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传奇,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

2023-08-29 12:56:04 39阅读

凌云传奇,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

谢邀。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

凌云传奇,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但是崔颢本人的名声相对于李白来说却不大。假设两人的作品同时摆在一处,又是同时书就,那么崔颢的作品再好,也会输给诗仙的名声。但是这事情有意思的是就在于民间传言李白在黄鹤楼看了崔颢的诗,认为珠玉在前,搁笔不写。还随口吟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连诗仙都搁笔认输,那么《黄鹤楼》必然是神品。

这个叫做专家背书。

崔颢的这首诗又非常简单好懂,特别是前四句,类似于顺口溜,一气呵成,绝不绕口,四句讲了仙人在黄鹤楼成仙,骑鹤而去。简单、好懂、世俗、神秘、再加上诗仙这个权威的推崇,《黄鹤楼》在民间就奠定了不可撼动的七言诗第一的地位。

说句实话,这个第一更多地是源自中国人对李白作为唐诗、古诗词第一人的肯定。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本身很好,但是半律半古,半俗半雅,如果只从文学角度来看,并不好如何定义他的地位。为何少有人提到它后面四句?因为崔颢写了前面四句,发现作品的走势虽然开阔大气,却不是文人路子,所以后四句就往回收了,不但合律,连情怀也软绵绵地忧愁了起来。前四句是大气、开阔中有一丝追仙的遗憾,后四句则是江景下的思乡愁绪。

其实并不是很搭。

相比较起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阔野之下思乡愁绪更加高端: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但正是这种前面迎合大众口味,后面迎合文人口味的分割,让普通老百姓觉得崔颢这首作品好,既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气如流水,又有后面大家听不大懂的文人乡愁,再加上李白的传奇认证,所以这首作品一定是好到天上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人云亦云,直到最后很多人用它要来抢七律的第一,也算是人民意志对规则的强势逆袭了。

顺便说一句,据考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这个名句并非李白所写,而是诗僧借李白事说偈子编的顺口溜,四句为: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飞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种作品一看就知道水平。估计后来编故事的人自己也看不下去,就只用了后两句,说是李白写的,承认崔颢的更好。故事情节就更加戏剧性了,而高于生活的戏剧性情节正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就算今天,要是和朋友一起去黄鹤楼,我也会跟朋友绘声绘色地讲李白搁笔亭的故事,搭上诗仙的传说,自己都显得见多识广。何况还是让诗仙尴尬的事情,那自然传得津津有味。

这首天下第一的《黄鹤楼》其实是这么来的。拥趸们不必否认,这并不是说这首诗不好。这首诗是非常了不得的,特别是在当时,李白虽然没有像传说中一样发酒疯,但在当时肯定是把崔颢这首作品记在心里的。

因为除了《登金陵凤凰台》,他还仿作过一首《鹦鹉洲》,更是很明显的仿作: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从前三句“鹦鹉”的重复,很明显可以看出模仿的痕迹。

不过《唐风怀》中指出:

质公曰:此篇凡三“鹦鹉”、三“江”、三“洲”、二“青”字,其去皆出于《黄鹤楼》、《龙池篇》二作,与《凤凰台》同一机抒,而天锦灿然,亦一奇也。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崔颢的《黄鹤楼》虽然好,但是这种重叠用词以开气韵的写法也并非他所首创,前面还有一个沈佺期的《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沈佺期去世的715年,李白十四岁、崔颢十一岁。作为“一时沈宋”的唐诗格律诗先锋人物,他的作品,崔颢、李白不可能没读过、没学习过。所以,这种写作方法,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特别适合大气魄、大气势的起笔。

当然是沈佺期的“龙”最有气势了,但他这首作品是歌功颂德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而相对小巧精致的“鹦鹉”,“黄鹤”的意象无疑就要高远、仙气了太多倍。虽然李白使用鹦鹉来指代三国时期击鼓骂曹的天下第一处士祢衡,但在普通读者、老百姓眼中,鹦鹉是没办法跟黄鹤比较的。这就是输在了意象之上。

