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阵,八阵图真的能困住十万雄兵吗?

2023-08-09 00:50:03 47阅读

九宫阵,八阵图真的能困住十万雄兵吗?

以八阵图困住东吴的十万大军,这是民间的说法,虽然是流传已久,但这个故事能够让民间都知道,还是要仰仗于《三国演义》:

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九宫阵,八阵图真的能困住十万雄兵吗?

看了这段话的描写,让人们不由得就会认为,八阵图简直是神乎其神,犹如仙法一般。可事实上,又怎么会有如此玄之又玄的玄妙阵法。历史上确有八阵图的存在,但绝没有小说中“荒诞”。

分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所做的《八阵图》,由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八阵图在民间的流传,要早于三国,而且根据杜甫所写,这个阵法的确曾经对东吴产生过威胁。

诸葛亮虽非神人,但在民间早已有着神仙一般的地位。关于他的传说那是数不胜数,武侯奇门,木牛流马,八阵图,这些都是诸葛亮的“跨纬度”创作。

只不过,回到真实的历史上,八阵图虽然厉害,但想以八阵图困住十万雄兵,也是需要有相应兵力的。而且,这个阵法也并非无从可破,更为准确地说,八阵图并非一阵,而是“阵”之组合。

“阵法”的流行

曾几何时,“阵法”是一个极其流行的“战斗方式”。在西周到东周的那段时间里,“阵法”有时甚至是“礼仪”的一种代表。

就好像是武林高手用意念比拼,在一段时间里,对阵双方所比拼的就是“阵法”。这种比拼不是说刺刀见红,而是说双方布阵完之后,让对方的将领来“破阵”。

如果对方将领能够给出“破阵”的方法,那么战斗就宣告结束。听起来有点像墨家以器具退兵一样,匪夷所思,可在那个年代,有时候就是如此草率。

或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是因为生育能力不足,不想因为交战而损失人口;也许是对礼仪的一种延续。

总而言之,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只会出现在“评书”中的桥段,在历史上真的流行过。也正是因为它的流行,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阵法的存在。

而提及阵法,人们一定会想起《周易》,正所谓“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休生伤杜景死京开”这一套出自奇门遁甲的基本原理,成为了后世阵法的“渊源”所在。

八阵图

提及八阵图,我们就必然会提及八卦。后世所有的阵法演变,基本都离不开八卦。不管是五行五方,亦或者八阵八卦,其布阵之最大原理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方位。

虽然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方、八位都有各自对应的属性,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布阵对应了方位就真的有其所对应的“五行阴阳”的属性了么?

听过评书的人一般都知道这句话“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但这些东西不过是来自于“传说”之中,事实上,占据了东方就会有“木的属性”了么?

或许会,但即便是会,这也是少数人,少数范围内才具备的“特别之处”,并不能成为广泛且普遍存在的真理。

而事实上,八阵图也绝没有传言中那样神乎其神,其实就是八种阵法的组合。这八种阵法并没有什么极其“玄之又玄”的地方,只是诸葛亮对于前人阵法的一种改进。

所谓的八阵图,其实就是几种名字听上去很牛: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而实际上,使用起来,肯定没有听上去那么牛的阵。

譬如八阵图中的天覆阵: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从这个“赞”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来,这个阵就是一个外圆内方,护卫中军之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稳”,把中军或者统帅,围护在阵中,以便指挥外线作战。

再比如说风扬阵: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听起来有没有感觉和评书中的“一字长蛇阵”极其相近,其实就是“线”阵。用步兵或骑兵,以外线包围的方式对敌作战,但这需要的是“兵力”以及灵活性。

阵法,不管说得再如何玄妙,它所要针对的都是人,是战士,而这些战士在古代也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步兵一类是骑兵。

而阵的核心,也无外乎是人,最多就是增加一些“地势、气候”因素。可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地方的士兵。

至于说如何对付,也不过就是进攻与防卫两种,当然也会有防守反击等方式,但大原则不会改变。布阵的原理其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布阵就是为了护卫、防守、进攻、突击,用李靖的话来说,任何的阵法都脱离不出一个大的原则:

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

而如果我们要是简单地理解这句话,那就是“围”“环”“闭”“护”“绕”“合”等形式。高明之处就在于谁去指挥调度。厉害的是调度阵法之人,而并非阵法本身。

战国时期的赵括绝对是精通阵法之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阵法。说他是战国“阵法理论”大师丝毫不为过,可他的阵法再厉害,还是败给了白起。

破阵

“布阵”与“破阵”,阵法的高低,其实都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绝对破不了的阵法,只是看谁去破阵。

不过“破阵”的人,一般需要了解这个阵法,只要了解了这个阵法的原理,就自然可以破阵。根据《晋书》记载,桓温起码是了解《八阵图》的人: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 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

这里面的八阵图,自然不可能是诸葛亮在作战中实际使用的八阵图,而是他所造的八阵图之模型。

桓温看到之后,说这个阵是“常山蛇势”,说明桓温能够识得此阵。常山蛇是一种能够首尾呼应,相互救援的蛇,桓温既然懂得这个原理,那就可以破了此阵。

而桓温的这个说法,其实也就印证了八阵图中的“风扬阵”,就是所谓的“一字长蛇阵”,一种以“呼应”与“包围”为布阵原则的阵法。

这种阵法想要破解,只需要冲破中部,让其不能完成首尾呼应。如果要是更为稳妥的话,那就是进行分割包围。

还有上述所说过的“天覆阵”,这种阵法要是破解,只需要用重骑兵进行冲阵就可以。当然了,如果布阵方在外围增加防御措施即“壕沟”“巨鹿”之类,那就使用“沙袋填充”和“步兵冲车”就可以了。

结语

阵法是否厉害,不是取决于阵法本身,而是取决于调度阵法的人。

而是否能够破阵,也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只要破阵之人能够充分了解此阵法的原理,那就可以破解此阵。

同是军事大家的李靖,既然在八阵图之后将此阵进行了改进,那就说明他能够破解八阵图。否则的话,他也做不到改进。

怎么破拐角马?

怎么破拐角马这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拐角马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正着乃至官着,只能说它因为不容易寻找出路所以相对而言是一个不是很好的马位,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它如果让出了车路或者护住了三七兵,也能得到很大的补偿,出路差一点就差一点,问题可能并不大。

图1是中炮对左炮封车,黑方跳拐角马的变化,其实实战里象棋大师目前走正马的更多一些,但是在这里拐角马其实也很有针对性。由于黑方双马护住中兵,而红棋中路欠棋,所以黑方下一手棋就要打中兵吃回头车。红棋如果想应掉这个打将的先手,就必须补士,那么黑的拐角马就发挥出它的作用了,这个拐角马使得红的先锋马前进无路。

不管红棋补的是哪个士,黑方在这里都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是炮2进3打一下拐角马再炮2进1。

这里红棋比较容易犯马七进六跳出来的错误,如果红补的是士六进五那么黑棋炮2平7打过去就已经很好了,但是更好的是车8进5抓先锋马。红棋当然先锋马不能再退了,只能接受交换。

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红的右马弱,黑棋两个车一个炮集中在右翼,骑河车发挥了强大的控制力,拐角马几乎看不到任何弱点。

所以说其实红棋走先锋马被黑棋用拐角马控住以后已经明确地是黑棋反先了,红棋没法处理,只能接受中兵被敲掉吃回头车的事实。

下到这个局面以后虽然黑的拐角马被红炮瞄着有点难受,但是毕竟黑棋都反了一先棋还带走了一个中兵,拐角马难受一点也无妨,将来有的是时间慢慢调整。至于怎么攻击拐角马,其实拐角马的弊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就算拐角马穿宫而出中兵暂时失守,红棋也未必敢立刻中炮发射,因为拐角马和正马双马错落,能控制的点位很多,弄不好的话要被反反复复利用。

对于拐角马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它由于没有良好的出路,所以参与战斗的难度较大,也难以发挥控制力,所以相对于正马而言不那么积极,缺少反击力度。除此以外,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车捉拐角马抢先手的方式把车投入良好的位置上。

