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纷争,窦漪房的长女?

2023-08-11 05:10:04 33阅读

汉王纷争,窦漪房的长女?

馆陶公主刘嫖,因为宠爱男宠董偃,被认为是公主、贵人豢养面首的始作俑者,曾经被东方朔批评伤风败俗。她母亲姓窦,在汉武帝时期又被封为大长公主,所以人称窦太主。

我们现在一般将古代皇帝的女儿都称为公主,其实在古代,不同时期,称呼并不相同;而且,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也是有区别的。

汉王纷争,窦漪房的长女?

1.公主称呼起源

在周朝时期,周朝君王的女儿,就叫王姬,王代表的就是周天子、周王,而姬就是女的意思,言简意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公主”的称呼,这个称呼来源于当时的一个礼制。

《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

意思就是,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必须要让同姓的诸侯主婚。

在当时,虽然诸侯也有公侯伯子男的差别,但是却都尊称为“公”,所以才将天子之女,成为“公主”,意思就是诸侯(公)为其主婚的意思。

从此之后,大部分时期,君主的女儿都被称为公主。

之所以是大部分时期,因为在北宋时期出了一个小转折点。

宋徽宗是北宋著名的皇帝,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最深的有两点,分别是靖康之耻与艺术。

作为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宋徽宗发明了一个非常好听的词,“帝姬”,他觉得在周朝时期,周王之女被称为“王姬”,非常好听。

自秦始皇之后,王变成了“皇帝”,于是宋徽宗觉得,应该将皇帝的女儿称为“帝姬”,即复古,又好听,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也却是如此,相比起公主来说,帝姬一词却是更显文艺范儿,诸如茂德帝姬、柔福帝姬,比起公主是不是更与众不同?

然而,除了艺术之外,“靖康之耻”更能反应宋徽宗在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到了南宋宋高宗时期,有人说,“帝姬”谐音“帝饥”,正是因为将公主改称帝姬,这才让宋徽宗、宋钦宗跑到北方去牵羊,吃不饱饭,于是宋高宗果断将“帝姬”称号废黜,重新将皇帝的女儿赐号“公主”。

2.公主区别

一般而言,公主封号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郡县名,比如清河公主、平阳公主、馆陶公主等;其二是国名,比如陈国公主、鲁国公主等;其三是美好寓意为名,比如太平公主、宁定公主等。

但是,不同于王爵,这些公主虽然略有差别,但不像亲王与郡王一样差距明显,国、郡县、虽然大小有差距,但并不一定代表公主本身的地位,受宠程度。

一般而言,公主受宠程度与食邑有极大关系,如果受宠,皇帝会给与更多的汤沐邑。

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分别代表什么?

五代冯鉴 《续事始》:“ 汉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

《明史·公主传》:“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无论是汉制,还是明制,或者说自从汉朝开始,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一般而言,皇帝的女儿被封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会被升一级,封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被封为大长公主。

所以,不要受影视节目的影响,有些节目中,将皇帝的大女儿叫做“长公主”,是一种错误的称呼。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西汉早期,制度还不完善,很多皇帝的女儿也被封为“长公主”。

比较有名的就是馆陶长公主和卫长公主,馆陶公主是汉文帝的长女,在汉文帝时期就被越级封为长公主;同样,卫子夫的长女,也在汉武帝时期被封为长公主。

这二人以皇帝女儿的身份封为长公主,主要有2个原因,一个是她们是皇帝嫡女、而且是嫡长女,其次就是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规定长公主非得是皇帝的姐妹。

3.窦太主

所谓的“窦太主”,就是馆陶长公主刘嫖,她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在汉武帝时期被封为馆陶大长公主。

又因为她是汉文帝皇后窦皇后的女儿,所以在汉文帝时期,也可以称为“窦长公主”,跟后来的卫子夫女儿,卫长公主一般无二。

在汉朝初期,为了区分公主的母系,有的会用母亲的姓氏放在公主前面。

而“窦太主”的称呼,只是在汉武帝时期才独有的,作为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才可以称为“太”。

说道中国历代的公主,刘嫖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的父亲、兄弟、侄子是历史上三位非常著名的皇帝,而且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历经三朝她都非常受宠,更是在拥立汉武帝继位一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然,除了这些政治上的因素外,她的花边新闻在历史上也备受瞩目,尤其是与男宠董偃的关系,更是让她名留青史。

《汉书·东方朔传》曰:“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意思就是,从窦太主之后,公主、贵妇们都喜欢逾越礼制,私养男宠,这些都是从董偃开始的。当然,董偃只是一个工具人,说白了,就是从窦太主开始的。

为什么会叫“窦太主”?

