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喉氏族声望,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何要容忍?
龙喉氏族声望,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何要容忍?
一生30位情人,有演员有富商女,菲利普亲王的风流债,英女王自然心知肚明,为何一度放纵和隐忍,跟她的童年经历有关。
英女王26岁戴上王冠,在位70年,经历过数次的风云变幻,可她依然运筹帷幄,一直巍然不动。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伊丽莎白二世从“不问世事”的公主,逐渐成长为肩负“皇家使命和国家命运”的精神领袖呢?童年时期的伊丽莎白二世本可以舒舒服服当一个贵族公主,不用为国事家事操心,然而因为她伯父的一段“风流韵事”,把她的一切都改变了。
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在他还是威尔士亲王的时候,就到处沾花惹草,还公开和老国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爷爷乔治五世)唱反调。
有一次老国王病重,把女王的父亲叫到身边,跟他语重心长地说:
别指望你这个兄弟能当好这个国王,你要随时做好准备。
老国王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心底里已经在做最坏的打算了。
而与之同步的伊丽莎白二世,在她只有几岁的时候,也已经按照未来女王的标准来培养她了。所以,她很早就明白自己未来的命运是什么。
后来,女王的伯父爱德华六世登上了王位,没过多久,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辛普森夫人。
爱德华六世不顾王室和英国内阁的集体反对,铁定要娶这位“离两次婚”的女人为王后。双方僵持不下,随后更是上演了“为爱情放弃江山”的闹剧。
退位之后,作为弟弟的乔治六世(女王的父亲)被推上了王位。
简单交代下当时的背景吧,无论是爱德华八世还是乔治六世当国王的时候,都处在二战时期的艰苦年代。
整个欧洲都饱受了战争的摧残,不管是王室还是国家,都陷入了一片愁云惨雾的笼罩之中。上位后的乔治六世,不仅要收拾哥哥留下的烂摊子,还要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久而久之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再加上长期的繁重工作,让他不堪重负,在1952年逝世了。
当时的伊丽莎白只有26岁,在慌乱之中被推到了女王的位置上,此时的她刚和菲利普亲王结婚没多久。
菲利普年轻时太帅——伊丽莎白二世对他一见钟情菲利普原本是希腊的王子,后来因为战乱逃到了英国,他的父亲不知所踪,母亲得了精神分裂,只能来投靠外公外婆。
两个舅舅是菲利普一生的贵人,两人都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且官衔都不低,后来助他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从小缺乏父爱的菲利普亲王,自然也把两个舅舅当成了父亲一样的榜样。
也许是受到了舅舅们的影响,1939年,18岁的菲利普加入了英国海军,也就在同一年,他和伊丽莎白二世见过一面。
上面照片上的帅小伙就是年轻时的菲利普,当年伊丽莎白二世13岁,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华,对眼前的这位菲利普亲王“一见倾心”。
而那时的伊丽莎白二世,也早就确定为王位的第一继承人。
没多久两人就约会了,到了快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菲利普当时的身份与德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避嫌,也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菲利普亲王毅然放弃了希腊王族的头衔,换成了外公的姓“蒙巴顿”,英国王室这才同意了他们的婚姻。
没过多久,伊丽莎白二世就当了女王,因为女王的身份特殊,王室对菲利普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伊丽莎白虽然也看在眼里,但也没有办法和整个英王室抗衡,只能想着以后慢慢地弥补。
可能是为了发泄心里不满,菲利普亲王开始肆无忌惮地寻花问柳据统计,婚后的菲利普有多达30位情人,有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交往,而比较有名的是这三位:
①亚历山德拉公主,因为两人都被王室边缘,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后来他们还是被王室发现了。
因为担心他们万一有私生子,将会是王室永远的笑柄。于是,着急地把这位不受重视的公主给嫁人了。女王也知道这件丑事,但她身为女王,从小的使命就是从大局考虑,于是选择了隐忍。
②这件事过了没多久,菲利普又和一位长腿的歌舞剧演员约会了。
她年轻漂亮,明艳动人,特别有一双能跳舞的美腿。
此时的女王正怀有身孕,听到这个消息,那是又气又恨,这还是她从13岁就开始喜欢的男人吗?
