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差点统一全球的是谁,缅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军?

2024-06-12 06:05:59 45阅读

历史上差点统一全球的是谁,缅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军?

1989年,在苏东剧变的大背景下,对抗缅甸政府军的领导机关缅甸共产党被瓦解,分化为果敢、佤邦、小勐拉三部分,分别和缅甸政府军进行和谈。这些缅甸东北的少数民族注定要会被各个击破。(果敢地方,其实和云南边疆没有多大差别)

先来了解一下缅甸的民族状况

缅甸,中国西南邻国,与我国云南接壤。缅甸另外的陆地邻国有印度、孟加拉国、泰国和缅甸。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若开族等民族。缅甸的多民族属性,让这个国家注定内战频繁,也预示着未来有很好的旅游前景。

历史上差点统一全球的是谁,缅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军?

缅甸的缅族有人口3400万,占总人口的6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体民族和第一大民族。

禅族人口约85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14.1%左右,虽然是缅甸第二大民族,但是和中国的傣族、泰国越南柬埔寨的泰族、老挝的佬族、印度的阿萨姆族其实是一回事,境内外总人口超过8500万,势力不容小觑。

克伦族人口约416万,占缅甸总人口的8%。这个民族的最大特点是喜欢长脖子美女,女性无论老幼都要佩戴十几个乃至几十个铜圈用来加长脖子。

孟族人口约145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8%。克钦族是缅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约100万左右,

在缅甸,果敢族和佤族都是十万几十万这个量级的选手,差不多是最弱小的少数民族,也必然会是最先被解决的地方割据势力。

果敢族是明末清初流亡到缅甸的朱由郎部下的后裔。在咒水之难中,3000南明贵族被屠戮一空,这些身负国仇家恨的汉人,在异国他乡坚强的活了下来,形成了果敢族。

现在的果敢族,主要居住在位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掸邦高原,北面是中国云南省龙陵县、芒市,东面与中国云南省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接壤。于我国云南一墙之隔,却是两个国家。

1948年,缅甸独立,缅甸的末代土司杨振材成为缅甸上议员和财政部长,在杨振材的坚持下,缅北华人有了果敢族这个称号。果敢一词在构词上和西双版纳十分相似。“西双”代表12,“版纳”代表千块稻田。同样“果”代表9,“敢”代表户口。所以果敢一开始的含义是九户人家。

1960年,中缅划界,果敢明确成为缅甸领土。而后缅甸的国有化政策深深伤害缅甸华人,缅甸华人联合各少数民族组织缅共,在缅东北建立了独立王国。进入80年代,境外输血停止,缅共各地只能靠着制毒贩毒谋利从而获得独立地位。

1989年,缅共解体时,果敢和缅甸军政府进行和谈,获得了巨大的自治权。果敢权力本来是杨氏土司的,彭家声崛起后两家内讧。但都是制毒贩毒的毒瘤,让全世界头疼不已。果敢内部有两次内讧,一次是1992年杨茂良打败彭家声,第二次是李林明发动兵变彭家声卷土重来。一直到2009年彭家声被缅军击败,统治果敢地区近20年,被称为“果敢王”。彭家声和鸦片将军罗星汉,大毒枭坤沙,都参加过杨振材组织的进修班,收到过黄埔军官的严格训练,算起来都是同学。

彭家声自己说,他有“三个功劳”:开启缅北和平、禁毒和促进果敢经济发展。

2009年8月8日,果敢同盟军被击溃,彭家声远走他国。毕竟,在这个人口10万面积1万的小县城,如果不贩毒不贩卖枪支,是绝无可能面对千万级人口十万级军队的政府追缴的。

相对而言,佤邦不仅实力更强,采取的措施也是更适合。

1989年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彭家声获得了果敢的统治权,并且推行禁毒改革,激起了两次果敢内讧。而佤邦的鲍有祥则是与缅甸军政府媾和的同时,联合佤邦及周围的民族,势力越来越大。

在缅甸军政府的支持下,佤邦打败了贩毒集团坤沙,作为回报,缅甸军政府把南部一块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给了佤邦,形成了南佤地区。南佤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比起北佤来说好太多了。在南佤,佤族人种植水稻、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顺利实现了禁毒改革的经济转型。

佤邦的人很听话,缅甸军政府也没有比较非要打他啊!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改革。

而董仲舒推崇儒学,则是为了弘扬儒学,和辅助汉武帝统一治国。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董仲舒为什么走上儒学的道路呢?