这一称呼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初,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

当时,因为刘嫖宠信男宠董偃,并将其引荐给汉武帝,东方朔十分看不惯,便谏言,说董偃犯有三条是最,简而言之就是伤风败俗,在这次谏言中,第一次出现了“窦太主”的称呼。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窦太后之女也,故曰窦太主也。”

按照这个意思,一般觉得,在汉武帝时期,因为她的母亲窦漪房是太皇太后,所以她被称为窦太主。

不过,我觉得是否有可能是“太公主”的意思?

毕竟在当时,所谓的长公主、大长公主等称呼其实都比较随意,制度并不完善,为了代表刘嫖非同一般的身份、尊贵的地位,“太上皇”的“太”是否更适合这个汉文帝时期的公主,所以称为“太公主”,简称“太主”?

当然,这个只是个人猜测,当不得真。但是“窦太主”是是实实在在的姓刘,而且是汉武帝时期,馆陶大长公主的专属称呼。

汉朝为何能够延续四百年?

①秦始皇统一的六国,对于六国的百姓而言秦是他们的敌人,秦朝的统治是敌人的统治。而汉打败了秦,帮助他们复了仇,所以对汉朝有亲近感。

②六国人民习惯了各国分庭而立的局面,秦朝的突然统一让人们很不适应,而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统一的王朝。

③六国人民饱经战乱,慢慢的发现大一统的王朝相对生活比较安定。

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39岁,对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老年了,所以他急于求成,改革操之过急,焚书坑儒,同时开始对长城,阿房宫,灵渠,兵马俑,秦皇陵等建设劳民伤财。

⑤秦始皇其实并不是开国皇帝,他是从秦国变成的秦朝,他的统治集团是从之前延续下来的,而刘邦是开国君主,他的手下是从战争中崛起的,许多人包括他本人都是穷苦出身,更加了解应该如何治理百姓。所以能更好的制定对百姓的管理制度,我自己理解如下:

汉朝(前202—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 ,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受封为汉王,随后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于乌江,正式称帝建立汉朝,奠定了汉朝四百年零5年基业!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史称孝宣中兴 。

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中期发生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 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

说到汉朝的卢绾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他对于刘邦来说还真的是很好的一位朋友了,亲密的关系和被宠信的程度是萧何、曹参等人不能比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卢绾最后竟然背叛了汉高祖刘邦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卢绾的担心和害怕

卢绾之所以背叛刘邦,主要因素是因为自己过于担心,害怕。毕竟当时的刘邦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了刘邦,吕后会放过自己吗?

这恐怕是卢绾问自己最多的一句话。要知道当时功劳最大的韩信已死,彭越被灭族,英布也因为一件小事而被逼反。总之,这些功劳最大的异姓王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

这些发生在卢绾身边的事例,都是在告诉卢绾。刘家的江山是不允许有异姓王存在的。当年那些为大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一个个离开了。

卢绾这个异性的燕王怎么可能不怕呢?不得已卢绾为了活命,他只能反抗了。但是,就当时卢绾的实力,他根本抵抗不了大汉的军队。

不得以而为之

因为燕国常年和匈奴来往,他和匈奴混的很熟。他想的是,有匈奴罩着他,即使他背叛了刘邦,也不至于丧命,大不了自己在兵败后,逃到匈奴那里去就可以了。

当刘邦得知卢绾反叛的消息后,他先是不信,可是经过他几番的求证,再加上匈奴那边来的降将,都证实卢绾确实反了,刘邦这时候才相信。于是,刘邦开始派了樊哙去燕地平叛。樊哙去打卢绾,卢绾兵败逃到了匈奴。

