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帝国,曾经的资本主义强国?
海上帝国,曾经的资本主义强国?
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荷兰成了第三个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随着西葡两国的逐渐衰落,荷兰的崛起已经成了历史的选择。经过殖民贸易的发展,到17世纪初期,总人口不足200万的荷兰已经拥有了欧洲最多的商船,占欧洲总吨位的五分之四,是英国的4-5倍,法国的七倍。到17世纪中期,荷兰在航海业和世界贸易方面达到了巅峰,继而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新的世界商业霸主,称霸海上,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注意,我们上面说到,荷兰是欧洲最多的商船国家,这也就意味着荷兰是靠海外贸易发家的。而其衰落的根源,也正是过度依靠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从而使自身经济相当脆弱,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使荷兰在近代逐渐走向了衰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造成荷兰走向衰落的因素都有哪些。
一、脆弱的经济基础,是荷兰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世界范围内,但凡是国土面积比较狭小的国家,经济基础一般都很脆弱。而这些国家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于依赖外贸,当年的日本正是如此,曾经的荷兰也一样。
作为曾经的海上霸主,荷兰的土地面积仅有四万多平方公里。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只有工业强盛了才是真正的强盛,而工业强盛的国家,必须符合这三点,一是丰富的资源、二是广袤的国土、三是众多的人口。但荷兰这三点都没占,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不足两百万,境内缺乏资源,虽然它在当时成为了世界霸主,但时间一长,其必然走向衰落。
事实也正是如此。进入18世纪,当全球贸易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时候,当其他欧洲各国结束了内部混乱、一心一意发展殖民贸易的时候,荷兰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随着欧洲各国崛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大,他们纷纷采取高关税和对本国企业进行高额补贴的办法与荷兰展开了竞争。毫无疑问,基本上靠着海外贸易发展起来的荷兰,由于国内脆弱的经济基础,在这场竞争中败得一踏涂地。
据记载:从1497年开始,通过荷兰的商船就慢慢增加,从最初的300艘到1697年时已经超过了4000艘,但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其他各国的崛起,经过荷兰的商船只剩11艘了。因此,从商船通过荷兰的频率,则直接反映了荷兰的衰落。
所以,荷兰衰落的第一个原因是只注重海外贸易带来的财富,同时又未将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用来发展本国工商业。如此一来,纵然荷兰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财富,但时间一长,弊端自然出现,必然会导致荷兰衰落。
二、对海军力量的投入不足无法保证荷兰进一步拓展殖民地众所周知,16世纪至18世纪,是一个“争霸海洋”的时代,谁控制的海洋面积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拥有更多的殖民地。所以,想要称霸海洋,拓展殖民地,必须加大对海军力量的投入。
但在荷兰,海军的作战费用属于特别开支,不是由常规税收所负担的,也就是说,海军的经费需要联省议会的特别拨款。而且在荷兰,议会给海军的拨款并不是统一的,因为当时的荷兰有五个海军部,这五个海军部各自为政,并没有相统一起来。当他们的总执政在时,他们听命于总执政,还能相对安分一点,当执政去世后,他们必然会陷入混乱。
17世纪晚期,由于当时的执政威廉的去世,导致各省议会突然宣布停止给海军部提供经费,结果使各海军面临破产。而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正好是其他欧洲各国纷纷崛起的时期,这一时期,英、法等国后来居上,大力发展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力量,并纷纷拓展殖民地。
但此时的荷兰却陷入了内耗,因为海军经费不足,致使国内的很多军官和水手被解雇,他们依靠着之前攒的一些家底,纷纷过上了市民的生活。从1713年到1770年67年间,除荷兰省以外的其他六个省没有为舰队投入一分钱。而这几十年间,正是其他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海军军事力量的时期。
由于海军力量的投入不足,导致荷兰在后期争霸的过程中缺少武力威慑,各国纷纷拦截荷兰船只,而且就连当时的海盗也对荷兰船情有独钟。面对这一切,荷兰人显得无能无力,因为他们早已经错过了发展海军的黄金时机,面对后来居上、朝气蓬勃的英法等国,故步自封的他们又怎么会是对手?