③还有一位叫彭妮·罗姆塞的女人。
这位的时间更长,从22岁还是大学生时,就成为了菲利普的情人,两人维持这种状态长达46年。
彭妮的家庭富足,性格开朗,还是大学生的时候,菲利普就非常喜欢她,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话题,经常在一起开怀大笑。菲利普很享受这种喜欢开怀大笑的女孩,不仅喜欢她的美貌,更喜欢她洒脱的内在。
和彭妮在一起的时候,菲利普已经55岁了,但因为底子好,又成熟稳重,同样有魅力吸引着彭妮。
1979年,彭妮嫁给了一位伯爵,但仍然和菲利普保持着一周见一次的约定,这些都是王室不公开的秘密了。女王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没有办法,自己是不可能因为菲利普外面有人,就和她离婚的。
而女王的做法,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①在2021年菲利普亲王的葬礼上,因为特殊原因,总共只邀请了30多人参加,而这其中就包括彭妮。
因为女王知道,如果菲利普亲王还在的话,也希望她能来送自己最后一程。②同样,2022年的菲利普去世一周年,彭妮再次受邀过来参加。
在女王看来,既然做不了敌人,那就试着做朋友吧。写在最后女王的这段婚姻,因菲利普亲王的不忠,作为一个女人,女王确实过得憋屈。
就菲利普亲王而言,他也没忘了自己责任,对孩子关爱备至,双方似乎达成了共识,对外界各自扮演好夫妻的角色。对伊丽莎白而言,首先是英国女王,有特殊使命和王室颜面,然后才是妻子和母亲,除了隐忍,似乎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如今,耄耋之年的女王,经受不住岁月的蹉跎,跟随自己的丈夫去了。
此行,祝愿她一路走好。
江夏家声颍川世德什么意思?
意思是家族风范好声望高,世世代代享有恩泽盛名。
这应该是家族祠堂的对联内容,都是彰显自己家族德行、家风、家训等方面的长处,激励后辈精进而为,光大家族声望。比较常见如:颍川世德 、江夏家声 、陇西世泽 、柱下家声、 颍川世泽、 妫汭家声 、彭城世泽、 禄阁家声 、延陵世泽 、渤海家风,等等。
神谕者声望怎么解锁?
解锁的方式是:
1. 杀死通天之柱下的匹奇(50.5, 77.3)后旁边的猎手基克吉克会提供任务[伪装奴隶]。
2. 到东边的狂心岭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一步是在附近找到受伤的雨声神谕者,完成任务解救它就会使神喻者声望变成友好,而狂心氏族声望变成仇恨。
徐州牧陶谦自己有两个儿子?
“三让徐州”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历史上陶谦是否真的“让”过徐州,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
刘备能够成为徐州牧,最主要的原因是徐州豪强陈登、糜竺等人的拥戴,以及当时的最强的“大盟主”袁绍的认可。
陶谦死后,刘备是多方势力都能接受的徐州新统治者人选,而陶谦的儿子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一、历史上的陶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演义》里陶谦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主要目的是为了借以表现刘备得人心,再顺便反衬一下曹操的残暴不仁。实际上历史上的陶谦可没有这么宅心仁厚。
历史上的陶谦早年在凉州两度参与镇压羌胡的叛乱,表现的颇为勇武。另外,我个人觉得陶谦是个比较刺头的人物,曾经当众羞辱过自己的上司张温。当时张温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没有收拾陶谦,但是陶谦还不收敛,后来见到张温依然嘴硬不肯认错。张温也只能说,“恭祖痴病尚未除邪?”意思就是陶谦这人简直有病。
陶谦这段早期的军旅生涯,让我们看到了陶谦和《三国演义》里老好人形象不一样的地方。
而真正将陶谦的心术和手段展露无遗的,是他在徐州主政期间的表现。陶谦在徐州的所作所为,真的有点“铁血”。
陶谦在徐州主要的依靠力量是来自老家丹阳的“丹阳兵”,这一点和益州牧刘焉依靠“东州兵”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陶谦利用这种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压制徐州本地豪强。这就导致陶谦和糜竺、陈登为代表的豪强势力关系紧张。应该说,陶谦在徐州的为政,为了打压本地豪强,还亲信小人而疏远忠直,造成了徐州形势的混乱。
这里可以举一个小例子,当时徐州治所下邳有一个叫阙宣的人,这个人在汉末存在感不强,但是却是少有几个敢自称天子的人。更令人吃惊的是,陶谦竟然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和这个人合作,一起“合从寇钞”。这里“寇钞”的对象显然就只能是徐州民众和豪强了,当阙宣失去利用价值以后,陶谦又“并其众”,反过头来一口吃掉了这个曾经的“合作伙伴”。
这样一个精于算计,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人,你说可能把徐州这样一块肥肉拱手让给刘备吗?