但是,等到卢绾真的到了逃亡的地步,他才知道故国有多么的好,他很想给刘邦去解释,其实自己是不想反的,实在是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可惜的是,刘邦已经听不到了,因为刘邦死了。卢绾没有选择了,他只能到匈奴那里去定居了。在匈奴卢绾也就活了两年的时光,他就撒手人寰了。到了后来,卢绾的后人,还是去和吕后求情,然后又重新归降了汉朝。当然那时候的卢绾早已客死他乡了。

为什么六国仇恨秦朝却能被汉朝统一三百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整整用了135年。可谁也不会想到,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各国的秦帝国,竟然仅仅经历二世而亡。而接替他的汉帝国却能统治中国三百年。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六国为什么仇恨秦国。秦国统一六国,但六国认为这是侵略。

由于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这些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燕国从召公算起到灭亡,存在了822年。公元前1115年,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楚国存在了892年。齐国分为姜齐和田齐。姜齐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朝后,被周武王分封的。公元前386年,田和夺取齐国国君的位子,到公元前221年灭亡,姜齐和田齐分别存在了660年和165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囯50年后,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开始建国,三国直到秦国灭亡,韩国存在了173年,魏国存在了178年,赵国存在了181年。

六国里存囯时间最短的韩国,也有173年。这么多年,这些国家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历史、经济、政治和军事。尤其是楚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楚文化,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各国百姓就认可自己国家,他们认为秦国是外族侵略。想想屈原为了楚国,可以跳江自杀,张良在韩国灭亡后,还刺杀过秦始皇,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你就知道他们对自己国家有多么的热爱。秦国灭了他们的国家,他们当然恨秦国。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太残暴。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强大起来,对六国不断用兵。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就是六国的血泪史。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令公孙衍攻打魏国,斩首八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秦左庶长赢疾率领秦军打败赵、魏、韩联军八万。公元前293年,战神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奸杀魏韩联军24万。公元前292年,白起攻魏,夺得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公元前279年,白起率领秦军攻击楚国,攻破楚国新旧二都鄢郢,水淹鄢城,焚烧楚国的宗庙和夷陵。公元前273年,白起帅兵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公元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斩首五万。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最终经过三年的对峙,赵王用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秦昭襄王秘密起用白起为帅,把赵括带领的40万赵军分割包围,最终赵括战死,赵军投降,赵军20多万降卒全部被杀,赵军经此一战,损失45万人,无力阻挡秦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了韩、赵、魏、燕、楚、齐,终于统一了六国。

纵观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一直不断的用兵。据统计,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斩首六国军队有200多万,光战神白起一人率领的秦军,斩杀的六国人数都过百万。而且秦军还实行的“人头军功制”,就是在战场上,按敌国军队的人头来封赏。这种野蛮的制度,让六国百姓有多恨秦国。

秦国统一后,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望和成就,先后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道。光修建阿房宫,如此浩大的工程,就得保持70万人力。秦始皇还前后五次出巡,泰山封禅,寻找仙丹,每次出巡皆耗资巨大。这些工程和五次巡游,都需要帝国庞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做支撑。

为了满足巨大的人力物力需要,秦国的赋税、徭役特别的重。据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称,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秦朝的徭役据说更恐怖。一般人从15岁就要开始做苦役,到60岁。据统计,当时秦朝人口2000万,每年服徭役的就有 2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此外,秦朝的刑法也是特别残酷,有死邢、肉刑等12中之多。这些苛刻的政策法令,让各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更加严重。秦国已经从以前的虎狼之秦,变成了秦始皇统一后的暴秦了。

六国为什么仇恨秦国,以上是我的一点见解。那为什么取代秦朝的汉朝能够统一三百多年呢?秦始皇对各国标准的统一

秦始皇虽说有暴力的一面,但也有更多可赞的地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各国的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等也进行了统一。当秦朝灭亡的时候,各国的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也统一了十几年了,已经深入百姓的内心。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度量衡、货币、车轨的统一,也使各国之间紧密交流这些措施是老百姓认识到统一的重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货物运输。秦始皇通过这些政策,慢慢改变了各国对统一的看法。