董仲舒是广川人,出身地主阶级家庭,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渥,热爱读书。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董仲舒热爱读书的典故“三年不窥园”。

据说,董仲舒从小就聪明,喜欢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董仲舒的父亲,董太公非常心疼儿子,担心儿子读书读傻了,就在家中后宅建造了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休息的时候,能逛逛花园,养养精神。

没想到花园建成之后,董仲舒三年都没有逛过。

董仲舒专注学习就到了如此地步。

其实,在董仲舒读书的过程中,不止钻研儒学,而是各家学派典籍均有涉猎,法家,道家,阴阳家,经过董仲舒多年的专注,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后来汉景帝听说董仲舒十分博学,于是就封董仲舒为博士,负责皇帝的咨询和文书整理。

在董仲舒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广收学生,开启如孔子一般的教育生涯。董仲舒广招门生,弟子不限身份地位,但是董仲舒有一个癖好,不愿意面对弟子讲学,只在帷幕中隔着帘子为学生讲学,可能是有人群密集恐惧症吧。

后来,董仲舒的弟子有很多都成了才,做了官,其中有的学生还做到了诸侯国的国相。

在整个汉景帝时期,董仲舒都在弘扬儒学,从事教学工作,知道汉武帝继位。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在政治,军事,文化,农业,经济上面都有比较大的改革,这样看来,汉武帝是一位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主。

在汉武帝继位初期,因为年幼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过问窦太后的意见,渐渐的,刘彻对窦太后出现了政治分歧。

窦太后是汉文帝的妻子,历经三代皇帝,是汉朝的继承者和守护者。那么窦太后传承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中就有黄老之说,黄老之说,是从吕后时期就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因为当时的汉朝无力兴兵作战,于是吕后就选择了用黄老之说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简单的来讲,就是我没有能力当爷的时候,就努力发育,当个缩头乌龟,不惹事,好好攒钱过日子。

后来因为国家实在太穷了,所以后来的几位皇帝,也都用黄老之说来治理天下。慢慢的,汉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虽然黄老之说让汉朝获得了几代人的太平日子,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汉武帝看来,就是国家进步太慢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汉武帝什么都干不成,终其一生,汉武帝不过是个看家人。

而汉武帝想要做个当家人,打匈奴,改革,让国家强盛,让后世敬仰。所以汉武帝开始摸索除黄老之学以外的别的出路。

这时董仲舒的思想,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儒学非常感兴趣,就召见了董仲舒,见到董仲舒之后,汉武帝对董仲舒惊醒了提问,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问。

那么天人三问都问了什么呢?因为具体内容太深奥,这里我们就简单地叙述一下问题内容“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国家的政术;天人感应是什么”。

经过董仲舒的详细阐述,汉武帝对董仲舒非常满意,基本确定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自己改革的希望。

但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权,说了不算,贸然董仲舒的思想使用在中央朝廷中,可能会遭到窦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于是汉武帝先将董仲舒派到诸侯国去,让诸侯国做这个小白鼠,先行试验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董仲舒先是到江都王刘非的国家做国相,刘非本身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但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远播,所以刘非对董仲舒十分礼遇。