二、陶谦遗嘱的疑点和刘备上位的真正原因历史上,陶谦确实有拉拢过刘备的事情。前面我们说过陶谦在徐州和本地豪强关系紧张,只能依靠丹阳兵来进行压制。随着后来陶谦和曹操结怨,陶谦的外部压力骤然上升。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刘备出现了。刘备出现在徐州,本来是奉公孙瓒的命令去救陶谦的。但是刘备当时真的是太寒酸了,手下根本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
《三国志·先主传》: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方诗铭先生说刘备这支部队是“一群乌合之众”,应该说,这是毫不夸张的。
那么陶谦为什么会看上刘备呢?这是因为陶谦虽然手下有精兵“丹阳兵”,但是却没有什么像样的主帅。而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和赵云恰好可以和陶谦手下的丹阳兵相结合,优势互补。于是陶谦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选择了拉拢刘备。但是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陶谦拉拢刘备,只是为了加强自己在徐州的统治,并不等于想把徐州让给刘备。
所以刘备一到徐州,陶谦出手阔绰,马上就给了刘备一支四千人的精锐部队。
《三国志·先主传》:
“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三国志》里的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值得玩味。“先主遂去楷归谦”这里实际就是说,刘备脱离老同学公孙瓒,转投陶谦了。
刘备为什么要投陶谦,除了陶谦拉拢他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徐州混的风生水起,被徐州豪强认可和推崇。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卢植学生的身份,当时郑玄也在徐州。而郑玄和卢植同为马融的学生,马融何许人也?马融是汉代著名经学家,更在唐太宗时期成为配享孔子的十二人之一,其儒学地位可见一斑。因为这层关系,刘备和当时在徐州的陈群、陈纪还有孔融这些大儒谈笑风生,并且成功地混入了徐州士人豪强的圈子。
徐州豪强陈登对刘备的评价,可以说代表了徐州士人豪强的一种共识。
陈登评价刘备:“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在他眼里,刘备是可以成就王霸之业的大英雄。
加上这些人平时素来被陶谦压制,早就想在徐州改朝换代了。所以陶谦一死,他们马上就拥戴刘备成为徐州新的统治者。
这里陶谦的遗命显得特别可疑,传达陶谦遗命的是素来和他关系很差的糜竺,而不是自己的亲信丹阳兵的中郎将许耽这些人。糜竺和刘备关系非同一般,这里不用赘述。从这件事看得出来,刘备能够入主徐州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徐州本土士人豪强的支持,这些人是徐州的实力派。刘备成为新的徐州牧,是符合这些人的利益的。
而陶谦旧部,主要是丹阳兵及其将领,暂时也只能认可这个安排了。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袁绍为了对付袁术,也需要拉拢刘备。所以袁绍也支持刘备成为徐州新的统治者,他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结论历史上并没有“三让徐州”这件事,从陶谦本人的性格和心术来讲,可能“一让”都没有。刘备能够成为徐州牧,完全是徐州多方势力妥协的结果。这些势力需要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选来统领徐州,而这其中显然并不包括陶谦的儿子。
沐氏家族世镇云南?
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剑桥中国明代史》
真的是这样吗?
吴叔虽然是优质旅游领域加V创作者,但由于深耕云南、特别是昆明旅游背后的人文、历史内涵,尤其是对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云南统领者沐氏家族有一定的研究,愿意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回答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沐氏家族世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云南?二、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的基本权力架构及演变;三、沐氏家族世镇云南的权力构成及跌宕起伏;最后小结:沐氏家族的“权利”,一个独特王朝的另类。
现分述如下:
沐氏家族世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云南?之所以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沐氏家族的权力,与云南在明朝不同时期的地位、社会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理解了云南明朝时期的基本概况,才能更深刻理解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权力情况。
我们知道,1368年正月初四日,明太祖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虽然当了皇帝,但这个时期,元朝的军事实力依然是强大的,明朝政权依然是不稳定的,甚至元顺帝都还好好的活着!明朝只不过是取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而已。
元朝的实力,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南,其中的西南,主要就是指云南。定鼎中原的明朝,其实是时刻受到元朝势力南北夹击的威胁的。
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首先做的就是消灭元朝势力,展开平定天下的四方征战,其中主要就是北伐北元。
北伐战争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蓝玉部明军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消灭了北元主要势力,取得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标志性胜利。
比起北伐,明太祖的南征平定云南,就相对轻松多了。
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
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
在曲靖白石江战役中,身先士卒的沐英大败北元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达里麻大败被俘,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
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取得云南省会昆明,并不是征战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
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
自此,云南大部分纳入明朝版图。
云南基本平定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
这就是沐氏世镇云南的开始。
我们知道,元朝势力在云南实际统治的,也就是滇池地区。云南西部是大理段氏统治,其他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就是前面说到的“诸蛮“。
虽然明朝大军平定云南一路摧枯拉朽,高歌猛进,但大军不可能永远留在云南,王师班师之后呢?云南是不是又会一夜又回到解放前呢?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在明朝大军还在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注意是省会昆明!
