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哪国人,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列子是哪国人,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我的回答是:
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说到老子写《道德经》还有一个“老子出关”的故事: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
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
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
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
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
安史之乱的隐患在这年全部种下 。
电视剧里把天宝写作了天保,淡化历史上的真正时间
这一年看起来平淡无常,殊不知就在这一年,许多祸根悄然种下。
天宝三载,是公元744年。
唐玄宗在为的第三十三年,他在两年前因为同辈弟兄两人死了,六十七岁的李隆基已经感觉到人生迟暮,为了冲掉这股晦气,于是他就决定起个新的年号。
毕竟开元这个年号用了二十九年,国家太平无事,他自以为已经把这个头开好了,所以有必要换个年号。
换个什么年号呢?
正在他想着换个什么名字的时候,有个叫田同秀的小官做梦,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接见了他,告诉他说我当年出函谷关的时候在在尹喜的故居埋下了一个桃符。
老子出关
李隆基听说后大喜,赶忙派人去函谷关挖,真的挖出来一个桃符。
这是天降祥瑞啊,李隆基大喜,于是改元天宝。
这个时候李隆基已经不是三十多年前诛杀韦皇后,灭掉太平公主的李三郎了,他已经衰弱得要从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中寻找自信了。
天宝这个年号用了两年,他忽然又有了主意。
决定不再称年,改称为载。
所谓天宝元年,天宝二年,然后是天宝三载。
这莫名其妙的改名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不知他发现,还是别人为他进谏的,他们发现“唐尧、虞舜时纪年用载“。
李隆基“见贤思齐”,立刻决定也用载来代替年
影视剧里的李隆基
这时候在李隆基的心里,他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比肩儒家理想型的君王尧舜禹汤了。
这一字之变,足以看出李隆基的心境,他已经从那个夙兴夜寐、励精图治的君王蜕变为一个好大喜功、骄傲自满的皇帝。
甚至他连“大”也不好了,“功”也不喜了。
他开始厌恶这没完没了的朝政,只想着和自己最爱的女人一起归隐林泉,享受岁月静好。
因为就在这一年,杨太真光明正大地入宫了。
之前这个可人儿一直以为自己母亲祈福的名义,住在道观里,太真就是她的道号。
所以就在天宝三载,杨玉环进入宫为妃,虽然是妃,但礼遇一如皇后,宫人给她取了一个新的称呼“娘子”。
杨贵妃影视剧形象
从此以后杨家“姊妹弟兄皆列土”————杨氏干政开始拉开了序幕。
白居易的诗里说李隆基的生活是:“从此君王不早朝。”
李隆基何止不早朝,他想要退休。
天子要巡守四方,李隆基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巡行回来之后,就厌倦了外出,如今软香暖玉在怀,他怎么舍得外出。
偏偏他最爱的宰相李林甫揣摩了他的心思,处处迎合他。
你举办考试,我就一个也不录取,告诉你野无遗贤。
你不想出巡,我就增加税赋,让国库瞬间充盈。
你想要幻像,我就给你吹最大的肥皂泡,反正他在历史上公认的本领就是“口蜜腹剑”,腹剑是留给手下人的,皇帝自然看不见,这口蜜却把李隆基舔得飘飘欲仙。
林九郎的原型就是李林甫
李隆基觉得自己找对了宰相,他先后任命过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许多明相,他以为这个人比前面所有的宰相都能干。
于是就在天宝三载,他要把权力交给这位宰相。
身边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说了几句表示反对的话,李隆基立刻变了脸色,吓得高力士再不敢进言。
身边最忠心人的话都听不进去,遑论其他人。
所以就在这一年,李林甫把另一个宰相人选户部尚书裴宽排挤出朝廷。
安禄山在这一年以平卢节度使身份开始兼任范阳节度使,他的权力开始膨胀——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了。
安禄山和李隆基
这一年看似平淡无常,一切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当我们站在时间的这一头往后看,就会发现历史的河流在这一年悄然改道。
天宝三灾,在盛唐文坛上也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便是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
《长安十二时辰》里把他咋朝廷的角色说得很重要,似乎林九郎(原型为李林甫)都颇忌惮。
其实贺知章为官将近五十载,他才华横溢,名冠当时,他做的官,不管是丽正殿修书使、集贤院学士、秘书监都是文职,跟实权关系不大,李林甫才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贺知章《回乡偶书》
实际上贺知章辞官回家的时候,根本不是如同电视剧里所演的那样冷冷清清。
贺知章走的时候,玄宗为他赋诗,百官送行。
他的忘年交李白也在送别队伍里,李白为他写的诗流传至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他把贺知章比作了王羲之。
李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一年他也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这是一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把李白赶出了长安城
李白影视剧形象
骄傲的诗人写下名句“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一定是别人嫉妒我的才华,才把我赶出了长安城。
长安已经不是开元年间那个包容并蓄、求贤若渴的长安。
离开长安,这一年李白来到了洛阳,在这里他遇见了唐诗另一个高峰人物——杜甫。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
李白名满天下,杜甫才名未显,杜甫是他的迷弟。
李白带着他四处游历、作诗,更主要的炼丹。
杜甫写: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虽然丹药没练成,喝酒的快乐却终生难忘。
中国的诗圣和诗仙就这样相遇了,宛如两条奔腾的江河汇流,恰似最最亮的两颗星星一起照耀在夜空。
照亮这大唐盛世最后的天空。
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故事的发展需要铺设道路以及管道。需要了解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九品小阿哥
夏朝之前真的还有一个虞朝吗?