董仲舒在江都王的手下做国相的时间久了,江都王对董仲舒的能力非常认可,于是江都王渐渐地十分信任董仲舒,甚至将自己想要谋反的意图都透露给董仲舒。

如果董仲舒是一个小人很有可能会将江都王想要谋反的想法告诉汉武帝,但是董仲舒没有,而是用大一统的思想规劝江都王,于是江都王渐渐的打消了谋反的想法。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董仲舒渐渐有些迷信天象之说,认为世间存在审判者,存在怪力乱神,人作恶会影响天意,于是经常做法事求雨。

公元前135年,两座皇家宗庙接连起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天意在惩罚汉武帝,想要修书规劝汉武帝,汉武帝董仲舒的想法之后非常恼怒,当场就想将董仲舒斩首,后来想了想,董仲舒大概是读书读傻了,不能跟董仲舒计较,于是就将董仲舒贬黜了。

其实汉武帝欣赏董仲舒,是因为董仲舒弘扬的儒学治国,有利于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天人感应在汉武帝看来就比较滑稽,汉武帝根本不信哪个东西,作为皇帝汉武帝的脑子自然是够用的,他非常知道,神学这个东西,不过是上位者为了百姓臣服自己,弄出来骗人的。

而董仲舒一定是读书读傻了,才相信神学这个东西,就因为董仲舒比较傻,才用神学这个东西来给汉武帝扣帽子。

就这样董仲舒因触怒汉武帝被贬为平民,又开始了教学工作,过起了读书人的安分日子。

四年后,汉武帝经过公孙弘的推荐再次任用董仲舒,这次还是让董仲舒做诸侯国的国相,只是这次的诸侯是胶西王刘端。

胶西王刘端是一位比刘非更难伺候的主,比刘非更加残暴,凶狠的名声传遍天下,虽然刘端对董仲舒不错,但是刘端这个人性格反复无常,董仲舒非常害怕,于是,战战兢兢的在刘端手下做了四年的国相,之后就告病辞职了。

离职后的董仲舒依然继续了儒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同时董仲舒还继续关注着汉朝的消息,每次朝廷有大事需要决策的时候,汉武帝还经常派人到董仲舒的家中来咨询董仲舒的意见。

就在董仲舒赋闲在家的时候,汉武帝也没有停止折腾,为了敛财打仗,汉武帝下令盐铁官营等政策,没想到却遭到了董仲舒的反对。

董仲舒认为汉武帝这时竭泽而渔,虽然能够快速敛财,但是对百姓伤害极大,但是汉武帝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百姓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故,享年75岁,这就是董仲舒的一生。

回顾董仲舒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董仲舒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满足了汉武帝对权力的需求。所以后来,董仲舒才搭上了权力的快车道,他的学说也被逐渐推广。

说到底,还是因为董仲舒的学说,符合汉武帝的需求,所以才会被发扬光大了。

近代史上山东籍名将都有谁?

山东名将辈出,新中国开国将领当中,山东籍中将3位,他们分别是孔庆德,孙继先和张兴元。少将更是有86位,由于数量众多我就不一一介绍。这些人都是名将,但如果非要说谁能排第一,我觉得应该是为国尽忠而死的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1891年出生。张自忠20岁时候考入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书,他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思想”,并在“三民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加入到革命的大家庭当中来。

1916年,在同样好友车震的介绍下,张自忠来到了冯玉祥军中。冯玉祥见张自忠高大威武,有沉稳之气,便收下了张自忠,并任命他为中尉。

张自忠跟随冯玉祥的西北军,先后参加了第二次直奉大战和冯蒋大战,由于表现出色,张自忠做到了西北军第6师师长。特别是在1930年的时候,张自忠击败了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既张治中的教导第2师,让其名声大噪。

在击败张治中所部之后,张自忠的参谋长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其原话是:

其决心坚强,临危振奋。每当情况急迫之时,辄镇静自持,神色夷然。

1931年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冯玉祥残酷被编入东北边防军第3军,军长是宋哲元,张自忠则是第3师师长。同年六月,南京国民政府将第3军改为第19军,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抗日第29军的由来。