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才稳定了局势。
云南这种复杂的局势和局面,正是沐氏家族权力的主要来源和存在依据。
此外,除了面对平定之后内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之外,由于云南是徐霞客笔下的大明王朝西南“极边之地”,是边疆,还要面临着“外部”的复杂局面。
明朝初期,征战交趾(越南),沐英的二儿子沐晟因外战拓疆有功,得到了沐氏家族世袭的“黔国公”封号,这是沐氏家族荣誉性质的追封王号(沐英黔宁王、沐晟定远王)之外最大的权势标志;
到了明朝中期,有史学家认为的拖跨大明王朝、沐家在其中经历了权力兴衰变化的四次“麓川之战”,也在云南;
明亡之后,与南明小朝廷相始终的末代黔国公沐天波,除了要与各路“豪杰”周旋之外,还要忍辱负重地与外邦周旋,以至于在“咒水之难”中被缅兵挟持外出,夺刀抵抗至死。
这就是明朝时候的云南,就是沐英和沐氏家族世镇的云南。一开始就不是什么“旅游天堂“,始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有句话说,有“为”才“位”,才有“权”。
沐氏家族的权力,就是这样一个责任与权力相适的权力,而不是朱元璋分封给他的子孙藩王们“养猪”一样,鱼肉百姓、混吃等死的权力。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的基本权力架构及演变;在认识了云南沐家“世镇“的云南基本情况,了解沐家在云南权力的实质之后,在具体分析云南沐家的“权力”之前,还有必要学习一下明朝的基本权力机构以及演变。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
权力方面,明朝的国家组织架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
皇帝本人位居金字塔的最顶端,是所有权力的汇集点。金字塔的三个面分别代表:行政、军事、监察。每个面又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中央、省、地方。
这回就是大明王朝的基本情况。
具体到地方,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分设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军、政、司法权力。
这样设置的初衷,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
但到了后来,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后逐渐被巡抚制度代替,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当然,提到大明王朝的权利架构,我们始终绕不开的还有宦官力量,也就是后人深恶痛绝的“死太监”。
在明朝,镇守本来是武官的职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
镇守都是总兵官担任,少数地区为副总兵,分守多系参将担任。明代各个边镇及省一级的地区都设有镇守总兵官。
明朝皇帝对这些掌握一方一省兵马大权的总兵官,自然是不能放心的,他们认为最便捷而又可靠的办法就是派其亲信的宫奴去监视,于是便有镇守太监的设置。
永乐八年, “敕内官马靖往甘肃巡视”。马靖正式的名义虽是巡视,但赋予他的职权如同镇守,这就是明代最早的镇守太监。
英宗正统时,不仅边镇和内地省一级地区派遣宦官去镇守,甚至府一级地区也派遣宦官去担任分守。
土木之变以后,景泰帝朱祁钰对镇守太监不仅不减撤,而且对宦官“各边防守之寄,益周于前”,如各方面有险要者,“俱设镇守太监、总兵官、巡抚都御史各一员”,人们称之谓“三堂”。
镇守太监的职权,原来主要是监察军事,在边镇上的作用固不用说,在内地也往往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或平定地方藩王的反叛而采取军事行动时设置的。
但当军事行动结束后,这些镇守太监依然留任下来。到后来各个边镇及省一级的地区普遍设置了镇守太监,这时其职权就突破了军事范围而干预地方刑名政事了。
除担任镇守、守备外,宦官还被派遣充任矿监、税使,主管采办、织造等,帮助皇帝在经济领域里搜刮劳动人民。
以上这些,基本就是大明王朝的“权力”排排坐、吃果果的分配情况。
云南自从并入大明王朝版图之后,已经不是蛮夷之地、更不是独立王国,尽管还有一些地方特色,但大的方面始终是在这些格局和架构之内。
沐氏家族的所谓“权力”,无非就是这些架构中,排个什么座位,分到多少果实而已。