三、深陷战争泥潭,频繁的战争拖垮了这个昔日的资本主义强国古今中外,很多国家衰落乃至灭亡都是由战争所引起的,昔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也是如此,衰落于战争。
16世纪至17世纪中期,荷兰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地财富。但是,17世纪以后,当英国开始崛起的时候,荷兰的贸易中心地位便受到了挑战。为了从荷兰人手里分得蛋糕,削弱荷兰人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英国于1650年和1651年先后两次颁布了《航海条例》。毫无疑问,这个《航海条例》是针对荷兰所颁布的,是损害荷兰人利益的条例。因此,荷兰宣布拒绝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一个要颁布,一个不承认,怎么办?战场上见分晓吧!于是,荷兰和英国在1652年到1673年先后三次发生了英荷战争。
但正如上文所说,连海军经费都不足的荷兰海军哪里是强大的英国海军的对手。在三次英荷战争之中,最终以荷兰的失败而告终。而在这期间,荷兰海军又和西班牙海军一起镇压了西西里岛的起义,一直处于四面作战中。就这样,频繁的战争耗光了荷兰在大航海时代所积累的财富,再加上其他欧洲各国的竞争,最终使得荷兰的财富越来越少。
至1785年,频繁的战争基本上已经将荷兰消耗一空,国家一片混乱。1795年,法国攻入荷兰,几个星期后,荷兰共和国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国的附庸巴达维亚共和国。从此以后,这个曾经称霸海上的岛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昔日的荣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启示荷兰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的成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荷兰初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一跃成为17世纪的海上霸主。然而,荷兰却缺少长远的目光,看不到当时的世界大势,安于现状,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政权,对海军的投入不足,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导致了荷兰的失败。
并且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是在什么时间?
打败无敌舰队是1588年,[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17.18世纪的时候,世界上最强的3个是英荷法. 荷兰在22年战争中失势 剩下英法两国争夺海上霸权 在其间有多次战争,最重要的是7年战争,法国失败 从此,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称为日不落帝国
纵横海上50年的郑成功家族因何没落?
郑家的覆灭,和历史潮流有关系,但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潮流不可逆郑家效忠的是晚明的隆武政权,要知道,这一政权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封建王朝从来没有突破不灭亡的怪圈的,明朝也不例外。虽然隆武政权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它的败亡是不可逆转的。
公元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以及当时的郑鸿逵拥立唐王朱聿键当上了皇帝,这也就是隆武政权。也就是在这一年,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这也就是晚明的鲁监国时期,唐王和鲁王都作为朱元璋的后代,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本应该戮力同心的,可是他们两人却是矛盾不断,纠纷重重,当时郑成功家族效忠这样的王朝,怎能不覆灭。
郑成功在隆武皇帝这里确实受到了器重,他被封为忠孝伯,而且隆武皇帝还给他赐国姓郑,赐名成功,这也就是郑成功“国姓爷”的来历。郑成功也没有辜负隆武皇帝,他多次前往福建浙江一带和清军对抗,可是郑成功再努力,也扭转不了乾坤,因为他爹在当中找事。
郑芝龙的消极不抵抗政策
就在儿子郑成功和清军英勇抵抗的时候,郑芝龙的表现却很消极,他不尽全力抵抗清朝,当时清朝已经南下到福建了,如果擅长水军的郑家军队给清军痛击,是能给清军带来巨大打击的,可是郑芝龙却将军队撤走,这让南下的清军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这就让后来的对清之战有巨大的不便。
更糟糕的是,郑芝龙竟然向清军投降,他说如果投降清朝,不但能够保住自己的官位,还有可能升职,当时清朝的将领博洛也是这样答应郑芝龙的,可是事后博洛却违背了之前的承诺。
博洛直接将郑芝龙这些投降的人押回京城,还攻打郑芝龙的家乡,郑成功的母亲当时刚好从日本回来在家乡居住,因为清军的攻击,郑成功的母亲上吊自杀了。虽然这时候的郑成功有家仇国恨,但是他一己之力已经没有任何效果了。
隆武二年八月的时候,清军将蒲城还有霞浦攻占,而隆武皇帝也逃往了江西,后来在江西被清朝逮捕,隆武皇帝也很有志气,最后绝食去世了。所以,我们说的郑家的败亡,因素二和郑芝龙的投降政策是有关系的。
西班牙是怎么建立的海上第一帝国?
15-16世纪,葡萄牙人通过海外殖民活动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葡萄牙的成功深深地刺激了邻居西班牙,他们效仿邻国的做法,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在全世界开始了疯狂地抢占殖民地活动。西班牙人最大的成果就是对美洲的奴役。他们在入侵拉丁美洲的300年中,共运走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亿千克。西班牙一边掠夺美洲的财富,一边利用当地土著的劳动力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成千上万的美洲土著成为了殖民者枪口下的廉价劳动力,他们为宗主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西班牙政府垄断了殖民地的矿产资源,同样利用廉价劳动力将美洲丰富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本土,直接为本国工业经济服务,工业制成品再销往殖民地。为了保卫航路畅通和防范海盗袭击,西班牙政府于1543年开始使用军舰为自己庞大的运输船队护航,“弗洛塔”船队与“加亚阿内斯”船队构成了西班牙的“双船队制”。这两支舰队组建之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与海盗和其他海上强国的争夺中屡战屡胜,被誉为“无敌舰队”。西班牙人从这种贸易中获利高达300%,贸易支撑起了西班牙国家的繁荣。
明朝的海军与大英帝国的海军打谁会赢?