1933年,第29军开往山西布放,由于蒋介石将心思都放在了内斗上,所以长城防线兵力薄弱。开始的时候,在遵化和罗文峪地区,张自忠所部多次击败日军,这是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少有的胜利。

但是后来日军突破商震部防线,打到了关内,29军被日军包围了起来。29军孤立无援,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个时候蒋介石着急了,他派人向日军请求停战,日军趁机勒索,与蒋介石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塘沽协定》。

1937年2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4月,张自忠赴日本考察。张自忠之所以去日本,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以防备将来日本如果真的开战的时候用得着。

其实在那个时候,大家心里都清楚,日本全面开战已经是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张自忠为了掌握更多的情报和信息,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日本。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入侵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张自忠当时身在日本,内心十分着急,便出面与日本方面交涉,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件。

但当时国内抗日情绪高涨,张自忠身在日本,又私自与日本人接触,签订了若干协议。消息传回国内,大家都误解他为“汉奸”。

虽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张自忠也没有自暴自弃,他回国之后积极参加抗战,并且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战绩:

1938年临沂战役,张自忠率领59军击败了增援台儿庄的日本“铁军”板垣师团,确保了台儿庄战役取得最后的胜利;

1939年随枣会战,张自忠率部消灭日军辎重部队,迫使日军改变行动计划,放弃了渡河功绩重镇襄阳的战略部署;

1940年,张自忠率领38师向日军发起正面进攻,击败日军一个旅团。不久之后又配合84军稳定战略战线,旋即发起“冬季攻势”,反攻日军。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这是国军在整个抗战时期发起的唯一一次战略性反攻,张自忠将军就是参与者之一。

1940年5月,日本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去目的就是切断长江流域通往重庆的补给线。张自忠作为第33集团军司令,本来可以不用亲自参与战斗,但是他不顾众人劝阻,决定留下副司令留守指挥,自己亲率2000士兵渡过襄河作战。

在战斗打响前,张自忠为了激发战士们的作战决心,亲自写下了一份电文通电全军: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5月7日,张自忠渡过襄河;14日,张自忠率军将日军14师首尾斩断;15日,张自忠所部剩下的1500名将士被6000日军包围,张自忠不得不在次日凌晨突围,进入南瓜店十离长山;16日清晨至下午二时,日军发动飞机大炮作掩护,发动了9次冲锋。张自忠部弹尽粮绝,食物短缺,至下午四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灭,张自忠身中数弹后身亡。

张自忠战死的消息很快便传遍全国,蒋介石对张自忠的死表示遗憾,便给于了他很高的评价。全国舆论也一直赞扬张自忠为国尽忠的感人行为,甚至连日军都表达出了对张自忠的敬佩之心。

张自忠殉国当日,38师师长黄维刚率领敢死队前去抢夺张自忠遗体,为了不损坏张自忠遗体,日军专门为此停止了飞机轰炸。

张自忠遗体被运回之后,黄维刚发现张自忠身上一共有八处伤口,其中枪伤5处,刀上1处,炮弹弹片伤2处。从张自忠身上的伤口情况我们可以推断,他生前进行了多么艰苦地战斗,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但不是汉奸,还是一个敢于为了抗日而献身的人!

5月28日,张自忠的遗体运抵重庆朝天门,蒋介石率国民党高层亲自迎接。当下下午,各界军政要员和数万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不仅如此,蒋介石为张自忠发布了国葬令,将他的牌位放进忠烈祠,并亲自为张自忠扶灵。

张自忠以身殉国,是我国的著名的抗日英雄,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殉国之后,他的妻子李慧敏女士惊闻噩耗,悲痛万分,绝食七日而亡!李慧敏女士死后,与张自忠一同被葬在重庆梅花山麓。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参与讨论。

曾经历史上称王称霸的越国?

焉能称之“风光无限”,顶多是自吹自擂!