关于夏朝之前虞朝有无的认证
我个人认为,从文字留存看,最早文字追溯到了甲骨文,亦称金文,从此后,小篆大篆等。甲骨文前的国家,按照史推有夏朝,又有专家谈有虞朝。如何能把中华文明推到一万年之前,有国家存在更好了,可是,证据呢?物证、人证、文字证据呢?咱先来分析几个关键点。一是三皇五帝出生的年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能明白了吗?回答是肯定的,到2020年6月17日,无任何头绪。
二是要把夏朝之前虞朝考证交给考古学家比较考谱。让政治家全力配合考古学家,向地下要证据。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要征求考古专家意见建议。目前,全国各地土地财政轰轰烈烈。破土动工前,系统性预案工作准备缺失。比如,六月初,微山湖东岸,鲁南一小县城,在旧城改造中,破土仅五米,发现墓葬上下两层分属两个不同朝代,亟于工期,没有给文物部门报备,继续施工。再比如,古泇运河一张氏家族因微山县征用墓地,搬迁祖茔时,发现大量汉画像石,疑是西汉张良封地贵族墓葬群,后沉于水中。
四是关于虞朝有无应先考证夏朝是否存在,关键是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战略来实施。灭其国,必先亡其史。文化,不能是说起来重要,落实在行动上不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把文艺、文化部门当成摆设,作为花瓶。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视为无关重要的力量。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哪几家对后世影响比较大?
严格来说,现在流传下来的诸子百家,都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包括(但不限于):
儒家思想理念的角度的“仁”的教诲,以及后续的纲常、程朱理学的“迎合性”加工扭曲。
儒学奠定了国人的思想。
尽管这个理念思想和最开始最为“古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出入,但无论是从名词的套用、对孔子等思想奠定人员的崇拜,还是思想理念的传承(包括畸形化的扭曲式的传承),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
法家法家贯穿了至今的治国理念。
包括从古代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到现今社会的依法治国,其实,往传统上来说,都属于法家理念。
当然,古代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更多的是同时期统治阶层自我美化标榜的一种手段。不过,现今社会的综合管理体系,虽然可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巧合,但确实是法家的理念。
兵家尽管现代战争,相对于战略布局,武器的先进程度更为突出,甚至以卫星、导弹、核威慑等为代表,从兵器的角度做到了“一力降十会”,但战略部署策略研究,也一直并未被荒废。
道家虽然这个学派在现今社会中分化成了宗教为主,但思想理念也是有这独立的存在空间的。
毕竟,清静无为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之前有过所谓的“电视学者”就曾经公然宣传过愚民的鸡汤思想,尽管曾经多次在大学校园内被学生赶下台,但毕竟也是有着一定的“自我展示空间”的。
纵横家纵横家的思想在某些冠冕堂皇人士严重可能不耻,但这门学问,却是极为实用的。
当然,以沟通技巧为主的纵横家理念,最好辅助兵家的谋略思想,才能够称为王道。
医家医学在我国一直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尽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受到同时期保守理念的影响,祖国医学在外科等领域的研究受到了限制,加上同时期社会科技水平有限,药品提纯存在认知不足。
不过,现今社会中,这些已经逐步完善,青蒿素的问事可称里程碑。
而且,相对于西医,中医在其学科自身研究深度角度,完成了对人体的完整(近似)建模,这种科学的理念,是先进于西医的。前不久西医发现了新的器官——间质,多少理念要推翻?酸碱体质的学术造假,为什么以博士等专业研究过程中,发了n多论文却没有发现问题?
其实,因为主观客观等多种原因(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清代的文字狱等),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流失甚至失传。
现今流传下来的诸子百家,或多或少都会有的着些许的影响。
但毕竟,问题询问的是“较大”,就列举上述几个吧。
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探讨,一起领略文化的乐趣。
我是纵侃天下,期待并欢迎您的关注与支持!
伯牙鼓琴自我介绍?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
扩展资料: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