块师团”的基本结构而以上所提及的日军师团,指的都是步兵师团,即以步兵旅团或联队为主力,混合编成了少量骑兵、炮兵、工兵或战车部队的混成部队。
日本陆军还组建了一些特殊的师团,其中的主要战斗力量并不是步兵,而是战车、炮兵或飞行部队。
如今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第7师团”,是陆自唯一的“战车师团”战车师团:总共有四个,1942年6月24日下令组建机甲军,下辖战车第1、2、3师团,1944年7月6日又组建战车第4师团;高射炮师团:二战末期,日本海军已经溃败到本土的军港内,本土空域完全被美军战机的作战半径覆盖,为了保护重要目标,不得不集中本土的高射炮力量,组建了4个高射炮师团;飞行师团:1942年, 日本陆军将原有的“飞行集团”改为“飞行师团”,截止日本投降时,共有飞行师团13个。二战时期日本单兵装备步兵师团有哪些没离开过本土?了解了二战期间日军师团的整体数目,我们再来一一梳理那些没有离开过本土的师团,首先从最多的步兵师团开始。
梳理的方法很简单,我们沿着时间线,从1941年开始,逐年梳理旧师团和新建师团的情况。
位于北海道旭川市的“第7师团”司令部1941年,日本陆军共步兵师团51个,其中本土4个师团:第7、52、53、54师团。其中第7师团不必说,诺门罕时就在关东军编制下,还曾派兵支援诺门罕战场。1945年日军投降时,第53、54师团都在缅甸方面军,第52师团1943年被调往太平洋战场。
1942年新建第58、59、60、68、69、70、71师团,全部是在中国组建。
远征军在滇缅战役中曾重创日军1943年新建第30、31、42、43、46、47、61、62、63、64、65师团,第30师团在朝鲜组建,第31师团在泰国组建,第43、46、47、61、62、63、64、65均在其他战场被歼灭或缴械,仅第42师团在本土建立后一直未离开。
近卫师团改组为近卫第1、2师团,近卫第1师团始终未离开本土,于1945年在东京投降,近卫第2师团则在印尼棉兰投降。
1944年新建近卫第3师团,第44、49、50、66、72、73、77、81、84、86、91、93、94、100、102、103、105、107、111、112、115、117、118、119、120师团。
近卫第3师团未离开本土,第49、50、66、91、94、100、102、103、105、107、111、112、115、117、118、119、120分别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场投降,第44、72、73、77、81、84、86、93师团在本土未离开。
本土决战时日军“第1总军”的兵力部署1945年组建的69个师团中,有40个是为了本土决战动员的,其使命就是坚守日本本土,最终也仅存在了几个月,从未离开本土。
这40个师团有两批,2月份“第1次兵备”时动员第140、142、143、144、145、146、147、151、152、153、154、155、156、157师团,4月“第二次兵备”时动员第201、202、205、206、209、212、214、216师团,5月“第3次兵备”时动员第221、222、224、225、229、230、231、234、303、308、312、316、321、322、344、351、354、355师团。
综上所述,二战期间,没有离开过日本本土的步兵师团有51个,分别是近卫第1、3师团,第42、44、72、73、77、81、84、86、93、140、142、143、144、145、146、147、151、152、153、154、155、156、157、201、202、205、206、209、212、214、216、221、222、224、225、229、230、231、234、303、308、312、316、321、322、344、351、354、355师团。
日本民众在准备所谓“一亿玉碎”的本土决战当然这其中的近卫第1师团,由于是近卫师团改建而成,近卫师团本身曾多次以“混成旅团”形式派出本土,所以严格来说并不是未离开本土,只能说这支番号一直在本土。而1945年成立的40个师团,也是有名无实,大多数连兵员和装备都凑不齐,再加上日军已经失去制空权、制海权,这些所谓的师团压根就没有离开本土作战的可能。
富士山下的日军高炮特殊师团有哪些没有离开本土?相比于步兵师团的巨大数量,特殊师团要少很多,离开本土的情况很好梳理。