真要与声名在外的强国相提并论,不免得“自惭形秽”了,再怎么吵吵嚷嚷都是个“二流货色”。

小有斩获,就志得意满、得意忘形、不思进取,还没往下传几代就亡国了,该是去阴曹地府争雄了!

【越国由来】

夏后帝少康,有个小儿子被封于“会稽”,来供奉看守“大禹祠”。传了二十多代,到了“允常”这辈。允常时常跟“吴王阖闾”擦枪走火、刀兵相见。允常死后,其子“勾践”即位,是为“越王”。

【吴越争霸】

〔槜李之战〕

“勾践”刚一即位,吴王阖闾就领兵伐越。大军压境,勾践别出心裁地耍横,“挑了多名敢死之士,在吴军阵前排成三列,一起喊叫、集体自杀”。 吴军惊骇不已,看得入神,争先观之,队形杂乱。越军突然发起攻击,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打败吴军,射伤阖闾。返回途中,阖闾伤发而亡,立太子“夫差”为王,嘱咐“勿忘杀父之仇”!

〔夫椒之战〕

过了三年,勾践 听闻 夫差 日夜操练兵勇,欲报仇血恨。勾践不听劝谏,立马起兵攻吴,想要先发制人。夫差 见状,点齐精兵,在 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反击越军,大败越国。勾践带着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夫差领兵团团围住。

〔前后求和〕

勾践听从范蠡之言,派文种去向吴国求和。文种跪行见夫差,言:“勾践请为您的臣子,他的夫人愿为您的侍女!” 伍子胥一旁说道:“上天将越地赐给吴国,不要答应!” 文种回来后如实报与勾践。勾践气急之下要杀掉妻妾跟孩子,烧了他的宝物,来个鱼死网破。文种赶紧阻止,进言道:“吴太宰嚭 贪财好利,可贿赂他而促成求和。” 于是,暗访嚭,赠予美女、宝物。嚭果然答应,劝和夫差。夫差竟应允了,撤军而归!

〔卧薪尝胆〕

勾践返回越国后,痛定思痛,睡柴草、尝苦胆,以自我激励!他亲自耕种劳作,夫人织布做衣,很少吃肉菜,衣着朴素;礼贤下士,优待宾客,振济穷人,吊孝死者,与民同苦。 暗中积蓄力量,明面奉迎吹捧夫差。

〔趁虚而入〕

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精兵强将跟随,老弱病残留守”。夫差与晋国争夺盟主之位,相持不下,延误时间。勾践这下瞅准时机,发兵直击吴国,迅速拿下国都。夫差得知后,草草地结束会盟,领兵回撤。长时间奔波,人困马乏,夫差便使人送以厚礼给勾践,一求言和。 勾践见吴国大军尚在,寻思不是对手,就暂且答应了,回撤越国。

〔一雪前耻〕

四年之后,勾践再度起兵攻吴。吴国因穷兵黩武,国力凋敝,将士多死于齐、晋战场。“此一时彼一时”,吴国被勾践死死地围困三年之久,吴军败后,又围“夫差”于姑苏山。夫差遣人求和,范蠡争抢不允,发令进攻。勾践于心不忍,想要将夫差“安置到甬的东边,做一个百户之君”。夫差不堪屈辱,自杀了。

隐忍多年,一朝得志,吴越争霸随即结束。

【争霸之后】

勾践趁灭吴之余势,效仿夫差,北上徐州,以会诸侯,过过当“老大”的瘾。可是,多数诸侯不予以接受和认可。只是在邻国露露脸而已,横行于长江、淮河以东罢了。哪有“霸主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一筐天下”之势、之况,顶多小打小闹。所以,主流的“春秋五霸”里,不见其踪迹!