《黄鹤楼》千古流传,《鹦鹉洲》几个普通人知道呢?所以还真别不服气,有些东西,诗仙的名头也不好使。

说回《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的这首诗选取的意象就要远高于鹦鹉、黄鹤,他在游凤凰台的时候,可能心中一动,终于能找到和“黄鹤”抗衡的意象了。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成诗时间不明,但是从韵脚来看,特别是最后三字“使人愁”和崔颢诗一模一样,可见李白心中是一直没有放下《黄鹤楼》这首诗的,虽然他肯定不会写出那种“一锤打碎黄鹤楼”之类的蠢话来,但是在黄鹤楼上看见了崔颢这首诗,无疑让他产生了一种要一较高下的执念。

这才是正常的文人嘛,不服输,拿文字说话,谁会傻逼似地当面撒泼呢?

《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还是有很大不同,在律诗文法上是遵从“起承转合”规则,不像崔颢的诗前四句一气运行,就说一件事。他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进入正常律诗规则,不但对仗,而且是细节近景描写。

也就是说,和《黄鹤楼》比起来,《登金陵凤凰台》更像律诗,但是它也是“失粘”的,也就是说并不算律诗。不过这是因为律诗的规则在李白、崔颢时期还没有真正完备,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格律问题,实属正常。一直到杜甫、岑参时期,律诗规则才真正成熟,后来的格律诗就很少出现这些小毛病了。

所以,拿《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来比较是对的,可以在古风里面一较长短,不要再拿《黄鹤楼》和《登高》去争夺七律第一了。《黄鹤楼》根本不是七律。有朋友会说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那么请问你是不是还活在南宋呢?东汉的人还认为绝句“体小而俗”,那是不是就不要再写绝句了呢?

时代是进步的,何况格律早已完全规范,这也只是严羽的个人看法罢了,并不是古人说的还一定能符合咱们今天对诗的各种判断的。

历史上这么多人诗评、注诗,到底谁说了算?

只有我们自己说了才算,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用规则说了才算。

至于《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谁比较厉害?

只能说,李白的诗更靠近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字词结构也更加精巧,“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写景与家国之愁的融合在格调上也是有层次的。

而崔颢的《黄鹤楼》胜在势如破竹,飞流直下。这是从来为人称道的,至今也无法否认。但是在字词和情绪方面,就囿于前四句过于开阔,后四句显得有些小心翼翼,情思也就限制在乡愁,从格局上和李白的家国之思是有点差距的。

还有个先后之序,崔颢在先,自然李白成了模仿者,但其实前面还有沈佺期。大家都是模仿者,只看谁更出名罢了。崔颢的作品盖过了沈佺期,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第一,而李白的作品并没有盖过大家对崔颢作品的喜爱,所以他还是个后来者。

但是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到了有些人口中,“我就是喜欢”才是好诗的唯一判定标准。

有人说网文是垃圾和快餐文学?

这个问题不应该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一船人,而且,能够带给人精神营养的,不止纯文学一种文学形式。凡是能够激发读者心绪波动和情感共鸣的,凡是可以震慑灵魂弘扬正气的,我们都应该欢迎,起码应该持一个欢迎的态度。

就目前来说,网络上的文字,确实垃圾得可以,多是一些无聊的迎合之作,文章本身没什么新意不说,还经常道听途说,或者以讹传讹,甚至编造一些假象故事,目的无非是吸引他人的眼球,在网络上混个脸熟,然后籍此成为自家进阶上位的敲门砖,从而攀上高枝依附权贵,过上养尊处优纸醉金迷的日子,纸质文学的作者少而精,作品的质量总体上要高些,受众相对稳定,审核把关比较严格,在流程上比较正规,就祘是正规军吧。网络文学的作者广泛,只要有兴趣,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可以成为作者,良莠不齐。受众特别宽泛,爱看谁的看谁的,想看什么看什么。作品质量高低不同,有精品,有次品,也有垃圾。自由度比较高,门坎比较低,作品的推出速度快,流动性大。就祘是游击队吧。

网络文化的兴起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由全民阅读进到全民参与和阅读是件大好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者从久经战阵的大咖到初出茅庐的小人物,从年青人到两鬓斑白的老人都有,阵容廓大,网上就是一个演兵场,相信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者和好作品。文化创作应是多元的,不应是某些人的专利,大家都来写,都来参与评论,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感想,有利于促进文学的繁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网文局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不足,有的没有社会责任,乱说一气,三观不正,甚至践踏政治、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还有人上网纯粹就是骂人的。一部分作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庸俗。还有些人摘商业运作,以获利为目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在所难免,林子大了,什么乌都有。再说任何一件事都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成熟和规范,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行,两者不可偏废,纸质书堆在书架上,可以系统地看,不急不忙。打开手机看网文,快捷便当,打一枪換一个地方。

邵氏电影都有哪些?