连年战乱,各国百姓已经厌倦了

整个春秋战国,再加上秦末汉初,568年,各国诸侯连年征战杀伐,最后遭殃的是老百姓。虽然秦国统一六国,六国百姓都不愿意被强秦所统治,但他们终于不用过打打杀杀的生活。他们反秦,是因为秦国和他们都是世仇,历史上杀了他们很多的同胞,秦国是靠武力征服的他们,再加上秦始皇暴政,所以他们思想上是反秦的。等秦国灭了以后,换个统一王朝,他们是能接受的。所以秦末汉初,各国贵族纷纷复辟,但各国百姓拥戴的没有以前那么强烈。

刘邦能胜项羽,当然是刘邦会用人,项羽太自负。但还有一点,就是项羽不想做统一的帝王,只想把天下又分封成春秋战国那样,自己做个西楚霸王,其实这点是失民心的,这种做法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等于又回到过去那种战国的时代。其实最底层老百姓是不愿意的。从张良开始刺杀秦始皇,一心想重建韩国,到最后帮助刘邦统一天下,不再提复囯之事,就可以看出张良前后心态的变化。张良也知道,国家统一不可逆转。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王道。

刘邦得人心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痞子出身,但他有帝王的野心,有一次,刘邦押送犯人去咸阳做苦役,在咸阳城碰见秦始皇的车队,那样的阵仗和君威,让刘邦直接说出一句话:大丈夫生当如此。公元前207年,刘邦带兵进入关中,到达霸上,秦王子婴看到大势已去,就出城投降了刘邦,将领们都说要杀子婴,刘邦没有同意。刘邦进入咸阳城后,在张良的劝说下,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者要处死,第二,伤人的要治罪,第三,盗窃者也要判罪。刘邦给关中百姓留下了好印象。而项羽进去关中后,不仅杀了秦王子婴和王室成员,还放火把咸阳城、阿房宫烧了,使这两个地方变成了一片废墟。项羽此前还杀死了手无寸铁的20万秦军。关中百姓的民心就往刘邦这里倾斜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做了很多得民心的事情,而项羽在这点上比刘邦差远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进攻关中,由于关中老百姓对刘邦和汉军有好感,所以百姓都不愿意抵抗,不到三个月,就消灭了章邯,牢牢地控制了关中,此后的楚汉三年战争,关中成为刘邦对抗项羽的坚实后盾,汉军粮食,兵力大部分都是萧何从关中补充的,就连最后杀死项羽的也是来自关中的兵士。而刘邦最后还厚葬了项羽,项羽的族人,都不予加害。甚至有的还被封侯。刘邦这样做,也让楚国人对他心服口服。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做了皇帝,由于连年的征战,百姓生活疾苦,所以刘邦就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再经历文景之治,使汉朝的经济迅速恢复,人民安居乐业。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王朝经过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到顶峰。这个时候,汉朝前期的政策就不适合了,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汉武帝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意见,把各地的非儒学的诸子百家全部罢黜,注重任用优秀的儒家学者。以后只有儒家思想的人才能有做官的机会。汉武帝的儒家学说,是集合了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王权。从而收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从思想上对人的一种束博,是汉朝能统治三百年的最后一步。

综合上述,我认为大汉王朝是在一个巧合的历史机遇下,凭借汉高祖刘邦的武统文治,文景二帝的传承,汉武帝的独尊儒家思想的前提下,统一了三百多年。

关于城池攻防战这一类型的游戏有哪些?

谢谢邀请!

城池攻防战这一类的游戏有策略类,有玩家联盟等,有实时的任务需要完成。

《三国群英传-霸王之业》这款游戏的核心就是城池攻防战。这款游戏需要较多的玩家数量,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玩家加入各自的联盟联盟团队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辉煌。游戏每晚九点开始进行攻防战,持续一个小时。攻城前有攻城准备,战斗中的攻城指挥和攻防策略,最后的城池收益,如成功占领城池,将为联盟成员提供各种属性加成或者特殊兵种武将等收益。

各位萌主有不同观点请指教😜。刨根问底小Yu会及时回答各种游戏中的有关问题,喜欢王者的朋友关注交流😁,谢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