【亡国之路】

勾践死后,传至第六代国君“无彊”。无彊来了兴致,与楚共谋齐国。当越国出兵攻齐国时,楚国并未按约而至,不出一兵一卒。当越国把齐国打得招架不住时,齐国示弱求和,将战火转嫁到楚国身上。结果,楚国一怒,打垮了“齐国”、灭了“越国”。真可谓,“不自量力”、“不作不死”。

【无缘争雄】

“七雄并立”是战国中期。

介于三种不同的战国起点说,推算出三个中期时间“前348年、前337年、前312年”。

史记上记载的是:公元前333年,楚国楚威王灭了越国。

这时,“七家”刚崭露头角,只有“齐楚”称王。

另一说:经过考古研究确定为公元前306年,楚国楚怀王灭了越国。

此时,赵武灵王经胡服骑射才始称王。

不论在哪个时间点上,言之争雄还尚早,都是各扫门前雪、自我发展的阶段。

况且,仅此跟楚国一战,就被灭国,连争雄的机会都没了!

【总结】

“战国七雄”都是前前后后历经“变法图强”才脱颖而出的,越国有过改革吗?

所以,“越国”本身就没有“争雄的实力”。

纵观其战史,只是“家门口打打吴国”、“碰碰齐楚邻国”。

连家门口都出不去,何谈“争雄”!

愛歷史、觀歷史,歡迎討論!

大秦天王苻坚在淝水之战败给东晋?

这道题潇生来答。

苻坚堪称一代霸主,他曾是整个两晋南北朝中差点就可以统一天下的雄主之一,但人无万般好,花无百日红。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亏输,除了留下三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别的就只剩千古哀叹。淝水之战的失败不仅保下了东晋以及后世南朝的数百年国运,还让强大一时的前秦分崩离析,就连苻坚本身也无法幸免。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在中国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前秦折戟

不同于在段子中,苻坚以九十六万之众,投鞭断流,携泰山击累卵之势进攻东晋。前秦出兵,其实坎坷不断,早在王猛死前,就曾留下遗言: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苻坚不同于往日对的王猛百依百顺,他本人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心中对统一天下立万世不拔之功的欲望愈发强烈,很快就将王猛的遗言抛之脑后。

前秦朝堂众臣竭力劝阻苻坚,希冀这位英明神武的陛下可以将讨伐东晋的想法按下,可苻坚已经疯魔就连宗正阳平公苻融的进谏也不听从。

此时的前秦都城,鲜卑、羌、羯攒聚如林,苻坚仅仅只留下数万弱军留守,还天真地把氐族亲信纷纷打发出去,引狼入室也不过如此。

而相较于前秦,东晋此时则有些四平八稳,有谢安居中调和,谢玄和桓冲二人在长江上筑造的防线近乎坚不可摧。东晋遗留在梁、益二州的军队本来就弱,为前秦所败实属正常。而桓冲的荆州兵强盛,谢玄又在京口(又称北府)召集壮勇,命彭城刘牢之日夜训练,终成精兵,名号“北府军”。

东晋虽然在381年连续损失了梁州、益州以及襄阳等地,主力却并未有损,而前秦在兵败广陵后仅仅两年就仓促出兵。国内有大量异族,前燕皇帝慕容暐、前燕慕容垂、前燕慕容冲、前凉张天赐等人各怀异心。

在淝水之战中,前秦西线与中线军团共计三十万人并没有到达淝水战场,在淝水,苻坚身边仅有三十万嫡系部队,另有四十万民兵迟迟未到。驻守八公山的北府军兵势严整,苻坚望去,竟将草木也认成了东晋的部队,面露惧色地对苻融说道:

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

东晋降将朱序暗自反正,与谢玄谢石谢琰等东晋主将私下定计,想要回到南方。谢玄谢石同意后,书信苻坚,要求前秦军队后退,让开地盘与他决一死战。苻坚想要趁谢玄等半渡而击,欣然同意,可事与愿违,要知道军队想要假装兵败撤退是最难的,一个不小心假败就会演变成溃败。