《爱奴》(1972)

浣花洗剑录 电影1976 导演:楚原 邵氏

孔雀王朝 电影 1979 导演:楚原 主演:姜大卫 邵氏 第25届亚洲影展最佳动作片导演奖

绝代双骄 电影 1979 导演:楚原 主演:傅声、伍卫国 邵氏

楚留香 电影 1977 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贝蒂、苗可秀、岳华 邵氏

楚留香之蝙蝠传奇 电影 1978 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凌云、井莉、刘永、余安安、尔东升 邵氏

楚留香之天雷行空 电影 1982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 邵氏

多情剑客无情剑 电影 1977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饰李寻欢、余安安饰林诗音、尔东升饰阿飞、岳华饰龙啸云、井莉饰林仙儿 邵氏

魔剑侠情 电影 1981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饰李寻欢、井莉饰林诗音、尔东升饰阿飞、岳华饰龙啸云、楚湘云饰林仙儿、傅声饰荆无命 邵氏

萧十一郎 电影 1978 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饰萧十一郎、 井莉饰沈壁君、 李丽丽饰凤四娘、 刘永饰连城壁 邵氏

流星·蝴蝶·剑 电影 1976导演:楚原 主演:井莉、岳华、宗华 邵氏 1976年第22届亚洲影展最优良美术设计双狮奖

陆小凤之决战前后 电影 1981 导演:楚原 主演:刘永。岳华。凌云。井莉 邵氏

陆小凤之绣花大盗 电影 1978导演:楚原 邵氏

三少爷的剑 电影 1977 导演:楚原 主演:尔冬升、陈萍、余安安、凌云 邵氏

血鹦鹉 电影 1981导演:楚原 主演:华山, 白彪。刘永。关锋。杨菁菁 邵氏

白玉老虎 电影 1977 导演:楚原 主演:狄龙、谷峰、李丽丽、罗烈 邵氏

圆月弯刀 电影 1979 导演:楚原 主演:尔冬升、井莉、汪明荃 邵氏

英雄无泪 电影 1980导演:楚原 主演:傅声、尔冬升、白彪、赵雅芝 邵氏

A股投资机会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必须要回答!

现在是2021年2月19号,今天是A股在牛年的第二个交易日,收盘之后我感觉自己非常地膨胀,因为我的四个持仓股里面有三个涨停板,以及一只绿色的股票。

牛年牛年就是要牛气冲天,A股也一样。昨天A股直奔3700点而去,后面有所回落但最终也上涨0.55%,今天更是低开高走上涨0.57%直到3696.17点,距离3700点只有一步之遥。

经过对A股这两天走势的分析,我终于确定接下来的投资方向——化工股。化工股有多强呢?反正在我眼里风头正盛的有色金属都不算个事儿。

咱们先看看化工板块整体的走势:

可以看出化工板块已经逼近历史新高,而且而且最近是量价齐升,上涨势头非常的凶猛,最近我都把重点放在化工板块上,三泰控股和巨化股份已经变成我的利润奶牛。

接下来再看看化工板块个股的表现,那可以说是成堆的涨停板:

你以为这就完啦?还有一波呢!

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所以我对A股接下来的表现充满信心,投资机会我就看化工啦!

PS: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哦!

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人?