我们对比一下黑拐角马和正马的区别。其实黑正马也有人下,黑走正马的话红棋选择就比较多了,如果冲七兵其实就还原成了七兵对七卒的定式,只不过是黑选择了补左象,可能转化成左象横车或者是盘河马。

黑跳拐角马的好处体现在哪里,第一显然红棋失去了车二进六封锁的点位,因为黑棋平炮兑车的时候可以平7而不是平边炮了,而红棋却又非兑不可,从先手角度上来说太消极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好处,暂时不太看得出来。

至于它的缺点呢,暂时能看出来的有两个,其一是由于黑左马拐角马已经定型,三兵将来一定是红方的,因此红方在这里冲七兵会比较有针对性,这样红方双马活跃比较容易组织攻势。其二是在正马牵无根车炮的情况下我们要注意着有一招双车夺炮的棋。

因为正马和底象封锁住了边路,所以兑车以后黑炮是死的,红就得子了。这也就说明黑棋的拐角马其实是不敢随便往外跳的,那么如果红横车捉黑拐角马,黑就只能用横车生根。但是我们注意到黑的拐角马是要用来给8路车生根的,而一旦拐角马被红的肋车盯住,黑方的8路车实际上就变成了无根车炮。

最关键的一点,千万要记住:纯人走转角马容易失先,但是仅仅是失先而已!

看到对手走转角马,不要追求通过针对转角马而取得十分大的优势!

你说的“破转角马”,“破”字用得不好。说“窝心马破敢死炮”那种“破”指的是破解骗招之后取得了非常大的优势,而转角马只是有可能吃一点点亏。

那转角马吃的那一点点亏在哪里?针对这些能做什么文章呢?

从作用看:1、给炮生根。我们相应的针对:出车盯住炮,形成牵制。2、开通车路,通过兑三或七路兵来出车。我们相应的针对:三七路挂炮(已经上了正马则藏于马后)3、穿宫兑兵上象位。我们相应的针对(阻止):用子塞象眼,或不冲那边的兵,不让他兑。除了第二条,另外两个都比较容易实现。

从弱点看:1、位处肋道交叉口,容易被攻击骚扰动摇,并且挡自己的横车路。我们的针对:用车占肋捉一下,迫使对方起横车生根,同时保留挂肋炮骚扰的威胁。2、位置靠后,对河道附近中心地带控制力较差。我们的针对:快速出子控制重要地盘争得空间优势。

转角马的目的是出相位车,但容易受到车的攻击,所以关键就是如果对方直车了,不要走转角马,改走边马还能出相位车或正马出横车。

另一方肯定是要避免对方出相位车带来的劣势啦。要盯着自己的弱点是哪里,防范于未然,不要等相位露出弱点了再后悔。

总的来说,很多时候感觉跳个转角马就像摆个龟壳阵,似乎比较消极,我们不能急于进攻,可利用牵制等手段进行控盘,慢慢积累物质空间优势,切不可像对待敢死炮那种骗招布局那样期待迅速建立巨大优势!

古代的奇门遁甲是什么?

什么是“奇门遁甲”?

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高深莫测。尤其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奇门遁甲的“神乎其技”的运用,更是让人称奇。无论是赤壁之战借东风,还是攘星续命,都不可谓不传神。

百度百科解读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的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无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时姜尚因为行军布阵的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的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改革,成为现在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

至于这本书的起源,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最初起源于4600多年前,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之时。当时,部落首领蚩尤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且还会妖术,时常呼风唤雨,制造迷雾,让轩辕黄帝常常迷失方向。

后来有一天,从一位仙女从天而降,手捧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送给轩辕帝。轩辕帝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中记载,后来制造了指南车,才得以打败蚩尤。

这么说来,龙甲神章就是奇门遁甲的最初范本,主要记载了兵器的打造方法,和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但是令人称奇的是,它里边的一个记载,竟然在4000年后的一天,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据说,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汽车转弯时,如何保持平衡度?福特公司曾动用了100多个工程师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他们开始查阅中国古籍,无意间找到了指南车的制造方法。后来在指南车的制造方法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破解之法,于是用变速齿轮解决了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除了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些大神精通奇门遁甲,现代人有没有人掌握这门玄学。以作者之见,肯定是有的。但是理解和钻研程度有多深,造化有多高,这就不敢说了。