沐氏家族世镇云南的权力构成及演变总算,在绕了相当大的一个“圈”之后,终于要接近“正确答案”了。
有明一朝,云南沐氏家族拥有世袭爵位(先西平侯后黔国公),代表明朝皇室坐镇云南,世代充任云南总兵官,是法定的云南最高军事长官,也就是拥有兵权。
同时,因为特殊的地位,沐氏家族在云南的行政、司法、经济等领域,也拥有相当大的职权和影响力。
明朝,拥有地方军事权力的是都指挥使司。具体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沐家的袭爵之人,都是掌管都司的第一人,虽然未必一定是都指挥使的官阶,除了拥有管理地方卫所的权力之外,在云南,还有另外的职责就是管理、震慑地方土司土官。
由于沐英以及儿子的军事才能,所以沐氏家族在地方土司中享有很高的权势和未完,必经是打出来的。
《明史.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传》这样说:
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除了手握兵权的威慑力之外,沐氏家族还掌管着土司的命运,就是“进止予夺”,土司的任命、认可、晋升等等权力。
控制和震慑了土司,也就是控制了云南大部分地区。而云南真正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治理,纳入明朝权力三司权力体系的地方,还真的不多、更说不上大。
这才是沐氏家族在云南真正的权力所在!这种权力甚至对当时不属于大明版图的番薯国,比如交趾(越南)、缅甸、老挝、八百大甸同样有用!
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以,有明一朝,沐氏家族的权力跌宕起伏始终都是围绕着卫所管辖管理权、地方土司的堪核管理权展开的。
尽管明朝早在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平云南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后,就设置了“三司”,但在沐英、包括长子沐春时期,由于父子两人的能力和超然地位,这个时候的沐家,其实是凌驾于三司之上的,或者说都指挥司是在其他两司之上的。
沐家权力达到了顶峰。这样的局势在沐晟获封黔国公后得到加强或者某种合法化,比如沐晟还有太傅的头衔,这个时候的“三公”可不是后来的荣誉称号能比的。
这个时候的云南大事,其他两司是需要“请示”黔国公府的。
沐家这种超然地位,肯定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不可能长久。
所以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进讨交趾失利之后,群臣都弹劾沐晟,明宣宗收回了他的宝印以示惩戒,。
正统四年(1439年),,麓川思任发发动叛乱,朝廷派来的威远伯方政中了埋伏而死,明军被击败。沐晟也退军,逐渐因恐惧而发病,到了楚雄之后逝世。
皇家的态度就是晴雨表,从来没消停过的明朝庙庭之上的争权夺利,再加上沐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人丁凋零、缺少杰出人物,沐氏家族的权力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各方权力趁机侵蚀沐家在卫所、土司管理上的权利。
以至于,天启二年(1622年)沐家后期的强势人物黔国公沐昌祚需要在在其孙沐启元事先贿赂专擅朝政的魏忠贤后,再经过其他官员奏请,要回到的是沐府庄租的征收权!
一个有赫赫威名的家族,竟然落魄到这个地步!更不要说其他权力了。
小结:沐氏家族的“权利”,一个独特王朝的另类所以说,尽管沐家一度在云南权力大到形同藩王,尽管沐英是太子的养子,但沐氏家族始终不是藩王。
沐氏家族对云南的“世镇”,不同于元朝的云南王和梁王,也不同于后期清朝时候的吴三桂,其职权始终是受到朝廷在云南设立的巡抚、巡按、布政使、按察使等官,甚至是镇守太监的相互制约的。
尤其是,沐氏家族世爵的传袭、职权的低昂,更多时候,却决于明朝皇室的恩威;家族成员的功赏与罪罚,完全操纵在皇室手中。
所以说,沐氏家族的权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或者地方土司制,也不是大多数大明王朝地方的郡县制,完全就是一个另类,无法对号入座。
尤其是,封建社会的本质还决定了沐氏家族的权力,沐氏家族的地位完全来自于皇权,恩宠由人,始终是无法自主,无法自专的。
沐氏家族,始终是云南历史上一个独特王朝中的“另类家族”。
主要参考文献: 李建军《明代云南沐氏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