南京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这位建筑奇才,35岁就去世了,令人惋惜。参观过南京中山陵的朋友对392级台阶,应该印象深刻,拾级而上时,心生崇敬,到达大平台,向下俯视,一马平川,不见一个台阶,目光所及,如同平地,符合孙中山先生为“公平,平等”奔走的理念。

几乎人人知道中山陵,知道吕彦直的人却不多,大多是因为他英年早逝,还有几个月中山陵就落成了,可是他没能看到。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后,丧事筹备委员会,就向海内外征集陵墓设计图案,开启了近百年前的那场设计竞赛。

历时五个月,征集到四十多幅图纸,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参与评审的除了家属宋庆龄、孙科和丧事筹备委员会外,还请了很多大家作为顾问:中国画家王一亭、南洋大学校长凌志勋、德建筑师樸士、雕刻家李金发。

经过评审,当时31岁,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吕彦直获得头奖,图纸被采纳。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荣誉奖7人。

吕彦直,1894年出生于安徽滁州,1911年考入清华大学,1913年庚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建筑系。1921年回国,比较有名作品是上海香港路4号的银行公会大楼。

实际工作中,吕彦直不仅担任中山陵的设计师、建筑师,还是绘图员,经济师和审计师等,身兼数职,监理陵墓工程。由于工作异常繁忙,吕彦直在给未婚妻的信中诉说婚期只能延迟。

只能等中山陵建成之后他们才能举行婚礼了。

黄檀甫,曾和吕彦直一起工作,后尽其未竟之志,回忆说:“吕彦直设计中山陵整日茶饭不思,忙于修改画作。”为了全力以赴,吕彦直直接搬到山上居住,督促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

图/陵墓图案

整个陵区从空中俯瞰,像一座大钟卧躺在绿毯上,寓意“警钟长鸣”。顺着台阶向上,能体会到革命道路的艰辛,而走完台阶,回眼看去,感受到的是平坦幸福。而这392个台阶也寓意着当时中国有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图/黄檀甫

吕彦直说:“公共建筑,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表示,应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他用西方钢筋混领土的建筑技术,构建了这样一个传统中国样式。

第二年,即1926年,《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出《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的方案,吕彦直参与应征并再次获得一等奖,以他个人名义创建的彦记建筑事务所,一下子承担了两个国家纪念性建筑。

巨大的工程压力,加上不规律的饮食起居,吕彦直健康亮起了红灯,1928年,吕彦直被确认为肝癌。得知病情,他哭了,手上中山陵的项目,中山纪念堂的项目还未完成,还有未婚妻在等他。

图/中山纪念堂

未婚妻是教育家严复的二女儿严璆,吕彦直17岁考上了清华大学,严璆羡慕不已,经父亲同意,前往北京读书,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恋情。

吕严两家也是颇有渊缘,严复盛赞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三绝诗文字,一官清慎勤。”吕增祥曾是李鸿章的幕僚,官至物品,吕家二女儿吕静宜嫁给了严复的长子严璩。

在吕彦直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严复的安排下,吕彦直跟随严璩和吕静宜生活。严复也很欣赏吕彦直,夸其“甚似其父”。

图/少年吕彦直

留美回来,吕彦直与严璆订婚,严璆比吕彦直小七岁,大学还没读完。之后,吕彦直忙于中山陵项目,婚期也就延误下来。

1928年,当吕彦直得知自己患了肝癌,时日无多时,便写信给未婚妻,告知病情,劝她不要再等了。

又给黄檀甫写了封信:继承他建设祖国的遗志,完成好两大建筑的建设,保存图纸和资料。

这两封算是吕彦直的绝笔信。

收到未婚夫的信,严璆悲痛万分,并回信:这一生,我非君不嫁!

看到未婚妻的决心,吕彦直更是无尽悲凉,他几乎能完成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工作,可是他没办法为严璆做些什么。

图/严复

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病床上的吕彦直,一直再坚持,等着中山陵落成,终究还是没熬到,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在上海病逝,没能看到他宏伟壮丽作品的落成。去世后的第二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建成。

吕彦直去世时,严璆28岁,终身未嫁,在北京西郊削发为尼,法号:秋妙,二十年后,取道香港,去了台湾,香消海峡彼岸。

两人少年相识,而立之年,没来得及携手,便天人永隔,留给人们一声叹息。

因建设中山陵的巨大贡献,吕彦直去世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有命令全国,加以褒奖。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立有吕彦直半身雕像,刻有于右任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

如果吕彦直没有英年早逝,可能会给后世留下更多的经典作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