战车师团首先来看战车师团,日军一共建立过4个战车师团,其中战车第1、2师团始建时就在满洲地区,战车第3师团则由原关东军所属的骑兵集团改建而成,都是长期在本土外作战。
只有战车第4师团,1944年才在本土成立,此后一直未离开本土,1945年在千叶县投降。
高射炮第1师团在东京的部署情况高射炮师团高射炮师团是日军唯一以炮兵力量为主的师团级单位,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其本土的重要目标提供防空火力,所以全部都未离开本土。
4个高射炮师团,分别划归给本土防卫的第1、2总军。
高射炮第1师团:由第1总军的第12方面军直辖,负责东京的防空;高射炮第2师团:由第1总军的第13方面军直辖,负责名古屋的防空;高射炮第3师团:由第2总军的第15方面军直辖,负责大阪的防空;高射炮第4师团:由第2总军的第16方面军直辖,负责小仓的防空。1942年日本官报中关于施行“飞行师团”编制的军令飞行师团1942年4月14日,日本陆军将“飞行集团”改称为“飞行师团”,直到1945年4月8日陆航统编为航空总军时,共计有13个正式番号的飞行师团,和6个教导飞行师团。
直到日军彻底投降前,本土的陆航部队分别隶属于第1航空军、第6航空军、航空总军直辖及第5方面军。
第五方面军的兵力部署图中,清晰可见第1飞行师团第1航空军:第10、11飞行师团;第6航空军:第12飞行师团;航空总军直辖:第51、52、53飞行师团,下志津教导飞行师团、明野教导飞行师团、滨松教导飞行师团、宇都宫教导飞行师团、常陆教导飞行师团、鉾田教导飞行师团。第5方面军:在成立航空总军之后,却仍有一个飞行师团不在航空总军的序列内。这是因为日军将本土划分为东、西、北三大地区,北部区由第5方面军总揽陆、空部队,第1飞行师团也被划入了第5方面军序列。以上13个飞行师团——7个番号飞行师团、6个教导飞行师团,都是在本土建立,直到投降也未曾离开日本本土。
二战日军未离开本土的师团总览结语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二战日军共有69个师团未曾离开日本本土,其中步兵师团51个、战车师团1个、高射炮师团4个、飞行师团13个。
如何评价丘吉尔步兵坦克?
英国经典丘吉尔步兵坦克MK.VII(A22F)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有士兵身着装甲抵御子弹与坦克并行冲向敌方阵地的做法。而继承这种步兵坦克战法的后裔即是由参谋本部下令开发的丘吉尔步兵坦克,番号为A22的丘吉尔MK.VII。MK.VII将之前的A22的丘吉尔的射击从新进行了评估,并且开始大幅的引入溶接构造技术,使得车体的质量更上一层,也采用了更多的电焊而非铆钉。
而炮塔方面决定搭载英国产的QF75mm炮,其与M4谢尔曼早期型号使用的M3坦克炮75mm使用相同的美国制炮弹,不过英国产的QF75相比美国的M3能稍微优秀一点,产量也有所保证,使得其量产计划有所加快,丘吉尔MK.VII的初次实战就是1944年6月进行的诺曼底登陆战。
制造者为英国的沃克斯豪尔公司,成员为无名,引擎为现金的贝德福德 水平对向 12汽缸液冷汽油发动机,重量为40.6t。最高速度虽然仅为20km每小时,但是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9mm到152mm,最后处可以在100m接敌88炮,续航能力为193km,副武器为7.92mm重机枪两挺。宽大的履带标明了其优越的越壕能力,也彰显了其越野性能,引擎提供的扭矩非常大,可以轻松的爬坡,在加上并列配置的最高输出达到了350马力!引擎以及梅利特布朗式的变向装置的配置,使得MKVIII爬上了突尼斯的迈杰尔达溪谷,在经历了 long stop的高地战役之后,德军一直认为这是坦克无法攀登上的高地。
但是MK VII刷新了他们的看法。丘吉尔在之后的战斗中生擒了一辆虎式,创下了奇功,(目前在大英博物馆里可以正常运行的那辆虎式一就是这次战斗中的胜利品),在坦克的车体的侧面分别为驾驶员和机关枪手准备了脱离用的舱门,一部分的MK VII的车轴机枪被改装成了火焰发射器,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鳄鱼谢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