首先要对明国和英国进行同时期的对比,因为两个国家的海军实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题主提到了是大英帝国,那就要从这个称号刚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来比了,也就是公元1588年的伊丽莎白一世开始。而结束日期定格在1644年大明灭亡,同时期的查理一世(上断头台的那位)。
伊丽莎白一世vs万历皇帝首先来列清这段时期中英海军的实力情况。先说大家最感兴趣的大明,根据《中国古代船舶史》记载,此时的大明海军因为受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骚扰和倭寇的入侵而逐渐恢复洪武永乐时期的强大,在之前嘉靖时期俞大猷等海军将领的指导下,大明推行着“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的改革方针,造出了一系列的大小战舰,并训练大小战舰的作战配合模式以及火船术。这个时期的战舰主要有:
三桅大福船:底尖上阔,船首昂起张开,尾部高耸,吃水约3.5米,舰首备大将军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
广船:船只大小与福船相当,远洋船长30多米,宽近10米,船上有夹舱,广船特点为帆面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其帆面积比船只宽度更宽阔,表明其更适合于远航。而且制船的木头是极其坚硬铁力木,可以比较轻松的撞烂福船。武器配备与福船相当,人员多可百人。 沙船:近海小型船,作为战舰有很多种类,像什么子母船,龙船之类的,通常装一到两门千斤佛郎机炮,携炸药较多。
蜈蚣船:这个是模仿的葡萄牙十六世纪的近海战舰,适合辅助大船作战。
再说说配备的武器:
佛郎机:不说了,大家很熟
大将军炮:中国原产的重型加农炮
碗口铳:这个是明初的武器,其实在这个时代已经比较落后了。不过有趣的是,有位历史老师跟我讲大明清楚它落后了,所以就把碗口铳口径放大,变成臼炮,然后放爆破弹(榴弹炮)。
迅雷炮:大号的迅雷铳,但是和这个迅雷铳不同的是这是个多管单发炮,长得比较像今天的多管火箭,然而威力其实并不大,应该是攻击船员为主。
喷桶:希望大家没有忘记宋代的猛火油柜,喷桶就是一种明代的大型火柜,不只是喷火,还可以放毒气(我们很早就开始玩生化武器了)。
虎蹲炮:戚继光发明的小炮,主要攻击船上的船员。
鲁密铳:土耳其重型火绳枪,比一般的鸟铳好的多。
再就是什么火砖水雷火箭神火飞鸦之类的大家都很熟悉了。
再看看英军,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海军也是进行了改革,它放弃了像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一样一味地追求重火力,把什么射石炮之类的大家伙搬上船,而是用最新的海军加农炮鹰炮,通常被认为是早期的12磅舰载加农炮。下面来列举一下大中小型的几个代表:
Triumph:大小火炮共68门,反舰火炮42门,反人员火炮26门,全员配备火枪(伊丽莎白一世禁止英国人再使用长弓),应该有投掷手雷。
Revenge:大小火炮46门,反舰34门。 Scout:大小火炮26门,反舰18门。
对比结果是虽然大明的水师有重新振兴了,而且作战方式也是贴近近代海军的作战方式,但是要拉出战舰一对一的硬碰,怕是要吃了大亏,当然了,大明还是是能赢的,毕竟人多,而且船的差距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火炮技术和配比上。我们的舵其实比欧洲的先进,而且早早地装备了明轮,这样一旦海风减弱,大明就能装逼了。因此这一时代的对决,我们能说大明稳赢,但是是惨胜,很惨很惨的那种。
查理一世vs天启+崇祯在这个时期,大明的水师再一次衰败了。虽说海上不太平,但是没了倭寇,欧洲殖民者也没那么多,大规模的海军也就用不上了。因此从郑芝龙投降大明之后,基本上大明水师就是海盗加正规军的混合。此时海军多为小型战舰,大船少之又少。还是以广船和福船为主(广船变小了)。当时世界海军最牛逼的是荷兰(三次英荷战争两次荷兰赢,而且还把船开到了泰晤士河),在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巨型战舰的对战中,大明也是吃尽了苦头,最后以火船战术险胜,此次战役后(料罗湾海战)。崇祯也是意识到了西方海军的强大,下令仿制欧洲的战舰,并通过传教士学习造船技术(虽然并没有投入实物,也就是停留在纸面上,因为这时的大明已经忙的焦头烂额了)。英国的战舰,虽然没有荷兰那么强大,但是明军舰首的一门红夷炮又怎么打得过18门以上的18磅舰载加农炮。而且根据明末中英在广州的一次冲突可以发现,如果小规模作战,英军是占绝对优势的,但是毕竟当时国力悬殊太大,全面开战,纵使英军海上占尽便宜,陆上也不是明军的对手。结论是单讲海战,英国胜。