前秦军队刚刚后撤,军队已然散乱,此时朱序等人高呼前秦已败,人马皆惊,自相奔走,踩踏无数。才登上岸的北府军趁机掩杀,除却谢石畏惧前秦名将张蚝不敢向前外,谢玄谢琰等率精骑八千突入阵中,搅得前秦大败。

苻坚被流矢射中,苻融乘马约束军队,却被乱军裹挟翻下马来,死于乱军从中。由于没了主帅,本就濒临崩溃的前秦军队更是迎风就倒,余众纷纷跳水求生,死者枕藉,竟充塞河道,残兵败将听闻风声鹤唳都以为东晋兵至,拔腿就跑,苻坚见无法挽回颓势,逃回了淮北。

前秦分裂 苻坚被杀

淝水战败后,苻坚麾下建制全部丧乱,独剩下慕容垂的部队因未曾抵达战场建制完整且距离苻坚最近,苻坚率领几千人马前往投奔。

慕容垂之子慕容宝,其弟慕容德都劝慕容垂趁机杀之,以报国仇。但慕容垂念着苻坚对当初投奔前秦的自己非常礼遇,不忍心趁人之危,还将军权悉数奉上,苻坚得以召集余众,兵马达十余万。

此时丁零族人翟斌反叛,进逼洛阳,苻坚之子苻丕遣慕容垂征讨,却暗自下令镇守洛阳的苻晖小心戒备防止慕容垂夺军叛国。慕容垂早有反意,半道上把苻丕派来监视他的人杀了,诛尽部队里的氐族人,接受翟斌的建议,攻取荥阳,自封为王。

前燕济北王慕容泓也趁机造反,先后击败前秦苻叡,姚苌,会合前来投奔的前燕中山王慕容冲,兵力已达三十万之众。要求苻坚返还前秦皇帝慕容暐及其亲属,与前秦划虎牢关为界,重建前燕。但慕容暐深知,苻坚不可能放自己回国,于是令人报信给慕容泓:

令他以慕容垂为相国,慕容冲为太宰,自领大将军之职,若自己身死,慕容泓可即位为帝。

慕容泓后因内部争斗而死,慕容冲承袭大位,凤皇早年因姿容绝世,为苻坚收入后宫以为娈童,心中对苻坚无比憎恶,即位后率军屯驻阿房,猛攻苻坚,大有不死不休之意。苻坚因苻丕镇守邺城,又自废武功逼死了苻晖,自己麾下没有可用之兵,心生畏惧,令人送一锦袍给慕容冲,希望他看在以前的“关系”上放他一马,但慕容冲根本不会接受,冷笑着把锦袍撕碎。

苻坚无奈,向东晋称臣请求援助,谢玄巴不得前秦内乱,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有心救援。苻坚困守孤城,一代帝王走投无路听信城中童谣:

帝入五将久长得

自己率领宗亲族眷数千人逃入五将山独留太子苻宏镇守,慕容冲攻克长安大肆掠夺并未追击。

早先因被慕容泓击溃而遭到责罚的姚苌,此时在西北被羌人诸部推举为盟主,自封万年秦王、大将军、大单于,早已与苻坚决裂,并与慕容冲结盟。听闻苻坚被慕容冲击溃逃入五将山,姚苌派出大将吴忠围困五将山,捉拿苻坚。

可怜苻坚一代霸主,最终为姚苌这等阴险小人所掳,呵斥姚苌不忠,拒绝禅位给姚苌,后被缢死在新平城的佛寺内。

在潇生看来,苻坚早期英明决断,统一北方,在内任用贤能,麾下王猛,苻融,邓羌,张蚝都是名臣良将。但是苻坚性格冲动,且赏罚不明,对外族人毫不设防,甚至慕容垂等曾有叛国罪行的将领都不曾受到处罚,反而能获得重用。

淝水之战与官渡之战类似,虽对苻坚与袁绍造成重创,但不曾致命,攻者不足守则有余。但苻坚不能摆平国内混乱,上不能制衡朝臣,下不能约束武将,此为治乱之根源,有此一难实属应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