不过作者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民间高人,对“奇门遁甲”的应用,也是神乎其神。

这个人主要运用的是《奇门遁甲》里的“遁地术”,简单的理解就是隐身术。在行地遁术之前,先要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地盾。

地遁的格局是开门合乙奇加临在地盘己的落宫,还有一个隐藏条件,乙奇要是日干且有气。

当时这位高人说,他就是在这样的格局下起局得此格。在东南巽位,他先遁着起局的位置走,前方果然发现了一个公园。九地+天芮+开门,天盘乙地盘己的格局就是公园,九地+天芮是大片空地的意思,乙+开门则是有贵人(国家)管理绿化的场地,就是公园。

于是他朝着公园正门走去,发现本来的四个门禁现在有一个是坏的,一直开着的。值守的门卫在和一个大妈说话,一直顾不上周边,而左侧值班室里的门卫,居然正好在打蚊子,也没有顾上看卫,他就大摇大摆的走进了公园。没有买票,也没有检票,这就是地遁!

后来听他分析才知道,这个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是上天注定的。

天芮+开门这一部分就是门禁坏了,天芮+巽是一个女人不讲理,临了开门则是值班的人和她讲理。乙克己为客克主,所以这个女人在纠缠他。巽中是辰巳,辰为龙也为虫,值班室里的警卫在打蚊子。我是客,我克者为财。乙克己利客,所以这位高人不用买门票就可以进去!

对于这位高人的“遁地术”的应用,作者不甚理解,也不敢妄加评论。在此只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解读。有懂得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读者们,关于“奇门遁甲”的理解,大家还有怎样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象棋的起源在哪里?

象棋有国际和中国象棋之分,咱是中国人,咱就以中国象棋来说吧!

马走日,象走田,

卒子一去不复还。

车是枪,炮是箭,

老将老士不出院。

中国象棋的起源,经历了初期和后期两个时期。最初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先秦,它是在当时贵族阶层中流行的一种游戏。先秦时期的象棋,当时还不叫象棋,而称为六博。

棋制是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局就是棋盘。箸,则相当于骰子,每次走棋之前要先进行投掷。棋是棋子,是用象牙雕刻而成的,这可能就是象棋命名的原因吧。下棋时,每一方6个子,分别叫枭、卢、雉、犊、塞,其中塞是各2枚。象棋是模仿当时的兵制而设计的,象棋游戏也具有了军事训练的意义。到后期时,象棋取消了投箸的下法,也就是说让规则不再存有侥幸的成分,而是全恁对方的实力和智谋取胜。此后中国象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改进,最后定型于北宋未年,才形成了当代的象棋样式:

双方各16枚棋子,分别为将(帅)一个,車(车)、马、炮、象(相)、士(仕)各两个,卒(兵)五个。

到南宋时期,象棋己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游戏,十分的盛行,并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等多种象棋专著,至此象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水浒传第77回内容概括?

答: 《水浒传》第77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宋江的九宫八卦阵打败童贯,御前飞龙大将酆美和御前飞虎大将毕胜不服输,还想着再战。

休整三日,童贯的全部军将作长蛇之阵。一字长蛇阵犹如梁山的九宫八卦阵。但是阵法简单,未必奏效。

第二次交战,梁山泊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退杀了八路官军,领头的八位都被梁山头领一一杀死。 文中一一详细描述梁山的头领对阵童贯八位官军的精彩场面。

童贯和毕胜奋力逃命,带领败残军马连夜上东京去了。

酆美被卢俊义活捉,宋江一心想被招安,于是放了酆美。

宋江的招安意图一直未放弃,此次如果能坚持追杀童贯,童贯不一定能回得东京。

宋江一直以礼待人,尤其是自己看中的人选,哪怕对方是与之抗争的敌手。宋江靠个人魅力收留各个头领于梁山。

如今一百零八将齐整,宋江开始想着招安的心思。朝廷对之剿杀,也还是怀仁义之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